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影響美國工業區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美國工業區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16 04:41:30

1. 美國農業的分布,鋼鐵工業分布的原因

農業:
美國乳畜帶分布在東北部主要原因是這里是美國最大的工業區,人口眾多大約佔全國人口的一半以上,對乳、肉、禽、蛋的需求量大。而且這些產品不宜保存和長途運輸,就近生產還可以降低成本。這里的乳畜帶主要生產乳、肉、禽、蛋等供應城市的需要,而西部的畜牧業主要是放養生畜,一方面向美國其他區提供瘦的畜產品,如瘦的牛買到玉米帶再育肥出售。另一方面還提供其他畜產品如皮毛和其他畜產品。
美國太平洋沿岸地區屬亞熱帶,是夏季高溫少雨的地中海氣候,適合喜高溫少雨氣候的葡萄、柑橘等作物生長。東南部地區地勢低平、土壤肥沃、熱量充足適合棉花生長。美國中部平原的中部和北部種植小麥、玉米,主要原因是這里地勢平坦有利於機械化生產,高溫期和多雨期一致,水熱配合的好,適合小麥、玉米生長。美國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但是,由於本國熱帶氣候地區面積狹小,而且不在本土,所以無法大量種植熱帶經濟作物。
鋼鐵工業:
美國的長流程鋼鐵企業主要集中於五大湖地區。該地區作為美國鋼鐵工業中心的有利條件是:靠近原料基地,能夠與下游用鋼行業形成緊密的產業鏈集群。如蘇必利爾湖沿岸的鐵礦儲量近80億噸,約佔美國全部儲量的80%;在賓夕法尼亞州,有儲量豐富的煉焦煤;在伊利湖附近,有石灰石礦。此外,五大湖地區水陸交通便利,鐵礦石可以通過水運直接抵達沿湖各廠,運費較低。五大湖地區由此形成了匹茲堡、芝加哥、克利夫蘭、底特律和布法羅五大鋼鐵基地,構成了美國鋼鐵工業的骨幹力量。
同時,沿湖地區是機器製造、汽車和金屬加工等行業的發達地區。如美國鋼都匹茲堡,既是鋼鐵工業生產較為集中的地區,同時也是重型機器製造、化學、原子能、電氣器材、金屬加工和運輸機械等工業較為集中的地區,從而為鋼鐵工業與下游用鋼行業之間形成產業鏈集群提供了便利的地理條件,為鋼鐵企業與鋼材消費企業之間進行直接交易、物流直供提供了保障。
南部亞拉巴馬州利用本地鐵礦石和肯塔克的焦煤,建設了加茲登鋼鐵廠等工廠,形成了南部地區的鋼鐵工業中心。二戰期間,西部猶他州的傑尼瓦和加利福尼亞州的豐塔納開始興建鋼鐵廠,形成了西部鋼鐵工業中心。由於美國鋼鐵工業生產的鋼材有90%~95%用於滿足國內消費,因此,美國內陸興建的鋼鐵生產廠均與耗用鋼材的工業地區鄰近。

2. 美國本土工業區轉移主要受哪些區位因素的影響

環境生態,科學技術,資源。
1。東北部工業區是美國最先發展的工業區,許多現代工業化產業在此聚集,逐漸達到飽和,如果工廠再增加的話,會給當地的環境生態帶來破壞。
隨著第三次技術革命成果應用於產品上,許多新興技術不斷被發展,這些企業的發展就落於西、南部地區,這些地區環境好,交通便利。
西、南部地區資源豐富適合企業的發展。

3. 美國鋼鐵工業布局的變化及原因

美國鋼鐵工業的基本布局

美國國土面積較大、資源分布比較均勻,影響美國鋼鐵工業的區域分布因素主要有原料、運輸、鋼材消費等三個方面。從美國鋼鐵工業發展歷程看,其布局在鋼鐵工業發展初期遵循資源鄰近型與市場鄰近型兩個原則,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市場鄰近型成為布局的首要原則。

美國的長流程鋼鐵企業主要集中於五大湖地區。該地區作為美國鋼鐵工業中心的有利條件是:靠近原料基地,能夠與下游用鋼行業形成緊密的產業鏈集群。如蘇必利爾湖沿岸的鐵礦儲量近80億噸,約佔美國全部儲量的80%;在賓夕法尼亞州,有儲量豐富的煉焦煤;在伊利湖附近,有石灰石礦。此外,五大湖地區水陸交通便利,鐵礦石可以通過水運直接抵達沿湖各廠,運費較低。五大湖地區由此形成了匹茲堡、芝加哥、克利夫蘭、底特律和布法羅五大鋼鐵基地,構成了美國鋼鐵工業的骨幹力量。

同時,沿湖地區是機器製造、汽車和金屬加工等行業的發達地區。如美國鋼都匹茲堡,既是鋼鐵工業生產較為集中的地區,同時也是重型機器製造、化學、原子能、電氣器材、金屬加工和運輸機械等工業較為集中的地區,從而為鋼鐵工業與下游用鋼行業之間形成產業鏈集群提供了便利的地理條件,為鋼鐵企業與鋼材消費企業之間進行直接交易、物流直供提供了保障。

南部亞拉巴馬州利用本地鐵礦石和肯塔克的焦煤,建設了加茲登鋼鐵廠等工廠,形成了南部地區的鋼鐵工業中心。二戰期間,西部猶他州的傑尼瓦和加利福尼亞州的豐塔納開始興建鋼鐵廠,形成了西部鋼鐵工業中心。由於美國鋼鐵工業生產的鋼材有90%~95%用於滿足國內消費,因此,美國內陸興建的鋼鐵生產廠均與耗用鋼材的工業地區鄰近。

發展初期的企業重組與市場布局

19世紀80年代初,美國鋼鐵企業多是一些獨立生產的小型企業,如有的企業只擁有把礦石熔為生鐵的熔爐,有的企業只擁有旋轉粉碎機和將生鐵加工成鐵棍或鐵板的鍛造設備,有的企業只是把鐵棍和鐵板加工成鐵軌、鐵片、鐵釘、鐵絲等。這些小型鋼鐵企業受交通因素制約,都將自己產品的銷售區域限定在一定范圍之內,在這一范圍內有著較為穩定的客戶群體和流通渠道。

在這些各自獨立的小型鋼鐵企業之間,中介機構購買一家的產品,再賣給另一家生產商,並從中獲利,致使鋼鐵產品采購成本極高。整合生產工序,去掉中間商加價的環節,建立全新的鋼鐵工業生產運行機製成為鋼鐵企業的必然選擇。同時,隨著鋼鐵工業的發展,建設包括高爐、轉爐、平爐和軋機在內的大型鋼鐵工廠,所需建設和運營資金已達到個別企業(或個體資本)無法獨自承擔的地步,從而推動了許多小型鋼鐵企業走向聯合,用鋼鐵聯合企業模式取代各立門戶的小規模生產經營模式。

1890年,卡內基(Carnegie)公司通過兼並和吸收的方式,將與其有資本聯系(股份)的幾家碰到經營問題的鋼鐵企業組成了新型鋼鐵聯合企業——卡內基鋼鐵公司,該公司資本總額達到3.2億美元。同年,斐德雷爾鋼公司(Federal Steel Co. ,資本1億美元)、國家鋼管公司(Nationa1 Tube Co.,鋼管產量占據美國總產量的70%)、國家鋼公司(National Steel Co.,由8家獨立鋼鐵廠組成)、美國鍍錫板公司(American Tinplate Co.,由38個獨立鋼鐵廠組成)、美國薄板公司(American Sheet Co.)、美國箍圈公司(American Hoop Co.)、美國鋼及線材公司(American Steel and Wire Co.)等大型鋼鐵企業先後成立。1901年,J·P·摩根對卡內基鋼鐵公司、斐德雷爾鋼公司、國家鋼管公司、美國鍍錫板公司等大型鋼鐵企業進行重組,成立了美國鋼鐵公司,該公司資產達14億美元,前後11年(1890年~1901年)里共有785家中小鋼鐵企業被最終重組到美國鋼鐵公司當中。

美國鋼鐵企業的重組首先是資本的重組,其次是實現單體工廠的規模經濟。受技術、設備條件的制約,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單體工廠的最優規模是粗鋼年產量20萬~40萬噸。到了1935年,美國粗鋼年產量規模超過40萬噸的單體工廠才達到44個。這意味著任何一個重組了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小型鋼鐵工廠、鋼材生產規模上百萬噸的鋼鐵企業集團,都不具備將這些被重組企業簡單地整合成一個鋼鐵生產基地的技術、經濟條件,這也決定了當時美國的任何一個上百萬噸的鋼鐵企業都會擁有多個鋼鐵生產基地。

對那些被重組的上千個小型鋼鐵企業來講,重組的結果如果只是就地關閉,那麼這些企業的原有經營者及員工會有較為強烈的抵觸情緒。因此,美國小型鋼鐵企業聯合組成一個大企業集團時,往往是在同一個區域內具有上下游工藝聯系的企業整合為一個大型鋼鐵聯合生產廠;對於一些只有鋼材軋制能力的小企業來講,重組並不是將其淘汰,而更多的是從整合市場資源的角度保持其原有的生產規模、鞏固其原有的市場份額。

重組後的大型鋼鐵企業集團的最大收益:一是在某些鋼材品種方面形成壟斷;二是對小企業的市場資源進行整合,合理劃定各自的銷售區域,避免同業間的惡性競爭;三是具有上下游工藝關聯性的個體企業整合為聯合企業,各工藝環節實現協同生產,通過大幅度降低運營成本,擴展大企業集團的獲利空間。

總的來看,美國鋼鐵企業在鋼材銷售方面採取以直銷為主的銷售模式,是與其特定的發展歷程分不開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美國鋼鐵企業的必然選擇。

20世紀70年代後美國鋼鐵業區域布局

1973年~1974年,美國的粗鋼產量達到歷史峰值,前10家大型鋼鐵聯合企業的粗鋼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75%以上。其中,粗鋼年產量超過500萬噸的公司有8家。在10家鋼鐵公司中,除內陸鋼公司一家企業只擁有一個鋼鐵聯合工廠生產基地外,其它各大鋼鐵公司均由大小不同的鋼鐵生產廠組成,各個生產廠分布於全國各地。如當時的美國鋼鐵公司擁有13家鋼鐵生產廠,伯利恆鋼鐵公司擁有8家鋼鐵生產廠。在這些大的鋼鐵企業所擁有的鋼鐵聯合生產廠中,粗鋼生產規模最大的廠家是印第安納鋼鐵廠、格里鋼鐵廠、雀點鋼鐵廠,其粗鋼年產量分別為730萬噸、700萬噸和600萬噸。這說明,對美國鋼鐵公司這樣的大型鋼鐵企業而言,其粗鋼、鋼材產量並不是集中於某一兩個鋼鐵生產廠,其近3000萬噸的粗鋼及鋼材產量是由若干個生產廠組成,大的生產廠生產規模(粗鋼、鋼材)可達五六百萬噸,小的生產廠只有幾十萬噸,多數生產廠的規模是在一二百萬噸左右。這些生產廠分布在全國各地,直接服務於本區域內的鋼材用戶企業。時至今日,美國鋼鐵工業最大的單位生產廠的粗鋼或鋼材的產量規模依然控制在700萬噸左右。

美國鋼鐵協會(AISI)於1985年9月發表的統計資料顯示,當時美國鋼鐵企業共有300餘家,其中92傢具有粗鋼生產能力,另200餘家主要是軋材企業。這300餘家鋼鐵企業所屬的生產廠分布在全美國39個州的299個地區內。由於美國鋼鐵企業在設置生產工廠時堅持市場鄰近型布局的原則,使美國鋼鐵企業的鋼材物流傳遞距離大為縮短,基本控制在700公里以內,常規運輸距離在400公里~500公里左右。二戰後,美國公路交通迅猛發展,到20世紀60年代,400公里~500公里的運輸距離依靠汽車運輸的方式即可完全實現鋼鐵企業與鋼材用戶之間「點對點」的鋼材供應。美國鐵路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1972年美國鋼材(含生鐵)的運輸方式中鐵路佔43.7%、汽車佔51.1%,其他方式佔5.2%;鋼鐵製品(板材及線材的深加工產品)的運輸方式中鐵路佔17.3%、汽車佔80.4%,其他方式佔2.3%。

在鋼材銷售中,如果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相隔的距離較長,鋼材在運輸上必然需要多種運輸方式的組合,這不僅難以保證及時供貨,而且由於運輸載體的變化導致物流參與者眾多,增加了鋼材銷售過程中的物流成本和各種交易成本。美國鋼鐵企業的市場鄰近型布局,以及對各個生產工廠規模的合理控制,不僅較好地控制了鋼材流通中的各種成本,而且實現了與鋼材用戶的直接交易。因此,美國鋼鐵企業以直銷為主的銷售模式與其合理的多區域布局密切相關。

短流程的興起強化了直銷模式

美國在長期工業化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廢鋼,為電爐煉鋼提供了充足的廢鋼資源。與傳統長流程鋼鐵生產廠相比,短流程電爐鋼生產廠具有很多優點:固定投資小,主要以廢鋼為原料,能源、資源消耗少,佔地面積小;可比能耗低,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小;工廠可接近廢鋼資源產地和市場,啟動和停爐靈活等優點。加之短流程電爐鋼生產廠屬於新建企業,沒有勢力強大的工會組織,勞動力成本相對偏低。因此,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短流程電爐鋼生產廠在美國得以蓬勃發展,生產能力顯著擴大。

1972年,短流程電爐鋼生產廠粗鋼產量首次超過2000萬噸,佔美國粗鋼產量的17.7%;1979年,短流程電爐鋼生產廠粗鋼產量超過了3000萬噸,佔美國粗鋼產量的24.6%。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因廢鋼價格低廉和薄板坯連鑄連軋技術的採用,進一步提升了單體短流程電爐鋼生產廠的規模經濟效益,並使電爐生產廠開始進入到原先長流程聯合鋼鐵企業的市場領地,即薄板產品市場,並在美國長流程鋼鐵生產廠產量趨於萎縮的態勢下保持了持續增長的態勢。21世紀初,美國短流程電爐生產又增加了上千萬噸低成本、高效率的生產能力。2004年,短流程電爐鋼生產廠粗鋼產量突破5000萬噸,佔美國粗鋼產量的比重從1990年的37%上升到53.6%;2008年,短流程電爐鋼生產廠粗鋼產量達到5300萬噸,佔美國粗鋼產量的58%。

短流程電爐鋼生產廠對優化美國鋼鐵工業的布局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小鋼廠選擇靠近水源和廢鋼產地,大都建在有電力供應並能以合理的成本獲得廢鋼的地區,且鄰近鋼材消費區域。由於電爐鋼生產廠採取的是市場鄰近型布局,在一定意義上對美國鋼鐵企業以直銷為主的銷售模式是一種強化與鞏固。

日本、韓國追求單體鋼鐵生產廠規模的最大化,傾向沿海工業布局,主要是由於其國土面積狹小,所有鋼鐵生產用的原料均從國外進口,而且日本每年還要有3000萬噸左右的鋼材(占其總產量的30%左右)需要出口。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韓國建設大型單體鋼鐵生產廠,並不會增加鋼鐵企業在鋼材銷售過程中的物流成本,相反還會節省物流成本。中國鋼鐵企業在鋼材銷售中直銷比重僅為20%左右。這一方面與鋼鐵企業的產品結構有關,另一方面與鋼鐵企業的生產基地過於集中、與用戶的空間距離過長有關系。由於中國鋼鐵企業建立直銷的成本過大,因此改善鋼鐵企業生產布局是優化鋼材流通路徑、實現鋼材直銷的重要保證。

觀察

美國鋼鐵生產、流通企業競合發展

美國鋼鐵企業在鋼材銷售方面以直銷為主,但是美國鋼材流通商由於掌握了較為充足的進口鋼材資源,並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鋼材深加工能力,從而具備了與美國鋼鐵企業進行合作與對話的實力。

鋼材流通商強勢成長

20世紀初,美國粗鋼產量已佔全球粗鋼產量的1/3。20世紀40年代~50年代初,美國粗鋼產量佔全球粗鋼產量的比重在高峰時曾超過50%;1953年,美國粗鋼年產量突破1億噸大關。此後20年中,美國鋼鐵工業仍保持著較高的生產規模。1973年,美國粗鋼產量達到1.368億噸,創造了其到目前為止的歷史峰值。但從1973後開始,因受生產成本上升較快、設備改造滯後、日本和歐洲等地鋼鐵工業競爭力提高等因素的影響,美國鋼鐵工業的生產規模出現停滯、下降趨勢。須指出的是,雖然近10年中,美國國內的粗鋼產量規模排在中國、日本之後,年度粗鋼產量規模伴隨著美國經濟周期的調整亦有較大幅度波動。但美國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鋼材進口國和鋼材凈進口國,其年度鋼材消費量在近20年中一直穩居世界前兩位。1994年起,美國年度粗鋼表觀消費量基本都在1.1億噸以上,2006年粗鋼表觀消費量超過了1.4億噸。

近20年中,美國的進口鋼材占其鋼材消費總量的比重,最低年份也超過了20%(1990年),最高年份則超過了38%(2006年)。如此高的進口鋼材消費比重,導致了美國年度粗鋼表觀消費量遠大於美國粗鋼產量規模。

應該說,粗鋼表觀消費量較為准確地反映了美國本土市場中的鋼材流通總量。過去部分學者在研究美國鋼材流通體系時,把美國粗鋼產量規模當作美國鋼材流通規模,忽略了擁有鋼材進口資源的鋼材貿易商對美國鋼材市場的影響力,也沒有考慮進口鋼材的低價優勢對美國鋼鐵企業以及其自建的鋼材流通體系的沖擊,從而對美國鋼材流通體系的分析存在著片面性,甚至對美國鋼材流通結構的定性也存在著種種偏差。

進口鋼材在美國市場所佔據的較高比重,決定了從事進口鋼材的經營主體(即鋼材流通商)在美國鋼材流通中占據著較為重要的地位,並非完全依賴於美國鋼鐵企業,這是美國鋼材流通體系中最為顯著的一個特徵。因此,研究美國的鋼材流通體系,就必須考慮大量進口鋼材對美國鋼材流通體系的影響。

流通商買斷式經銷鋼材

美國生產企業與流通企業之間已較為普遍地實行代理制,但代理方式多種多樣。汽車代理商一般只能代理一家汽車生產企業的產品,而鋼材生產企業一般無此要求。在眾多的代理方式中,按其經營方式和結算制度可基本分為兩類:一類是代銷制,一類是經銷制。代銷制是指生產廠家向流通商供貨時暫不結算貨款,也不改變產品的所有權,流通商在產品銷售後,定期向生產廠家結算,並收取一定的傭金。執行代銷制的流通商通常被稱為狹義的代理商。這種代理方式在美國鋼材流通體系中並不多見。經銷制則是指流通商直接從生產企業手中買斷產品的所有權,自行銷售,其獲利的主要方式是獲取差價收益、提供增值服務。執行經銷制的流通商通常被稱為經銷商。

美國鋼鐵企業與鋼材流通企業之間是經銷制,即流通商從鋼鐵企業手中買斷鋼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因此,在美國鋼材流通商亦可定義為鋼材經銷商。美國的鋼材經銷體制具有如下特點:

美國經銷商的買斷式經營與中國鋼材經銷商的買斷式經營有所差異。美國經銷商是在鋼鐵企業發出全部鋼材後結清貨款,一部分信用好的長期客戶(包括經銷商與鋼材用戶)還可以有1個月~2個月的延期付款期限,經銷商可在此期限內銷售產品,回收貨款。只有信用差的經銷商需要預付一定額度定金,但同樣是在鋼材全部發出後結清全部貨款。中國經銷商則在與鋼鐵企業簽訂合同時就要交清全部預收貨款。

具有良好信譽的鋼材經銷商都具有較強的融資能力。美國銀行對企業的貸款,一看信譽,二看實力,三看經濟狀況。一個信譽好、實力強、經營狀況好的鋼材經銷商是比較容易得到銀行支持的,也比較容易得到鋼鐵企業的支持。如當經銷商面臨支付貨款的困難時,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對信用好的經銷商都會給予支持,經銷商可通過銀行貸款解決資金困難。

美國鋼鐵企業的價格政策比較靈活。美國鋼鐵企業對用戶以及鋼材經銷商均會在出廠價格基礎上依據訂貨數量的多少給予批量優惠,依據付款方式、付款期限的差異給予一定的價格折扣。如多數美國鋼鐵企業規定的鋼材起訂點為20噸,並定期公布鋼材價格和不同訂貨批量及不同付款方式、付款期限等交易條件下的價格折扣率。這樣一來,一些中小用戶即使達到起訂點往往也不直接向鋼廠訂貨,因為流通企業「集零為整」向鋼鐵企業訂貨更合算,他們可以從批量差價中得到好處,比直接向鋼鐵企業小批量訂貨的價格要低。

對鋼材經銷商而言,實行買斷式的經銷制,比代銷制更有利。一是經銷商可自主經營,結合加工、改制、配送等服務,使產品新增的附加值效益要遠高於單純代銷所獲得的傭金;二是對於鋼材經銷商來說,由於銷售對象一般是中小用戶,經銷商銷售的多數鋼材需要按用戶要求經過加工。由於經過加工的鋼材脫離了原有的形態,已經具備了新的品質與價值,這類產品不適宜採用代理制(代銷制)進行銷售,否則對經銷商是不公平的。

鋼鐵企業銷售給大型鋼材終端用戶企業的鋼材價格,一般低於銷售給經銷商的鋼材價格。這是因為鋼鐵企業認為,大型終端用戶企業需求量大,對其進行價格優惠有利於鋼鐵企業穩定與用戶的長期合作關系,而經銷商則可通過鋼材再加工、再製造賺取增值利潤。

鋼鐵企業、經銷商相互競合

與鋼材服務中心長期合作的供應商既包括美國鋼鐵企業,也包括國外鋼材供應商。單從美國自產鋼材的角度看,鋼材流通商僅掌握了美國全國鋼材產量30%左右的資源,相對於鋼鐵企業處於弱勢。但由於美國鋼材流通商與美國鋼鐵企業之間不存在資本隸屬關系,因此美國鋼材流通商通常在鋼材資源采購上會在國內資源與國外資源之間進行選擇。本國鋼鐵企業所生產的鋼材具有運輸成本較低、及時供貨等優勢,而國外進口鋼材則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品種優勢。

由於美國鋼材流通商掌握著幾乎全部的進口鋼材資源,同時又從本國鋼鐵企業手中采購30%~40%的本國鋼材,據此可推算,美國鋼材流通商群體基本掌握了國內鋼材供應總量50%以上的資源,2006年達到了59%的歷史最高值。2008年,北美服務中心協會會員企業的鋼材交易量超過7500萬噸,同樣占據了50%的北美地區鋼材供應總量資源。因此,從掌控鋼材資源量角度看,在美國鋼材流通體系中,美國鋼材流通商與美國鋼鐵企業之間是勢均力敵的,他們之間既有合作,又有競爭。

美國鋼企直銷鋼材的外部因素

美國鋼鐵企業倡導鋼材直銷模式,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同時也是美國鋼鐵企業提高自身市場影響力,穩定客戶資源的必要手段。

鋼鐵企業自建流通渠道的背景

鋼鐵企業對鋼材直銷的前提條件:便利的交通保證鋼材在物流上可以實現直供,鋼鐵企業在生產基地(亦稱生產廠)的布局方面要合理,下游用鋼產業有著較高的產業集中度,適宜鋼材的大批量采購。在發展之初,美國鋼鐵工業便已具備上述條件。

●鐵路是美國鋼鐵工業發展初期的最主要用戶

美國於1864年在密執安州的懷安達特(Wyandotte)興建了第一家連續批量生產轉爐鋼的工廠,1876年美國已擁有13家轉爐工廠,1880年美國轉爐鋼產量達到100萬噸,從而奠定了美國現代鋼鐵工業的基礎。

1830年1月7日投入運營的巴爾的摩—俄亥俄鐵路,是美國第一條鐵路。1830年~1870年,美國鐵路里程增加比較緩慢,平均每年修建1775公里;1871年~1910年,鐵路里程急劇增加,平均每年修建8275公里,特別是1880年~1890年更是築路高潮,美國全力修建橫貫國土的鐵道干線,平均每年修建11500公里。1916年美國已建成龐大的鐵路網,正線總長達40餘萬公里。

鐵路建設和鐵路運營本身的維護都需要消耗大量鋼材,這為鋼鐵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1850年前後,鐵路所消耗的鑄鐵佔美國全國產量的25%~50%;1870年~1887年,轉爐冶煉鋼軌開始應用,美國鋼材產量中的70%為鐵路用鋼材,其中轉爐鋼幾乎全部用於生產鋼軌,所生產的鋼軌一方面用於鋪設新的鐵路,另一方面逐步取代生鐵鐵軌;1880年~1897年,美國平均每年新建鐵路消耗鋼材150萬~200萬噸,如1880年僅鋼軌消耗量就達到80萬噸以上。除生產鋼軌外,還需要為製造車廂和機車提供鋼鐵材料。在美國鋼鐵工業發展初期,鐵路是其最大的用戶群體。

鐵路作為美國鋼鐵工業發展初期的最主要用戶,要求鋼鐵企業在鋼材供應模式上要適應鐵路建設的需要。由於美國鐵路建設是由東向西展開,鐵路鋪設到哪裡,鋼軌就要供應到哪裡。當時美國的多數鋼鐵企業均在東部,陸路交通比較落後。如何保證鐵路建設的鋼材供應,對美國鋼鐵企業而言是個嚴峻的挑戰。美國鋼鐵企業只有與鐵路公司聯合,通過既有鐵路線路將鋼材運送到各個鐵路建設工地,保障鐵路建設的鋼材供應。

當時美國鐵路公司初具壟斷性,有較強的鋼材議價能力,美國鋼鐵企業面對如此大的客戶群體,必須與之建立密切的經濟聯系,直銷成為美國鋼鐵企業的必然選擇。而且隨著鐵路的延伸,鋼材運輸周期延長,為保障供應,美國鋼鐵企業需要為鐵路公司建立鋼材倉庫,這些鋼材倉庫承擔著分銷中心的部分功能。

●建築業、汽車逐步成為美國鋼鐵工業的主要下游用鋼行業

1890年,美國粗鋼產量達到340萬噸,除生產鋼軌外還有200萬噸的餘量,這為開發粗鋼其他方面的用途、軋制新的鋼材品種提供了資源保障。19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的粗鋼產量超過英國,躍居世界首位,較好地滿足了各新興工業行業對鋼材的批量需求。

建築業在19世紀末成為美國鋼鐵工業的主要用戶群體。1884年,芝加哥市用建築鋼材興建了世界上第一幢10層摩天大樓,標志著建築業成為鋼材的新用戶群體。以鋼材、水泥為主要材料的高層建築在當時尚屬於高端產業,對建築公司的技術、資金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當時從事高層建築施工的建築公司都是實力較為雄厚的企業,具有較高的行業壟斷性。鋼鐵企業為這些建築公司供應鋼材,直銷與直供是雙方的共同選擇。

19世紀90年代初,美國海軍將40艘戰艦換裝為鋼殼船體;五大湖地區的大宗貨物改用鋼制貨輪運送;美國與歐洲之間的貨物運輸、人員往來需要大量的鋼制輪船。上述因素促進了美國造船工業的發展,造船工業由此成為美國的支柱型產業,同時成為美國鋼鐵工業主要的下游用鋼行業。造船工業促進了鋼鐵工業品種結構的優化,中厚板、鋼管開始成為美國鋼鐵工業的主要產品。

1908年,汽車史上第一輛在生產線上大量裝配的四輪汽車福特T型車在美國誕生。同年,美國汽車行業已形成通用、福特兩大汽車公司;1916年,美國汽車產銷量突破100萬輛;1920年,美國汽車產銷量突破220萬輛;1929年,美國汽車產銷量突破530萬輛。汽車工業的迅猛發展,對薄鋼板的需求量猛增,汽車工業開始成為美國鋼鐵工業重要的下游用鋼行業,並帶動了鋼鐵工業產品結構的進一步優化。

造船工業、汽車工業在美國的發展起點都比較高,行業的集中度也比較高。鋼鐵企業通過直銷的方式與這些大企業建立購銷關系,有助於鋼鐵企業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為用戶服務的質量,並使雙方建立良好的產業協調關系。

經銷商強勢成長迫使鋼企直銷

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的鋼鐵工業第一次面臨來自國外進口鋼材的激烈競爭。1959年,為期116天的鋼鐵工人大罷工,使美國國內的鋼材用戶企業不得不求助於國外進口鋼材,美國第一次變成了一個鋼材凈進口的國家。這種情況從此一直繼續下來,而且鋼材進口量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如1960年美國進口鋼材為270萬噸,1968年達到1500萬噸,2006達到5600萬噸。

在美國,鋼材經銷商(鋼材服務中心)是從鋼鐵企業手中買斷鋼材進行流通增值服務的,鋼鐵企業與經銷商之間並不存在著資本關系,亦不存在具有約束力的契約關系。中國鋼鐵企業與一級經銷商之間往往要簽訂具有約束力的契約,即經銷商需要向鋼鐵企業交納一定的保證金,並按契約要求每月要完成雙方規定的銷售量。美國鋼材經銷商向鋼鐵企業購買鋼材,無須交納保證金,也不存在按月完成一定數量鋼材銷售的強制性契約。

美國鋼鐵企業對鋼材經銷商的約束更多體現在對鋼材資源的總量控制上。當進口鋼材佔美國鋼材消費總量的比重較低時,鋼鐵企業通過直銷的方式便控制了大部分鋼材資源,而且鋼鐵企業與鋼材終端用戶企業之間的鋼材結算價格,對經銷商與鋼材終端用戶企業之間的結算價格有著示範導向的作用。這相當於鋼鐵企業控制住了鋼材市場中的鋼材交易價格,並成為鋼材流通中的主導者。

當進口鋼材佔美國鋼材消費總量的比重超過30%時,則意味著經銷商所控制的鋼材資源量超過了50%(經銷商還可從美國鋼鐵企業手中獲得一定的鋼材資源)。進口鋼材比重的增加,強化了美國鋼材經銷商在鋼材市場中的價格話語權,對美國鋼鐵企業的價格話語權則是一種弱化。鋼材經銷商采購低價格的進口鋼材,可以以低於美國鋼鐵企業直銷價格的方式銷售給鋼材用戶企業。當以此類價格交易的鋼材數量規模占據了較高的市場份額時,美國鋼鐵企業的直銷價格便失去了競爭力和示範導向作用。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鋼鐵企業加強鋼材的直銷管理,不僅有利於提高客戶服務質量,穩定市場佔有率,同時還可以控制經銷商(鋼材服務中心)的資源擁有量,削弱其對鋼材價格的影響力。

4. 美國四大工業區的分布及原因是什麼

首先...我想說.... 美國好像只有3大工業帯

1.東北部的五大湖工業區,這裏是美國較早發展資本主義的殖民地.阿吧拉契亞山北部有煤礦,五大湖西部有鐵礦,加上五大湖水運便利,大西洋遠海多優良港口.所以發展成工業區.而且臨近玉米帯,乳畜帯,小麥以及混合農業帯.這裏重工業密集,如鋼鐵,機械製造,汽車等.

2.當美國東北部發展基本飽和了,各種環境問題,資源問題等開始出現時,人們舊開始轉向南部和西部這石油資源比較豐富的地方發展.想南部的德州以及佛羅里達州等地方,環境比較優美空氣較清新,屬於陽光地帯.吸引了許多人才.在這裏建立了新的石油,宇航,飛機,電子等工業.

3.美國西部,更是高新科技的代表.這裏聚集了數千家微電子企業.一開始,由於圭谷環境優美,氣候宜人,低價低廉,勞動力廉價,促使這裏飛速發展.70年代末,由於圭谷土地用盡,工廠開始搬到德州.圭谷的優勢有:地理位置優越,有便捷的交通,臨近太平洋,有航空港,也有連接全國的公路網,有高等院校,可以培養相當的人才,更有美國國防部的穩定軍事訂單.

以上基本上是美國的工業區分布以及形成原因了.

5. 美國南部工業區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是什麽

一)自然條件這里有著比北部更為優越的氣候條件,平原面積比北部亦更加廣闊,蘊藏有豐富的資源,石油主要分布於得克薩斯州、路易斯安那州及其淺海地區,以及內陸的俄克拉何馬州、西部的加利福尼業等州。石油、天然氣等豐富的原料,使這一地帶採油業和化學工業發展迅速。以石油化工和煉油廠密切結合的布局形成了較集中的基地,僅在科珀斯克里斯提——休斯敦——博蒙特地區(得克薩斯州),就集中了全國石油化工的4O%,休斯敦(得克薩斯首府)則享有「世界石油之都」的稱號,是全國最大的石油加工、石油化學、基本化學工業中心,除加工本國原油外,還加工從中東和加勒比地區進口的原油,並生產佔全國一半以上的人造橡膠和2/3二的乙烯。內陸的達拉斯——沃斯堡(得克薩斯州)被稱為美國的「石油首府」,國際石油博覽會常在這里舉行。新原料、燃料的開發和利用,也帶動了其它工業部門的發展。如飛機製造,汽車工業,造船工業和一些輕工業。

(二)科學技術以電子技術、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及應用為標志的新技術革命同樣影響了美國工業布局。新興的工業部門如電子、空間工業(包括飛機、導彈、人造衛星)、核工業、半導體工業等多是與知識、技術密切相關的部門,要求高科技素質的勞動者,加之許多產品均屬「輕薄短小」型(飛機、汽車等零部件輕型、精尖化)省能源、資源和空間、勞力等,核電技術和超高壓輸電技術的應用又可使工業擺脫能源地域限制,科技為工業向「陽光地帶」擴展鋪平了道路。

新興的電子工業是美國發展最快的部門之一。日新月異的變化凝聚了眾多科技內涵,因而在一些科學、教育中心形成了電腦——信息生產基地。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附近聖克拉拉谷地——「矽谷」,就集中了斯坦福大學等眾多高等學校及八千多家高技術公司,生產全美1/3的半導體集成電路,也是世界電子工業的巨頭。

科學技術向樣影響著其它部門,美國飛機製造在世界居領先地位,西部的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達拉斯——沃斯堡,都是著名的飛機製造中心;西部和南部的航天中心,都無不是受高科技影響的基地。新的技術革命又為「陽光地帶」的工業發展輸入了更大的動力。

(三)環境因素影響上述新興工業布局的因素,除知識和技術外,還要求潔凈的環境和現代化高速的交通,「陽光地帶」不僅氣候溫和,日照充足,而且工業較分散,一些工業污染較輕,交通發達,快速;這與東北部老工業區的廠房設備陳舊、資源不足、交通擁塞、污染嚴重形成鮮明對比,這也是吸引新興工業布局的一個有利條件,符合高精尖工業「臨空型」格局的要求。

(四)政府的干預二戰期間,美國趁機發展了軍事工業;二戰後,為爭霸世界,美國軍事工業也得到發展。在聯邦政府的軍事撥款中,南部各州一直領先,刺激了南部的核武器、導彈、為軍事服務的飛機製造、造船(航空母艦、核潛艇)、坦克製造業等工業的發展。另外與原蘇聯的空間技術競賽也促使政府大量撥款於南部的航天中心和衛星發射場(如休斯隊的航天中心就曾成功地實現了登月探險),從而使新興工業在西部、南部迅速發展。

(五)勞動力因素南部勞動力工資低,工人組織程度差,地價便宜,是最初吸引企業家來此建廠的原因之一,而後利潤更大的新興工業迅速發展,又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政府號召「開發國土」又促進更多的勞動力南遷,為「陽光地帶」的工業發展注入了力量。

(六)農業基礎這一地帶熱量充足,無霜期長,盛產棉花、水稻、甘蔗等,由於農業機械化解放了更多的勞動力為工業服務,同時,農業結構也有了新變化,在發展種植業的同時,又大力發展大規模的養牛業和養雞業(密西西比河下游一帶有「肉雞帶」之稱),形成了「專業化與多種經營相結合」的特點,為工業區和城市提供了更豐富的農副產品,也為「陽光地帶」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除此以外,「陽光地帶」工業也受東北老工業區的協作等影響,其工業分布實質上也是在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作用下,不斷發展和變化的,盡管這一地帶某些工業仍對老工業區有一定的附屬性,各州總的經濟實力較東北部還有相當差距,但發展速度卻大大超過東北部,工業和經濟的發展仍有很大潛力,「陽光地帶」的工發展對美國乃至世界工業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6. 美國主要工業區的分布、

美國東北部地區的伊利諾伊州、印第安納州、密歇根州、俄亥俄州和賓夕法尼亞州,曾是美國的重工業中心,也是美國輕工業的主要集中地,其工業包括采礦、冶金、機器製造、汽車製造、造船、輕工業等部門,產品均在全國佔有很大的市場份額,令世人屬目的汽車城底特律、鋼都匹茲堡及重工業城市克利夫蘭和芝加哥都集中在這里,曾被人們稱之為「製造業地帶」。20世紀50年代中期,這一地區輕工業的就業人數相當於西南部地區的2倍之多,新增價值為西南部地區的2。5倍;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該地區製造業的產值和就業人數均位居全國務大地區之首。然而,從7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製造業在經濟中的比例逐步下降,該地區也開始走下坡路,1972年一1982年,該地區製造業的增加值佔全國的比重下降了2。5個百分點,且從1980年開始,其製造業就業人數既落後於中北部地區,也落後於南部地區,衰落導致該地區經濟蕭條,遺棄的工廠設備銹跡斑斑,被人們形象地稱之為「銹帶地區」。不僅如此,該地區製造業的衰落還表現為國際競爭力下降,外貿逆差不斷增大,1981年一1986年,美國的外貿逆差以年平均30%以上的速度上升。盡管從一般理論上說,產業的發展有其客觀規律,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會激起經濟增長過程,但在這個經濟增長過程中,每個產業的百分串會隨著產業年齡的增加而趨於下降,老產業的增長放慢是由於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技術突破、成本降低和銷售額進一步增長等方面都受到了限制。但美國老工業地區製造業在20世紀70、80年代的衰退,除遵循以上客觀規律外,還與其攤子鋪得太大、盲目追求多元化經營的經營戰略直接相關。正是因為這一系列因素,使美國傳統的製造業競爭力下降,無法與新興行業競爭。老工業區製造業的衰退,引起了美國朝野的極大震動,於是,從政府到企業,再到社區,均採取了強效措施,在經歷了艱苦的經濟改造和產業轉型過程後,該地區最終擺脫了衰敗的陰影,走上了復興之路。目前,該地區人口回升、經濟增長串高於其他地區、失業率低、家庭收入增加較快、住房價格上升、住房擁有率升高,成為多年來美國和西方各國經濟界深入研究的重要經濟現象。

7. 現代美國本土工業區分部變化和原因

現在美國本土工業區部分變化的原因是他們的經濟越來越下滑了,所以有變化

8. 美國的工業在地區分布上有著什麼特點

美國東北部與五大湖工業區傳統工業區

美國和世界著名的工業地帶之一,又稱美國「製造業帶」。位於美國五大湖、密西西比河、俄亥俄河以及阿巴拉契亞山脈之間,包括俄亥俄、威斯康星等5個州。面積僅占國土的6.9%,但人口卻佔全國總人口的18%,城市人口比重達74%。這里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足,煤、鐵資源豐富、有便利的水運同西、南部聯系。19世紀中葉起,大批移民至此,發展了大規模的農牧業,建立了一系列商業、城鎮和農畜產品加工工業,興建了運河、鐵路網和公路網,為工業和城市的發展刨造了條件。隨即出現了以芝加哥為首的一些大中城市。20世紀初,蘇必利爾湖區鐵礦開始大規模開發,所采礦石經過五大湖和鐵路線向東運往五大湖沿岸各大港口,極大地推動了本區重工業的發展。現在,這里製造業及其就業人口比重均居全國首位,分別佔全國的23%和24%。突出的工業部門有以汽車為主的運輸設備製造、機床和農業機械製造、電氣設備、鋼鐵、煉油、化學以及肉類、糧食等農畜產品加工部門。本區農業產值佔全國近16%,僅次於中央西北區,居於第2位。種植業以大豆、玉米、燕麥為主,畜牧業以乳牛、肉牛業和養豬業為主。這里是世界上生產率最高的農業區。此外,在伊利湖南岸和密歇根湖東岸,也有較集中的果園區。上述豐富的農畜產品為農產加工業和食品以及輕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使這里成為全國最大的肉、乳加工工業地帶。大湖南岸形成大致呈東西方向伸展的工業和城市密集地帶,被稱為「美國經濟地理樞軸」的「橫軸。」其中包括全國第二大城芝加哥及底特律、克利夫蘭等。南部俄亥俄谷地是本區移民最早的地方,分布許多中小工業城市,以辛辛那提為中心,工業結構較復雜,但以機床製造業最為突出,有美國的「機床首府」之譽

新興工業區 美國「矽谷」
1.新技術革命誕生的時間、標志,主要工業部門
2.高技術工業與傳統工業相比特點,與義大利新興工業區相比異同?

3.美國「矽谷」崛起的區位優勢.
1.新技術革命的誕生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革新,對工業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20世紀50年代以來,特別是70年代以來,第三次技術革命誕生了。這場科技革命首先是在工業最發達的美國開始的。到目前,這場革命還在繼續發展。

這場技術革命是以原子能的開發、利用為先導的,以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航天技術、生物工程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廣泛研究與開發應用為主要標志,特別是以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及其普遍應用為主要標志。在這次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形成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如電子工業、半導體工業、核工業、航天工業、高分子合成工業、遺傳工程、激光工業等。特別是微電腦和計算機、控制與自動化技術的不斷發展,迅速增強了生產的自動化程度,加快了技術與設備的更新周期,從而大大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推動著主要工業國家的經濟迅速發展。

現在世界上已經形成了一大批高新技術工業區,如美國的「矽谷」、日本的九州島、英國的蘇格蘭、德國的慕尼黑等。

2.高技術工業的特點
高技術工業,顧名思義就是代表目前科技水平最高、最先進的工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理論、工業技術基礎之上的。它和義大利新興工業區有著很大的差別。義大利的新興工業是在原傳統工業基礎之上,增加新的技術、設備,採用先進的管理模式,相互密切合作而形成的新興工業區。而高技術工業是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獨立開發出的新興工業。它和傳統工業相比,還有著許多特點。下面我們通過列表形式來了解高技術工業與傳統工業的特點,從而加深對高技術工業的理解。見下表:

高技術工業
傳統工業

科技人員比例



產品增加值



生產增長速度



產品更新換代周期



投入中的研究開發費用



從以上,可以清楚了解到,高技術工業的從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之類人才占較大比例,他們才能研製、開發新產品。高技術工業增長速度比傳統工業快得多,並且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產品更新換代的周期較短。例如,我國電視機業的發展狀況:以前是黑白電視,之後出現了小彩電,隨即有了大彩電,現在又開發出了液晶顯示彩電、精顯背投彩電、數碼彩電等應接不暇。此外,高技術工業研究開發費用一般較高,其產品面向市場。高技術是知識、人才、資金密集的新興群體,這三者的投入都明顯高於一般傳統技術,這是高技術及其產業具有知識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特點所決定的。高技術研究需要大量高、精、尖設備的投入。而其產品能否在有利時機適銷對路占據市場,取得「捷足先登」或「後來居上」的效應,則是其關鍵所在。
3.「矽谷」崛起因素
美國「矽谷」,是世界上最早的、規模最大的高技術工業區,是世界高技術工業發展的先驅和典範。對分析得知:刺激「矽谷」迅速崛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矽谷」位於舊金山市東南部,背靠太平洋海岸山脈,面對聖弗朗西斯科(舊金山)灣(如課本圖5.40)環境潔凈優美。聖弗朗西斯科,即舊金山,是美國西部第二大城市,也是美國華僑和華裔人口最多的城市,它位於聖弗朗西斯科灣和太平洋之間的一個小半島上,是加利福尼亞中央谷地的天然出海口,過「矽谷」向東又有埡口可穿越高聳的內華達山通往東部地區。

(2)氣候宜人

「矽谷」位於太平洋東岸的聖弗朗西斯科(舊金山)東南50千米處,其地理緯度為北緯37°左右,屬地中海氣候。地理位置三面環山,北面臨海。由於面臨聖弗朗西斯科灣,氣候受海洋因素的影響較大,表現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冬暖夏涼、溫暖濕潤的特點明顯。

(3)有高等院校

這里有斯坦福大學和8000多家高技術公司,它們互相合作,為研究、開發半導體、集成電路等電子工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尤其是斯坦福大學在「矽谷」崛起的早期起了關鍵性作用,並提供了「矽谷」第一個科研工業區的地盤。而高技術工業的發展正需要這樣的科研工業區,於是有關人才迅速向斯坦福大學集聚,高技術工業也逐漸向斯坦福大學之外擴展,「矽谷」開始形成。現在,斯坦福大學在基礎研究方面,對「矽谷」的貢獻仍然是重要的。

(4)便捷的交通
這里交通方便,有公路、鐵路從邊緣通過,鄰近舊金山的航空港,並有高速公路貫穿全境,便於電子產品的運輸。

(5)軍事訂貨
這里生產的為軍事工業配套的光學儀器和對電子工業占重要地位。美國國防部一直維持著對「矽谷」半導體元件穩定的訂貨量,其訂貨額一度占「矽谷」總產值的40%。著名的洛克希德導彈與航天公司就設在森尼維爾鎮。

總之,「矽谷」得益於以上條件的優勢,迅速崛起,成為世界著名的高新技術工業中心。
4.「矽谷」的發展與擴散
「矽谷」是以微電子工業為主導,集中了數千家電子工業企業,是美國以至世界電子工業的中心。微電子工業是電子工業的技術基礎,因而,成為高技術中的最高技術。「矽谷」的每一項重要發明,都會影響到全世界電子工業的發展。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電子工業更新換代的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幾乎都出自「矽谷」。

隨著科技的發展,「矽谷」的規模在不斷擴大,至70年代末,由於「矽谷」的土地被佔用殆盡,許多企業把新工廠建到內地的得克薩斯等州,以及東南亞、墨西哥等地,如上圖「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布狀況」,美國微電子裝配工業在東南亞及港、澳、台等地的分布狀況,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這些地區勞動力、土地、住房等都很便宜的優勢條件。

9. 美國新興和傳統工業區的分布特徵

傳統工業區分布在煤鐵(礦產)資源豐富;水源充足;水陸交通運輸便利;市場廣闊的地區。主要分布在美國五大湖區及大西洋沿岸(東北部地區)。

新興工業區主要分布在沒有傳統工業的、環境質量好、技術力量強、高速化交通方便的地區。如美國南部地區及西南部太平洋沿岸地區。

10. 美國五大湖工業區主導區位因素

美國工業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東北部五大湖地區。這里擁有採煤、鋼鐵、機械製造等重工業部門,全國的鋼鐵、汽車、化學等工業大部分分布在這一地區,這里,被稱為美國的「製造業帶」。

在阿巴拉契亞山區有豐富的煤礦,阿巴拉契亞山脈是一條古老的褶皺山脈,經過長期的侵蝕,地勢低緩。這里豐富的煤藏,因地表受侵蝕,有些煤層直接出露地表,開采非常便利。五大湖(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西部有大量的鐵礦。此地臨近煤礦和五大湖西部鐵礦,容易獲得煤、鐵礦石的供應,背後又緊靠大西洋沿岸的工業區,有利於鋼鐵業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影響美國工業區分布的因素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寶馬530黑色和量子藍哪個好看 瀏覽:748
奧迪a7的抬頭顯示哪裡設置 瀏覽:478
汽車坐墊怎麼選擇 瀏覽:619
汽車大燈開關在哪裡圖解 瀏覽:499
汽車油門踏板臟了如何清理 瀏覽:806
奧迪a6渦輪需要多少錢 瀏覽:444
梅賽德斯賓士電動童車為什麼不動 瀏覽:988
家用汽車是什麼 瀏覽:241
工業用地拆遷怎麼評騰退 瀏覽:670
寶馬x6和瑪莎拉蒂總裁哪個好 瀏覽:387
環京工業怎麼樣 瀏覽:805
樂清大荊工業區多少 瀏覽:855
崑山工業用電多少錢 瀏覽:775
蘭德酷路跟寶馬x5哪個油耗更高 瀏覽:43
河南工業電價格一度多少錢 瀏覽:181
寶馬118i油底殼怎麼拆視頻 瀏覽:630
賓士換下來的廢舊輪胎多少錢一個 瀏覽:201
工業用的油是什麼油 瀏覽:807
三旺工業交換機質量怎麼樣 瀏覽:526
奧迪a六和奧迪ql怎麼選 瀏覽: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