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一二三次工業革命分別是什麼時候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到現在。
(1)工業革命從哪些洲開始擴展閱讀
第三次工業革命相對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了更加巨大的變化。不再局限於簡單機械,原子能、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人工材料、遺傳工程等具有高度科技含量的產品和技術得到了日益精進的發展。
以互聯網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幾乎把地球上的每個人都聯系了起來,工業中的生產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機器人。人類在這個時代的「野心」不再局限於放眼所及的地球,而是星辰大海,並且在航天技術的高速發展下得到了實現。
Ⅱ 工業化為何最先出現在歐洲而不是亞洲
工業革命的出現使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的發生需要一定的生產力作基礎,也需要適當的社會機制來促進。
多數學者認為18世紀中葉英國工業革命的主要條件,中國早在14世紀的明朝初年就已幾乎全部具備了。但是,工業革命為何沒有首先發生在孕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中國?此即韋伯提出的疑問。這個疑問被李約瑟歸納為如下的兩個問題:為何在前現代社會中國科技遙遙領先於其他文明?為何在現代中國不再領先?
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不少解讀,答案也各不相同。我認為分配激勵制度的不同導致了工業革命首先在歐洲而不是中國發生。
自羅馬帝國解體後歐洲進入了封建割據時期。工業革命前的歐洲是封建采邑制,由君主將土地分封給大貴族,大貴族再分封給小貴族。在經過數百年的動盪時期後歐洲內部逐漸穩定下來,各貴族的封土也變成了實際上可世襲的私有財產,國君無權干涉貴族的內部事務。由於土地已被瓜分完,而歐洲沒有中國式的科舉進升程度,社會各階層的人們要想取得更高的收益只有在現有財富生產基礎上努力。同時,歐洲封建社會經過數百年的運行形成了對封地內財產權的承認與保護。於是社會上的聰明人紛紛將精力放在如何改進生產效率上。經過一代又一代歐洲科學探索者的努力,終於為工業革命積累了足夠的理論與技術基礎。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歐洲教會遍布各地的教會學堂培養了無數信徒,而基督教徒對上帝的思考客觀上促進了科學的發展。
反觀中國,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最高統治者考慮的是如何保證江山的穩固,一切可能影響到政權穩定的活動都在限制之列。
由於中國統一後外族一般構不成嚴重威脅,真正威脅皇帝地位的更可能是內部力量,統治者便將主要精力放在對內統治上。由此便不難理解焚書坑儒、文字獄;也不難理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更容易理解雖然中國明朝首先進行了大航海,但隨之是海禁政策的出台。在這樣的社會里,富可敵國甚至也是被殺頭的理由。
中國的皇帝為了政權的穩定需要一批有能力的人來幫助治理天下,從唐代開始就實行科舉制,全國有能力的人只要能通過科舉選舉就能成為「人上人」。在這種分配製度的激勵下,民眾從小就開始讀四書五經,人人都往科舉路上擠。科舉制度將考試的內容限定在儒家學說范圍內,這使得無數有天賦的人才將時間和精力集中於儒家經典的背誦、記憶和掌握文字表述的能力,因而無暇顧及其他知識。
在極權統治下,「官本位」盛行,政府掌握著財產分配權,人們的私有財產權並沒有得到充分尊重。頻繁變動的政策、官商勾結、王朝更替等無不嚴重挫傷人們的創富積極性。在這樣的社會里,人們更願意做官而不是去創造財富。
所以,雖然中國在明朝初年就基本具備了發生工業革命的物質基礎,但由於分配激勵制度的阻礙,工業革命還是不可能在中國首先發生。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並不願意社會上出現威脅其統治的力量。如果不是歐洲工業革命帶動了世界的進步並威脅到中國王朝的統治,中國至今還將是皇帝制的農業國。
與歐洲工業革命前社會形態比較接近的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這也是中國的真正封建社會。這一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在與別國競爭中勝出紛紛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項制度在激勵人們不斷創新。財富分配向有利於增強國力的方向傾斜,人們各顯神通,社會空前活躍。 雖然戰亂不斷,但此時是中國思想史、科學史上的黃金年代,人才之盛猶如滿天繁星。
秦滅六國後中國進入了極權統治時期。國家的統一,有利於集中力量、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維護社會穩定、減少動亂,好處顯而易見。所以相比其他長期處於分裂動亂的地區,中國統一後獲得了「統一紅利」而使社會有了較快發展,直至十七世紀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但統一的代價是極權統治的出現,這必然妨礙不同聲音的傳播。當民眾利益與統治者利益出現矛盾時往往犧牲民眾的利益。為了統治者的最大利益,思想被禁錮、行動被限制。自秦統一六國後,中國再也沒有出現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近兩千年的極權統治時期社會革新緩慢,更別談工業革命的出現。
因此,這就很好地回答了李約瑟的問題「為何在前現代社會中國科技遙遙領先於其他文明?為何在現代中國不再領先?」。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是錢學森之問。其實何止是當代的學校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兩千年來中國又培養出了幾個傑出的科學家?事實很清楚,在一個官本位盛行的社會里、在一個財富生產者遠遠比不上財富分配者過得瀟灑的國家,又有幾人能靜下心來做實際研究?又怎麼能培養出傑出人才?
「統一」一直是中國發展的主軸,「統一紅利」使中國在兩千多年的時間里領先世界各國,「統一」無疑是順應潮流與民心的必然結果。但統一後出現的極權統治又使中國多次錯失發展機遇,甚至一度讓國家處於亡國的危險境地。這就告訴我們,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制度方面的東西我們了解得還遠遠不夠,一些當時很合理的制度隨著社會技術的發展也會變得不合理。千萬不要以為我們找到了一種可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的社會制度。相反無論何時,我們都應該不斷反思:當今的制度合理嗎?
社會的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任何的改革也只是順應發展潮流,即使政治家不推行改革,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也會推動社會向正確的方向前進,只是一旦僅靠社會原動力推動前進,社會必定付出極高代價。所以,改革者應該承擔起歷史責任,果敢推動社會變革,這不僅僅是對社會負責,也是自己對歷史的交待。
當代的政治家是幸運的,他們趕上了歷史上最好的改革時機。現實提出了問題、理論給出了答案、社會提供了基礎、民眾給予了支持。這是千載難逢的改革良機,主導這一歷史性進程的改革者必將永載史冊!相反,畏首畏尾、瞻前顧後、保守求穩者必將因痛失良機而悔恨終身。
Ⅲ 第一次工業革命涉及哪些國家
英國、法國、美國和德意志一些地區。枯早亮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英國資產階級統治一方面積極發展海外貿易,進行殖民統治,積累了豐富的資本,擴展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和最廉價的原料產地,另一方面,進一步推行「圈地運動」,獲得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還是無法滿足不斷擴大市場需要,於是,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18世紀60年代,在英國的資本主義生產中,大機器生產開始取代工廠手工業,生產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歷史上把這一過程稱為「工業革命沒寬」。
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傳統的工廠手工業,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18世紀末,工業革命逐漸從英國向西歐大陸和北美傳播。後來,有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
19世紀中期,法國工業革命基本上已經完成。成為當時僅次於英國的工業國家。但是,由於中小型企業、小農經濟長期大量存在,高利貸資本發達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法國企業經營分散,新技術、新機器的發明和推廣比較困難,工業勞動力和工業資本相對比較缺乏,商品市場也不景氣,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法國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
19世紀中期,美國完成了工業革命。
19世紀早期,德意志一些地區開始了工業革命,從此以後,德意志的紡織業、冶金、採煤、農業化學和鐵路運輸等部門雖然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嚴重阻礙了德意志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
19世紀中期前後,工業革命在西歐和北美轟轟烈烈地進行的同時,也在向世界其他地區不斷擴展,俄國、日本等國家也陸續睜旦開始了工業革命。
Ⅳ 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是()A.美國B.歐洲西部C.東亞D.俄羅
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大洲,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歐洲西部集中有德國、法國、英國和義大利等工業大國,它們的生產規模大,工業部門較為齊全,綜合實力雄厚.其餘國家則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因地制宜發展有特色的工業部門.
故選:B.
Ⅳ 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於哪個國家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當然首先發生在英國。18世紀末,工業革命逐漸從英國向西歐大陸和北美傳播。後來,又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法國是最早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國家之一。大約與法國同時,美國也開始了工業革命。19世紀早期,德意志一些地區開始了工業革命。19世紀中期前後,俄國、日本等國家也陸續開始了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Ⅵ 三次工業革命分別是什麼時候
第一次工業革命:機械化
時間: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大概是1950年到今天)
特點:第三次工業革命相對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了更加巨大的變化。不再局限於簡單機械,原子能、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人工材料、遺傳工程等具有高度科技含量的產品和技術得到了日益精進的發展。以互聯網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幾乎把地球上的每個人都聯系了起來,工業中的生產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機器人。人類在這個時代的「野心」不再局限於放眼所及的地球,而是星辰大海,並且在航天技術的高速發展下得到了實現。
(空間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創了空間技術發展的新紀元。
1958年,美國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
1959年,蘇聯發射的「月球」2號衛星成為最先把物體送上月球的衛星。
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飛船率先進入太空。
1969年,美國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70年代以來,空間活動由近地空間為主轉向飛出太陽系。
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中國宇航空間技術迅速發展,現已躋身於世界宇航大國之列。
1981年,美國第一個可以連續使用的哥倫比亞太空梭試飛成功,並於2天後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飛船、飛機等3種特性,是宇航事業的重大突破。
(原子能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1945年,美國成功試制原子彈。
1954年,蘇聯建成第一個原子能電站。
(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1946年,出現第一代計算機為電子管計算機。
1959年,出現第二代計算機為晶體管計算機。
1964年,出現第三代計算機為集成電路計算機。
1970年,發展為第四代計算機為大規模集成電路機。
第四次工業革命:智能化
時間: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間比較模糊,2010年7月,德國政府通過了《高技術戰略2020》,把工業確定為十大未來項目之一,到今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成就並沒有覆蓋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規模。我們現如今應處於第三次工業革命到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的過渡期。
特點:在《高技術戰略2020》中,德國政府希望在未來10-15年的時間里,最大程度地實現生產的自動化。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承擔核心技術支持,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會代替人工,甚至是完全替代,實現「無人工廠」。雖然第四次工業革命對人工的解放做到了極致,但是有關於高度智能的機器人在具有「思維」後會對人類產生不利企圖的擔憂也隨之而來。
智能工廠、智能生產、智能家電、人機交互、3D技術、網路通訊技術、物聯網、資源整合、移動互聯網、數字化製造、大數據革命、機器自組織、雲計算、高度數字化
Ⅶ 三次工業革命分別是什麼時候
三次工業革命的時間: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
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
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到現在。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促進了美、俄、德、意的革命和改革,拉開了歐美實惠工業化及現代化進程,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當時中國還處於清朝乾隆年間,也是中國封建集權發展的最頂峰,當時中國國力還非常強大,即便英國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仍然視中國為天朝上國。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受益:歐美。工業布局,形成西歐和北美兩大工業地帶,世界經濟格局,英國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地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清,末期,開始沒落。第一次鴉片後,列國侵略。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美國開始,受益全球。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高科技,增強自己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從而推動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
中國處於建國初期。
Ⅷ 歐洲各國開始工業革命的時間
歐洲各國的工業革命時間:
1、英國最早具備產生工業革命的條件。17世紀和18世紀,英國的工場手工業在棉織、采礦、冶金、制鹽、玻璃等行業中迅速興起。18 世紀60 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1733年J.凱發明飛梭,提高織布效率一倍。1767 年J.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1770年取得專利。1769 年,R.阿克賴特發明水力紡紗機,1771年在克隆福特創辦第一個棉紡廠。
2、法國是18世紀末開始。法國在18世紀末開始資產階級革命後,通過統一度量衡和關稅來統一國內市場。到19世紀60年代後期,工業革命已經完成。
3、德國工業革命在19世紀40年代末期大為發展。棉紡織業中心在巴伐利亞、符騰堡和巴登諸邦,1847年始用蒸汽機作動力,50年代出現股份公司辦的大工廠。麻紡織業因農村家庭轉向棉紡織業而衰落。毛紡織業在20年代曾發展為小型工業,但在19世紀中葉衰落,德意志統一後恢復成為大工業。
4、19世紀30年代,俄國工場手工業達到相當規模。大商人、包買商、富農和一部分經營商品化農業和工場手工業的地主貴族積累大量的資本,具備從事機器生產的條件。國內外市場進一步擴大,俄國工業革命的條件基本形成 。俄國工業革命中 ,鐵路在各個階段都起到帶動作用。1851 年連結聖彼得堡和莫斯科的鐵路通車。
1861年以前形成3個工業中心:①烏拉爾。②中部工業區。③波羅的海沿岸工業區。
5、其他歐洲國家最遲基本上也都是19世紀上半葉就開始。如中歐如波蘭 、波希米亞(捷克),南歐如米蘭、加泰羅尼亞,到19世紀末都已具有相當規模的工業,在不同程度上完成了工業革命。
歐洲工業革命通常指歐洲資本主義的機器大工業代替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的革命。亦稱產業革命。它既是生產技術上的革命,又是社會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始於18世紀60~80年代,結束於19世紀末。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使商品經濟最終取代了自然經濟,手工工場過渡到大機器生產的工廠,這是生產力的巨大飛躍。
Ⅸ 工業革命最早開始於哪個國家
你好!
工業革命在18世紀60年代開始於英國,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80年代因蒸汽機的發明和採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基本完成.由於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了當時最富強的國家。
繼英國之後,法美等國也在19世紀中期完成了工業革命。
在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廢除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為資本主義工業化掃除了障礙.拿破崙當政後,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法國的工業革命(18世紀末19世紀初--19世紀中期)創造了條件。
此後,德國、美國、俄國、日本等國也紛紛加入工業革命的行列,到19 世紀末,這些國家先後都完成了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鞏固了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引起了社會結構和東西方關系的變化,對世界歷史的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Ⅹ 西方工業革命什麼時候發生首先在那個國家
西方工業革命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通常認為它發源於英國。
工業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第一次工業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
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的根本原因
傳統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生的主要原因就是18世紀時英國的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這就對工場手工業提出了技術改革的要求。但是,為何工業革命率先發生在了英國而非歐洲大陸國家或是亞洲國家?學者們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觀點,主要內容如下:
1、政治前提:英國較早地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日益加強;更加進步的政治制度為英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國內外環境,進入18世紀以後英國本土沒有出現過較大規模的戰亂。
2、農業進步:英國在17-18世紀基本完成了農業革命,具體表現為:輪作制的推廣、生產工具的進步、新作物的耕種以及肥料的使用等。通過圈地運動,地主獲得了大量成塊的土地,提高了生產效率。而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則向城鎮轉移,或是為資本主義農業服務,進而擴大了國內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的農奴制度早在中世紀晚期就已基本絕跡,英國農業社會的發展受到封建殘余的阻礙相比歐洲大陸一些國家和地區(西班牙、德意志)更小。英國農業產量提高,農產品價格下降,這也就意味著英國人可以通過較低的消費獲取較多的生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