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古老紡織工業有哪些

古老紡織工業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5-18 10:18:08

㈠ 古代工業產品有哪些

中國古代工業主要是以下6個方面
(1)麻紡織業例如兩漢,能織出錦、綉、羅、紗等許多品種;西漢的長安、臨淄等擁有全國最重要的官營手工業;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單衣以及絲綢之路大量絲綢遺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說明漢代絲織業的成就。絲織業的發展,為著名的絲綢之路的開辟提供了物質條件;唐代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明清時期絲織業空前發展,並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2)棉織業:漢代時棉織業產生,如新疆地區種植棉花;會嵇地區出產的葛,是當地著名的越布漢光武帝將它列為貢品;南宋時,棉織業擴展到江南地區,逐漸取代麻布,成為主要的衣料;元朝時,松江成為棉紡織中心,江南的一批小鎮也因棉紡織業而興盛起來。
認識:中國是一個傳統的男耕女織的封建國家,紡織業歷史源遠流長,它的發展特點大體是:北宋以前,中國紡織業以絲麻織業為主,南宋以後,棉布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
(3)陶瓷業:
原始社會如半坡的彩陶、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等都是精美的工藝品;商周時期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創制出白瓷,為我國制瓷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隋唐時,瓷窯分布於中原和江南許多地區著名的唐三彩和青瓷中的秘色瓷在唐朝出現;北宋的制瓷業水平大大超過前代水平,出現定窯、汝窯等五大名窯,江西景德鎮的青白瓷行銷海內外,南宋元朝時它成為全國著名的瓷都。
(4)造紙業
發明:西漢發明了造紙術,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紙;
改進: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發展:魏晉南北朝時,紙張白度增加質地細薄,產量大增,逐漸取代簡牘,成為最主要的書寫材料;
傳播:幾個世紀後,向東傳到朝鮮、日本;唐朝時向西傳到大食(阿拉伯),經阿拉伯傳到歐洲、北非。
(5)冶鐵業:
西周時開始使用鐵器;
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是世界冶鐵史的一大成就,比歐洲早兩千多年;
兩漢:西漢時冶鐵業分為官營和私營。煤成為冶鐵的燃料,人們發明了淬火技術;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使中國冶鐵水平長期領先世界。宛和鞏是著名的冶鐵中心;
隋唐時期: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遼宋時期:遼和金的冶鐵業水平較高;
明朝中後期,廣東佛山冶鐵業,一天出鐵六七千斤
6)造船業
秦漢時期,造船業發展迅速,漢代時發明了擼、舵和布帆,還使用錨,表面造船航海技術已經成熟;
隋唐時期:能造使用推進器的戰艦,這是最早使用機械動力的輪船。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唐初僅在洪州就造海船500多艘;
兩宋:造船技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長江航船最大的可載萬石以上;南宋的明州、泉州、廣州是造船中心,造的遠洋海船,可載糧食幾萬石;
明朝:鄭和的船隊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術

㈡ 我國古代的紡織業有哪些發展

一、起源

中國機具紡織起源於五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紡輪和腰機。西周時期具有傳統性能的簡單繅車、紡車、織機相繼出現,漢代廣泛使用提花機、斜織機,唐以後中國紡織機日趨完善,大大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


二、紡織原料多樣化

古今紡織工藝流程發展都是因應紡織原料而設計的,因此,原料在紡織技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國用於紡織的纖維均為天然纖維,一般是毛、麻、棉三種短纖維,如地中海地區以前用於紡織的纖維僅是羊毛和亞麻;印度半島地區以前則用棉花。古代中國除了使用這三種纖維外,還大量利用長纖維——蠶絲。

蠶絲在所有天然纖維中是最優良、最長、最纖細的紡織纖維,可以織制各種復雜的花紋提花織物。絲纖維的廣泛利用,大大地促進了中國古代紡織工藝和紡織機的進步,從而使絲織生產技術成為中國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紡織技術。

產品

中國最著名的紡織品莫過於絲綢,絲綢的交易帶動了東西方的文化的交流與交通的發展,也間接影響了西方的商業與軍事。按生產方式不同分為線類、帶類、繩類、機織物、針織物、無紡布等六個門類。其中織物按材料分為麻布、紗布、棉布、絲綢等。

(2)古老紡織工業有哪些擴展閱讀:

歷史

中國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址上發現了骨針,為已知紡織最早的起源,要遠早於制陶的時間。麻繩、麻布等麻織物是人類最先製造的紡織品。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埃及的亞麻織物和公元前3600年中國江蘇草鞋山出土的葛織物。河南青台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距今5500年的絲織物殘片,是中國發現最早的絲織品實物。

新石器時代,紡輪的發明使得冶絲更加便捷。西周則出現了原始的紡織機械:紡乎磨車和轈車。漢朝時發明了提花機。宋末元初的黃道婆是名垂青史的紡織專家。明朝宋應星編撰天工開物將紡織技術編入其中。

英國工業革命前期出現了分工細致的工歲做斗廠,然而6-8個紡工生產的棉紗只能供給1個胡陵織工織棉布,引起所謂的「紗荒」。

1765年一位叫做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英國織工發明了一種新式的紡紗機,他用自己女兒的名字命名了這台機器,即著名的珍妮紡紗機。新型紡紗機與的改良與發明帶動了英國紡織業的發展,間接影響了日後印度甘地不合作運動的發生。

㈢ 古代的紡織工具有哪些

古代紡織工具有紡輪、紡錘、紡墜、原始腰機等。
1、紡輪:紡輪是由陶質、石質製成的圓餅狀,也叫紡專。中間有一個孔,可插一根桿。紡紗時先把要紡的麻或其他纖維捻一段纏在專桿上,垂下,一手提桿,一手轉動圓盤,向左或向右旋轉。並不斷添加纖維,就可促使纖維牽伸和加拈。待紡到一定長度,把已紡的紗纏繞到專桿上。
2、凳尺紡錘:紡輪是紡錘的主要部件。在紡輪中心小孔插一根兩頭尖的木質直桿,即是紡錘。紡錘是紡輪與直桿結合後的產物。紡錘也稱「專桿」,將野生麻等剝出的一層層纖維連續不斷地添續到正在轉動的紡錘上,一根根植物纖維紗條便產生了,這種紗條合並捻製成的線薯老可以編織漁網、套索、籃子、系罐、制衣乃至建房。紡錘是紡織手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3、紡墜:紡墜是紡錘的發展形式。早期的紡錘比較厚重,適合紡粗的紗線,新石器時代晚期紡輪變得輕薄而精細,可以紡更纖細的紗。紡墜的形狀也由單一的圓形變為多種形狀,如圓形、齒輪形、球形、錐形、台形、蘑菇形和四邊形等。紡墜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原始社會的紡織生產,對後世紡紗工具的發展也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4、原始腰機:原始腰機是世界上最古老、構造最簡單的織機之一,早在新石器中晚期已出現。浙江河姆渡遺址、良渚文化遺址、江西貴溪春秋戰國墓群中都出土了一些腰機的零部件,如打緯刀、分經棍、綜桿等。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了許多紡線用的陶紡輪,用陶紡輪紡數粗升好一定量的線後即可織布。

㈣ 古代紡織業的發展歷程

一、原始社會:一是發現了一些紡織工具;二是在考古中發現絹片、絲帶、絲線等。二、商周時期:絲織業在經濟生產中已經相當重要,因而,受到了統治者的重視。如:在商代,有負責指導蠶桑生產的專職官員。而在周代,周禮中記載中的「國有六職」中,包括紡織生產。三、漢代:中國的紡織技術相當發達。

一、原始社會:

一是發現了一些紡織工具。

二是在考古發現中,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繭殼,浙江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中發現絹片、絲帶、絲線等。

說明中國古代的紡織業開始的時間很早,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開數團始了中國的絲織業。

應該說,我國是世界上的最早的養蠶織綢的國家。

二、商周時期,絲織業在經濟生產中已經相當重要,因而,受到了統治者的重視。

如:在商代,有負責指導蠶桑生產的專職官員。

而在周代,周禮中記載中的「國有六職」中,包括紡織生產。

三、漢代,中國的紡織技術相當發達。

其表現有二:

一是馬王堆漢墓的考古發現,即所謂的素紗單衣,和起戎棉。這充分說明了在漢代,絲織業所擁有的高超的技術。

素紗襌衣:

關於素紗襌衣的特點,可以如下之概括:

一是輕:重量僅為49克,如果除去較厚重的衣領、衣袖、衣襟緣邊的絹,其重量只有20多克。可謂「薄如蟬翼」、「輕若煙霧」。

二是色彩鮮艷,紋飾絢麗。

第二件事,是在漢代,開通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這充分說明了漢代紡織業的影響波及海外。

四、唐代:官營手工業的發展。

五、宋代:棉紡織業的興起。

補充說明:

關於中國古代紡織業的發展,從紡織來看,即絲、棉和麻。

六、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古代的絲織業進入其鼎盛時期。這一興盛,主要是面向市場的民營絲織業的興起。出現了蘇州旦盯和杭州兩個絲織業的中心。其中,薯遲橘在蘇州,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僱傭關系,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㈤ 隋朝的紡織業

當時主要的手工業有紡織業,紡織業紡織業中以絲織業最為有名。

1、農業

(1)人口的增加
580年,僅有360萬戶,589年滅陳,獲得60萬戶,一共是410萬戶。到煬帝大業二年(606年),全國有890萬戶,人口4600萬。
(2)墾田面積的擴大
根據《通典》卷二,589年,全國墾田1900萬頃;到煬帝時期,全國耕地面積5500萬頃。 (3)政府倉庫的充實

《文獻通考》稱,「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資儲遍於天下」。為了儲備糧食,興建許多規模很大的倉庫。
《通典》卷七《食貨典》:「隋氏西京太倉、東京含嘉倉、洛口倉、華州永豐倉、陝州太原倉,儲米粟多著千萬石,少者不減數百萬石。天下義倉又皆充滿。京都及並州庫布帛各數千萬,而錫賚勛庸,並出豐厚,亦魏晉以降之未有」。
據唐太宗估計,隋李鉛文帝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

2、手工業
紡織業中以絲織業最為有名。主要產地為今之河南、河北、山東、四川等地,所產綾、絹、錦等都很精美。當時還採用波斯錦的織造技法,織出了質量很高的仿波斯錦。在今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麻布的產量很大。
隋代已經出現了白瓷器,色澤晶瑩,質地堅硬。青瓷技術也有所發展,其胎厚重,釉透明,硬度遠勝於前代。
造船業比較發達。楊素在永安大造戰船,其中的大艦名「五牙」戰船,高百餘尺,上有樓五層,前後左右設置六個拍竿,各高五十尺,可載戰士八百人。隋煬帝即位後,造龍舟等各種船數萬艘。龍舟高四十五尺,闊五十尺,長二百尺,上有四層樓,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房一百二十間,下層為內侍居處。

3、商業
隋商業發展,明顯表現在商業都市上,出現許多有名的城市。
四川蜀郡,「其地四塞,山川重阻,水陸所湊,貨殖所萃,蓋一都之會也。」東南商業都會有丹陽(南京)、宣城、毗陵(常州)、吳郡、京口、會稽、餘杭、東陽(今浙江金華)。
「南海、交趾,各一都會也。並所處近海,多犀象瑇瑁珠璣,奇異珍瑋,故商賈至者,多取富焉」。荊州,「南控岷峨,東連吳會,五方枕-,四民昌阜」。蔡州(今河南汝南)「地接荊郢,商旅殷繁」。
長安和洛陽是全國最大的商業中心。長安有東、西兩市,東市名都會,哪虧好西市名利人。東都空檔洛陽有東、南、北等三市,東市名豐都,南市名大都,北市名通遠。

㈥ 中國古代手工業有哪幾種主要

中國古代手工業有哪幾種類型
中國古代八大手工業紡織業中國是一個傳統的男耕女織的封建國家,紡織業歷史源遠流長,它的發展特點大體是:北宋以前,中國紡織業以絲麻織業為主,南宋以後,棉布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紡織業主要體現封建自然經濟的特點,是中國自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明中期以後,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逐漸興盛起來,且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但由於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它始終得不到健康成長。陶瓷業中國陶瓷業的產生、發展源於生活,為生活服務,實現了實用性和觀賞性的統一,同時又是對外交往中的重要物品,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造紙業西漢發明了造紙術,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紙;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魏晉南北朝時,紙張白度增加質地細薄,產量大增,逐漸取代簡牘,成為最主要的書寫材料;幾個世紀後,造紙技術向東傳到朝鮮、日本,唐朝時向西傳到阿拉伯,經阿拉伯傳到歐洲、北非。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和進步作出的重大貢獻。冶鐵業在農業文明時代,冶鐵業的發展是生產力進步的明顯標志,它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變革和進步。西周時開始使用鐵器;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比歐洲早兩千多年;西漢時冶鐵業分為官營和私營,煤成為冶鐵的燃料,人們發明了淬火技術;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使中國冶鐵水平長期領先世界;隋唐時期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明朝中後期,廣東佛山冶鐵業,一天出鐵六七千斤。造船業中國古代造船業的發展與國家的航海事業和對外關系聯系密切,相輔相成,當統治者重視發展對外關系,重視發展航海事業,造船業就發達,如漢、唐、宋元時期,對外交往頻繁,造船業也就發達;明中期以後到清朝時,由於統治者實行海禁政策,造船業受到影響。制漆業漆的使用,遠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大約在七千多年以前,中國古人就已經能製造漆器了。根據是1978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朱漆木碗和朱漆筒,經過化學方法和光譜分析,其塗料為天然漆。七千歲的木碗,證實了我國是朱漆器藝術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藝苑中一枝奇葩。制鹽業鹽是維系人類生存的一種必需品。中國制鹽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幾乎與史籍上的華夏文明史同步。根據鹽的來源,中國古代的鹽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岩鹽等幾大類,每一種鹽都有不同的生產工藝。青銅業中國青銅文化源遠流長,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藝術風格。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銅器,形成了以青銅禮器和兵器為主的青銅文明,達到中國青銅時代發展的巔峰,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後世的發展中,雖然鐵、金、銀等其他金屬逐步發展,但仍有不同程度的青銅使用率。

閱讀全文

與古老紡織工業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q5l後窗雨刷片怎麼下 瀏覽:444
深圳什麼工業最出名 瀏覽:946
汽車如何避免車內高溫 瀏覽:349
汽車打鐵線什麼作用 瀏覽:15
寶馬新車車險多少錢 瀏覽:187
汽車部件在招商算什麼類別 瀏覽:997
2年汽車保養更換什麼 瀏覽:788
賓士p擋怎麼解鎖拖車 瀏覽:552
寶馬x6的4驅開關在哪裡 瀏覽:628
jem汽車隔熱防爆膜多少錢 瀏覽:792
合江翻重慶汽車要多久 瀏覽:185
汽車下冰爆怎麼辦 瀏覽:525
專業工業平板電腦要多少錢 瀏覽:706
我的世界工業2作物怎麼種 瀏覽:351
福建省龍岩有哪些工業產業 瀏覽:404
汽車靠什麼電來發火 瀏覽:285
奧迪a3軟頂敞篷車音響怎麼樣 瀏覽:530
奧迪a4l機油尺在哪裡詳圖 瀏覽:408
柴油奧迪a4有哪些 瀏覽:280
賓士閃燈按鍵在哪裡 瀏覽: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