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孝順鎮工業總產值多少

孝順鎮工業總產值多少

發布時間:2023-05-11 10:31:24

A. 淳化縣的經濟

考古表明,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淳化縣境內即有了原薯悄始農業。其後至今,生產關系經歷了原始、奴隸、封建、社會主義公迅手瞎有制4種形式。舊的生產關系長期束縛生產力的發展,致使生產條件落後,耕作技術陳舊,1949年畝產僅47.9公斤,人均佔有糧食596.25公斤。
1996年糧食畝產提高到142.5公斤,在面積減少近10萬畝的情況下,總產達7.29萬噸,比1949年增加109.94%。農業總產值達33114萬元,比1949年增加37.1倍。
2007年淳化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實現154948萬元,同比增長30.8%,完成年計劃的120.8%。其中農業完成產值117674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75.9%;林業完成產值4394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8%;畜牧業完成產值2809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18.1%;漁業完成產值54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0.03%;農林牧漁服務業完成產值4736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1%。 出土文物表明,新石器時代,淳化縣即出現原始手工業。秦漢時期,磚瓦、制陶在全縣已很普遍。明代以後,境內始有零星人力採煤,土紡、土織遍及鄉村,釀酒、榨油、鐵匠、木匠、石匠等手工業亦有發展。清代,民間手工業匠輔、作坊已有規模。
民國年間,私營手工業較前發展。1934~1945年,赤水、淳畝空耀縣曾興辦過一些工業,但只經歷短暫的時間而停業或遷往外地。
建國初期,全縣手工業發展較快,1956,年較有規模的均並入集體性質的手工業合作社。1958年,出現「辦廠熱」,但收效不大。60~70年代,工業發展緩慢。1973年,全縣始通高壓電。此後,工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縣辦、鄉鎮工業發展迅速。
至1986年,建成機械、建材、煤炭、造紙、食品等門類的工業企業667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682萬元(不變價)。1993年,發展到871家,實現工業總產值7597萬元(不變價)。1993年後,縣辦工業和鄉鎮所屬工業企業發展減慢,但個體企業迅猛發展。至1996年,全縣工業企業發展到968家,從業人員6542人,實現工業總產值1.15億元(不變價)。其中縣辦工業23家,總產值2356.4萬元,實現稅利196.15萬元;鄉鎮工業945家,總產值7226.5萬元;手工業總產值3923.1萬元。
工業生產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以當地充足的農副產品為原料,大力組織生產,2008年全部工業總產值實現119000萬元,是1978年526.9萬元的226倍,年均增長19.8%;實現工業增加值34100萬元,是1978年169.4萬元的201倍。

B.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八個鎮街的優勢產業

各鎮(街道)介紹
【桂城街道】 桂城街道位於南海區東部,是南海區委、區政府所在地。總面積 84.16 平方公里,轄22個行政村、14個社區,常住人口55萬人,其中戶籍人口約20萬人。2007年,桂城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1億元,同比增長20.1%;工業總產值241億元,同比增長7.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77.9億元,同比增長8.7%;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營業額296.5億元,同比增長32.8%;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3億元,同比增長34.1%;合同利用外資1.63億美元,同比增長203.8%;實際利用外資5900萬美元,同比增長50.7%;實現稅收總額44億元,同比增長48.9%;金融機構儲蓄存款余額474億元,同比增長7.3%,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53.6億元。
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壯大現代服務業和都市型工業,城市型經濟躍上新台階。保利洲際酒店、麗致酒店、陽光國際酒店等3家五星級酒店全面動工。世界500強零售巨頭沃爾瑪、家樂福桂城店開業,南海廣場商圈改造提升啟動,南海大道商圈和桂瀾路商圈基本成型,怡翠左岸項目加緊建設,將建成桂城科教板塊最具特色的城市休閑配套。天安南海數碼新城、瀚天科技電子城順利招商,天盈科技工業城等項目加緊推進,形成新的都市型工業聚集發展園區。
各專業市場獲得長足發展。華南汽車城全年實現銷售額50億元,新增謳歌、一汽豐田等4S店,4S店總數達24家;汽車文化廣場建設落成,麥當勞「得來速」餐廳投入使用,汽車城配套設施更趨完善。平洲玉器街獲「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稱號,玉器文化廣場投入使用,玉器新城建設啟動,玉雕學校順利開辦,進一步完善了玉器產業配套,為產業鏈延伸提供支持。首屆南海國際機械暨模具交易會圓滿成功,成為發展專業會展經濟的成功嘗試。
環境綜合治理扎實開展。嚴格落實節能減排任務計劃,監督印花、鍛打等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配置鍋爐的大型企業落實治理設備或轉型、搬遷,減少二氧化硫和污染物排放量。佛山涌岸線整治、「一環」東涌南段開挖及配套項目、舊佛平涌綜合整治3項工程全面啟動,總投資超過1.6億元;疊滘截污工程和平洲城區截污工程繼續推進,創模11項主責任務和珠江整治8項主責任務全部完成,河涌水質得到改善。沙尾立交延伸段濱水綠化帶完成改造,城市出入口面貌大為改善。
穩步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社會局面更趨祥和,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延伸,科教文體衛各項事業蓬勃興旺。截至年底,桂城街道創建封閉和半封閉安全小區44個,實施村(居)委會三級預警制度,社會治安得到加強。民生工程深入開展,全年組建工會305家,發展會員8845人。民政部門和婦聯落實救濟、助困、助學和慰問資金超過170萬元,慰問部隊和烈屬、退伍人員資金22萬元。教育事業投入不斷增加,素質教育和品德教育不斷強化,通過省教育強鎮復評。精神文明工作有力開展,順利通過市文明鎮復評。返回

【羅村街道】 羅村街道位於南海區中部,總面積44.64平方公里,下轄10個行政村和4個社區,戶籍人口6.37萬人,流動人口6萬多人。2007年,羅村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2.97億元,增長16%;工業總產值141億元,增長33.9%;完成稅收總額6.36億元,增長25.1%;農民人均純收入9898元,增長9%。
燈飾電光源產業進一步發展。成立照明燈飾行業協會,並加快打造朗沙佔地500畝的光電照明專區,為羅村燈飾電光源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銷售與生產載體。同時,聘請專家深入調研,制定科學規劃,提出「打造區域品牌」、「與中山古鎮、惠州陳橋互補聯動、錯位發展」的產業理念,明確發展方向;推動企業與高校建立長期研發合作關系,加大對科研、技改投入,全面提升燈飾產業水平。
以商貿業和房地產業為主的第三產業集聚發展。投資5億元、佔地23.3萬平方米的美居世界裝飾材料廣場正式進駐羅村,成為羅村首個集家裝、傢具、建材、家電、家飾、餐飲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家居材料市場;投資1.5億元的羅村商貿城破土動工,羅村文化商業中心加快推進,海宜廣場招商工作進展順利,城區首個商業中心金船灣廣場成功引入信和超市並於10月全面營業;房地產業呈現投資銷售兩旺局面,計劃投資20億元、佔地384畝的「翠湖綠洲」項目完成規劃設計並動工,時代地產「時代傾城」銷售狀況理想。
城市功能配套不斷完善。桂丹路改造工程、興朗路、杏花下穿隧道、羅務路和興柏路等重點路段實現通車;投資5000萬元的羅村中心廣場投入使用,投資1億元的羅村實驗小學如期開學,投資6000萬元的羅村醫院改造完成並升級為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羅村分院;投入近5000萬元對羅村涌「一河兩岸」、羅村中心廣場及興朗路、桂丹路、羅務路、佛羅路等主幹道實施園林綠化和景觀改造。
環境整治取得階段性重大進展。以41間陶瓷、玻璃生產企業為突破口,鋪開節能減排治污工作。制定一系列鼓勵轉移的政策措施,確保整治工作順利推進,41間企業均承諾按計劃實施治理或搬遷、關閉,19間陶瓷企業簽訂責任書。
社會各項事業欣欣向榮。舉辦首屆孝德文化節,引導人們崇教道、善感恩、尚美德、倡文明。著力推動改善民生,不斷健全職工生活保障體系,辦好「愛心超市」,先後為500多戶次共700多人次送上等生活用品和學慣用品。順利通過市、區兩級2007年度的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考核;全面推進安全小區建設,建立安全小區59個,先後投入1000多萬元安裝視頻監控設備,人防、技防、物防的治安防控體系逐步形成。返回

【九江鎮】 九江鎮位於南海區西南部,西、北兩江成環抱狀流經鎮域南北,江岸線長40多公里,是佛山市重點建設的「八大港區」之一。總面積94.75平方公里,下轄23個行政村、5個社區,戶籍人口10萬多人,外來常住人口6萬人。2007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8.1億元,同比增長12.7%;固定資產投資22.2億元,增長11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7 億元,增長18 %。
發展戰略實現三次躍進。第一階段為打「四張牌」,即沿江牌、商貿牌、文化牌和民生牌,全面鋪開發展建設架勢;第二階段為打造「珠三角中西部生產資料區域性中心」,以鋼材、木材等原材料貿易及現代物流服務業作為推動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亮點;第三階段為建設「九江珠銀(鋼鐵)電子交易中心」,以現代電子商務平台結合傳統交易市場、港口物流資源為突破口,全力打造「珠三角中西部生產資料區域性中心」。
第三產業發展態勢良好。中外運南豐碼頭實現貨物吞吐量109.7萬噸,標箱13.7萬個,同比分別增長36%和 24%。金屬材料市場首期開發招商形勢良好,規劃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的木材夾板裝飾材料市場前期土建進展順利;洛浦園、向明苑三期等房地產項目相繼開盤。九江商業步行街、沙頭桂香路商業街及上北商業街等商貿項目如期推進。
群眾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全年財政用於教育、醫療、民政、文化事業的支出,分別比上年增長11.25%、212.78%、48.9%和198.78%。沙口安居公寓如期竣工,外遷居民得到妥善安置。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助殘精防工作扎實開展,成效走在全區前列。完善醫療衛生網點,除加快推進九江醫院改造外,投入150萬元,啟動全鎮13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發掘傳統文化特色,打造文化軟實力。舉辦朱九江先生誕辰200周年暨九江中學建校75周年校慶系列紀念活動,歷時5個月的九江龍舟文化節以及「9·30」國慶系列活動等活動。承辦「第二屆全國龍舟之鄉」爭霸賽,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中國首個「中國龍舟名鎮」稱號。返回

【西樵鎮】 西樵鎮位於南海區西南部,是國家4A級旅遊區、中國面料名鎮、中國龍獅名鎮、國家衛生鎮、廣東省教育強鎮、廣東省文明鎮。轄區面積176.63平方公里,下轄27個行政村、5個社區,常住人口14.7萬人,外來人口7萬多人。2007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9.8億元,增長16%;經濟總收入301.2億元,增長18.16%;工業總產值256.8億元,增長2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6.5億元,增長95%;工商稅收10.27億元;鎮級財政收入4.35億元,增長24.3%;城鄉居民儲蓄存款82.6億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064元,增長9.6%。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全年引進項目62個,計劃投資總額27.7億元,新立項外資企業7家、增資6家;實際利用外資150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50%。紡織企業全年增資擴產2.3億元。新引進康輝、德耀翔勝、立笙、三達、英邦、賦裕等一批紡織服裝拳頭項目,集群效應進一步增強。
農業模式有效創新。大力改善農業耕作環境,繼續實施現代農田、魚塘標准化改造,推進土地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以平沙無公害蔬菜基地和山南優質水產基地等為帶動,走農業專業化、規模化和產業化道路。山南片優質水產養殖基地實施魚塘連片整治,規劃總面積6000多畝,首期改造3618畝已全面完成,畝產塘魚可增加一倍。平沙無公害蔬菜基地引入佛山永利綜合批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項目規劃4000多畝,配套加工、儲藏設施,首期300畝已投入生產,畝產無公害蔬菜3000斤,年供應270萬公斤,產品直供沃爾瑪、百佳、易初蓮花等大型超市。
第三產業加劇升溫,全年引進項目10個,投資額9.36億元。繼續加強旅遊資源整合和策劃推廣,辦好龍獅主題旅遊體育活動,進一步鞏固「黃飛鴻獅藝」品牌和名山名人效應,全年接待遊客22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14億元。成功引進雅居樂、鉅隆、宇浩等知名開發公司,推出凰樵聖堡、畔山水岸等項目。全年銷售商品房17.86萬平方米,均價3500元,同比分別增長10%、17%。
環境整治工作順利推進。以陶瓷、染整行業為重點推進節能減排治污工作。依法取締無牌無證介磚企業;組織陶瓷企業赴外參觀考察,為陶瓷企業梯次轉移搭橋引線;利用紡織產業基地污水處理廠的資源優勢,通過集污管網將納入限期治理的染整企業的污水集中引入紡織產業基地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達標排放;工業污水處理廠投產正常運行,並引入北京排水集團運營管理。
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完善,啟動創建省級敬老院工作,全年發放低保、定保、救濟和慈善金1500多萬元。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管理,獲得市、區「兩無」鎮稱號。完善勞動保障信息網路,全年舉辦勞務集市8次, 1.26萬多人次實現就業。推進和諧文明示範村(社區)創建活動,制定文明創建活動激勵措施和三年發展計劃,順利通過佛山市文明鎮復評。積極開展群眾文化體育活動,成功舉辦第三屆體藝節,西樵女子龍舟隊多次獲國家、省、市、區獎項。返回

【丹灶鎮】 丹灶鎮位於南海區西部,是「中國日用五金之都」、「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衛生鎮」、「廣東省教育強鎮」。總面積143.5平方公里,下轄27個行政村、4個社區,總人口16萬多人,其中戶籍、外來人口各佔一半。2007年,全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0.3億元,同比增長22%;實現工業總產值160億元,增長3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101.6億元,增長51.4%;稅收總額7.46億元,增長38%。
招商引資成果豐碩。全年引入項目81個,其中超億元項目9個,超千萬元項目37個,第三產業項目11個;實現引資總額24.2億元,合同利用外資3098萬美元,實際直接利用外資1816萬美元;固定資產投資21.2億元。南海工業園區成為新興產業項目的「投資窪地」,成功引進本田汽配關聯項目「金田工業」。
第三產業規模初顯,全年實現總收入33億元,同比增長72.9%。華南地區最大五金鐵料市場——橫江鐵料市場銷售暢旺;祈福南灣半島、天晟·海琴灣住宅區廣受追捧;仙湖、金沙房地產板塊爭相崛起;仙湖度假區、大濕地公園區域旅遊品牌嶄露頭角;五金商廈功能成功轉型,丹灶舊城區、橫江海濱路舊商鋪改造進程加快。
城鎮化建設穩步推進。環境監測分站、監察中隊相繼成立,大洲河、官山涌整治順利完成,丹灶城區污水處理廠、橫江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奠基,100多家企業簽訂節能減排責任書,萬元GDP能耗下降5%,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創建順利通過驗收。丹灶汽車客運站奠基動工,多條新公交線路順利開通,一批公交站亭竣工使用。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丹灶敬老院首期擴建工程竣工,建立農村富餘勞動力和城鎮失業人員就業培訓機制。社區衛生站建設加快推進,村民健康調查和立檔工作逐步開展。社區警務室、基層流管站全面設立,安全小區、視頻監控系統加快建設。成功舉辦第四屆康有為文化節,首次進行「十佳孝順子女」、「十佳村民小組長」評選。順利完成「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創建試點,通過佛山市文明鎮復評。返回

【獅山鎮】 獅山鎮位於南海區西部,是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廣東省汽車配件、家用電器和玩具產業專業鎮。總面積256.09平方公里,轄獅山、官窯、松崗、小塘4個辦事處和8個社區、49個行政村,戶籍人口16.18萬人,外來人口22.3萬人,2007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00億元,增長19.8%;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915億元,增長65%;工商稅收22.9億元,增長29.5 %;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0.5億元,增長2.6%;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134.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72元,增長11.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900元,增長10.2%。
外源經濟發展迅猛。全年招商引資項目計劃投資總額82.1億元,新口徑實際利用外資約1.65億美元,合同利用外資約2.24億美元。奇美二期及為奇美配套的上下游企業進駐,完善了液晶顯示器產業鏈;廣東省最大的動漫製作公司「原創動力」、和爾泰嵌入式軟體生產基地、全球最大的設計軟體公司Autodesk(歐特克)公司「數字創新」產業公共服務平台的進駐,促進創意產業發展。
民營經濟提升發展。積極扶持產業創新,指導多家企業獲得挖潛技術改造項目資金1147萬元和超過150萬元的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企業自主創新、品牌經營的意識和能力明顯提高,全年專利申請量預計達850件,新增中國名牌企業和廣東省名牌企業各1家、省著名商標企業2家、國家免檢產品企業2家。東興制罐等4家企業積極參與國家標准或行業標準的制訂,東興塑料制罐獲得「國家級實驗室」資質,成為2007年佛山市唯一獲民營科技發展貢獻獎的企業。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汀圃、科園兩個110千伏變電站相繼建成投入使用,有效緩解用電壓力。中心城區建設初步啟動,人民南路、人民北路、獅城中路正式通車,博愛路、紅星路、科技路、三約路等全力推進。實施公交規劃,啟動了「鎮巴」首期工程。全年投入水利建設資金4344萬元,城鄉水利設施得以完善,抗旱抗澇能力不斷增強。
社會事業成果豐碩。全年投入公共安全資金7894萬元。實施對辦事處和村(居)委會的綜治、維穩、流管三級預警制度,建成流管站62個;以園區為重點啟動視頻監控網路建設。倡導社會人文關懷,區、鎮兩級共投入1218萬元救濟困難群眾,支出農村醫保費達2182萬元。積極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永安、風源社區被評為南海區文明社區,城北社區被評為廣東省首批「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加大衛生村創建工作力度,新和、沙頭村順利成為省衛生村,實現了村村都是省衛生村的目標。返回

【大瀝鎮】 大瀝鎮位於南海區東部,是連接廣州和佛山兩市中心城區的重要紐帶,是「中國鋁材第一鎮」、「中國有色金屬名鎮」、「中國內衣名鎮」、「國家衛生鎮」、「廣東省教育強鎮」、「中國龍獅運動名鎮」。總面積125.77平方公里,下轄大瀝、鹽步、黃岐3個辦事處,32個行政村和12個社區,戶籍人口25.8萬人,流動人口40多萬人。2007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0.6億元,增長21.01%;工業總產值560.89億元,增長23.6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6.5億元,增長33.4%;稅收總額31.45億元,增長24.95%;可支配財政收入13.11億元,增長25.44%(按可比口徑計算);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70億元,增長2.56%;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營業額23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71元,增長11.7%;農民人均純收入11191元,增長8%。
招商引資量質同升。全年招商引資總額47.6億元,增長0.32%;合同利用外資8845萬美元,增長16.3%;實際利用外資5625萬美元,增長11.61%。成功引入中鋁南海合金、深圳同心珠寶首飾、廣東致卓精密輪轂及PCB電子銅四大超億元項目。
產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鋁材、有色金屬等產業集聚優勢更加明顯。大瀝有色金屬產業園掛牌成立,遠輕中南輪轂建成投產,華昌、偉業、佔美和中聯等新廠區加緊建設。專業市場建設邁出新步代,成立廣東省首個鎮級專業市場行業協會。謝邊易運物流市場和鳳池裝飾材料市場二期相繼開業,廣佛五金城五期和華南氣動液壓五金機電城加緊建設。品牌創建成效顯著,亞洲、華昌、堅美和嘉莉詩獲「中國馳名商標」,華昌、偉業、鳳鋁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堅美、鳳鋁和大福建成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大瀝鎮被評為廣東省首批創新示範專業鎮。
「三舊」改造項目亮點紛呈。午陽大廈、怡興花園、嘉悅名居、瑞安花園等閑置資產有效盤活。黃岐岐發市場和太平鴻得利休閑美食廣場等三舊改造項目相繼開業,新都會和鹽步佳華商場加快建設,鳳池裝飾材料市場二期成功開創「以地引資、以租抵建」的「BOT」改造模式。廣佛國際商貿城中心區拆遷改造加快推進,黃岐塘魚交易市場、廣東廣佛國際五金機電博覽中心動工,鹽步廣佛塑料城、大瀝桂江農產品三鳥市場和信盈公司投資的甲級寫字樓等三舊改造項目進展順利。
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廣佛新干線、聯河路、博愛東路、廣佛公路鹽步路口跨線橋等路網建設取得新進展。城南污水處理廠集污管網逐步完善,鹽步污水處理廠啟動建設。丹桂、雅瑤、長虹嶺等輸變電設施加快建設,鋪前電排站等5項水利工程順利竣工。大瀝汽車客運站投入運營,廣雲路、廣佛路及桂和路候車亭改造全面展開。
教育、衛生、文化、體育事業全面發展。大瀝二中和大瀝中學成功整合,教學資源配置得到進一步優化。大力推進特色辦學,素質教育全面實施,順利通過廣東省「教育強鎮」復評。醫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黃岐醫院擴建工程加快推進,新大瀝醫院奠基興建,鹽步醫院改建進入規劃設計階段,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全面鋪開。文化活動精彩紛呈,成功舉辦「龍獅舞,大瀝情」系列文化活動、「大瀝杯」廣東省第二屆中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和粵港越野摩托車邀請賽,精心推出「大眾廣場繽紛SHOW」活動。文藝創作精品迭出,224件作名獲省級以上獎項。榮獲兩項省少兒藝術花會金獎,「水鄉龍娃鬧金秋」獲全國群眾文化最高獎項——「群星獎」。返回

【里水鎮】 里水鎮位於南海區東北部,總面積148.28平方公里。2007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5億元,增長25%;稅收13.73億元,增長24.7%;可支配財政收入7.6億元,增長49.3%;實際利用外資1.31億美元;固定資產投資60億元,增長170%;農民人均純收入9686元,增長9.2%。
支柱產業集聚趨勢明顯,產業集群效應初步形成。實現規模企業產值332億元,增長51%。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品牌創建工作成效顯著,全年新增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發中心2個、廣東省企業技術中心1個、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5家、中國百強電子企業1家,專利200多項。新增廣東省名牌產品2個,廣東省著名商標1個。至此,全鎮有中國馳名商標1個,中國名牌產品1個,廣東省著名商標8個,廣東省名牌產品5個。
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現代物流業發展迅猛,大沖現通物流中心正式開業,成為佛山地區最大的物流配送中心;南方報業傳媒產業基地首期印刷區、發行區和印務中心加緊建設;全國物流巨頭物通天下進駐遐志物流市場,瑤頭中聯環宇物流項目進展順利。專業市場建設穩步推進,南海管材市場計劃於2008年3月試業,將成為華南地區較大規模的管材專業市場;廣東中鴻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收購金信廣場,計劃打造八達通(國際)小商品貿易港。星級酒店建設勢頭良好,中信南海國際社區文體公園、星級酒店開工建設,廣濱酒店等項目加緊建設。
「三舊」改造順利推進,總拆遷面積達7.09萬平方米。城區改造初見成效,「一河三岸」地塊以1.83億元成功拍出,擬引進國內知名商貿集團,建成集商住、娛樂、購物於一體的中心商業旺區。三大出入口改造順利推進,鹽南線沙湧出入口沙涌佛山科藝模具城首期、沙涌下沙市場二期改造工程建設順利;大沖出入口已成功引進現通物流中心與和平商城;洲村出入口改造進入舊物業拆遷階段,擬興建一批新式農民公寓。同時,全面推廣河村模式和洲村模式,強化村級工業小區改造,以大步襪業基地連片開發300畝的標准廠房建設為示範,著力推進「工業地產」的發展。
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全年修建公路總長度達29.7公里,完成道路建設征地面積15.7萬平方米,拆遷建築面積3萬多平方米。電網建設如火如荼,瑤崗220千伏變電站征地拆遷補償工作基本完成,白崗110千伏變電站大部分前期工作完成,流潮110千伏變電站預計2008年春節前可投入使用。投入4200萬元,加快推進水利設施建設,禹門等3個水閘通過水下驗收並運行,蒲北等3座電排站開始運行排水。整治大沖鯉崗尾涌、白崗白沙涌、北線涌等23項工程共50公里,清涌土方17.2萬立方米。

C. 孝順鎮歷任鎮長名單

2020年,孝順鎮政府在區委、區政府和鎮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力爭當「城鎮治理排頭兵、經濟發展示範區」,疫情防控精準有力,發展質效穩步提升,項目建設比拼推進,鄉村振興勢頭良好,民生福祉日益改善,獲評浙江省首批現代商貿特色鎮、浙江省商標品牌戰略示範鄉鎮、全省農村文化禮堂示範鄉鎮、4A級景區鎮、小城市培育試點考核良好單位等省級以上榮譽,榮獲2020年金華市十強工業強鎮,2020年度全區工作目標責任制綜合考評優秀單位。全年累計完成工業總慧游產值133.1億元,同比增滲高長17.1%;規上工業總產值59.9億元,同比增長38.1%;完成工業投入7.9億元,同比增長24.1%;財政總收入5.55億元,取得穩步增長。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29285元,同比增長6%。

2021年,孝順鎮將牢牢把握「三區協同發展」機遇,著重抓好七方面工作,一是高站位服叢碧尺務自貿區建設。二是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三是高要求推進城市建設。四是高效能推動鄉村振興。五是高品質增進民生福祉。六是高水平實現基層治理。七是高標准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D. 永壽縣的經濟

永壽縣工業在解放前,以手工業為主體,民國三十四年(1945),行業有紡織、榨油、釀酒、鑄造、木器、制磚瓦、縫紉、尚鞋、食品、印染、採煤等。主要分布在縣城和常寧、店頭、儀井3個集鎮。
民國三十二年(1943),陝西省企業公司投資開采平遙煤礦,時采時停。同年,由銀行投資縣政府承辦的「民生紡織工廠」,生產毛巾、白布等棉織物,三十三年因資金匱乏倒閉。解放初期,在恢復和發展手工業的同時,逐步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地方工業。至1952年,工業總產值為22萬元。1953——1956年,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至1957年,工業總產值達35萬元,比1952年增加13萬元,年均遞增速度為11.8%。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實行人民公社化,「大躍進」,興辦地方工業,新建一批工廠。1962年,工業總產值增至95萬元。年均遞增率為34%。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正值「文化大革命」前期,工廠動亂,生產發展緩慢;1968——1969年,黨中央強調「抓革命,促生產」,縣、社、隊成立生產領導班子,狠抓經濟建設,生產有所發展。至1970年,產值增至245萬元。年均遞增率為19.8%。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制葯、農業機械修造、乳品和社隊工業漸次興起,1975年,工業總產值增加到682萬元,年均遞增率為35.6%。畢逗第五個五年計劃期間,進行撥亂反正,生產發展迅速,至1980年,工業總產值為1316萬元,年均遞增率上升到18.6%。第六個五年計劃瞎租期間,逐步推行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落實經濟責任制,對企業進行整頓和技術改造;擴建新建一批效益較好的企業和項目;特別是鄉、鎮、村辦工業迅速發展,工業生產出現新的局面。至1985年,總產值達2321.3萬元,年均遞增率為15.2%。1987年,圍繞全縣經濟建設的總體布局,集中人力、財力、物力,發展制煙、釀酒、制葯和電力工業,工業總產值為3233萬元,年遞增率為19%。1988年,工業總產值達4631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51.5%,第一次超過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43%。形成以煙、葯、酒、電為支柱,農機、建材、食品、製鞋、服裝、化肥、塑料等多門類的工業結構。1989年,共有工業企業193家(其中全民14家,集體10家,鄉鎮村辦169家),總產值達5759萬元,比1988年增長24.4%;實現利稅1253萬元,比1988年增長2倍。
農業
2014年農業力實施糧食單產提高、果業提質增效、畜牧業收入倍增、核桃基地建設四大工程,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新建蘋果園2萬多畝,國家、省、市、縣四級示範園達到110個,果品貯藏能力提高到8萬噸;新建核桃園4萬多畝,補植近6萬畝,淳化縣累計核桃建園22.6萬畝。旱地小麥高產手神賣創全省新紀錄,被授予「全省糧食生產管理先進縣和高產創建先進縣」。 據1983年林業資源調查,全縣宜林地45.8萬畝,森林覆蓋率為15%。其中溝道荒坡、低山丘陵及退耕山坡地30.6萬畝,土層厚,大部分布在永平、平遙、底角溝、郭村、永太、渠子、御駕宮、儀井、店頭、渡馬、馬坊、甘井等鄉鎮。適宜發展用材林及經濟林。
全縣立木總蓄積量為34.1萬立方米,其中用材林30.27萬立方米。用材林中幼林蓄積49.1萬立方米,中林25萬立方米,近熟林0.72萬立方米。
2014年永壽縣生產總值完成41.331億元,增長13.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48.82億元,增長27%;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3億元,增長24.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530元,增長10.7%;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7317元,增長14.5%。

E.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經濟發展

2010年,羅城縣地區生產總值29.8億元,年均增長13.5%;財政收入由2005年的0.87億元增加到1.91億元,年均增長17.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2005年的7.83億元增加到24億元,年均增長25.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05年的4.33億元增加到8.7億元,年均增長15%;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由2005年的11.74億元增加到32.28億元,年均增長22.4%;各項貸款余額由2005年的5.24億元增加到13.92億元,年均增長21.6%。
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37.9:25.7:36.4調整為2010年的30.2:36.2:33.6。服務業發展加快,預計服務業增加值由2005年的5.03億元增加到10億元,年均增長12.3%。
2011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7.01億元,同比增長13%;財政收入2.37億元,增長23.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億元,增長1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38元,增長13%。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歷來以農業為國民經濟基礎,種植業和林業、牧副、漁業均有經營。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以種植糧食橋腔作物為主,經濟作物次之。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玉米、黃豆、紅薯次之悶消掘;經濟作物以甘蔗、油菜為主,木薯次之。
解放前夕螞核,由於交通閉塞和豪紳對農民盤剝,勞動力素質低,種植業、林業、牧副業、漁業生產落後,長期處於自然經濟狀態,農民生活異常困苦。
解放後,種植業、林業、牧副業和漁業均得到較大的發展。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農民分到了田地,生產得到發展,當年種植業產值1731.27萬元,占農業總產值67.53%;林業產值115.66萬元,佔4.51%;牧業產值411.58萬元,佔16.00%;副業產值250.78萬元,佔9.78%;漁業產值4.44萬元,佔0.17%。由於生產得到繼續發展,1956年種植業、林業、牧業、副業、漁業產值分別比1952年增長10.73%、10.79%、41.66%、19.27%、84.01%。經濟困難時期的1960年農業產值下降,當年種植業產值僅1358.26萬元,林業產值53.14萬元,牧業產值363.90萬元,副業產值160.77萬元,漁業產值4.74萬元,農業總產值下降至1940.81萬元。從1961年起,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方針,生產逐步得到恢復發展,至1965年,種植業產值上升至1384.83萬元,占農業總產總產值59.12%;林業產值85.93萬元,佔3.67%;牧業產值442.13萬元,佔18.88%;副業產值426.15萬元,佔18.19%。但當時強調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魚塘改種水稻,養魚面積減少,產量低,產值僅3.19萬元。
文化大革命」的1976年,種植業產值2248.31萬元,占農業總產值66.27%;林業產值148.03萬元,佔4.36%;牧業產值522.03萬元,佔15.39%;副業產值465.78萬元,佔13.73%;漁業產值8.29萬元,佔0.24%。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實行體制改革,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發展,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各業生產均有較大地發展,1983年各業總產值達到5334萬元。1985年雖然遇到自然災害的影響,但是,各業生產仍取得較好的收成,種植業產值達291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55.41%;林業產值886萬元,佔16.87%;牧業產值1001萬元,佔14.06%;漁業產值34萬元,佔0.65%。由於管理、統計跟不上,副業產值僅421萬元。1987年,農業生產持續發展,各業產值達到6929萬元。
2010年羅城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由2005年的8.58億元增加到15.5億元,年均增長9%。
2011年新增糖蔗種植1萬畝,總面積達17.6萬畝。新增兩性花毛葡萄4300畝,毛葡萄種植總面積達3.5萬畝。桑園面積發展到5萬畝。寶壇有機茶科普示範基地被列為2011年中國「科普惠農興村計劃」項目。啟動實施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24個第三批整村推進貧困村扶貧開發工作順利通過區、市兩級驗收。投入1625萬元完成農村飲水安全項目77處、小型集中供水工程20處,2.4萬人的飲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2011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67億元,增長5.98%;農民人均純收入3384元,增長25.57%。 縣境內煤炭等資源比較豐富,宋朝初年開始開發,至明、清兩代,仫佬族先民採煤、用煤已相當普遍。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開采鐵礦。民國期間,仍間斷地挖採煤、硫、銻、金、銀、雲母、石棉等礦,並開辦煉鐵廠、煉鋁廠、煉銀廠。這些廠礦均屬手工操作。至解放前夕,除三堆硫磺廠(私人聯營的手工業作坊)外,其餘先後停辦。
民國24年(135年),羅城縣手工業行業計有燒缸、壇、罐,造沙紙、皮紙,織毛巾、襪子、土白布,榨油、榨糖、熬酒,編竹席、草帽、草扇、油籠,打棕繩、扎棉,制酒葯、鹼砂、藍靛、紙傘、木板鞋、農具等30多種。各地的手工業多系個體戶,靠手工操作,沿襲原始工藝。民國30年初,東門街有3家引進縫紉機、手搖織襪機。同期,天河縣有織席業97戶,鋸木業87戶,縫衣業148戶,釀酒195戶,織布業21戶,碾米業289戶,榨油業183戶,鐵制小農具業12戶,煙絲2戶,草履業23戶,竹器業18戶,陶器業13戶,磚瓦業1戶,共12個行業822戶。
解放後,縣財政逐年增加工業投資,使工業有較大的發展。1952年投資0.08萬元,建立國營縣屬食品廠1個,產值34.36萬元,占工業總產值17.95%;手工業產值157.02萬元,佔82.05%。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53~1957)投資31.2萬元,興建縣農具廠、火電廠,並將東門鎮小商販食品店轉為國營副食品加工廠。這些廠大都是土法上馬因陋就簡辦起來的。1956年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把個體手工業者轉變為集體的廠、店,組。1957年縣屬國營工業企業共3個,產值63.72萬元,占工業總產值21.71%;集體工業企業24個,產值229.80萬元,佔78.29%。這五年期間上交稅金381.025萬元。
第五個五年計劃期間(1976~1980),貫徹「調整、改革、充實、提高」的方針,對一些長期虧損或近期生產上不去的單位,實行關、停、並、轉,縣105廠、才龍鐵礦、磷肥廠相繼停辦。這一時期投資2263.90萬元,新建汽車修配廠。1980年縣屬國營工業企業有17個,有職工9975人,產值698.14萬元,占工業總產值68.20%;集體工業企業53個,產值325.60萬元,佔31.80%。其中手中業5個,有職工262人。工業產值158.84萬元;鄉鎮企業48個,有職工1417人,產值166.76萬元。這五年期間上交稅金984.21萬元。
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1981~1985),繼續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改革的八字方針,江口、洞坎、卡馬、台闖等水電站先後由集體轉為國營,自治區開辦的羅城礦務局改為勞改局,陸續調出職工往區內各廠礦。這時期,投資190.98萬元(缺1985年數據),新建國營一洞錫礦、木材公司、木材加工廠。1985年縣屬國營工業企業20個,有職工13298人;集體工業企業48個,其中二輕工業7個,有職工163人,鄉辦企業41個,有職工1346人。國營工業企業產值866萬元,占工業產值72.83%;集體工業企業總產值303萬元,佔25.48%。其中二輕工業147萬元,鄉辦工業156萬元;城鎮個體工業產值20萬元,佔1.68%。全縣全部工業總產值1189萬元,占社會總產值11.85%,占工農業總產值18.46%。當年,國營工業企業有固定資產原值1742萬元,流動資金447.4萬元。二輕工業企業有固定資產原值69萬元,流動資金31萬元,鄉鎮企業有固定資產原值219萬元,流動資金28萬元。
2010年,羅城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上繳稅金8200萬元,創歷史最好水平。「十一五」期間,全縣引進項目245個,簽約資金75億元,實際到位資金45億元。工業園區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入園企業已達21家,2010年園區企業完成工業產值8.7億元,上繳稅金6500萬元。
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由2005年的5.06億元增加到14.5億元,年均增長23.4%,其佔全部工業總產值比重由2005年的64.6%提高到79.6%,工業化率由2005年的0.5提高到0.9。
2011年,通過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20億元大關,其中工業產值超億元企業達到5家,比上年增加3家;工業企業上繳稅金1.24億元,同比增長45.88%,2011年完成工業產值10.3億元,稅收7245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8.4%和20.3%,新增就業崗位400多個。
2011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5.55億元,增長36.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0.28億元,增長44.4%。

F. 丹徒區的經濟

丹徒區境內毀渣鉛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霜期短,日照長,適宜發展種植業。三千多年前,原始農業就已開創,以後各代,農業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但到近代,由於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縛,天災人禍的影響,農業發展緩慢,到解放時,丹徒糧食產量每畝不足150公斤,棉花畝產不足10公斤。
建國後,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中期,受「左」的思想影響,帶他去農業走了一段彎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丹徒農業穩定、協調、持續地發展。1985年與解放初期相比,丹徒在耕地減少23.5%的情況下,糧食總產增加2倍,油料總產增加3倍,棉花總產增加13倍半。
2013年,丹徒區實現農林牧漁及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28.27億元,同比增長10.3%。其中農業總產值13.47億元;林業總產值0.52億元梁扒;牧業總產值6.24億元;漁業總產值4.55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3.49億元。 唐宋時代,丹徒手工業就地取材,分散零星製作一些生活日用品。金山有製作銅器者鑄制江心鏡,按古鑄鏡必於江海之上的傳統,在鏡背作波浪水藻魚鳥之紋,時為佳品。南宋時,釀酒有名,第一江山北府兵廚釀造之錦波春、浮玉春、金山法豉皆為名酒。
1952年底,丹徒工業企業由1949年的3個增加到13個,年總產值由80萬元增加到240萬元。1956年對私營工業實行公私合營,並將分散的手工業者組織成45個生產合作社(組)。1957年工業企業發展到351個,年總產值818萬元。
1958年大煉鋼鐵運動中,倉促辦起韋崗、高資、龍王廟等6個鐵礦,不久即下馬。1961年貫徹調整方針,到1963年,工纖好業企業緊縮到73個,年總產值為1016萬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機械工業、服裝製鞋工業、建材工業和礦山開采發展較快。到1985年,丹徒有工業企業1345個(不含個體工業4546個),職工人數達85848人(不含聯戶、個體戶)。全民、縣屬集體、鄉鎮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年末固定資產原值1.371億元,工業總產值達4.4884億元(不含聯戶工業、個體工業產值3759萬元),稅利總額1423萬元。
2011年,丹徒區規模以上企業完成產值644.68億元,同比增長30.5%。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產值94.2億元,增長26.6%;重工業產值550.48億元,增長31.1%。
2012年,丹徒區全部工業完成產值826.7億元,同比增長14.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749.9億元,同比增長15.7%;實現銷售收入732.2億元,同比增長15.6%。 1985年,丹徒營業網點共3473個,從業人員9477人,其中私營和個體商業2813個,從業人員4139人,分別占商業網點和商業人員總數的80.99%和43.69%。全年商品零售總額1.6939億元,比1949年增長11.29倍;外貿收購總值1843.91萬元,比1972年初建外貿小組時增長15倍。
2011年,丹徒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14億元,比2010年增長17.0%,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33.8億元,增長12.7%;住宿餐飲業零售額4.34億元,增長66.4%。年末,全區擁有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餐飲和住宿業53家,比2010年增加25家,實現消費品零售額8.95億元,比上年增長134.9%,佔全區比重的由2010年的13.0%提高到23.5%。

G. 孝感市馬口鎮2022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達到300億元嗎

孝感市馬口鎮2022年完拆渣成工農業總產值達到300億元。根據查詢相關信息顯示,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完成2560億元,腔唯增長伍御培16.5%以上。

閱讀全文

與孝順鎮工業總產值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河北工業藝術怎麼樣 瀏覽:536
奧迪哪裡有防盜螺絲 瀏覽:829
汽車撞人後保險賠多少 瀏覽:55
寶馬車電池電量怎麼看 瀏覽:521
汽車估值怎麼計算 瀏覽:781
魏渭賓士什麼型號 瀏覽:809
寶馬五系同級別的車型有哪些 瀏覽:333
長春哪裡可以改汽車大燈 瀏覽:862
汽車變速箱油換一次多少錢 瀏覽:830
奧迪前保險杠噴漆多久 瀏覽:829
汽車後排座位怎麼拆 瀏覽:239
學汽車電工哪裡好 瀏覽:949
東莞市記憶工業園區在哪個鎮 瀏覽:737
工業企業如何計算工資 瀏覽:649
長城哈弗汽車廠家是哪裡的 瀏覽:470
哪個位置是汽車b柱 瀏覽:505
西昌到攀枝花客車汽車要行駛多久 瀏覽:449
賓士gs1450多少錢 瀏覽:650
小汽車的中控有哪些功能 瀏覽:202
哪裡可以找到汽車改裝群 瀏覽: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