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工業化有哪些模式

工業化有哪些模式

發布時間:2023-03-19 03:03:22

A. 什麼是工業化歷史上的工業化模式有哪些特點

1.什麼是工業化?歷史上的工業化模式有哪些特點?
答:(1)工業化的定義有許多種,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較窄的定義,認為工業化是指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發展.這一定義可見之於許多有關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文獻.巴
格奇(A.K.Bagchi)為《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撰寫的辭條「工業化」就採用了類似的定義:「工業化是一種過程.下面是一種明確的工業化過程的一些基本特徵.首先,一般說來,國民收入(或地區收入)中製造業活動和第二產業所佔比例提高了,或許因經濟周期造成的中斷除外.其次,在製造業和第二產業就業的勞動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趨勢.在這兩種比例增加的同時,除了暫時的中斷以外,整個人口的人均收人增加了.」
另一類定義較為寬泛,中國經濟學家張培剛即持此種觀點.張培剛把「工業化」定義為「國民經濟中一系列基要的生產函數(或生產要素組合方式)連續發生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化(或變革)的過程」.
(2)歷史上的工業化模式:
我們所謂「歷史上的工業化模式」是指歐美發達國家歷史上經歷過的工業化模式.這些國家的工業化模式的共同特徵為:
第一,這些國家的工業化都以建立在城市的大規模工業企業為載體.工業集中於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外部經濟」;大企業可以發揮規模經濟優勢.工業化過程中,人口不斷地向城市流動,社會逐漸城市化.
第二,在這些國家中,大多數國家的工業化是民間發動的.所謂民間發動的工業化就是主要由個人積累資本和進行投資而推動的工業化,這種工業化一般表現為一種進化的、比較均衡的經濟進步過程.
第三,這些國家的工業化大多是消費品導向的;工業化起步於消費品工業,最早的重大機器發明是機器紡織,然後逐漸擴大到投資品工業,其進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消費品工業占優勢的階段、投資品工業的相對增加階段和投資品工業漸占優勢的階段.
概括地說,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模式是追隨市場的模式,表現為自發的進化過程,政府幹預造成的扭曲較少,資源配置較為合理,但這一過程往往十分漫長.

B. 英美工業化模式的名詞解釋

世界各國由於經濟發展的背景和起始條件不同,因此工業化特點各不相同,並形成了幾種具有代表性的模式。綜觀世界各國工業化的道路可以發現,英國、美國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內生型工業可以歸結為一種模式;其後,有德國、日本模式,特點是以較完善的市場機制為前提,通過強有力的政府幹預和軍事力量實現工業化;此外,新興工業化國家和東亞模式的工業化道路自成體系,具有明顯的特點告宴笑。

雖然英國和美國的工業化進程在時間上並不一致(英國是在19世紀上半葉以工業革命為開端掀起工業化浪潮,美國則在19世紀末開始工業化),但是,兩者的工業化的動力機制具有類似性,都是依靠市場方式自發推進工業發展,是在經濟系統內生地實現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轉祥巧變的。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自由放任」一直指引著英國的工業化進程。可以將英國的工業化路徑總結為:「自由放任」(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市場經濟完善,出口擴大———部門利潤率變化(以毛紡工業為代表的工襪含業利益大於傳統農業部門利益)———生產結構轉變的需求———圈地運動(土地產權和農業經營方式、生產組織的變化;為工業提供原料和廉價勞動力)———資本積累———工業革命(技術革新)———以紡織為先導的工業部門的擴張———工業化向其他行業的進一步擴散———經濟結構的變化———實現工業化。美國的工業化可以看作是英國工業化模式的延伸。不過,美國作為稍後工業化的國家,在吸收英國的市場經驗基礎上,政府強有力的指導政策也具有一定作用。更重要的是,美國的工業化不但建立在市場基礎上,而且是以工廠體制和生產組織的內部創新為起點和動力的,
形成了「股份有限公司」、「通用制」等適合企業發展的大型生產組織,從而在較短時
間內聚集資源,實現社會化大生產,以機器工業代替了手工勞動的生產方式,從而完成了工業化。

C. 怎樣才算是工業化國家

工業化率達到20%-40%,喊譽為正在工業化初期;40%-60%為半工業化國家;60%以上為工業化國家。

城市化率,即為城鎮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一般工業化初期為37%以上,工業化國家則達到65%以上。

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為初期階段,人均3000美元為中期,人均5000美元為後期困滲吵。

工業化率是指工業總產值佔全部生產總值的比重。

(3)工業化有哪些模式擴展閱讀:

工業化國家發展模式:

一類國家和地區包括新加坡,韓國,香港及台灣。即亞洲的「四小龍」。這個國家和地區在以國內生產取代非耐久性消費產品及投入進口的第一次進口替代完成後,都採用對內外銷售提供相同誘因的外向發展戰略。即「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

二類國家包括阿根廷、巴西及墨西哥等國。這些國家在第一次進口替代完成後,都採用對內外銷售提供相同誘因的外向發展戰略。即「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

三類國家包括以色列及南斯拉夫等國。這類國家開始出口擴張的時間雖然很早,但以後擴張的趨勢有所緩慢。即「出口擴張型發展模式」。

四類國家包括智利及烏拉圭等國。這類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都採取國內導向發展戰略,即「國內導向型發展模式汪侍」。

D. 社會主義工業化

社會主義工業化模式,是在帝國主義包圍封鎖下進行的,它表現出三個主要特點:一是工業高速增長;二是優先發展重工業;三是工業化以社會主義改造為條件,即工業化是以建立洞遲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為保障的是蘇聯的道路。1952—1976年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實證分析:
(一)中國工業化道路的特點:
1.工業化起點低。2.理論模式與實際操作存在差距。3.重工業一直是工業化過程納殲李中的重心。4.農業、輕工業長期滯後。5.農業成為工業化資金積累的搖籃。6.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為經濟戰略目標保駕護航。 7.目標的政治性。
(二)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歷史啟示
1.工業化道路沒有固定模式,各國應根據自己的條件和所處的國際環境,選擇工業化的不同道路,確定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不同重點。但是,勞動密集型工業卻是工業化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通過對外經濟交往雖然可以解決資金和技術不足的問題,但大量農業剩餘勞動力的問題卻無法通過資金密集型工業來解決。工業化的一般規律不能違背。
2.必須加速工業技術現代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各國經濟實力的較量最終是科技力量的較量。改悉必須端正科技指導思想,改變傳統的計劃管理模式,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並加以吸收和改進,達到縮小中國工業技術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
3.必須打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徹底改變以往僅在行政的集權與兜圈子的做法,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同時要改革被扭曲的價格體制,建立和健全市場體系,使資源配置在市場信號和效益信號的引導下趨向最優化。
4.工業化必須依託國際市場。任何國家的工業化都離不開包括資金、技術在內的國際市場。必須開展與他國的技術合作,積極利用和引進外資,積極參與世界商品市場的競爭,加速實現中國的工業化。
5.轉換二元經濟結構,農村要工業化。中國長期採用資金密集型的重工業發展模式使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成為轉換二元經濟結構的中心問題。要轉移農業剩餘勞動力,農村必須工業化。而實現農村工業化的關鍵在於改變傳統的經濟管理模式。目前農村工業化的有效途徑是發展鄉鎮企業。

E. (世界當代史簡答題)英、法、德、美、俄工業化模式各有怎樣的特徵

(一)內生型工業化模式——英國和美國
英國是世界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其工業革命是自發產生和進行的,這種模式一般被稱為內生型工業化,這是世界工業化進程中的一種特殊模式,經歷了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英國的工業化是在已經相當發達的市場經濟前提下發展起來的。先是圈地運動,使英國的土地所有權發生了革命性變革,改變了農業經營方式和生產組織形式,率先在農業上實現了商品化生產;農業的先行發展使人口得以持續增長,為工業提供了廣闊的國內市場和充足而又廉價的勞動力。資本的原始積累和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加上廣大世界市場的開辟,為工業化發展創造了條件。而蒸汽機的發明,正式揭開了工業革命序幕。技術革新使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以紡織業為先導部門,采礦業和冶金業與其並行發展,帶動了其他部門的產生和發展,工業化逐漸擴散到各工業生產部門和交通運輸業中。利潤的驅使,使英國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農業不再占優勢地位,工業和貿易及交通運輸業開始在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對英國人來說,其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變化和現代化的進程幾乎是渾然一體,自然而然地實現了工業化。
美國工業化的動因主要來自內部壓力,可以看作是英國工業化模式的延伸。因為美國有靈活的經濟體系和政府強有力的指導政策,對工業快速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美國在英國的基礎上進行了工業化內部創新,建立了更先進的生產模式。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1776年獨立以來,依靠國內豐富的自然資源,利用外國的先進技術,特別是進行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在短短的200年的時間里,就實現了由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變,目前已成為世界上經濟技術實力最強的國家,而且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
首先,美國人創立了新的工廠體制。美國工業化時人力匱乏,但土地廣大,水利資源豐富。於是,他們把原來一些分散的製作過程加以合並,實行新的分工,然後將製造某一商品的所有工序集中於一個工廠,並置於統一的管理之下。這種工廠制需要巨額資金,於是,組織有限公司成為解決資金的主要渠道,某一公司根據法律取得營業執照後,便可以從許多較小的投資者手裡籌集資本,股東們只負「有限責任」,他們對公司的債務只按其所佔有的股份比例承擔責任。這種股份公司成為美國工業化的基礎。
通用制是美國的另一項重要的技術創新。通用制使大規模的生產成為可能,產生「規模生產制」。在此之前產品是由工匠一件件製作的,而通用制的出現則使得產品可以批量生產和大量投放市場,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此外,美國遠離歐洲大陸,不易受戰亂的影響,而且還可在歐洲列強混戰時獲得若干訂貨的好處。結果,兩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不僅迅速地成為徹底的工業化國家,而且成為了世界主要的超級大國。
英美兩國的發展還有許多共同點,除了它們都屬於一種內生型的工業化模式外,語言、文化、政治傳統、以及宗教信仰方面類同,都佔有十分廣闊的市場,有一個適宜工業化發展的政治機構和相應的社會組織,都能獲取工業化所需的原材料。所以通常人們把英美兩國的工業化模式合稱英美模式。

(二)中間型工業化模式——法國
法國模式是一種介於內生型和應激型兩種模式之間的類型。法國的工業化走了一條十分曲折的發展道路,形成了獨有的法國模式。首先,在近代初期,法國在各方面與英國相比一直處於上風,甚至在工業起步階段法國的條件也並不比英國差,然而,法國卻未能成為「第一隻變成青蛙的蝌蚪」。法國各方面的條件與英國有點類似,採取自由放任的寬松政策是機械模仿英國的經驗,法國的特殊國情在於,它在工業化的進程之前從路易十四時代開始,就一直擁有較為強大的國家政權,但這些政權並未成為工業化的促進力量,反而在很多時候成了發展的障礙。於是,法國社會把建立民主體制視為經濟發展的前提,而建立一個民主政府卻引起了反復和劇烈的社會動盪,沒有穩定的環境,法國以建立政治民主體制為先導的方式最終不僅未能達到推動經濟發展的目的,反而在某種特定的階段阻礙了法國經濟的起飛。當法國意識到政治上、經濟上的自由放任發展模式實際上已經過時後,才探索如何將政治民主化與經濟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
從世界經濟發展規律看,當世界市場上已出現了一些領先國家,其餘國家在競爭方面就不可能擁有與它相同的條件和地位。於是,要依靠某種經濟之外的力量來幫助本國經濟發展,而這種力量就是政府。此後的德國和日本依靠政府的力量取得了成功。它們得益於法國的探索——在一國經濟起飛之際,其政治變革應追求一個能暫時適合經濟發展的體制而不是一種絕對民主體制。

(三)政府主導型工業化模式——德國和日本
另一歐洲工業強國德國的工業化進程在法國工業化之後,其經濟起飛時間相對較遲,德國通常被稱為工業化第二集團的追隨者,比美法等國工業化晚了整整一代人的時間,它們吸取了法國搖擺不定的教訓,利用有效的社會軍事組織形式,創立了一種成功的模式。建立了干預性很強的政府和一個主動積極的官僚體系。德國政府在其工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通過德意志政府的努力,德國在19世紀末終於成為一個實力強勁的新興工業化國家。
而在亞洲東北部的日本,則是在明治維新後,通過明治政府的強力引導,在很短的時期內實現了現代經濟的轉軌,一方面引進西方先進科技、加速本國工業建設,一方面對外擴張、掠奪他國財富,通過一種血淋淋的方式也擠進了列強的行列。
德日兩國工業化都快速進行並取得了顯著成績,而且它們的工業化過程有許多共同點。德日兩國都是工業化第二集團中的主要國家,在發展的模式上,選擇了應激型也就是政府主導型的工業化發展模式,其發展勢頭卻超過了幾乎所有的第一集團國家。這中間有很多因素,除了政府的作用和對教育的重視外,德日兩國的企業卡特爾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兩國在工業化過程中,企業卡特爾化成為工業化的一種主要趨勢,表現出工業化發展對規模經濟的要求,沒有規模,就無法有效地參與國際競爭。
德日兩國在社會和政治方面的徹底現代化,也是在二戰以後藉助於外力完成的。正是1945年後美國對這兩個國家進行的強制性民主改造,其現代化任務才得以徹底完成,而這也是德日兩國在戰後經濟高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所以,也可以說,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探索之後,德日等國由最初強權推行的趕超模式最終還是回到了民主體制下和平發展的道路。

俄羅斯的找不到

第2條問題也找不到

F. (世界近代史簡答題)英、法、德、美、俄工業化模式各有怎樣的特徵

12~19世紀西方七次經濟革命?好像沒誰組織過吧?我來試試.

1.英、法、德、美、俄工業化模式各有怎樣的特徵?
英國模式一般被稱為內生型工業化,是在已經相當發達的市場經濟前提下發展起來的。
美國工業化可以看作是英國工業化模式的得天獨厚的延伸,在英國的基礎上進行了工業化內部創新,建立了更先進的生產模式。
法國想通過民主的政治體制來發展經濟,為建立這樣一種政治體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是一種介於內生型和應激型兩種模式之間的類型。
德日選擇政府主導型的工業化發展模式,建立了干預性很強的政府和一個主動積極的官僚體系。
蘇俄選擇了集權的計劃手段的發展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
-----
英美等國工業化模式http://www.chinabbc.com.cn/yljc/ldview.asp?newsid=200191713345604&classid=109106105
另請結合參考crethia的回答

2.列舉12~19世紀西方七次經濟革命及其中心地域。
1)封建庄園制度的瓦解。佛蘭德爾,早在12世紀中期已經有許多庄園制度解體的跡象;在德意志中部和英國,只是到13世紀末,庄園制度才開始崩潰;14世紀以後,庄園制度的瓦解在更大范圍內繼續發展,英國迅速走到了西歐各國的前面;15世紀以後,出現了一個廣泛的獨立小農階層,小農經濟在農業中佔了優勢地位。
2)城市商業中心的興起。以義大利和尼德蘭為中心,12世紀以後城市商業日益發達,國際貿易的發展更為迅猛;到 14—15 世紀,西歐出現 4個區域性貿易區,即地中海貿易區、北海和波羅的海貿易區、漢薩同盟、不列顛貿易區;商業信用和銀行業在西歐逐漸成長起來。
3)手工工場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14—15世紀,在義大利北部、尼德蘭南部以及其他一些地區出現了手工工場。自15世紀中葉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行會小生產者的分化,促進了城市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的產生。
4)商業革命,指從16世紀起新航路開辟後西歐商業經濟領域產生的一次重大變革。其表現為:世界市場的拓展、商品種類的增多、商業貿易中心的轉移、商業強國的崛起和價格革命。商業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義大利的商業地位開始衰落,大西洋沿岸的國家西班牙、荷蘭、英國和法國成為四大商業強國。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引起貨幣貶值、物價上升,價格革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興起,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5)圈地運動長達三個多世紀與繼而興起的農業革命,對英國經濟發展影響之大,僅次於工業革命。
6)工業革命,有時又稱產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18世紀中葉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工業革命使人類跨入了機器時代,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以及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形成了近代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
7)第二次工業革命,即工業革命的第二階段,1870年前後,科學開始大大地影響工業,大量生產的技術得到了改善和應用。以德國和美國為中心,工業化重心轉移到重工業,電力、石油、化工、汽車等新興工業成為支柱產業,傳統的鋼鐵、造船等重工業也迅速發展。

G. 世界上實現工業化的道路有哪些 簡答

具體來說,工業化道路的選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產業的選擇,即重點產業和優先發展的產業、產業結構的類型及各種不同產業之間相互關系的確定和調整,比如發展的重點是選擇輕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是重工業、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是犧牲農業去發展工業,還是工農業協調發展等。

第二,技術的選擇,即工業發展中技術類型的採用,也就是選擇高新技術還是一般適用技術;是運用多使用勞動力的技術,還是多使用資本的技術。
第三,資本來源的選擇,即通過什麼方式或渠道籌集工業發展的資本,也就是來源於農業剩餘的轉移、對外掠奪,還是工業自身的積累、引進國外資本等。
第四,發動方式的選擇,即工業化進程是靠民間發動,還是由政府推動。

第五,發展方式的選擇,即工業發展是依靠粗放型的增長方式、資源的消耗、環境的污染,還是採用集約型的增長方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第六,實現機制的選擇,即工業化的任務是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去實現,還是由計劃機制的作用來完成。

第七,城市化模式的選擇,即伴隨工業化發展的是適度城市化、滯後城市化,還是過度城市化。

第八,國際經濟聯系的選擇,即工業化過程中是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還是閉關鎖國,發展內向型經濟。

H. 工業化是什麼

一、工業化產生的歷史背景和意義。

隨著西方手工業和商業的迅速發展,就產生了大商業資本家,而在同時,西方創造性的學習繼承了東方初級科學文明成果,並在後來將之發展為人類髙級科學文明。即高級數學,高級化學,髙級物理學。之後這些學科又服務於人類經濟發展,便產生了機械學和動力學。而機械學與動力學最初產生了原始動力機械,如風動或水動的各種大型機械,如荷蘭風車,英國水動力紡織機等。這些科技理論原產於北歐,後來由於英國豐富的自然和人文及商業資本資源,這些初級科技機械又發展為高級機械和動力設備,這就是瓦特利用機械學,熱學和動力學等學科,發明了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即由初級手工機械和自然動力,向人類高級機械和科技動力發展的階段。這就是人類科技工業革命的開端。簡稱第一次工業革命。

二、工業化的三次模式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又產生了斯特拉發明的交流發電機為主的電力革命簡稱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又產生了,電腦和數控機床及晶元為主的電子自動化工業革命,簡稱第三次工業革命。

三、工業化對人類社會的巨大貢獻和不足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生產效率成幾十倍上百倍的增長,資本投資效益成百倍的增長,商業資本開始大量湧入工業經濟投資領域,使工業資本迅速積累和擴大,產生了工業資本階級,也即工業大資產階級。這些階級的利益被政府大量侵吞和剝削,便形成了大資產階級與政府的予盾,而之後大資產階級發動工人和農民組織,組織平民與政府展開各種斗爭。結果形或了西方奴隸君主制,向君主立憲制發展,肯定了大資產階級的功績,並提高了大資產階級的地位,成立了以大資產階級為主的聯合政府。這種斗爭最終也是通過兩種手段為主,一種是和平改良奴隸制政府,以英國逼退英王為主的政變。一種是推翻和消滅現政府,如法國大革命巴黎公社,推翻了路易十六王朝,並把王朝王後並家族推上斷頭台。

在以上階段,西方經濟主要以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市場經濟主導發展。在這之後,西方資本主義迅速崛起,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英國和法國成為歐洲兩大強國,之後為了爭取經濟利益,英法之戰開始,同時德國利用英法大戰之機,在卑斯曼首相的領導下,德國經濟迅速發展,發展為可與英法爭奪霸主的強國,並發動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德國徹底戰敗被瓦解。從此,歐洲列強灰飛煙滅,美國利用兩次世界大戰,大發戰爭軍火之財,美國經濟和軍事與科技迅猛發展,在歐洲三敗具傷之機,迅速拉起了北約聯盟,成了西方資本主義的巨頭。

之後人類社會先基本處於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北約聯盟和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華約聯盟的冷戰階段時期。後美英法同謀,利用蘇聯政府和蘇共的腐敗,玩死了蘇聯,美國成為世界霸主,並成為金融和軍事國際寡頭的超級大帝國。

在這個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和美國經濟,又進入的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期,資產階級日益強大,又產生了與工人和民眾的利益斗爭。加之市場經濟導致大工業經濟的迅猛無序發展,這種無序發展,必然引起社會部分產能過剩和產品滯銷(現在中國也處在同期現象與結果)。而這一經濟現象,必然導致經濟的停滯不前,大批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的嚴重經濟危機。而經濟危機使原本資本家過分壓榨勞工和員工利益的嚴重予盾沖突快速發展為武力沖突,一批資本家被消滅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應運而生。

此時,美國總統,羅斯夫在對人民的重大承諾之下,被選為美國總統,開始了大刀闊斧的資本主義改良運動,簡稱羅斯福新政。主要舉措有三點,一是主要戰略型和關鍵科學技術型企業收歸為國有。二是大幅減稅降費,讓利於民,扶助貧困人員,對企業和貧困人員實行金融和政策懷柔與優惠。三是訂立《勞工法》以工會為工具,代表工人與資本家進行合理合法的斗爭,以保障勞工的工資權益和勞保福利等。自新政以後,純市場經濟理論和模式退出了美國經濟領域。成了政府主導為主的市場調節經濟,使美國經濟又一次飛躍發展,人民快速富裕,吸引力更大,很多科技人員移民美國,使美國科技主導世界科技發展,引領了第三次工業革命,並掌握了世界工業和軍事科技的制高點。與此同時西歐國家向美國學習,經濟和國民收入迅速發展起來,成為工業富裕之國。

I. 實現建築工業化的途徑有幾種,每

新型建築工業化可歸納為五個優點:

第一,標准化的設計。

建立標准化的單元是標准化設計的核心。其不同於早期標准化設計中僅是某一方面的標准圖集或模數化設計。BIM技術的應用,即受益於信息化的運用,原有的局限性被其強大的信息共享、協同工作能力突破,更利於建立標准化的單元,實現建造過程中的重復使用。

第二,工廠化的生產。

是建築工業化的主要環節。目前最為火熱的「工廠化」,其實主體結構的工廠化是根本的問題。傳統施工方式中,誤差控制在公分級,比如門窗,每層尺寸各不相同是主體結構精度難以保證存在最大的問題;主體結構施工採用的還是過度依賴一線農民工的人海戰術;施工現場的詬病即為產生大量建築垃圾、造成的材料浪費、對環境的破壞等問題;更為關鍵的是,不利於現場質量控制。而這些問題均可通過主體結構的工廠化生產得以解決,實現毫米級誤差控制及裝修部品的標准化。

第三,裝配化的施工。

裝配化施工中的施工技術和施工管理兩個層面即其核心,特別是管理層面,工業化運行模式有別於傳統形式。相比於目前層層分包的模式來說,建築工業化更提倡「EPC」模式,即工程總承包模式,通過EPC模式,把技術固化下來,形成集成技術,實現全過程的資源優化。確切的說,這是建築工業化初級階段主要倡導的一種模式。作為一體化模式,EPC實現了設計、生產、施工的一體化,使項目設計更優化,利於實現建造過程的資源整合、技術集成及效益最大化,才能在建築產業化過程中保證生產方式的轉變。

第四,一體化的裝修。

即從設計階段開始,與構件的生產、製作,與裝配化施工一體化來完成,也就是實現與主體結構的一體化,而不是毛坯房交工後再著手裝修。

第五,信息化管理。

即建築全過程的信息優化,初始設計就建立信息模型,之後各專業採用信息協同作業,圖紙在進入工廠後再次進行優化處理,裝配階段也需要進行施工過程的模擬。可以說,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會集成各種優勢並互補,朝著建設逐步向標准化和集約化方向發展,加上信息的開放性,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並促使工程建設各階段、各專業主體之間信息共享資源,解決很多不必要的問題,有效地避免各行業、各專業間不協調問題,加速工期進程,從而有效解決設計與施工脫節、部品與建造技術脫節等中間環節的問題,提高效率並充分發揮了新型建築工業化的特點及優勢。

J. 在工業化過程中,出現過兩種影響較大的模式,這兩種模式有何不同中國借鑒的是哪種模式又有何新發展

以政府計劃為主的計劃經濟模式和以市場為主的市場經濟模式。中國借鑒的一開始是計劃,之後,改革開放後是虧漏市場經濟,發展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即國家占銷蔽爛主導的市場經濟並顫模式。參考一下。

閱讀全文

與工業化有哪些模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防盜用什麼牌子的好 瀏覽:954
汽車駕駛室窗檯指哪裡 瀏覽:925
寶馬x6哪個廠出的 瀏覽:775
為什麼寶馬528i叫gt 瀏覽:474
寶馬3系led如何設置閃爍 瀏覽:780
如何修復汽車電瓶保險絲 瀏覽:831
嶺廈工業園有哪些廠招聘的 瀏覽:719
汽車冷梅多久加一次 瀏覽:4
16年奧迪A6L多少度轉風扇 瀏覽:511
寶沃bx7汽車如何更換防凍液 瀏覽:915
寶馬x3怎麼調 瀏覽:524
如何去除汽車上的小點 瀏覽:633
奧迪q5的音響是在哪裡看品牌 瀏覽:776
問答汽車上的哪些黑科技是必須的 瀏覽:581
賓士車氛圍燈白天怎麼打開 瀏覽:605
寶寶馬牙多久弄消 瀏覽:75
怎麼看汽車後蓋換過 瀏覽:604
和公共汽車發生刮蹭怎麼處理 瀏覽:617
汽車突然打不著火了怎麼辦 瀏覽:577
賓士e200改什麼音響好 瀏覽: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