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工業革命有什麼意義
18世紀的歐洲工業革命歐洲各國在18世紀已先後取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擺脫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封建羈絆。資本的原始積累使資本家獲得了大量金錢,使成千上萬農民破產為「自由的」勞動者。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和分工的擴大,使大批熟練工人在技術改進上積累了經驗,使應用機器生產成為可能。17、18世紀的科學技術,為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許多發現和發明。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和相繼而起的其他一些國家,開始了工業革命。
18世紀的工業革命首先是從工作機或工具機開始的。這時的機器系統由三個部分組成,它們是工作機、動力機以及傳動機械。工作機直接作用於勞動對象並使之變為產品,從技術進化的歷史看,人們首先是把加工勞動對象的過程機械化,然後再根據機械的性質和工作阻力大小採用適當的動力推動它。紡織業在很長時期里是英國工業的重要部門,紡織工作機的發明、改進和推廣是英國工業革命的起點。
18世紀英國的紡織業發展很快,紡織技術不斷改進。1733~1738年間,當時還不到30歲的鍾表匠凱伊(1704~1774年)發明了「飛梭」,改變了過去用手穿梭的落後的織布操作方式,提高了織布效率。但是,隨之帶來的是紡紗難以適應織布的要求。1738年,英國人惠特製成的滾輪式紡紗機,紡出了「不用手指」的棉紗,揭開了18世紀工業革命的序幕。1760年,織布工人哈格里夫斯(1720~1778年)把原來水平旋轉的單錠紡車改造為立式的由多個紗錠構成的新型紡紗機——珍妮機,把引紗和捻紗的操作機械化,使紡紗效率提高了十幾倍。1771年,理發師阿克萊特(1733~1792年)利用木匠海斯的設計製成了一種利用水力帶動的滾筒紡紗機。珍妮機紡出的線精細但不結實,水力紡紗機紡出的線堅實但不均勻。童工出身的克倫普頓(1753~1827年)在1785年綜合二者的優點,設計了紡線既結實又均勻的紡紗機——「Mule」,即騾機。這種騾機有300~400個紗錠,效率很高,它是近代工業革命中的重大發明。騾機的出現使織布能力又落後於紡紗,1785年,牧師卡特賴特(1743~1823年)又發明了自動織布機。在18世紀末,英國的紡織工業已基本上用機器代替了手工操作,把紡織工業推向了一個新階段。
紡織技術的改革引起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由於在紡織部門中使用機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競爭能力,增加了利潤,其他的部門中的資本家也紛紛仿效,把利用新的工作機作為聚財之道。而且,由於社會分工之間的聯系,紡織技術的進步必然要求其他方面生產技術的相應改變。有了機器紡紗、機器織布,就要求機械化的凈棉、梳棉,機械化的漂白、印染,機械化的起重、運輸,要求有生產各種機械化裝備的原料和加工技術,要求有力學、機械工藝學、化學等方面的研究。正如恩格斯所說:「隨著紡紗部門的革命,必然會發生整個工業的革命。……我們到處都會看出,使用機械法和普遍應用科學原理是進步的動力。」由蒸汽驅動的工業上通用的動力機的發明和應用是18世紀工業革命的第二階段。隨著紡織機和其他新的工作機的出現,要求動力機也要有所變革。工業革命起源於工作機的改變,發展於動力機的更新。
瓦特(1736~1819年)發明新的蒸汽動力機,是工業革命中最重大的事件。瓦特採取了精密加工、油潤滑和設置絕熱層等措施,改進了紐可門蒸汽機,使熱效率提高到300%以上。隨後他又經過多年的研究、試驗,在1782年研製成功了具有連桿、飛輪和離心調度器的雙向蒸汽機,使蒸汽機可以把直線運動變為連續而均勻的圓周運動,因此可以經過傳動裝備帶動一切機器運轉,從而給整個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提供了一種可靠的通用動力機。從此,動力機、傳動裝置、工作機組成了機器生產的一個完整的大系統,這是人類生產技術的一次重大飛躍,是認識和利用自然力的一個大突破。
開始用機器製造機器,是18世紀工業革命的第三階段。在製造蒸汽機、紡織機和槍炮的推動下,18世紀末期的機械加工技術也有新的進展。在制鎖、制槍支中開始實行了可以互換零部件的標准化方法。英國機械師莫茲利(1771~1831年)在1794年發明了車床上的移動刀架,在1797年製成了安放在鐵底座上帶有移動刀架的車床。莫茲利把原來用手握持的刀具安裝在機架上並使之沿著車床的中心軸線平行滑動,這種自動刀架車床可以方便、迅速、准確地加工直線、平面、圓柱形、圓錐形等多種幾何形狀的部件,使車床真正成為機器製造業自身的工作機。滑動刀架這一簡單的發明是機械技術史上的重大創造,在19世紀中葉英國出版的《全國的工業》一書中認為,滑動刀架「對機器使用的改良和推廣所產生的影響,不小於瓦特對蒸汽機的改良所產生的影響。採用這種附件的結果是,各種機器很快地完善和便宜了,而且推動了新的發明和改良」。機械化操作的金屬切削機床可以用來製造各種行業的工作機和動力機,也可以用於自己製造自己,它是工業革命中名副其實的工作母機,它的出現標志著機器製造業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1786年以後,蒸汽機的製造帶來了冶鐵業的繁榮。此時,機器大工業已代替了家庭手工業和工場手工業。1835年英國棉紡織業已有23.7萬工人,毛紡織廠已達1300個,工人7.1萬人。
生產的增長,國內市場的擴大,對交通運輸部門提出了新的要求。火車的發明從根本上解決了陸路交通問題。1825年斯托克頓達靈頓鐵路通車;1830年利物浦和曼徹斯特被鐵路連接起來。到19世紀50年代,英國的主要鐵路干線均已完成。19世紀上半葉,雖然帆船在遠洋航行上還處於極盛時代,但蒸汽機在船舶上的使用已獲成功。1812年在多佛爾和加萊間已有了輪渡。1838年蒸汽輪船「天狼星」號和「大西洋」號橫渡大西洋成功。
工業革命中的技術進步不僅是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而且是從根本上動搖舊世界的強大杠桿。在18世紀中葉以前,封建經濟仍有相當的實力,個體農業、個體手工業仍然存在,工場手工業的一些工匠同時又是小生產者或與小生產者有著種種社會聯系。在這種條件下,封建王朝的勢力就比較容易把歷史拉向後退,更有可能把復辟的願望變成復辟的行動。機器大工業徹底瓦解了封建的自然經濟,在庄園主的領地上建立了大批工廠、礦山,使個體農民和手工業者成為僱傭勞動者並使他們不能再保持同農村的宗法聯系,資本主義大中城市不斷增多(18世紀的歐洲有22個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到19世紀末則有147個),鐵路和電報把它們聯結起來,並控制了社會的經濟命脈。由於有了這一切,封建勢力的復辟就成為根本不可能的事了,封建舊世界的社會經濟基礎已經喪失殆盡,它的王朝一去不復返了。
B. 三次工業革命標志及歷史意義
三次工業革命標志及歷史意義分別如下;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
1、標志:第一次工業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
2、歷史意義如下:
(1)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2)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
1、標志:以電器的廣泛應用作為標志,電器用於代替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新能源。
2、歷史意義如下:
(1)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
(2)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3)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三、第三次工業革命
1、標志: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
2、歷史意義如下:
(1)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往,人們主要是依靠提高勞動強度來提高勞動生產率。
在第三次次科技革命條件下,主要是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
(2)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
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2)工業革命的主要意義有哪些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是由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
(1)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
(2)消除農業中的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和一定的國內市場;(英國圈地運動)
(3)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提供了資本主義大工業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勞動力和巨額的貨幣資本(殖民掠奪);
(4)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長期的發展,為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准備了技術條件。
C.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意義是什麼它為何會誕生在英國
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英國發起,進而在全世界得到傳播和發展。工業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有著非常巨大的意義。
第三,促進近代城市的興起,城市進程加快,人口迅速增長,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改變。
第四,工業革命對英國和世界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無疑是人類發展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英國從此成為了日不落帝國,開始在全球擴張,成為了霸主。而對於世界來說,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D. 工業革命的意義
工業革命的意義,主要在於人類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或者說是一次明顯的技術進步。
E. 工業革命的意義
一、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
二、它的發生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
1、封建主義最終戰勝資本主義
2、形成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3、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三、消極影響:加速了城市化進程,造成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污染。
F.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意義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意義:
1、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他們希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2、第一次工業革命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壓迫,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資產階級通過革命和改革,逐漸建立第一次工業革命鞏固里自己的統治。
3、第一次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的重大變革,是社會日益分裂成為兩大對抗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無產階級辛勤勞動,直接創造財富卻相對日益貧困,他們為了改善自己的處境,同時在和資產階級進行斗爭,工人運動興起,工業革命還促進了近代城市化的興起。
(6)工業革命的主要意義有哪些擴展閱讀:
19世紀起,法國工業革命的進程加快。 19世紀中期,法國工業革命基本上已經完成。成為當時僅次於英國的工業國家。
但是,由於中小型企業、小農經濟長期大量存在,高利貸資本發達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法國企業經營分散,新技術、新機器的發明和推廣比較困難。
工業勞動力和工業資本相對比較缺乏,商品市場也不景氣,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法國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
G. 工業革命對人類歷史有什麼樣的重要意義
兩次工業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各領域的面貌,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文明程度和社會發展水平,具有史無前例的積極影響: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使人類社會的發展速度大大加快。推動了城市化的發展,是人類社會從農村逐步走向城市化。加強了世界不同地區之間人們的交流和交往,世界逐步形成一個整體。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它使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場。工業革命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關系的變革。它使社會明顯地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H. 工業革命的歷史意義
版本一:
⑴、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飛躍,使資本主義最終戰勝封建主義。
⑵、工業革命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這兩大階級的對立和斗爭逐漸明顯和尖銳。
⑶、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形成了西方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強大先進的工業國,東方亞非拉落後的農業國的格局。
⑷、工業革命使人們的價值觀發生巨大轉變。
版本二:
1、改進了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機器代替手工勞動)
2、導致人口增加和城市化(大量人口流向城市)的進程。
3、促進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也發生了變化。
(第一產業下降、第二產業上升)
4、促使階級結構發生變化,推動資本主義國家生產關系的不斷調整。
5、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形成資本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格局,形成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
6、加劇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7、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
版本三:
1.使生產力大大提高,市場上的商品越來越豐富,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
2.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科學技術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工廠取代手工工場,徹底改變了傳統生產方式,促進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拉開了歐美實惠工業化及現代化進程,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3.在工業社會中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19世紀30、40年代,工人運動興起;
4.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傳播到各地,沖擊著舊制度、舊思想,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觀念;
5.加快了整體世界的最終形成,東方從屬於西方,殖民侵略導致了民族解放運動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