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日本總共生產生產多少飛機
日本陸海軍在二戰總計生產了飛機66810架,
其中轟炸機14513架,戰斗機35528架,攻擊機5285架,運輸機2045架,教練機4665架,其他輔助機型4774架。
二戰期間,日本共有飛機製造廠13家,工人總數45萬人另有發動機製造廠工人25萬人,合計是70萬工人。
1942年年產量是18000架。
1943年9月12日-10月21日,為期一個月的對日本航空業的第三次行政考察,得出結論,如果陸海軍排除本位主義,統籌物資人員,力行節省,提高效率。日本可以在1944年達到年產飛機5萬架。當時美國每年年產飛機10萬架,可是要分配歐洲和太平洋戰場。因此日本自以為,只要能達到年產5萬架,就可以在和美國的作戰中不至於落敗。
可是日本並沒能順利達成這個目標。以1944年6月,達到月產量最高峰值:月產飛機2380架。
之後就開始急劇下滑,主要原因是;美軍潛艇戰造成鋁礬土等原料供應直線下降,精煉原料告罄,工廠停工待料;日益嚴重的空襲而造成出勤率不斷降低,直至最後出勤率只有50%。到了投降前的1945年8月,偌大的日本居然月產飛機只有8架。
② 二戰時日本德國經濟世界排名
日本:1937年,GDP:283億美元,世界排名:第6位。
德國:1940年,GDP:516億美元,世界排名:第3位。
納粹德國經過兩個四年計劃的發展,經濟基本得到了復甦:1933年國民生產總值(以1928年價格計算)約為737億帝國馬克。以不變價格計算,1938年的德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1264億帝國馬克。
德國商業銀行存款由1933年的69.53億馬克增長至1938年的82.98億馬克;政府歲入及主要稅收由1933年68.50億馬克增長至1938年的235.75億馬克;而物價指數如以1913年為100,1933年到1939僅由68變為了78。
城鎮化水平也得到提高,德國在1933一1939年的城市人口由占人口總數的67.2%上升為69.9%,據估計,從1933到1939年有100多萬德國農民搬遷到城裡。
尤其能充分展示德國成就的是第十一屆奧運會在柏林成功舉辦,希特勒以一種王者之風在耗資7700萬馬克壯麗的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宣布開幕,這一刻,柏林成了「世界之都」。
(2)二戰日本工業有多少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和德國的差距。
德國和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兩個主要參戰國。二戰爆發後,德國和日本都發動了瘋狂的侵略,一個席捲歐洲,一個橫掃亞洲,盟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制服他們。
在經濟方面,德國的經濟總量遠遠超過日本。1938年,德國的人均國民收入為523美元,而日本的人均國民收入是107美元,由於兩國人口差不多,所以德國的經濟總量大體是日本的五倍。
1940年,德國的GDP為561億美元,而日本約100億美元,日本的經濟總量仍然保持在德國的五分之一左右。經濟的差距自然造成了財政收入的差距,也造成了軍事開支的差距。盡管日本窮兵黷武的不斷增加軍費比重,但軍費開支仍然不能和德國相比。
1942-1945年四年裡,日本的軍費開支約為695億美元,德國的軍費開支超過2000億美元。從經濟總量和軍事開支就能直接反映出德國和日本的明顯差距。
在工業方面,德國對日本佔有壓倒性優勢。德國的工業產值在戰前就已經佔到了世界總產值的13.2%,二戰中巔峰時期的德國工業產值佔世界總份額接近30%,而日本僅僅佔世界的3.8%,巔峰時期也不過只有4.8%。
以鋼鐵為例,1941年,德國的鋼鐵產量為3180萬噸,而日本的鋼鐵產量為685萬噸,日本的鋼鐵產量不到德國的四分之一。如果考慮到鋼鐵質量的差距,兩國的差距還要大。在工業品生產方面,日本就差得更遠了。
以火炮為例,二戰中德國生產了37毫米以上火炮159147門,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3350門,日本的火炮產量不及德國的十分之一。德國的汽車、飛機、坦克等各方面武器產量都全面碾壓日本,即使在日本最強的船舶製造方面,德國在戰時下水的船舶總噸位同樣超過了日本。
二戰時德國的工業產能至少是日本的四倍以上。
在軍事方面,德國同樣遠遠超過日本。二戰中,德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總兵力高達1700多萬,加上偽軍超過2000萬,不管是軍隊戰鬥力還是戰略戰術都是世界首屈一指。
美蘇英三大強國聯合圍攻德國四年才把德國打趴下,美國70%的精力和物資都消耗在西線,蘇聯在東線累計動用了3000多萬軍隊和德國打了四年,而英國幾乎把90%的精力和資源都用於對於德國。
而在德國戰敗後,美蘇英三國開始出手收拾日本,蘇聯僅僅用了150萬軍隊就橫掃東北,英澳和英印部隊在東南亞打的日軍抱頭鼠竄,美軍更是在太平洋把日軍按在地上摩擦,連中國都進行了戰略反攻。
但正當美蘇英三國准備發力的時候,日本就投降了,和德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果美蘇英拿出對付德國一半的勁頭,估計一年就把日本收拾了。只能說,二戰時的德國是真厲害。
③ 二戰日本總共生產生產多少飛機
1、日本在二戰中生產了65000架左右的飛機,但損失也同樣巨大,太平洋戰爭前期,日本每個月損失大概500架飛機,到了1944年,變成了每個月2000架。整個太平洋戰爭中日本共損失飛機5萬多架。
2、二戰時期日本在1943-1944年每年生產飛機超過兩萬架,日本自己的數目更大,但是在實戰中,日軍基本上都是兩位數出動,馬里亞納總共用了600架,從此日本就沒有過成編制艦載機,台灣一戰調動了300-500架,東南亞立即就空虛,萊特灣戰史記錄剩下的不過200左右。
3、其中不到40%是戰斗損失,剩餘的是在訓練或運送過程中損失掉的。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損失的約27000架飛機也一樣,戰斗損失40%,非戰斗損失60%,不過美軍的戰斗損失里一大半是被地面炮火擊落的。
(3)二戰日本工業有多少擴展閱讀:
二戰日軍規模:
1、整個二戰的規模覆蓋了亞洲、歐洲、非洲,前後共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捲入到了這場戰爭中,全世界共有20多億參加了這次空前絕後的戰爭。
2、據戰後統計,整個二戰期間作戰的面積高達2200萬平方千米。戰爭中全世界大概有9000萬多人付出了生命,並造成了5萬多億美元的損失,這是到目前為止人類最大的一場世界性的戰爭。
3、軍在中國戰區投入的兵力大概在400萬左右,在其他戰區投入的兵力估計在800萬左右,據美軍公布的數據顯示僅戰後美軍遣散的日軍人數就高達740萬人,在加上那些在戰爭中死去的日本士兵。保守估計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在亞洲各大戰場總共投入的兵力將超過1200萬人,遠遠超出了日本戰前的估計。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第二次世界大戰
網路-大日本帝國
④ 二戰日本是工業國嗎
二戰前日本雖然是工業國,但經濟挺差的,資源匱乏,竟然侵華從37年,打到41年底,才打太平洋戰爭。撐了4年,證明侵華前經濟條件不差啊,調整下,經濟危機應該化開,用不著對外侵略了吧,
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獲得的賠款二億三千萬兩庫銀全部用在教育和科研上,促進了教育的發展,促進了全民素質的提高,為經濟的高速發展提供了人才的保障。明治維新後日本給整個國家推動的全民教育是戰前戰後工業發展的很重要的因素,這保證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恢復速度。。加上日俄戰爭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所獲取的利益,二戰前日本重工業、造船業、交通運輸業、民用科技都發展得很好。
日本在1929年經濟危機前,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們思想相對開放,普通階層可以跟貴族通婚,提倡自由戀愛;日本東京有了比較繁華的街道。 但是1929年至1931年的經濟危機及當時的大地震強烈打擊了日本經濟,高失業率使日本民眾生活水平直線下降,一個工作崗位往往有大量的人來應聘。日本為了化解危機,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了中國東北,以此掠奪中國的資源,向東北大量移民,把中國的東北變為日本重要的工業基地和重要物資來源地。
不過侵華戰爭對日本的消耗確實很大。從經濟統計數字看,1937年日本的國民產值為200億日元,財政收入為47億日元,同年因開始全面侵華戰爭便花費了33億日元軍費,這等於對中國開戰的頭半年就把政府全年財政支出花了一大半。1941年12月日本對美國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中國只是其中一個主要的、規模大的戰場。這就已經導致日本經濟、生活嚴重惡化。此時日本政府對居民每日配給的主食大米、大麥只有330克,普通人靠薯類等雜糧補充才避免挨餓,一些人已進入營養不良狀態。中國實行持久戰對日本經濟的影響,此刻已充分顯現出來。
⑤ 二戰時期日本的國家實力有多強
日本的空軍在二戰早期非常搶眼,尤其是主力戰機零戰的機動性和飛行半徑非常出色。但日本空軍和其他列強比飛機略顯得單薄,不僅數量少,而且發展緩慢。到中後期,零式戰機幾乎沒有太大發展,而美蘇英德空軍飛速發展,和美國的P-51D、P-80,英國的彗星、噴火以及德國的ME262噴氣式戰斗機相比日本零戰就是渣。雙方的技術底蘊相差太大,日本早期拚命攀科技研製的零戰部分優勢盪然無存,幾乎只能被當做自殺性攻擊機使用。
日本最強大的要數海軍,僅次於美英,實力不容小窺,但肯定是比不過美英的。美英主要力量和精力都集中在歐洲,因此日本取得了前期的和區域性的優勢。但這改變不了日本海軍和美英的差距,雙方的差距更大的是在國力上。美國對日本是有壓倒性優勢的,越到後面優勢越明顯,造艦速度讓日本連叫板的力氣都沒有了。
⑥ 二戰期間日本工業水平怎麼樣
首先德日意三國同盟中的頭號老大德國至少領先了日本20多年,工業產值德國在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之前其工業水平已經接近並趕上了蘇聯,因為這個原因希特勒才覺得偷襲蘇聯。而日本唯一可以拿得出手的就是空軍而已,但是根本無法與美軍的空中力量想抗衡的。陸軍坦克那簡直就是一張薄皮而已,大約是1940年之前的水平,很差就是。由於陸軍由於工業水平太差,日本在列強中只能墊底,當然是比中國軍隊要強不少。
1937年全球的工業數據是這樣的(佔世界工業百分比)美國28.7%,蘇聯17.6%,德國13.4%,英國9.2%,法國4.5%,日本3.8%,義大利2.9%。
且不說日本在20世紀50年代前是有世界劣質產品倉庫的美名,「東洋貨」就是劣質產品的代稱。大家只要看看下面兩個例子就會明白。
1》航空發動機的渦輪增壓技術。對於活塞式發動機而言,此項技術可以大大提高發動機和飛機性能。美國早在戰前就已熟練掌握並大量用於二戰軍機。而反觀日本,此項技術直到終戰都未熟練掌握,最終,這個缺限成為了二戰日本軍機的一塊「心病」。(所以日本嚴重缺乏性能優良的重裝甲戰機和高空戰斗機)
2》雷達電子技術。這點我就不多說了。日本在此項技術上同美國的差距很大(這點戰後日本人也是承認的),嚴重影響了日海軍戰艦的夜戰能力(美軍一直就靠雷達夜戰)和防空能力(日本開發不出同美國一樣的對空無線電近炸炮彈)。 還有陸軍武器的種種問題(戰車、火炮的威力和質量),這些無一不是日本基礎工業薄弱的表現。英美認為二戰日本只是一個二三流的工業國家不無道理。(「大和」號是日本傾國之作,而反觀英美,又有哪艘戰艦如此麻煩)
所以假如你是一位美軍飛行員,你可以開著你心愛的地獄貓戰機F6F,將眼前上下翻飛的零戰打成碎片。不用擔心日軍的炮火,它們對你堅固的愛機沒有多大的威脅。(對比日軍一打就著的零戰,F6F即使被打斷機翼也很難起火。而日本由於缺乏性能穩定的大馬力航空發動機,一直開發不出性能優良的重裝甲戰機。後期強行開發的「紫電」改戰機,同樣由於那該死的「心病」而可靠性很差,嚴重影響了它的實戰表現。)
綜上,二戰時日本的工業水平只能算是比下有餘,比上不足,所以也只能欺軟怕硬了。
⑦ 二戰時日本的工業處於什麼水平,和美蘇英德差多少
從工業規模來看,日本的工業規模明顯比其他四大強國差了一大截。1937年,美國、英國、德國、蘇聯的工業生產分別佔世界在工業總產值的36.2 %、9.5 %、10.4%、10%,而日本僅僅佔到3.5%。實際上,日本所佔份額還沒有法國多,法國工業產值佔世界總份額的4.3%,比日本高不少,日本僅僅比義大利多一點而已。工業規模的差距直接導致了工業品產量的差距。日本的主要工業品產量遠遠低於其他四國。以現代工業的代表產品鋼鐵為例,1940年美國鋼鐵產量為6076萬噸、英國為1230萬噸、蘇聯為1832萬噸、德國為2154萬噸,而日本在當時雖然已經接近峰值,但也不過686萬噸,僅僅是英國的一半,美國的十分之一。如果考慮到鋼鐵質量,日本和其他四國的差距還要大。
從工業技術來看,作為後起之秀,日本工業底蘊不足的劣勢非常明顯。日本的工業技術是幾大工業強國中最薄弱的,技術水平甚至比不上義大利。以工業生產中最重要的機床為例,日本的機床主要為傳統機床,雖然能生產航母和各種軍艦,但生產速度緩慢,而且生產質量也比不上英美。在工業生產中,美國能大規模提供生產新產品和新零件的各種機床,而日本只能在二戰前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嚴重影響了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美國先進的焊接和機床加工技術,讓美國航母建造速度遠遠超過日本。美國人四天多的時間就能下水一艘自由輪,這種工業速度和能力讓日本想都不敢想。這就是為什麼在二戰中,美國爆艦能力碾壓日本的一個重要原因。二戰前,日本能通過貿易方式從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進口精密機床、大型機械等先進設備,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由於無法從國外進口先進的機械設備,日本的工業效率和產能受到嚴重影響,日本工藝落後的缺點暴露無遺。日本的化工廠要一千個工時才能生產一噸無煙炸葯,而在美國的工廠只需五個半工時,這就是差距。
從工業結構來看,日本缺乏完整的工業鏈條,基礎工業不夠發達,重工業在日本的工業結構中所佔比重偏小。1936年時日本的重工業比例僅為49.6%,尚不到工業產值的一半。雖然抗戰爆發後,日本不斷壓縮日用品生產,瘋狂發展重工業,但不管是重工業產量還是質量都遠遠遜色於美英蘇德四大工業強國。由於缺乏完整的工業鏈條和重工業不夠發達,因此日本在工業生產中對外依存度很高,很多零部件和設備嚴重依賴進口。相比其他四大工業強國,日本的一流工業強國地位是比較勉強的,日本的工業實力和水平僅僅處於二流靠前的位置,實際上未必比法國強多少。
⑧ 二戰美國工業比日本強大多少
1、二戰前日本的工業只有美國的一個零頭。日本的軍事工業是靠全民勒緊褲腰帶搞起來的,沒有後勁
2、美國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1940年美國GDP達到2000多億美圓,德國才500多億美元。日本只有100多億沒有。美國工業生產能力更是強大,當年太平洋上美國「約克城」號受重創,日本人判定需要2個月才能修復,美國人只用了36小時就完成了,能力及效率可見一斑;
3、美國參戰後,在其經濟實力的支持下武器生產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者.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有進4萬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
4、指揮襲擊珍珠港的山本五十六曾經當過日本駐美國使館的武官,見識過美國的工業實力,他說過,美國的煙囪比日本的樹木還多,所以他極力反對與美國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