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宏觀哪些行業在拉動工業增加值

宏觀哪些行業在拉動工業增加值

發布時間:2023-01-14 15:33:31

⑴ 宏觀政策調控,包括那些行業能具體分析嗎

可以
1、宏觀調控:供給為主、需求為輔
宏觀調控中需要綜合運用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使宏觀調控從僅需求管理的一維政策,升級為同時包括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的二維政策體系。首先確定供給管理政策和需求管理政策之間的組合,然後確定供給管理政策內部和需求管理政策內部具體政策工具的組合。
2、經濟管理:堅持四項原則
3、財政:降成本、優結構、促改革
4、工業:去產能、提效率
5、貨幣:穩健、靈活、防風險
6、房地產:去庫存、促發展
7、農業:由數量轉質量,加快產業融合
8、土地:有保有壓、控製成本

⑵ GDP是個熱門指標,誰知道目前那些產業對GDP拉動作用較大呢

gdp
開放分類: 社會、經濟、國民經濟、經濟學、國內生產總值

目錄
• 簡介
• 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方法
• GDP的確定
• GDP指標分析
• 中國歷年GDP-中國歷年人均GDP
• GDP與匯率:

簡介
[編輯本段]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縮寫,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港台地區有翻譯為國內生產毛額、本地生產總值)。通常對GDP的定義為: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在經濟學中,常用GDP和GNP(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ct)共同來衡量該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綜合水平通用的指標。這也是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常採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一般來說,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駐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創造的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貨物和服務最終使用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 GDP反映的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增加值的總額。

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方法
[編輯本段]
一、用支出法核算GDP
支出法核算GDP,就是從產品的使用出發,把一年內購買的各項最終產品的支出加總而計算出的該年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這種方法又稱最終產品法、產品流動法。
如果用Q1、Q2¬……Qn代表各種最終產品的產量,P1、P2……Pn代表各種最終產品的價格,則使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是:
Q1P1+Q2P2+……QnPn=GDP
在現實生活中,產品和勞務的最後使用,主要是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和出口這幾方面支出的總和。
居民消費(用字母C表示),包括購買冰箱、彩電、洗衣機、小汽車等耐用消費品的支出、服裝、食品等非耐用消費品的支出以及用於醫療保健、旅遊、理發等勞務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屬於消費。
企業投資(用字母I表示),是指增加或更新資本資產(包括廠房、機器設備、住宅及存貨)的支出。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兩大類。固定資產投資指新造廠房、購買新設備、建築新住宅的投資。為什麼住宅建築屬於投資而不屬於消費呢?因為住宅像別的固定資產一樣是長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存貨投資是企業掌握的存貨價值的增加(或減少)。如果年初全國企業存貨為2000億美元而年末為2200億美元,則存貨投資為200億美元。存貨投資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負值,因為年末存貨價值可能大於也可能小於年初存貨。企業存貨之所以被視為投資,是因為它能產生收入。
計入GDP中的投資是指總投資,即重置投資與凈投資之和,重置投資也就是折舊。
投資和消費的劃分不是絕對的,具體的分類則取決於實際統計中的規定。
政府購買(用字母G來表示),是指各級政府購買物品和勞務的支出,它包括政府購買軍火、軍隊和警察的服務、政府機關辦公用品與辦公設施、舉辦諸如道路等公共工程、開辦學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支付給政府雇員的工資也屬於政府購買。政府購買是一種實質性的支出,表現出商品、勞務與貨幣的雙向運動,直接形成社會需求,成為國內生產總值的組成部分。政府購買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政府轉移支付、公債利息等都不計入GDP。政府轉移支付是政府不以取得本年生產出來的商品與勞務的作為報償的支出,包括政府在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失業救濟、貧困補助、老年保障、衛生保健、對農業的補貼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轉移支付是政府通過其職能將收入在不同的社會成員間進行轉移和重新分配,將一部分人的收入轉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其實質是一種財富的再分配。有政府轉移支付發生時,即政府付出這些支出時,並不相應得到什麼商品與勞務,政府轉移支付是一種貨幣性支出,整個社會的總收入並沒有發生改變。因此,政府轉移支付不計入國內生產總值中。
凈出口(用字母X-M表示,X表示出口,M表示進口)是指進出口的差額。進口應從本國總購買中減去,因為它表示收入流到國外,同時,也不是用於購買本國產品的支出;出口則應加進本國總購買量之中,因為出口表示收入從外國流入,是用於購買本國產品的支出,因此,凈出口應計入總支出。凈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負值。
把上述四個項目加起來,就是用支出法計算GDP的公式:
GDP = C + I + G +(X-M)

二、用收入法核算GDP
收入法核算GDP,就是從收入的角度,把生產要素在生產中所得到的各種收入相加來計算的GDP,即把勞動所得到的工資、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資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業家才能得到的利潤相加來計算GDP。這種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
在沒有政府的簡單經濟中,企業的增加值即其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就等於要素收入加上折舊,但當政府介入後,政府往往徵收間接稅,這時的GDP還應包括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間接稅是對產品銷售徵收的稅,它包括貨物稅、周轉稅。這種稅收名義上是對企業徵收,但企業可以把它打入生產成本之中,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故也應視為成本。同樣,還有企業轉移支付(即企業對非營利組織的社會慈善捐款和消費者呆帳),它也不是生產要素創造的收入,但要通過產品價格轉移給消費者,故也應看作成本。
資本折舊也應計入GDP。因為它雖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總投資中。
還有,非公司企業主收入也應計入GDP中。非公司企業主收入,是指醫生、律師、小店鋪主、農民等的收入。他們使用自己的資金,自我僱用,其工資、利息、租金很難象公司的帳目那樣,分成其自己經營應得的工資、自有資金的利息、自有房子的租金等,其工資、利息、利潤、租金常混在一起作為非公司企業主收入。
這樣,按收入法計算的公式就是:
GDP =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從理論上講,用收入法計算出的GDP與用支出法計算出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

三、用生產法核算GDP
用生產法核算GDP,是指按提供物質產品與勞務的各個部門的產值來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生產法又叫部門法。這種計算方法反映了國內生產總值的來源。
運用這種方法進行計算時,各生產部門要把使用的中間產品的產值扣除,只計算所增加的價值。商業和服務等部門也按增值法計算。衛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務等部門無法計算其增值,就按工資收入來計算其服務的價值。
按生產法核算國內生產總值,可以分為下列部門:農林漁業;礦業;建築業;製造業;運輸業;郵電和公用事業;電、煤氣、自來水業;批發、零售商業;金融、保險、不動產;服務業;政府服務和政府企業。把以上部門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加總,再與國外要素凈收入相加,考慮統計誤差項,就可以得到用生產法計算的GDP了。
從理論上說,按支出法、收入法與生產法計算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實際核算中常有誤差,因而要加上一個統計誤差項來進行調整,使其達到一致。實際統計中,一般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支出法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計算出的國內生產總值為標准。

四、兩種國民收入核算體系
以上所介紹的是西方國民收入核算體系(簡稱SNA)。該體系以西方經濟理論為依據,認為創造物質產品和提供服務的勞務活動都是創造價值的生產活動,將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核算國民經濟活動的核心指標。西方國民收入核算體系是目前大多數國家所採取的一種核算國民經濟的方法,是一種比較合理和科學的核算體系。首先,在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市場化、信息化趨勢不斷加強的今天,信息、知識、技術、勞務部門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第三產業創造的價值在現代經濟生活中所佔的比重愈來愈大,而物質生產在整個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已相對下降。因此,在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中應把非物質生產勞務計算在內,把一切有償勞務的市場價值計入GDP是必要的。其次,根據SNA核算國民收入時可以避免重復計算,區分名義GDP和實際GDP等也都有合理性。當然,這種體系以GDP來衡量國民經濟總產出水平、衡量經濟發展程度、衡量生活水平等也是有缺陷的。例如,非市場交易活動(如家務活動、自給自足生產)得不到反映,無法說明人們閑暇的享受與安全,無法反映一國環境污染的程度,其中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重復計算,等等。在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以前,還有一種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即中央計劃經濟各國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簡稱MPS),為前蘇聯、東歐及我國所採用。該體系以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為依據,將社會總產值和國民收入作為反映國民經濟活動總成果的基本指標。這種核算體系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相適應,曾發揮過重要作用,但隨著全球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發展,其缺陷日益突出。例如,它不能反映信息、勞務等非物質生產部門的發展,不利於反映綜合國力和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它不能系統反映社會資金運動情況,不利於國家宏觀管理和調控;不能反映國民經濟循環全貌及各環節間銜接情況,不利國家掌握整個經濟運行的綜合平衡。因此,東歐、俄羅斯等經濟轉軌國家和我國也逐漸採用了西方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我國從1985年起,正式採用GDP指標作為考核國民經濟發展和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主要指標。目前我國已計算並公布GDP數字,但還沒有計算和公布國內生產凈值、國民收入、個人收入和個人可支配收入等指標的數字。

GDP的確定
[編輯本段]
國家統計局每年公布GDP數據計算需要經過以下幾個過程:初步估計過程、初步核實過程和最終核實過程。初步估計過程一般在每年年終和次年年初進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數據只是一個初步數,這個數據有待於獲得較充分的資料後進行核實。初步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進行。初步核實所獲得的GDP數據更准確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許多重要資料,因此相應的數據尚需要進一步核實。最終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進行。這時,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種統計資料、會計決算資料和行政管理資料基本齊備。與前一個步驟相比,它運用了更全面、更細致的資料,所以這個GDP數據顯得就更准確些。

此外,GDP數據還需要經過一個歷史數據調整過程,即當發現或產生新的資料來源、新的分類法、更准確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則時,要進行歷史數據調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這是國際慣例。如美國在1929年至1999年之間就進行過11次歷史數據調整。
總之,每個時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階段的含義和特定的價值,不能因為在不同時間公布的數據不同,而懷疑統計數據存在問題。當然,我國在GDP的計算體繫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我國長期採用的原產生於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統計核算體系,從實際情況看,不少地方已經滯後於時代的發展了。

附註:
1、一定時期強調的是該年度內「新」增加的最終產品和提供的勞務,往年的不算。例如二手車,二手房等都不算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

2、中間產品可以認為是一種原材料產品,是用於生產最終產品用的,也就是說本年度內它生產出來後還要在該年度繼續加工生產;如果它被擺到貨價上直接銷售,被消費者購買並直接用了,那另當別論,是特殊情況,計入總值,否則不能計入。

3、這是一個流量的概念,而非存量的概念,並非今年公布的數字就是從建國到現在的總額,這是錯誤的,它僅指該時期內新生產出來的東西。

4、市場價值意味的是用貨幣作為單位去統計形成的貨幣總額,因為商品種類太多,噸,個,件,台等等單位沒法加總,所以用該年度的貨幣單位來統計並加總。所謂該年度的貨幣單位是指這些商品這一年的價格。

GDP指標分析
[編輯本段]
一國的GDP大幅增長,反映出該國經濟發展蓬勃,國民收入增加,消費能力也隨之增強。在這種情況下,該國中央銀行將有可能提高利率,緊縮貨幣供應,國家經濟表現良好及利率的上升會增加該國貨幣的吸引力。反過來說,如果一國的GDP出現負增長,顯示該國經濟處於衰退狀態,消費能力減低。這時,該國中央銀行將可能減息以刺激經濟再度增長,利率下降加上經濟表現不振,該國貨幣的吸引力也就隨之降低了。因此,一般來說,高經濟增長率會推動本國貨幣匯率的上漲,而低經濟增長率則會造成該國貨幣匯率下跌。例如,1995--1999年,美國GDP的年平均增長率為4.1%,而歐元區11國中除愛爾蘭(9.0%)較高外,法、德、意等主要國家的GDP增長率僅為2.2%、1.5%和1.2%,大大低於美國的水平。這促使歐元自1999年1月1日啟動以來,對美元匯率一路下滑,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貶值了30%。但實際上,經濟增長率差異對匯率變動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一是一國經濟增長率高,意味著收入增加,國內需求水平提高,將增加該國的進口,從而導致經常項目逆差,這樣,會使本國貨幣匯率下跌。
二是如果該國經濟是以出口為導向,經濟增長是為了生產更多的出口產品,則出口的增長會彌補進口的增加,減緩本國貨幣匯率下跌的壓力。
三是一國經濟增長率高,意味著勞動生產率提高很快,成本降低,因而改善本國產品的競爭地位而有利於增加出口,抑制進口;並且經濟增長率高使得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被看好,因而該國貨幣匯率會有上升的趨勢。
在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由商務部負責分析統計,慣例是每季估計及統計一次。每次在發表初步預估數據(the preliminary estimates)後,還會有兩次的修訂公布(the first revision & the final revision),主要發表時間在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國內生產總值通常用來跟去年同期作比較,如有增加,就代表經濟較快,有利於其貨幣升值;如減少,則表示經濟放緩,其貨幣便有貶值的壓力。以美國來說,國內生產總值能有3%的增長,便是理想水平,表明經濟發展是健康的,高於此水平表示有通脹壓力;低於1.5%的增長,就顯示經濟放緩和有步人衰退的跡象。

中國歷年GDP-中國歷年人均GDP
[編輯本段]
(1978~2007)
國內生 人均國內
年份 產總值 生產總值
(億元) (元/人)
1978 3645.2 381
1979 4062.6 419
1980 4545.6 463

1981 4891.6 492
1982 5323.4 528
1983 5962.7 583
1984 7208.1 695
1985 9016.0 858

1986 10275.2 963
1987 12058.6 1112
1988 15042.8 1366
1989 16992.3 1519
1990 18667.8 1644

1991 21781.5 1893
1992 26923.5 2311
1993 35333.9 2998
1994 48197.9 4044
1995 60793.7 5046

1996 71176.6 5846
1997 78973.0 6420
1998 84402.3 6796
1999 89677.1 7159
2000 99214.6 7858

2001 109655.2 8622
2002 120332.7 9398
2003 135822.8 10542
2004 159878.3 12336
2005 183084.8 14040
2006 209407.0 15931
2007 246619.0 18268
註:人均GDP反映一國人們的富裕程度
總量GDP反映一國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

世界歷年GDP及排名
1970年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除蘇聯外,按當時匯率)
01----美國--------1,0255億美元
02----日本----------2068億美元
03----西德----------2037億美元
04----法國----------1470億美元
05----英國----------1236億美元
06---義大利---------1077億美元
07---加拿大----------851億美元
08--澳大利亞---------429億美元
09---墨西哥----------396億美元
10---西班牙----------390億美元
11----瑞典-----------357億美元
12----荷蘭-----------351億美元
13----中國-----------272億美元 ★★★★★
1980年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除蘇聯外,按當時匯率)
01----美國---------2,7956億美元
02----日本---------1,0279億美元
03----西德-----------8261億美元
04----法國-----------6824億美元
05----英國-----------5367億美元
06---義大利----------4546億美元
07----中國-----------3015億美元 ★★★★★
08---加拿大----------2689億美元
09---西班牙----------2218億美元
10---阿根廷----------2090億美元
1990年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除蘇聯外,按當時匯率)
01----美國---------5,8033億美元
02----日本---------3,0522億美元
03----德國---------1,5470億美元
04----法國---------1,2198億美元
05---義大利--------1,1045億美元
06----英國-----------9946億美元
07---加拿大----------5827億美元
08---西班牙----------5115億美元
09----巴西-----------4650億美元
10----中國-----------3878億美元 ★★★★★
1995年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按當時匯率)
01----美國---------7,4005億美元
02----日本---------5,2929億美元
03----德國---------2,4166億美元
04----法國---------1,5257億美元
05----英國---------1,1032億美元
06---義大利--------1,0661億美元
07----中國-----------7006億美元 ★★★★★
08----巴西-----------6756億美元
09---加拿大----------5760億美元
10---西班牙----------5709億美元
2000年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按當時匯率)
01----美國---------9,8247億美元
02----日本---------4,7661億美元
03----德國---------1,8752億美元
04----英國---------1,4409億美元
05----法國---------1,3133億美元
06----中國---------1,0808億美元 ★★★★★
07---義大利--------1,0776億美元
09---加拿大----------7242億美元
08----巴西-----------5998億美元
10---墨西哥----------5814億美元
參考:2005年世界全部經濟體GDP(美元,現價)
美國 124550.67億美元
日本 46638.22億美元
德國 27301.09億美元
中國 22288.62億美元 ★★★★★
英國 22275.50億美元
法國 19727.24億美元
義大利 17096.68億美元
加拿大 10345.32億美元
西班牙 10190.24億美元
印度 7198.19億美元
韓國 7142.19億美元
墨西哥 6929.61億美元
俄羅斯 6718.15億美元
巴西 5877.84億美元
荷蘭 5813.18億美元
瑞士 3669.86億美元
比利時 3503.26億美元
土耳其 3632.99億美元
瑞典 3541.15億美元
中國台灣 3459.28億美元
沙烏地阿拉伯 3097.78億美元
奧地利 3045.26億美元
波蘭 2991.50億美元
印度尼西亞 2872.16億美元
挪威 2839.20億美元
丹麥 2544.00億美元
南非 2401.51億美元
希臘 2136.97億美元
愛爾蘭 1963.87億美元
伊朗 1963.42億美元
芬蘭 1931.75億美元
阿根廷 1833.09億美元
中國香港 1777.21億美元
泰國 1766.02億美元
葡萄牙 1730.85億美元
委內瑞拉 1388.56億美元
參考:2006年世界全部經濟體GDP
排名 國家 06年GDP
1 美國 14,979,169
2 日本 5,083,367
3 德國 2,812,558
4 中國 2,587,999 ★★★★★
5 英國 2,292,149
6 法國 2,108,307
7 義大利 1,728,474
8 西班牙 1,069,499
9 加拿大 1,057,291
10 印度 778,521
2007世界GDP排名
根據《世界2007年鑒》最新預測結果!
名次 國別 GDP(億美元) 人均GDP(美元)
1 美國 139800 46280
2 日本 52900 41480
3 德國 32800 39710
4 中國 30100 2280 ★★★★★
5 英國 25700 42430
6 法國 25200 41200
7 義大利 20900 35980
8 西班牙 14100 30820
9 加拿大 13600 41470
10 俄羅斯 11400 8030
11 韓國 9920 20240
12 巴西 9340 4930
13 印度 9280 830
14 墨西哥 8850 8140
15 荷蘭 7560 45880
16 澳大利亞 7460 3590
17 比利時 4470 43010
18 瑞典 4470 48950
19 瑞士 4310 57040
20 中國台灣 3980 17520
21 印度尼西亞3960 1590
22 土耳其 3860 5130
23 挪威 3760 80960
24 波蘭 3750 9840
25 奧地利 3710 37800
26 沙烏地阿拉伯3690 14250
27 丹麥 3060 56380
28 希臘 2630 23970
29 南非 2560 6090
30 伊朗 2520 3560
31 愛爾蘭 2480 58020
32 芬蘭 2360 45020
33 阿根廷 2330 5840
34 泰國 2270 3420
35 葡萄牙 2190 20620
36 中國香港 2050 29350
37 委內瑞拉 2020 7360
38 捷克 1690 16560
39 馬來西亞 1620 5950
40 智利 1570 9450
41 以色列 1500 20880
42 新加坡 1410 32030
43 羅馬尼亞 1370 6340
44 奈及利亞 1350 926
45 巴基斯坦 1280 790
46 匈牙利 1270 12740
47 哥倫比亞 1270 2710
48 菲律賓 1260 1380
49 埃及 1160 1510
50 阿爾及利亞1050 3090
51 烏克蘭 1020 2200
52 紐西蘭 1020 24420
53 哈薩克900 5830
54 越南 670 790
55 斯洛伐克 650 11850
56 克羅埃西亞 500 11050
57 斯洛維尼亞420 21260
58 保加利亞 360 4820
59 伊拉克 360 1190
60 立陶宛 350 10250
61 黎巴嫩 240 674
62 拉托維亞 230 11010
63 肯亞 230 650
64 愛沙尼亞 190 14120
65 約旦 150 2480
66 烏茲別克140 530
(截至2008年第1季度,中國GDP已經超越德國,居世界第3位。
有德國評論家認為:中國GDP保守估計了10%到20%。其實中國在2007末就成為了世界GDP季軍)
注:關於GDP排名僅供參考。

GDP與匯率:
[編輯本段]
1970年,日本的GDP為2068億美元,1980年為10279億美元,到了1990年為30222億美元,2000年為47661億美元;2005年為46638億美元。乍一看,不由得覺得奇怪,1970年至2000年30年間,日本GDP居然翻了23倍,幾乎每年增長80%;而從2001至2005年間,盡管日本搭上了中國經濟快車,每年經濟增長了2%,但是以美元計算,日本GDP的絕對值以美元計算居然減少了1000億美元。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一切都是匯率惹的禍。1995年時,日元兌美元最高曾經達到過78:1。後來隨著日本經濟泡沫的破裂,日元兌美元逐漸回跌到115-118:1,開始穩定下來。於是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怪現象。
筆者由此突發奇想,也想以日本經濟的這一現象來預測未來5年中國GDP的走向。下述數據是2000年-2006年中國以人民幣計算的GDP數值。
年度 人民幣GDP(萬億) 美元GDP(萬億) 世界排名
2000 99215 1,0808 6
2001 109655 1,1590 6
2002 120333 1,2371 6
2003 135823 1,3720 7
2004 159878 16149 6
2005 183868 20546 5
2006 209407 26847 4
(數據來源:2007年1月26日《環球時報》經濟版)
預計至晚到明年,中國將超越德國,排名世界第三。
那麼中國何時可以超越日本排名世界老二呢?
假如我國至2015年經濟增長率每年以8%速度增長,人民幣兌美元則以每年4%升值。此時的我國的GDP將會如何演變呢?
年度 人民幣GDP(萬億) 美元GDP(萬億) 世界排名
2007 226160 30154 3
2008 244252 33923 3
2009 263792 38230 3
2010 284895 43035 3
2011 307686 48370 3
2012 332300 54475 2
2013 359884 61413 2
2014 388674 69036 2
2015 419767 77735 2
由上表可以看出,到2015年,我國的GDP按照美元計算,至遲在2012年就可以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到了2015年,更可以高達將近80000億美元。如果屆時按照平價系數衡量,預計可達10萬億美元,接近美國的經濟總量。(世界銀行認為人民幣兌美元平價匯率為2:1)
不過,如果把絕對值除以人口數,即便GDP達到了10萬億美元,人均也大約只有7000美元左右。任重依然道遠,估計再世界上的人均排名還在50名開外!比大多數歐洲國家以及東北亞國家、中東產油國和拉美較富裕國家還差得很遠。不過,有一點可以聊作安慰,台灣再不能與我們犟頭倔腦了,大陸一吹風它就得歪倒一邊去,和平統一希望無疑將會大大增加

⑶ 哪些行業在拉動工業增加值

第二,哪些行業在拉動工業增加值?和上月比較,專用設備、通用設備、電氣機械、 汽車 、非金屬礦造(水泥)、農副食品加工等行業改善明顯。此外和出口環節信號一致,微型計算機產量增速大幅上升。這些行業表現背後包含幾條宏觀線索。

第四,地產銷售情況基本符合預期,單月銷售增速恢復至-2.1%。可能包含對疫情停擺期的回補效應,新開工和拿地上升明顯較快。施竣工則繼續沿著施工回落、竣工回升的既定趨勢,但相對變化不大。

第五,消費降幅繼續收窄。其中餐飲仍是-30%負增,未來改善空間更大些。零售有三個領域比較搶眼:糧油食品繼續近20%高增長;通訊器材(手機)進一步加快至12.2%; 汽車 零增長但較前三個月-30%增長大幅好轉。此外必選消費、地產系耐用消費品也均有改善。

第六,就業一般略滯後於經濟,本月城鎮調查失業率有所上升。今年就業壓力來自於三個層面,可能貫穿全年。所以政策也比較明確把「保就業」作為六保之首。

第七,3-4月經濟處於比較典型的「恢復期」,基本上所有行業都較1-2月「停擺期」改善。後續總量數據可能會進一步上升,但同時伴隨結構性分化:基建預計將繼續改善,消費多數領域將繼續好轉,地產、出口領域則可能會徘徊搖擺。關注經濟的結構性線索。

和發電耗煤等指標指向一致,4月工業數據繼續改善;服務業生產指數降幅收窄,但仍在負增區間。這也意味著4月隱含的實際GDP增速在回升,但幅度低於工業增幅。4月六大集團發電耗煤增速從3月的-20%收窄為-13%,而今日公布的4月發電量增速從3月的-4.6%回升至0.3%。與這兩個數據基本對應的是,工業增加值從3月的-1.1%上升至於3.9%。

4月服務業生產指數從-9.1%降幅收窄至-4.5%,也趨勢改善。服務業恢復程度整體低於工業,特別是餐飲、交運、批零三個行業形成下拉,所以目前仍在負增長區間。5月第一周發電耗煤和30城地產銷售已恢復至去年同期的97.5%,而全國餐飲、住宿行業消費規模僅恢復至去年同期70%左右; 旅遊 市場恢復至同期的50%。

這個結構意味著4月隱含的實際GDP增幅大概率要低於工業增加值增幅(除相對較穩定的農業外,GDP的構成主要是工業、建築業和服務業)。

哪些行業在拉動工業增加值?和3月比較,專用設備、通用設備、電氣機械、 汽車 、非金屬礦造(水泥)、農副食品加工等行業改善明顯。此外和出口環節信號一致,微型計算機產量增速大幅上升。這些行業表現背後包含幾條宏觀線索。如果看工業增加值的行業結構,有一類是增速一直較高的,比如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設備;有一類是整體低增和負增的,比如紡織服裝、電力熱力。

和3月比較,專用設備(4月14.3%,3月-2.2%)、通用設備(4月7.5%,3月-5.4%)、電氣機械(4月9%,3月-0.4%)、 汽車 (4月5.8%,3月-22.4%)、非金屬礦造(4月4.2%,3月-4.5%)、農副食品加工(4月3%,3月-4.8%)等行業同比增速改善明顯。

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設備4月增長11.8%,高於3月的9.9%。其中智能手機(4月-2.0%,3月-0.7%)、移動通訊手機(4月-15.2%,3月-9%)產量4月同比增速低於3月;集成電路(4月29%,3月20%)產量同比增速高於3月;微型電子計算機同比增速上升迅猛(4月26.2%,3月0%)。

這一點和出口信號一致。4月出口的「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大幅反彈,我們理解反映的是疫情期間隔離和線上辦公這一「場景需求」的暴增。

簡單來說,4月帶動工業增加值的行業可能來自於幾個線索:

第一,基建項目升溫,所以通用設備、專用設備、非金屬(水泥)等行業的生產端發力。

第二,耐用消費和部分必需消費修復,所以 汽車 、電氣機械(家電部分)、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環比恢復。

第三,政策導向及場景推動,所以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等行業增速繼續抬升。

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修復,其中結構上是基建地產引導。基建投資單月增速回升至了4.8%,引領作用明顯;地產投資單月增長7%,亦明顯超預期。製造業投資偏低迷與一些外需系、消費系部門投資的低增有關。

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速由3月的-16.1%恢復至-10.3%。

其中基建投資回升尤其明顯,投資累計增速由3月的-16.4%恢復至-8.8%,隱含的單月增速已至4.8%,引領作用顯著。

房地產投資累計增速由3月的-7.7%收窄至-3.3%,隱含的單月增速為7%,亦超預期。

製造業投資增速由3月的-25.2%收窄至-18.8%,在整個投資結構中仍是顯著偏低。這與一些外需系、消費系部門投資的低增有關,比如紡織業投資累計為-32.5%, 汽車 製造業投資為-22.9%。這些行業投資也在改善,但改善幅度低於整體。

地產銷售情況基本符合預期,單月銷售增速恢復至-2.1%。可能包含對疫情停擺期的回補效應,新開工和拿地上升明顯較快。施竣工則繼續沿著施工回落、竣工回升的既定趨勢,但相對變化不大。

地產銷售面積累計增速由3月的-26.3%收窄至-19.3%,隱含的單月增速恢復至-2.1%。這個情況基本復合預期。我們前期報告《復工率、就業與水泥價格》中也指出,5月第一周30城地產銷售恢復至去年同期的97.5%左右。

拿地和開工也恢復較快。新開工累計增速由-27.2%收窄至-18.4%,單月增速已上升至-1.3%。土地購置面積由-22.6%大幅收窄至-12%,單月增速為13.8%。新開工和拿地的上升與相對較寬的信用條件有關,也可能包含對疫情停擺期的回補效應。

施工面積累計增速由3月的2.6%回落至2.5%,竣工面積累計增速由3月的-15.8%收窄至-14.5%,總體是沿著累計增速施工回落、竣工回升的趨勢,但相對變化不大。

消費降幅繼續收窄。其中餐飲目前仍是-30%左右負增,未來改善空間更大一些。零售中有三個領域比較搶眼:糧油食品繼續近20%高增長,通訊器材(手機)增速進一步加快至12.2%, 汽車 零增長,較前三個月-30%的增長大幅好轉。此外必選消費、地產系耐用消費品也均有改善。

社會 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為-7.5%,較3月的-15.8%顯著改善。其中餐飲增速由-46.8%回升至-31.1%,也就是說相比去年同期依然是下降三成,中長期空間較大;零售由-12.0%收窄至-4.6%。

零售中有三個領域比較搶眼:一是糧油食品,繼續維持近20%高增長,4月增速為18.2%,只略低於3月的19.2%;二是通訊器材(手機),增速由3月的6.5%進一步加快至12.2%;三是 汽車 ,4月零增長,較前三個月-30%的增長大幅好轉。

地產系的三個耐用消費品領域均繼續負增長,但同比降幅已顯著收窄:家電為-8.5%(3月-29.7%)、傢具為-5.4%(3月-22.7%)、裝潢為-5.8%(3月-13.9%)。

化妝品4月增速為3.5%(3月-11.6%),日用品增速為8.3%(3月0.3%),改善幅度也較大。但較去年底趨勢值仍有明顯差距。

就業一般略滯後於經濟,4月城鎮調查失業率有所上升。今年就業壓力來自於三個層面,可能貫穿全年。所以政策也比較明確把「保就業」作為六保之首。

4月調查失業率為6.0%,較3月的5.9%有所上升。

今年就業壓力來自於三個層面,可能會貫穿全年:(1)大學畢業生數量上升,達870萬;(2)出口系產業鏈一般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而今年出口型產業鏈,尤其紡織服裝等吸納就業的大行業存在訂單下滑壓力;(3)疫情防控常態化,餐飲等服務業恢復程度不足,帶來一定就業壓力。

所以政策也比較明確把「保就業」作為「六保」之首。

3-4月經濟處於比較典型的「恢復期」,基本上所有行業都較1-2月「停擺期」改善。後續總量數據可能會進一步上升,但同時伴隨結構性分化:基建預計將繼續改善,消費多數領域將繼續好轉,地產、出口領域則可能會徘徊搖擺。關注經濟的結構性線索。

按照我們「停擺期-修復期-分化期-企穩期」的框架,疫情導致2月經濟處於一定意義上的「停擺期」;此後的3-4月,隨著交通物流條件的恢復、消費條件的改善,以及復工率的推進,基本上所有行業都較1-2月環比改善。4月之後復工基本完成,繼續修復的主要是消費環境。後續總量數據可能會進一步上升,但由於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社交半徑存在一定約束,加上外需訂單下行的約束,行業之間可能會進入分化階段。

基建定調明確,加上3-4月項目審批的加速、專項債和中長期貸款的擴張,估計後續將進一步回升;服務類消費回升趨勢比較確定;必選消費中目前存在補償性消費、增速較高的食品等,後續可能會脈沖結束後回落至常態;日用品、化妝品等受場景影響的,可能會繼續恢復;耐用消費品可能會存在消費環境改善、舊改和竣工驅動下的上行脈沖,但家電等亦會部分受出口約束;地產、出口領域則不太確定,可能會存在短期數據搖擺。

核心假設風險:宏觀經濟變化超預期,海外經濟變化超預期

本文作者郭磊,來自郭磊宏觀茶座,原文標題:《【廣發宏觀郭磊】哪些行業在拉動工業增加值》

⑷ 2022年我國宏觀經濟分析

2022年我國宏觀經濟分析:

2022年第三季度以來,盡管經濟受疫情散點多發、高溫限電政策以及海外需求持續收縮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但國內穩經濟政策持續發力,助力經濟基本面持續修復,第三季度經濟增速穩步回暖。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經濟恢復尚不均衡,疫情擾動或將持續。

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仍面臨嚴峻挑戰,為了推動經濟加快恢復,未來穩經濟措施仍需發力助力第四季度經濟延續回升趨勢。從供給端看,隨著極端高溫天氣消退、部分地區疫情或高溫限電對工業生產影響減弱及部分行業需求回暖,疊加同期低基數影響。



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加快回升,另外在政策引領基建投資增加背景下,政策性開發金融工具等政策的落實推動9月經濟邊際改善,疊加部分行業去年同期基數較低,提振工業生產增速。2022年9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3%,從環比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月增長0.84%。

從需求端看,在各地密集出台若干措施促進汽車消費的背景下,9月汽車消費增速仍然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支撐了消費增長,但低基數效應消退疊加疫情反復導致9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不及市場預期,9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5%,較上期回落2.9個百分點。

製造業投資加快增長疊加基建投資持續發力是投資穩中向好的主要原因,而房地產開發投資進一步走弱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投資增速。9月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5.9%,較上期回升0.1個百分點,其中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0.1%,基建投資同比增長7.1%。

海外整體需求逐漸收緊、國內疫情散發、極端天氣影響疊加去年同期出口基數處於相對高位,使本期出口增速延續下跌趨勢,同比增長5.7%,較上期下降1.4個百分點。全球經濟衰退擔憂增強,同時全球通貨膨脹居高不下。

歐美發達國家加快推進加息縮表,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價格大幅回落,大大削弱價格因素對進口增速的支撐,同比增長0.3%,與上期持平。

⑸ 10月煤炭行業利潤增逾4倍,是什麼拉動了工業利潤的增速回升

據新統計出來的數據,10月煤炭行業的利潤率翻了4倍,工業相關產業的行業利潤率都略有上升,有的上升幅度還比較大,因為工業產品的價格在上漲,成本這方面有變化,但是對價格的影響也沒有那麼大,應該說很多價格的上漲是因為供需,而不是因為成本上升。

說上面這些就是說現在工業相關產品的價格上漲,利潤空間提高,不是因為成本,成本短期內沒有太大的變化,更多是因為市場需求供應鏈緊張所導致的市場需求變化,越來越多的需求出現供給卻是恆定不變的,甚至說是下降的,那這種情況下自然要漲價,畢竟多賺錢的事情沒有任何一個廠商會拒絕。而且現在還處在供不應求的市場狀態,完全不需要擔心自己的這個產品漲價之後能不能賣出去。

⑹ 2018年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及2019年預判:困難重重打響經濟保衛戰

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900309億元,增長6.6%,較去年下降了0.2個百分點,從整體趨勢來看,四個季度呈現經濟增速逐步走低的態勢,從一季度的單季增速6.8%降至四季度的6.4%,經濟增長速度回落偏快。

2018年全年第一產業增加值64734億元,增長3.5%,較去年下降1.5個百分點,糧食連年豐收,農產品總量穩定增長,總量足夠滿足居民正常生活所需,但農產品結構已經不能滿足日益提升的居民生活水平,且糧種安全問題仍然高懸,這都是2019年加快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的重要抓手。

2018年全年第二產業增加值366001億元,增速為5.8%,較去年下降了0.1個百分點,但對比一季度的6.3%,降幅還是較為明顯的,采礦和建築業是二產增速下滑的主因,製造業增加值全年保持在了6.2%的水平,高出工業0.4個百分點。

觀察第二產業具體行業產出數據,工業產出對GDP增長的拉動力依然是最強的,通過我們的估算,工業拉動GDP名義增速3.1個百分點(GDP名義增速9.7%),但較2017年4.3個百分點,大幅下滑了接近1.1個百分點,工業產出對GDP增長的拉動力已經大幅下降,可見動力不足情況嚴重,全年工業產出305160億元,同比增長6.1%,僅次於2016年6%的水平,是 歷史 次低水平,對於依賴實體產業推動經濟增長的中國,工業產出增速的低迷對GDP增長是重創。從單季的數據來看,四季度工業產出已經創下 歷史 同期最低水平,增速僅為5.7%,其單季拉動力也僅為2.5個百分點。

與當前需求矛盾的是,居民物質需求遠未達到頂峰,第二產業產出增速卻顯現疲弱,這說明當前第二產業產出結構出現較大問題,其根本原因是大量低收入勞動力仍然未享受到城市化帶來的利好,導致第二產業對外貿的依賴仍然較強,產業發展方向仍不清晰,外需轉內需進程緩慢。另外,在基礎材料、高精尖 科技 產品等高附加值產品方面也是中國的缺版,但高技術產業的發展非一息之功,加快推進二元結構調整是根本出路。

2018年全年第三產業增加值469575億元,增長7.6%,較去年下降了0.3個百分點,在政策主動調整的基礎上,房地產業與金融業低速增長,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成為第三產業主力,全年產出增速達到30.7%。不過,信息技術服務業單獨做為一個產業發展有其局限性,應以實體產業作為基礎,發揮輔助帶動作用,但從2018年我們對電子製造業及醫葯製造業企業的調研情況來看,信息技術服務業對製造業發展的推動作用還顯不足,比如,部分製造業企業仍然無法以低成本解決研發與生產之間的異地溝通銜接問題。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信息技術服務業與製造業的合作空間無限量。

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是中國新興高技術產業的代表,目前對經濟的拉動力仍然偏弱,政策扶植不能放鬆,在財政補貼、減稅等政策推進的同時,金融體系如何支持民營資本,解決其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對後續新興高技術產業更好更快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2018年,全年工業增加值增長6.2%,較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三大門類中,采礦業產出增長2.3%,扭轉了去年負增長的態勢,回升3.8個百分點,製造業產出增長6.5%,較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是拖累工業產出的主要因素,電力、燃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產出增長9.9%,較上年上升1.8個百分點。

2018年全年,高技術製造業產出增長11.7%,遠超6.2%的工業總水平,是支撐工業產出增長的主動力。從具體行業看,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產出快速增長,增速達高13.1%的水平,但2018年底該行業出口增速明顯下降,外需不足或是2019年影響該行業產出的主因,其次是專用設備製造業,產出增長10.9%。

汽車 製造業是拖累工業產出增長的主要行業,從現有數據來看,2018年,我國 汽車 累計產量為2780.92萬輛,同比下降4.16%; 汽車 累計銷量為2808.06萬輛,同比下降2.76%,我國 汽車 產業出現28年來首次負增長。同時,共享出行企業批量死亡、 汽車 製造業遇全球范圍內大裁員、庫存激增導致相當比例的經銷商虧損,2018年是中國 汽車 製造業的寒冬。不過,行業洗牌也是推動產業升級發展的最好方式。我國 汽車 製造業魚龍混雜,洗牌將使 汽車 製造企業清醒的認識到什麼才是最有利於市場長期 健康 持續發展的關鍵。

三駕馬車方面,2018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635636億元,增長5.9%, 社會 消費品零售總額380987億元,增長9%,出口總值24874億美元,增長9.9%。

出口及消費是助推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出口增速雖然在年底大幅回落,但全年仍然維持在了9.9%的水平。消費對經濟增長是正向作用,但與2017年的兩位數增長相比,已經明顯勢弱。投資則受需求不足影響,加之政策主動調整,成為三駕馬車中拖累2018年經濟增長的主因。

通過計算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我們注意到,今年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已經跌至6.3%的水平,較三季度大幅下降了3.3個百分點,6.3%也創下2007年一季度以來最低水平。同時,三駕馬車中,投資與消費增速均創下2007年一季度以來最低水平,可謂斷崖式下跌。出口增速雖然不是 歷史 同期最低,但也重新跌回個位數增長。

2018年進出口總值46230.4億美元,增長12.6%,其中,出口總值24874億美元,增長9.9%,進口總值21356.4億美元,增長15.8%。貿易差額3517.6億美元。全年進出口總值增速較上年上升1.2個百分點。

但年底進出口現巨變,從三季度的15.7%跌至四季度的4.9%,其中,出口增長4.7%,較三季度下滑7個百分點,進口增長5.2%,較三季度大降15.3個百分點。四季度,進出口增速雙降是四季度的特點。

從四個季度的走勢來看,前三季度對主要貿易夥伴出口雖有波動,但整體保持較快水平,到四季度,對主要貿易夥伴出口均現突降,其中,四季度對美出口增速為7.41%,較三季度下降了5.36個百分點,對出口增速的拉動力從三季度2.53個百分點下降到四季度的1.42個百分點,降幅是主要貿易夥伴中最大的,達到1.12個百分點,其次是歐盟,四季度對歐盟出口同比增速5.62%,較三季度下降6.83個百分點,拉動力從三季度2個百分點下降到四季度的0.9個百分點,另外,對東盟出口同比7.58%,增速下降9.88個百分點,拉動力從2.04個百分點降至0.96個百分點。

中美貿易摩擦是目前中國外貿面臨的最大問題,在中美關系不確定的情況下,為對歐洲、東盟地區出口也蒙上陰影,大量企業在前三季度搶出口是導致四季度出口增速大降的主要因素,而中美貿易摩擦這一不利因素在2019年還將繼續發酵,美國壓抑中國高技術發展的意圖不會改變,而且,在遏制中國製造業2025戰略上,美歐有共同訴求,已經形成隱性同盟,將對中國發展2025戰略的具體產業政策形成掣肘,可以預見,2019年對外貿易風險將與日俱增,是拖累中國經濟的主因。

中國是推動全球原油需求增長的主力,不僅是原油,國際能源署發布《天然氣市場報告2018》預計,到2019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目前,美國油企目前每日出口150-200萬桶原油,到2022年可能提高到約400萬桶/日,未來10年全球石油供給增長預料有80%以上來自美國,同時,受非常規油氣革命的推動,美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產氣國,將貢獻大量的天然氣新增產量和出口增量。可以想見,2019年中美之間在能源領域的博弈將日益激烈,求同存異才能雙贏。

2018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635636億元,增長5.9%,延續了2010年以來的下降趨勢,2018年較2017年下降1.3個百分點。2018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佔GDP比重為70.6%,較2017年下降了6.4個百分點。投資增長乏力是受政策主動調整投資結構影響,為高技術產業創造更大空間,但也要承認,目前國內改革阻力較強,政策落實需要多部門合力,改革效果顯現仍需時日。

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總額92387億元,增長8.7%,民間投資將全年投資穩定在了5.9的水平。但從我們估算的四季度數據來看,民間投資可持續性面臨困境。通過我們的估算,2018年全年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速僅為3.3%(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正式數據為8.7%),較2017年大幅回落了6.2個百分點。同時,民間投資佔比GDP的比重從2017年的46.5%下降到2018年的43.8%。民間投資前三季度呈現穩中有進的態勢,四季度的突然下滑,顯示企業對經濟的擔憂正在深化。特別是在美國加征關稅政策正式實施後,外需前景暗淡,國內分配改革遲緩,非實體產業過度搶占資源,內外需雙降,實體產業已經進入寒冬。

2018年,從投資分類看,製造業投資總額約21.2萬億,基建投資約14.5萬億,增速分別為9.5%和3.8%。2019年基建投資仍然是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抓手,但重點必須放在提升製造業投資方面。在總量上,製造業投資總量保持穩定,民間投資是主力,加快分配改革是重點;在結構上,高技術產業是投資重點,嚴防過剩產能死灰復燃。

2018年,全年房地產投資完成額120264億元,增長9.5%,較上年上升2.5個百分點。同期,房屋新開工面積增長17.2%,較上年大幅攀升了10.2個百分點。從銷售的數據來看,2018年,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1.3%,但商品房銷售額增長12.2%,商品房價格現回升,同時,待售面積增速跌至-11%的水平,庫存繼續走低。數據顯示房地產市場似乎有所回暖,2018年三、四季度,房屋施工面積增速明顯回暖,預計2019年商品房供應速度將有所加快。

正如我們前文提到的,三萬億流動性未能拉動實體產業增長,定向降准效果大打折扣,且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看,2019年樓市調控雖然還是維持"房住不炒"的原則,但提出分類指導、因城施策。我們建議,2019年房地產市場政策必須從緊,針對居民住房領域,加大保障房供應的同時,嚴防資金過度迴流。

2018年 社會 消費品零售總額380987億元,增長9%,其中,全國網上零售額達到90065億元,增速達到23.9%。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34717億元,同比增長9.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9582億元,增長10.4%。

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增長6.5%,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853元,增長6.2%。與2017年相比,居民收支增速均保持穩定。

穩就業是2019年穩增長的頭等大事,穩就業就是穩消費,進而穩增長。2018年12月5日,國務院《關於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促進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但財政支持力度不大;同時,對小微企業的支持也仍顯空洞。當然,僅靠單一政策很難起到效果,穩就業需要一系列政策支持,特別是在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方面,地方政府、稅務總局、財政部、央行需要攜手並進,解決民資生存困境,提升民企增加就業崗位的意願,擴大居民收支,為培育內生性經濟增長動力發力。

2018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長2.1%,其中,食品價格增長1.8%,非食品價格增長2.2%,食品價格的大幅攀升與非食品價格的穩定增長,共同支撐2018年CPI增長保持在2%的水平,較上年上升了0.5個百分點。

食品價格方面,蛋及鮮菜價格是今年上漲的重點,蛋類價格全年上漲12%,鮮菜價格全年上漲7.1%。非食品價格方面,醫療保健價格領漲,漲幅為4.3%,隨著中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數量的增加,醫療保健價格偏高將長期持續。同時,交通和通信大類雖然整體保持在了1.7%的水平,但其中的交通工具用燃料價格大漲12.6%。

2018年,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增長4.1%,同期,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增長3.5%,購進價格連續兩年高於出廠價格,顯示工業企業利潤進一步承壓。

從出廠價格分類看,2018年,生產材料增速明顯下降,降到4.6%,其中,採掘業降幅達到11.9個百分點,原材料工業價格增長6.3%,較上年下降5.2個百分點,加工工業價格增速較上年下降2.6個百分點。內外需不足持續困擾中國經濟,原材料及工業品價格漲幅並未從供給端向需求端傳導。

當前,我們並未看到居民價格出現較大幅度波動,但對於工業品購進及出廠價格在2018年的大幅回落不能掉以輕心,當前經濟結構調整仍需加速,投資、消費、出口均顯現弱勢,需求不足可能引發的通縮必須引起我們的警惕。

2018年,全年經濟增長維持在了6.6%的水平,實現了6.5%左右的預期發展目標。但四季度經濟增長降至6.4%,在過去的十多年,只有兩個季度的GDP低於6.5%,分別是2008年的四季度和2009年的一季度,主因國際金融危機。這是金融危機後第一次季度GDP增速低於6.5%。多種原因疊加造成當前形勢,中美貿易戰、去杠桿、去產能、環保等,且政策彈性不足。經濟增速的下行趨勢將延續到2019年。

外需方面,中美貿易摩擦已經由經濟領域向全球地緣政治領域蔓延,美歐在遏制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方面有共同的利益訴求,2019年中國商品出口與技術進口必然受到重大影響,且這一影響恐將持續相當長的時期。

內需方面,隨著外部需求的不確定性增強,對國內實體產業將產生嚴重影響。自2008年以來,虛擬經濟持續膨脹,2017年這一勢頭有所抑制,在"三去一降一補"的政策引導下,到2018年初,中國實體產業呈現回暖的跡象,但到2018年下半年,虛進實退的態勢再次顯露,實體產業迎來寒冬。中國要解決14億人口由低收入向中等收入邁進的問題,實體產業在未來幾十年都必須是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同時,國內二元結構改革必須加快推進,但經濟增長動力的培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金融如何為實體產業服務,而不是搶占實體產業發展空間是卻2019年必須解決的難題。

2019年經濟困難重重,打好經濟保衛戰,防範和抵禦金融風險,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提振市場信心,在警惕通縮的情況下,財政與貨幣政策必須謹慎。對此我們建議:

1、保持人民幣匯率靈活至關重要。 在2019年經濟需要"頂住下行壓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背景下保持人民幣匯率靈活至關重要,利用匯率貶值對沖可能出現的外需快速下滑。一方面,堅持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在外需相對較好的情況下,允許人民幣適當升值,為外需疲弱時間人民幣貶值創造條件。另一方面,保持資本流動整體穩定不能僅靠人民幣升值,應適當運用行政手段,防止資本大進大出。

2、加快推進分配改革,提振實體產業盈利能力。 提振實體產業、增加居民收入核心在於必須加快國內經濟結構改革步伐,特別是分配改革。分配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資金過度流入金融領域,實體產業資金緊缺情況並未緩解,據資金監測機構EPFR最新報告顯示,去年外資流向中國股票型基金凈流入達到350億美元,位居全球主要新興市場榜首。資金過度集聚助推行業間利潤差距繼續擴大,且二次分配手段仍然匱乏,收入分配結構依然扭曲。因此,2019年,決策層必須嚴控金融領域杠桿,監控資金流向,提高入市門檻,行政手段嚴格抑制金融泡沫產生,防止金融領域風險在2019年集中爆發。同時,稅務部門配合加大稅收整治力度,增加、完善二次分配手段,推動分配改革加快進程。

3、加快推進二元結構改革,提升居民消費能力。 2017年,約有2.4億農民工進城務工,這部分勞動力在服務城市化的同時,並未享受到城市化所帶來的利好,且這部分勞動力連帶的教育、養老等需求也未得到釋放。統計局公布的2017年鄉村人口數量為5.77億人,也就是說保守估計還有5億人消費需求未被合理釋放,因此,加快二元結構改革是提升居民消費,提振實體經濟的根本出路。

4、加快直接融資制度建設,推動民企債券融資支持工具試點。 2019年1月,發改委出台措施支持優質企業直接融資,在經濟轉型升級之際,提升直接融資比重對於金融更好的服務於實體經濟,助推新興產業發展作用尤為突出。目前已有30家民企正抓緊准備債務融資工具的發行工作,央行要進一步擴大民企債券融資支持工具試點。但直接融資仍然面臨制度建設相對滯後的問題,不僅包括退市制度、市場監管、區塊分割等,統籌全局的發展戰略也仍然有較大的完善空間。

5、擴大財政赤字總量,更好的發揮財政補貼作用。 一方面,財政赤字規模適度擴大,另一方面,提升財政補貼效率。在財政赤字方面,2018年財政赤字規模大約為2.6%,如果2019年上升到3%,財政赤字規模約在3萬億,如果一半用於減稅,2019年減稅規模約較2018年增長15%。15%的增速較往年還是比較高的,但對於穩定中國經濟增長恐怕仍顯不足。因此,提升財政補貼效率是2019年財政工作重點之一。在避免不必要的政策內耗的基礎上,針對重點產業領域,堅持市場化原則,對產業鏈內優秀核心企業進行扶植,擴大產業鏈,提升產業發展對經濟增長及就業的拉動力,同時,優化國家創新體系的布局和結構,加大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力度,這對地方政策的執政能力也是考驗。另外,2019年預計會有2萬億的地方債用於基建投資,對於財政穩增長起到一定的作用,並可吸納部分剩餘資金,降低金融風險。

⑺ 宏觀經濟 我國的製造業的工業增加值僅為美國的22.14 要提高我國的gdp應從哪些

GDP核算方法分為支出法和收入法:
1、在支出法中:GDP=投資+消費+凈出口(即三駕馬車)
式中變動任何一項都會影響GDP的變動,因此在保增長中經常有「擴大有效投資」、「擴大內需」等提法。
2、 在收入法中:GDP=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
式中一產主要農業產業,二產包括工業和建築業,其中:增加值=產品產值-中間消耗;第三產業(服務業)屬於無形產品,其增加值主要通過營業額、營業稅、工資性收入等相關指標進行核算。因此,要提高 GDP就應提高產品產量,減少中間消耗,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的營業額、營業稅收、行政事業性支出等。

⑻ 我國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都什麼行業

我國現階段的支柱產業是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製造和建築業。

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佔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其產業規模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份額,並起著支撐作用的產業或產業群。

這類產業往往在國民經濟中起支撐作用,但不定能起到引導作用;同時,這類產業往往由先導產業發展壯大,達到較大產業現核以後就成為支柱產業或先成為對其他產業的發展既起引導作用又對國民經濟起支撐作用。

(8)宏觀哪些行業在拉動工業增加值擴展閱讀

支柱產業主要具特點:

1、強調大規模產出。支柱產業著重強調產業的凈產出占國民經濟或地區經濟的比重。

2、強調現在。現在比重大的產業就是支柱產業,即便其比重呈下降趨勢,只要比重還較大,仍可稱為支柱產業。

3、強調發展。支柱產業要求市場擴張能力強、需求彈性高,發展快於其他行業。要求生產率持續、迅速增長,生產成本不斷下降。

4、強調擴大就業。

5、強調帶動作用。支柱產業要求產業關聯度高、長期預期效果好。

6、強調節約能源和資源。

國家計委政策研究室在《中國支柱產業振興方略》一書中提出了考察我國目前四大支柱產業的九項量化指標:

一、工業增加值在GNP中的比重達到5%左右,產值占工業總產值8%左右。

二,出口創匯穩定增長,國際市場佔有份額上升,行業外貿進出口由凈進口變為凈出口。

三、就業人員佔全國就業人員總數的比重有所提高,同時在緊密相關的工業部門和服務行業就業人員大量增加。

四、行業關聯度高,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均大於1。

五、較高的產業集中度和骨幹企業的市場佔有率,集約化、社會化的大生產方式,配套協作的企業組織網路。

六、與國際同行業比較,技術比較成熟。

七、需求收入彈性高於1,大體在1.5左右。

八、經濟效益好,附加價值率一般在25~40%。

九、具有高於國民經濟總增長率的、持續的、較高的部門增長率。

⑼ 結合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收集2011年以來中國的房地產投資、鋼材、水泥、煤炭、電力、運輸、農

今年以來,面對國際環境新變化和國內經濟運行新情況,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努力克服各類困難,繼續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工業經濟呈現出生產增長較快、效益同步改善、產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的良好格局,為國民經濟實現「十二五」良好開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工業經濟總體運行在平穩較快的增長區間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今年1-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1%,其中一季度增長14.4%,二季度增長14%,三季度增長13.8%,10月份增長13.2%。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長13%,重工業增長14.5%。預計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4%左右。工業經濟運行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生產增速雖出現一定放緩,但沒有改變工業經濟平穩運行的基本態勢。國家統計局月度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月環比增速除了6月份稍高外,其他月度基本穩定在0.9%-1.16%的區間內。從總體上看,二季度以來工業增速有所放緩,出現適度回落主要是宏觀層面主動調控的結果,符合政策預期,有利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利於應對不斷上升的通脹壓力。

二是內需對工業增長拉動作用增強,出口增勢總體趨緩。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完成銷售產值同比增長29%,其中內銷產值增長30.7%,佔全部銷售產值的比重達到87.7%,同比上升0.9個百分點。在外部環境嚴峻復雜形勢下,出口仍保持一定增長,但增勢總體趨緩。1-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17.9%,低於全部銷售產值增速11.1個百分點,其中一季度增長20.9%,二、三季度分別增長17.7%和17.1%,10月份當月僅增長13.6%。

三是產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淘汰落後產能等重點工作進展順利。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10月份,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7%,快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2.6個百分點;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5%,低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1.6個百分點。25個新能源汽車推廣使用示範城市試點工作全面展開,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已開始進入市場。18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後產能工作進展良好,截止到9月底,2255家企業2011年淘汰落後產能任務已經完成90%,其中70%的落後生產設備已經拆除。電解鋁、平板玻璃、煤化工等產能過剩行業調控力度加大。

四是在生產快速增長的同時,企業整體經營狀況繼續改善。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實現利潤36834億元,同比增長27%;上繳稅金總額25756億元,同比增長26%;主營收入利潤率為6.05%,同比降低0.13個百分點。全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達到8761萬人,同比增加759萬人,增長9.5%。

五是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中西部地區對工業增長貢獻率繼續上升。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10月份,東、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9%、18.3%和16.9%,東部地區在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所佔比重進一步下降到58%,而中、西部地區則分別上升到24.3%和17.7%。前三季度,東、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分別增長22.2%、36.2%和37.2%,在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中所佔比重分別為59.6%、23.5%和16.9%;資產總額在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中所佔的比重分別為60.9%、20.9%和18.3%,東部地區同比下降0.9個百分點,中、西部地區分別上升0.4個和0.5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良好運行態勢,是在積極應對國際環境新變化和不斷化解國內經濟運行新困難新問題中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當前我國工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復雜。

從國際看,主權債務危機不斷升級使得世界經濟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上升,加大了世界經濟復甦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對我國經濟的不利影響正逐步加深。美國三季度經濟增速雖回升到2.5%,但失業率仍高達9%左右,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增長後勁不足。歐洲深受主權債務危機沖擊,經濟政策陷入兩難境地,盡管近期歐盟就解決債務危機達成協議,但能否有效落實和成效還難以預料,目前德國、法國經濟增長基本停滯。日本經濟已連續三個季度負增長,隨著災後重建全面鋪開,經濟有望出現一定恢復勢頭,但外部需求回調、日元持續升值,經濟增長後勁依然不足。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等面臨通脹上升和經濟增速回落的雙重壓力,今年以來所採取的緊縮政策使得經濟增速持續回落。國際經濟金融形勢的復雜嚴峻狀況對我國經濟運行的不利影響正逐步加深。據海關統計,1-10月份,我國外貿出口雖然仍保持了22%的增幅,但9、10兩個月出口同比分別僅增長17.1%和15.9%,回落態勢明顯。從出口現行指標看,9、10兩個月加工貿易進口額同比分別僅增長7.1%和8.8%,大大低於前8個月15.1%的增長水平。最近秋季廣交會上,歐美客商訂單出現下滑,短單佔比較高,出口形勢不容樂觀。

從國內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運行態勢,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突出,工業經濟面臨著增長動力減弱、要素供給趨緊、通脹壓力持續和企業效益下滑等一系列挑戰。

一是經濟增長的需求動力減弱。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7%,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1.3%,住房、汽車等帶動力較強的商品銷售受政策調整影響持續低速增長,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僅增長12.9%,汽車產、銷量僅增長3%和3.3%;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4.9%,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6.9%,部分領域投資下行壓力明顯。受投資增速放緩影響,1-10月份,通用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速分別比一季度回落3.6個和3.5個百分點,比上半年分別回落2個和1.2個百分點。鋼材市場價格從9月中旬開始呈現明顯回落態勢,鐵礦石港口滯壓嚴重,港存上升到1億噸左右,大大超出正常的7千萬噸水平,持續高漲的水泥價格也從9月份開始出現明顯回落。

二是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大。受融資環境趨緊、用工成本上升、利率匯率調整、能源原材料價格高位波動、要素供應緊張等多重因素擠壓,實體經濟面臨的困難明顯增大。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10月份,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10.1%,比同期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高出3.3個百分點。勞動力報酬剛性上漲,今年以來又有21個省份提高最低工資標准,平均漲幅超過20%。持續上升的成本壓力不斷擠壓企業利潤空間,企業利潤增幅逐月走低,虧損企業虧損額明顯增加。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增長51.7%,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別上升23.9個和10.1個百分點。一些中小企業經營困難,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融資難問題突出。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的3.8萬家小型微型工業企業經營狀況顯示,僅有15.5%的小型微型企業能夠獲得銀行貸款;1-8月份,小微型企業利息支出同比增長36.1%,增幅比同期規模以上工業高出3.7個百分點;月末應收帳款佔1-8月份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21.6%,高出同期規模以上工業8.7個百分點。

三是東部地區部分省份生產下行壓力加大,盈利水平下滑。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10月份,廣東省和上海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僅增長12.8%和7.8%,其中10月份增速分別回落到10.1%和2.1%;出口交貨值同比分別僅增長13.1%和5.6%,其中10月份僅增長7%和0.4%;前三季度實現利潤同比分別僅增長3%和2%,主營收入利潤率分別為4.66%和6.71%,利潤率同比分別下滑0.85個和0.67個百分點。東部地區市場化程度高,對外依存度大,對市場需求變化反應更敏感,對整體經濟走勢具有先導效應,其影響不容忽視。東部地區部分省市工業經濟運行中表現來的生產增勢放緩、出口增速回落、盈利水平下滑趨勢,預示著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新挑戰和考驗。

當前工業經濟運行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客觀分析,既有世界經濟不振、外需疲軟的影響,又有國內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結構調整壓力加大的制約;既存在產業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運行質量不高等長期沒有得到解決的老問題,又面臨生產經營綜合成本上升、政策調整和市場變化等新情況;企業既面對生存的競爭挑戰,又面臨轉型的發展壓力。要充分估計我國工業發展所面臨的復雜形勢,防止苗頭性問題演變為趨勢性問題、局部性問題演變為趨勢性問題,避免出現大的起伏。

⑽ 宏觀經濟對行業的影響有哪些3個方面進行分析

在金融市場中,分析分為:宏觀分析、行業分析、公司分析三種模式,有自上而下分析和自下而上分析。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宏觀經濟分析是市場中對各行業的影響和作用。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的金融市場和國外的金融市場是有區別的。國內市場也被稱為政策市場、消息市場。只要政府部門發布行業利好消息或者利空消息,都會對行業造成一定的影響,也會帶動板塊中龍頭股的崛起。

1、宏觀經濟反應的是大環境市場,國家GDP數據,製造業數據,消費數據等都會反應出我們處於什麼水平和階段。也是保持國家長期經濟發展的速度提供依據和數據。
2、我國逐漸的從工業化大國轉變為信息化,數字化,科技化大國。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扶持。如:19年開始國家提到的新基建行業,整個行業包括(5G建設,特高壓,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交通軌道)等新型科技行業。整個政策會給行業以及公司未來帶來上萬億的市值和空間。也會進一步促進我們經濟的增長。
3、我國主要把行業區分為6大類:資源類(能源,土地,水電等)、金融類(銀行,證券,保險等)、原材料(工業和金屬原材料)、農產品(農業,畜牧業等)、健康產業(醫療,美容等)、基礎建設(公路,交通等)。
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速好不好或者穩不穩,可以從行業發展規模和數據體現到國家宏觀經濟數據中,相輔相成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宏觀哪些行業在拉動工業增加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張掖三廠有哪些工業園 瀏覽:211
寶馬新款5系防盜螺絲在什麼位置 瀏覽:849
工業污染人有什麼感覺 瀏覽:528
賓士e300怎麼折價 瀏覽:150
汽車哪些保養不建議去做 瀏覽:104
汽車活性碳罐多久更換 瀏覽:83
新款奧迪a6顯示屏藍屏怎麼解決 瀏覽:269
寶馬跟賓士哪個車更好 瀏覽:656
寶馬530怎麼解除鎖車喇叭 瀏覽:614
汽車超市如何引流 瀏覽:762
賓士c260油壓方向機如何匹配 瀏覽:587
奧迪a8汽油濾芯更換多少錢 瀏覽:684
賓士新款s屏幕成本多少錢 瀏覽:751
奧迪A8引擎蓋多少錢 瀏覽:901
北理和同濟工業設計哪個好 瀏覽:884
工業電動引擎怎麼用 瀏覽:409
寶馬3系馬牌跟倍耐力哪個好 瀏覽:692
哪裡找工業邊角料處理地點 瀏覽:731
進口賓士出廠運到4s店需要多久 瀏覽:885
賓士什麼車的後大燈是箭頭 瀏覽: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