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特寫:疫情下的非洲汽車強國
一直以來,汽車產業的擴張是南非政府經濟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作為非洲的第二大經濟體,以及非洲汽車工業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南非一度被冠以「非洲底特律」之稱,汽車工業占該國GDP總量的約6.8%。
在上一輪金融危機之後,當地政府曾制定了一項面向未來的計劃,旨在推動汽車產業加速發展,以重振該國陷入困頓的經濟。南非被譽為非洲汽車產業的心臟,也是全球最後一個尚未開發的主要新車市場,該國的最終目標,是在非洲南部建立一個全球擴張的灘頭陣地。
雖然與其它汽車強國相比,南非的電動汽車轉型已落在了後面,但是自2018年始,該國政府就陸續與日產、寶馬以及大眾等汽車製造商談判,希望將電動汽車的革命帶到南非。但因為新冠肺炎的肆虐,當地的汽車製造商紛紛按下生產和銷售的暫停鍵。
按照疫情的被動走勢,南非雄心勃勃的汽車產業增長計劃極有可能很難實現。當地負責汽車產業規劃的相關官員近日向路透社表示,政府需要在稅收上給予汽車產業部分減免,並放寬投資激勵和補貼的標准,否則這場病毒大流行可能給汽車業帶來永久性的打擊。
政府援助迫在眉睫
為期五周的疫情禁售令,讓南非的汽車製造業和零售業陷入整體停滯。南非全國汽車製造商協會(NAAMSA)首席執行官邁克 · 馬巴薩(Mike Mabasa)向外媒表示,疫情讓很多計劃受到巨大影響,特別是一些中短期項目,在今年基本上不可能按計劃實現。
其中一個較為關鍵的宏觀性目標是,南非汽車工業的年產量到2035年將增加一倍以上,達到140萬輛,並將本地生產的汽車零部件比例從39%提高到60%,從而提振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
馬巴薩稱,NAAMSA已要求政府放寬投資激勵所需的最低工廠產能門檻,即年產5萬輛汽車,在當地多家汽車製造商認為,考慮到疫情危機的影響,這一要求對於現階段的生產過於嚴苛。該協會還建議,政府可以使用2019年的產量數據和2020年的補貼標准作為疫情後的參考,因為今年的新車生產將受到重大打擊。
5月1日,南非政府終於放鬆了對汽車業的產銷封鎖,允許汽車製造商恢復50%的產能,這讓市場參與者鬆了一口氣。但是,政府至今對製造商們要求的具體財政幫助幾乎沒有任何回應,而截至目前,貿易和工業部(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stry)亦沒有回復路透社記者的置評請求。
在南非,NAAMSA代表了當地的41家公司,其中包括寶馬、福特、梅賽德斯-賓士、五十鈴、日產、豐田和大眾等巨頭,這些公司每年在南非生產約60萬輛汽車,其中約65%用於出口。
梅賽德斯-賓士南非分公司(Mercedes-Benz South Africa)表示,他們目前無法預測新冠肺炎對年度產銷以及2035年產業目標的影響。該公司企業事務經理薩托 · 木塔博(Thato Mntambo)對路透社表示,他們已經與供應商和政府的主要利益相關者搭建了穩固的夥伴關系,有信心找到抗擊疫情的解決方案。
NAAMSA在今年4月提供的一份調查顯示,由於新冠肺炎導致的為期三周的停工,南非汽車行業可能不得不為此裁員10%。這份日期截止為4月8日的全國調查估計,為期21天的全國限售令可能導致1%至10%的失業率,一旦限售政策延長到5月底,這一數字可能升至21%至30%。
因為疫情的肆虐,南非近三分之一的汽車行業從業者已經暫時失業。這項調查涵蓋了南非的整個汽車行業,涉及46.8萬名員工,從整車到零部件,包括正式員工和臨時工。
該調研還顯示,到4月底,南非汽車產業僅有51%至60%的員工能領到工資,而11%至20%的中小企業可能會面臨倒閉。在截至5月底的一段時間內,估計關閉中小企業的可能性會上升至21%至30%。
跨國產業鏈陷入轉移危機
NAAMSA的馬巴薩警告稱,如果汽車製造商在危機中為新車流動性而苦苦掙扎,他們可能無法完成每年90億美元的出口訂單,而那些專注於汽車客戶的本土零部件製造商也可能遭受業務重創。
南非製造業相關的政府官員也表示,這種創傷可能是永久性的,一旦南非的汽車也遭受長期危機,會為摩洛哥等新興競爭對手和泰國等更成熟的市場中心搶占份額鋪平道路。
豐田南非分公司(Toyota South Africa)的首席執行官安德魯 ? 柯比(Andrew Kirby)也在上個月表示,南非在全球汽車行業供應鏈中所扮演的角色所面臨的風險,主要來自其規模較小的零部件製造商的脆弱性。
這意味著,一旦南非的汽車製造商或零部件供應商無法正常交付產品,那些國際客戶將迅速把業務轉移到其它國家和地方。
南非汽車零部件及製造商協會的執行董事Renai Moothilal認為,規模較小的公司承受財務沖擊的能力顯然不同於大型公司,在疫情的打擊下,小型企業極有可能無法生存,這將對政府提高本地產出和增加兩倍就業的目標造成災難性影響。
他表示,政府可以採取的手段包括豁免徵稅,以及對行業從業者的薪酬補貼和支持,但如果政府缺位,汽車行業將會在這場危機里喪失越來越多的商業機會,在市場收縮中讓此前的努力功虧一簣。
「一旦跨國公司將出口合同轉移,並在另一個目的地投資生產,這種轉移所帶來的成本意味著遷回南非的可能性為零。」
已經有部分零部件製造商的海外總部釋放信號,他們可能會將生產轉移到南非以外的地區。
就拿南非本地供應商SP Metal Forgings (SPF)來說,他們約90%的業務集中在汽車行業,該公司首席執行官福納斯(Ken Manners)在最近向歐洲媒體透露說,僅最初三周的禁售就可能使公司損失了12%至15%的年度營業額。
另一家紮根南非的零部件供應商PDC則表示,他們預計,至少在封鎖開始後的三個月內,其營業額將減少15%左右。該公司董事總經理格雷厄姆 ? 史密斯(Graham Smith)表示,唯一慶幸的是,他們還為其它行業提供零部件,如果只從事汽車製造業,公司可能已經面臨關閉的風險。
後疫情時代復甦艱難
南非運輸業協會(TransUnion South Africa)公布的車輛價格指數 (Vehicle Price Index, VPI)顯示,即使產銷逐漸解封,該國下半年的汽車行業前景依舊較為悲觀。與去年同期相比,2020年第一季度新車銷量減少了12%,其中3月份新車和二手車的銷售分別同比大幅下降了35%和31%。
而且,該國新車價格漲幅在通貨膨脹的重壓下已經持續了兩年多。在南非,VPI是衡量包含15家最大汽車製造商新車和二手車價格的重要指標,綜合整個行業的汽車銷售數據創建。
今年第一季度,南非新車價格指數從一年前的2.3%上升到4%,二手車價格指數則從2019年的1.8%輕微下滑到1.4%。
?
南非運輸業協會汽車信息解決方案副總裁雷迪(Kriben Reddy)表示,該國第一季度的VPI報告描繪了2020年汽車行業的暗淡前景,南非整體經濟在2019年底就已經陷入衰退,新冠肺炎爆發以前,業界普遍預測2020年的汽車銷量將下降3%至5%,但疫情的爆發可能會導致新車銷量進一步下跌。
「油價下降、利率下滑、經銷商激勵措施和低通脹等積極指標都很難推動消費者在第一季度購買新車,目前大家都無法預測,這樣的被動將持續多久。失業率的上升、負面的匯率影響、被動的年化GDP增長率以及穆迪和惠譽的評級下調都對可支配收入造成了壓力。」他認為,消費者信心下降將直接導致大宗商品購買的長期延遲。
南非運輸業協會還分析稱,隨著可支配收入壓力的增加,南非現階段購買汽車的人越來越多地傾向二手車,VPI的報告顯示,二手車與新車的比率已經從2019年第四季度的2.09上升到今年第一季度的2.13。
隨著新車價格上漲,預計這一趨勢在未來幾個月將保持不變。對於汽車經銷商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時期,他們必須利用這個機會做出改變,以在大流行後的銷售中保持競爭力。
為了生存,已經有經銷商開始尋找新的收入來源,或是在售車過程中加入更多的互聯網化的元素,遠程做生意,減少與消費者的身體接觸。但是,這些創新性的營銷活動會否在後疫情時代緩解銷售壓力,現在還是一個未知數。
到了5月初,南非的汽車行業已受益於已經宣布的部分稅收措施,如推遲支付碳稅,但該國緊張的公共財政依舊面臨經濟復甦的巨大需求,因為許多關鍵行業都陷入了整體困境。
更讓當地官員焦慮的是,該國的債務評級目前已處於垃圾級,且經濟萎縮不可避免,人們甚至質疑,政府後續將如何為已宣布的重振措施買單。與此同時,隨著世界范圍內新冠疫情的肆虐,國外汽車的需求也大幅下降,這對依賴出口的南非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文/北岸
---------------------------------------------------------------------------
【微信搜索「汽車公社」、「一句話點評」關注微信公眾號,或登錄《每日汽車》新聞網了解更多行業資訊。】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⑵ 新冠肺炎重創歐洲汽車產業,為何最焦慮的是西班牙
冠狀病毒席捲歐洲,西班牙汽車工業因此受到重創。西班牙是歐洲僅次於德國的第二大汽車生產國,在整個國家汽車產業鏈向電氣化轉型的關鍵節點,疫情的流行極有可能給整車生產和零部件製造帶來更長久的負面影響。
?
他認為,最大的難題不是疫情期間遭遇大面積停產的風險,而是「後疫情時代」可能給整個市場帶來的挑戰。
「更大的問題在於,西班牙如何適應未來汽車的計劃,汽車製造商依賴西班牙廉價的成本製造汽車,但隨著傳統燃油時代的結束,這些優勢將逐漸被淡化。
為了應對相關的產業威脅,ANFAC最近提出了一項及至2040年的發展計劃,呼籲在電氣化時代的軟體和信息管理方面進行擴張,並大力開發圍繞車載電池的相關產業鏈。
盡管如此,這一輪轉型涉及的風險很高。汽車製造商往往會把新興業務的投資重點放在離家近的地方,大眾汽車雄心勃勃地進軍電氣化市場,其中大部分核心生產力都布局在德國。缺乏總部設在西班牙的母公司一個劣勢,依舊是這個國家最大的短板。
文/北岸
---------------------------------------------------------------------------
【微信搜索「汽車公社」、「一句話點評」關注微信公眾號,或登錄《每日汽車》新聞網了解更多行業資訊。】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⑶ 疫情沖擊下,全球汽車產業的「大考」之年
前言:隨著新冠病毒疫情的蔓延沖擊,全球車市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據報道,目前至少37個國家都已經有確診病例,汽車市場深受影響,美國、法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等汽車市場不斷上演著工廠停工、供應鏈中斷等問題。
其中,受影響的汽車品牌包括:福特、大眾、奧迪、日產、菲亞特克萊斯勒、雷諾、法拉利、瑪莎拉蒂等等,特斯拉德國員工也被緊急撤回美國。
△網傳一封來自義大利的感謝信
寫在最後:
當面對疫情「大考」,如何穩住根基、將損失最小化,對全球車企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不過,在如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情況下,汽車行業是一個極具關聯性的行業。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除了銷量與世界經濟體掛鉤外,零部件供應鏈更是與全球車企的產能息息相關。
而隨著國內疫情的好轉,中國車企及零部件供應商也將逐步進入有序復工的狀態。
我們相信,隨著國內的形勢好轉,中國全民抗疫的「作業」將會為世界各地抗疫做出積極有益的貢獻和參考;而中國車企的全面復工也將為世界汽車工業貢獻一份力量。(本文由車評社編輯部原創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車評社)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⑷ 歐美汽車工業迎來復工潮,世界經濟重啟可期
世界各國逐漸明白,在新冠病毒可能與人類長期相處的大背景下,一邊防疫一邊恢復生產正成為西方國家的共識。在這種情況下,復工讓經濟從徹底停滯到逐漸運轉,也是增強抗擊疫情經濟實力的一項舉措,而最終結果的對錯則只能留給歷史評說了。
文丨AutoR智駕 王碩奇
歐美汽車工業正在艱難重啟,而無論防疫條件是否已經足夠具備。
首先是在歐洲的疫情中心義大利在疫情平緩之後,根據義大利總理4月26日頒布的法令,蘭博基尼汽車公司已在5月4日恢復生產工作。同一天,5月4日,法拉利重啟了位於馬拉內羅(Maranello)和摩德納(Modena)的工廠,這兩座工廠在5月8日全面恢復了生產。
復工還是不復,對於依然在疫情尚未完全控制的各國管理者而言都是一個兩難問題。
一難大量工人失業,二難做為承擔就業的企業面臨現金流危機。
截至目前,國外確診的新冠肺炎病例已經超過425萬,並且每天依然有8萬的新增病例報告,受制於疫情影響的各行各業面臨巨大壓力,而汽車行業更是其中的重災區,尤其是疫情較重的歐洲和美國。
歐美情況近似,復工已經刻不容緩
根據歐洲汽車工業協會(ACEA)整理的數據,從3月中旬至5月11日,歐盟范圍內因疫情關閉工廠造成的產量損失已達2,396,549輛(包括乘用車、輕型商務車、公交和長途汽車);平均停產時間為29個工作日。ACEA指出,如果繼續停產或者再有工廠突然停產,產量損失情況將會更嚴重。
這樣的情況反映在品牌銷量中,以大眾集團為例,盡管大眾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已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但整個歐洲的收入卻幾乎盪然無存。今年4月,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和英國的汽車銷量僅為正常水平的3%,而歐洲最大的汽車市場德國的銷量下降了61%。
5月13日,穆迪投資服務公司(Moody』s)大幅下調了對全球汽車銷量的預期,預計2020年全球汽車市場將萎縮五分之一,其中西歐市場將萎縮多達30%。
該評級機構警告稱:「盡管亞洲地區的汽車工廠生產已重新啟動,但一些國家的經銷商仍處於關閉狀態,需求可能仍將非常疲弱。」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支持的程度。」穆迪表示。德國汽車游說團體一直在呼籲政府重新引入一項「舊車換現金計劃。該計劃曾在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實施,推動德國汽車銷量創下紀錄。
據了解,德國默克爾政府迅速啟動了逾1萬億歐元(約1.1萬億美元)的援助計劃,用來幫助德國經濟度過危機。其中,有人呼籲將更多納稅人的錢交給汽車業,但是這一觀點卻在政界引發了爭議。一大關鍵爭議點在於,因為這些車企巨頭去年已經獲得了數十億歐元的利潤,所以政府資助的規模需要怎麼界定。此外,雖然很多行業高管希望所有新車型都可獲得補貼,但是政府可能僅為新能源車型提供補助。
*資料圖片
然而,上周大眾、寶馬和戴姆勒高管與默克爾舉行的會議卻沒有得到承諾實施這計劃,也沒有具體的對德國汽車核心製造業的激勵措施。
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德國公眾或反對國家計劃推出的新車激勵計劃。
當被問及是都支持使用稅收資助新車消費,63%的受訪者表示反對這種想法,僅有12%的受訪者贊同;有超過五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如果激勵措施僅是針對電動車等排放較低的車型,他們就贊同該計劃。
而美國的情況則更加嚴峻,甚至各級政府之間的口徑也不統一,這也造成了企業兩難的抉擇。
弗里蒙特工廠是特斯拉在美國境內唯一的汽車製造廠,開設在阿拉米達縣(Alameda County),這是舊金山灣區的六個縣之一,該地區的就地避難(shelter-in-place)命令將於5月31日到期。
馬斯克在推文中寫道:「特斯拉將在今天違反阿拉米達縣的規定重新開始生產。我將與其他所有人並肩上線。如果有人遭逮捕,我請求僅僅是我。」
不過最新的消息稱雙方已經達成和解,該工廠最早將於5月18日正式恢復生產。
阿拉米達縣在推特上表示,在與特斯拉進行談判後,該縣同意,特斯拉可以採取措施,「為最早下周復工做准備」。
而作為美國兩大車企的通用和福特,也在5月10號公布了第一季度財報。
首先來看通用,財報發布時間最晚的通用卻帶來了相對最好的消息。
第一季度,通用汽車的銷量為145.7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22.4%;營收總額為327億美元,同比下降6.2%;凈利潤為2.94億美元,同比下降86.7%。
這樣的數據雖然並不算優異,但卻仍然超過了華爾街的預期,尤其在眾多車企都入不敷出,出現巨額虧損的情況下,還能保持正向收入已經實屬不易。
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與其汽車銷售的利潤增長不無關系。
財報顯示,通用第一季度的汽車經營現金流量為3.37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25億美元。這得益於其2019年新款全尺寸皮卡的銷量,其中雪佛蘭Silverado和GMC Sierra輕型版本的銷量比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1.9%。
不過,並不是所有公司都如同通用一樣,福特第一季度財報顯示現金流已經高度緊張。
第一季度,福特總營收為343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4.9%,凈利潤虧損19.9億美元,同比巨跌273%。在主營業務方面,福特汽車的稅前利潤虧損1.77億美元,而在2019年,這個數字還能保持在21.9億美元。這其中,由於受疫情沖擊較早,福特在中國市場的利潤下降最大,幅度達到2.41億美元。
第一季度,通用的總負債為2023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7.3%。而截至三月底,在撤銷大部分信貸額度之後,通用334億美元的可流動資金中,背負著303億美元的負債。
而截至第一季度,福特的總負債也達到了2345億美元,再加之4月份籌集的80億美元債券,福特的負債還在進一步增加。同時,由於疫情的不穩定,福特表示,第二季度凈利潤虧損可能會達到50億美元,這其中就包括其金融服務子公司要承擔的較高的信貸損失准備金。
面對每天1.3億-1.5億美元的現金支出,福特很早便發布了第一季度的盈利預警。而隨著第一季度財報的出爐,福特也在同一天發行了80億美元的無抵押債券。為了充實現金儲備,福特在4月份還啟用了超過150億美元的現有信貸額度,並暫停派息。
而福特上一次這樣的危機,還要追溯到2008年金融危機,當年的福特申請90億美元政府貸款,並且CEO帶頭捐錢。
全球車企復工有望在月底完成
據外媒報道,福特將於5月18日重啟其位於英國的兩家發動機工廠。此外,福特位於西班牙瓦倫西亞的發動機工廠也將於下周重啟生產。這意味著,福特位於歐洲的生產基地在因疫情而停產之後,下周將全部重啟運營。
該公司表示,所有進入工廠的人員,都必須佩戴公司所提供的口罩,並且接受體溫篩查。工廠內的工位也經過了重新設計,確保工人之間可以保持足夠的社交距離。
通用汽車也表示,已經初步確定了復工時間表,計劃於5月18日恢復部分美國工廠的生產。而在准備重啟美國裝配線的同時,通用將採取一系列緊急措施,以減輕新冠病毒疫情對其資產負債表的影響,
其實福特和通用在疫情期間也沒有完全停產,通用汽車也對其密歇根州沃倫市的工廠進行臨時改造,計劃從即日起生產一級醫用外科口罩,並預計在未來兩周內日產能逐漸達到5萬個,最高可達10萬個,每月最多可生產150萬個口罩。
而3月末,福特汽車也宣布,繼與GE醫療合作生產呼吸機之後,雙方將就一款由Airon公司設計的更加簡單的呼吸機的生產展開合作,並預計在未來的100天內能夠生產5萬台急需的醫療設備。隨著生產線的進一步擴大,未來可以達到每月最高3萬台的產量。
除此之外,福特也與3M公司開展合作,聯合設計並大規模生產電動空氣凈化呼吸防護面具,同時公司還與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UAW)攜手合作,將在福特工廠每周生產超過10萬個透明防護面罩為醫護人員、工廠工人及銷售人員提供保護。
早在4月27日,大眾汽車集團重啟了沃爾夫斯堡工廠的生產,近8000名員工以一個班次的方式返回生產車間,並繼續推進高爾夫車型的生產工作。為了安全,大眾集團安排了體溫檢測、人行道分流和安裝移動有機玻璃罩等措施。
但大眾在今日的一份電子郵件聲明中表示,將暫停旗下兩條生產途觀、途安和西亞特Tarraco車型的裝配線,並取消另一條生產高爾夫掀背車的裝配線的一個班次。
而具體的原因則是因為需求疲軟。
而寶馬集團的大部分工廠復工日期最晚為5月18日,而戴姆勒在歐洲的工廠已經在5月5日復工完畢。
縱觀整個汽車主要集團,除了本田在英國的工廠宣布聽從政府建議復工和日產的美國工廠宣布6月初復工之外,其餘主要品牌工廠將會在5月底之前完成復工。
汽車開大規模開始生產後,零部件的生產也勢在必行。
根據5月13日公布的一項計劃,墨西哥將從5月18日開始重啟一些汽車工廠。該計劃放寬了對疫情的防控措施,並為依賴墨西哥產零部件的美國汽車巨頭增產鋪平了道路。
政府在一份簡報中表示,從5月18日開始,采礦、建築和運輸設備的製造將被視為必要活動,企業必須執行嚴格的安全保護措施。
風險依然嚴重:出現一例,前功盡棄
目前疫情之下,大部分品牌承受各方壓力之後對於復工的熱情和速度超出以往,雖然大部分復工都有明確的防範疫情要求,但在疫情持續爆發的時間節點復工,無疑要冒很大的風險。
甚至可以說,大多數企業正在鋼絲上跳舞,只要有一例新冠肺炎的漏網之魚出現,那麼此公司將面臨前功盡棄的風險。
但高風險相較於破產危機,大多數企業必須要選擇前者。
在世界各國逐漸明白,新冠病毒可能與人類長期相處的大背景下,一邊防疫一邊恢復生產正成為西方國家的共識。
在這種情況下,復工讓經濟從徹底停滯到逐漸運轉,也是增強抗擊疫情經濟實力的一項舉措,而最終結果的對錯則只能留給歷史評說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⑸ 巴西今年工業產值環比增長1.1%,增速為何放緩
我們對於巴西這個國家的了解,其實只是限於足球上的了解,其實巴西其他領域的發展也是非常優秀的,在前幾年的工業產值增長速度是非常強的,但是最近幾年的工業增長一直在不斷的持續下降,其實巴西的這種現象,主要是受到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影響。
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
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而且是朝著壞的一方面進行變化的,因為很多的國家在這種情況之下只會為了自己的國家著想,並不會考慮到國際上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在利益面前都是非常自私的。
我認為這是因為這三個因素才會讓巴西的工業產值受到了影響,其實在目前的國際社會當中,巴西所受到的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而且在最近幾年的經濟增長一直在持續的放緩,這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國際社會當中很多國家也是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其實在未來必須要尋找一個新的增長點,才能夠讓巴西緩解,這樣的壓力才能夠讓巴西的經濟獲得更好的發展。
⑹ 在後疫情時代,印度在全球供應鏈中有何潛力
要說印度對全球經濟增加有什麼作用的話,或許印度最大的優勢就是廉價的勞動力,當然他們自稱人口紅利。只要印度能控制住那些底層人民的疫情,那麼在這個全球疫情還在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印度絕對能在全球市場中佔得一席之地,但是目前看來,印度的“病毒潛力”倒是巨大,工業潛力倒是“隱藏”得很好。
再加上近來印度對東方大國的屢屢制裁,使得一些國際資本和東方大國內部的資本也開始了觀望,畢竟誰也不想自己前期投入巨大的資本最終因為政府的一紙條令就化為泡影。如果印度不能建立起完善的市場經濟自由制度,那麼印度的經濟或者說生產潛能永遠不可能爆發,環境中都沒有那種積極的競爭力,如何能產生出影響世界的大型企業呢?
⑺ 日本,新加坡疫情放開最火的行業是什麼
自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以來,給世界各國的經濟都帶來了巨大的打擊,許多企業紛紛宣布破產倒閉,全球股市一路下跌。
但也有一些行業反而在疫情中找到了「出路」,效益不減反增。據調查,從股票行情來看,以下四類企業或行業的股價都在穩步上漲:
1、與新冠病毒相關的葯品製造商。スガイ化學工業、富士フイルム等制葯企業的股價這兩年內都有很大的上漲。
2、與日常生活相關的零售業。雖然也有百貨商店等的經營狀況嚴峻,但大部分還是穩步發展的,尤其是電商巨頭亞馬遜、大型葯妝店ウエルシアHD等。
3、儲備食品相關。東洋水產、ニチレイ等從事罐頭、冷凍食品等製造的公司,受到儲備品需求的提高,從2020年初開始股價上升。
4、遠程辦公相關。由於疫情對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出行,實施遠程辦公的公司增加,ZOOM等從事視頻會議等交流軟體的公司股價急劇上升。
那麼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疫情過後擇業時應該選擇哪些行業呢?哪些職業未來會更賺錢呢?
一、IT行業
日本的IT行業近些年來一直處在蓬勃發展的階段,信息技術行業與其他行業的強大關聯性,也讓它成為當之無愧的朝陽行業。
尤其是疫情之後「遠程辦公」模式流行開來,各行各業都離不開IT技術的支持,熱門的網路安全和數字互聯網營銷,可以成為很多朋友選專業以及工作跳槽的方向。
二、電子元件半導體行業
電子元件、半導體行業是支撐互聯網社會發展的重要角色,2022年以後以智能手機、PC、5G、遠程、汽車相關等為中心,電子元件、半導體將會發展成為IT社會的核心。
雖然目前日本的半導體產業與世界相比有些落後,但仍然是日本行業中成長顯著的存在,今後也將有無限的可能性。
三、電商·物流行業
電子商務行業是在疫情中支撐民眾「巢穴需求」的主要行業,日本一直處於「現金化」社會,這與國家推行數字化的發展緩慢有關。
隨著日本政府不斷加快數字化進程,日本人生活中的日用品、食品等電商化率較低領域的用戶將有所增長。
此外,電子商務不僅給購買端帶來了變化,也給銷售端帶來了變化,與之配套的倉儲、物流行業同樣會迎來新發展,無人機配送和自動駕駛技術等將促進生產率的增加和效率化。
四、娛樂行業
以視頻、漫畫、音樂、游戲等為內容的娛樂行業,在疫情後有望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疫情之下,由於外出活動受限,娛樂范圍縮小,人們在家度過的時間增加了許多,娛樂型軟體、視頻受到了很大歡迎。
宅家游戲也成為很多人放鬆的主要方式,今後採用NFT技術的游戲也將登場,游戲行業的發展值得期待。
除此之外,日本的老齡化問題仍然嚴峻,疫情仍在持續,因此以醫療保健和疫苗相關事業為中心的醫療行業,仍然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還有食品配送服務行業、農業、宇宙開發業等都將有可能成為疫情過後最賺錢的行業,而航空業、金融業、出版業等曾經火爆的行業則持續面臨重大挑戰。
大家在選擇專業和工作時,可以參考社會大環境下的行業走向。
⑻ 泰國的重點產業是哪些
有以下幾種產業較為重要:農業:農業是泰國的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泰國全國耕地面積約1500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31%。農產品是泰國重要出口商品之一,主要農產品包括:稻米、天然橡膠、木薯、玉米、甘蔗、熱帶水果。2020年,泰國出口大米572萬噸,出口額1159.15億泰銖,出口木薯694萬噸,出口額823.13億泰銖。 工業:泰國工業屬出口導向型工業,重要門類有采礦、紡織、電子、塑料、食品加工、玩具、汽車裝配、建材、石油化工、輪胎等。泰國汽車生產條件優越,產業鏈齊全,馬自達、本田、豐田、日產、三菱等知名日系公司是在泰主要汽車產業的投資商,泰國是目前全亞洲僅次於日本和韓國的第三大汽車出口國。近年,中國上汽、長城汽車等也在泰國投資設廠。泰國的電子設備製造也是泰國特色產業,日韓的主要電器公司,如索尼、松下、東芝、日立、三星等都已落戶泰國,並逐漸將生產基地搬遷到泰國。 旅遊業:泰國旅遊資源豐富,有500多個景點,主要旅遊地點有曼谷、普吉、帕塔亞、清邁、清萊、華欣、蘇梅島。旅遊業是泰國服務業的支柱產業。泰國旅遊與體育部2019年數據顯示,2019年到訪的外國遊客達3900萬人次,同比增長4%;旅遊業收入622.89億美元,同比增長3.1%。2020年泰國旅遊業受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泰國政府擬於2021年7月開放普吉等旅遊勝地,對已接種泰國政府認可疫苗的國際遊客免隔離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