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美國工業巨匠有哪些

美國工業巨匠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1-13 00:45:36

㈠ 光芒四射的宗師巨匠周培源的一生是怎樣的

周培源是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

1902年8月28日,周培源出生於江蘇省宜興芳橋鎮的一戶周姓家裡。周家在當地算是有身份的富裕大戶,書香門第。周氏老宅院,總面積600多平方米,採用中西合璧式建築風格,四間三進,四周圍為防盜風火牆,內庭建有具有封建時代特色的半牆門。廳堂邊備有供下雜人員進出的通道,轉盤樓與走道相連。西式門窗美觀新穎,玻璃屋頂大而氣派。院內宅外,花木成陰,鳥語花香。

周培源生就臉方鼻隆,眉清目秀,聰慧伶俐,異常可愛。受「秀才」父親周文伯的精心教育,小培源幾歲時就顯露出超常的靈氣和才氣,「人之初,性本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之類早背得爛熟,連「鋤禾日當午」「春眠不覺曉」等唐詩也一誦就是好幾首。他4歲不到就上了私塾,正式讀起書來。課堂里,他坐著為他特製的高腿竹椅,也還是坐在教室的最前面。因他太小,家裡就讓9歲的姐姐陪讀,姐弟倆背著書包每天上學放學,總是最惹人注目。那些大孩子們都很喜歡這個聰明的小師弟,常同他說鎮上當日的新聞,講那些村上古老的故事,還一起去林中捉鳥,到塘邊釣魚。

最有幸的是,宜興這地方向來是交通要道,東連上海,西靠南京;又是文化教育之鄉,早沐時代風氣。雖然是私塾蒙學,但課本已不是那種老得發黃的《三字經》、《百家姓》了,而是採用商務印書館的初等小學一年級課本,開篇是「天地日月、山水土木」。這位戴著小絨帽、搖著小辮子的學童神氣得很,聲音好像比誰都響亮。回到家中還跟姐姐在父親面前比賽朗誦課文,搶風頭的往往是他。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了,南京成了政治經濟中心,有見識的父親,即到南京城開辦實業,銷售陶器,小培源也被帶到了南京。11歲那年,父親到上海,他也跟到上海,13歲進入基督教青年會辦的中學,14歲改上南洋商業學校,不久又轉入杭州甲種蠶桑學校就讀,16歲考取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少年時期就在這樣的大都市中生活,再加上如此頻繁的轉學,使周培源的所見所聞特別豐富,也讓他迅速成長起來。他直接感受了中國百姓的貧困、朝政的腐敗、社會的動盪、列強的欺壓、民族的危亡。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漸漸明白了作為中國青少年所應負的責任和使命。

在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讀書不到兩個學期,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爆發了,17歲的周培源胸中的激情迸發了,他積極參加反帝愛國運動,上街遊行貼標語,竟然被學校開除了。這件事讓從小就下力氣培養他並寄予厚望的父親大為震驚,也著實狠狠發了頓火。他只好悄悄回到宜興老家,躲進一座寺廟潛心讀書,在這里他重新思考了自己的前途,決定要刻苦讀書,走科學救國之路。有一天,他偶然從報角上發現一個招生廣告:清華學校要在江蘇省招收5名插班生。他感到機會來了,急忙趕赴南京報名考試,天資聰穎且基礎雄厚的他一舉中榜,於是便歡天喜地奔回宜興告捷,向在上海的父親報喜。

1919年秋,周培源離開家鄉北上清華求學。1922年,作為清華高等二年級的學生,周培源開始涉足科學研究領域,並初露鋒芒,他提出的兩種解決三等分角的解析幾何方法,一起刊登在《清華學報》第一卷第二期。

1924年周培源畢業於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前身),後赴美留學,1928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理學博士學位。1928年赴德國萊比錫大學,在W.K.海森伯(Heisenbers)教授指導下從事量子力學的研究。1929年在瑞士蘇黎世高等工業學校W.泡利(Pauli)教授指導下從事研究。1929年回國以後,先後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任教授。其間於1936—1937年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參加愛因斯坦主持的廣義相對論討論班。解放後曾任清華大學教務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副校長和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協主席、名譽主席,世界科協副主席,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會長,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歐美同學會名譽會長,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會長,九三學社主席,第一、二、三、四屆人大代表,第五屆人大常委,第三、四屆政協常委,第五、六、七屆政協副主席。1980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980年和1985年兩次獲得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具有卓越貢獻的校友」獎。

周培源在學術上的成就,主要為物理學基礎理論的兩個重要方面,即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論和流體力學中的湍流理論的研究。一是在力學研究領域中,於20世紀40年代提出了用逐級近似法解決湍流方程不封閉的難題,他是湍流模式理論的奠基人。80年代末期,他又提出了用逐級迭代法解決湍流方程不封閉的新方法。二是在相對論的研究中,30年代,他已是知名相對論專家,並曾參加由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教授主持的相對論研討班,親聆愛因斯坦先生教誨。在晚年,他又提出了諧和條件應當作為嚴格的物理條件與愛因斯坦的場方程同時並用的理論,還親自設計了試驗,實驗結果對澄清廣義相對論理解上的混亂有極大的幫助。周培源先生在湍流和相對論研究中所做出的重要貢獻為世人矚目。

周培源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他教授生涯中,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技人才,可謂「桃李滿天下」,其中相當一部分成為國際知名科學家。1947年到1952年周先生除擔任物理系教授外,還任清華大學教務長和校務委員會副主任。1952年至1981年周先生在北京大學任教,並先後擔任了北京大學教務長、副校長和校長,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嘔心瀝血。

他常年往來於世界各國之間,積極支持開展國際間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合作與交流,並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倡導世界和平這一偉大事業,他是中國科學家最早一位參與世界和平運動的積極分子,也是國際科學與和平運動的創始人之一,有「和平老人」的美譽。周培源先生將畢生無私的奉獻給了全人類的科學、教育、人民外交以及和平事業。他以其正派、誠懇、正直和忠厚著稱,他也因此而贏得了世界范圍的認可和尊敬。

㈡ 工業革命時期有哪些傑出人物

工業革命的實質是「自主創新」

學界早有人議論:「既然從西漢到清朝乾隆年間,中國經濟和技術在世界上都遙遙領先,為什麼18~19世紀的工業革命不發生在GDP佔全世界25%、人口多達3億的中國,卻發生在GDP只佔全世界6%、人口不到800萬的英國?」

這還得讓我們從頭說起。

早在1215年,英國就訂立出了事實上的憲法——英國大憲章。大憲章限制國王的絕對權力,要求皇室放棄部分權力、尊重司法過程、接受王權受法律限制的事實。

16世紀英國就有了律師協會、就有大法官、就有議會,就是一個皇權衰落、君主立憲的國家。用改革協商的方式,而不是用流血革命的方式推翻原政權,從而促進社會進步、解決社會矛盾,是英國這一具有紳士風度、善於妥協的國家的一大創新。

一個具有相對寬松的民主氛圍的公民社會,是孕育出英國第一個大思想家弗蘭西斯·培根的必要條件。培根的自然哲學、崇尚以事實為依據的經驗、反對先驗、力主歸納,和伽利略主張的通過科學實驗發現自然規律一起,奠定了近代科學方法論的基礎。

1642年聖誕節,在英格蘭的一戶農家誕生了科學巨匠艾薩克·牛頓。從開普勒三定律的觀察結果到萬有引力的發現,在牛頓的經典著作中不難看到培根自然哲學的影子。尤其是微積分的創立,開創了用數學演繹自然的先河。從此,人們可以通過觀察了解自然,通過科學實驗再現自然,通過假設、抽象思維和數學演繹自然,從而達到從個別到一般、從暫時到永久這一科學研究的最高境界。

工業革命的核心人物是工匠的兒子瓦特、是鐵匠的兒子法拉第、是農夫的兒子焦耳……他們不是大學教授,也不是接受了完備數理化教育的博士生。但這也許正是他們的優勢——自小就生活在生產實踐第一線,並能自覺接受科學對技術的指導,這就是他們和中國的能工巧匠的不同之處。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三位平民出身的發明家都有自己從事科學實驗的實驗室!這在當時的英國大學里也是少見和少有的。相反,大學生和大學教授卻經常去他們的實驗室,相互切磋。

他們「自主創新」的精神贏得了全社會的普遍尊敬,少見他們由於學歷不高而遭歧視,這真正體現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社會氛圍,也是技術和科學相互交融的光輝典範。1805年,格拉斯格大學授予瓦特法學博士;法拉第每一次作出重大發現,國內外大學和學會就紛紛授予他各類「學位證書」、獎章和獎狀。1931年10月18日,愛迪生逝世的消息傳來,各國元首、政治家、外交家和科學家都向這位偉大的發明家致哀,其載譽甚至超過愛因斯坦!可見,領跑這次技術革命的是「能工巧匠」,是改造世界的發明家,而不是在書齋里研究天地之奧妙的學者!

瓦特發明了蒸汽機,把人力機械轉化成動力機械;法拉第發明了第一台發電機和電動機,從此機械能和電能就可以互相轉化;焦耳定律不但宣告了第一類和第二類永動機都不可能,而且預示了熱機的工作原理,這是歷史上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最偉大的「自主創新」。

那麼,我們究竟稱這三位巨匠是發明家還是科學家呢?他們從科學實驗出發,依靠驚人的物理直覺和非凡的工藝才幹,做到了許多科學家在當時沒做到的事。發明家為人造福、科學家為了益智曉理、學者傳授知識於他人,這是工業文明社會對人才譜的排序。從發明創造的源頭看,沒有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定律,就不可能有電動力學的麥克斯威爾方程組,就不可能出現麥克斯威爾這樣傑出的科技大師,就不可能預言電磁波的存在。

從16世紀到19世紀,從培根、牛頓到瓦特、法拉第、焦耳、麥克斯威爾,為什麼這些傑出人物都出現在英國?回顧英國工業革命的歷史,我們也許可以看出「自主創新」需要具備的社會條件:

1強大的市場需求和資本的自我擴張驅動了技術革命與「自主創新」,而「自主創新」的主體是發明家。

2通過「法制與民主」,造就一個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公民社會。

3工業革命的實質是技術革命,技術革命的實質是「自主創新」,「自主創新」的實質是關鍵技術與核心技術的突破。

4要建立一個「人生而平等」的和諧社會,而不是建立一個「口頭民主、法制虛設、等級森嚴的特權社會」。所謂平等,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受教育的平等和創業的平等,是每個人都能做自己願意做的事、不做自己不願做的事。

5科學必須和技術接軌,只有「格物致知」不行,還得「學以致用」。科學家和技術家分工不分家,科學才能有生氣。

「自主創新」是社會價值觀念的偉大變革

在筆者看來,「自主創新」是社會觀念的一次偉大變革,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更新科學研究的價值觀念

為什麼要從事科學研究?愛因斯坦這么回答:「科學的神殿中有許多樓閣,住在裡面的人各式各樣,而引導他們到那裡的動機也各不相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只要碰上機會,任何人類活動的領域都是合適的,他們究竟成為工程師、官吏、商人還是科學家,完全取決於環境」。「把人們引向藝術和科學的最強烈動機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厭惡的粗俗、沉悶,是要擺脫自身慾望的束縛而進入客觀思維的世界。這種願望,好比城市裡的人渴望逃避熙來攘往的環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靜的生活」。「除了這種消極動機外,還有一種積極的動機。人們總想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畫出一幅簡單的和可以理解的世界圖像,然後試圖用自己的這種世界體系代替經驗世界,並征服後者,這就是畫家、詩人、思辨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各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事,這就是他們感情生活的中樞,以便找到在個人經驗的狹小范圍里所不能找到的寧靜和安定」。

從愛因斯坦這一詠嘆調中,我們能聽到什麼呢?真正的科學家是淡泊名利的,是不堪承受爭名於朝、爭利於市的。用功名利祿來調動科學家,只可能調動一大批習慣吃皇糧的科技庸人。科學家天生就是老黃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如果我們給耕牛喂的不是草,而是火腿,那它還能耕地嗎?當英國女皇要獎勵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長的貢獻,要給他加薪加爵的時候,卻遭到婉拒:「女皇陛下,如果您這么辦了,將來在我這個位置上的就不再是科學家了。」

時代不同了,我們沒有理由要求當代科學家回歸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科學而科學」的價值觀念中去。雖說愛因斯坦認為自己的成果是「純學術研究」,但最終還是為造福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這種客觀存在不以科學家不同的哲學信念而轉移。它說明科學上的任何新發現遲早會成為技術進步的源頭,因此我們要允許科學家從事與功利無關的純學術研究。

科學和技術而今已是由納稅人支持的、需要花費大量資源的國家的事業,科學研究的價值觀念必然是功利主義的,但是我們追求的是民族的功利、國家的功利,而不是個人的名利。默默地耕耘、默默地奉獻、淡泊名利、為人造福,這是科學家的天職和主流品格,也是能做出最大貢獻的必要前提。

二、恢復優良傳統,樹立富國強兵的價值觀念

1996年7月29日,我國政府申明:「中國發展核武器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迫不得已作出的決定。在近代長達100多年的時間里,中華民族曾歷經磨難,多次受到外國的侵略和蹂躪,飽嘗戰爭的苦難,新中國成立後,仍受到戰爭的威脅,中國要生存、要發展,別無選擇。」一個國家要發展,必先講生存。不強兵就生存不了,所以科學研究的目的之一必然是強兵。這一點,我們可以用20世紀50年代老一代科學家的自白來說明:

當國家要抽調王淦昌從事核武器研製時,他的回答是:「我願以身許國」。

彭桓武老師1995年4月在復旦大學的演講中,談到個人前進的動力時說:「在許多情形下,求生存就是基本動力……當然最根本、最強大、最具持久性的動力是社會責任感,……這樣,自己的工作就同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了,後來發生蘇聯撤離專家事件,國家的安全榮辱就化成了自我激勵的動力,使自己的動力升華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於敏院士在一篇回憶中說:「中華民族不欺侮別人,也決不受別人欺侮,核武器是一種保障手段。這種樸素民族感情、愛國思想一直是我的精神動力。」

1960年,毛主席和黨中央指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國防科技發展起來。」今天,黨中央號召:「要大力提高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我們所能依靠的,仍然只能是和「兩彈一星」時代一樣的動力——即民族危亡之際凝聚而成的民族認同感!

三、改變鄙薄技術、忽視工藝的價值觀念

從廢除科舉、興辦西學算起,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但「輕視平民教育」、「輕視工藝和技術」的世風仍在盛行,成了「自主創新」的天敵。這也是中國出不了發明家,出了發明家也沒有社會地位、得不到重視的原因所在。

1951年,筆者考進了清華大學物理系,1952年院系調整時進入北京大學。一個奇怪的現象是:筆者的老師,諸多名家如葉企蓀、周培元、王竹溪、彭桓武、胡寧、黃昆等諾貝爾獎得主的弟子都是理論物理學家;在中國的一流學府里竟然沒有一個如英國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原蘇聯的列別捷夫實驗室、美國的橡樹嶺實驗室和MIT的林肯實驗室那樣的品牌實驗室。

大學畢業後,作為中國科學院的研究生,筆者翻閱《中國科學》、《物理學報》、《力學學報》,發現滿篇都是理論文章,卻看不到內容和實踐的關聯,給人的印象是:數學演繹愈多、愈叫人看不懂,水平才愈高!特立獨行的開篇傑作幾乎沒有,99%都是國際文獻河流上的一葉扁舟。

1957年李政道、楊振寧榮獲諾貝爾獎,對中國青年影響甚大——凡是有為青年,都要學物理,而且要學理論物理,這陣理論風整整颳了30年!1977年至1986年,我國培養出來的最優秀青年,很多都通過CUSPIA去美國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但是他們學成後如不及時改行,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國門打開以後,在有關高新技術的學術討論會上,只有中國學者還在洋洋灑灑地介紹相關的理論工作,而國外學者大多介紹自己新的製作工藝、新的材料制備、新的器件結構。

筆者沒有權利責怪那麼多恩師只授業,不傳道。因為早年留學歐美的前輩,學造船的進不了波浪實驗室;學航空的進不了飛機製造廠;大批留蘇學生也進不了莫斯科大學、列寧格勒大學的關鍵實驗室。

基礎研究不分國界,可是決定國力的技術成就是有國界的,基礎研究必須為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理論水平再高,不深入實踐也必將一事無成。鄧拓先生在《燕山夜話》中有一句名言:「放下就是實地。」舒舒服服過「自主創新」大關是不可能的,科技戰線必須重新洗牌,用嶄新的價值觀念來武裝我們的隊伍,才可能後來者居上!

㈢ 機器人的發明厲程

1920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說中,根據Robota(捷克文,原意為「勞役、苦工」)和Robotnik(波蘭文,原意為「工人」),創造出「機器人」這個詞。
索尼公司QRIO機器人
1939年 美國紐約世博會上展出了西屋電氣公司製造的家用機器人Elektro。它由電纜控制,可以行走,會說77個字,甚至可以抽煙,不過離真正幹家務活還差得遠。但它讓人們對家用機器人的憧憬變得更加具體。
1942年 美國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機器人三定律」。雖然這只是科幻小說里的創造,但後來成為學術界默認的研發原則。
1948年 諾伯特·維納出版《控制論——關於在動物和機中控制和通訊的科學》,闡述了機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機能與人的神經、感覺機能的共同規律,率先提出以計算機為核心的自動化工廠。
1954年 在達特茅斯會議上,馬文·明斯基提出了他對智能機器的看法:智能機器「能夠創建周圍環境的抽象模型,如果遇到問題,能夠從抽象模型中尋找解決方法」。這個定義影響到以後30年智能機器人的研究方向。
1956年 美國人喬治·德沃爾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編程的機器人,並注冊了專利。這種機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從事不同的工作,因此具有通用性和靈活性。[3]
1959年 德沃爾與美國發明家約瑟夫·英格伯格聯手製造出第一台工業機器人。隨後,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機器人製造工廠——Unimation公司。由於英格伯格對工業機器人的研發和宣傳,他也被稱為「工業機器人之父」。
1962年 美國AMF公司生產出「VERSTRAN」(意思是萬能搬運),與Unimation公司生產的Unimate一樣成為真正商業化的工業機器人,並出口到世界各國,掀起了全世界對機器人和機器人研究的熱潮。

㈣ 亞當·斯密的著作背景

1723年亞當斯密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當時的英國可以說是歐洲的先進資本主義國家。不僅是世界貿易的中心國,尚且是領先其它國家的工業國。18世紀前期歐陸的法國和的德國,尚停留在幼稚的封建的家內工業,或獨立手工業的階段,仍然以這種方式來支配生產。但英國卻不然,已經走入資本主義初級階段,所謂工場手工業已在國內各大都市築下根柢。
中世紀的家內工業或獨立手工業,工人是分散在各家各戶,個人在全體作業過程中不過是一個孤立的勞動者。工廠制手工業卻是許多的工人在一個工廠勞動,在一個資本家的指揮命令下,使用簡單的工具,從事分工的作業。一直到1760年以降發生了產業革命,使用機械的大工業出現為止,在產業革命前英國各國各地所實行的,仍然是這種資本主義前期的工廠制手工業。
這位舉世聞名的古典派經濟學的巨匠亞當斯密,生當工廠制手工業和機械制大工業的過渡時期。他的功績就是把當時零星片斷的經濟學學說,經過有體系的整理,使之成為一門分門別類獨立於哲學的大學問。
在斯密死後不久,他遺留的手稿幾乎全都銷毀了。在他生前最後一年裡他似乎計劃撰寫兩篇主要的論文,一篇是有關法律的理論和歷史,一篇則是和藝術與科學有關。在死後才出版的《哲學論文集》所收錄的可能是後一篇論文的部分。
《國富論》一書是斯密最具影響力的著作,這本書對於經濟學領域的創立有極大貢獻,使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西方世界,這本書甚至可以說是經濟學所發行過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國富論》一書成為針對重商主義(認為大量儲備貴金屬是經濟成功所不可或缺的理論)最經典的反駁,在這本書於1776年出版後,英國和美國都出現了許多要求自由貿易的聲浪。這些聲浪還認為當時經濟的艱難和貧窮是因為美國獨立戰爭所造成的。不過,並非所有人都被說服相信了自由貿易的優點:英國政府和議會依然繼續維持重商主義多年。
《國富論》一書也否定了重農主義學派對於土地的重視,相反的,斯密認為勞動才是最重要的,而勞動分工將能大量的提升生產效率。《國富論》一書非常成功,事實上還導致許多早期學派的理論被拋棄,而經濟學家如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和大衛·李嘉圖則專注於將斯密的理論整合為21世紀所稱的古典經濟學(現代經濟學由此衍生)。馬爾薩斯將斯密的理論進一步延伸至人口過剩上,而李嘉圖則提出了工資鐵律(Iron law of wages)—認為人口過剩將導致工資連勉強糊口的層次都無法達成。斯密假設工資的增長會伴隨著生產的增長,這個觀點在今天看來則較為准確。
《國富論》一書的重點之一便是自由市場,自由市場表面看似混亂而毫無拘束,實際上卻是由一雙被稱為「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 無形之手)所指引,將會引導市場生產出正確的產品數量和種類。舉例而言,如果產品發生短缺,產品的價格便會高漲,生產這種產品所能得到的利潤便會刺激其他人也加入生產,最後便消除了短缺。如果許多產品進入了市場,生產者之間的競爭將會增加,供給的增加會將產品的價格降低至接近產品的生產成本。即使產品的利潤接近於零,生產產品和服務的利潤刺激也不會消失,因為產品的所有成本也包括了生產者的薪水在內。如果價格降低至零利潤後仍繼續下跌,生產者將會脫離市場;如果價格高於零利潤,生產者將會進入市場。斯密認為人的動機都是自私而貪婪的,自由市場的競爭將能利用這樣的人性來降低價格,進而造福整個社會,而提供更多產品和服務仍具有利潤的刺激。不過,斯密也對商人保持戒心,並且反對壟斷的形成。 一.哲學家
1、曼德費爾(Mandeville, Bernard de, 1670-1731)
2、哈啟生(Hutcheson, Francis, 1694-1746)
3、休謨(Hume, David 1711-1776)
二. 經濟學家
1、、樊特林(Vanderlint J. 生年不明,死於1740年)
2、勃格雷(Berkeley, George 1685-1753)

㈤ 諾貝爾一生在機械和化學方面有過許多發明,課文重點介紹的是什麼,圍繞這個重點,作者選取了哪三個事件來寫

重點介紹發明炸葯,選取了發明液體炸葯,發明固體炸葯,發明威力更大的炸葯這三個事例寫的

㈥ 錢學森事跡簡介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縣,是中國傑出的愛國科學家,是航空領域、空氣動力學學科的第三代摯旗人,是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是二十世紀應用數學和應用力學領域的人物。1923年9月進入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學習,1929年9 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鐵道門[1],1934年6月考取清華大學第二屆公費留學生,1935年9月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1936年9月轉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成為世界著名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的學生,並很快成為馮·卡門最得意的弟子。先後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和航空、數學博士學位。 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錢學森在美國從事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和火箭、導彈等領域研究,並與導師共同完成高速空氣動力學問題研究課題和建立「卡門-錢近似」公式,在二十八歲時就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時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錢學森同志,我國傑出的愛國科學家,是航空領域、空氣動力學學科的第三代摯旗人,是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是二十世紀應用數學和應用力學領域的人物——,他在上世紀40年代就已經成為和其恩師馮·卡門並駕齊驅的航空航天領域內最為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為二十世紀眾多學科領域的科學群星中極少數的巨星之一;錢學森同志也是為新中國的成長做出無可估量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團體之中,影響最大、功勛最為卓著的傑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國愛國留學歸國人員中最具代表性的國家建設者,是新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民科學家: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中國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1950年,錢學森同志爭取回歸祖國,而當時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聲稱:「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錢學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國政府迫害,遭到軟禁,失去自由。1955年10月,經過周恩來總理在與美國外交談判上的不斷努力——甚至不惜釋放11名在朝鮮戰爭中俘獲的美軍高級將領作為交換,錢學森同志終於沖破種種阻力回到了祖國,自1958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1956年初,他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同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根據他的建議,成立了導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並任命他為委員。1956年參加中國第一次5年科學規劃的確定,錢學森與錢偉長、錢三強一起,被周恩來稱為中國科技界的「三錢」,錢學森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錢學森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在一起(13張)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系統學等。在控制科學領域,1954年,錢學森發表《工程式控制制論》,引起了控制領域的轟動,並形成了控制科學在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高潮。1957年,《工程式控制制論》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同年9月,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成立大會推舉錢學森為第一屆IFAC理事會常務理事,他成為了該組織第一屆理事會中唯一的中國人。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技協會主席。1991年10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錢學森「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在應用力學領域,錢學森在空氣動力學及固體力學方面做了開拓性研究,揭示了可壓縮邊界層的一些溫度變化情況,並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1953年,錢學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學概念,主張從物質的微觀規律確定其宏觀力學特性,開拓了高溫高壓的新領域。在系統工程和系統科學領域,錢學森在80年代初期提出國民經濟建設總體設計部的概念,堅持致力於將航天系統工程概念推廣應用到整個國家和國民經濟建設,並從社會形態和開放復雜巨系統的高度,論述了社會系統。他發展了系統學和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方法論。在噴氣推進與航天技術領域,錢學森在40年代提出並實現了火箭助推起飛裝置,使飛機跑道距離縮短;1949年,他提出火箭旅客飛機概念和關於核火箭的設想;1962年,他提出了用一架裝有噴氣發動機的大飛機作為第一級運載工具,用一架裝有火箭發動機的飛機作為第二級運載工具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概念。在思維科學領域,錢學森在80年代初提出創建思維科學技術部門,認為思維科學是處理意識與大腦、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科學,推動思維科學研究是計算機技術革命的需要。他主張發展思維科學要同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的工作結合起來,並將系統科學方法應用到思維科學的研究中,提出思維的系統觀;此外,在人體科學、科學技術體系等方面,錢學森也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人體生命科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錢學森同志於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國科技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等重要職務;他還兼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1991年10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錢學森「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在錢學森心裡「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錢老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是偉大的人民科學家 。與錢偉長、錢三強被周總理合稱為「三錢」。
閱讀全文

與美國工業巨匠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寶馬x3後備箱遮物簾怎麼取 瀏覽:743
汽車喇叭是怎麼控制的 瀏覽:931
汽車iec常電是什麼功能 瀏覽:198
寶馬x2前除霧按鈕在哪裡 瀏覽:898
干汽車鈑金怎麼 瀏覽:956
皓影20和奧迪q3哪個好 瀏覽:673
一一什麼汽車 瀏覽:687
張掖三廠有哪些工業園 瀏覽:211
寶馬新款5系防盜螺絲在什麼位置 瀏覽:849
工業污染人有什麼感覺 瀏覽:528
賓士e300怎麼折價 瀏覽:150
汽車哪些保養不建議去做 瀏覽:104
汽車活性碳罐多久更換 瀏覽:83
新款奧迪a6顯示屏藍屏怎麼解決 瀏覽:269
寶馬跟賓士哪個車更好 瀏覽:656
寶馬530怎麼解除鎖車喇叭 瀏覽:616
汽車超市如何引流 瀏覽:763
賓士c260油壓方向機如何匹配 瀏覽:590
奧迪a8汽油濾芯更換多少錢 瀏覽:686
賓士新款s屏幕成本多少錢 瀏覽: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