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工業革命前歐洲國家多少人口在農村

工業革命前歐洲國家多少人口在農村

發布時間:2023-01-08 22:31:18

㈠ 工業革命 材料一: 英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  ...

(1)工業革命加快了英國城市化的進程,大量農業人口湧向城市。為滿足工業革命和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的需要,英國進口商品以原材料和食品為主,出口則以工業製成品為主,且額度在全部產品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工業化導致英國貿易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2)特點:工業化水平高;依賴世界市場,發展外向型經濟。
(3)工業革命期間,英國政府為維護資本主義經濟持續發展,通過社會立法,提高勞動者報酬、給予勞動者必要的社會保障。社會立法從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社會底層民眾的一些基本權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條件,緩和了社會矛盾化解了社會沖突。成為西方各國體制內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徑,但離實現社會公正公平還有差距。

㈡ 工業革命前歐洲的社會概況是怎樣的

工業工業革命前的社會概況在公元1750年左右,全球總人口約有9億,其中歐洲有1.4億,英國有770萬。那時候,英國各民族主要生活在農村,以農為生。這種情況持續了很長時間,在歐洲很多地區一直持續到20世紀,在其他不發達國家,現在仍然如此。那時,100人中有90幾個人靠農業生產或加工為生。

㈢ 工業革命前英國社會的變革,從政治、經濟、思想、對外關系方面討論

工業革命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而且也是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它對英國社會以至整個人類社會,都發生了巨大的影響。

工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力有了驚人的發展。從1770年到1840年間,每個工人的日生產率平均提高20倍。原棉消耗量從1800年的5200萬磅,增加到1840年4.59億磅。生鐵產量1720年為2.5萬噸,1840年增至139.64萬噸。煤炭產量1700年為260萬噸,1836年增至3000萬噸。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建成了紡織、鋼鐵、煤炭、機器製造和交通運輸五大工業部門,到19世紀50年代取得了世界工業和世界貿易的壟斷地位。

工業革命引起了英國社會的全面變革。馬克思指出:「機器只是一種生產力。以應用機器為基礎的現代工廠才是生產上的社會關系」。到工業革命完成時,工廠制度在工業生產中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1841年,工廠工人占棉紡織業從業總人數的68.7%,占毛紡織業的50%,占絲織業的40%。而且,工廠工人的勞動生產率高過手工業工人的幾倍乃至幾十倍。

工廠制度的確立,完全改變了工人的地位。在工場手工業時期,工人大都同農村保持著一定的聯系。他們或者有簡單的工具,或者租一小塊土地,在勞動之餘耕種。機器大工業完全割斷了他們同農村的聯系,剝奪了他們最後一點獨立活動的自由。現在,他們除了出賣勞動力之外,再也沒有任何其他收入來源;他們除了做一輩子僱傭奴隸之外,再也沒有別的生活出路了。

機器大工業,促使工場手工業逐步崩潰,家庭手工業迅速衰落。經不起大工業競爭的手工業者,紛紛破產,僅織布手工業者就達80萬人。恩格斯指出:大工業「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廠代替了作坊,從而把中等階級中的勞動分子變成工人無產者,把從前的大商人變成了廠主;它排擠了小資產階級,並把居民間的一切差別化為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對立」。工業革命最重要的結果就是無產階級的形成,就是社會日益分裂成為兩個根本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只有機器大工業才使農業和農村家庭手工業完全分離,徹底剝奪絕大多數農民,把居民從農業地區驅趕出去,人口在工業城市裡集中起來。工業革命前,英國農村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一大半,1811年從事農業的家庭下降為89.6萬戶,佔全國總戶數的34.7%,1831年再降為27.7%。與此同時,城市人口飛速增長,大城市不斷增加。例如,曼徹斯特1700年只有1萬居民, 1841年竟達35萬人;格拉斯哥的人口也從3萬增加到30萬。由於工業發展,城市人口增長,對糧食的需求增加,穀物價格不斷上漲,農業資本家加緊擴大自己的耕地面積,圈佔一切可以圈佔的土地,那怕是貧瘠的土地。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開展的「清掃領地」,把殘存的小佃農、茅舍農都趕出了領地。他們有的流入城市,加入產業後備軍的隊伍;有的留在農村,充當農業資本家的僱工。1851年英國農業工人的總數已達144萬人。機器大工業徹底破壞了溫情脈脈的封建宗法關系,使農村的階級關系簡化成大地主、大租佃農場主和農業工人三大階級。

工業革命也使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開始明顯暴露出來。1825年,英國發生了第一次生產過剩危機。在危機期間,生產急劇下降,物價暴跌,大批工廠倒閉,大量工人失業,很大一部分已製成的產品被毀滅掉。這次危機過後,大約每過十年左右,就發生一次周期性的危機,一次比一次更猛烈地沖擊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

㈣ 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全國人口是多少

額?得有3億多。那時英國已經號稱大英帝國了,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等都屬於英國,所以總人口至少3億。

㈤ 19世紀的歐洲大量人口集中到城市其主要原因

工廠制度的確立
19世紀人口大量湧入城市主要是工業革命的發展,工廠制度的確立.

㈥ 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人口變化的特點及影響

18世紀歐洲處於封建與資本主義過渡前期,人口主要分布在村鎮,因為醫療條件不發達,人口出生率不高,且18世紀歐洲大陸的戰爭頻繁,也使大量人口死於非自然死亡,再加上瘟疫的流行人口的增長顯得比較緩慢。 上述這種情況到了7年戰爭以後才有所改變,首先資本主義發展下的工廠規模越來越大,也就促進了人口城市化,這個現象在英國、法國、德國、尤為突出,西歐中歐的城鎮人口比例開始激增,人口城市化帶來的是集中的教育醫療與衛生設施服務,和豐富的食品供應,使得生育率和人民健康有了一定保證,所以人口開始加快增長,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展開,各種科學技術也隨之誕生,醫療水平和糧食產量等大大提高也是催進人口增長的關鍵因素(這一期間霍亂天花的曾經肆虐歐洲的瘟疫也能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國家之間的戰爭頻繁,還是抑制人口高速增長的一個因素。這個因素一直延續到19世紀前期。
19世紀,隨著拿破崙戰爭帶來的資產階級在中歐的蔓延開始,也隨著拿破崙戰爭的結束,維也納體系的形成,歐洲迎來了持續100年的無大規模戰爭史基本和平時期,這一時期,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加上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顯露雛形,資產階級在歐洲大本分國家獲得了不可動搖的地位,開辦工廠、開礦、自由經濟、新發明、科技進步等等因素催進了歐洲的人口大增長,出現歷史上第二個高峰(拿破崙戰爭前後的歐洲人口大概不到1億,到了19世紀中葉,人口已經增長超過50%,到了20世紀初,人口已比拿破崙時期翻了3倍,同期的美國情況基本相似),到了19世紀後半葉,二次工業革命浪潮席捲世界,火車、電力、鋼鐵業、製造業的推動下歐洲人口的城市分布超過了農村人口,大量的勞動力涌進城市,大工廠大企業盛行,物質的不斷豐富是人口增長的很重要因素,這一增長趨勢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基本結束,連一二次世界大戰都未能在根本上影響人口的增長。這最終讓歐洲成為人口密度和城市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

㈦ 歐洲工業革命前的手工工場集中於農村的原因是什麼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那個地方的話,人口比較多,而那個時代的話又不是機器生產需要人去做這些事情,而且那個時代又沒有工人,所以說的話,他們這些地方都是集中在農村的人口比較多,這也是很正常的,什麼地方有很多人的話,這些場所就會集中在什麼地方,因為都需要人去做這些事情。

㈧ 工業革命前的英國是不是農業國

是的!
英國在資產階級革命前,還是一個封建專制的農業國家,以國王為首的封建貴族集團是這個國家的統治者。全國有人口550萬,其中410萬人住在農村。最大的城市倫敦人口也只有20萬,其他城市的人口最多也不超過2萬。

㈨ 英國工業革命之前的農業狀態.

工業革命前,英國的社會結構有許多明顯的特點。

首先,農業仍然是全國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人口的多數以土地為生,居住在農村。交通落後,消息閉塞,過著田園生活。從表面看,彷彿與中世紀別無二致。但在表面之下卻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首先是貴族地主改變了剝削方式,而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法了。貴族中有些自己就是農場主和農業改革家,他們採用先進技術,發展農業生產,獲取大量利潤。號稱「蕪菁唐森德」的唐森德勛爵,就是這批人的代表;就連英王喬治三世也用「農夫喬治」的筆名給《農業年鑒》撰稿,鼓吹技術改革。還有許多人把領土劃成小塊,分塊出租,造成大量中小農場和租地農業家,他們自己則坐收漁利。笛福曾記載阿里斯伯里地方有一片「出色的牧場」,以一千四百鎊的年租出租;艾密斯伯里附近則有一塊出租草地,「單為牧草」就收取十二鎊一英畝。由於土地的重要性,大土地貴族是全國最富、最有勢力的集團。例如紐卡斯爾公爵的收入一年不下十萬英鎊,小一點的土地貴族,收人也在一萬鎊上下。為適應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議會從安妮女王時期起,就通過一項項圈地法令,用暴力剝奪農民,使他們變成工資勞動者,或者離開上地。但此時土地尚未圈完,敞田制還大量殘存,農民仍可依照舊傳統在田地上放牧拾草,彌補家計。

手工業已相當發達,其中最重要的是毛織業。但除了煉鐵、采礦,所有的手工業都是分散的,星星點點,散布全國。城市很小;除倫敦之外,在現代人眼光中都只是鄉鎮。此時的手工業,除了根深蒂固的行會傳統外,最大的特點是商人控制生產。手工工匠從商業資本家那裡領取原料,進行加工,在一定期限內交回一定數量的製成品,並領取工資。商人們還往往出租生產工具,折取租金。在這種形式下,工匠們表面上看來各自獨立,與中世紀無甚差別;實際上,產品已歸商人所有,而散居各地的工匠只是商人的僱工而已。

確實,商業是當時最活躍的經濟部門。成百上千的內地商販,趕著成群馱馬,在崎嶇的小道上奔波往返,把原料和百貨運進製造業區,又收走各家各戶的手工產品,運往倫敦、布里斯托爾、利物浦……再由更大的商人轉運出海,把英國資本主義的觸角伸向全球。如果沒有商人這個活躍的階層,英國一定還是四分五裂的中世紀社會,絕無統一市場可言的。

如果說鄉紳是鄉村的主人,那麼商人才是城鎮的主人。1739年出現的一份小冊子上說:「在英國,沒有一個港口,很少有一個內地城鎮,是沒有這樣一批冒險家的:這些人出口大量貨物,並直接與大多數歐美商行作生意。」在社會財富的階梯上,除了大土地貴族,就數商人最富。一個出身卑微的人要想發財,就必須經商,這幾乎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重商主義理論盛行,商業「使富人的人數加倍增長,使我們的地產比以前大為值錢,並且在地產之上,又加上另一筆財產,它也和土地本身一樣值錢」商業還帶來「一個附加的帝國。」當時人們就是這樣看待商業的。

政府一系列經濟措施都是為保護商業利益而制定的。航海法,限制殖民地貿易的條例,禁止海員在外國商船上工作的法令,大力發展海軍的政策等等,都是重商主義的表現。沃爾波爾說的很清楚:他的經濟政策是「使我國製造品的出口及製造它們所要用的商品的進口盡可能簡單易行,這樣就能保持貿易平衡對我國有利,增加我國航運,並使我國很大一批窮人得到工作。」老威廉·皮特也說:「我要把美洲的重要性說給你們聽;它是一個雙重市場:既是一個消費市場,也是一個供應市場。」可見歷屆政府多麼重視商業!

商業利益和土地利益互相勾結,形成一個寡頭集團。有許多貴族從事巨額海外貿易,或參加倫敦的商業活動,他們的幼子則在東印度公司任職;更有許多商人,撥出自己的紅利,買下土地成為地主,作為政治上進身的階石。婚姻的溝通更為頻繁;經過幾代人之後,地主和商人幾乎不分彼此。朗斯代爾伯爵是個做土耳其生意的商人的曾孫;倫敦商人約翰·肖特的女兒,則嫁給康韋勛爵和沃爾波爾,連著名的首相老威廉·皮特也出自東印度公司的豪門巨富,他的祖父是馬德拉斯一個富有的總督,他自己則封查塔姆勛爵。正如笛福所說:「商業在這里遠不是與紳士不相調和的,簡而言之,在英國,商業造成紳士。因為,在一代或兩代人之後,商人的兒輩,或至少是他們的孫輩,成了和那些出身最高、淵源最古的世家子弟一樣卓越的紳士、政治家、議員、樞密員、法官、主教和貴族。」

對這樣一個寡頭統治的社會,法學家布萊克斯頓倍加贊賞,說它「設計得如此聰慧,培植得如此強壯,完成得如此高超,以致很難有贊美的言辭,來准確恰當地形容它。」這些話確實道出了商業——土地集團的心聲,他們幻想著這個制度能長久永恆。但就在布萊克斯頓的《英國法律評注》出版的四年之後,在1769年,蒸汽機的隆隆聲卻永久地打碎了他們的迷夢。

閱讀全文

與工業革命前歐洲國家多少人口在農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寶馬18怎麼畫 瀏覽:790
航空工業6大廠分別是哪些 瀏覽:878
寶馬在西安哪裡 瀏覽:270
最新款奧迪q5遙控怎麼拆裝 瀏覽:706
寶馬x5冒煙大怎麼回事 瀏覽:412
北汽智慧汽車如何連接汽車 瀏覽:207
賓士c換門賣車折損多少錢 瀏覽:185
奧迪有什麼b級車 瀏覽:887
汽車停下多久檢查機油 瀏覽:568
工業油漆怎麼打磨 瀏覽:832
工業上如何避免自動加速現象 瀏覽:399
買台老寶馬三系什麼體驗 瀏覽:796
汽車用橡膠件硬度是多少 瀏覽:545
南京哪裡有修汽車 瀏覽:326
汽車各品牌主打什麼 瀏覽:452
奧迪c6內飾板怎麼拆 瀏覽:204
賓士c如何連接熱點 瀏覽:500
君馬新能源汽車充電口在哪裡 瀏覽:1001
奧迪q3車損怎麼算 瀏覽:760
寶馬床墊廠在哪裡 瀏覽: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