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工業企業如何做到降本增效
一、傳統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必要性
我國是製造業大國,傳統企業絕大多數以工業製造業為主,當下工業企業面臨生產成本攀升、企業效能低、產品與服務質量亟待提高等挑戰,然而絕大多數企業在推進轉型升級方面,仍存在思想、技術、人才的問題。推動傳統製造業數字化升級,實現降本增效,正成為製造業破局和快速發展的重要路徑。
二、做好售後服務對工業企業降本增效的重要性
一則針對近2000名企業負責人的商業調研:未來五年你的業務優先事項是什麼?結果顯示:選擇客戶體驗的佔比45.9%,選擇產品的佔比33.6%,選擇價格的佔比20.5%,客戶體驗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90%的交易能夠達成,都建立在客戶體驗基礎上,而售後服務的水平決定了其客戶體驗的好壞程度。好的體驗是聽見客戶的聲音、看見客戶的需求、重視客戶提出的問題並及時反饋解決。
新客獲取等經營成本越來越高,在次新客戶和老客戶身上進一步發掘營銷潛力,促進售後服務線上化、數字化,是企業降本增效的有效渠道。
三、售後服務如何結合短視頻,實現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
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亟待打破技術的碎片化及數據孤島難題,短視頻作為一種新的數據載體,將企業各類售後問題如設備的安裝調試、基本操作、故障排除、換型調整、維護保養方法用短視頻形式,沉澱為企業短視頻知識庫,將解決以下售後服務的痛點:
1. 客戶反饋問題受理難,缺少快速便捷的問題提交入口,企業人工錄入效率低,導致客戶投訴、流失;
2. 現場服務難,現場服務流程、操作流程不規范,服務質量無保證;
3. 紙質服務單難維護,服務數據流失、價值數據被淹沒,服務問題無法及時發現,客戶滿意度低,影響產品復購;
4. 客戶反饋問題及評價獲取不及時,無法及時了解客戶的真實需求及評價,從而難以快速針對客戶反饋進行產品改良與服務改善,影響企業品牌口碑的提升。
四、傳統製造業數字化轉型,選對合作夥伴成功了一半
要具備以上痛點解決能力的短視頻,存在一定門檻:從團隊的組建、解決方案的策劃、知識庫的框架搭建、定腳本拍攝剪輯,那麼一個優秀的製造業設備拍攝服務商可以幫助製造業企業做哪些事、需具備哪些條件呢?簡單總結為:
1.更專業的團隊:專注在智能售後領域提供服務的工業短視頻製作團隊,才能保證質量;
2.更垂直的行業經驗:熟悉製造業,掌握設備通用的工藝流程知識,才能更懂製造業的需求痛點;
3.更科學的工業拍攝方法:擁有完整的設備短視頻知識庫的梳理生產方法論和實踐經驗。
但短視頻只是實現售後服務線上化的基礎,企業服務數字化轉型,不僅需要一套以技術為驅動、以用戶為中心的售後服務管理系統,還涉及企業多部門、多業務流程的變革,如果您的企業缺乏數字化人才技術及實施經驗,還是建議選擇更加專精有效的第三方售後服務商來落地自己的數字化售後服務體系,通過借力、通力合作來幫助自身企業通過服務實現降本增效!
『貳』 機械製造業的面臨的挑戰有那些
1.合資帶來的憂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量引進技術和技術裝備使機械製造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也給人們帶來了許多擔憂。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型跨國公司紛紛進軍殺入國內機械工業市場,主要集中在汽車、電工電器、文化辦公設備、儀器儀表、通用機械和工程機械等領域,這幾個行業約占機械工業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的80%。
外國投資者的經營策略是:「基本前提是對華投資活動中必須保持其控制權」,當前跨國企業特別熱衷於並購我國高成長性行業中的優勢企業。目前已經能看到的懸油嘴油泵行業、軸承行業等。
2.存在著許多技術黑洞
中國的機械製造業除了面臨「外敵」之外,自身也存在著諸多問題。曾幾何時,企業的進口機械成了宣傳的噱頭。
業內人士認為,我國機械行業存在一個巨大的技術「黑洞」,最突出的表現是對外技術依存度高。近幾年來,中國每年用於固定資產的上萬億元設備投資中,60%以上是引進的。作為窗口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也有57%的技術源自國外。
據機械工業聯合會的統計,目前工業發達國家新產品貢獻率為52%,我國僅為5.9%。在「核心技術方面」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較少,克隆產品較多。 這樣的結果除了自主創新能力削弱之外,還容易遭到侵權指控。即使出現了自行研製的技術,也很容易被指責為「剽竊」。整個工業製造設備的骨幹都是外國產品,這暴露了我國工業化的虛弱性。機械製造業是一個國家的脊椎和脊柱,中國今後如果不把腰桿鍛煉硬了,挺直了,那麼整個經濟和國防都是虛弱的。
3. 機械製造業落後近30年
機械製造產業在我國還處於起步階段,但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成為整個產業鏈上重要的一環,由於其具有對資源的循環利用、性價比高等優點,在西方發達國家應用已經比較普遍,但在我國機械市場中,機械製造產業發展卻遇到了一系列現實挑戰。 相比歐美等發達國家來說,我國的工程機械再製造產業的發展要相對緩慢一些。
從技術的發展來看,目前我國的工程機械本土企業,在技術這一塊上,還缺少一套成熟的應用標准。從進廠起對車輛的嚴格檢驗到標准分解,再到循環製造等一套成型的流程技術,在國內發展處於起步期,目前僅還停留在少數企業進行試點,這樣使得工程機械製造技術在市場上大規模推廣受阻。
『叄』 工業4.0 中國的機遇和挑戰有哪些
挑戰: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
中國製造業傳統製造業比重較大,且多處於工業2.0和工業3.0階段。過去,由於中國具有低成本競爭優勢,這些問題被部分掩蓋,但隨著中國「高成本時代」的悄然到來,傳統製造業的低成本競爭優勢逐漸喪失,出台工業4.0發展戰略規劃迫在眉睫。
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勞動力供給減少、人工成本上升和新一代勞動力製造業就業意願的下降,對中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形成了巨大制約。根據美國某咨詢機構統計,中國沿海地區勞動力單位綜合成本已經與美國本土部分地區接近。
中國作為生產1/3 世界的製造大國如果不積極應對,一方面,規模化生產模式生產出來的產品將受到挑戰;另一方面,產業升級時將被動接受德國的新標准、新設備。
機遇:製造業轉型升級引關注
中國具備拓展工業4.0的優勢。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形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這個龐大完整的工業體系依託眾多工業企業的集聚效應而具備了高度靈活性,為將來實現「工業4.0」進行了有效鋪墊。與此同時,我國不僅是重要的產品生產國,還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這種雙重角色將使國內市場與工業生產產生更為強勁的互動,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並有助抵禦世界經濟波動的沖擊。
目前,隨著互聯網、物聯網、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工業4.0在我國製造業的拓展已經悄然展開。據IDC去年預測,製造業互聯網化將滲透到企業研發、生產、物流、銷售、售後等價值鏈環節;2015年,製造業互聯網化趨勢將進一步向產品延伸。
『肆』 當前石油化學工業發展面臨哪些方面的形勢與挑戰
石油石化是重要的基礎產業,它為國民經濟的運行提供能源和基礎原材料,許多國家都對該領域高度關注。而原油位於石化產業鏈的源頭,在全球能源消費中占很大比例。如在2004年前後,歐洲和亞洲約為32%,中東地區高達53%,中南美洲約44%,非洲約41%,北美約40%。2008年,全球每天消費原油大約為8600萬桶。全球最大的原油消費國是美國、中國和日本。石化行業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以1999年至2003年的平均值計算,中國石化行業工業總產值佔全部工業總產值的14.4%,工業增加值占約16%,總資產佔比約13%,產品銷售收入佔比超過14%,而石化行業工業增加值約佔GDP的4%。
石化行業的地位不僅體現在其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上,也體現在其對整個國民經濟提供的基礎性作用上,其基礎性作用和支柱性地位體現在下列三個方面: 1.為生產和生活提供能源。根據IEA的數據:2005年,在中國的一次能源總需求中,石油佔18.8%,是除煤炭以外最大的能源資源。我們常用的汽油、煤油、柴油、石腦油、燃料油等都是石油的下游產品。2.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原材料。石油不但是重要的能源物質,也是化工行業的重要原料。從上游的石腦油,到中游的各類中間體,以及下游的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等,都是石化產業的重要原材料或者產品。化工領域是個巨大的行業,其產品涉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航天航空等高科技產品,下至服裝和生活日用品,無一沒有化工原料油的身影。3.支持與促進農業發展。在農業領域,除農機動力需使用燃料之外,化肥占據了很大的比重。此外,現代農業大量使用塑料薄膜,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石油石化產業鏈的構成
石油化工是指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生產石油產品和化工產品的整個加工工業,包括原油和天然氣的開採行業和油品的銷售行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通常可以將石油石化產業分為:石油開采業、石油煉制業、石油化工、化工製品和化肥行業等。
「石油開采」指的是將原油和天然氣從地下采出的過程,並將原油和天然氣分離。「石油煉制」指的是將原油加工成汽油、柴油、煤油、石腦油、重油等油品的過程。「石油化工」指的是,將石油產品和石化中間品加工成石化中間品的過程。而「化工製品」指的是將石化中間品加工成製品的過程。「化肥行業」指的是將石油產品合成為化肥的過程。每個過程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點。具體分類和特點如下:
石油工業包括全球的勘探、開采、煉制、運輸(通常利用油輪和管道運輸)和油品銷售等。石油也是許多化工產品的原料,包括醫葯品、熔劑、化肥和塑料等。該行業通常被分為三個主要部份:上游、中游、下游。通常將中游納入下游之內。
石油石化產業鏈
石油領域的上游通常指原油和天然氣的尋找、採收和生產,被稱為勘探和生產領域。還包括尋找地下或者水下油田和氣田,和鑽井等工作,以及後續開采原油和收取天然氣等油井的運營工作。
下游領域包括石油煉廠、化工廠、石化產品的分配和銷售環節,以及天然氣銷售企業等。下遊行業涉及數千種油品和化工產品,如汽油、柴油、航空燃料、取暖油、瀝青、潤滑劑、合成橡膠、塑料、化肥、防凍劑、殺蟲劑、醫葯品、天然氣和丙烷等。
石化產品價格形成機制
為了便於研究價格的形成和傳導過程,本文根據價格形成和傳導的特點,按照石油產品(簡稱油品)和化工產品兩大類進行分析。
1.價格傳導的過程
鑒於化工領域廣泛存在著「中間體」,而國內又缺少交易「中間體」的現貨市場。因而我國石化終端產品的價格形成過程較為復雜,往往受到上游價格壟斷的影響。
產業鏈圖顯示了石化產業鏈的主要環節,其產業鏈末端產品的價格經由各自產業鏈的加工環節傳導形成。如圖所示:石油餾分(主要是輕質油)通過烴類裂解,或裂解氣餾分可製取乙烯、聚乙烯、丁二烯等烯烴和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烴。芳烴亦可來自石油輕餾分的催化重整。石油輕餾分和天然氣經蒸汽轉化、重油經部分氧化可製取合成氣,進而生產合成氨、合成甲醇等。三烯三烴經與無機產品反應可獲得「中間體」,包括PE、EG、聚乙烯醇、丙烯晴、已內醯胺、對二甲苯等,也就是產合成樹脂、合成橡膠等產品的原料。
通常價格的形成主要受兩種因素主導:一是消費拉動,二是成本推動。在這兩種類型之間,價格傳導的過程和效果也大不相同。
(A)消費拉動型
在消費拉動的情況下,受下游需求增長的影響,價格開始上漲。此時,該加工環節的邊際利潤也隨之增長,進而拉動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這一過程在產業鏈中的每一個加工環節中重復,直至傳導至產業鏈的源頭石腦油(或者天然氣)。這一過程有時也會在某一環節受到阻礙,特別是在產能遠遠大於產量或者需求的環節。
(B)成本推動型
在成本推動的情況下,產業鏈源頭原材料價格首先上漲,其結果要求將增加的原材料成本轉嫁到該加工環節的產品價格之中。這一過程在產業鏈中的每一個加工環節重復,直至傳導至產業鏈末端的終端產品。不同的是,成本的推動不如需求的拉動那麼順利。由於產業鏈中下一環節的阻礙,而無法完成價格傳導過程,致使該加工環節的邊際利潤降低,甚至處於虧損狀態。事實上,上游價格的向下傳導,必須得到下游產品消費市場的消化。一旦價格超過了消費者願意接受的程度,該產品將面臨積壓的命運,價格根本無法繼續傳導。結果該產品不得不虧損銷售,生產企業必須承擔虧損的現實,直到價格能夠向下傳導為止。
(C)消費萎縮
與上述兩種情況相反的是,消費萎縮和成本下降時的傳導過程。當消費萎縮時產品開始積壓,企業開始減產,導致該加工環節的原材料價格下降。這一過程逐漸向上游傳導,最終迫使產業鏈源頭產品價格回落。這一過程有時會在某一環節減弱,因為該上游產品有可能是其他產業鏈的上游,只要該產業鏈的整體需求沒有充分的下降。
(D)成本下降
對於下游企業來說,原材料成本的下降是件好事。不但可以提高加工利潤,還可以降低產品價格,擴大市場。然而,在成本下降的整個傳導過程中,加工企業卻很難應對。面對不斷降價的原材料,無論以何種價格買入,企業都要面臨虧損。這就導致了另外一種局面,企業寧可停產也不願意生產。當然,為了保住重要的客戶資源,大多數大型企業不得不繼續虧本生產。
我們還可以將上游原材料價格與下游產品價格進行對比,找出價格運動的相關性。從以往產業鏈上產品價格的年均變化趨勢來看,石腦油價格的變化與原油價格的變化總體一致,相關度在產業鏈中最高。也就是說,其裂解差價相對穩定。此外,從原油到PTA的整個產業鏈,價格傳導有如下規律:
原油-石腦油 (加工費區間:35—50美元/噸)
石腦油-MX (加工費區間:50—60美元/噸)
MX-PX 加工費區間:80—100美元/噸)
PX-PTA (加工費區間:150—170美元/噸)
事實上,將原料和產品之間的差價與上述加工費區間對比,我們可以了解某一環節的盈利狀況和所處的環境。一旦某一環節出現扭曲,該環節或許就是影響價格的主要因素。
2.價格傳導的特點
石化產業價格傳導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A)時間滯後性。通常產業鏈越長,滯後的時間也較長。
(B)過濾短期小幅波動。由於具有滯後性,一些短期和小幅波動還沒有來得及向下傳導,價格就已經發生變化,因而短期波動得以過濾。
(C)傳導過程可能被阻斷。當產業鏈中某一環節的供需關系處於極端狀態時,該環節供需關系本身上升為影響價格的主導因素,因而價格傳導被阻斷。
(D)價格壟斷性。由於國內缺少交易石化「中間體」的市場,因而其價格具有壟斷性。越是靠近產業鏈上端的企業,其價格壟斷性越強。
(E)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進口依存度較高的「中間體」,其定價常常受到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進口依存度越高,受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越大。
3.油品價格的形成
在我國,除石腦油和燃料油外,其油品的價格仍然由「發改委統一定價」,採用區間定價的原則。即只有當國際油價波動超過一定幅度時,才會進行調整。因此這些油品的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的聯動性並不太大,且滯後的時間很長。但我國的石腦油和燃料油已率先採用了「市場定價機制」。可以設想,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國的油品價格形成機制將最終採用由市場定價的方法。
在市場定價的環境下,油品價格一方面受原材料成本和加工環節邊際利潤的影響,另一方面還要受產品供需關系的影響。除了生產成本之外,我國的油品價格往往受進口成本的影響,特別是亞洲市場價格的影響,尤其是在國內需求缺口較大的情況下。例如,我國黃埔市場的燃料油(180CST)價格,主要受新加坡市場價格的影響;而我國的石腦油價格則主要受日本市場價格的影響。
在亞洲的油品市場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新加坡市場。亞洲地區特別是遠東地區的成品油定價基本上都要參考新加坡成品油市場價格,而「普氏」(PLATTS)的油品報價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普氏(PLATTS)公開市場是指每天下午5:00-5:30在公開報價系統(PAGE190)上進行公開現貨交易的市場,每天公布的報價是15天以後交貨的價格,實際交割一般在15-30天之內進行。
4.裂解差價與價格傳導
與化工產業不同,由於不存在所謂的石化「中間體」,油品的價格均由交易油品的市場決定(我國沒有交易石化中間體的現貨市場)。一般來說,油品成本應該包括生產原材料和輔料,以及加工過程中發生的費用。或者說,油品價格由「原材料成本」+「邊際利潤」構成。通常,我們使用「裂解差價」的概念,描述某一油品的市場價格與原油的市場價格之差。
在油品市場上,裂解差價是衡量企業盈利狀況的一種指標,也是市場供需關系的一種反應。當裂解差價走高時,煉廠的利潤擴大。意味著:或者油品價格上漲,或者原油價格下降,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其結果是煉廠利潤增加。當裂解差價走低時,意味著:或者油品價格下跌,或者原油價格上漲。這種價差的變化,通常暗示著價格的未來走向。
影響價格的其他因素
1.季節性影響
季節性主要是指隨著季節的交替而產生的需求量不同的情況,石化終端產品的季節性消費情況直接帶動上游石化產品的產銷變動,從而進一步引發價格的相應波動,形成一定的季節性交替。在石化產業鏈中,還有一些環節具有季節性特點,包括原油等。
2.相關商品價格走勢
由於相關商品價格價格具有較強的替代作用,其價格變動也直接影響到石化產品價格走勢,如PTA和棉花,由於其都是紡織品的直接上游原料,所以它們之間具體較強的替代作用,價格走勢也具有一定的聯動性。
3.人民幣匯率變化
人民幣匯率變化直接影響到石化中間體及上下游產品的進出口價格,將直接影響到該系列商品的進出口競爭力情況。如對PTA而言,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人民幣升值降低紡織品的出口競爭力。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意味著按美金計價的進口PX價格更加具有吸引力,有可能促使相應的報價上升。
4.國家宏觀政策法規對價格的影響
國家宏觀政策法規對價格的影響主要包括進口關稅、出口退稅以及國家產業政策取向等等。進口關稅直接影響到進口商品的成本,出口退稅反應在出品商品在國外的競爭力情況,而國家產業政策取向則直接影響到某個產業或領域在未來的發展狀況,對未來產品的供需情況及相關產業的發展關況具有較強的聯動作用。
總之,石化產業鏈較為復雜,且各品種具有各自的特點。如PTA與紡織品市場密切相關,而LLDPE與農膜市場密切相關。這就導致了各個品種還有自己的運行規律,盡管原油價格的影響完全相同。鑒於我國的農業生產受經濟危機的影響有限,因而LLDPE領先於原油價格恢復上行,這就是一個「減緩、阻斷、甚至逆轉原油走勢」的典型案例。
『伍』 談一談中國製造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中國製造面臨的新困境與新挑戰
中國三十多年的工業化進程世人矚目,中國製造也登上了歷史舞台,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不過,正如其他工業化國家所經歷的發展歷程一樣,中國製造目前也面臨著比較優勢減弱、生產過剩和轉型升級乏力等困境以及全球新工業革命浪潮的全新挑戰。
1。中國製造「低成本優勢」逐步衰減
由於中國「人口紅利」高峰期將過,中國的勞動力供求關系進一步逆轉將帶來工資的進一步上漲。盡管勞動力成本在一些行業中占據的比例相對較低,但快速收窄的工資差距使其成為一個重要因素。根據我們的測算,以美元計算的中國工資預計每年將增長15%-20%,這將超過中國的生產率增速。以中美兩國做對比,在考慮美國的生產率後,中國沿海地區與美國部分低成本州之間曾經巨大的勞動力成本差距,預計將縮減至目前水平的40%以下。
如果說,成本差距還只是中長期因素影響,那麼決定中美製造業競爭力的關鍵——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則是更直接的因素。
本世紀以來,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要素和產業價值鏈縱向分工方式的形成和高度細分化,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和產品內分工並存,推動了新一輪產業在國家間的轉移。產業鏈縱向的高度分工化,即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占據研發、品牌銷售渠道等高端環節,而把加工、組裝、製造等相對勞動密集度高的產業環節轉移到低成本的發展中國家。比如,作為北美後花園的「墨西哥」正在通過北美自貿區和自身的後發優勢成為美國新的產業基地。
毋庸置疑,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製造業佔全球比重上升到19.8%,但製造業研發投入僅佔世界製造業研發投入的3%還低。且整體看,中國工業生產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還比較低,技術與知識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還較弱,工業勞動生產率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還較大,工業企業平均規模還較小,可持續發展能力還較差,許多傳統產業還存在著「貧困化」增長的現象。
比如,2008年到2010年,中國的年均GDP增速為9.9%,但經濟增長總量中2/3以上為資本積累的貢獻。如此大規模的投資帶來的卻是資本效率的下降。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資本產出率為3.79,到了2000年至2007年已增加到4.25,再到2008年至2009年則上升到4.89,資本的擴大對生產率增長產生了「擠出」效應。
據測算,中國製造業勞動生產率、增加值率較低,只相當於美國的4.38%、德國的5.56%。中國製造業在質量上與發達國家仍存在差距。從中間投入貢獻系數來看,發達國家1個單位價值的中間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個單位或更多的新創造價值,而中國只能得到0.56個單位的新創造價值,價值創造能力相差巨大。反觀美國,金融危機以來,美國企業通過縮短工時壓縮用工投入,從而削減勞工成本,勞動生產率得以持續提高。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美國非農業部門勞動力產出按年率計算環比增加4.2%,勞動生產率按年率計算環比上升2.9%,大大超出預期。
2。中國製造面臨新一輪全球技術和產業革命沖擊
迄今為止,中國製造業發展趨勢與典型工業化國家的一般規律基本吻合,同時也表現出追趕國家的一些特點。從已經出現的行業峰值時點看,與國際經驗吻合度較高。當前,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足、處於全球價值鏈低端帶來國際貿易利益分配失衡等問題,對中國製造業的升級提出了諸多挑戰。
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後興起的新一輪產業革命,既是一場數字化革命,更是價值鏈革命。互聯網+、物聯網、機器人技術、人工智慧、3D列印、新型材料等多點突破和融合互動將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興起,一個後大規模生產的世界正在來臨。這場革命不僅將影響到如何製造產品,還將影響到在哪裡製造產品,將重新塑造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現在,美歐等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促進製造業迴流,信息技術、大數據、雲計算、工業4.0、工業互聯網+等對中國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新沖擊,中國製造業面臨著「前堵後追」的雙重擠壓。
3。製造業後發優勢與創新投入嚴重不足
根據OECD資料庫數據計算,2014年,美國研發支出達460億美元。中國在研發領域的支出自1998年起增長了3倍,研發投入佔GDP比重從2006年的1.32%,提高至2012年的1.98%。2013年中國製造業研發強度低於發達國家在2008-2009年的研發強度。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製造業基地,2013年中國的製造業研發強度只有0.88%,而2008年美國已經達到3.3%,德國為2.4%。
在所有產業中,高技術:主要發達國家的高技術製造業的研發強度最高,2007年美國達到16.9%,日本在2008年為10.5%,相對比2013年我國為1.75%;中等技術:美國研發強度最高,達到7.5%;英國為5.1%,日本為5.9%;低技術:這幾個國家的中低或低技術製造業的研發強度都很低,基本都是低於1%。
相比之下,中國高技術企業研發強度仍顯滯後。《科技經費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中國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企業R&D經費支出2034.3億元,占規模以上製造業的比重為25.6%;R&D經費投入強度為1.75%,比規模以上製造業平均水平高0.87個百分點。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的研發強度最高為6.12%。具體深入到細分行業這種差距更為顯著。
『陸』 現在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面臨哪些挑戰
互相行業之間的挑戰,能力差不多,價格戰就是會變得很可怕的。對員工的戰爭,無法接受優秀的員工,員工之間也會流動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