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台山市的經濟發展程度如何呢
1.台山有兩大發電廠,國華台電,和中核集團的核電廠,都在銅鼓那邊。現在核電廠正在搞基建,火力發電廠已經投產並且擴大規模!
2. 富華重工的加入,讓台山工業打起新浪潮。和多工業園正在發展招商引資當中,例如北坑工業園,廣海灣工業園等。
3.產業鏈配套有待發展!
總的一句,發展當中,未來幾年都是招商引資,擴大規模來做!
B. 台山市在哪
台山市,始建於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原稱新寧縣;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改名台山縣。1992年4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台山市。
台山市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鄰港澳,幅員遼闊,總面積3286平方公里。現轄17個鎮和一個華僑農場,共分313個村(居)委會,3655條自然村。市內人口98.92萬,旅居海外及港澳台等92個國家和地區的台山籍鄉親130多萬,素有「全國第一僑鄉」、「內外兩個台山」之美譽。台山人出國,追溯到清乾隆39年(公元1774年),已有232年歷史。
市境南臨南海,海(島)岸線長587公里,境內有大小島嶼95個,以川山群島中的上川島、下川島為最大。上川島157平方公里,是廣東面積最大的島嶼;下川島98平方公里,面積居全省島嶼第五位。境內有盆地、平原、丘陵、高山、灘塗,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台山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8℃,年平均日照2006小時,年均降雨量1936毫米。
改革開放以後,台山經濟發展尤為迅速。2005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109.49億元。全市工業已形成了以機械、鋁材、電子電器、紡織、醫葯、建材、食品、五金、化工、制衣等行業為主的工業體系,產品遠銷世界各地。農業初步建立了優質水稻、海水養殖、淡水養殖、花生、甘蔗、蔬菜、禽畜、水果、花卉、林木等十大生產基地。
台山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水陸交通方便。公路四通八達,通車里程1975公里。2001年建成貫通市境南北、全長53公里的新(會)台(山)高速公路;2002年建成貫通市境東西、全長87公里的廣東西部沿海(台山段)高速公路。港口建設日趨完善。台山發電廠10萬噸級的煤運碼頭已投入使用。建於市境北部潭江河岸的公益港,可停泊數千噸級的集裝箱貨運船和豪華快速客輪,每天都有航班往返香港。建於市境南部廣海灣的廣海港距香港87海里,距澳門48海里。即將建成的還有可停泊萬噸級貨輪的魚塘港。可建設20—30萬噸級深水港的川島港正在進行前期測量和可行性研究工作,發展前景遠大。台山是全省有名的電能源基地,電力建設投資不斷加大。現有火電、水電設施的總裝機容量為245萬千瓦。在建中的台山電廠是規劃總裝機容量亞洲最大的燃煤發電廠,一期工程5台共300萬千瓦(每台60萬千瓦)的發電機組已建成4台,目前火力發電總裝機容量居全省第一;5號機組正加緊建設,將於今年底並網發電。二期工程4台共400萬千瓦的機組正爭取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投資總額超800億元的台山腰古核電廠已列入國家「十一五」電力發展規劃,前期工作進展順利,明年初將正式動工建設。裝機容量4.95萬千瓦的川島風電場正爭取於今年下半年投入建設。農網改造工程全面鋪開,共有220KV、110KV、35KV等變電站20座,總變電容量112.98萬千伏安。台山是全國電信百強縣(市)之一,近年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已建成總長近2.6萬纖芯公里的光纖寬頻傳輸網路, IT技術正在加速向經濟社會各個層面滲透,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32.1萬門,行動電話信號覆蓋全市,有行動電話用戶45萬個,互聯網用戶3.6萬個,中英文版《台山招商網》已開通使用,率先在全國縣(市)中建立開播數字電視平台。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六福山莊、僑雅花園等多個新住宅小區初具規模。首期工程建築面積16.29萬平方米的台山「碧桂園」正在開發建設中。市區台城連續5次通過「全國衛生城市」復檢。各鎮區建設不斷出現新面貌。
以旅遊業和現代流通服務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發展成效顯著。近年來,全市圍繞「第一僑鄉,休閑勝地」的主題、以「海島、溫泉、漂流、僑鄉」為主要內容,著力包裝、推介台山休閑度假旅遊市場。省級旅遊度假區—上下川島正在努力營造「AAAA」環境,「廣東第一泉」—三合溫泉人潮如流,富都溫泉應接不暇,北峰山漂流、鳳凰峽漂流刺激有趣,還有石花山旅遊風景區、北峰山森林公園、廣海「海永無波」石刻公園等著名景點,每年吸引上百萬遊客到台山觀光旅遊。
華僑、港澳台同胞多,是台山的一大優勢。每年都有大批旅外鄉親、港澳台同胞回鄉探親觀光。他們愛國愛鄉,不但捐資興辦公益事業,還積極在家鄉投資興辦實業。
台山又有「文化之鄉」之美譽。市區文化新區頗具規模,影劇院、電視大學、中專學校、科學館、少年宮、圖書館、博物館、文化藝術館、書畫院等設施都在其內。32家僑刊發行世界各地。2006年,「台山廣東音樂」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市共有學生16.8萬。中小學教室基本實現樓房化,是全省校舍建設特級市。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被省評為「優」級。電大台山分校、中等專業學校、電子學校、教師進修學校、衛生學校、排球運動學校等也辦得有聲有色。台山是「全國體育先進市」,素有「排球之鄉」之美譽。排球運動自1914年傳入台山後,已成為遍及城鄉的群眾性體育運動。台山排球隊曾多次在全國比賽中獲獎,青年、少年排球隊曾數次代表國家參加國際大賽並獲獎。全市共有醫療機構34個、病床1732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2167人。
目前,台山市已具備了資源、僑鄉、環境、後發四大優勢,初步形成了大交通、大能源、大港口、大資源、大旅遊、大商貿、大養殖的發展格局。隨著CEPA、「9+2」泛珠三角發展戰略的實施和港珠澳大橋的規劃建設,「接軌大特區,融入珠三角」已成為台山市的發展趨勢和必然選擇。台山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正以發展為第一要務,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認真實施「工業強市、科教興市、農業穩市、商旅旺市、強鎮富市」五大發展戰略,增創資源、僑鄉、環境、後發新優勢,大力開展招商引資,著力發展工業經濟、民營經濟、鎮級經濟、園區經濟、海洋經濟、旅遊經濟等特色經濟。積極推進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全面抓好「三個文明」建設,不斷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開創僑鄉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C. 江門市台山市有多少個工業園分別在那個鎮
台山四九鎮有兩個工業區:洞美工業區和長龍工業區
台城有西湖工業園
水步有工業新城
大江有紅木傢具, 好多小的工業區
D. 台山有什麼工業區
台山市:江門產業轉移工業園台山園區(台山清潔能源(核電)裝備產業園))
江海區:江門市國家高新區、鎮街級工業區
新會區:江門新會開發區、雙水紙業基地、會城民營經濟開發區及各鎮級工業區等
E. 台山市水步殘疾人工廠有哪些
台山市萬勝鞋業有限公司等。
台山市恆生五金傢具有限公司,廣東綠島風空氣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江門市蓬江區華譽塑膠金屬製品有限公司,江門華聯工業有限公司,江門通達迅流程信息處理服務有限公司,台山市天安商貿有限公司,台山市富廣金屬科技有限公司。
F. 台山市創業項目有哪些
台山市已具備了資源、僑鄉、環境、後發四大優勢,初步形成了大交通、大能源、大港口、大資源、大旅遊、大商貿、大養殖的發展格局。那麼台山市創業項目有哪些?
台山市創業項目:樂器維修店
如今擁有鋼琴、小提琴等樂器的家庭越來越多,包括鋼琴調音在內的樂器維修保養業務也越來越受歡迎,而眼下的樂器維修部太少,因此建議成立樂器維修部。當然,樂器的調試和維修,本身就是一門技術性較強的細活,故首先要邀請維修技能過硬的技術人員加盟;其次,根據樂器維修技術要求較高的行業特點,要在有關專家指導下強化對維修工進行包括樂器、樂器知識在內的技能培訓。
台山市創業項目:開家兒童用品租賃店
如今的兒童用品使用期大都比較短,不買吧,孩子吵著要;買吧,孩子長得快,不久就閑置了。2014創業做什麼生意好?這時你可以開家兒童用品租賃店,大的如電子游戲機、電動車等,小的如兒童自行車、兒童書桌、專用床、各種玩具等,定會生意興隆。但必須注意的是,所有租賃品必須要經過嚴格消毒,並且租金合理,誠信守諾。
台山市創業項目:兒童傢具
開家兒童傢具“專賣店”肯定效益不錯。首先要熟悉市場行情;選址也很重要;自己動手或請個師傅。為了減少風險,你要盡可能學會做一些兒童傢具或請個師傅幫忙,一來你會很快適應市場的變化,不斷推出新顏色、新款式;二來有時你可以接受“訂單”,而“量身定做”是傢具專賣店一種很實用的經營之道。
台山市創業項目:指甲美容
一般人經過正規培訓,只需要半個月的時間便可掌握這種技術,學費僅為2000元左右。再加上你所准備的2-3萬元的啟動資金,一家包括乾裂手護理、指甲彩貼、彩噴、手繪圖案等經營項目的美甲中心便可以順利地建設起來了。1)初期一次性投入儀器設備(光療器、烘乾機、小手盆等)約1200元;2)每月開支:美甲材料1000多元;3)鋪租:幾千元到萬元不等;4)人工:一般根據業績靈活提成;5)每月收益:凈收入一般過萬元。
台山市創業項目:巧克力坊
巧克力是許多人的最愛,它口感香滑,營養豐富。現在一些精明的商家,做起了手工製作巧克力的生意。小本賺錢好項目,給顧客提供原料和工具,想吃什麼樣的巧克力,顧客自己做。巧克力的製作過程並不復雜,只要把巧克力原料熔化,倒入特製的模具,晾幾分鍾再扣出來,就可以了。在不大的操作台下面有兩個火眼,是專門用於加熱原料的。如果沒有美術功底也不要緊,往模具里倒巧克力汁就可以了,巧克力幹了,各種各樣可愛有趣的巧克力就製成了。簡單、方便成為了巧克力坊的一大特點,再加上巧克力象徵著甜蜜的愛情,所以深得年輕人的喜愛。
台山市創業項目:少兒書店
開辦一家專門服務於少兒的書店,地點要選擇在小學校址附近,營業房面積有20平方米就可以了,費用支出主要是房租和流動資金。少兒書店服務的對象應以學齡前兒童和小學生為主,有上千個品種圖書即可。目前市場上少兒圖書發行一般為四六折或三七折,加上郵購等費用,圖書的純收入大體在三八折左右,所以你售出100元的圖書,你將可獲取30元的利潤。當然,在經營圖書的同時,你還可以兼營一些小學生文具等學慣用品,這都會為你的書店帶來收益。
台山市創業項目:牆紙專賣店
新型牆紙選用優質紙作為材料,表面經過上光,背面塗膠,防潮防水不易褪色、不易脫落,壽命長,容易清洗,價格相對低廉,裝飾施工簡便。一家門面僅為2米的狹長型店堂,卷式陳列,容量較大即可;也可以開辦一家以批發為主兼營零售的牆紙店,其展示風格又不一樣。其共同的特點是,都有數冊包括裝飾效果圖、牆紙樣本冊。
台山市創業項目:新奇特玩具
新奇特玩具首當其沖!金融危機下人們的壓力日益增大,還好有新奇的玩具伴隨,讓解壓成了一件輕鬆快樂的小事。小本創業點子逗趣搞怪的大便一坨屎表情敲敲捶子發聲玩偶,多種表情,閉嘴、饞、搞笑。用力一敲,可愛的捶子會發出令人捧腹的“dang~dang~”聲,並能不斷震動,即好玩,搞笑,有可以當做敲背,消除疲勞,非常舒服。
G. 台山在哪裡
台山是廣東省的一個縣級市,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鄰港澳。
市境南臨南海,境內有大小島嶼95個
以川山群島中的上川島、下川島最大,
上下川被譽為『東方夏威夷』,可見它的魅力
總面積: 3286平方千米
總人口: 超過101萬人,海外華僑超過130萬(2002年數據)
素有『全國第一僑鄉』『內外兩個台山』
五邑: 台山、開平、恩平、新會、鶴山
語言: 台山話 粵語(粵語)
發音: 台山:Hoisaan;(台山音)
粵語:Toisaan;
拼音:Taishan
主要媒體: 台山電視台(全日播放,粵語和國語雙語廣播) 台山電台(FM90.4MHz粵語廣播)
報紙以江門日報、廣州日報為主 市內電視台和電台皆用粵語廣播為主
市政府: 市人民政府駐台城街道 郵編:529200 代碼:440781 區號:0750
市委書記:郭偉
市長: 吳曉謀
氣候: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少霜無雪、溫和多雨、陽光充足、年平均氣溫21.8゜C
基本概況
台山市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鄰港澳,幅員遼闊,總面積3286平方公里。現轄兩個試驗區,20個鎮和一個華僑農場,共分503個村(居)委會,3655條自然村。市內人口101萬余,旅居海外及港澳台等92個國家和地區的台山籍鄉親130多萬,「全國第一僑鄉」、「內外兩個台山」 『排球之鄉』之美譽。台山人出國,追溯到清乾隆39年(公元1774年),已有220多年歷史,華僑都有著赤子之心,想方設法改善和建設家鄉,對台山建設的作用是傑出的,最明顯的地方莫過於台山的教育事業了,到處都是華僑的腳印;至於排球,是每個台山人都熱愛的球類,無論年有老少,從07~08賽季開始,廣東台山建龍男排與女排的主場設在台山,依靠當地的獨特環境和氣氛,而且步步高女排決賽的地點也是台山。
市境南臨南海,海(島)岸線長587公里,境內有大小島嶼95個,以川山群島中的上川島、下川島最大。上川島157平方公里,是廣東面積最大的島嶼,下川島98平方公里。全市境內有盆地、平原、丘陵、高山、灘塗,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台山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8゜C,年平均日照2006小時,年均降雨量1936毫米。
改革開放以後,台山經濟發展尤為迅速。2001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120億元 。全市工業已形成了以機械、電子電器、紡織、醫葯、建築材料、食品、五金、化工、制衣等行業為主的工業體系,工業產品達1000多種,產品遠銷世界各地。農業初步建立了優質水稻、海水養殖、花生、甘蔗、蔬菜、禽畜、水果、花卉、林木等十大「三高」農業基地。
H. 廣東省台山市的歷史
台山市位於中國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的西側、南海岸邊,隸屬於地級江門市,是中國著名的僑鄉。目前全市旅居海外的華僑約有130餘萬,數量位居中國第一。
歷史上的台山
原屬新會縣地,明代弘治十一年八月丁卯(1498年8月20日)析新會縣地置新寧縣。1914年更名為台山縣,以城北的三台山而得名。1992年撤縣設市(縣級市)。台山以前叫姜吳,是一個古老的小城。台山有個名將出自官步里。
台山建設了裝機容量達300萬千瓦的神華能源台山發電廠,是中國華南地區最大的發電企業之一。台山市曾多次入選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工業有機械、醫葯、建材、紡織、食品、電器、五金等諸多門類。農業主產水稻、花生、甘蔗、蔬菜、水果、禽畜、花卉等,林業發達,盛產近千種海產品。
I. 台山的經濟
台山市已具備了資源、僑鄉、環境、後發四大優勢,初步形成了大交通、大能源、大港口、大資源、大旅遊、大商貿、大養殖的發展格局。隨著CEPA、「9+2」泛珠三角發展戰略的實施和港珠澳大橋的規劃建設,「接軌大特區,融入珠三角」已成為台山市的發展趨勢和必然選擇。台山市認真實施「工業強市、科教興市、農業穩市、商旅旺市、強鎮富市」五大發展戰略,增創資源、僑鄉、環境、後發新優勢,大力開展招商引資,著力發展工業經濟、民營經濟、鎮級經濟、園區經濟、海洋經濟、旅遊經濟等特色經濟。
改革開放以後,台山市工業已形成了以機械、鋁材、電子電器、紡織、醫葯、建材、食品、五金、化工、制衣等行業為主的工業體系,產品遠銷世界各地。農業初步建立了優質水稻、海水養殖、淡水養殖、花生、甘蔗、蔬菜、禽畜、水果、花卉、林木等十大生產基地。
2012年,台山市經濟實力穩步提升,預計全年完成生產總值305.85億元,同比增長10%;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7.61億元,增長13.2%。台山市縣城經濟綜合發展力位居廣東省第9名。
2013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319億元,同比增長8.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0.33億元,增長15.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7.4億元,增長13%;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96.7億元,增長10.1%;社會消費零售總額165.3億元,增長12.4%;外貿出口總額14億美元,增長8.3%。 台山是農業大市,資源豐富,再發展潛力很大。現有耕地80萬畝,山地240萬畝,灘塗40萬畝。台山氣候溫和,物產豐饒,是全國商品糧基地之一。不斷加大農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三高」農業產業化經營,初步形成了水稻、水產、果蔬、畜牧四大支柱產業和水稻、海水養殖、淡水養殖、水果、蔬菜、花生、花卉、甘蔗、林木、禽畜十大農業商品生產基地。台山農業生產正朝著優質化、基地化、商品化和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耕作制度
20世紀50年代前,種植制度以一熟或兩熟為主,三熟面積不大。低朗田、低圍田、高亢田種植一造(單造),秋、冬閑田。1955年,推行「掙稿改翻耕」,分插早晚兩造,冬種番薯,一年三熟制,即稻(早稻)、稻(晚稻)、薯(番薯),1956年曾改為稻、稻、麥。1958年,大煉鋼鐵,冬種小麥停頓。1975年至1977年,推廣種植中造水稻,改三熟制為稻、稻、稻。1977年,種植中造水稻9869畝。因連作水稻,地力用多養少,用養失調,產量不高,收益不大。又改作綠肥、稻、稻為主的種植制度。1979年,農村開始實行經濟體制改革,聯產到戶,種植制度向立體農業發展,除了保證糧食種植面積外,大種經濟作物,發展商品生產,提高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
品種改良
建國前,台山民間流傳「耕田勤換種」的農諺,農民十分注重選換優良品種,從外地引進早(晚)稻新興白、福建占、羅定占、增城占及香薯、白種木薯等。
建國後,農業部門積極引進糧食作物優良品種。縣農科所、鄉村農科站建立種子基地,組織農戶串換和更新種子。60年代後,貫徹「自選、自留、自繁、自用,輔以國家調劑」的方針。縣供銷社成立種子經理部,統一收購和供應種子。
水稻品種
50年代,早稻推廣南特16號、廣場7號、廣場13號、白殼矮;晚稻有塘埔矮、晚白占、白殼仔等。
60年代,推廣矮稈良種。早稻有矮腳南特、廣場矮、珍珠矮、廣矮6號等;晚稻以塘埔矮、溪南矮、石腳矮、木泉矮為主。這些品種具有矮稈、耐肥、抗倒伏和高產的特點。
「文化大革命」期間,科研部門癱瘓,農科人員下放幹校,引進的水稻良種不多,水稻選種、留種制度混亂。主要當家品種有科情3號、江矮早、江南矮、饒平矮、秋長3號和木泉選等。
70年代中後期,引進水稻良種逐年增多,計有廣6矮、廣解9號、紅梅早、南科選、南京11號、科2、科6、科9、窄葉青、開珍3號、新4、晚占、包選2、包胎矮、平朝9、朝陽矮、大良矮、南早32、科矮早、科廣10、古巴266、桂朝1號、桂朝13號、矮優2、黃占矮、朝靈11、南包、蒼城矮、中包6、青工矮等。
80年代初,全縣水稻種子基本實現良種化。早稻有玻惠占、龍單占、青油、桂朝4、桂朝7、汕優2、汕優6、汕優36、青優早等;晚稻有新油占、惠優占、玉所包、桂汕矮、青華矮、晚華矮、汕優等。
1985年,全縣水稻優良品種面積96.42萬畝,佔全年種植面積的68%。
雜糧品種
台山種植的雜糧主要有番薯、木薯和玉米。番薯有紅肉薯、白肉薯、牛角薯、香薯。50年代曾引進洲府薯、雷州薯、掙破壟薯、蘿卜薯和不論春薯。雷州薯產量高,但味淡,農民多用作養豬飼料。木薯主要是白木薯,有毒素,需浸水才能煮食。開放改革後,引進海南木薯種,高產,澱粉豐富。玉米當家品種有黃籽包、白籽包和苞蘿粟。60年代引進糯米包、滿蒲金和金皇後等。
糧食產量
清末民初,台山的水稻產量很低,土質較好的全年畝產150公斤,土質一般的全年畝產100公斤,低朗田和沙質淺腳田全年畝產只有50—60公斤。《新寧縣志》載:「歲入糧食,僅支半年」。
民國中期,僑眷子弟,仰仗僑匯,懶於耕作,地力漸薄,加上民間往往因山墳、水圳爭執,釀成械鬥,農業生產遭受破壞日益嚴重,糧食作物(包括雜糧,下同)種植面積減少,單位面積產量逐年下降。民國21年(1932)為正常年景,平均畝產為100公斤。
民國32年(1943)遭逢大旱,糧食作物產量平均畝產15公斤至20公斤。
民國38年(1949),糧食作物總產149869.20噸,畝產92公斤。
建國後,大力興修水利,改革耕作制度和推廣先進科學技術,糧食生產逐年發展,單位面積產量大為提高。1952年,台山由缺糧縣變為糧食自給縣,1953年糧食總產量198423.4噸。1963年,糧食總產量271161.6噸,平均畝產從1949年92公斤提高到147公斤。
1964年至1976年,糧食總產量徘徊在25萬噸至33萬噸之間,平均畝產在137公斤至185公斤之間。
1979年至1983年是建國後糧食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1979年,糧食總產量364371.75噸,平均畝產192公斤,1983年糧食總產量414893.9噸,平均畝產268公斤,開創台山縣糧食總產超40萬噸的歷史。 在清光緒年間,白沙煤礦已使用機器採煤。民國初期,又陸續興辦一些機械、半機械工廠和作坊,手工業生產也有所發展。日軍入侵台山期間,工業、手工業受到嚴重摧殘。抗日戰爭勝利後,工業恢復緩慢。194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原口徑,下同)僅440.61萬元。
建國初期,著手恢復和發展工業生產。1954年,全縣有工業企業1329戶,其中國營8戶,公私合營5戶,合作社營76戶,私營18戶,個體手工業1222戶,工業總產值1001.58萬元。
1956年,全縣私營工業和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建立起手工業社114個。糖餅廠、食品廠、煙絲廠、皮革廠及各區(鎮)糧食加工廠等相繼建成投產,工業總產值2238萬元。
1958年,縣水泥廠和白沙區水泥廠投產,結束了水泥靠進口的歷史,此外,還建成瓷廠、鹽場和機械廠。
60年代,對全縣工業進行調整,並新建了磷肥廠、農葯廠、斗山糖廠、氮肥廠等一批頗有規模的國營工業,這個時期,生產穩步增長,196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到6277萬元。
70年代,集體工業發展較快,二輕工業部門投放較大的資金,對二輕企業刊發改造,使自行車零件廠、金屬廠、服裝廠、木器廠、水步農用廠、公益五金軋鋼廠、沖蔞機械廠等合作工廠和一批手工業合作社更新了設備,擴大了規模,提高了生產能力。1970年,二輕工業總產值只有913萬元,至1979年發展為1979.93萬元。1970—197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103147萬元。
80年代,台山工業有新的發展,主要行業有:建材、燃料、化工、電器、電子、機械、製糖、制鹽、造紙、醫葯、陶瓷、服裝、食品、塑料、金飾、工藝品等。在這些行業中,家用電器工業發展最快,有生產家用電器產品的工廠9家,產值佔全縣工業總產值四成多。建材工業,辦起6家糖廠(後調整轉產2家),日榨蔗量3200噸。制鹽業,興建鹽場2個,年產原鹽4196噸,產值63萬元。醫葯工業也在興起,已興辦3家制葯廠,生產醫葯產品70餘種,產值達6000萬元。服裝加工企業40家,職工4700餘人,年加工服裝500萬件。
建國後,台山工業產值從1950年至1976年,用了25年時間,上了第一個億元(原口徑,下同);1976年至1981年,用了6年時間,上了第二個億元;1982年至1984年,用了3年時間,上了第三個億元。198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6.8223億元,工業產值第一次超農業產值。
改革開放以來,台山工業不斷發展,群龍崛起。國有集體、外資、私營、個體工業並駕齊驅。初步形成了機械製造、電子電器、紡織制衣、醫葯食品、化工塑料、建材等行業,共有80大類產品,1500多個品種。工業企業上規模、上檔次、增效益,產品遠銷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11年,台山市工業已形成了以機械、電子電器、紡織、醫葯、建築材料、食品、五金、化工、制衣等行業為主的工業體系,工業產品達1000多種,產品遠銷世界各地。 台山是全國科技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之一,廣東省科技實力強縣(市)之一。全市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9萬人,有省、市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0家、民營科技企業19家,高新技術產品涉及光電一體化、生物工程、新材料、電子信息、微電子、家電、機械等技術領域共43個品種。「九五」期間,全市獲縣(市)以上科技進步獎的科技成果102項;推廣科技成果27項;組織實施國家、省級的科技計劃項目23項,獲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公告的專利申請142項。工業、農業、海洋經濟實現了從資源型、粗放型到科技型、集約型轉變,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5%,開創了台山科技與人口、資源、環境相互促進的可持續發展局面。
J. 台山市有工業機器人廠,在招實習生嗎
1、招啊,台山亞銀機械製造有限公司在招實習生的啊,它位於廣東省江門市台山市白沙鎮三八第三工業區台山亞銀機械製造有限公司,這個工業機器人廠在招實習生的工資可能不高,月薪40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