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民族工業發展的表現有哪些

民族工業發展的表現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1-05 06:01:36

❶ 民族工業的四個階段及特徵

1、民國初年出現了「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了一個發展機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然而,近代中國的歷史卻沒有沿著這一方向繼續發展,民族工業的繁榮景象轉瞬即逝,成為「短暫的春天」。
2、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急國民政府統治前十年,發展顯著
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如:設立的廠礦企業數量增多、投資額擴大;興辦近代企業的地區增多;以輕工業為主,其中棉紡織業發展最為迅速;但受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壓迫和束縛,民族工業發展仍然十分艱難。
3、抗戰時期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造成抗戰時期民族工業萎縮的因素:一是由於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破壞;二是由於日本野蠻的經濟掠奪;三是由於官僚資本的壓榨。
4、抗戰勝利後民族工業沒有得到發展,反而凋謝萎縮。這是由於美國經濟侵略的加劇,官僚資本的擠壓,加之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不斷通貨膨脹,使民族工業日益萎縮。

❷ 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迅速發展的表現是什麼

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經歷了「短暫的春天」。該時期民族工業發展的表現有
A. 紡織業、麵粉業等行業發展迅速 B. 重工業的發展超過了輕工業
C. 形成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 D. 內地工業發展超過了沿海地區
反饋
解析
解答
【答案】 A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紡織業、麵粉業等行業發展迅速,屬於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表現,A項正確;中國近代重工業的發展一直比輕工業薄弱,B項錯誤;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環境的制約,中國近代一直並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C項錯誤;一戰時期,沿海地區的工業發展比內地快,D項錯誤。

❸ 1927~1936民族工業快速發展的原因和表現

原因:①國民政府發起「經濟建設運動」;②愛國群眾發起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③國民政府的貨幣改革
表現:1936年民族資本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已經占據主導地位,不僅超過了官僚資本,而且超過了外國資本。
1935~1936年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創歷史最高紀錄,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列強的經濟侵略,為抗日戰爭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❹ 民國初年民族工業的發展特點是什麼

一,一戰期間,處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夾縫中的中國民族工商業出現短暫的春天;

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受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帶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徵,表現在:

1.民族工業的發展主要是在輕工業方面,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工業發展偏於東南沿海,布局不合理;

2.民族資本與外國資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一些主要工業部門,外國資本仍超過本國資本;在帝國主義的控制下,民族工業不可能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3.民族資本與封建經濟相比,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絕對優勢,這使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極大的束縛,一些資本家和地主宰相近代工業投資的同時,並不放棄土地或其他封建剝削。

❺ 民族工業發展的六個階段是什麼

民族工業發展的六個階段:

1、19世紀六七十年代:夾縫中產生。

2、19世紀末(1895-1912) :初步發展。

3、20世紀初(1912-1919) :短暫春天。

4、國民政府前期(1927-1936) :發展較快。

5、抗戰時期(1937-1945) :沉重打擊。

6、抗戰勝利後(1946-1949) :日益萎縮。

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

(1)輕重工業發展不平衡。

(2)地區分布不平衡。早期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因為這些城市是外國資本主義入侵較早的地區,封建自然經濟最早解體;再者通商口岸便於出口和運輸,易於取得外國原料和技術設備。

(3) 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賴性。由於民族工業誕生之日便受到雙重壓迫,發展艱難,矛盾是必然的。但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又使得民族工業對它們產生依賴性。

❻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階段和特徵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1.洋務運動到清朝末年,出現了些民族工業萌芽,但這些民族工業往往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礙,難以生存和發展2.辛亥革命的成果,沖擊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資產階級一度受到鼓舞3.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隊中國經濟的掠奪,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了一個發展的機會,進入了「黃金時代」。4.一戰後,帝國主義經濟實力卷土重來,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使民族工業再度受挫5.抗戰勝利後,由於國民黨發動的內戰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民族工業沒能得到很好的回復。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特徵:1.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夾縫中求生存,發展。2.比較落後3.集中在輕工業部門3.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

❼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有什麼特點

(1)輕重工業發展不平衡。近代中國缺乏資本的原始積累,也缺乏近代化的投資方式,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民族工業只能從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的輕工業開始。因此早期中國民族工業基本上是輕工業。
(2)地區分布不平衡。早期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因為這些城市是外國資本主義入侵較早的地區,封建自然經濟最早解體;再者通商口岸便於出口和運輸,易於取得外國原料和技術設備。
(3)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賴性。由於民族工業誕生之日便受到雙重壓迫,發展艱難,矛盾是必然的。但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又使得民族工業對它們產生依賴性。
這也導致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先天不足,後天畸形」。
資金少,規模小,效益低,並有雙重性:妥協性和反抗性。

❽ 民族工業的發展狀況

1、近代工業的產生: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在中國設立工廠,是中國近代工業之始。這時期的外資工業主要是為外商對華貿易服務的。從1843~1894年,外國在華一共設立了191個工業企業,其中116個屬於船舶修造業和絲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業。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據估計到1894年止約近2000萬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兩項的便達1500萬元,占總投資額的75%。其餘75家工廠分別屬於印刷、食品加工、水、電、煤氣、火柴、服皂、制葯、造紙、木材、玻璃、水泥等行業,共擁有資本約500萬元,大多規模狹小。 外國在華創辦工業後20餘年,清政府開始創建用機器生產的工業。從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經營了21家軍用工廠(包括一家船廠),所費資金從低估算在5000萬兩左右。其中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和湖北槍炮廠,規模較大,設備比較齊全,是中國近代工業創建時期的大型工廠。軍用工業是非商品生產企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不甚密切,但它促進了19世紀70年代民用工業的興起。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由中國人自辦的工業企業大抵有船舶機器修造廠27家,機器繅絲廠約113家,機器綿紡織廠8家,其他輕工業工廠47家,共約195家。其中多數規模很小,資本額不詳,有不少甚至在籌建期中或投產後不久便告歇業。設備比較完備的企業大多為官辦或官督商辦企業,如上海機器織布局、武昌織布官局和蘭州織呢局(見彩圖)等。商辦工廠如陳啟源經營的繼昌隆絲偈為華南繅絲業的發展起了引導作用;商辦船舶修造廠大多是從原來手工作坊基礎上添置一二部車床發展起來的,而到80年代逐步發展到修理和製造繅絲車和軋花機。以上近代工業的創辦,也標志著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逐步確立。
2、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後,民族矛盾日趨激化,抵制外貨,設廠自救的呼聲遍及全國。1895~1913年,中國近代民族工業進入初步發展時期,並且在1896~1898年和1905~1908年出現了兩次投資工業的熱潮。這19年中,國內新創辦的、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廠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設24.6家,新投資總額達9822萬元,平均每年新投資為516.9萬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資本中80%以上屬於商辦企業,改變了甲午戰爭前以清政府投資為主的特點,民族資本成為本國工業資本的主體。同時在工業企業的地區配置上,開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漸向內地城市伸展。唯初步發展時期的工業主要是輕工業,重工業才見露頭,如創建於1889年的漢陽鐵廠,幾經改組,於1904年與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合組為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但1913年僅生產生鐵 9.7萬噸、鋼4.2萬噸。 在民族工業稍見發展的時節,外資在華工業憑借特權有了更為迅速的增長。據統計,這一時期中,外國在華設立的資本在10萬元以上的工廠共達104家(其中以外國資本為主中外合辦的有18家),資本額4952萬元,為甲午戰爭前50年間投資總額的5倍以上。所以,在這段時間里,與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激增速度相比較,本國工業仍處於劣勢地位。
3、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914年,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的主要參加者英、德、法等帝國主義國家轉入戰時經濟,放鬆了對遠東市場的追逐。中國民族工業遂獲得一個發展時機,從1914~1919年,新開設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包括礦場)共379家,資本額8580萬元,平均每年開設63家,新投資1430萬元。據1920年的統計,新設工廠的單位資本額在10萬至 100萬元之間的約占當時工廠總數的36%,而1914年則只佔11%,可見發展的速度和規模都超過了大戰前19年間所達到的水平。如果不是由於日本、美國利用歐洲列強無力東顧而乘虛加緊侵略,中國民族工業會有更大的增長。這一時期,日本加強了對華經濟侵略。它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原料、燃料,在上海、天津、漢口、青島等地設立紡織廠。戰前的 1913 年,日本在華紗錠為11.1萬余錠,到1919年增加到32.2萬余錠,增加幾近2倍。在麵粉業方面情況也相似。1916~1920年,日資麵粉廠增設了4家,還有中日合辦的5家,設廠地點自東北而擴及天津、青島、濟南等地。外國侵略的加劇,激起了1915年反對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群眾抗議運動和1919年的「五四」運動。這些愛國運動也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4、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西方列強卷土重來,中國民族工業普遍地遇到了外國勢力爭奪市場的壓力。戰時發展迅速的綿紡織業這時出現了引人注目的變化。一方面,在相當多的中、小型棉紡織廠虧累擱淺的同時,若干大的民族資本紡織集團開始形成;而在另一方面,這些民族資本紡織集團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外國壟斷資本的滲透和侵蝕,呈現了半殖民地中國工業活動中資本集中的復雜局面。值得指出的是,由民族危機引發的 1925 年的「五卅」運動和1928年「五三」抵貨運動,也曾給這一時期的民族工業如紡織、麵粉、卷煙等業的發展以有力的推動。據估計,1920~1928年,新投入的工業資本在3億元左右。中國工業的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遇到了市場危機的威脅。國民黨發動的反人民內戰削弱了廣大人民的消費能力;東北廣大市場和資源被日本侵略者霸佔;西方列強為了轉嫁經濟危機,跌價傾銷進口商品;連同日本在華北的嚴重走私等等,造成國內市場購買力銳減,出現了物價下跌而銷售遲滯的景象,迫使工廠停工減產。1933年,棉紗價格跌落之巨為10年來所未見,全國紗廠虧多盈少;同年,上海麵粉價格狂落,存貨堆積,使部分工廠停工。這種景況一直持續到1935年。1936年,由於國民黨政府的法幣政策、通貨貶值的刺激,物價轉升,市場購銷情況有所改善,工業生產開始上升。可是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沿海、沿江戰火波及地區,工業設施迅遭嚴重破壞。僅上海一地,據當時上海社會局調查:受損害的工廠約2000餘家,損失總額在8億元左右。中國民族工業遂因戰爭的破壞而中落。這一時期,除了東北地區已全部淪為殖民地經濟以外,國民黨統治區外國資本的力量也在迅速膨脹。1936年的統計表明:外國資本大體上已經控制了中國生鐵產量的95%,鋼產量的83%,機器採煤的66%,發電量的55%,在紡織工業中則佔有紗錠數的46%和織布機數的55%。十分明顯,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外國在華工業資本確立了壟斷地位。
5、抗日戰爭以後的萎縮工業: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展開後,戰區工廠內遷,連同大後方新設工廠,比較偏僻的西南地區逐漸成為民族資本工業的陣地,重慶成了後方工業中心。其他如四川的成都、萬縣、瀘州、宜賓,雲南的昆明,貴州的貴陽,廣西的桂林、柳州,湖南的衡陽、祁陽、芷江、沅陵,陝西的西安、寶雞,甘肅的蘭州等城市都陸續發展成為後方的新工業區。就資本狀況看,當時以四川和雲南的私營工廠規模較大,而湖南、廣西的工廠規模較小,總的說來都較戰前為弱。但由於國民黨政府推行錯誤政策,使一度興起的後方工業,到1943年便陷於停工關廠的困難境地,其後幾年中艱難竭蹶的情景更見嚴重。抗日戰爭時期,表現在中國經濟上的一個突出現象,是官僚資本的形成和膨脹。國民黨統治集團憑借國家政權,巧取豪奪,特別是在抗戰時期,利用戰時經濟統制,借用「公營」名義,控制工業企業。1942年後方共有工廠3758家,官營工廠在數量上雖只佔17.4%,但所擁資本額占總資本額69.5%,所擁動力設備佔全部動力的42.2%,官營工廠平均每廠動力有100匹馬力,而民營廠只有26.7匹馬力。其後數年,官、私工廠在這些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及至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沒收日偽財產和德、意的法西斯投資。其中接收日偽工廠便有2411家,作價標賣的不過10%,其他絕大部分成為國民黨政府的官營工業。1948年,官僚資本佔有全國產業資本的80%,控制了全國鋼產量的90%,煤產量的33%,電力的67%,石油和有色金屬的100%,水泥的45%,紗錠的38%,織布機的60%,棉布的73%,棉紗的39%,毛織品的50%,食糖的65%,紙張的30%。在這種情況下,民營工業處於受壓制和被排擠的地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官僚資本主義是一種腐朽的生產關系,它投靠帝國主義,嚴重地壓制國內生產力的發展。中國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下,處於十分艱難的境地。 原因:1官僚資本主義的阻撓 2美貨的泛濫 3 內戰的影響
6、新中國對民族工業的改造: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人民政府的沒收官僚資本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19世紀末以來,贛閩粵邊區各縣相繼降生的近代工業絕大部分轉變為國營企業。例如,1949年,瑞金縣人民政府接管民國政府員工印刷所的設備開辦瑞金新華印刷所,1956年,"昌明"、"福興"私營印刷所並入,新華印刷所更名為江西瑞金印刷廠1950年,長汀縣人民政府接管舊政府田賦處的碾米設備,籌建了縣 近代機器辦第一家國營工廠--第一碾米廠;興寧縣第一染織廠則是1951年由西庄、睦仁、霖興、大同、福利、農業、勤信、合眾、集泰等9家全縣較大的私營布廠合營的,1955年被批准為公私合營,定名為"地方國營興寧第一染織廠"。1924年創辦的妙培爐鐵廠,1950年為平遠縣人民政府接管,易名為妙培爐人民鋼鐵廠,後來發展成為平遠縣國營鋼鐵廠。1955年,通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梅縣共有海源、復興卷煙廠、光明電燈公司等13家私營工廠先後參加了公私合營;1956年,增加到18家;1958年至"文革"初期,上述工廠全部轉變為國營工廠;其中由海源煙廠、復興煙廠合並的公私合營企業--梅縣卷煙廠就是1960年過渡到地方國營企業的。於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在贛閩粵邊區各縣建立的地方國營工業企業中,清末民國以來邊區降生的近代工業很快實現了所有權的轉制,成為人民政府所有的經濟實體和新中國公有經濟的主體。這些公有制純度高的工業經濟,在後來的城鄉分割與計劃經濟體制下,弱化了其對農村經濟發展應有的影響力。在80年代中期以後,它成為三邊地經濟改革主要對象,並在實現轉制轉軌中逐步融入世紀末三邊地區工業化與市場化的歷史進程中。

❾ 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

1、產
生(19世紀60、7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
原因①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擴大了商品和勞動力市場
②洋務運動誘導和外商企業的刺激
③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特點①輕工業為主,分布於沿海地區;
②具有革命性與妥協性
2、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後)(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向帝國主義過渡)
原因:帝國主義資本輸出
清政府政策調整(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特點:集中在輕工業,開始向內地擴展
3、短暫的發展春天(1912——1919)(一戰期間)
原因:社會政治條件(辛亥革命)、客觀條件(歐洲列強暫時放鬆經濟侵略)、直接推動力(群眾反帝斗爭)、思想條件(利潤刺激和愛國心驅使)
特點:時間短暫、行業發展不平衡、地區分布不平衡、半殖半封特徵。
4、日益萎縮(國民政府統治時期)
原因:日、美的經濟掠奪;
特點四大家族的壟斷
瀕臨破產
5、獲得新生(建國後)
原因:合理調整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
特點:恢復發展、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閱讀全文

與民族工業發展的表現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跟奧迪哪個待遇好 瀏覽:548
賓士的操控系統叫什麼簡稱 瀏覽:946
汽車鐵牌是什麼 瀏覽:61
汽車如何換胎視頻 瀏覽:892
汽車軟包腳墊得多久 瀏覽:506
高埗鎮的工業區生意如何 瀏覽:572
汽車玻璃水漬怎麼清除 瀏覽:455
2021賓士威霆加價多少 瀏覽:244
寶馬保養做多久 瀏覽:724
洛陽重工業園有哪些 瀏覽:882
賓士221用什麼機油 瀏覽:570
奧迪哪個城市賣得最好 瀏覽:612
汽車ltd燈多少錢 瀏覽:541
青州益都工業怎麼樣 瀏覽:237
國三汽車農用報廢價是多少 瀏覽:587
汽車強制險怎麼查詢 瀏覽:40
奧迪4驅高功率多少錢 瀏覽:855
工業區收廢品怎麼處理 瀏覽:325
名爵tf和寶馬mini怎麼選 瀏覽:384
寶馬m256發動機怎麼樣 瀏覽: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