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朝前期出現了新型手工業形式
明代中後期在東南沿海地區某些手工業行業中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遭到了明清之際戰亂的嚴重破壞。清初,隨著社會經濟的復甦和發展,這種新的生產關系的萌芽又重新活躍起來。清代前期,無論是社會生產力還是商品經濟的發展程度,都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這樣一種新的社會經濟水平上,清代手工業的資本主義萌芽較之明代又有了進一步的增長。這主要表現為:作為商業資本代表的包買商空前活躍,商業資本日益侵入生產領域,控制小生產者;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手工業部門比明代增多,規模也有所擴大,特別是在地區分布上已由東南沿海地區擴展到了內地;手工業的僱傭勞動數量顯著增加,手工業工人與作坊主、工場主的勞資對立更加尖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末期一個越來越不可忽視的社會矛盾。 包買商的空前活躍 乾隆、嘉慶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水平已超過明代。棉布、綢緞、紙、糖、鹽等手工業品以及棉花、蠶桑、甘蔗、煙草等經濟作物的生產都比明代有較大增長,並且地區性分工更加明顯,形成了一些比較集中的產區。如江蘇是棉紡織業發達的省份之一,又以松江府的棉紡織業尤其著名,當地「紡織不止村落,雖城中亦然」①。內地也有類似的棉布的集中產區,如四川的新津「男女多紡織,故布最多」②。太湖地區則以蠶桑生產為主,「環太湖諸山,鄉人比戶蠶桑為務」③。江西的撫州、建昌(今江西南城)、寧都等地麻織業非常興盛,當地「緝麻織線,猶嘉湖之治絲」,寧都更是「俗無不緝麻之家」④。四川的榮昌也是「南北一帶多種麻,比戶皆績,機杼之聲盈耳」⑤。而製糖業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以及四川的內江等地。在一些手工業品或經濟作物的集中產地,小生產者生產的產品已主要不是為了自給,而是更多地作為商品在市場出售,並且也已主要不是為了滿足當地市場的需要,而是為了遙遠的市場。如新津家庭棉紡織業所產的棉布就「有販至千里外者」⑥。乾隆年間,江浙一帶所產蠶絲除了銷往各地,還有一部分銷往國外市場。小生產者的分散、孤立狀況與擴大了的市場之間產生的不可調合的矛盾,勢必使小生產者日益依附於商業資本。這就為商業資本乘機插入小生產者與市場之間、控制小生產者、侵入生產領域提供了機會,於是包買商作為商業資本的代表也就空前地活躍起來。 ① 康熙《松江府志》卷5。 ②道光《新津縣志》卷29。 ③ 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第1卷201 頁。 ④ 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卷14。 ⑤ 同治《榮昌縣志》卷16《風俗》。⑥ 道光《新津縣志》卷29。 乾隆年間,在江浙一帶的蠶桑產區,每當蠶繭收成之時,有商人攜帶資金分赴各村,利用蠶家急於出售的心理,乘機賤價收購,壟斷了市場。 商人還通過放款預購的方式,利用高利貸進一步控制小生產者。在廣東製糖業中,商人往往預先向蔗農發放糖本,冬天則收取糖利①。或預先向糖寮放帳,待榨出糖後收取產品②。在江西贛州薴麻產區,福建商人於二月發放薴錢,到夏季收獲時將薴麻運走③。 無錫盛產棉布,但當地不產棉花④,棉花仰給於外地。一些商人就開設棉花庄,專門以棉花向小生產者換取棉布⑤。在湖州南潯鎮,商人也屯積棉花,以花換布⑥。廣東的佛山鎮也有類似情況,棉布業的老闆向紡工提供棉花二斤,收回棉紗一斤⑦。 在南京和蘇州的絲織業中,一些資本雄厚的大商人開設「賬房」,向小機戶發放原料,收回成品。小機戶一般在「家中置木機從事織造。」⑧為賬房加工,稱為「代料」。小機戶織
絲之前,先要將原料送染房染色,並分散給織工絡絲,織成綢緞後送回賬房,賬房評定產品質量,稱為「仇貨」,然後按產品質量和數量支付工資⑨。「小機戶無甚資本,往往恃賬房為生」⑩,只能完全依附於商業資本。盡管賬房並未變革小機戶分散生產的方式,但實際已經使小機戶變成在家內為賬房勞動的雇傭工人,從而形成了資本主義性質的家庭勞動。賬房已經達到商業資本的最高形式,在這里,賬房的商業資本變成了工業資本。 手工業部門的增多 ① 李調元:《南越筆記》卷16《糖》。② 乾隆《澄海縣志》卷19《生業》。 ③ 乾隆《贛州府志》卷2《物產》。 ④ 黃卬:《錫金識小錄》卷1《備考》上。⑤ 錢泳:《履園叢話》卷23《雜記》上,《換綿花》。 ⑥ 咸豐《南潯鎮志》卷24。⑦ 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第1 卷257頁。 ⑧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385《實業考》。⑨ 陳作霖:《鳳麓小志》卷3《記機業》。 ⑩ 陳作霖:《鳳麓小志》卷3《記機業》。
清代前期,朝廷對於手工業的限制比明代有所放寬,民間手工業的發展條件比明代有所改善,這對於手工業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是比較有利的。清代前期,在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手工業資本主義葫芽的發展程度超過了明代。 江南的絲織業在明代就相當發達,並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清代江南的絲織業又有進一步的發展,城鎮中集中了一大批與農業脫離的絲織業作坊。蘇州東城一帶以絲織為業的不下萬戶①。杭州的絲織業也空前興盛,「東北隅數萬千家之男女,俱需此為衣食之謀」②。南京的絲織業發展尤其迅速,僅緞機就有三萬張,紗、綢、絨、綾織機還不在此數③。已超過蘇杭兩州。廣州的絲織業更是後來居上,雍正年間才開始興起,到嘉慶、道光年間,已有織工四五萬人了④。從蘇州城中「比戶習織」的情況來看,這些城鎮中的絲織業大多是家庭手工業作坊,生產規模比較狹小,有許多可能還是向賬房領取原料代為加工的小機戶。但蘇州絲織業中使用僱傭勞動力的情況也比較普遍,「蘇城機戶,類多僱人工織,機戶出(資)經營,機匠計工受值」①。在蘇州城內,每日清晨都有許多機工在橋頭待雇,靠出賣勞動力謀生②。不過,對於蘇州絲織業機戶雇傭工匠的情況還必須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清代前期在蘇州絲織業中的機戶,一般是通指民間從事機業的人戶而言,既包括絲織個體手工業者(小機戶),也包括兼營紗緞庄(俗稱賬房)的鋪戶,是二者的一種混稱。蘇州的經營紗緞庄的鋪戶(賬房)除了控制小機戶,讓他們在家內為自己工作,還「自行設機督織」③,直接僱傭機匠從事生產,從而兼有包買商和作坊主的雙重身分。他們僱傭機匠時,是採取「按件而計」的方式購買勞動力的。雖然對於長雇的機匠,除了發給正項工資外,經營紗緞庄的鋪戶還要按例定期另給酒資,使勞動力的買賣關系蒙上了一層封建色彩。但從紗緞庄鋪戶與機匠之間關系的基本方面來看,仍然具有資本主義僱傭剝削的性質。至於小機戶僱傭機匠,往往是出於生產上的需要,臨時補充家庭勞動力之不足。被雇請的短工只是作為一種輔助勞動性質的助手,他們與小機戶之間屬於幫工與作坊師傅的關系。在南京絲織業中,清廷取消對私人織機數量限制以後,由競爭引起的絲織業機戶之間的分化已非常明顯,道光時期,南京絲織業中已經出現擁有五六百張織機的大機戶④。 ① 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第1 卷,中華書局1962 年版。 ② 光緒《仙居縣志》卷10,張麗生:《杭州機神廟碑》。 ③ 光緒《續纂江寧府志》卷19《拾補》。④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史料》第183 頁,中華書局1959 年版。
我盡力了,希望能幫到你
❷ 手工業發展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1.官營手工業:
發展概況:夏商周時期,手工業由官府統一管理,直到明代前期,占據著古代手工業的主導地位.
主要特徵:主要生產軍用品和供官府、貴族消費的生活用,生產規模大,分工細致,代表著古代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
2.紡織方面手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會:紡織業開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為主,但也出現了絲織業.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綢的國家.②漢:遠銷海外,被稱為絲國(開辟絲綢之路). ③唐朝:中期以後,私營作坊興起.④宋元:棉紡織業興起, 元朝時松江成為全國的棉紡織業中心.⑤明:紡織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蘇州和杭州是絲織業的中心.
3.冶金方面手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就:
①新石器時代:已經出土了小件銅器,②夏商周:青銅鑄造業進入繁榮時期,被稱為青銅時代..③春秋戰國: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出現了鐵器④漢:開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風形式發生革命性變化.⑤東漢時期: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借用水力作為動力鼓風.
4.制瓷方面手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會:彩陶出現.②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陶發展過渡到瓷.商朝燒制出原始瓷器.③唐朝:釉陶製品的精品唐三彩,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④宋元:宋代的景德鎮到元朝發展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燒制出青花瓷器..⑤明清:景德鎮成為瓷都,明中後期五彩瓷,清代琺琅彩.
5.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①生產部門不斷增加,並且勞動分工越來越細②生產技術不斷進步
③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並且出現工場手工業 ④官營、私營、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
⑤經濟重心南移與手工業生產布局成相應變化.⑥長期領先於世界,產品遠銷海外.
❸ 三大改造中農業手工業的改造形式主要是什麼
一、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形式
1、積極引導農民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道路。
2、農業合作化遵循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原則,以互助合作的優越性吸引農民走合作化道路。
3、正確分析農村的階級和階層狀況,制定正確的階級政策。
4、堅持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採取循序漸進的步驟。
二、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形式
1、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採取了類似改造個體農業的逐步過渡的方法,主要形式也是合作化。
2、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經歷了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的三個步驟:第一步是辦具有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手工業供銷小組;第二步是辦具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第三步是建立具有社會主義集體經濟性質的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3)政策時期新的手工業指哪些擴展閱讀:
三大改造中工商業的改造形式:
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方法是「和平贖買」。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主要採取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
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高潮中,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後發出一系列指示,對民族工商業者的選舉權、工作和生活作了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業者在不太勉強的情況下接受社會主義,從而保證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
在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浪潮中,也存在著過急、過快和過粗的問題。同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還順利地開展和完成了對於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為新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創造了條件。
❹ 手工業有什麼
問題一:手工業主要有哪些? 手工業並不是指哪一類產業 手工業是指依靠手工勞動,使用簡單手工工具從事小規模生產勞動的工業。所以說只要是主要依靠手工勞動或簡單的工具的工業都可以稱為手工業。 不過現在幾乎沒有多少手工業了,手工業基本上存在於現代的民間和古代。 在戰國的時候手工業、冶鐵是一種新興的金屬冶鑄業 。最初大約始於春秋末,到戰國時有了很大的進展。在各地出土的戰國鐵器中,以農具、手工工具為最多,也有兵器和其他器物。冶銅業仍是重要的手工業。除了鑄造禮器、樂器之外,還要鑄造錢幣、符節、璽印、量器等物,社會對銅的需求量很大,故銅器物製造水平也有提高。絲麻織物的生產也頗為發達。 無論是紡織、染色或是提花、手綉,都達到較高的技術水平 。戰國手工業,一部分為官府經營,一部分屬民營。官府手工業,除生產和國計民生關系密切的鹽、鐵、錢幣之外,還旁及於漆器、陶器、紡織和金銀玉石等領域。民營手工業約開始於春秋末,進入戰國後獲得很大發展。鹽、鐵等重要門類中,有不少民營作坊。
問題二:中國古代手工業有哪幾種類型 紡織業,陶瓷業,造紙術,獻。冶鐵業;造船業制漆業,,制鹽業.,青銅業
問題三:春秋時期的手工業有什麼? 冶鑄業成就有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比歐洲早兩千年以上;青銅鑄造成就有春秋中期的珍品蓮鶴方壺、金銀錯技術和雕鑄技術;漆工藝採用夾技術;紡織業成就有長沙楚墓出土的戰國麻布殘片;其他行業有煮鹽業、釀酒業;手工業工藝專著《考工記》。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問題四:手工業具體包括哪些 10分 觀點一:屬於第一產業(農業)
理由:手工業仍屬手工勞動,是農業文明的產鄲。
觀點二:屬於第二產業(工業)
理由:首先,看字面:手工業,手――工業。是工業的一個分支,屬第二產業。
第一產業,農業,包括農、林、牧、漁等。
第二產業,工業,包括重工業、輕工業,當然也包括手工業了!(當初發改委給工業下定義的時候漏掉了可能是)
第三產業,服務業,包括衣、食、住、行。
大家不要一聽到工業就以為是機械裝備的大工廠,其實也有很多小工廠屬工業范疇之內,不管插花的、編草帽的、納鞋的、炒茶的……都是小工廠,俗稱作坊。
工業,區別於其他行業,特點就是製造,就是把原材料製造成可以直接供生活、生產使用的成品,即產生具有使用價值的商品。手工業具備了這一點!
問題五:中國最早出現的手工業是什麼? 我國自古以來在紡織業方面就領先於世界,絲織業尤其在世界上享有盛譽。手工業發展,
為古代人們發展社會經濟、改善生活起到了促進作用。但由於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手工業始終為農業的發展服務而處於從屬地位。雖然在明清時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
芽產生並有了緩慢發展,但又由於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始終沒有進入手工工場時代。
1、礦冶業發展概況
1)、冶鐵業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冶鐵的國家之一,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①商周:青銅鑄造業興盛,西周時青銅器產品趨向生活化。
②春秋戰國:鑄鐵柔化技術是世界冶鐵史上的一大成就;
③魏晉南北朝:百煉鋼技術已相當成熟,還發明了把生鐵和熟鐵合煉成鋼的灌鋼法。
④隋唐:冶鑄業已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⑤明朝:廣東佛山冶鐵業,一天產鐵量達到六七千斤;雲南采礦業也很有名。
⑥清朝:廣東冶鐵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2)、青銅鑄造業的發展
①夏商周三代被稱為青銅時代。
②夏朝青銅器目前尚未發現,商周是青銅時代的繁盛 時期。
③商朝青銅器由官府壟斷,生產規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產品供國王和貴族使用。
④西周青銅器產品趨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數量大.有些動物形狀的器皿栩栩如生。
⑤春秋戰國時期的蓮鶴方壺是春秋中期的珍貴名器;戰國青銅器出現金銀錯新技術;青銅雕塑藝術也有創新,器物上已有建築雕塑圖案。
2、紡織業發展的概況
①商周:已出現斜紋提花織物和刺綉。
②春秋戰國:的紡織品纖維相當細密。
③魏晉:曹魏在紡織中心襄邑、洛陽設有專門的織造機構;吳國繅絲質量高,蜀錦、鄴錦、回紋錦著名。
④隋唐: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北方以來州、毫州最著名,南方以吳越、宣州出名;另外絲織品種類增多。
⑤明清:棉紡織業成為農民的主要副業,棉布成為廣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嘉興使用新式「紗綢機」;雙色套印技術得以廣泛傳播,出現許多顏色的秋色印刷品;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興起,蘇州等地絲織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3、陶瓷業概況
①商和西周遺址里出現了原始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一次飛躍。
②秦:多集中於鳳翔,鳳翔的畫磚最為出色。兵馬俑是制陶與雕塑結合的藝術化。
③三國兩晉南北朝:當時南方盛產青瓷,後來製作技術傳到北方。北方創制出白瓷,也有黑瓷。
④隋唐:唐三彩為彩瓷的產生開辟了道路;越州的青瓷、邢州的白瓷、鞏縣的唐三彩最為有名;還出現了秘色瓷。
⑤明清:江西景德鎮制瓷業分工很細,有春土、澄泥、造坯、字畫等十幾道工序。
4、造船業發展
①兩漢:水軍擁有用途不同、類型多樣的艦船;發明了櫓、舵、布帆和使用錨。
②三國:吳國造船技術很高,衛溫曾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
③隋唐: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而且最早出現了機械動力的輪船雛形。洪州是著名的造船中心。
④宋元:北宋江南和東南沿海是造船業最發達的地區。南宋造船業中心有明州、泉州、廣州,海船載運量大。
⑤明朝:造船水平的高超可以從鄭和率船隊先後七次遠洋航行成功上得出。
5、煮鹽業、釀酒業的發展
①甲骨文中有關於商周時期釀酒技術的記載。
②春秋戰國:煮鹽業有山西的池鹽、山東的海鹽和四川的井鹽都已開發;人們已能用曲造酒,是古代釀造技術的重要發明。
③兩漢:漢武帝時實行鹽鐵專賣,反映了鹽在當時國家經濟中所佔的重要地位。漢代開發的鹽,分為池鹽、海鹽、井鹽等,那時,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鹵,四川吃井鹽。
6、造紙業的發展
①西......>>
問題六:宋代的手工業有哪些? 大宋是當時世界第一經濟強國,手工業非常繁榮。代表性的有,
制瓷:哥、汝、定、官、鈞五大名窯享譽世界。
採煤:已經有完備的開采設施,開采量世界第一。
冶煉:鐵銅等主要金屬產量多,冶煉水平世界最強。
棉紡織:紡織業以及棉花的種植推廣到閩場2;粵地區.使各地都出現了棉紡織業,甚至出現了專門紡織的「機戶」
問題七:做手工業有什麼手工做 您是哪裡的,珠綉字畫外發了好多年了,你可以查一下如心工藝品詳細的看下,可以快遞到你家裡,你在家就可以做,很方便
問題八:手工活動有哪些,手工用具有哪些 做發簪 做手鏈 蝴蝶結 羊毛氈 不織布 房屋 紙模 好多好多
❺ 中國在世界上最早採用的手工業技術包括哪些
我國自古以來在紡織業方面就領先於世界,絲織業尤其在世界上享有盛譽。手工業發展, 為古代人們發展社會經濟、改善生活起到了促進作用。但由於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手工業始終為農業的發展服務而處於從屬地位。雖然在明清時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 芽產生並有了緩慢發展,但又由於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始終沒有進入手工工場時代。 1、礦冶業發展概況 1)、冶鐵業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冶鐵的國家之一,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①商周:青銅鑄造業興盛,西周時青銅器產品趨向生活化。 ②春秋戰國:鑄鐵柔化技術是世界冶鐵史上的一大成就; ③魏晉南北朝:百煉鋼技術已相當成熟,還發明了把生鐵和熟鐵合煉成鋼的灌鋼法。 ④隋唐:冶鑄業已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⑤明朝:廣東佛山冶鐵業,一天產鐵量達到六七千斤;雲南采礦業也很有名。 ⑥清朝:廣東冶鐵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2)、青銅鑄造業的發展 ①夏商周三代被稱為青銅時代。 ②夏朝青銅器目前尚未發現,商周是青銅時代的繁盛 時期。 ③商朝青銅器由官府壟斷,生產規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產品供國王和貴族使用。 ④西周青銅器產品趨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數量大.有些動物形狀的器皿栩栩如生。 ⑤春秋戰國時期的蓮鶴方壺是春秋中期的珍貴名器;戰國青銅器出現金銀錯新技術;青銅雕塑藝術也有創新,器物上已有建築雕塑圖案。 2、紡織業發展的概況 ①商周:已出現斜紋提花織物和刺綉。 ②春秋戰國:的紡織品纖維相當細密。 ③魏晉:曹魏在紡織中心襄邑、洛陽設有專門的織造機構;吳國繅絲質量高,蜀錦、鄴錦、回紋錦著名。 ④隋唐: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北方以來州、毫州最著名,南方以吳越、宣州出名;另外絲織品種類增多。 ⑤明清:棉紡織業成為農民的主要副業,棉布成為廣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嘉興使用新式「紗綢機」;雙色套印技術得以廣泛傳播,出現許多顏色的秋色印刷品;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興起,蘇州等地絲織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3、陶瓷業概況 ①商和西周遺址里出現了原始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一次飛躍。 ②秦:多集中於鳳翔,鳳翔的畫磚最為出色。兵馬俑是制陶與雕塑結合的藝術化。 ③三國兩晉南北朝:當時南方盛產青瓷,後來製作技術傳到北方。北方創制出白瓷,也有黑瓷。 ④隋唐:唐三彩為彩瓷的產生開辟了道路;越州的青瓷、邢州的白瓷、鞏縣的唐三彩最為有名;還出現了秘色瓷。 ⑤明清:江西景德鎮制瓷業分工很細,有春土、澄泥、造坯、字畫等十幾道工序。 4、造船業發展 ①兩漢:水軍擁有用途不同、類型多樣的艦船;發明了櫓、舵、布帆和使用錨。 ②三國:吳國造船技術很高,衛溫曾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 ③隋唐: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而且最早出現了機械動力的輪船雛形。洪州是著名的造船中心。 ④宋元:北宋江南和東南沿海是造船業最發達的地區。南宋造船業中心有明州、泉州、廣州,海船載運量大。 ⑤明朝:造船水平的高超可以從鄭和率船隊先後七次遠洋航行成功上得出。 5、煮鹽業、釀酒業的發展 ①甲骨文中有關於商周時期釀酒技術的記載。 ②春秋戰國:煮鹽業有山西的池鹽、山東的海鹽和四川的井鹽都已開發;人們已能用曲造酒,是古代釀造技術的重要發明。 ③兩漢:漢武帝時實行鹽鐵專賣,反映了鹽在當時國家經濟中所佔的重要地位。漢代開發的鹽,分為池鹽、海鹽、井鹽等,那時,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鹵,四川吃井鹽。 6、造紙業的發展 ①西漢:前期已有了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 ②魏晉南北朝:紙張質量提高,逐漸取代簡族,成為最主要的書寫工具。造紙中心:洛陽、長安、建業、揚州。 7、代制漆業的發展 1)、原始社會:我國是世界上用漆歷史最悠久的國家。河姆渡遺址曾出土過紅漆碗。 2)、商朝:漆器出現了浮雕式花紋,並鑲有綠松石和鑽花金箔。 3)、周朝:漆髹工藝大量用於車的製造。種植漆林,已被徵收稅賦。 4).戰國漆工藝有新成就,已出現採用夾紵技術的漆器 5)、秦朝:專設官吏管理漆園的種植和漆器的製作生產。 6)、兩漢: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都是漢代漆器當中的精品。 8、玉器雕刻業 商周玉器加工有了很大發展,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數量多,僅安陽婦好墓就出土玉器七百多件。 9、手工工藝專著: 戰國:《考工記》 明清:《天工開物》 我國古代手工業的特點 (1)工業部門不斷增加。奴隸社會就有了治銅工業(即青銅工業),封建社會增加了冶鐵、製糖、棉紡織業等部門。工業部門的不斷增加,有的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新行業,有的則是由某個行業演變分化成的新的部門。例如:在紡織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先有絲織業,後有棉紡織業;其後棉紡織業日益發展,又分為軋花、紡紗、織布、印染等部門。同樣,在礦冶鑄造工業方面,也日益分化成為采礦、冶煉、鑄造等工業部門。另外,某個工業部門的創立或發展,往往會帶動其他有關部門的創立或發展。例如:中國冶鐵工業的興起,使農具製造和兵器製造成為獨立的工業部門。 (2)工業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勞動分工的不斷發展。任何一個工業部門,不論其創立的早晚,一旦創立,它的生產技術都是在不斷進步的。以冶鑄技術的發展為例:商朝時有了青銅冶煉技術,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唐朝的鑄造業已普遍採用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3)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與工場手工業的出現。從經營的方式來說,其發展的一般趨勢是由家庭手工業到作坊手工業,再到工場手工業。到了封建社會,工業生產的規模有所擴大,勞動分工也漸趨細致。尤其在明代中葉以後,城市工業中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工場手工業的經營方式。在這種手工業工場中,一般僱傭較多的工匠,在細致的勞動分工下從事生產,使產品的製造進一步的發展。如:在江南地區的礦冶工業、紡織工業、制瓷工業等部門的生產中,某些手工業工場具有比較復雜的生產設備,擁有大量的僱傭勞動者。他們生產出來的商品數量很大。 (4)、官府工業與民間工業的同時並存。中國的官府工業,歷史悠久,自從奴隸制國家建立後,就有官府工業的存在。從西周到西漢,主要的工業部門,官府都設有作坊。統治者把手工業者集中到官府,以強制的手段迫使他們在官府作坊里進行製造。從春秋末期起,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生產技術的提高、社會分工的擴大,不少手工業者脫離農業而獨立。這時社會上除了官府工業作坊外,還出現了一批民間工業作坊。其時以冶鐵業發展最快,因為它與人民生活有密切關系,其產品具有極大的市場。從東漢開始,社會分工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民間手工業者不斷從農村中分化出來,向城市集中,成為獨立的手工業者。這一時期,一方面是民間手工業者脫離農業而向城市集中;另一方面,官府工業在中國工業經濟中仍佔有主導地位,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民間手工業者的發展。到明清兩代,官府工業走上衰落的道路,民間工業則不斷發展。這時候官府工業與民間工業的關系,不僅表現在官府工業須有民間工業來支持,而且表現在官府工業在中國工業經濟中所佔的主導地位讓給民間工業了。在這一時期,民間工業經營方面有一個特色,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開始產生。一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破壞;二是某些手工業作坊擴大成為手工業工場,亦即工場手工業開始興起。中國民間工業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是從明代中葉以後開始的,至清代前期有所發展。它所涉及的生產范圍,以礦冶、制瓷、紡織業為主。明代中葉以後,某些工業部門的民間作坊朝著手工業工場方向擴展。 經濟重心南移與工業分布的相應變化。中國古代經濟重心,起初在北方,以後逐步移至南方。大約到南宋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完成了從北方到南方的變遷。隨著經濟重心的轉移,有不少工業生產部門、工業製品的主要產地,也從北方逐漸移到南方。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絲織業地區分布的變化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❻ 宋代培育出了新的手工業,指的是什麼它得以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我覺得原因有兩個: 第一,經濟發達 宋富 這已早成歷史的定論,其他王朝「抑商」,而惟獨宋例外。宋初,太祖趙框胤就言「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 歌兒舞女以享天年」以博民富。後,宋太宗也號為「令兩制議政豐之術以聞」。神宗在位時「尤先理財」,令眾「政事之先 理財為急」這樣的重視經濟的思想一直貫穿於宋朝。這是保證經濟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第二,閩、廣地區棉花種植盛行,到了南宋時期,廣東雷州半島地區和廣西南部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
麻煩採納,謝謝!
❼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史
中國古代手工業:
一、按照行業分類
1、冶煉
商周:青銅。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器;春秋戰國:冶鐵;東漢:杜詩 水力鼓風冶鐵工具;南北朝:灌鋼法。
2、陶瓷
東漢: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宋朝:五大名窯,景德鎮成為瓷都;明清:青花瓷、彩瓷、琺琅彩。
3、紡織
元:黃道婆推廣先進棉紡織技術;明:紡織工業大規模發展。
二、按所有制分
1、官營手工業:政府直接經營,技術先進,資金雄厚;產品精美,不進入市場,僅供皇室貴族,或武器。
2、民營手工業:明中葉後,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民營超過官營;明朝後期,蘇杭紡織業等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基本特徵:僱傭關系)
3、家庭手工業:農業的補充,主要供家庭消費和繳納賦稅,剩餘部分出售。中國古代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7)政策時期新的手工業指哪些擴展閱讀:
早期手工業的發展和布局受自然資源分布影響較大,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商業的發展,區域性和全國性統一市場的形成。
手工業的發展突破了原料產地的限制,產品走向全國,這些都為手工業專業化生產中心的出現提供了條件。
如果沒有活躍的商品經濟,統一的國內市場,以及各地區的手工業分工及專業性手工業的發展是不可想像的。
盡管中國古代手工業很發達,但由於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等原因,在手工業與農業相結合的場合,手工業服務於農業,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❽ 手工業有哪些
1、冶銅業:
從二里頭文化時期到春秋末期,是我國的青銅時代,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藝已相當成熟。
(8)政策時期新的手工業指哪些擴展閱讀:
手工業最初與農業密切聯系,屬於農民副業性質的家庭手工業。經過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脫離農業,形成獨立的個體手工業。其特點是一家一戶為單位,用私有生產資料分散經營。
主要類型有:自產自銷的手工業,直接為消費者服務的流通手工業和為買主或工廠進行加工的手工業。以後發展為資本主義簡單協作的手工業作坊和工場手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