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獲鹿鎮的鎮情概況
獲鹿鎮位於鹿泉市中部,全市政治、經濟、文化、商貿的中心。總面積54.36平方公里,轄27個行政村,農戶9313戶,農業人口30308人,非農業人口34748人,耕地面積34983.79畝。
獲鹿鎮作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歷史悠久。唐天寶十五年(756年)因安史之亂,鹿泉縣改名為獲鹿縣,始有「獲鹿」一稱,「鹿」、「祿」諧音,意即擒獲安祿山之意。1000多年來,獲鹿鎮一直是州、縣、市治所,可謂歷史文化悠久,名勝古跡眾多,交通四通八達,青銀高速、石太高速、張石高速、石太鐵路貫穿我鎮,307國道、石獲北線、北斗路三條交通幹道東連石家莊市,城區形成「六縱四橫」的交通網路。作為環境優美、宜居易游之地,獲鹿鎮東有石家莊市植物園,西有4A級景區抱犢寨和道教聖地蓮花山,西南有石家莊市野生動物園,西北有正在建設的太行國防園。
近年來,按照「穩定一產,優化二產,強化三產」的整體思路,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獲鹿鎮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始終保持了健康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獲得國家、省、石家莊市、鹿泉市多項榮譽稱號,其中2003年被鹿泉市評為「進步較快鄉鎮」,2004年至2008年連續五年被評為「實績突出鄉鎮」。2008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完成47.74億元,收益性固定資產投入2.1億元,招商引資完成1.22億元,財政收入完成709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170元。
在鹿泉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獲鹿鎮村幹部群眾的的艱苦努力下,如今的獲鹿鎮經濟發展,政治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發展,先後引進鹿華熱電、天潤電氣等億元項目6個,1000萬元以上項目11個,實際完成投資15.8億元。
獲鹿鎮堅持以民為本,始終堅持以群眾的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完成總投資1269萬元的鎮一中標准化建設,教學樓、實驗樓、宿舍樓和操場按時竣工,合校並點工作如期完成。為民辦實事力度逐步加大,近年來鎮村兩級每年承諾為民辦實事180多件,每年投入資金1800多萬元。民生工程相繼開工,總投資1903萬元的五保供養中心與衛生院建設於今年4月初開槽動工,預計9月底主體工程竣工。做好了社會保障工作,2008年為城鎮困難家庭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58萬元,發放農村最低保障款29.9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資金60.21萬元,參合率連年保持100%。
相信不久的將來,獲鹿鎮發展優勢將更加明顯,鎮域經濟將更加發達,新農村建設將更見成效,人居環境將更加優美,城鄉社會將更加和諧。獲鹿鎮人民願與全市人民一道在新的征途中實現新的跨越,進一步解放思想、銳意進取、繼往開來、再創輝煌。
B. 獲鹿鎮的特色經濟
工業基礎雄厚,全鎮建材、造紙、陶瓷、鑄造、輕紡、電子等六大行業較為發達,98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50169萬元, 利稅15943萬元,主要產品「 雪蓮牌」白水泥遠銷韓國、日本,「奧寶」牌新聞紙,「白鹿」牌搪瓷、「青石嶺」 牌、「石娘」牌水泥等產品暢通全國。 改革開放後,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20世紀70年代,該鎮率先建起了社隊企業採石廠、碎石機、機加工、農牧場等。1972年利潤達到50萬元,從此獲鹿鎮擺脫了靠農業謀生,走上了農工商並舉的道路,鎮辦企業迅速發展。獲鹿鎮有著豐富的礦山資源,石灰石、安山岩、沸石、白雲石等儲量大、易開采,其中石灰石儲量最大,為發展建材工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該鎮利用這一優勢,把建材業作為支柱產業首先發展,最早只是一些石灰窯、碎石機場等生產石碴、石料、石灰等初級產品。1980年獲鹿鎮建起河北興華水泥廠,抽調技術人員開展科技攻關,研製白水泥,1982年試製成功,填補了河北省空白。該廠生產的「雪蓮牌」425#、525#白水泥1983年通過部級鑒定,被評為部級優質產品和河北省消費者信得過產品、省名牌產品,成為河北省最大的特種水泥廠,產品遠銷國內24個省、市,並出口東南亞、韓國、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現年生產白水泥15萬噸,產值達3100萬元。1987年始建起的西苑青水泥廠,生產「青石嶺」牌325#、425#青水泥,現已達到年產6.5萬噸的生產能力,年產值1000萬元,被評為石家莊市優質產品、河北省優秀產品。
改革開放以來,獲鹿鎮經濟發展迅速,工農業產值1999年達到6.4億元,是1979年的165倍,其中工業總產值達到5.9億元,是1979年的283倍;財政收入1999年完成1671萬元,是1979年7.7倍;農民人均純收入1999年達到了4030元,是1979年39.4倍。 獲鹿鎮名勝古跡較多,尤以金闕宮、東西會館最為有名。建於清代康熙七年(1668年)的金闕宮,又名十方院,保存基本完整。1996年對大門、玉皇殿、三清殿、三祖殿、葯王殿、財神殿、靈宮殿等建築進行了重修,現為河北省道教協會的直屬道觀。東西會館建於清代,又叫「鐵行會館」,是清代山西經營鐵行的商人集資所建,整座建築佔地1450平方米,精美華麗。會館規模宏大,裝飾精細,體現了當年獲鹿工商業的繁華盛景,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內原有石佛塔,高24米,共分9層,唐朝開元八年(720年)建。塔內有釋迦佛像一尊,高約9米多,從塔一層到三層可看到佛像頭部。石佛塔呈八角形,磚石結構,每層稜角處均懸掛鐵鈴鐺,風吹鈴響十分悅耳。石佛塔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長達1200多年,可惜於「文革」時期被毀。鎮內城隍廟初建於唐開元年間,歷代時毀時修,規模宏大,建造藝術精湛。廟內城隍與夫人均為銅鑄金身。城隍廟上懸一匾,書「回頭看」三個字,燒香膜拜後,返身走出,「回頭看」便進入視線。城隍殿楹柱上有對聯一幅:「壞事做多,求我也無用。好心得報,良機自會來」。頗有警示作用。
20世紀80年代以來,陸續發掘出一批文物。1984年8月22日和9月8日在杜家莊出土了兩瓮古銅幣,經整理為從西漢一址到遼、金共十餘朝代鑄造的錢幣。1987年開挖向陽街時又發現古銅幣一瓮,計20多萬枚,大都是北宋銅錢和少量宋代以前的銅錢,也有遼金的銅錢,其中一枚金代「阜昌通寶」尤為珍貴。1991年5月30日高庄村燒磚取土時,又出土了銅盆、陶壺、鐵鼎等文物78件,經考證為西漢時期常山國的文物。此發現對於解鹿泉市歷史沿革和考證常山的存亡提供了可貴的實物資料,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北新城村西古墓發掘出土北朝陶俑19件,其中武士俑做工精巧,兩陶馬造型准確,駱駝一頭,神氣十足。除此之外,「文革」時期,獲鹿城西門被拆除時,從城牆內拆出一面銅鏡,呈八瓣菱花形,直徑12厘米,背而有「朵雲」連續圖案,中間為平頂弦鈕,經考證為隋唐時基的銅境,此鏡為獲鹿城始建年代提供了佐證。獲鹿鎮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曾吸引了《鋼鐵戰士》、《槐樹庄》等影片攝制組在此拍攝。
主要景點
獲鹿八景也遠近揚名。八景中有四景在獲鹿鎮境內。
「抱犢峰嵐」站在抱犢寨峰頂南眺望,但見磨寨、蓮花山、韓信寨諸峰屏列,群峰拱伏,鳥瞰東面則是茫茫平原,西南則重巒疊嶂,崢嶸起伏,煙迷霧鎖。金代詩人元好問賦詩曰:「西南諸峰不知數,盪海鯤鯨尻背露,霏煙空翠有無中,百態陰晴變朝暮。」惟妙惟肖地描寫了遠望中的山巒風景。
「海山石柏」城東1公里處有小山名海山嶺,岩石奇特,由極薄的層岩構成,每層岩石均有黑色紋路,大雨過後,層層岩石中的黑色紋路酷似一枝枝柏葉,躍然石上,曾有前人做詩:「何人筆墨注雲巔,古柏紋生翠色妍」生動地描述了這一景觀。
「橫嶺翠屏」是說翠屏在每逢夏日晴晨,旭日東升,時有彩雲飄而過,經太陽反射,霞光萬道,遠眺翠屏山巔猶如一條彩練在山巔飛舞,極為壯觀。
「韓廟殘碑」韓信廟的殘碑之多,據說沒有人數得清。韓信曾在土門關一帶設「背水之陣」,在古棧道有韓信一槍戳出的韓信井,在抱犢寨有韓信當年的旗桿眼,還有韓信留下了方椿樹等等。鹿泉人偏愛韓信,傳說中的韓信遺蹤很多,韓信祠就有好幾座。
獲鹿鎮旅遊資源豐富,近年來該鎮加大了對旅遊景區的開發建設,著名景區有抱犢寨、蓮花山、石家莊動物園、植物園。
抱犢寨
又名蓖山。位於獲鹿鎮西2公里,海拔580米,四周懸崖絕壁,頂部平坦,有良田660畝,土層深達66米。抱犢寨是方圓數百里道教活動中心,距今約有1300餘年。自1990年對抱犢寨景區開發建設至今,各景點和服務設施已形成規模。其中有幾處景點設施屬全國首創,如跨度1800米的無支架雙線往復吊箱索道,當屬全國之最;五百羅漢堂建築在高山頂的地宮內,又都是青石雕刻,全國獨一無二;在羅漢堂前矗立著全國最大的千龍壁,有形態各異的彩龍999條;南天門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山頂門坊建築,高13.9米,寬26米,漢白玉琉璃瓦加上能工巧匠的彩繪裝飾,使南天門顯得富麗堂皇;山頂人造湖在全國也絕無僅有,韓信祠內有我國目前最大的描述韓信北水列陣、蓖山設伏、射鹿得泉故事的木漆壁畫。另外,主殿金闕宮因年代久遠而聞名。天門洞、仙人洞、八卦迷宮、牛郎織女家因各有特點而備受遊人歡迎。景區內風景秀美,被譽為「兵家之戰場、人間之福地、天堂之幻覺、世外之桃園」,成為北方重要的名勝之一。
蓮花山
與抱犢寨隔壑相望,海拔高度507米。因半山有一水池,頂上石面花紋映入水中如蓮花狀而得名。山上原有廟宇,據清乾隆無年(1736年)《獲鹿縣志》記載為碧霞元君廟,又傳說為三皇姑廟,每年農歷三月善男信女到此燒香敬神。農歷三月二十八過大廟,趙縣、欒城、正定、無極等香客,雲集於此,在縣城太平河灘搭台唱戲7天。此時各地商販雲集河灘綿延1公里,特別是各種飲食推點更是多種多樣。此廟會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該廟現已無存。
九景山莊景區
位於獲鹿城南2公里處,是獲鹿鎮1998年投資近2000萬元開發建設的新景區。景區地處太行山脈與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連綿起伏的五座山峰環繞一塊盆地,盆地與從革命聖地西柏坡引來的富民清流相連,形成一片湖區。縱橫交錯的彎彎山種,把山地、平湖連成一體,綠蔭青紗,峰迴路轉,令人目不暇接。九景山莊有九景觀日、湖光山影、世外桃源、驛道懷古等9個著名景點;山莊景中融景,景外有景,勝景無窮。山莊內散落9湖,其中隱鳳湖佔地100畝,鳳鳴洲四面環水,湖光山影盡收眼底。
山莊內坡地平疇,鮮果園林中桃、杏、梨、蘋果、核桃、柿子、紅棗、酸棗比比皆是。近年來種植的中華聖桃、美國凱特杏等優良品種即將掛果。春賞花、夏觀果,可謂勝景如雲。山莊內佔地150畝的百花園,各種花異草爭奇斗艷。在百花園旁有佔地22000平方米的鳥語林,內放各種鳥類50餘種,上萬只,形成真正的鳥語花香的勝景。在山莊的中心有一條古驛道,早在秦漢時期,就是燕趙大地與嚴明陝交流的通道之一。登上帳營山頂,6000畝側柏林海茫茫。山莊內有省內第一座速降索道,全長328米,落差28米,運行時間30秒。河北華鷹飛翔俱樂部在景區建立了訓練基地,遊人可乘坐動力傘周遊鹿泉市區,飛越天下奇寨抱犢寨。
C. 獲鹿鎮的介紹
獲鹿鎮位於河北省鹿泉市中部, 是鹿泉市、文化活動的中心,總面積66.52平方公里,轄28個行政村,總人口3.1萬人。 獲鹿鎮包括第一 ~第十一共11個社區;高庄、西馬庄、東馬庄、北新城、一街、二街、三街、四街、五街、八街、曹庄、楊庄、賀庄、符家莊、鄭家莊、張庄、大畢村、小畢村、南海山、北海山、東辛庄、石柏村、六街、七街、杜家莊、下聶庄、大李庄、黃峪。獲鹿鎮屬溫帶半潤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 13.4℃。年日照量2547小時,全年無霜期197天以上。
D. 獲鹿縣的介紹
獲鹿縣(現石家莊市鹿泉區),古舊縣名。唐天寶十五年(756年)以鹿泉縣改名,治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區獲鹿鎮,屬恆州。元和末屬鎮州。宋、金屬真定府。元屬真定路。明、清屬真定府。1958年並入石家莊市,1962年復置。1994年改設鹿泉市。2014年9月,國務院批准,撤消縣級鹿泉市,設立石家莊市鹿泉區。
E. 獲鹿縣的歷史沿革
鹿泉市歷史悠久,距今已有4000餘年,戰國時稱石邑縣,隋朝改為鹿泉縣,唐朝改稱獲鹿縣,以後又稱鎮寧州、西寧州,明清又恢復獲鹿縣建制。1998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市。2014年9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撤消鹿泉市,設立石家莊市鹿泉區。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改鹿泉縣為獲鹿縣(鹿泉市獲鹿鎮),「鹿」、「祿」諧音,意即擒獲安祿山之意,故名。屬平山郡。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平山郡為恆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恆州改名鎮州;後唐初改鎮州為真定府,不久又改為鎮州;後晉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又改鎮州為恆州;宋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改鎮州為真定府。獲鹿縣屬之。
金興定三年(公元1219年)改獲鹿縣為鎮寧州。
元代初改鎮寧州為西寧州,屬真定路。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改西寧州為獲鹿縣,屬真定路。
明代,獲鹿縣屬真定府。清代初,獲鹿縣屬真定府。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真定府改名正定府,獲鹿縣屬正定府。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置范陽道,獲鹿縣屬范陽道。民國三年,范陽道改名保定道,獲鹿縣屬保定道。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廢道,獲鹿縣直隸於河北省。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獲鹿縣屬石家莊專區。1958年12月20日撤銷獲鹿縣,並入石家莊市。
1962年3月27日以原轄區復置獲鹿縣,仍屬石家莊專區。1970年石家莊專區改稱石家莊地區,轄獲鹿縣。1983年11月15日獲鹿縣劃歸石家莊市。
1994年5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獲鹿縣,設立鹿泉縣級市。仍屬石家莊市。
2014年9月,國務院關於同意河北省調整石家莊市部分行政區劃的請示,同意撤銷縣級鹿泉市,設立石家莊市鹿泉區,以原鹿泉市行政區域為鹿泉區行政區域。
鹿泉市委、市政府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大力地扎實地開展了第三次創業。從七十年代修引崗、戰乾旱,到八十年代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鹿泉經歷了兩次歷史性的大創業。1998年後,市委、市政府根據全市人民意願,適時提出了第三次創業的戰略目標,即通過抓投入、上項目,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產品結構,推動全市經濟總量再上新台階,經濟質量再上新水平,到2002年建成高標准經濟強市和寬裕小康市。同時,出台了政績展示制度,通過大力開展第三次創業和實施政績展示制度,全市廣大幹部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工作積極性顯著提高,全市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長足進展,綜合經濟實力一直位居河北省十強縣(市)前列。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完成80.17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7.4億元,財政收入完成4.1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70元,與97年相比,分別增長67.7%、63.1%、107%。
F. 山尹村鎮的科教文衛
該鎮通過項目建設吸納大批剩餘勞動力轉移到企業就業,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5年的4785元增加到2009年的6774元;協調開通了通往省會石家莊及周邊的303、307、312、旅遊2路等線路公交車,既方便了群眾出行,又改善了投資環境;投資1000萬元建設了九年一貫制學校,財政補貼5萬余元協調客運車輛接送5個山區村小學生上學;投資120萬元新建醫技綜合樓,改善了群眾就醫環境;7個行政村中4個村開始實施舊村改造工程,居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農民文化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教學設施先進,建有高標准教學樓11座,教學環境、教學質量一流。衛生事業發展迅速。村鎮建設全面啟動,農民住宅不斷改善,新型住宅小區已具雛形。同時,還有甲級敬老院等一批福利設施。目前,全鎮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各項事業蒸蒸日上。
經濟建設
近年來,山尹村鎮以建設經濟強鄉為目標,認真貫徹實施鹿泉市委、市政府抓投入、打基礎、增後勁的經濟工作思路,狠抓優化投資環境、招商引資、項目建設、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等重點工作,全鄉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保持了快速發展。2001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6874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20元。 鹿泉市位於河北省省會石家莊西部,呈月牙形環繞省會主城區,面積603平方公里,轄9鎮3鄉和2個省級開發區,208個行政村,38萬人口,發展定位是「省會西花園」。近年來,鹿泉市圍繞打造「休閑新區、經濟強市、幸福鹿泉」為目標,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經濟運行質量,推動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208.5億元,財政收入完成13.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638元,綜合經濟實力始終位居全省十強之列。鹿泉市形成了以電子信息、休閑服務、輕工食品、新型建材為主的特色產業體系,全力推進省級工業園區建設。
河北鹿泉綠島火炬開發區是2008年12月31日省政府批准設立的32個省級產業聚集區之一,2011年初核定為首批省級工業聚集區。開發區規劃面積43.5平方公里,位於鹿泉市南部,石家莊市西南,北靠307國道、東臨石環公路,距石家莊市主城區5公里,距正定國際機場45公里,區位優勢明顯。開發區基礎設施配套齊全,貨運條件優越,區內有青銀高速出入口,青銀高速是石家莊市繞城高速,連接石太高速、京昆高速、京珠高速、石黃高速等路網;石家莊市新鐵路編組站在區內有出入口,是四方物資集散的交通樞紐,目前已投入使用;省道石銅路、京贊路穿區而過,交通便捷。開發區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區內龍鳳湖是著名的旅遊景點,並且毗鄰風光秀麗的歷史文化名山-封龍山,是省會七個省級以上開發區中唯一一個有真山真水的園區。
2009年開發區批准設立後,聘請國際知名的德國羅蘭·貝格國際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編制了產業發展規劃,確定了以現代食品、裝備製造、通信電子為主導產業,以現代物流為輔助的「3+1」產業定位,發展定位為中國健康產業基地、河北通信電子產業高地。以「生態鹿泉、樂活綠島」為口號體現自己的特點。聘請新加坡CPG集團所屬蘇州工業園區新藝元規劃顧問有限公司編制了園區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規劃了通信電子工業園及生態控制區等五大功能分區。2010年,開發區完成了產業規劃、總體規劃、詳細性控制規劃的專家評審及規劃環評工作。
開發區2010年規模以上企業40家,完成主營業務收入86.88億元。自開發區成立至今已有多家企業到我區進行考察洽談,已簽約的主要項目有投資20億元的中大青山電動汽車項目、投資10億元的三一重工華北生產基地項目、投資12.6億元的河北糧食集團現代糧食物流加工產業園區項目、投資5億元的河北吉信同普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新型節能環保產品研發項目等,其中,三一重工項目和吉信同普項目已開工建設。君樂寶乳業、中京酒業、超亞電子、萬通機械等大企業已入駐園區,其中君樂寶乳業與蒙牛乳業達成了戰略合作,其生產的活性乳酸菌飲料產銷量佔到河北省的95%以上,居全國首位。
截至目前,綠島火炬開發區共引進千萬元以上項目428個,總投資1393億元;其中,億元項目119個、10億元以上24個、百億元以上項目4個,中國500強企業達到11家,山尹村鎮已成為國內外客商投資興業的熱土。 歷史文化名山——封龍山
封龍山特殊的地質地理特徵及深厚的文化沉積,決定了它既有多姿多彩的自然風景,也有多種多樣的人文景觀,而且景觀特色鮮明,有些具有較高的觀賞和歷史文化價值,是一座亟待開發和保護的歷史文化名山。
封龍山歷史悠久,又名飛龍山,據文獻所載,商族始祖契之子昭明居於砥石,即今元氏、高邑一帶 水、石濟水流域,說明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便有先商祖先活動於此。其後,約公元前800年,西周王朝分封天下,封龍山南麓屬 國。春秋時期,封龍山屬晉國,公元前513年(周敬王七年、晉頃公十三年),晉上地守董閼於( 又名董安子)巡行石邑(今鹿泉市南故邑),戰國前期,為中山國所屬,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二十一 年),趙攻中山,攻取 (今柏鄉縣西北)、封龍、石邑、東垣(今石家莊市郊區東古城),中山獻四邑請和,封龍山又屬趙國。約公元前244—230年(趙悼襄王元年以後),趙國實行貨幣改革,在石邑鑄造「石邑」三孔布貨幣。秦代,封龍山屬於恆山郡(郡治東垣)的石邑縣。漢代屬恆山郡,公元前204年(漢王 三年)起郡治元氏。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元年),避文帝劉恆諱,改恆山郡為常山郡。 公元41年(漢建武十七年),著名學者伏恭(公元前6—84年)出任常山太守,駐元氏,敦修學校,教授不輟,從此,北方多為伏氏之學,此後,學者李躬在封龍山下開辦書館,收徒講學,相傳封龍書院即是李躬當年講學遺址。公元七世紀,唐代名臣郭震(字元振,656—713年)講學於封龍山。公元825年(唐寶歷元年)趙州道人駱玄素入封龍山道觀學道於徐元英,封龍山南有道觀,後人俗稱徐童觀。公元936年(後唐清泰年間)真定名士李 游學於封龍山。公元十一世紀(北宋中期),封龍書院已初具規模,藏有九經,張著為山長。此時,佛道興盛,封龍山寺院道觀林立。1251年(蒙古憲宗元年)欒城籍數學家李冶從山西東歸,在元氏封龍山下立書院,收徒講學。1821—18 42年(清道光年間),正定知府沈濤收集府內名碑,幾上封龍山,編纂成《常山貞石志》一書,收錄大量封龍山的歷史名碑。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元氏知縣劉寶楠在封龍山南麓王村發現了東漢《封龍山之頌》石碑 ,命人運入城內,運工嫌碑重,將碑砸成兩截。古代仁人志士為封龍山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加之景自天成的自然奇景,歷代佛、道、儒爭相佔山擴地,使之成為了一座 歷史文化名 山。 封龍山景區1992年被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項目規劃面積8.32平方公里,總投資9807萬元,由鹿泉市封龍山休閑度假旅遊有限公司開發建設,主要建設內容有:西溪書院、立徒川、白草寺、雲頂景區等,2005年上半年完成投資295萬元。重點進行了葯王廟、太平廟的續建、山頂自然景觀、景區廁所等項目建設和部分上山步游路延伸及山場綠化。
湖光山色——龍鳳湖
龍鳳湖位於河北省會石家莊西南10公里歷史名山封龍山腳下,北距抱犢寨20公里,西臨蒼岩山50公里,是名勝旅遊區之中心。 其北岸是青龍山,南岸是鳳凰山,「兩山夾一湖」,因而得名「龍鳳湖」。青龍 山主峰266.7米,歷史悠久,西北-東南走向,恰似一條探湖戲水的巨龍,十分壯觀。山上有龍角石、風動石、小石林、石龜馱崽等自然景觀;鳳凰山海拔197米,主峰南北兩側各有一座小山與之緊緊相連,如同兩翼。遠望此山,如彩鳳展翅欲飛,格外鍾靈毓秀;龍鳳湖水域面積40餘萬平方米,遠望天青水綠,煙波浩渺;近看,碧波盪漾,波光粼粼。
自92年以來。龍鳳湖度假村旅遊公司投資3000多萬元,建設了包括賓館、環湖路、給排水工程、大型停車場、雙路供電、百門程式控制電話等基礎設施工程在內的龍鳳湖度假村,融住宿、餐飲、娛樂於一體。 這里的青山綠水,這里的清新空氣,會讓您的身心在緊張的都市生活之餘感到輕松和愜意! 《獲鹿縣志》載:市集每五日一集系大集,舊設集市有八:城集逢一六,銅冶逢四九,振頭逢二七,李村逢四九,於底逢三八,山尹村逢三八,寺家莊逢五十,趙陵鋪逢五十。新增集市有九:每五日一集小集,張營集逢五十,休門集逢四九,柏林庄集逢三八,永壁集逢一六,……共計集市十七個。
如今由於地域變化,集市有所增減,大部分鄉鎮政府所在地都有集日(白鹿泉無集)。集日按農歷定日,大河是二七,宜安、上庄、山尹村是三八,獲鹿鎮、高遷是一六,銅冶、李村是四九,寺家莊是五十,共計九集,另外還有規模較小的永壁,馬山、黃壁庄等集市。集日內的交易有鋼材、百貨、蔬菜、家禽、家畜、家用電器、木材、鐵貨、布匹、化肥、種子、果品等。每逢集日趕集人摩肩接踵,車水馬龍,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在鹿泉境內的集市中,要數獲鹿鎮的一六大集最為繁華。在歷史上的清代,獲鹿集曾是鼎盛時代。獲鹿俗有「一京二衛三通州,比不上獲鹿的旱碼頭」之語,稱獲鹿集能日進斗金。獲鹿為晉、陝、冀三省通衢,大集前日,駱駝馱子、騾隊等就住宿在獲鹿潭溝及東西會館,河灘徹夜燈火輝煌,鐵業、布匹、煤炭、山貨集日成交,人山人海。
廟會是集日交流物資的補充,它交流廣泛,規模更大,人員參與的地域更為遼闊。所以廟會又稱為物資交流會。不過一般廟會的日期還是傳統性質的,是神佛的盛大祭祀紀念日。每逢廟會,搭高台唱大戲,還有跑馬、歌舞、民間秧歌隊、錄像、電影等助興。飯棚連席,神佛廟香煙繚繞,磬聲、鑼聲、扇鼓聲、念佛聲接連不斷。善男信女結群活動,熱鬧非凡。據不完全統計,鹿泉地域的廟會達二十多處,一般日期以農歷為紀日:獲鹿鎮是三月二十八,李村是三月十五,宜安是三月初八,銅冶是四月初三,抱犢寨是三月三,大河是九月二十五,灰北是六月六,杜同是四月初四和四月初八,許營是五月二十五,霍寨是六月十五,台頭是六月二十三,封龍山是六月二十三,高遷是三月二十五,寺家莊是六月初十,北白砂是三月初三,南故城是四月初八,山尹村是四月十三,封家莊的玉皇頂是三月三、九月九,海山嶺是正月十七、八月十九,邵營是四月十八,小河是二月十九,棧道是二月二十三,東西小壁是四月二十八,南故邑是六月十五,喬門溝是六月十五,永壁是十月二十五。
G. 獲鹿鎮的歷史沿革
獲鹿鎮歷史悠久,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分石邑西部、北部置鹿泉縣,縣治在今獲鹿鎮。唐天寶十五年(756年)因安史之亂,鹿泉縣改名為獲鹿縣,「獲」當地方言讀作「懷」(huái ),「鹿」、「祿」諧音,意即擒獲安祿山之意。金元時代,獲鹿曾升為州,州治所仍在獲鹿鎮。明代以後復稱獲鹿縣。1948年9月該鎮改為獲鹿市(區級),1953年改為城關鎮,1987年3月更名為獲鹿鎮。獲鹿鎮舊時建有城牆,始建於隋代置縣時,明代改為土石結構,全長2.5公里。城有三個城門:東門為迎恩門,南門為和薰門,西門為威遠門,惟獨沒有北門,曾流傳一句古語:「獲鹿城樣樣全,就是沒有北門和北關。」城中街道舊時以能通行、會讓車轎為標准,小巷寬度也多在1米多,城圈外道路也不寬敞。解放後,縣政府不斷對舊城加以整修和改造,先後開通橫貫南北的向陽大街、穿越東西的鎮寧路,在縣城形成「十字」結構。繼而修建了龍泉路、翠屏大街、北斗路、威遠大街等大小街道38條。1997年市區實施東移戰略,開通了全寬50米的海山大街,使縣城的面積由過去的不足1平方公里擴至10平方公里。各主要街道兩旁,商業樓整齊排列。如今,走進鹿泉市,道路寬敞,綠樹成蔭,環境優美,商業繁榮,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