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機械廠里的刀具都是由哪個部門采購的,怎樣采購和管理的
正規的機械廠都有采購部,所有的生產上面的東西都是由采購部采購的,流程是這樣:技術部門(負責刀具的)提出需求(甚至可以指定廠商)——采購下單,定樣品(注意,一定先是樣品)——收到樣品之後交付技術部門,由技術部門在指定時間段之內確認能否使用——將技術部門的回復結果與廠商信息一同交與上司(技術部負責人,采購部長,生產廠長等等相關人員),確認購買數量價格,合同等等。然後下單采購(合同中一般規定技術規格)。管理由使用單位管理。
「就是怎麼找到采購部門的需求或聯系方式呢。」
采購部門是指機械廠的采購部門,他們根據技術部門的技術指標,或者通過網路,或者通過技術部門人員的建議,或者通過阿里巴巴,或者通過一些技術協會,獲取到有能力提供刀具的廠商信息,然後對比篩選。
一般以自己采購為主,招標的話,除非你的單子特別大,使得生產刀具的廠商趨之若鶩,呵呵,開玩笑了,一般都是自己采購了。因為招標程序上面來說沒有那麼快了。
② 四川灌縣特種紙廠還在嗎
原地址還在,廠已經沒有了。在1960年3月接收灌縣特種紙廠的土地、房屋。 同年,瀘州化工校製糖、造紙兩專業並入四川省輕工業學校。也就是現在的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1971年1月,學校與灌縣紙廠代管的機修點(原學校 金 工實習車間)合並建立四川省灌縣輕工機械廠。
③ 蘭州市五七工養老金是什麼
五七工又稱為「家屬工」是指20世紀六七十年代曾在石油、煤炭、化工、建築、建材、交通、運輸、冶金、有色、制葯、紡織、機械、輕工、農、林、水、牧、電、軍工等19個行業的國有企業中從事生產自救或企業輔助性崗位工作的,具有城鎮常住戶口,未參加過基本養老保障統籌的人員。五七工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臨時工。
五七工就是當初在1966年5月7日,為響應毛主席的「五七」指示走出家門,參加生產勞動進入企業的不同崗位的城鎮職工家屬,因為她們並不屬於國家用工計劃內的工人的一種統稱,是在當時計劃經濟企業用工不定時的一種特殊用工形式。與企業形成較長時間的勞動關系。並且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被錄用大部分人都是在80年以前,他們具有統一的口號:「行動軍事化、勞動集體化、思想革命化」。後期經過改革開放,國家把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來,而這些工人在計劃經濟時期有勞動部門招工手續,是國家正式納入用工計劃統一管理的人,國家承認他們的連續工齡,卻未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
一方面是由於企業的效益不好,沒有能力參加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
另一方面是由於統籌層次較低,各級社保經辦機構人從基金平衡角度出發,並沒有積極引導他們加入到基本養老保障的范疇,按照國家的文件規定,他們是應保未參保的群體,各地經過各種各樣的政策將他們納入到養老保險的范疇。在遼寧省養老基金上調中就專門提到了「五七家屬工」這樣稱呼。
④ 柳州是如何甩掉南寧,奠定自己工業中心城市地位的
柳州現在是人盡皆知的工業城市,特別是重工業,是廣西的工業中心。
柳州今日的工業地位,其實是經過三個重要階段的沉澱夯實之後發展起來的。
清末狀元張騫在民國8年掀起了實業救國的浪潮。整個中國的經濟在那個階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包括廣西。
但是比較明顯的特點是,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大都是輕工業。這不難理解,機械工業,重工業的發展需要冶煉技術、設計水平、製造工藝等支持,短期內上一個台階很難,而且投入巨大。
在五口通商之後,特別是允許外國人內地辦工廠,對江浙一帶的手工業形成了巨大沖擊,手工業衰落,比如紡織行業就開始了機械規模化生產。
清末到民國時期,廣西的手工業卻是異常繁榮。這點跟沿海經濟地區不一樣。
過去,很多人只知道柳州的「棺材」,卻不知柳州最早是以紡織業出名。
唐代的「筒布」,宋代的「柳布」,明、清時期的葛布、麻布、棉布等。
民國初期,柳州開始用機器織布,大大提高了產量和質量。
柳州工業發展的轉折點,是在「李、白」治理廣西的時期。
「李、白」重新統一廣西後,盡管對外用兵,但對內保持著極強的控制力,大環境比較穩定。
於是,「李、白」決心振興經濟,建設廣西。
發展新式工業成了振興經濟的重要手段。當然,發展新式工業的另一個目的還是強化自己的軍事力量。
蔣桂之間的齟齬,在蔣桂大戰後,關系看似緩和了,其實不然。蔣是個睚眥必報的人,其中一個重要手段是,他通過堵死「李、白」與國外的軍備交易,妄圖削弱「李、白」的軍事力量。
面對圍剿,不得已,「李、白」不得不自力更生。
(廣西自行設計生產的第一輛汽車)
柳州成了當時不二選擇。
為什麼選擇柳州,而不是南寧,也不是桂林,其實是出於戰略縱深考量。
彼時,如今的欽北防在當時還屬於廣東轄下,南寧相當於粵桂邊境了。將新式工業放在南寧,無異於把自己暴露在炮火之下,一頓狂轟濫炸,瓦礫不存。
「李、白」可是沒有忘記粵軍是如何輕而易舉地佔據南寧,進而佔領廣西,驅逐陸榮廷的。
當時軍閥混戰,桂林作為北大門,也是湖南攻入廣西的首沖之地,自然也是不能把家當放在那裡的。
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過,如果是抵禦外敵入侵,省會在桂林有著足夠的戰略縱深和地勢緩沖。如果是內部周邊(例如湖南)的軍閥覬覦,那麼情況就不一樣了。
新式工業放在柳州,有桂林、百色、河池、南寧等作為緩沖,短時間內不可能摧毀這些新式工業,可以抵禦來著雲南、貴州、湖南軍閥的侵入。這很重要,要知道所謂的新式工業,很多都是軍事工業,關繫到對廣西的絕對控制。
「李、白」對柳州寄予厚望,從廣東、香港、英國高薪聘請技術精英,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舉全省之力扶持柳州新式工業。
(設計者:湯仲明)
最終,柳州不負眾望,造出了廣西自己的汽車和戰斗機,這在當時,放眼全國,絕對是了不起的成就。
柳州藉此一舉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成為了廣西的機械工業中心。
更深遠的意義在於,請來的技術精英們培養了柳州第一批技術產業工人。人才才是第一生產力。這也成了後來柳州人骨子裡的工業基因。
在很多神劇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鏡頭:一群二十齣頭的年輕人,留著標志性的學生頭,背著滿滿一二十斤的書籍,穿著一雙已經踏破的鞋,從各地往西南遷移,逢人就大談書本上的主義,情緒激昂。
但工廠內遷比這來得早。
淞滬會戰前,自感實力懸殊的國民政府,為保存工業實力,保存經濟命脈,通過了 「工廠遷移法案」, 擬將大批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工業內遷至西南、西北地區。
廣西有著諸多山巒屏障,同時有著豐富的自然和礦產資源,在如此山的地方建工廠,是再合適不過的。於是廣西成了當時工廠主要的內遷目的地之一,先後共有230多家工廠遷入柳州、桂林、梧州等地。
內遷工業,彌補廣西工業某些領域的空白,構建了廣西門類齊全,輕、重工業並重的完整工業體系,廣西工業蓬勃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內遷工業,帶來的不止是先進的設備,還有數量可觀的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
但內遷的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顯然還不能滿足生產需要。於是這些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又通過傳幫帶,以及各種培訓班的形式,培養和豐富了廣西工業人才儲備。
柳州是工業內遷受益最大的城市,機械製造、軍工產業在當時已形成相當規模。待到湘桂、黔桂鐵路開通,柳州成了西南交通要塞,工業中心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南寧因其地理位置屏障及戰略縱深等原因,並沒有獲得像柳州、桂林、梧州等城市的「禮遇」,彼時已經沒法跟柳州相提並論。
在工業發展上,南、柳就此差距拉大。
在廣西歷史上,1958年是個特殊的年份。
這一年,自治區成立;這一年,毛主席到訪廣西,歷史上,僅此一次。
從某種角度看,毛主席到訪廣西的意義,不亞於當年鄧公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下的圈和寫下的詩篇。
毛主席大筆一揮,南寧江南工業區、柳州柳北工業區、桂林瓦窯工業區相繼成立。
此後,廣西又迎來了援邊建設的東風。
關於南寧江南工業區的情況,因為史料匱乏,目前已經沒法考證。但位於江南區百益上河城創意街區里的工業文化長廊,從里邊集中介紹的具有代表性的南寧老工藝品里,從中可以大致窺探出當年南寧工業門類的端倪。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南寧手錶廠、機械廠、自行車廠、絹麻紡織印染廠、南寧味精廠……
這就是當年南寧的工業門類情況。相比於國家在柳州實施的「 工業建設十大項目」 ,南寧的簡直不值一提。
柳州的項目涉及: 柳州鋼鐵廠、柳州電熱廠、柳州聯合機械廠、柳州化工廠、柳州動力機械廠等。
是不是覺得特別熟悉?!
沒錯,它們就是如今柳鋼、柳工、上汽通用五菱等柳州工業巨頭的前身。
這些都是柳州工業大廈的地基!柳州工業大廈樓高百尺,基礎則是當年打下的,離不開政策扶持,離不開幾代人的拼搏。
經過三個階段的夯實沉澱之後,柳州用了近百年的時間成就了如今廣西工業中心的地位。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拼搏者中,廣西,特別是柳州最應該感謝的,是當年那些技術人員培養的徒子徒孫,是當年響應國家號召,從全國各地奔赴廣西、奔赴柳州,從此紮根當地打拚的建設者——他們中還有來自上海這樣的工業發達城市。
上文關於柳州從紡織業小城鎮,如何一步步奠定自己工業中心地位的敘述中,插進了南寧的情況作為對比介紹,大家可以有個直觀的認知。
南寧工業基礎薄弱的說法,其實更多指的是重工業方面。
柳鋼、柳工、上汽通用五菱等,實力雄厚,容易讓人記住,它們儼然已是柳州的城市名片,就像玉柴之於玉林一樣。
談到南寧,人們似乎找不出能夠令人信服的名片。南南鋁這幾年半死不活的掙扎,南寧富士康顯然沒有鄭州富士康那麼大的規模體量和影響力。
南寧工業今日的局面,有著歷史因素的影響,包括戰時環境和政策扶持,當然也有交通、人才等方面的制約。
比如,在高鐵建成之前,那些年我居然要坐13個小時左右從南寧去到隔壁的廣州,哪怕是班車也有將近10小時。
比如,上世紀90年代,改革春風吹滿地的時候,南寧卻因為人才制約,沒能成為那隻站在風口被風吹起的笨豬。
1990年,南寧15歲以上文盲半文盲比重仍然在10%以上,經濟發展急需的中專、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跟1982年相比,每10萬人反而減少了274人! 【引自:張東航《南寧市地工業發展探討》】
資金、技術、人才、政策、交通等,這些發展重工業時都不能少的條件,南寧似乎捉襟見肘。
這就是根源之所在。
(完)
⑤ 奉賢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今奉賢縣的縣境西南部即柘林鎮一帶在三、四千年前已有人類居住。秦漢兩晉南北朝時屬海鹽縣境,唐宋元明時屬華亭縣境。清雍正四年(1726年)正式自華亭縣析出建縣,縣名因相傳孔子學生子游曾至縣境講學而得,以敬奉賢人而定縣名「奉賢」。1949年5月14日,奉賢全境解放,隸屬於江蘇省松江專區;1958年3月奉賢縣改隸江蘇省蘇州專區;1958年11月由江蘇省劃歸上海市管轄。
奉賢歷史之------奉城
奉城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府17公里。昔為本縣縣城,今奉城鄉政府所在地,1985年改建為縣屬鎮,為奉城鎮政府所在地。
鎮呈方形,北枕浦東運河,東至川南奉公路,南至曙光中學和汽車站,西達新奉公路,東西長2.28公里,南北寬1.12公里,總面積1180.5畝(據縣城鄉建設規劃所1982年資料,下同)。人口10424人,其中居民3918人,農民3973人,鄉辦企業職工2533人。
據元代徐碩《至元嘉禾志》等記載,該地原名青墩,又名墩明,因海寇來犯時,墩上舉火為號,因此得名。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地設青墩鹽場,後綠樹成蔭,改稱青林。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築里護塘後,鹽民、漁民群居,漸成村落,青林遂改名青村。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築青村城堡御倭,置守御千戶青村所。明正德年間,改稱守御青村中前千戶所。清雍正四年(1726年)建縣時,縣署初居南橋,雍正九年遷青村所城,從此奉賢縣城一名代替青村所城。民國元年(1912年)縣署復遷南橋後,該地為城廂、城市建制,設有縣司法署。後設區、鎮公所和奉城坊等行政機構,轄區廣至今頭橋、分水墩、東新市、蔡橋、梁典、周家弄和塘外一部分。
古城築有城牆。明正德《松江府志》載:「青村城在金山城東一百里,周圍六里,高二丈五尺。池廣二十有四丈,深七尺余。城門四,上各有樓,外各有月城樓四,敵台十有一,箭樓二十八」。清光緒《重修奉賢縣志》載:「周圍六里,高二丈五尺,雉堞一千七百六十六。旱門四:東曰朝陽,西曰阜城,南曰鎮海,北曰拱辰,其上各有麗譙。入城皆陸地,故無水門;外有月城四座,窩鋪一百三十座」,縣署,清雍正十年(1732年)起建,有照牆、儀門、大堂、二堂、燕室及牢獄等。文廟,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建,有萬仞宮牆、欞星門、泮池、大成殿,東附建學署等。言子祠,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建,有頭門、道南學舍及附惜字局等。肇文書院,清嘉慶十年(1805年)建,有照牆、頭門、儀門、講堂及文昌閣等建築。城隍廟,明洪武十九年建,有照牆、頭門、儀門、歌台、大堂、二堂、寢宮等。萬佛閣,明化建,有大殿、樓閣等建築,環垣踞堞,戍樓屏前。此外,還有魁星閣、同善堂、先農壇、武廟等明清古典建築。
奉城街呈「十」字形,有東街、南街、西街、北街之分。舊時大街之北又有一街東西綿亘,曰奉賢街,後稱古游里,相傳子游曾到此,故名。
民國26年(1937年)11月,奉城遭日軍炮轟,古建築精品縣署、文廟、學署、書院及部分城垣毀於一旦。
奉城是本縣早期共產黨地下活動中心。土地革命期問,中共黨員劉曉、李主一等在潘公祠內創辦曙光中學,建有中共曙光中學中心支部、中共浦東縣委和共青團組織,民國17年(1928年)被當局查封。
解放後,奉城一直是區、鄉、公社黨政機關所在地。隨著沿海地區的開發和市屬農場的建立,奉城更趨繁榮,為奉賢第二大鎮。奉城是本縣東鄉農副工產品集散地。鄉腳遠及沿海五四、燎原農場和四鄰頭橋、四團、平安、團外等地,街市終年熙熙攘攘,顧客應接不暇。商業、物資供應網點呈多種經濟結構,1984年底有縣物資供應站、供銷社、合作商店、工業公司、副商公司和個體工商戶。奉城供銷社等9個商業單位,設有58個服務門市部、6個收購站和6個加工場,此年,商業銷售總額達3073.83萬元。以十字街為中心,東南兩側為商業鬧市,除有各類商業門市外,也辟有農貿市場和小商品市場。奉城供銷社為國家商業部綜合聯系點,便民服務較好,被命名為「全國先進基層供銷社」。到年底為止有個體工商戶253戶、541人。行業有手工業、五金、百貨、飲食、水產、水果和服務業,月營業額20萬元。農村集市貿易活躍,沿海特產魚蝦之類溢市,短途商販充斥,市價受市塘橋地區行情制約,貨易脫手,全年上市59800人次,成交額112.64萬元,日均上市164人次,成交額3086元。
工廠有縣軋花廠、水泥船廠、毛紡廠、制鏡廠等6家。制鏡廠生產的民用生活鏡,為國家輕工業部部管產品,盒式旅行鏡等產品外銷東南亞、歐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另有鄉、村辦的儀表廠、機械廠、糧油廠、木器雕刻廠、滬光鎖廠等16家。木器雕刻廠的產品,是傳統民間工藝品,外銷日本等地。1984年,鎮區工人4286人,產值3191.87萬元,利潤409.02萬元。
奉城是本縣東鄉陸路交通樞紐。位於里護塘外側的奉城汽車站,為1982年新建,屬二級汽車站,是上海市郊鄉鎮集鎮中最大的汽車站。公共交通線有西奉線、西團線、西五線、西燎線、奉柘線和塘四線,呈蜘蛛網形,可東達四團、團東,南至平安、五四農場,西趨南橋、西渡,北通市區塘橋,西南通柘林和燎原農場。日發車180多班次,日均運量1萬多人次。
奉城也是本縣東鄉文教、衛生中心。學校有曙光中學、奉城中學、奉城小學、東門小學和幼兒園。曙光中學是縣重點中學,學生招自東鄉各地,歷年來升學率較高。醫院有縣屬奉城醫院和鄉衛生院。奉城醫院是東鄉地區性綜合醫院,有29個科室、250個床位,能施行骨科、胸外科、泌尿科及臟器等各種手術。原舊縣署址建有奉城影劇院。1983年新建文化中心大樓。
街道原為清道光年間所鋪石板街,1975年拓建為水泥街,寬10米,兩側高樓相對,有鄉政府、運輸站、街道居委、郵電局、葯店、飯店、旅館、文化中心、百貨、五金公司、雜貨店、銀行、幼兒園等大樓多幢。里護塘外側新建有居民住房建築群。
鎮內建有多處日軍暴行碑記,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鐵證。
曙光中學舊址和李主一烈士紀念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奉賢古城牆,今留有拱辰門月城城牆一段,在西北角高土墩下還埋有約40米長的明代城牆。奉城萬佛閣尚存,大殿結構較完整,雕刻具有明代藝術風格。
⑥ 南昌公辦中專有哪幾個好的
南昌公辦比較好的中專有:江西應用工程職業學院、南城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南豐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瑞昌市現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彭澤縣職業教育中心、修水縣職業中專、萍鄉市福田職業中學等等。
1、江西應用工程職業學院
江西應用工程職業學院是一所經省政府批准、國家教育部備案具有高等學歷教育資格的國有公辦全日制普通高職學院,隸屬江西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前身是1922年1月毛澤東、李立三、劉少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安源創辦的路礦工人補習學校,是中國創辦最早、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一所職業院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江西應用工程職業學院;網路-南豐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網路-瑞昌職中;網路-彭澤縣職教中心;網路-修水縣職業中專
⑦ 鑄造企業
第一汽車鑄造有限公司模具設備廠
聯系人:副廠長
郵 編:130011
地 址:吉林省長春市東風大街153號(一汽二廠區二鑄廠內)
電 話:0431-57595579(廠辦)5759530
傳 真:0431-5759571
中國第一拖拉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聯系人:鞏濟民總師
郵 編:471004
地 址:河南省洛陽市澗西區建設路156號
電 話:0379-4967181 傳 真:0379-4213228
躍進汽車集團南京泰克西鑄鐵有限公司
聯系人:高峻德副部長
郵 編:210028
地 址:江蘇省南京市中央門外邁臬橋1號
電 話:025-5318800 傳 真:025-5317764
長春客車廠
聯系人:錢廷樂副處長
郵 編:130062
地 址:吉林省長春市青蔭路5號
電 話:0431-7901483 傳 真:0431-2938740
戚墅堰機車車輛工廠鑄鍛廠
聯系人:張蘇東廠長
郵 編:213011
地 址:江蘇省常州市戚墅堰區
電 話:0519-8771711-52194 傳 真:0519-8770358
江鈴拖拉機有限公司鑄造廠
聯系人:張光榮副廠長
郵 編:300013
地 址:江西省南昌市昌北開發區西河
電 話:0791-3717793 傳 真:0791-3717794
石家莊拖拉機廠
聯系人:魏獻農副總師
郵 編:50033
地 址:河北省石家莊市和平東路1號
長征汽車製造廠鑄鍛廠
聯系人:吳慶亮廠 長
郵 編:54004
地 址:河北省邢台市邢縣西黃村
電 話:0319-2624210、3590
杭州重型機械有限責任公司
聯系人:沈建均廠長
郵 編:310004
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東新路440號
電 話:0571-85365501-鑄鐵 傳 真:0571-85380507
蘭州石油化工機器廠
聯系人:曹登雲總 師
郵 編:730050
地 址:甘肅省蘭州市西津西路194號
電 話:0931-2344156 傳 真:0931-2350246
武漢重型鑄鍛有限公司
聯系人:閆永年副總經理
郵 編:430077
地 址:湖北武漢武昌中北路108號
電 話:027-87312216 傳 真:027-87815827
齊齊哈爾重型鑄造有限責任公司
聯系人:陳衛民董事長法人
郵 編:161005
地 址: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龍沙區安順路61號
電 話:0452-2305409 2306834 2306629
傳 真:0452-2306612
湖北荊州機床廠
聯系人:黃 辛廠 長
郵 編:434100
地 址:湖北江陵縣荊州城東門外
濟南第二機床廠集團有限公司鑄造廠
聯系人:劉平副總師
郵 編:250022
地 址:山東省濟南機床二廠路2號
電 話:0531-7963311-8738 傳 真:0531-7964329
開封高壓閥門廠鑄鋼有限責任公司
聯系人:孟憲忠副總師
郵 編:475002
地 址:河南省開封市東郊大花園新宋路 93號
電 話:0378-2952135 2925211-2545
傳 真:0378-2952132
山西柴油機廠(國營616)
聯系人:王國祥主 任
郵 編:37036
地 址:山西省大同市西花園
昆明機床廠
聯系人:梁少文副總師
郵 編:650203
地 址:雲南省昆明市茨壩
電 話:0871-5150186
石家莊新生機械廠
聯系人:李樂書副廠長
郵 編:50091
地 址:河北省石家莊倉安路(133信箱)
電 話:0311-3031916(尹序官主任)
哈爾濱水泵廠
聯系人:何玉福助 工
郵 編:150056
地 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太平區宏偉路4號
電 話:0451-7668210
太原重型機械(集團)鑄鍛有限公司鑄鋼廠
聯系人:張曉暉廠 長
郵 編:30024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萬柏林區玉河街53號
電 話:0351-6361424 13623517708 傳 真:0351-6362614
襄樊紡織機械廠
聯系人:李 懷助 工
郵 編:441000
地 址:湖北省襄樊市人民路223號
自貢市輕工機械廠
聯系人:廠辦
郵 編:643010
地 址:四川自貢市大安街
南通市液壓件廠
聯系人:袁秀萍主 任
郵 編:226002
地 址:江蘇南通市唐閘北耳巷20號
成都興光機械廠
聯系人:俞茂華副廠長
郵 編:611730
地 址:四川成都市郫縣南門郫縣8702信箱
青島電站閥門廠
聯系人:謝俊國高 工
郵 編:266043
地 址:山東青島瑞金路29號
電 話:0532-4816518
山東威海市通用機械總廠鑄造機械廠
聯系人:徐承法廠 長
郵 編:264200
地 址:山東威海市環翠區青島南路
國營咸陽紡織機械廠鑄造分廠
聯系人:王瑞華副廠長
郵 編:712022
地 址:陝西省咸陽市人民中路16號
電 話:0910-3212990-3195 傳 真:0910-3213860
北京水泵廠
聯系人:辦公室
郵 編:101149
地 址:北京市通州區北苑52號(熱工科)
電 話:010-60534841
北內集團總公司鑄造分公司
聯系人:李家虎總經理
郵 編:100022
地 址:北京市朝陽區廣渠路31號
電 話:010-67786029 傳 真:010-67786029
青島動力機廠
聯系人:楊培鵬科 長
郵 編:266031
地 址:山東省青島市四方區湖島新村1號
電 話:0532-8452380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十五研究所生產經營部十五分廠
聯系人:孫建新廠 長
郵 編:100013
地 址:北京市第7號信箱15分廠:和平里東街11號
電 話:01-64929367 64943938 傳 真:01-64929367
寶雞石油機械廠鑄鋼分廠
聯系人:柴治勤廠 長
郵 編:721002
地 址:陝西省寶雞市東風路2號
電 話:0917-3215599-758
青海重型機床廠鑄造廠
聯系人:孟連雨廠 長
郵 編:810100
地 址:廣西自治區西寧大通縣
電 話:0971-2601518
蘭州市安寧長城機械廠
聯系人:趙志順廠 長
郵 編:730070
地 址:甘肅省蘭州市安寧區安寧西路349號
山東省文登市車輛廠
聯系人:張晉華付廠長
郵 編:264417
地 址:山東省汪瞳
湖南省大乘冶金化工機械實業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謨康廠長
郵 編:417506
地 址:湖南省冷水江市禾清鎮
電 話:0738-5276705 傳 真:0738-5276708
常州新康華精細鑄造有限公司
聯系人:劉志強總經理
郵 編:213172
地 址:江蘇省常州市南郊黃鎮永生路2號
電 話:0519-6511058 傳 真:0519-6511029
北京青雲航空儀表有限公司
聯系人:祝旭軍工藝員
郵 編:100086
地 址:北京2402信箱15分箱1#
電 話:010-62524077
晉城鋼嶺地稀土金屬有限公司
聯系人:孫海兵主任
郵 編:48000
地 址:山西省晉城市區南營22號
電 話:0356-2022085 傳 真:0356-2024951
福建機器廠鑄造分廠
聯系人:陳進墚副廠長
郵 編:350009
地 址:福建福州市幫州
電 話:0591-3259438 3258834
山東濰坊拖拉機集團總公司鑄造中心
聯系人:張瑞武科 長
郵 編:261004
地 址:山東濰坊市濰城區北宮大街63號
電 話:0536-233931轉2103
揚州市新華化工機械公司
聯系人:韓中進廠 長
郵 編:225722
地 址:江蘇揚州興化市張鎮
江蘇淮陰拖拉機集團公司鑄造廠
聯系人:李雲卿廠 長
郵 編:223001
地 址:江蘇淮陰市淮海東路59號
電 話:0517-332141-3145
簡陽川空鑄造有限公司
聯系人:楊順江總經理
郵 編:641400
地 址:四川省簡陽縣簡城建設中路239號
電 話:0832-7019569
北京通縣農機修造廠
聯系人:姬文莊主 任
郵 編:101149
地 址:北京通縣富興庄127號
電 話:010-69544548
大石黎明化工機械廠
聯系人:黎 平廠 長
郵 編:511430
地 址:廣東番禺市大石鎮官坑
電 話:020-4781223
河北宣化工程機械廠鑄鐵分廠
聯系人:任全喜廠 長
郵 編:75105
地 址:河北省宣化和平街38號
電 話:0313-3012791- 8170 傳 真:0313-3016027
華櫻管件實業有限公司
聯系人:馬方太總經理
郵 編:113001
地 址:遼寧省撫順市望花區丹東路西段10號
電 話:0413-6686163 傳 真:0413-6688792
濟柴聊城機械有限公司
聯系人:孫愛軍總 師
郵 編:252000
地 址:山東聊城市東昌東路47號
電 話:0635-8221617、8225798 傳 真:0635-8221618
株洲九方鑄造有限責任公司
聯系人:周德根高 工
郵 編:412001
地 址:湖南省株洲市東區田心
電 話:0733-8441144 13807338659 傳 真:0733-8441102
山東九羊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聯系人:朱司榮總經理
郵 編:271118
地 址:山東省萊蕪市羊里鎮
電 話:0634-6521241、6521669 傳 真:0634-6521333
常柴東台發動機廠
聯系人:陶昌明付廠長
郵 編:224231
地 址:江蘇東台市三倉鎮
電 話:0515-5621117 5621207 傳 真:0515-5621142
柳州柳工鑄造有限公司
聯系人:林武貴秘書
郵 編:545007
地 址:廣西柳州市柳太路1號
電 話:0772-3886412 傳 真:0772-3886412
三明市冶金機械軋輥有限公司
聯系人:嚴益金廠 長
郵 編:365001
地 址:福建三明市新市南路51號
電 話:0598-8336176 傳 真:0598-8332003
湖北扭振減振器廠
聯系人:李習貴廠 長
郵 編:442300
地 址:湖北竹溪縣城關鎮西關街444號
電 話:0719-226508 傳 真:0719-226589
邢台鋼鐵有限責任公司球墨鑄管公司
聯系人:艾寶智經理
郵 編:54027
地 址:河北省邢台市鋼鐵路161號
電 話:0319-2042486 傳 真:0319-2042086
邯鄲紡織機械廠鑄造分廠
聯系人:馬中漢廠長
郵 編:56019
地 址:河北省邯鄲市郵鋼西路3號
電 話:0310-4046087 傳 真:0310-4041179
泊頭市電機廠
聯系人:孟祥周廠長
郵 編:62151
地 址:河北省泊頭市交河鎮新華大街96號
電 話:0317-8332295 8332292
成都鐵路局資陽配件廠
聯系人:楊 彪副廠長
郵 編:641300
地 址:四川省資陽市火車站
電 話:0832-6227530 6229061 傳 真:0832-6227631
常柴奔牛柴油機配件有限公司
聯系人:蔣和良總經理
郵 編:213131
地 址:江蘇常州市西門外奔牛鉦南觀村
電 話:0519-3211415
湖南汽車車橋廠鑄鍛廠
聯系人:翟秋平廠 長
郵 編:415400
地 址:湖南省津市市窯坡渡
電 話:0736-484 13907426855 傳 真:0736-440
張家口煤礦機械廠鑄鋼車間
聯系人:胡奎文車間主任
郵 編:75025
地 址:河北省張家口市工業路6號
電 話:0313-2013291-4456 傳 真:0313-2017708
洛陽古城機械有限公司
聯系人:孫滿洲經理
郵 編:471023
地 址:河南省洛陽市洛南(60路車)水源站
電 話:0379-5595988 傳 真:0379-4315999
山東泰山前田鍋爐有限公司
聯系人:馬仁東副總經理
郵 編:271000
地 址:山東省泰安南關路18號
電 話:0538-6215662 傳 真:0538-6215058
山東恆成機械製造廠
聯系人:孫全軍副廠長
郵 編:255061
地 址: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五公里路1號
電 話:0533-2944505 辦 2945194 傳 真:0533-2980527
山東泰鋼新材料有限公司
聯系人:包志臣經理
郵 編:271100
地 址:山東省萊蕪市新甫路1號
電 話:0634-6115127 傳 真:0634-6139042
山東精良機械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存科廠長
郵 編:272500
地 址:山東省汶上縣城北門大街102號
電 話:05377239468 7212168 傳 真:05377239468
寧波康發建材有限責任公司
聯系人:俞光傑付總經理
郵 編:315137
地 址:浙江省寧波鄞卅區雲龍鎮前徐材
電 話:057488493027 傳 真:057488493027
營口市石油化工機械廠
聯系人:張慶勛主任
郵 編:115004
地 址:遼寧省營口市河口開發一區河口二街五號
電 話:04174808145 傳 真:04174838845
鞍鋼附屬企業公司二煉鋼冶金加工廠
聯系人:張瑞天廠長助理
郵 編:114003
地 址:遼寧省鞍山市鐵樂園林路327號
電 話:04126319437 傳 真:04126333287
保定市亨聯化工機械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國然總經理
郵 編:71051
地 址:河北省保定市高開區茗暢園B座1單元202號
⑧ 廣州有哪些經典的紅色旅遊打卡地
廣州市紅色旅遊景點
1、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黃花崗公園)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市區北面的白雲山南麓,面積16萬平方米,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廣州起義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1911年4月27日,同盟會在廣州舉行起義,起義失敗後同盟會會員潘過微冒著生命危險把散落的七十二位烈士遺骸收殮安葬於紅花崗,後將此地改名為「黃花崗」,黃花即菊花,象徵節烈。黃花崗墓園北向南,建築規模宏大,氣魄雄偉,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始建於1912年,孫中山書「浩氣長存」四字鐫於墓坊。烈士墓構築在崗陵之上,紀功坊峙立墓後。墓道兩旁蒼松翠柏,烘托出滿園黃花輝映碧血的庄嚴肅穆氣氛。園內還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橋等。建國後政府在墓園外築起圍牆,1961年這里被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11年4月27日(農歷3月29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為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在廣州舉行起義,結果失敗,喻培倫等86人(一說100餘人)英勇犧牲,其中華僑29人。
2、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A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位於廣州市中山二路92號,佔地18萬平方米,是解放後為紀念1927年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州起義犧牲的烈士於1954年修建的紀念性公園。主體有正門、廣場、陵墓大道、廣州起義紀念碑和圓形的封土。現有景點和游樂場所16處,集紀念、游覽、科普於一園。墓道兩旁有20個大花壇,四季鮮花不斷;墓上密鋪青草,四周松柏常青;陵園東部有中朝人民血誼亭和中蘇人民血誼亭。園中人工湖還有湖心紀念亭,橫匾上 書-「血祭軒轅」,為董必武所題。被列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和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廣州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3、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農講所舊址講習所舊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中山四路42號。是毛澤東等人於1926在廣州舉辦的廣州農動所舊址。在廣東省廣州市中山四路42號。原是番禺學宮,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清代重建。農民運動講習所由中國共產黨人彭湃等倡議,經中國-中央執行委員會決議通過開辦。自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共舉辦6屆。1、2屆所址在廣州市越秀南-路惠州會館,3、4、5屆在廣州東皋大道1號,第6屆所址遷此。1~5屆主任為彭湃、羅綺園、阮嘯仙、譚植棠。第6屆1926年5~9月舉辦,改主任為所長,毛澤東任所長,肖楚女為專任教員,教員有彭湃、惲代英、阮嘯仙等。本期招收學員327人,來自當時的-20個省,在此學習有關農民運動、軍事、政治等課程,進行軍事訓練,並到農村實習。學員畢業後奔赴各地從事農民運動,對中國革命作出了很大貢獻。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是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元帥府舊址為依託建立的遺址性紀念館。大元帥府舊址坐落在廣州市海珠區紡織路東沙街18號,1917-1925年間孫中山曾兩次在這里建立大元帥府,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紀念館總佔地面積為8020平方米,由南北兩座主體大樓、東、西廣場和門樓等組成;兩座主體大樓為三層劵拱的西式建築,南樓設「帥府百年」復原陳列,北樓有「孫中山在廣州三次建立革命政權」的基本史料陳列和專題陳列。1981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廣州市第五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案:請盡早維修座落本市河南的當年孫中山先生大元帥府舊址案。1983年,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被廣州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廣州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中共「三大」會址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位於廣州市越秀區恤孤院路3號。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是迄今中國共產黨唯一在廣州召開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全國代表大會,對中國革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79年,中共三大會址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1日正式修復開放。中共三大會址原為1幢兩層高、每層2間相連通的普通房屋,為人字瓦頂的磚木結構,是設有騎樓的典型舊式廣州民居形式。但房屋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飛機炸毀。經過新建後,新建紀念館分為地下一層和地上兩層,全部用於陳列展覽;舊民居5號樓將作為臨時展廳,展出與中國共產黨歷史有關的專題展覽;5號樓和新館通過兩層的走廊連成一體。
6、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 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園坐落於廣州市水蔭路113號,先烈路的北面,總佔地面積6.2萬平方米。陵園是為紀念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日戰役中陣亡將士,於1933年由華僑捐資建成的。整座陵園建築規模宏偉,布置嚴謹,造型莊重典雅,南北走向的墓道形成一條十分明顯的中軸線,主體建築均用花崗岩石砌成,是一座富有古羅馬建築風格的陵園。陵園作為中國近代史人民斗爭業績的見證,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和全國、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向廣大青少年學生和國內遊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陵園主要建築有:凱旋門、戰士墓、抗日亭、英名碑、先烈紀念館、將士墓、將軍墓和先烈紀念碑等處烈士紀念建築物,以及浮雕牆,航空紀念碑等景觀。陵園有一座花崗岩砌成的仿羅馬紀功式建築凱旋門。門樓建於1932年,位於沙河頂、先烈路和水蔭路的交會處,高13.4米,寬11米,佔地面積40.7平方米。
7、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廣州近代史博物館)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和廣州近代史博物館位於廣州市越秀區陵園西路2號的烈士陵園內,館址原為1909年設立的廣東咨議局,在大東門外,於1959年10月1日首次對外開放。廣州近代史博物館是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的分館。博物館分為主樓、荷花池和石橋三部分,主樓佔地2500平方米,樓高兩層,屬於磚木、鋼樑柱結構的西方羅馬式議會建築,大門為弧形門廊,正中築有4根仿歌德式柱。1998年,原通往中山三路的大門被拆除,進出博物館均須使用烈士陵園正門。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文獻13000多件,歷史照片13000多張。其中特別珍貴的是1927年廣州起義時署有「廣東工農兵擁護蘇維埃政府大會」的兩條標語:「打倒帝國主義」、「工農兵起來,擁護蘇維埃政府」及當時用過的指南針、懷表和中共廣東區委辦黨校用的教材《訓練材料第二集》、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潘學吟的畢業證書,陳毅在粵北領導游擊戰時用過的皮箱。
8、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委員會舊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國廣州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委員會舊址位於廣州市文明路194號至200號(原為文明路75至81號)。是一座四間相連的三層樓房,磚木結構,木樓板,坐南向北,四間內部有門互通。每間寬4米、深12.8米。1924年中共的機關沒有公開,用「管東渠」(即「廣東區」的諧音)的化名向-局登記,後來「管東渠」就成了廣東區委的代號。民族解放協會和中華全國總工會籌備處初期也在二樓辦公,門前曾掛這兩個單位的牌子作掩護。廣東區委是全國最早建立的地區區委之一。1922年,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成立,負責人是譚平山。1924年,10月,周恩來接任區委委員長的職務。1925年春,由陳延年擔任書記。區委原管轄廣東、廣西兩省,至1926年初擴展到福建南部、雲南、貴州以及南洋一帶。區委設組織部、宣傳部、工人部(工委)、農民部(農委)、軍事部(軍委)、婦女部(婦委)、監察委員會和秘書處等機構,並成立主席團(常委會),加強集體領導。
9、中共增龍博中心縣委舊址
中共增龍博中心縣委舊址位於增城正果鎮白面石村,一個建於半山腰的小院建築,院內有東西兩排,每排4間瓦房,院子四周有圍牆.曾於1940年4月~1942年5月,作為增城,龍門,博羅三縣中共縣委所在地,主要領導增城,龍門,博羅等地黨組織開展工作,為廣東東江地區抗日斗爭取得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2005年,中共增龍博中心縣委舊址被定為增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宏揚革命傳統和「紅色文化」,正果鎮政府於2006年開始對該址進行修復,投入資金近50萬元.修復工程以「建新如舊」原則進行,重建的「中心縣委」完全尊重舊址的原貌,建築風格仍按照以前的客家土樓四合院的樣式,室內布局仿照舊址,甚至重建用的部分磚,木柱等材料都是舊址原來的,以盡最大限度使建成後的「中心縣委」舊址保持原貌,以保證革命歷史文化的延續性.
10、周恩來同志主持的中共兩廣區委軍委舊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廣東區委軍委舊址位於萬福路190號二樓,曾於1926年5月至1927年4月這一短暫期間作為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委軍委辦公和周恩來、鄧穎超居住的地方。1926年,周恩來同志曾在這里領導黃埔軍校及國民革命軍的共產黨特別支部,派遣共產黨員到軍校和軍隊工作。這棟樓房始建於1922年,是地產商嘉南堂的產業,樓下是西華銀行,為混凝土結構。二樓由當時的中共廣東區委軍委租賃。進入二樓的鐵閘大門後是大廳,這里是會議室,軍委經常在此召開會議。大廳左側是軍委的辦公室,至今仍保持原貌的幾張辦公桌和手搖電話機,讓人可以想像當年聶榮臻、黃錦輝等人在此辦公的情景。大廳靠馬路的一側,擺設了一套西式的沙發,兩旁還有幾張靠背酸枝椅和茶幾。這是軍委的會客室,軍委書記周恩來和鄧穎超當年經常在此接待客人,向警予、李富春、蔡暢常來此作客,胡公冕、宋希濂、陳恆喬等黃埔軍校師生亦曾到此拜訪周恩來。
11、竹園涌抗日游擊隊舊址
在新塘竹園村裡,有一幢兩進的大房子,一棵被當地人稱為「富貴子樹」的大樹長在房子的中央,這就是增城竹園涌抗日游擊隊舊址.游擊隊舊址所在的房子。
12、三元里抗英斗爭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元里抗英斗爭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廣園西路三元里村北面。館內陳列三元里抗英的文物史料,系統地介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的史實,有三星旗、繳獲的英軍軍服。大刀長矛、伍紫垣印章等文物與資料。
13、廣州起義紀念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起義紀念館,即廣州公社舊址,為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廣東省立公安局,位於中國廣州市起義路200號之一,是由中國共產黨的張太雷領導發動的廣州起義而建立的蘇維埃政府——廣州公社所在。廣州起義失敗後蘇維埃政府隨即廢止。雖然廣州公社僅存三天,卻是中國大城市裡建立的第一個蘇維埃政府,被譽為「東方巴黎公社」。1949年解放軍攻佔廣州後,公安局被廣州市人民政府所接管,並於此設立廣州市公安局。1956年,廣州市人民政府把南樓辟為廣州起義陳列室,對內開放。1987年,廣州市公安局移交了舊址的南樓、中樓及門樓等建築給文物部門,後對舊址進行維修復原,成立了廣州起義紀念館。葉劍英曾為此題字「廣州公社舊址」。因廣州市公安局辦公場所有限,直至2005年底,廣州市公安局才向文物部門移交了餘下的舊址北樓和拘留所。2006年開始重新修葺紀念館,在此期間在舊址北樓挖出炮彈、手槍等文物。
14、中共廣東區委軍委舊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國廣州周恩來同志主持的中共廣東區委軍委舊址位於廣州市萬福路190號2樓。是1926年5月至1927年4月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委軍委的辦公室和周恩來、鄧穎超居住的地方。樓為混凝土結構,分前後座,前座四層是萬福路190號,後座三層並有天台,是東橫街13號和15號。前後座之間有天井,每層天井都圍有鐵欄桿。該樓是南華置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產業,1922年動工興建,次年竣工。舊址樓下,原為南華置業股份有限公司開設的南華銀行。二樓由軍委租賃,面積147.76平方米,花階磚地面,從馬路西側有樓梯直上樓上。二樓門口裝著一扇鐵閘,進大門後為大廳,軍委經常在此召開會議。大廳左側有幾張辦公台、1部手搖電話機,軍委聶榮臻、黃錦輝等在此辦公。大廳擺著一套西式梳化,幾張靠背酸枝椅和茶幾,這是軍委的會客室,軍委書記周恩來和鄧穎超經常在此接待客人。
15、廣州「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位於廣州市中心區越華路小東營5號(現已經改為15號),是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黨人為推翻清朝統治進行決戰的總指揮部。這次起義孫中山先生給予高度評價:「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憤怒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制。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建築為坐北向南的青磚大屋,原是清朝官員的住宅「朝議第」,四進三開間,單層、兩面坡頂素瓦,大門是嶺南建築中典型的趟櫳門;院內每進之間均以天井、花園相隔,均配屬晚清嶺南典型的民居建築形式。在20世紀20年代被同盟會員李章達先生買下大屋。1953年李章達先生逝世,1955年,李章達夫人尹映雪、兒子李誦剛遵照李章達先生的生前遺願,將房屋捐給國家。
16、廣東省農民協會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東省農民協會舊址位於東皋大道一號(現東皋大道禮興街6號)。在這座寬敞、幽靜的大院中,有一幢整齊美觀的米黃色樓房,這座樓房原是廣州商團副團長陳恭受的花園別墅。在大革命時期,它曾經是廣東80萬農會會員的戰斗指揮部——廣東省農民協會(簡稱「省農會」)的所在地。1924年10月,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政府鎮壓了商團叛亂後,將此樓房沒收充公。1925年,農民運動講習所(簡稱「農講所」)由越秀南路惠州會館(現越秀南路89號)遷到這里,續辦了第三至第五屆。省農會自成立後至1927年「四.一五」國民黨反革命政變前,便以此為大本營,率領全省農民干出驚天動地的事業。1925年5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廣東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在廣州隆重召開,成立了廣東省農民協會,發布了《廣東省農民協會宣言》,選舉產生了廣東省農民協會執行委員會,制訂了省農民協會章程,統一了農會的名稱和旗幟。
17、楊匏安故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匏安故居位於越秀區越華路116號,省輕工業廳大院內廣東製糖機械廠勞動服務公司辦事處的巷裡,原為香山縣今屬南屏北山楊氏家族在廣州設立的宗族祠,亦是楊氏子弟到廣州讀書的邸舍,該祠原為一座二進的坐北朝南建築,面寬約13米,上掛有「泗儒書室」橫匾,前座與後座中間的天井兩旁均有廂房,廂房上有0,右側廂房外有附祠,但現僅存前座,還增加了臨時建築,與其原貌相去甚遠。楊匏安民國七年(1918)舉家遷至廣州,住進楊家祠,開始在廣州宣傳唯物論和社會主義。楊匏安的著作介紹唯物史觀、階級斗爭學說和政治經濟學,在社會上很受歡迎。楊家祠就成為楊匏安活動的主要場所。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劉爾崧、馮菊坡、楊殷、蘇兆征等人經常到此開會,研究工作。此後,劉少奇、張太雷、李立三、穆青等共產黨員亦經常到此研究黨在廣東的工作。楊家祠亦成為大革命時期我黨、團重要的活動場所。
18、花都革命烈士陵園
花都革命烈士陵園花都區新華鎮體育館11號,比鄰花都區著名學府秀全中學,佔地面積10206平方米,是為紀念自辛亥革命以來的花都籍革命烈士而建,1994年11月被中共花都市委、花都市政府確立為花都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烈士陵園正門原來朝南,因為南邊正好是秀全中學校區,通行不便,後來改北門為正門。烈士陵園被朱紅的鐵柵欄圍著,大門也是柵欄式的鐵門。進去以後是一個水泥小廣場,廣場周圍懸掛了一些雙擁宣傳欄。平時一般空著,清明節或者烈士公祭日用作停車場。廣場過去是一個三間四柱的水泥牌坊,牌坊上有胡文漢先生撰黃國強先生書的對聯,正面是「碧血沃河陽凜凜英風存浩氣,忠魂凝菊石錚錚鐵骨鑄豐碑」,「生為人傑死作鬼雄千古仰,澤被山河德昭日月萬民欽」,橫額「英靈永存」。反面是「故土已騰龍山水同歡歌舜日,新花長吐艷城鄉競富慰英魂」,「一脈馨香巴水流芳名不朽,千秋德澤丫山煥彩業長興」,橫額「日月同輝」。
19、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執行委員會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執行委員會舊址樓高三層,總面積約700平方米。這里是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執行委員會所在地。廣東區委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建立的地方區委之一,管轄區域包括廣東、廣西、福建南部、香港、雲南、貴州以及海南甚至深入到南洋一帶,成為當時最大的區委。1924年10月,周恩來回國後接任區委委員長一職,1925年2月,由陳延年擔任書記。區委機關設組織部、宣傳部、工人部、農民部、軍事部、婦女部、監察委員會和秘書處等機構。當年,陳延年、周恩來、彭湃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革命先驅曾在這里辦公,領導廣東人民開展革命斗爭。一樓開有中葯鋪、雜貨鋪、鞋鋪、小吃店等4個店鋪為區委的工作做掩護。1925年上半年,這里專門設立監察委員會,成為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地方紀律檢查機構,開辟了中共紀檢工作的先河。2019年,被國務院核定並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沙基慘案「毋忘此日」紀念碑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沙基位於沿江路與六二三路交接處,沙面東側。沙基慘案是中國重大的革命歷史事件之一。1925年5月,英國和日本在上海鎮壓-工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五卅慘案發生後,中共廣東區委和中華全國總工會派鄧中夏、楊殷、蘇兆征、林偉民、李啟漢等人到香港和廣州沙面租界的工會以及工人群眾中進行-的准備工作。1925年6月19日,香港的海員、電車工人、印刷工人首先-,接著其他行業的工人也紛紛響應,-人數達25萬人。工人聲明擁護上海工商-合會對五卅慘案提出的17項條件,並針對英帝國主義在香港執行的歧視華人政策提出了「政治自由、法律平等、普遍選舉、勞動立法、減少房租、居住自由」六項要求。有10萬多名工人在蘇兆征等人的率領下回到廣州,廣州英、美、日洋行和廣州沙面租界的工人也加入了-的行列。6月23日,10多萬工人、商人、學生在東較場舉行-,要求打倒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會後-到沙面租界對岸的沙基。
⑨ 物理化學就業前景怎麼樣
物理化學碩士就業前景還是不錯的。
代表專業:能源與動力工程。
專業背景:能源與動力工程和軟體工程並列2018屆大學畢業生專業就業率第一。畢業生能從事能源與動力相關領域的研究、教學、開發、製造、安裝、檢修、策劃、管理和營銷等一系列工作。
畢業去向:發電廠、內燃機廠、汽車製造廠、物流調控、鍋爐廠、大型機械廠、造船廠、空調廠、製冷設備廠、暖通工程等。
學科介紹:
物理化學是以物理的原理和實驗技術為基礎,研究化學體系的性質和行為,發現並建立化學體系中特殊規律的學科。
隨著科學的迅速發展和各門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物理化學與物理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在內容上存在著難以准確劃分的界限,從而不斷地產生新的分支學科,例如物理有機化學、生物物理化學、化學物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