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輕,重工業 完成工業增加值 各是多少
2015年貴州省規模以上工業(統計口徑為全部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增加值3550.13億元,比上年增長9.9%,
2015年貴州省工業強省戰略進展明顯,工業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工業帶動促進作用增強。
具體情況如下:
——工業經濟規模擴大。面對持續加大的工業經濟下行壓力,貴州省深入實施工業「百千萬」工程,扎實開展「雙服務」行動,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拓寬產業發展空間。2015年貴州省規模以上工業(統計口徑為全部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增加值3550.13億元,比上年增長9.9%,「十二五」時期年均增長14.3%,高於「十一五」時期0.2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同期4.7個百分點。
——工業快速增多。2015年末,貴州省規模以上工業數量達到4145戶,比上年末凈增250戶。隨著數量較快增加,工業產品覆蓋面進一步拓寬。2015年末,貴州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大類行業全覆蓋,中類行業覆蓋率為82.1%,共生產工業統計范圍內的工業產品282種,產品覆蓋率為49.7%。
——輕重工業同步增長。貴州省立足產業優勢,加快以「五張名片」為首的輕工業發展,輕重工業呈協調發展之勢;立足資源優勢,穩定重工業發展。2015年貴州省規模以上輕工業增加值1374.19億元,比上年增長8.3%;重工業增加值2175.94億元,增長10.9%。「十二五」時期,貴州省規模以上輕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5%,重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3%。
——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競相發展。2015年貴州省煤電煙酒四大傳統行業實現增加值2069.0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58.3%。其中,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增加值716.05億元,比上年增長10.2%;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增加值684.68億元,增長5.6%;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364.53億元,增長4.2%;受國家計劃控制,煙草製品業增加值303.81億元,下降2.3%。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引領產業轉型升級。2015年貴州省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2.0%,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9.0%。
❷ 在中國,輕工業
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和製作手工工具的工業。在研究中,如上文所述,常將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合稱為重化工業。
更改定義為:
指生產消費資料的工業。
主要是指生產消費資料的工業部門。如:食品、紡織、皮革、造紙、日用化工、文教藝術體育用品工業等。
輕工業主要指提供生活消費品的工業部門,包括:①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如棉、毛、麻、絲的紡織及縫紉,皮革及其製品,紙漿及造紙,食品製造等工業;②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如日用金屬、日用化工、日用玻璃、日用陶瓷、化學纖維及其織品、火柴、生活用木製品等工業。輕工業產品大部分是生產消費品,一部分作為原料和半成品用於生產,如化學纖維、工業用布、紙張、鹽等。
補:工業 指從事自然資源的開采,對採掘品和農產品進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質生產部門。具體包括:(1)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如采礦、曬鹽、森林採伐等(但不包括禽獸捕獵和水產捕撈);(2)對農副產品的加工、再加工,如糧油加工、食品加工、軋花、繅絲、紡織、製革等;(3)對採掘品的加工、再加工,如煉鐵、煉鋼、化工生產、石油加工、機器製造、木材加工等,以及電力、自來水、煤氣的生產和供應等;(4)對工業品的修理、翻新,如機器設備的修理、交通運輸工具(包括小卧車)的修理等。
1984年以前農村的村及村以下辦工業歸屬農業,1984年以後劃歸工業。
工業統計調查單位 工業統計調查單位分為兩類:獨立核演算法人工業企業和工業活動單位。
(1)獨立核演算法人工業企業 是指從事工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位。獨立核演算法人工業企業應同時具備以下條件:①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能夠承擔民事責任;②獨立擁有和使用資產,承擔負債,有權與其他單位簽訂合同;③獨立核算盈虧,並能夠編制資產負債表。�
(2)工業活動單位 是指在一個場所從事一種或主要從事一種工業生產活動的經濟單位。它包括獨立核算工業企業按主營業務活動(即工業生產活動)劃分的主營業務活動單位和非工業企業所屬的工業生產活動單位(即原非獨立核算工業生產單位)。工業活動單位,一般應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①具有一個場所,從事一種或主要從事一種工業活動;②單獨組織工業生產、經營或業務活動;③單獨核算收入和支出。
本年鑒中涉及的企業登記注冊類型:
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 指國有企業加上國有控股企業。國有企業(即過去的全民所有制工業或國營工業)是指企業全部資產歸國家所有,並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規定登記注冊的非公司制的經濟組織。包括國有企業、國有獨資公司和國有聯營企業。1957年以前的公私合營和私營工業,後均改造為國營工業,1992年改為國有工業,這部分工業的資料不單獨分列時,均包括在國有企業內。國有控股企業是對混合所有制經濟的企業進行的「國有控股」分類。它是指這些企業的全部資產中國有資產(股份)相對其他所有者中的任何一個所有者占資(股)最多的企業。該分組反映了國有經濟控股情況。
⑵集體企業 指企業資產歸集體所有,並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規定登記注冊的經濟組織。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組成部分。包括城鄉所有使用集體投資舉辦的企業,以及部分個人通過集資自願放棄所有權並依法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認定為集體所有制的企業。�
⑶股份有限公司 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規定登記注冊,其全部注冊資本由等額股份構成並通過發行股票籌集資本,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其債務承擔責任的經濟組織。
⑷港、澳、台商投資企業 指企業注冊登記類型中的港、澳、台資合資、合作、獨資經營企業和股份有限公司之和。
⑸外商投資企業 指企業注冊登記類型中的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和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之和。
⑹本年鑒中涉及的名為「其他」的企業 均指除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個體經營以外的其他類型工業企業(單位)。包括聯營企業、私營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外商投資企業(中外合資經營、中外合作經營、外資企業);港、澳、台投資企業(與大陸合資經營、與大陸合作經營、港、澳、台獨資企業)及其他企業。
輕工業 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和製作手工工具的工業。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為兩大類:(1)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直接或間接以農產品為基本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食品製造、飲料製造、煙草加工、紡織、縫紉、皮革和毛皮製作、造紙以及印刷等工業;(2)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以工業品為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文教體育用品、化學葯品製造、合成纖維製造、日用化學製品、日用玻璃製品、日用金屬製品、手工工具製造、醫療器械製造、文化和辦公用機械製造等工業。
重工業 是指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按其生產性質和產品用途,可以分為下列三類:(1)採掘(伐)工業,是指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包括石油開采、煤炭開采、金屬礦開采、非金屬礦開采和木材採伐等工業;(2)原材料工業,指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基本材料、動力和燃料的工業。包括金屬冶煉及加工、煉焦及焦炭、化學、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電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業;(3)加工工業,是指對工業原材料進行再加工製造的工業。包括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機械設備製造工業、金屬結構、水泥製品等工業,以及為農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葯等工業。
根據上述劃分原則,修理業中以重工業產品為修理作業對象的劃為重工業,反之劃為輕工業。
工業總產值 是以貨幣表現的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業產品總量,它反映一定時間內工業生產的總規模和總水平。它包括:在本企業內不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包裝入庫(規定不需包裝的產品除外)的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製半成品、在產品期末初差額價值。工業總產值採用「工廠法」計算,即以工業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按企業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來計算,企業內部不允許重復計算,不能把企業內部各個車間(分廠)生產的成果相加。但在企業之間、行業之間、地區之間存在著重復計算。
輕重工業總產值的劃分也是按「工廠法」計算的,即一個工業企業在正常情況下生產的主要產品的性質屬於輕工業,產的主要產品的性質屬於重工業,則該企業的全部總產值作為重工業總產值。
工業增加值 是指工業行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
實收資本 指企業實際收到的投資人投入的資本。按投資主體可分為國家資本、集體資本、法人資本、個人資本、港澳台資本和外商資本等。
資產合計 指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包括各種財產、債權和其他權利。資產按其流動性劃分為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及遞延資產和其他資產。
(1)流動資產 指企業可以在一年內或者超過一年的一個生產周期內變現或耗用的資產合計。包括現金及各種存款、短期投資、應收及預付款項、存貨等。
(2)固定資產 指企業固定資產凈值、固定資產清理、在建工程、待處理固定資產損失所佔用的資金合計。
(3)無形資產 指企業長期使用而沒有實物形態的資產。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商譽等。
負債合計 指企業承擔的能以貨幣計量,將以資產或勞務償付的債務。負債一般按償還期長短分為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遞延稅項等。
(1)流動負債 指企業在一年內或者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內需要償還的債務合計,其中包括短期借款、應付及預收款項、應付工資、應交稅金和應交利潤等。
(2)長期負債 指企業在一年以上或者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以上需要償還的債務合計,其中包括長期借款、應付債務、長期應付款項等。
所有者權益 指企業投資人對企業凈資產的所有權。企業凈資產等於企業全部資產減去全部負債後的余額,其中包括投資者對企業的最初投入,以及資本公積金、盈餘公積金和未分配利潤,對股份制企業即為股東權益。
固定資產原價 指企業在建造、購置、安裝、改建、擴建、技術改造某項固定資產時所支出的全部貨幣總額。它一般包括買價、包裝費、運雜費和安裝費等。
固定資產凈值 是指固定資產原價減去歷年已提折舊額後的凈額。
流動資產 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內變現或者耗用的資產,包括現金及各種存款、短期投資、應收及預付貨款、存貨等。
產品銷售收入 指企業銷售產品和提供勞務等主要經營業務取得的業務總額。
產品銷售成本 指企業銷售產品和提供勞務等主要經營業務的實際成本。
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 指企業銷售產品和提供工業性勞務等主要經營業務應負擔的城市維護建設稅、消費稅、資源稅和教育費附加。
產品銷售利潤 指企業銷售產品和提供工業性勞務等主要經營業務收入扣除其成本、費用、稅金後的利潤。
利潤總額 指企業實現的利潤。
應交增值稅 指企業在報告期內應交納的增值稅額。
總資產貢獻率 反映企業全部資產的獲利能力,是企業經營業績和管理水平的集中體現,是評價和考核企業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標。計算公式為:
總資產貢獻率(%)=(利潤總額+稅金總額+利息支出)/平均資產總額×100 %
資產負債率 該指標既反映企業經營風險的大小,也反映企業利用債權人提供的資金從事經營活動的能力。計算公式為: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
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 指在一定時期內實現的利潤與成本費用之比,是反映工業生產成本及費用投入的經濟效益指標,同時也是反映降低成本的經濟效益的指標。計算公式為:
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100%
工業增加值率 指在一定時期內工業增加值占同期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反映降低中間消耗的經濟效益。計算公式為:
工業增加值率(%)=工業增加值(現價)/工業總產值(現價)×100%
流動資產周轉次數 指在一定時期內流動資產完成的周轉次數,反映流動資產的周轉速度。計算公式為:
流動資金周轉次數=產品銷售收入/全部流動資產平均余額
產品銷售率 指報告期工業銷售產值與同期全部工業總產值之比,是反映工業產品已實現銷售的程度,分析工業產銷銜接情況,研究工業產品滿足社會需求程度的指標。計算公式為:
產品銷售率(%)=工業銷售產值/工業總產值(現價)×100%
全員勞動生產率 指根據產品的價值量指標計算的平均每一個從業人員在單位時間內的產品生產量。是考核企業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是企業生產技術水平、經營管理水平、職工技術熟練程度和勞動積極性的綜合表現。目前我國的全員勞動生產率是將工業企業的工業增加值除以同一時期全部從業人員的平均人數來計算的。計算公式為:
全員勞動生產率=工業增加值/全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
為了使各年度的全員勞動生產率數字可以比較,1990年以前各年的全員勞動生產率均按指數換算成1990年不變價格。
重工業是指以能源原材料工業為基礎、以高檔耐用消費品、裝備製造業、電子及電器機械工業、化學工業為主體的產業體系。輕工業:是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和製作手工工具的工業,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為兩大類:(1)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直接或間接以農產品為基本原料的輕工業。(2)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以工業品為原料的輕工業。
在過去的產業經濟學中,往往根據產品單位體積的相對重量將工業劃分為輕重工業。產品單位體積的重量大的工業部門就是重工業,重量輕的就屬輕工業。屬於重工業的工業部門有鋼鐵工業、有色冶金工業、金屬材料工業和機械工業等。由於在近代工業的發展中,化學工業居於十分突出的地位,因此,在工業結構的產業分類中,往往把化學工業獨立出來,同輕、重工業並列。這樣,工業結構就由輕工業、重工業和化學工業三大部分構成。常有人把重工業和化學工業放在一起,合稱重化工業,同輕工業相對。
另外一種劃分輕、重工業的標準是把提供生產資料的部門稱為重工業,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稱為輕工業。以上這兩種劃分原則是有區別的。
國家統計局對輕重工業的劃分接近於後一種標准,《中國統計年鑒》中對重工業的定義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輕工業為: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和製作手工工具的工業。在研究中,如上文所述,常將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合稱為重化工業。
❸ 企業的增加值率大概多少為正常
據統計局統計企業的增加值率15%到30%是正常。工業增加值率則是指一定時期內工業增加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工業增加值率反映降低中間消耗的經濟效益。
❹ 工業增加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率,標准值是多少
工業增加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率在15%--40%。
❺ 工業增加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率,標准值是多少
工業增加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率,標准值是30積分!!!!
❻ 工業增加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率,標准值是多少
工業增加值所反映的是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工業總產值所反映的是工業企業生產活動的總成果
這個沒有標准,比率也各有不同
❼ 輕工業的產值計算
輕重工業總產值的劃分也是按「工廠法」計算的,即一個工業企業在正常情況下生產的主要產品的性質屬於輕工業,產的主要產品的性質屬於重工業,則該企業的全部總產值作為重工業總產值。 指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包括各種財產、債權和其他權利。資產按其流動性劃分為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及遞延資產和其他資產。
(1)流動資產 指企業可以在一年內或者超過一年的一個生產周期內變現或耗用的資產合計。包括現金及各種存款、短期投資、應收及預付款項、存貨等。
(2)固定資產 指企業固定資產凈值、固定資產清理、在建工程、待處理固定資產損失所佔用的資金合計。
(3)無形資產 指企業長期使用而沒有實物形態的資產。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商譽等。 指企業承擔的能以貨幣計量,將以資產或勞務償付的債務。負債一般按償還期長短分為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遞延稅項等。
(1)流動負債 指企業在一年內或者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內需要償還的債務合計,其中包括短期借款、應付及預收款項、應付工資、應交稅金和應交利潤等。
(2)長期負債指企業在一年以上或者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以上需要償還的債務合計,其中包括長期借款、應付債務、長期應付款項等。 該指標既反映企業經營風險的大小,也反映企業利用債權人提供的資金從事經營活動的能力。計算公式為: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 指在一定時期內實現的利潤與成本費用之比,是反映工業生產成本及費用投入的經濟效益指標,同時也是反映降低成本的經濟效益的指標。計算公式為:
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100% 指在一定時期內工業增加值占同期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反映降低中間消耗的經濟效益。計算公式為:
工業增加值率(%)=工業增加值(現價)/工業總產值(現價)×100% 指在一定時期內流動資產完成的周轉次數,反映流動資產的周轉速度。計算公式為:
流動資金周轉次數=產品銷售收入/全部流動資產平均余額 反映企業全部資產的獲利能力,是企業經營業績和管理水平的集中體現,是評價和考核企業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標。計算公式為:
總資產貢獻率(%)=(利潤總額+稅金總額+利息支出)/平均資產總額×100 % 指報告期工業銷售產值與同期全部工業總產值之比,是反映工業產品已實現銷售的程度,分析工業產銷銜接情況,研究工業產品滿足社會需求程度的指標。計算公式為:
產品銷售率(%)=工業銷售產值/工業總產值(現價)×100% 指根據產品的價值量指標計算的平均每一個從業人員在單位時間內的產品生產量。是考核企業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是企業生產技術水平、經營管理水平、職工技術熟練程度和勞動積極性的綜合表現。目前我國的全員勞動生產率是將工業企業的工業增加值除以同一時期全部從業人員的平均人數來計算的。計算公式為:
全員勞動生產率=工業增加值/全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
為了使各年度的全員勞動生產率數字可以比較,1990年以前各年的全員勞動生產率均按指數換算成1990年不變價格。
重工業是指以能源原材料工業為基礎、以高檔耐用消費品、裝備製造業、電子及電器機械工業、化學工業為主體的產業體系。輕工業:是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和製作手工工具的工業,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為兩大類:(1)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直接或間接以農產品為基本原料的輕工業。(2)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以工業品為原料的輕工業。
在過去的產業經濟學中,往往根據產品單位體積的相對重量將工業劃分為輕重工業。產品單位體積的重量大的工業部門就是重工業,重量輕的就屬輕工業。屬於重工業的工業部門有鋼鐵工業、有色冶金工業、金屬材料工業和機械工業等。由於在近代工業的發展中,化學工業居於十分突出的地位,因此,在工業結構的產業分類中,往往把化學工業獨立出來,同輕、重工業並列。這樣,工業結構就由輕工業、重工業和化學工業三大部分構成。常有人把重工業和化學工業放在一起,合稱重化工業,同輕工業相對。
另外一種劃分輕、重工業的標準是把提供生產資料的部門稱為重工業,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稱為輕工業。以上這兩種劃分原則是有區別的。
國家統計局對輕重工業的劃分接近於後一種標准,《中國統計年鑒》中對重工業的定義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輕工業為: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和製作手工工具的工業。在研究中,如上文所述,常將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合稱為重化工業。
❽ 工業增加值率的計算公式
其計算公式為:
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工業中間投入+本期應交增值稅。
工業增加值率(%)=工業增加值(現價)/(工業總產出(現價)+應交銷項稅額)×100%
由於工業總產值中不含增值稅,而工業增加值中含有增值稅,為了保證式中份子、分母項計算口徑一致,因而應將工業總產值還原為含增值稅(銷項稅額)的口徑。
❾ 各行業工業增加值率指標數值是怎麼確定的
工業增加值的計算方法有兩種:生產法和收入法。
生產法是用總產值減去全部物耗,公式為:
工業增加值
=
工業總產出
-
工業中間投入
這里的中間投入從會計角度說,包括存貨、固定資產、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中的物資(辦公用品、機物料消耗、水電費等等),以及支付其他企業的勞務費等等,總之,與進項稅相關的采購或支付基本都包含在內。
收入法包括本期生產的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和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限期末期初差額價值。
公式:
工業增加值
=
勞動者報酬
+
折舊
+
稅金
+
利潤
上述數據基本上能從利潤表中找到。折舊查看累計折舊科目。
理論上講,兩種計算方法的計算結果應該一致,但實際應用中經常出現計算結果一樣的現象。原因是有些取值不一,如營業利潤與利潤總額混淆。所以用不同方法計算增加值時應注意這點。
❿ 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率計算問題
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率就是說現在的工業增加值和上一時期相比的增長幅度。工業增加值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指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工業生產活動創造的價值,是國內生產總值的組成部分。公式: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值+營業盈餘。
【工業增加值】
工業增加值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工業企業全部生產活動的總成果扣除了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或轉移的物質產品和勞務價值後的余額;是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新增加的價值。增加值是國民經濟核算的一項基礎指標。各部門增加值之和即是國內生產總值,它反映的是一個國家(地區)在一定期時期內所生產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同時也反映了生產單位或部門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因此,建立增加值統計,將為計算國內生產總值提供可靠依據,是建立資金流量的基礎。工業增加值的計算方法有兩種,即生產法和收入法(又稱要素分配法)。
【同比增長率】
同比增長率,在報表中, 通常縮寫為(YoY+%)一般是指和去年同期相比較的增長率。同比增長 和上一時期、上一年度或歷史相比的增長(幅度)。發展速度由於採用基期的不同,可分為同比發展速度、環比發展速度和定基發展速度。均用百分數或倍數表示。某個指標的同期比=(當年的某個指標的值-去年同期這個指標的值)/去年同期這個指標的值,即:同比增長率=(當年的指標值-去年同期的值)÷去年同期的值*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