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混凝土泌水是怎麼回事
一、原因:
1、外加劑與水泥的適應性差
外加劑與水泥的適應性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混合料的坍落度損失過快,嚴重時混合料出現速凝、假凝現象。
(2)混合料出現嚴重的離析和泌水。
(3)混合料對外加劑的需要量大,隨外加劑的增加,混合料的坍落度無明顯增長,看似外加劑的減水效果差。混凝土硬化後強度明顯降低,其它性能也明顯下降。
由此,混凝土的嚴重離析泌水是外加劑與水泥不相適應的情況之一,因此,要解決混凝土嚴重離析泌水現象,首先應從外加劑入手,結合其他一些項措施綜合解決。
2、水泥的保水性差、混凝土的粘聚性低
水泥的保水性差、混凝土的粘聚性低是出現第二種泌水的主要原因。水泥的保水性差可能與水泥本身的細度、顆粒分布等有關,當然也可能與水泥所採用的混合材的品種與數量有關。混凝土的粘聚性差可能與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有關,它包括:用水量大、膠凝材料少、砂率不合理、外加劑用量過低或過高等。
3、水泥的品種和成分
不同的水泥品種配製混凝土時用水量是不同的,即水灰比要求不同,水灰比大者容易產生泌水現象。其內部因素之一是與水泥熟料中摻的惰性材料多少有關,惰性材料是水泥中的填充性混合材料,只起提高產量的作用,一般不超過10%。水泥與水發生水化反應時,只有活性材料才參與水化反應,水泥中的惰性材料偏大,如果惰性材料又較水泥粗,對防止泌水現象是不利的。
4、水泥存放時間
水泥存放時間過長,如果保管條件不好,部分水泥會在保存期內發生水化反應,並且這種情況下,顆粒越細的水泥越容易反應,用這種水泥配製混凝土時,混凝土的粘聚性很差,很容易發生離析和泌水現象。
5、砂率和砂子的級配
砂率小,造成混凝土的粘聚性差,混凝土出現泌水。級配不合理,比如:0.315mm以下的量過少,2.5mm以上的量較多,混凝土的粘聚性受到較大影響,特別是砂中含石量過多時往往會因混凝土的砂率低出現離析泌水。
6、水灰比
水灰比偏大,膠凝材料少,也容易使混凝土產生泌水現象。因此在混凝土生產時應嚴格監控用水量的變化,防止用水量嚴重超出設計用量,這也是生產控制的關鍵和難點。
7、 混凝土的運輸和澆築過程
混凝土的運輸和澆築過程很多是攪拌站難以控制的。這種情況下的離析和泌水多為等待時間過長和加水、加外加劑過量所至。
二、解決途徑:從原材料入手解決混凝土泌水
1、水泥
水泥單純過細對保水性不一定有什麼好處,最關鍵是要看水泥的顆粒分布是否合理。當然水泥熟料在存放過程中受潮肯定會對克服混凝土泌水不利。因此,從水泥入手解決混凝土泌水多數問題應由水泥生產企業處理。
2、摻合料
摻合料的應用是從商品混凝土公司的角度來說的,合適的摻合料能夠解決緊靠水泥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應用Ⅱ級粉煤灰,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混凝土的粘度,比較適合在低強度等級混凝土中應用;粉煤灰對外加劑的需求量較小,不會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粘度,因此,比較適合應用在高強混凝土中。在混凝土中加入超細活性或非活性摻合料,混凝土的粘度將大大增加,從而解決混凝土的泌水。
3、外加劑
泌水現象與外加劑和水泥的適應性有著密切的聯系,外加劑和水泥的適應性可從多方面來理解,首先:
(1)由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及試配入手解決混凝土泌水。
(2)增加混凝土稠度:增加混凝土的稠度是解決混凝土泌水的根本途徑。
(3)降低混凝土單方用水量:降低混凝土用水量,使混凝的單方用水量大大減少,混凝土保持同樣稠度的用水量的降低,使混凝土的只有水總量大大降低,使混凝土無水可泌,自然就能解決混凝土的泌水問題。
混凝土泌水的危害
有流砂水紋缺陷的混凝土,表面強度、抗風化和抗侵蝕的能力較差。同時,水分的上浮在混凝土內留下泌水通道,即產生大量自底部向頂層發展的毛細管通道網,這些通道減弱了混凝土的抗滲透能力,致使鹽溶液和水分以及有害物質容易進入混凝土中,極易使混凝土表面損壞。
泌水使混凝土表面的水灰比增大,並出現浮漿,即上浮的水中帶有大量的水泥顆粒,在混凝土表面形成返漿層,硬化後強度很低,同時混凝土的耐磨性下降。這對路面等有耐磨要求的混凝土是十分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