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歐洲的工業區主要分布在那些國家的哪些地區
俄羅斯:聖彼得堡工業區,莫斯科工業區,烏拉爾工業區,新西伯利亞工業區
德國:魯爾工業區,萊比錫工業區,漢堡工業區,斯圖加特和慕尼黑
法國:巴黎盆地和塞納河下游綜合性工業區,阿爾薩斯和洛林工業區,北部工業區,羅訥河流域和地中海沿岸
英國:倫敦工業區,曼徹斯特,伯明翰,北海沿岸
義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工業區
烏克蘭:頓涅茨克和第聶伯河流域
捷克:布拉格,布爾諾,俄斯特拉發,布拉迪斯拉發,科希策,烏斯提和摩斯特地區
比利時:安特衛普和根特
B. 德國的工業布局
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經濟實力居歐洲首位。屬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德國是商品出口大國,工業產品的一半銷往國外。德國的出口額現居世界第二位。德國近1/3的就業人員為出口行業工作。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電氣、運輸設備、化學品和鋼鐵。進口產品主要有機械、電器、運輸設備、汽車、石油和服裝。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方工業國。政府奉行整頓國家財政、減少預算赤字、進行稅制改革、刺激個人投資、進一步實行非國有化、減少國家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政策,使德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同時積極採取措施,推動信息技術的發展並調整經濟結構。自然資源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之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2/3的初級能源需要進口。德國的工業以重工業為主,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佔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中小企業多,工業結構布局均衡。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農業用地約佔德國國土面積的一半。產品可滿足本國需要的80%。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發達。德國是啤酒生產大國,其啤酒產量居世界前列。它還是最早研製成功磁懸浮鐵路技術的國家。2002年2月28日24時,德國馬克正式停止流通,歐元 (EURO)成為德國法定貨幣。德國是首批使用歐元的11個國家之一。
魯爾區 聯邦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位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西部。通常以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管轄范圍為界,主體部分介於萊茵河及其東岸支流魯爾河和利珀河之間,作東西向延伸;還包括周圍邊緣地帶。面積4970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2%。人口524萬(1983),約佔全國總人口9.2%;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1174人。區內城市櫛比,為歐洲著名的城市集聚區。以單一職能中小城市為主。1980年全區10萬以上人口城市有19個,其中埃森、多特蒙德、杜塞爾多夫和杜伊斯堡四大城市人口在50萬以上。 地理位置優越,處中、西歐和南、北歐的中心部位,水、陸交通的要道,與歐洲各國主要經濟區相距不遠。地形以平原為主,上覆黃土層,土地肥沃,適宜農作;南北有緩丘和高地,東部為山區,森林較茂密。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溫夏涼,1月平均氣溫1℃,7月17℃,全年有235~260天氣溫在5℃以上,生長期較長。常年盛行偏西風,年降水量750~900毫米,雨日多,濕度大。萊茵河自南向北流經本區西部,發源於東部山區的魯爾河、埃姆斯河和利珀河,均為東西流向,注入萊茵河,構成稠密的水網,為全區提供生產和生活用水以及航運之便。煤炭資源豐富,1200米內硬煤探明儲量650多億噸,約佔全國硬煤總儲量95%。煤的埋藏較深,但品種多,煤質好,其中約3/5為適於煉焦的肥煤。煤田遍及區內各地,是工業發展的動力和原料基礎。 中世紀時,本區中部是朝聖要道,有「聖路」之稱。13世紀末起已有原始採煤業,發展了初步的煉鐵和金屬加工,「聖路」沿線出現商業城鎮。但早期經濟仍以農業為主,平原地區是當時德國的「谷倉」。1835~1861年德國第一批鐵路在魯爾區建成,1850~1870年煤炭工業興起,加以大批外籍技術工人移入,推動了經濟發展。1871年普法戰爭後,德國統一,並從法國獲得大量戰爭賠款,佔有盛產鐵砂的洛林地區和盛產鉀鹽的阿爾薩斯地區(經營40多年),促進了煤鋼聯營和重化工業的發展。19世紀末開始興建運河,並和不斷興建的鐵路和公路組成水陸聯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魯爾區已成為德國工業的核心地區。1939年,硬煤產量達到1.3億噸的歷史最高水平,佔全國總產量65.5%;生鐵和鋼產量也分別佔全國總產量的73.6%和66.9%。隨著經濟發展,一系列工業城鎮應運而生,人口急劇增加。在兩次世界大戰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期間,魯爾區也經歷多次衰退。1920年成立的全區最高規劃機構——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幾十年來採取了一系列重振經濟措施,如改造老企業,引進新技術,實行專業化、協作化生產,調整生產布局,發展第三產業和農業,改善經濟和部門結構,以及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交通運輸網,注重環境保護等。魯爾區至今仍在聯邦德國經濟中保持突出地位。 重化工業是魯爾區經濟的基礎,形成採煤—煉焦—發電—煉鐵—煉鋼—鋼鐵加工—機器製造和採煤—煉焦—煤化學兩大工業系列。煤炭和鋼鐵工業是主導部門,長期為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現仍集中全國硬煤和焦炭產量的80%以上、鋼鐵產量的70%左右。鐵礦石全部從巴西、賴比瑞亞、瑞典等國進口。煤、鋼產地接近,產品70%左右就地加工、消費。全國年煉鋼能力 400萬噸以上的大型鋼鐵企業中有 6個位於本區。機器製造業和化學工業也是本區重點發展的部門,在全國居領先地位。前者以重型機械為主,面向區內其他工業部門,生產采礦、冶金、化工設備、建築機械、鐵路機車等;化學工業起源於煤化學,以煉焦和合成氨為基礎,生產多種基本化工產品以及化肥、染料、葯品等。煉鋁、煉鋅和煉錫業是有色冶金工業的重要部門,礦石依賴進口。電力工業發達,以火電為主,總裝機容量約佔全國30%,發電量自給有餘。60年代以來,新興的工業部門有汽車、電子、電器、精密機械和儀表、煉油、石油化工等。玻璃、啤酒、紡織、服裝等輕工業也有一定規模。全區工業結構日臻完善。「聖路」歷來是人口稠密、工礦業集中地帶,有多特蒙德(東部)、埃森(中部)和杜伊斯堡(西部)三大工業中心。隨著採煤區由南向北逐漸推移,工業分布也相應北移,已在利珀河以北形成了新的採煤和化工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本區工業又明顯出現由東向西,即向萊茵河沿岸集中的趨勢,以便利用廉價水運以及進口的鐵礦石和原油等原料。杜伊斯堡是全區最大的鋼鐵和重型機械製造業基地,煉油、石油化工等也主要分布在萊茵河沿岸。 農牧用地約佔全區土地面積的40%左右,東部和萊茵河以西地區較為集中,其他地區多為分散的小塊農田。主要種植燕麥、冬小麥和大麥等飼料及糧食作物,飼養乳牛、豬和家禽。農業生產面臨工礦、交通和住宅建設佔地日增的矛盾,環境污染等也是限制因素。 水陸交通發達。以萊茵河為主幹的4條天然河道,與多特蒙德-埃姆斯、萊茵-黑爾訥、韋恩爾-達特爾恩、達特爾恩-哈姆4條運河,組成稠密的水運網,溝通了魯爾區與沿海港口。河港密集,全區共計74個,其中杜伊斯堡為全國和歐洲最大的河港。由 5條鐵路干線組成的鐵路網,通往國內和鄰國主要城市。鐵路總長9850公里,年貨運量1.5億噸,分別佔全國的1/3和2/5;鐵路密度達每平方公里2.4公里,相當於全國平均值的17倍。公路四通八達,總長18900公里,有聯邦一號公路、多特蒙德—哈根—吉森等重要干線,以客運為主。此外,還有遍及全區的油、氣、化工產品的管道網。
C. 德國第二大工業區在哪裡
黑森州
是德國的中部之州,州府是威斯巴登。是德國第二大重要工業區,州內有機械電子、皮革化工、光學等行業。
漢堡州
位於德國北部入海口120公里處,是德國最大的海港和外貿基地。漢堡是德國第二大工業城市。
D. 德國,法國,俄羅斯的 重要工業區,重要港口及主要河流是什麼請幫個忙~~~
工業區:法國 圖盧茲 德國 魯爾 俄羅斯 斯大林格勒
港口; 法國 馬塞 德國 漢堡 俄羅斯 伏爾加格勒
河流:法國 塞納河 德國 萊茵河 俄羅斯 伏爾加河
E. 1919年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主要工業基地與戰後割地都有哪些啊
德國主要是的工業基地是魯爾區。
·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戰時,就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復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
·北石勒蘇益格經過公投,回歸丹麥。
凡爾賽條約後的德國領土形勢
凡爾賽條約後的德國領土形勢
·承認波蘭獨立,並給予波蘭海岸線。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包括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東上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
·但澤由國際聯盟管理,稱為但澤自由市。
·割讓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1923年)。
·薩爾煤礦區由法國開采15年,其行政權由國際聯盟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
·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得與它合並。
F. 德國工業區和城市分布圖(地理)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是一個工業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是其經濟的主導部門。1980年工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7.8%,占工農業總產值的95.8%;從事工業生產的人數約佔全國就業人數的45.3%;工業品及機器的出口值均居世界第一位。工業生產分布的突出特點是內陸性,即工業主要分布在內地,象魯爾區、薩爾區及一些內陸大城市如慕尼黑、紐倫堡和漢諾威等地,都是全國最著名的工業生產基地。
形成西德工業生產多集中在內地的主要原因是:(1)德國是一個資本主義發展較晚的國家,工業化起步遲。當它大規模發展工業時,火車、輪船等現代化交通運輸工具已被廣泛使用,發展工業的原料和燃料以及工業產品,可以用現代化交通工具遠距離運輸,因此,工業不一定要布局在沿海地區。(2)它的資源,特別是煤炭資源,不是埋藏在沿海,而主要分布在內地。(3)內陸地區,特別是歷史通道萊茵河及其支流谷地,人口密集、交通發達。另外,內地還具備了發展工業的其它條件。由於進口原料的不斷增加和老的工業區生產過分集中出現一些社會問題,因此,近些年來西德工業分布有向沿海地區推進的趨勢,漢堡、不來梅等港口城市的工業增長特別迅速。
G. 魯爾工業區位於哪個國家
德國
魯爾工業區是德國,也是世界重要的工業區。魯爾鋼鐵工業區號稱是整個德國的「肌肉源泉」,也是歐洲最大的鋼鐵生產區。
H. 德國的主要工業區多集聚在那幾個州呢
魯爾區是德國最大的工業區,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業區之一。位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西部
I. 德國的電子工業中心是什麼發展該工業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德國最大電子工業中心是在慕尼黑。
有利條件:
德國科技園區的起步較晚,到1983年才建立第一個科學園區——西柏林革新與創新中心,但後來發展速度很快,是西歐科學工業園發展最快的國家,到1992年已有101個高新科技園區。其中1984年創建的慕尼黑高科技工業園區是德國最為突出的鼓勵高科技創業發展的科技園區。慕尼黑是德國第三大城市,是巴伐利亞州的首府,慕尼黑高新科技園區是德國電子、微電子和機電方面的研究與開發中心,被稱為「巴伐利亞矽谷」。
(1)慕尼黑的興起
二戰結束後,作為前聯邦共和國最大的兩個工業中心之一,慕尼黑在柏林遭到戰爭的破壞後迅速超過柏林,成為德國新的工業和技術中心。20世紀60年代,德國高度重視嘎科技企業,在制定高科技產業發展規劃時就特別強調發展民用電子機械產業比發展更重要。20世紀70年代經濟危機後,為德國創造經濟奇跡的電子工業部門迅速發展,更多地集中於慕尼黑走廊一帶。1984年,慕尼黑市政府和慕尼黑商會共投資成立慕尼黑高科技工業園,園區面積當時為2000平方米。科技園區十分重視現代科技開發,並且扶植傳統產業,是園區內企業數目不斷增加,創造了大量的工作崗位。園區管理也不斷完善發展。在巴伐利亞聯邦州,於80年代未期,德國人所稱的電子技術工業,從業人數達到24.5萬人,占人全部勞動力的25.5%.因而在全國名列榜首。在1990年以前,每四個受雇於電子工業的工人就有一個是在巴伐利亞州。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子企業之一,德國最大私立企業西門子公司,在80年代有一半的德國勞動力都來自巴伐利亞州,而其中50000人工作在慕尼黑地區。到1990年,園區面積擴展2倍。1992年投資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大樓建設。為使企業在較小的空間創建大的科技公司,並盡可能地幫助投資者降低科技孵化成本,創業大樓每個單元都安裝了100兆的電信網路,微機、電視機、傳真機、電話機等都集中在一個盒子裡面。科技人員在這里完全可以了解整個慕尼黑市的產業領域和科技研究動態。
(2)慕尼黑的高新產業和科研力量
巴伐利亞州是歐洲半導體產品重要的製造中心,幾乎所有大型半導體產品製造廠商都把它們的歐洲總部或市場銷售部設立在巴伐利亞州,而作為巴伐利亞州的首府慕尼黑更是聚集了該州75%的半導體企業。慕尼黑科技園區建設主要集中於工業產業、激光技術、納米技術、生物技術等,是全國高科技產業的孵化中心,能以最快的速度反映當前的信息技術。一般情況下,在德國一個新的企業、新的領域開始時,首先是在這里進行試驗,成功後,移植到其他地區,再創一個工業園區。在慕尼黑聚集著600多家公司生產電子原件和電子系統,2400家公司使用這些產品。如國際知名的西門子、日立、摩托羅拉、寶馬、歐羅西爾(Eurosil)等公司都聚集在慕尼黑。電子工業公司從1975年的287家增加到1985年的3008家,創造了28000個就業機會。自1975年建立的電子工業新公司中,近一半生產軟體,另一半生產工業用電廣系統相設備。[1]世界名校慕尼黑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慕尼黑理工大學等名校都為慕尼黑高科技工業園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這些學校的教學研究機構與科技工業園企業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幫助企業進行研發,又推動了科研成果的轉化。慕尼黑市所屬的許多研究機構,如位於加爾青的邁克斯普朗克等離子研究所,位於紐倫堡的輻射與環境研究會,位於奧伯法芬霍芬的航空航天研究所等都在慕尼黑的近郊,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會所屬的十幾個研究所和研究部也都聚集在此。
~~
J. 德國重要的工業區
魯爾區。
魯爾區,聯邦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位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西部。通常以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管轄范圍為界,主體部分介於萊茵河及其東岸支流魯爾河和利珀河之間,作東西向延伸,還包括周圍邊緣地帶。
魯爾區的工業是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物質基礎,戰後又在西德經濟恢復和經濟起飛中發揮過重大作用,工業產值曾佔全國的百分之40。仍在德國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魯爾工業區突出的特點是,以採煤工業起家的工業區,隨著煤炭的綜合利用,煉焦、電力、煤化學等工業得到了大力發展,進而促進了鋼鐵、化學工業的發展,並在大量鋼鐵、化學產品和充足電力供應的基礎上,建立發展了機械製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