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抗戰中最偉大的奇跡——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公園》
早就知道,寶雞的工業起源於抗日戰爭時期,也知道在抗戰期間,從武漢、上海等地遷來好多工廠。在抗日的烽火中,作為大後方的寶雞工業為全面抗日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於是周六上午與同事約好到位於寶雞市長樂塬的抗戰工業遺跡公園一游。
上午十點駕車趕到位於斗雞地區的長樂塬,也就是原寶雞申新紗廠舊址,下車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門口上的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公園的泛著鐵銹色的大字。大門的西邊是一棟磚青色的建築,大概有四五層高,一層高且面積較大,屋頂為人字形,主體為正方形建築,其上是一個巨大的表盤,黑色的時針、分針在白色的底盤下顯得十分醒目,總體風格與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建築風格十分接近。而大門的東邊是六、七棟一層的建築,整體雖為一層,但高度很高,大概有現在的四五層樓高。牆體均為青磚,其頂很有特色,為圓弧形的薄殼建築。再向後看則是一棟巨大的建築,大概有三四層,其上書寫有福新申新大樓六個紅褐色的大字。此時,冬日早晨的陽光照的正好,整個大樓籠罩在藍天白雲的背景下,俞顯巍峨壯觀。
順著大門,向東邊走去,左手是一排窯洞,窯洞門口面向南邊,凜然地矗立在冬日的暖陽中,窯洞的後邊就是寶雞的北塬,塬的斷面顯出一種厚重的黃褐色,其上長滿各種樹木,大都葉片稀疏。路的南邊,緊鄰由東往西的隴海鐵路,其上跑著老式的載滿貨物的火車,想想當時的申新紗廠,交通還是很便利。
走不多遠,就走到了博物館的售票處,購票並請了導游,一行人隨著導游的講解走進了當年的窯洞工廠。通過導游的講解,知道了申新紗廠自抗戰爆發後,1938年決定從武漢搬遷,自8月開始到同年10月就將2萬紗錠、400多台紡織機械以及3000千瓦時發電機搬遷至寶雞斗雞地區。1939年,申新紗廠就開始了試生產,後期為了防止日本飛機的轟炸,自1940年1月至1941年2月,歷時一年零兩個月建成了24孔青磚箍砌而成的窯洞車間。長度在60米以上的有7孔,最長的達到110米,7孔長洞通過6條橫洞貫通鏈接,窯洞總長達3.5華里,建築面積4831平方米。
一行人在導游的講解下,依次參觀。窯洞內部環境極佳,所有的建築都是按照圖紙嚴格施工。後期的改造,燈光設計很好,里邊可以看到安裝於窯洞內的各式棉紡機械,通過燈光的變幻,真實再現了當年的生產場景。再仔細看那些紡織機械,大多是美國或英國的設備,好多生產時間是1920年左右,距今已過了一百年的時間。窯洞的牆體上,用燈光展示著當年的一些文物陳列。最讓人感慨的是當年的設計圖紙,其上字體規整美觀,彰顯當時知識分子嚴謹的工作態度。更有茅盾在1943年在《見聞雜記》中所寫的文章《「戰時景氣」的寵兒——寶雞》,對當時的寶雞以及工業內遷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記述。著名文學家林語堂參觀申新紗廠後在演講中說到:「關於申新方面,我想最動人的地方,是動力設備很偉大,我在重慶也看了幾個紗廠,但是申新的特別大,設備也好」。是的,正如林語堂所說,當時的申新紗廠提供了整個西北地區的戰時應急物資的生產。申新的員工們在這一片厚重的黃土地下,篳路藍縷,冒著日本侵略者的飛機轟炸,工廠生產需要什麼就建造什麼,創造一切條件形成產能,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著工業界的力量。
在臨近窯洞車間的出口,上邊寫著六個大字,「努力干、一起干」,我想這就是當時申新紗廠的企業文化。簡單、務實,真正的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文章的最後,讓我們以窯洞車間展板上的一段話來結束吧,「24孔青磚砌就、天圓地方的地下長廊,就是一條寶雞抗戰工業的歷史長河,亂石穿空、驚濤拍岸。一通3.5華里長的豐碑,一直橫卧巨遂之中,倘若豎起,便足以刺穿古原,直指青天!」
2020年12月26日晚
『貳』 寶雞的窯洞里曾經藏著一個大工廠,發生的故事震撼又意義深遠。
位於陝西寶雞金台區的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公園於近期對外開放了,我有幸成為了較早游覽的遊客之一,去的時候一點都不了解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景點,看後卻叫人內心久久不能平定。
這個公園是在民族企業家榮氏家族創辦的申新紡紗廠舊址上建立起來的遺址公園,咋一進去,茫然四顧,沒什麼亭台樓閣,奇花異樹,就是幾棟民國時期風格的建築,感覺好像沒什麼可看的,但是跟著講解員一路轉下來,感受卻發生了千差萬別的變化,幾次差點落了淚,被這兒的故事深深感動,也很震撼,是那種觸及靈魂的感動。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沿海工廠向內陸搬遷,從武漢遷出的64家企業,15家落戶寶雞,奠定了秦寶工業基地的基礎,其中最大的企業就是申新紗廠,當時日本飛機多次對紡織場進行轟炸,工人們在廢墟上冒著生命危險重建,常常1--2天就恢復了生產,申新工廠的總經理李國偉做動員時說:「日本人炸廠子一次,我們就恢復一次,炸廠子十次,我們就恢復十次」,這就是抗戰大後方人民的聲音:「我們要保家,我們要衛國,我們不怕死」!
1940年,為躲避敵機不斷地轟炸破壞,申新開始修建窯洞工廠,當時工合組織重要領導露易.艾黎對此提出過積極建議,更加堅定了李國偉的信心和決心。窯洞建成後,抗戰物資被源源不斷地生產了出來,工廠工人在敵機轟炸中再也沒死過一個人。
公園里現有窯洞工廠、申新紗廠辦公樓、樂農別墅、薄殼車間等四處 歷史 遺跡,分別建於1938年--1951年,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抗戰工業遺產。
窯洞總共24孔,現保存完好的19孔,進到裡面,感覺很堅固,窯洞的壁全部是用磚塊砌成,紅磚和青磚交叉使用,說是當時修建的很急,拉來什麼磚,就用什麼磚,根本無暇顧及顏色搭配。地面是用細木條鋪成,結實又精緻。最窄處2米,最寬處6米,窯洞縱橫交錯,最長的窯洞達110米,全長3.5華里,有三個通到塬頂的通風口,同時也是逃生的通道。下面是窯洞的布局圖和外觀。
外面的院子里有警衛樓,主要作用是觀察敵機的,一旦發現,立即拉響警報,人員迅速躲進窯洞,可以想像當時工作的危險和生存的不易。據說當時的日本飛行員感嘆,對付窯洞里的申新工廠,他們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薄殼車間的頂部是殼形的,很特別的建築風格,看起來很美(看上圖),是運用雞蛋殼不易破的原理建成的,因為特別和稀少,所以留存至今供參觀。
參觀了這個地方,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我們家鄉這片黃土地上,曾經有過這樣一段鮮為人知的抗戰故事,在這個幽暗的窯洞里上演,這股支撐名族脊樑的重要力量,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地道戰,值得我們這些後人永遠紀念。
下面是幾段文字圖片,供朋友們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