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工業品都有什麼具體的商品商品除了農產品就是工業品嗎
除了供家庭和個人的消費品(農業產品和日用品),其餘商品都是工業品,比如五金工具、儀器儀表、勞保用品、電動工具等等。工業品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工業中間品,也可以稱為中間型工業品(如原輔材料、零部件等),如閥門、管件、儀表、工具等,以服務於下游工業品企業為目的,但最終的產品可能是工業品也可能是消費品。
第二類是最終工業品,主要服務於工業或工程,但亦有可能是民用產品。根據參與生產過程的程度和價值大小角度也可劃分為材料和部件、資本項目、供應品和服務三大類。
工業品和消費品的區別
工業品和消費品的最根本區別在於服務對象和使用范圍的不同,在形態上也有較大區別,由於有工業品是用以製造其他商品的,如化學原料、汽車底盤、手機晶元等,所以工業品還包含很多半成品或者稱之為中間品。
服務對象的不同使得工業品和消費品具有明確的劃分界線,如手機屬於消費品,而手機廠家對上游采購的原材料就屬於工業品,對於產業鏈上的不同產品是如此,對於同一產品也會有這種情況,如有的大型豪宅採用中央空調,此時的中央空調應該屬於消費品。
⑵ 惠安縣的經濟概況
唐代,生活於境內的先民開始圍墾灘地,築埭作畦。宋初,人們根據這里的山川和土壤特點,引進安南占城稻為主要糧食作物,大面積種植。明萬曆年間,從呂宋引進甘薯,廣為栽種;爾後,幾經實踐摸索,更新品種,提純復壯,於縣內沿海、山區普遍插植,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口糧,惠安素以「甘薯縣」之稱而聞名海內外。
民國時期,由於耕地瘠薄、水利缺修,耕作技術落後,致生產水平低下。1949年全縣森林面積4.5萬畝,覆蓋率僅2%,水土流失面積達70%。農田耕作層淺,土壤含沙量大,磷鉀缺乏,酸性偏重,地力衰退。耕地面積50.78萬畝,總播種面積770299畝,復種指數151.6%。糧食佔用耕地面積376464畝,糧食總產量58937.2噸,年畝產量156.5公斤,農業總產值2116萬元。
20世紀50年代初,惠安通過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佔有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並引導農民組織起來,走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全黨全民重視農業,大辦農業。貫徹農業「八字憲法」,治山治水,保持水土,開墾荒地,圍海造田,平整土地;改革耕作制度,旱地改水田,單季改雙季,一熟改三熟;重新安排山、水、林、路、田,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條件;實行科學種田,推廣先進技術,普及良種,優化施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農村經濟體制,推行農業生產責任制。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全面發展。1989年,全縣耕地面積393794畝,總播種面積921168畝,復種指數233.92%;糧食佔用耕地面積241620畝,糧食總產量149691噸,糧食復種指數276.7%,年畝產620公斤。農業總產值6.21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1.38億元。 古代,惠安就有手工冶鐵、燒陶、制鹽、織布等行業。至宋代,制鹽業已達相當規模。
民國時期,境內手工業逐步復甦,特別是陶瓷、磚瓦、打鐵等行業遍布城鄉。同時,皂燭、紡織、印刷等工業亦開始起步發展。至194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461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81%。
惠安工業不經過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期後,以食品工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1953年工業產值比1949年增加1.6倍,達到1216萬元。1954年,對私營企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組建國營企業、集體企業或公私合營企業。1955年,工業企業由1954年的3320家縮減為1627家,工業總產值1377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45家,產值411萬元,占總產值的29.85%。1958年完成對私人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後,全縣工業企業144家,總產值2475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31家,工業產值1178萬元,占總產值的47.6%。「大躍進」時期,盲目改變所有制結構,造成經濟失調,工業產值波動。1962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經濟恢復,工業發展加快,特別是全民所有制工業產值穩步上升。1965年全縣工業企業138家,總產值2034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33家,產值1329萬元,占總產值的65.34%;集體所有制105家,產值705萬元,占總產值的34.66%。
「文化大革命」期間,全縣工業生產步履維艱,產值雖有所增長,但幅度很小。特別是國營工業企業生產效益偏低現象明顯,佔全部工農業總產值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而集體工業企業的產值比重則有所上升。1971年,集體工業產值突破千萬元,達到1075.5萬元,國營和集體工業產值比例為2.3∶1;1977年下降至1.4∶1。是年輕重工業產值比例為5.3∶1。197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7359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8.97%。
1951年,縣城僅有一家火力發電廠,1958年興建第一座水電站。至1989年,全縣有水電站27座,總裝機34台,容量6094千瓦。加上電網供電,年供電量1億千瓦時,形成較完整的發、供、用電體系。
改革開放以後,全縣工業生產迅速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涌現出石板材、石雕、瓊脂、啤酒等一大批名特優產品。形成以食品工業為主體,包括紡織、機械、化工、建材、印刷等的工業體系,所有制結構呈現出國營、集體、個體等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共同發展的格局。1984年工業總產值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0363萬元。
1989年,全縣工業企業3001家,其中鄉以上工業企業218家,村及村以下工業、企業2783家;工業總產值37480萬元,比1978年增加4.1倍,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53.22%;輕重工業產值比例為3.2∶1。
工業園區
城南工業區、 城北工業區、惠東工業區、黃塘台商創業基地、綠谷台商高科技產業基地、泉惠石化園區、城關科工貿中心區、崇武沿海對台經貿旅遊區、斗尾港臨海工業區 惠安的石雕工藝,源自中原。東晉至隋唐,中原人口的遷入,帶來石雕技藝,出現諸如林祿、王潮等墓葬的石雕品。兩宋至明初,境內由於眾多石橋的架設,巨塔、「浮屠之宮」的興建,大型石佛的雕鑿和石城垣的修建,惠安石雕人才輩出,石雕技藝不斷提高。從所遺存的石人、石獸為主的實物看,初始造型簡單,還保留著北方質朴粗獷的風格。至明代中後期以及清初,隨著經濟的發展,各類源自佛教,以獅子和龍柱作為主要裝飾的石雕品遍布境內。是時,惠安出現如李周的石雕巨匠,把繪畫藝術運用於石雕工藝,石雕藝術出現劃時代的轉變,其造型日漸繁復,風格由質朴粗獷趨向精雕細琢,並開始注意線條結構和形態神韻之美。清末民初,得傳於李姓而又加以發展的五峰蔣姓石雕藝匠,走出家門,在福州、廈門乃至海外等地開設石店,產品出口,盛極一時;他們還參加台灣公用(包括寺廟)和民用建築物的建設,以及國內大型陵園石件的雕制,奇葩怒放、佳作紛呈,最終形成柔美、婉麗的南派風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惠安藝匠先後參加國內許多大型建設和紀念性碑塔、陵園的石雕件加工與安裝;並在人民政府關懷支持下,組織創辦許多石雕企業,石雕工匠隊伍迅速壯大,名匠輩出,新工藝迅速發展,石雕品類日益繁多。惠安石雕廠自建廠數十年來,培養和造就一大批石雕藝匠和能人;在改革開放年代,抓住機遇,大顯身手,藝匠紛紛「下海」辦廠建業,為振興惠安石雕事業作出貢獻。
惠安的石雕作品,遍及除青海、寧夏之外的全國各地;產品還遠銷香港、東南亞、日本、歐美等19個國家和地區,倍受歡迎。據統計,全縣1989年總產值近5000萬元,出口交貨值達3280多萬元。 惠安商業集市的形成,可追溯至明代以前。集市上主要為小商小販,經營海產干製品、京果、棉布、油脂、糖、大豆、糧谷、乾菜、葯、茶等南北貨。邑內僅典當鋪行業就有7家。崇武、洛陽、輞川、峰尾、東園等鄉鎮集市經營進出口貨物的大商行不亞於城關。
民國時期,惠安匪患頻仍,商業受害尤烈。民國18年(1929年)6月6日,匪首汪柴水率300多名匪徒攻破城門,益成、義記等19家大商行被洗劫;陳添、林情等13個富商被綁架勒索巨款;約有200多家商店的塗寨街同時被洗劫一空,一時間大小商戶紛紛倒閉。抗日戰爭時期,海上被封鎖,公路奉命自毀,僑匯中斷,境內百業蕭條。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通貨膨脹,商業不景氣,市場冷落,民不聊生。
1949年9月6日,惠安縣人民政府設立工商科,作為商業行政管理機構,建立和發展國營商業和合作社商業,開展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並進行登記和行業調整,逐步形成以國營為主導、國營集體、私營三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商業體系。1953年商業機構和體制發生變化,購銷業務迅速發展。至1957年市場上的國營、合作社商業比重佔57.17%。1958年國營和合作社商業大合作,公私合營商店、合作商店及個體商業逐步過渡為國營商業。1959~1961年發生自然災害期間,物資匱乏,市場供應緊張。1962年初,國營商業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恢復集體商業,開放集市貿易,實行獎售收購、對流貿易,市場貿易狀況逐步好轉。至1965年,國民經濟全面好轉,市場活躍,物價下降。「文化大革命」期間,商業機構網點大精簡、大合並,集市貿易被關閉,商品流通渠道單一,國民經濟比例失調,使得已經緩和的市場供應又日益困難。1976年,商品緊缺,連肥皂、火柴、鍋、碗等日常用品都供不應求。
1979年起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和改革開放政策。商業部門在大力發展國營商業的同時,扶持集體、個體商業,逐步形成多種經濟成份、多條流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和減少環節的「三多一少」流通體制,促使城鄉購買力逐步提高,社會商業商品購銷額穩步增長。1989年,全縣社會商業商品購進總額1.32億元,其中國營商業購進額7368萬元,供銷社購進額2628萬元,其他商業購進額3222萬元;銷售總額4.04億元,其中國營商業銷售額1.33億元,供銷社銷售額6571萬元,其他商業銷售額2.06億元。
⑶ 泉州有那些特色行業以及產品
泉州特色有戲曲和歌舞,城郊東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記載,南安雲台山下還建有常設性歌舞院館。宋、元時代,泉州成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樂州」。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貪浪遊,莫看百戲」。
泉州保留的戲曲文化遺產,有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嘉禮」戲等劇種,其中較為出名的有:南音、北管、梨園戲和「提線木偶」。
特產有咸飯,蘿卜飯,芥菜飯,花菜飯,鹵肉飯,芋仔飯,壺仔飯,泉州炒飯魚仔粥,鴨仔粥,鹵面,面線糊,湖頭米粉,豆簽,浮果,粉團,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條,澳茄粿,酸菜雞絲面,浮粿。
(3)惠安工業產品有哪些擴展閱讀:
文物古跡
泉州境內有包括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泉州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伊斯蘭教博物館、泉州市南建築博物館在內的多家博物館。
泉州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31處,分別是安平橋(五里橋)、清凈寺、開元寺、鄭成功墓、崇武城牆、洛陽橋、泉州天後宮、清源山石造像、九日山摩崖石刻、屈斗宮德化窯遺址、伊斯蘭教聖墓、草庵石刻、蔡氏古民居建築群、泉州府文廟、磁灶窯址、德濟門遺址、泉州港古建築、陳埭丁氏宗祠、安溪文廟、施琅宅、祠和墓、庵山沙丘遺址、五塔岩石塔、惠安青山宮、安海龍山寺、清水岩寺、亭店楊氏民居、南安林氏民居、南安中憲第、李光地宅和祠、西資寺石佛造像、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
⑷ 有沒有人對福建 惠安 蠻熟的
惠安縣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通行閩南方言廈門話。惠安為省甘蔗、花生生產基地之一。農副產品還有甘薯、稻米、大小麥,大豆、花卉、葯材,荔枝、龍眼、梨、余甘(「田船粉甘」著名)、帶魚、墨魚、魷、鰻、鯧、梭子蟹、江瑤貝、海帶、紫菜;家畜良種戴雲黑山羊、福建兔。惠安素稱「石雕之鄉」,石雕藝術被譽為「南匠」,工業有化工、電力、機械、紡織、食品、文化藝術用品、陶瓷、玻璃、皮革、塑料、建材等門類;惠泉啤酒為優質產品。漳泉肖鐵路、福泉高速公路斜貫縣境,以國道324線為主幹的公路通車498.4千米。崇武港有對台貿易碼頭,肖厝港為天然良港,列國家重點開發項目,秀塗港為古代泉州海外交通重要港口之一。
西郊科山(高士峰)文化風景區著名,山上有庄先生(庄應禎)祠、劉望海祠,山麓建治山治水紀念碑、烈士紀念碑。北郊平山寺風光宜人。黃塘一片瓦寺(張瓦石室)巨岩幽洞,別有天趣。洛陽橋(萬安橋)為宋建跨海石橋,對研究我國橋梁建築及石雕、碑刻藝術有重要價值,橋南有北宋泉州太守、督修洛陽橋的蔡襄祠堂。明建崇武城歷為海防要地,名將戚繼光、鄭成功曾據此練兵、抗倭,是全國保存較完整的石構古城;大山龍喉岩後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在凈峰寺可望海潮觀日出。螺陽盤龍山下唐武威軍節度史王潮墓為福建現存較大的古代石構墓室。名勝古跡還有南浦沙格靈慈宮(媽祖宮)、黃塘岩峰寺(白岩寺)石刻造像、塗嶺虎岩寺、「福建林氏始祖」晉安郡王林祿墓、螺陽「開閩吳氏始祖」唐戶部大司徒吳仁祿陵墓。
註:本人在泉州呆了四年,對惠安熟的很呢!
⑸ 工業品有哪些
工業品(Instrial goods)是指那些購買者購買後以社會再生產為目的的產品,包括商品和服務。
從生產目的的角度,工業品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工業中間品,也可以稱為中間型工業品(如原輔材料、零部件等),如柴油機、杜邦萊卡、AMD處理器等,服務於下游工業品企業,但最終的產品可能是工業品也可能是消費品,其中消費品可能是耐用消費品也可能是快速消費品;第二類是最終工業品,主要服務於工業或工程,但亦有可能是民用產品。 根據參與生產過程的程度和價值大小角度也可劃分為材料和部件、資本項目、供應品和服務三大類:
(1)材料和部件(Material and parts)。材料和部件指完全參與生產過程,其價值全部轉移到最終產品的那些物品,又可以分為原材料以及半製成品和部件兩大類。
(2)資本項目(Capital items)。資本項目指輔助生產進行,其實體不形成最終產品,價值通過折舊、攤銷的方式部分轉移到最終產品之中的那些物品,包括裝備和附屬設備。
(3)供應品和服務(Supplies and services)。供應品和服務指不行成最終產品,價值較低、消耗較快那類物品。
⑹ 工業產品有哪些
中國古代工業主要是以下6個方面
(1)麻紡織業例如兩漢,能織出錦、綉、羅、紗等許多品種;西漢的長安、臨淄等擁有全國最重要的官營手工業;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單衣以及絲綢之路大量絲綢遺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說明漢代絲織業的成就。絲織業的發展,為著名的絲綢之路的開辟提供了物質條件;唐代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明清時期絲織業空前發展,並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2)棉織業:漢代時棉織業產生,如新疆地區種植棉花;會嵇地區出產的葛,是當地著名的越布漢光武帝將它列為貢品;南宋時,棉織業擴展到江南地區,逐漸取代麻布,成為主要的衣料;元朝時,松江成為棉紡織中心,江南的一批小鎮也因棉紡織業而興盛起來。
認識:中國是一個傳統的男耕女織的封建國家,紡織業歷史源遠流長,它的發展特點大體是:北宋以前,中國紡織業以絲麻織業為主,南宋以後,棉布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
(3)陶瓷業:
原始社會如半坡的彩陶、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等都是精美的工藝品;商周時期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創制出白瓷,為我國制瓷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隋唐時,瓷窯分布於中原和江南許多地區著名的唐三彩和青瓷中的秘色瓷在唐朝出現;北宋的制瓷業水平大大超過前代水平,出現定窯、汝窯等五大名窯,江西景德鎮的青白瓷行銷海內外,南宋元朝時它成為全國著名的瓷都。
(4)造紙業
發明:西漢發明了造紙術,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紙;
改進: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發展:魏晉南北朝時,紙張白度增加質地細薄,產量大增,逐漸取代簡牘,成為最主要的書寫材料;
傳播:幾個世紀後,向東傳到朝鮮、日本;唐朝時向西傳到大食(阿拉伯),經阿拉伯傳到歐洲、北非。
(5)冶鐵業:
西周時開始使用鐵器;
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是世界冶鐵史的一大成就,比歐洲早兩千多年;
兩漢:西漢時冶鐵業分為官營和私營。煤成為冶鐵的燃料,人們發明了淬火技術;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使中國冶鐵水平長期領先世界。宛和鞏是著名的冶鐵中心;
隋唐時期: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遼宋時期:遼和金的冶鐵業水平較高;
明朝中後期,廣東佛山冶鐵業,一天出鐵六七千斤
6)造船業
秦漢時期,造船業發展迅速,漢代時發明了擼、舵和布帆,還使用錨,表面造船航海技術已經成熟;
隋唐時期:能造使用推進器的戰艦,這是最早使用機械動力的輪船。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唐初僅在洪州就造海船500多艘;
兩宋:造船技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長江航船最大的可載萬石以上;南宋的明州、泉州、廣州是造船中心,造的遠洋海船,可載糧食幾萬石;
明朝:鄭和的船隊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術
⑺ 工業品都有什麼產品
首先看一下什麼是工業品,工業品指那些為進一步用於行業生產而購買的產品。它和消費品的不同在於購買產品的目的不同。
工業品都有哪些?除了供家庭和個人的消費品(農業產品和日用品),其餘商品都是工業品,比如原材料,配件,設備,附屬設備,系統集成等。
工業(instry)是指採集原料,並把它們加工成產品的工作和過程。現代工業產品有數控設備, 絕緣材料, 機械設計加工. 儀器、儀表, 照明與燈具, 工業設備合作, 家電製造設備. 節能裝置, 工業設備庫存, 輕工設備, 通用零部件. 內燃機, 制葯設備, 五金工具, 量器量具. 包裝相關設備, 鍋爐動力設備, 作業保護, 造紙設備等等。
⑻ 福建的農副產品或水果或水產品或工業產品或食物或工藝品。
福建特產
福州特產:壽山石、牛角梳、橄欖、福桔、龍眼、閩姜、芙蓉李、茉莉花茶、脫胎漆器、木畫、木雕、紙傘、貝雕、瓷器等。
泉州特產:各種瓜果、名木花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安溪烏龍茶(安溪鐵觀音)、老范志萬應神曲、永春老醋、源和堂蜜餞、泉州木偶頭、永春漆籃、人造花等。
漳州特產:漳州水仙花、茶花、蘭花等「三大名花」和青梅、蘆柑、荔枝、天寶香蕉、龍眼、平和蜜柚、菠蘿等「七大名果」;還有各種海產干貨、片仔癀牌片仔癀、八寶印泥、片仔癀珍珠膏、珍貝漆畫飾板、水仙花牌風油精,漳州布袋戲等。
廈門特產:各種亞熱帶瓜果、餡餅、魚皮花生、菩提丸、青津果、廈門珠綉、漆線雕、廈門彩塑、廈門瓷塑、香菇肉醬、廈門葯酒、海產干貨等。
南平特產:盛產筍干、香菇、 武夷岩茶、建甌板鴨、建甌光餅、建甌板栗、建蓮、建甌北苑貢茶、閩北柑橘、浦城丹桂、酸棗糕、根雕、竹木工藝品、政和功夫茶、建盞、錐栗、靈芝、南孚電池等。
莆田特產:荔枝、龍眼, 金沙薏米,仙游皮蛋,仙游甘蔗,扁食,熗肉,莆田鹵面,海礪餅,興化米粉,漆木碗,仙游木雕等。
龍岩特產:閩西八大幹系列、河田雞、山麻鴨、花生、龍岩沉缸酒等。
三明特產:紅菇、竹蓀、 筍干、椴木香菇、沙縣小吃、沙縣夏茂冬酒、沙縣鄭湖板鴨、永安小吃,明溪肉脯干,尤溪管前金桔,寧化老鼠干、將樂擂茶、建寧蓮子、大田骨頭小吃系列等。
寧德特產:漳灣土筍凍、壽寧的地瓜扣(粉扣)、花菇,蕉城的芙蓉李,古田食用菌,福安的繼光餅、竹編、茶葉,紅曲,福鼎檳榔芋、前岐四季柚等。
http://ke..com/view/2812.htm#15
⑼ 泉州什麼工業最發展,求大神幫助
有人說,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泉州是一個具有符號意義的城市,從經濟建設過程中涌現出來的「泉州速度」,到社會經濟體制機制轉型、變革的「泉州模式」,都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諸多啟示。 (一) 數字是枯燥的,但它能反映泉州市發展的真實圖景。 實力強: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預計達227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是1978年的112倍,年均遞增17.7%。在2002年地區生產總值在全省率先突破千億元大關後,今年將突破2000億大關,經濟總量由改革開放前全省第五位躍升為全省第一位,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高。 生活富:2007年,泉州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097元,收入水平是1990年的11.77倍,年均遞增15.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244元,是1984年的21.8倍,年均遞增14.3%;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全省第二位。2007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1,低於全省的2.72:1。 製造強:泉州生產的運動鞋全國第一,年產約十億雙,全球每十雙就有一雙產自泉州;中國服裝五分之一產自泉州;中國出口的傢具五分之一來自泉州;泉州生產的電腦磁頭、電腦掃描儀、電腦驅動器、高級交流電容器、微型馬達、電腦冰箱、錄像磁頭等產品佔世界市場份額的10%—40%,居世界第一。 榮譽多:如今,泉州市的頭頂上戴上太多的桂冠: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際花園城市、最佳中國魅力城市、中國品牌經濟城市、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二連冠)、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三連冠)、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五連冠)、全國雙擁模範城(五連冠)。 二、 泉州的崛起,始自「三來一補」生產模式。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香港地區加工業開始向外轉移。當時泉州發展工業一缺資金、二缺技術、三缺人才,但毗鄰香港,勞動力和土地資源豐富,價格低廉,又有幾十萬香港鄉親。於是,泉州縣委決定「借船出海」,以「三來一補」為突破口,發展外向型經濟。30多年來,泉州人走過了一條買「洋設備」、學「洋技術」、生產並出「洋貨」的路子。華僑和台港澳同胞回鄉探親帶回的西裝、襯衫、錄音機、手錶、皮鞋、運動鞋等「洋貨」,一件件被消化,成為泉州鄉鎮企業的產品。 這些如今看起來簡簡單單的加工材料,硬是讓泉州人製造出了發展的奇跡。 改革開放以來,泉州對外貿易迅速崛起,出口渠道不斷拓寬,外貿進出口從1979年的0.04億元增長到2006年的54.91億元,年均遞增30.7%。出口從1979年的0.02億美元發展到2007年預計的49.5億美元,年均增長32.2%。泉州經濟外向度不斷提高,與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關系,每年進口數億用於再生產的初級產品,如苯乙烯、初級形態的塑料、合成纖維紗線、紙漿、鋼材等,保障了工業生產的原料供應;出口產品分布涉及輕工業品、重工業品及機電、高新技術產品等寬廣領域,並成為我國服裝、運動鞋、陶瓷及工藝品、竹藤製品等出口商品的主要產地。 30年來,以「三來一補」為主要內容的泉州外向型發展道路,雖說不是一帆風順,但是一個農業小縣的跨越發展卻是健步如飛,四個階段清晰可見:一是1978—1986年,作為成立「三來一補」企業的起步階段;二是1986—1992年,鄉鎮工業蓬勃發展階段,工業大跨步的發展,有力推動了泉州經濟的起飛,1992年全市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三是1993—1998年,泉州經濟高速發展階段,6年間,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近30%;四是從1999年到現在,泉州市綜合競爭力全面提升,努力打造現代製造業名城、創新創業熱土、宜居生態城市、和諧幸福家園。 三、改革開放30年,是泉州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的30年,是社會面貌發生深刻變化的30年,是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30年。 30年來,泉州人民充分發揮配套改革試點城市和對外開放前沿以及僑鄉優勢,把握機遇,抓住中心,開拓進取,艱苦創業,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成為福建乃至全國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創造了跨越式發展的新輝煌。 ——縣域經濟不斷壯大,專業特色突出。縣域經濟總量佔全市經濟總量的80%,比全省高出近30%。全市所轄7個縣市全部進入福建省經濟實力十強或經濟發展十佳行列,其中,晉江、石獅、南安、惠安、安溪等5縣市進入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行列,晉江、石獅和惠安進入全國最發達100縣(市)。泉州各縣市十分重視挖掘自然資源潛力和發揮傳統工藝優勢,把資源特色轉化為產業特色,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如南安發揮建材資源優勢,側重發展建材產業,成為全國最大的石材集散地和建材加工基地;安溪利用山區資源優勢,建成中國烏龍茶之鄉、中國藤鐵工藝之鄉和中國茶文化旅遊之鄉;2006年晉江鞋業規模以上企業產值達246.96億元,成為我國運動鞋主要生產和出口基地;德化利用民間傳統瓷雕技術優勢,側重發展工藝陶瓷,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西洋工藝瓷生產和出口基地;而以雕藝之鄉著稱的惠安縣,雕藝品出口名揚海內外,石工藝品年產值超百億元。 ——工業化進程穩步推進,品牌化集群化趨勢明顯。泉州經濟發展靠工業起家,以工業發家。2006年全市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比全省高出10.9個百分點,2007年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達4225億元,是1978年的315倍,年均遞增22.7%,工業總量穩居全省首位。培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紡織鞋服業、建築建材業、食品飲料業、工藝品製造業、機械製造業五大傳統支柱產業,2007年五大傳統優勢產業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0%以上。200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3418億元,佔全部工業總產值的80.9%。全市產值超億元企業有636家,銷售收入超十億元企業有26家。「十五」以來,市委、市政府著力推進產業升級,力促傳統產業優化提升,大力拓展新興產業,推動全市工業保持快速發展。傳統產業誕生了全市絕大部分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至2007年底全市擁有中國馳名商標28枚(工商總局認定),中國名牌產品47個,均位居全國地級市前三位,榮獲感動世界的中國牌品城市稱號。新興產業快速鋪開,石油化工、電子信息、汽車製造、修船造船和生物制葯等新興主導產業也初具規模,2007年產值達449.86億元。其中汽車製造、修船造船業發展已駛入快車道,2007年產值現價分別增長52.9%和591.9%。 ——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城市面貌日新月異。197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額僅為0.51億元,改革開放以來,歷屆市委、市政府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突破經濟發展瓶頸的重要戰略舉措,大力推進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設,「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間,泉州分別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12億元、56.98億元、322.09億元、888.36億元和1519.24億元,1978-2007年泉州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達28.2%,泉廈和福泉高速公路、泉州晉江機場、漳泉肖鐵路和肖厝、石湖、圍頭等港口碼頭相繼建成投入運營,構築起現代化的陸海空立體交通網路。電力、通訊快速發展,泉州成為全省第一個、全國第三個城鄉電話用戶超百萬戶的地級市,從根本上改變了基礎設施滯後狀況,躋身進入「全國投資硬環境40優城市」行列。 「十五」以來,泉州重點建設成就輝煌,投資規模快速擴張,在繼續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一批關系泉州發展轉型升級的大項目也相繼投產。2007年泉州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9.81億元,增長39.5%。其中福建聯合石化項目完成投資超100億元,泉三高速公路(泉州段)、福廈鐵路(泉州段)、福煉「一體化」30萬噸級原油專用碼頭、中化重油加工、石獅PTA、泉州修造船廠、深圳五洲龍汽車等一批項目正加速建設。2006年末,全市通車里程已達10670公里,其中二級和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里程1976公里,高級路面里程9509公里,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沿海大通道,公路密度達98.29公里/百平方公里。泉州晉江機場躋身全國50強。港口建設朝深水化、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2007年港口貨物吞吐量達6215萬噸,集裝箱吞吐量102萬標箱。 城市建設進入快車道,城區建成面積由原來的6.7平方公里擴展到2007年預計的86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預計達53%,一個以中心城市為核心,沿海次中心城市為骨幹,沿公路、鐵路、高速公路連接重點城鎮的具有閩南僑鄉特色的大泉州「組團式」城市群逐步形成。 古城保護建設工作成效顯著,既保留了文化古城獨有的風韻,又充分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徵,古城保護建設有4個項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2個項目獲聯合國獎項。以片區和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市拓展,中心城市框架迅速撐大,城東、東海、橋南三大新區初具雛形,先後榮膺「國際花園城市」、「最佳中國魅力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等稱號。 ——居民收入快速提高,生活條件持續改善。改革開放前,泉州的城鎮從業人員幾乎全部分布在國有和集體單位,而農村勞動力則主要從事第一產業,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這種就業結構徹底得到扭轉。2007年,泉州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097元,收入水平是1990年的11.77倍,年均遞增15.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244元,是1984年的21.8倍,年均遞增14.3%;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全省第二位。2007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1,低於全省的2.72:1。全市在1996年基本實現小康目標後,大力推進舊村改造、新村建設和寬裕型小康工程,「十五」期間全市實現了村村通電、通郵、通公路,2005年通建制村公路硬化率達99.7%,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隨著收入的快速增長,消費環境的改善和消費觀念的更新,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穩步提高,生活方式和消費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生活質量得到極大改善。2007年泉州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459元,為1990年的10.1倍,年均增長14.5%;農民人均消費支出5180.4元,為1984年的19.8倍,年均增長13.9%。居民家庭食品性消費支出比重下降逐步下降,2007年泉州市城鎮居民消費「恩格爾系數」為38.2%,比1990年下降27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消費「恩格爾系數」為42.7%,比1984年下降18.4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的醫療衛生條件和社會保障水平也同步提高,和諧社會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市享受低保的城市居民達25245人,1-10月累計發放保障金2400萬元,月人均差額補助114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村居民達86937人,1-10月累計發放保障金5600萬元,月人均差額補助69元。參加基本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的人數到年底預計將分別達到55.5萬、45萬、50萬、40.11萬和 39.02萬人。 但是經濟的高速發展,也給泉州帶來了污染,特別是環境的污染,水源的污染,人的身體健康受影響,這點是泉州發展需要注意改進的!我本身也是泉州人,感謝你對泉州發展的關心哈! 這是我查的一些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也希望你有空可以到泉州走走看看,現在泉州變化很大,城市建設發展挺快的,但是和福廈還有一定差距,但是泉州人有愛拼才會贏的精神!歡迎來泉州玩! http://www.qzgy.gov.cn/( 泉州工業信息網官方網站) 以上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⑽ 工業品有哪些
工業品可以分為兩大類,分別是:工業中間品、最終工業品。
1、第一類工業中間品,也可以稱為中間型工業品(如原輔材料、零部件等),如閥門、管件、儀表、工具等,以服務於下游工業品企業為目的,但最終的產品可能是工業品也可能是消費品,其中消費品可能是耐用消費品也可能是快速消費品;
2、第二類是最終工業品,主要服務於工業或工程,但亦有可能是民用產品。
工業品是購買以後用於加工生產或企業經營用的產品。消費品和工業品的區別就在於它們的購買目的。如果一個消費者買一台割草機在自己的房子周圍用,這割草機就是消費品。如果這個人買割草機為的是環境整理的生意,那這割草機就是工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