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廈門工業能耗多少

廈門工業能耗多少

發布時間:2022-12-20 10:56:45

A. 工業企業綜合能耗多少噸標煤受監控

一般年耗標准煤5000噸以上的企業為重點用能單位,需要接受市級以上節能主管部門監察、監測

B. 急!!介紹78年的廈門和08年的廈門發展史

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綜合實力不斷提高
——特區建設以來廈門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系列分析之一
1981年10月15日,廈門湖裡丘陵上建設者的一聲炮響,拉開了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序幕。廈門是我國改革開放後最早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是全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實驗田和排頭兵,享有計劃單列、地方立法權和副省級行政級別並實行特殊政策的經濟特區。特區建設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歷任市黨政領導帶領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開拓創新,全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經濟綜合實力全面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品質顯著提高,相繼榮膺全國文明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佳人居環境獎城市、國際花園城市、聯合國人居獎城市等稱號,昔日落後的、封閉式的海防前線小城已經建成頗具規模的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旅遊城市。
一、國民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速度效益協調發展
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把發展作為解決前進中各種問題的關鍵,加快經濟和社會發展,盡快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能力和經濟實力,保持經濟既快又好的發展,實現了速度和結構、效益、質量相統一,協調發展,城市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在最近的兩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廈門市綜合排名均位居國內城市第九。
經濟總量迅速壯大,經濟保持穩定快速增長。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經濟總量迅速擴大,全市生產總值(GDP)從1981年的7.41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1160億元(預計),GDP在2005年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年平均增長速度達18%,其中,只有1981年、1983年和1985年三年增長速度是個位數,其餘各年都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幅度。廈門市生產總值增長率長期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在福建省九地市中,總量雖然仍排在福州市和泉州市之後列第三位,但年平均增長速度居首位。全市經濟發展最快的是「八五」時期,生產總值五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24.9%,比其他幾個五年計劃時期平均增長速度均高出近10個百分點。經過「八五」時期的快速發展,「九五」、「十五」以來,全市經濟呈現平穩較快的發展態勢(見下圖)。按常住人口計算,2005年廈門市人均生產總值為44737元,已突破5000美元,達5459美元。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廈門市自身的資源擁有量不足,資源對外依賴性強。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堅持科學發展觀,著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努力降低能耗水平,2005年廈門市每萬元生產總值(GDP)綜合能耗0.65噸標准煤,萬元生產總值(GDP)耗電893.8千瓦小時,每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0.54噸標准煤,分別為全省平均水平的69.1%、77.6%和37.2%。每度工業用電實現工業總產值37.69元,比1981年增加32.52元,每立方米工業用水實現工業總產值2608元,比1981年增加2555元;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積創造生產總值6562萬元、創造工業總產值1.34億元,在省內乃至全國的大中型城市中也都處於領先的水平。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高,推動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人口進入穩定增長期,2005年全市戶籍人口153萬人,常住人口225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6‰,比1981年下降了12.8個千分點。加快推進生態城市建設,2005年末,城市環保投資指數達2.49%;區域環境雜訊平均值為56.4分貝;全市空氣污染指數平均值為58,空氣質量優級率為38.3%;煙塵控制區覆蓋率為100%;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99.57%;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3.48%;城市工業廢水排放和汽車尾氣的達標率分別為95.3%、82.46%;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為90.48%;全市自然保護區覆蓋率達11.79%。
經濟運行質量良好,財政收入快速增長。特區建設以來,廈門財政收入伴隨著經濟增長快速增長,財政收入增長速度與GDP的增長速度基本上保持同步甚至更高。全市財政收入總量不斷擴大,在2001年財政總收入突破百億元後,2005年財政總收入和地方級財政收入又實現「百億元雙突破」,僅用4年的時間財政總收入再實現了百億元的翻番。全市財政總收入由1981年的1.95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268.69億元(預計),增長139.8倍,年平均增長21.3%。地方級財政實力較強。2006年地方級財政預計收入實現139.22億元,占財政總收入的51.8%,在福建省九地市中總量和增幅均位居第一。財政投向重點突出。在保證財政收入穩步增長的同時,積極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確保了社會保障、科技和教育、農業和農村等重點項目對財政資金的需求。2005年全市財政支出127.72億元,比1981年增長206倍,年平均增長24.9%。
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工業帶動作用突出
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以培植經濟增長點和生財點為著力點,大力發展生產型、技術先進型和出口創匯型工業,培育新興產業,通過工業的快速發展,帶動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升第一產業,促進三次產業在更高層次上協調發展。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三次產業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是2.2%、21.7%和17.9%,三次產業結構由1981年的26.5:51.6:21.9調整為2005年的2.1∶54.9∶43.0。
農業結構調整,島外投資力度加大,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特區建設以來,廈門致力於創新「三農」工作機制,從「規劃、項目、投入、政策」四個方面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完成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區劃調整,優化統籌了區域資源,形成島內兩區島外四區的格局。
創新工作機制,農業結構不斷調整,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致力於扶持和培育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積極推進農業的產業化經營,發展訂單農業。2005年全市23家農業龍頭企業中,7家是國家級別的,如銀鷺和惠爾康。23家農業龍頭企業年產值突破100億元,帶動全市定單農業14.6萬畝,當地農民從中獲得收入10.1億元。新建50個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和無公害農業基地,培訓農村富餘勞動力9200人,1.8萬被征地農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3.9%,全市農村1.5萬戶低保對象做到應保盡保。農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05年實現農村社會總產值231.63億元,比1981年增長69倍,年平均增長19.38%。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2005年廈門市農民純收入和增長幅度均居全省第一,預計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853元,比1981年增長25倍,年平均增長13.9%。
加大島外投資力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拉開序幕。2005年,島外固定資產投資額達201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已歷史性地超過50%,長期以來島內與島外發展不平衡、不對稱的格局被打破。圍繞島外重點工業區的開發建設,加快農村兩化步伐,火炬高新區擴建、同安工業集中區和集美機械工業集中區等項目建設進展快速,近兩年來,夏新電子、廈門煙廠、廈工機械、古龍調味品等一大批島內原有的工業大企業相繼搬遷島外,工業布局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同安、翔安成為最具潛力的工業發展區,至2005年底,島外工業產值比重已與島內相當。與工業區開發相配套,實施「金包銀」工程,舊村改造和環境整治取得新進展,從而拉開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序幕。至2005年末,廈門市在全省率先實現通行政村道路硬化,行政村客運通達率81%,農村自來水入戶率達75%,有線電視入戶率52%,開通了覆蓋12萬戶農戶的農村信息服務網;完成92個農村義務教育和公共衛生項目,整合56所學校;建立、完善了市、區、鎮、村四級動物疫病防範網路。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成效明顯,完成西海域、員當湖等重點區域綜合整治,開展裸露山體復綠工程,林業生態體系日臻完善。
工業經濟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帶動作用突出。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充分利用了經濟特區的政策並發揮自身海灣型城市的地理優勢,經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特別是第二產業的發展速度較快,其中工業發展快速,帶動作用凸顯,預計2006年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2430億元,比1981年增長218.21倍,年平均增長24.1%。2005年實現工業增加值529.12億元,比1981年增長147.2倍,年平均增長23.2%,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9.8%,工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9.5%,直接拉動GDP增長9個百分點。廈門市工業總產值在2002年首次突破1000億元,達1111.5億元,在2005年又實現了第二次跨越,工業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工業的第一個1000億元產值用了近20年時間,第二個1000億元增量僅用3年時間就實現了。
工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到2005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549家,其中年產值超億元企業244家,共完成工業產值1678.7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82.8%;年產值超十億元的工業企業有29家,戴爾(中國)有限公司成為我省首家年產值超過300億元的工業企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達2029.12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96.7%。
工業外向度進一步提高。特區建設以來,外商投資紛紛湧入,1982年引進第一家外資企業「新加坡印華地磚廠」,1985年引進第一家台資企業「三德興公司」,廈門工業引進外資由以港澳台中小企業、項目為主逐步過度到了以引進跨國公司、大企業、大項目,引進核心技術為主,不斷提高招商引資層次。2005年,全市外商及港澳台投資工業完成產值1652.81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8.7%,比1981年提高了77.4個百分點。
以機械、電子、化工三大支柱行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發展迅速,聚集程度較高,對城市經濟發展形成了突出的貢獻。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工業三大支柱行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逐步擁有了以計算機、手機為主導的投資類電子產品,以彩電、汽車音響、DVD為主導的消費類電子產品和以電容器、光電器件等為主導的基礎元器件電子產品;擁有了廈工裝載機、金龍客車等一批在國際、國內佔有競爭優勢的重點產品;橡膠製品、精細化工已具相當規模,翔鷺石化PTA、金達威維生素產量全國第一。2005全市三大支柱產業完成工業產值1538.85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75.8%,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73.2%。
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力度加大,自主創新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高新技術企業領先增長,產業整體實力不斷壯大。特區建設以來,在繼續發展傳統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電子信息、光電子、軟體、生物醫葯等高新技術產業,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在廈門製造業中所佔的份額,通過高新產業帶動整體工業上一個新的水平。2005年全市產值上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有87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177.18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58.0%。在2006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8個分項競爭力分析中,廈門的創新環境競爭力和企業本體競爭力分列內地城市第二名和第五名。
第三產業全面發展,中心城市服務功能不斷增強。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工業的快速發展,對第三產業形成強有力的拉動,帶動交通運輸、商業貿易、房地產和社會中介服務業的發展,形成第二、三產業的良性互動發展。
充分發揮「以港興市」戰略,形成海陸空港聯動優勢。廈門得天獨厚,擁有天然良港,歷史上就曾是我國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特區建設以來,在「以港立市」的戰略思想指導下,依託廈門灣組合港和高崎國際機場,逐步形成了以港口為龍頭,海運、公路、鐵路、民航為骨幹,各大客貨運輸場站為樞紐的海陸空立體交通體系。2005年廈門港口管理局正式成立,將廈門灣內的漳州後石、石碼兩港區和招商局漳州開發區招銀港區與廈門港合並,管轄圍繞廈門灣而建的所有港口和碼頭。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廈門港已成為國家一類港口,全港現有泊位74個,其中集裝箱專用碼頭12個,是全國七大集裝箱干線港之一,我國第四個可接待第六代大型集裝箱船舶的港口;廈門空港成為國內十大機場之一、第四大口岸機場,是連接東南亞及日、韓的重要航空樞紐,通航城市已達到74個,郵件航班實現了輻射全國的郵件交換,被國家郵政總局列為全國五大樞紐港之一;廈門站已成為華東地區的鐵路大站,鐵路運輸通過電氣化的鷹廈鐵路與全國鐵路網連接,海鐵聯運戰略開始起步,與南昌、贛州實現了跨省海鐵聯運,有效拓寬「西進」腹地;廈門郵電通訊已形成程式控制電話、移動通信、數字數據、圖文傳輸等現代化通信網路,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05年廈門港口貨物吞吐量4770.75萬噸,全港集裝箱吞吐量334.29萬標箱,居世界第24位;空港旅客吞吐量628.57萬人次,空港貨郵吞吐量15.9萬噸;鐵路貨物到發總量933.56萬噸;公路貨運量1939.7萬噸;全市市話(含小靈通)年末到達數187.79萬部,行動電話年末到達數168.65萬部,電信寬頻用戶總數達22萬戶。2005年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實現增加值比1981年增長64.4倍,年平均增長19%。
房地產業蓬勃發展。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處於城市區域擴張過程中,房地產業作為一個新興行業迅速崛起,大量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標志性建築不斷涌現,現代化新區層出不窮,隨著住房制度改革、開放房屋二級市場、改變土地交易方式等措施的實施,特別是隨著海灣型城市建設的啟動,促使房地產業的發展邁出了更大的步伐。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加快以及房地產市場進一步活躍、居民對住房需求的進一步擴張,廈門市房地產市場步入繁榮時期,投資規模平穩增長,商品房市場與全國主要中心城市房地產市場一樣交易火爆,市場價格飆升,銷售面積持續大幅增長。2005年,全市房地產業完成投資額114.07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8.4%,其中商品房住宅投資83.33億元;商品房銷售面積達319.49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銷售285.15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136.36億元,其中住宅銷售額111.6億元;商品房銷售總平均價格達5503元/平方米,其中居住用房平均價格4744元/平方米。2005年房地產業實現增加值比1981年增長156.9倍,年平均增長23.5%。
消費品市場繁榮穩定。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圍繞把廈門建成購物環境優美、具有較強輻射功能的東南沿海重要的商貿中心的目標,積極擴大消費拉動內需,促進消費市場繁榮活躍。廈門市先後引進了好又多、新華都、美國沃爾瑪、德國麥德龍、百安居、天虹商場等國內外大型零售企業,以及國美電器、蘇寧電器、永樂電器等大型家電連鎖零售企業,連鎖經營快速發展,零售業態日趨多樣化,並隨著城市建設步伐地加快,不斷調整商業網點布局,從原來絕大部分集中在中山路至廈港一帶的老城區向新區擴展,已初步形成「二路(中山路、禾祥西路)三圈(中山商圈、火車站蓮坂商圈、江頭商圈)」為中心的商業新格局,城市商業作為中心城市輻射力大為提升。在外就餐逐漸成為時尚,黃則和、好清香傳統小吃得到恢復挖掘;麥當勞、肯得基等洋快餐入駐廈門,規模呈快速擴張之勢;我家咖啡、豪客來等連鎖咖啡快餐廳興起並逐步向外擴張;悅華酒店、寶龍大酒店等星級賓館餐廳以其優美就餐環境、精緻新穎菜餚及良好服務吸引大量遊客;牡丹大酒樓、舒友海鮮大酒樓等中式餐飲企業靠其優良服務和優質菜餚贏得大量顧客,全國各種菜系紛紛進入廈門,相互競爭,蓬勃發展。預計2006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0億元,比1981年增長106.6倍,年平均增長20.6%。2005年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30.08億元,佔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為11.1%,比1981年提高7.3個百分點。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比1981年增長27.4倍,年平均增長15%;住宿餐飲業實現增加值比1981年增長90倍,年平均增長20.7%。
金融市場不斷壯大。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已經形成了中外資金融機構並存,法人與非法人金融機構並舉,市政府金融辦協調,人民銀行、銀監、保監、證監共同監管,覆蓋銀行、證券、保險、期貨、信託等金融領域機構較齊全、運行較穩健的金融體系。至2005年末,全市共有商業銀行11家,政策性銀行2家,外資銀行商業11家,代表處3家,郵政儲匯局1家,擁有各類銀行網點360多個,從業人員1.3萬人,全市中外資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663億元,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1213億元;保險市場主體14家,保險中介機構19家,保險從業人員0.72萬人,全年累計實現保費收入23.31億元,全市保險深度2.3%,保險密度1478元;法人證券公司1家,證券營業部23家,全年證券交易額571.5億元,全市共有上市公司15家,股本總額50.25億元,總市值226.14億元;法人期貨公司1家,期貨營業部4家,期貨合約年交易額598.68億元。2005年金融業實現增加值比1981年增長53.1倍,年平均增長18.1%。
會展業、國際旅遊業發展勢頭良好。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加大扶持會展業發展的力度,廈門已經成為國內居於領先地位的會展城市。2004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認為,廈門會展競爭力居全國第7位,會展綜合排名居全國第10位,這是許多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城市所不及的。除「投洽會」和「台交會」等金牌展會外,廈門禮品展、石材展、食博會、體博會、醫博會等專業展覽穩步發展,展會的影響、規模和效益逐步擴大,品牌展會的培育初見成效。2005年,廈門市舉辦各類展覽、展銷活動45場,展覽面積42.4萬平方米。特區建設以來,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城市建設的不斷加快,我市旅遊設施和旅遊環境也不斷完善,逐步提升鼓浪嶼、萬石山、白鷺洲和環島路等傳統旅遊資源,深度挖掘五緣灣、天竺山、大帽山、蓮花山、北辰山、大嶝島等特色旅遊資源,推進與周邊城市旅遊資源共享和旅遊互動,大力發展度假旅遊,重點開發濱海旅遊、文化旅遊、購物旅遊、生態旅遊和節慶旅遊等旅遊項目,旅遊業發展日益加快。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星級酒店61家,其中三星及以上級酒店38家,悅華酒店、寶龍大酒店躍居五星級;全年共接待過夜境外遊客72.31萬人次,在全國主要旅遊城市中排名第11位,其中外國人40.23萬人次,港澳台同胞32.08萬人次,旅遊創匯5.52億美元。
三、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中心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
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委、市政府從實際出發,針對廈門過去地處海防前線,長期以來基礎設施十分落後的狀況,首先從基礎設施建設入手、努力改善投資環境,不斷創新投融資體制,廣開財路,積極引進各方資金,加快以交通網路、信息網路、電力、燃氣、水等市政基礎設施為框架的城市建設步伐。1981~2006年,全市預計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44.67億元,年平均增長26.2%,每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產出生產總值2.47萬元。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需求中投資提高最快、拉力最強,2005年投資對全市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41.6%,直接拉動GDP增長6.9個百分點。
拓寬融資渠道,投資主體多元化、市場化。特區建設以來,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投、融資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已經發展到自籌資金、銀行貸款、國際金融組織及外國政府貸款、發行股票債券、轉讓經營權等多種融資方式並舉的多元化籌融資模式,全市投資主體自我積累能力和融資能力不斷加強。2005年,全市建設項目資金來源總額為540.48億元,其中:國家預算內資金62.34億元,佔全部資金來源比重的11.5%,比1981年減少23.3個百分點;國內貸款159.83億元,佔29.6%,比1981年減少10.3個百分點;利用外資22.91億元,佔4.2%;自籌資金151.03億元,佔27.9%;其他資金144.35億元,佔26.8%。
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優先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基本上解決了困擾全市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滯後問題。1981~2005年,全市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740.64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8%。完成《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城市發展格局更加合理,按「一心兩環、一主四輔八片」的城市格局,向島外海灣地區加快拓展新城區,開工建設五緣灣片區、翔安新城片區,加快推進黃厝片區、廈港片區、觀音山商務集中區前期工作,2005年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展到126.5平方公里。加強對外連接,加快連接島內外以及城市各組團之間的快速通道建設,完成城市間快速路網、島內城市交通主次干網建設,先後完成了鷹廈鐵路電氣化改造,建成了廈門大橋、海滄大橋、石鼓山立交橋、鍾鼓山隧道、仙岳山隧道,對廈禾路、仙岳路等多條城市主幹道進行拓寬改造,完成了同集路、集灌路等高等級公路建設及廈漳、廈泉高速公路建設,高標准建成了環島路,完成國道319線、324線拓寬改造,啟動了翔安隧道、杏林大橋、福廈、龍廈、廈深鐵路等工程的建設,逐步縮短廈門與周邊城市和內陸腹地的通達時間,形成了以廈門為中心的「1小時經濟圈」,促進了以廈門為開放窗口和國際經貿合作主通道的閩西南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閩粵贛相鄰十三地市經濟協作圈的廣泛經濟合作交流,由此大大增強了廈門的中心城市輻射功能。2005年全市城市道路總長度比1981年增加756.6公里,城市道路總面積增加1463.8萬平方米。廈門城市建設基本實現了「居者有其屋」以及城區「步行500米有綠地、步行15分鍾到公園」的目標。2005年末,全市人均擁有道路面積16.18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13.57平方米,擁有公園37個、面積達896.96公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1.36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46.36平方米;各類公交營運車輛共計2610輛,運營線路網長度達3013.6公里,計程車3646輛,輪渡客運船隻14艘,公交方便程度在全國名列前茅到。
工業集中區建設進展順利,工業產業布局趨向合理。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圍繞建設海灣型城市藍圖,調整行政區劃,強化產業布局,對島外原有40多個工業小區進行整合,把一批有自主創新能力、有著名品牌、有較強市場佔有率和生產經營實力的大企業培育成為龍頭大項目引入工業園區,進行產業鏈招商,形成產業集群和族群。目前已經形成海滄新陽、集美機電、同安輕工食品、同集工業集中區、火炬(翔安)產業區等14個工業集中區,工業產業布局趨向合理,工業企業從島內向島外遷移取得成效,逐步向工業園區聚集,企業集聚效應顯現。

C. 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高新區簡介

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廈門火炬高新區」),1990年12月由國家科委和廈門市人民政府共同創辦,1991年3月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全國四個以「火炬」冠名的國家高新區之一。
建區以來,廈門火炬高新區高舉「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旗幟,以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基礎,努力實現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取得又好又快的發展成就。在發展主導產業、搭建創新創業平台、引進高端創新人才、構築創新政策體系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創造了園區經濟集約式發展、跨越式發展的奇跡。率先成為福建省第一個千億元開發區。2011年,以占廈門市不到6%的工業能耗、不到2%的土地面積,實現工業總產值1569億元,占廈門市的35%。在廈門乃至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發揮著龍頭帶動作用。
廈門火炬高新區擁有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國家光電顯示產業集群試點、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國家對台科技合作與交流基地、國家海洋與生命科學產業集群培育類試點、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等10多個國家級產業發展和孵化平台,成為在科研開發、成果轉化與市場對接方面真正實現環節互通、上下聯動的高新技術企業「造星工廠」。
廈門火炬高新區實施「一區多園」發展戰略,在全市除海滄之外的5個行政區建設了8個園區:1個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基地(廈門科技創新園),1個海西最大的科技企業孵化基地(創業園),3個綜合園區【火炬園、火炬(翔安)產業區、同集園】,3個專業園區(軟體園、信息光電園、北大生物園),形成了以先進製造業為基礎,技術密集、布局合理和具有一定規模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光電、計算機及通訊設備、輸配電及控制設備三大主導產業集群初露崢嶸(2011年產值分別達861億元、581億元和116億元),軟體、生物醫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蔥蘢綻放。小至發展迅猛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大至世界500強巨頭,2400多家有強大科技創新動力的現代企業在高新區茁壯成長,成為拉動廈門產業經濟的強大引擎。
廈門火炬高新區著力建設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正日益成為集研發創新、孵化創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為一體的高新技術創新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科技人才和科技型企業家集聚基地。
(圖冊資料來源 )

D. 廈門島外的工業用電多少錢

每度0.5358元。
存在差別的是用電高峰和用電低谷,高峰時段每度加收48%,低谷時段每度減少48%,但是高峰不一定都在白天,比如傍晚的時候也屬於高峰,而低谷也不都是晚上。

E. 工業企業具體的能耗標准是什麼

這些數據是網上查不到的,工業企業的能耗標准跟行業有關,不同的行業標準是不一樣的,即使不使用燃煤的企業,要把能耗折成標准煤,比如,電、蒸汽、天然氣、柴油等,都摺合成標准煤來進行統計的。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標准值,超過這個標準的新建項目是不能批準的。
至於化工企業的節能減排目標一般都是根據往年的數據,根據企業的潛力由政府下達減排目標的。
下面是綜合各行業的主要目標:
到2010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噸標准煤下降到1噸標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十一五」期間,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萬噸減少到2295萬噸,化學需氧量(COD)由1414萬噸減少到1273萬噸;全國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於7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0%以上。
你可能覺得這些都是空話,但實現起來並不是很容易的,都要落實到具體的數字上,沒有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是完不成的。

F. 廈門的經濟支柱是什麼

最重要的經濟支柱是工業,主要是湖裡區。

當時鄧掌大權的時候主要是因為湖裡的工業才成為經濟特區的。

全年著力重點培育的13條產業鏈共完成產值1786.14億元,其中有6條實現增長,計算機與通訊設備、平板顯示、 汽車 、農副產品與食品加工這4條產業鏈已超百億元,工程機械、現代照明和太陽能、輸配電及控制設備這3條產業鏈接近百億規模;電子、機械、化工三大支柱行業全年共完成產值2049.59億元,比上年下降7.2%,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73.6%。

分享一篇文章:迷失的城市,中國負面城市典型——廈門, 旅遊 城市熱度下的理性

一、袖珍城市

廈門,小清新眼中的聖地。 廈門城市很小,但是名頭很大。 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五個計劃單列市之一,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五個開發開放類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一,再加上海西經濟區和福建自貿區,可以說廈門幾乎站在了每一個變革的風口之上,沒有錯過任何一次發展機遇。

可惜的是,現實中的廈門始終都長著一張袖珍的娃娃臉。 2015年廈門的GDP僅為3466億,在所有副省級城市及計劃單列市裡排名倒數第一。 即便是排名倒數第二的長春,深陷在東北經濟崩塌的坑裡,GDP也還有5530億呢,比廈門的經濟規模大了足足60%。福州被視為中國經濟最差的代表性省會,2015年的GDP也有5618億。在經濟體量問題上,廈門袖珍得恨不得可以被忽略不計。

經濟體量小,增速同樣很低。廈門2000年GDP為501億,2015年的GDP規模是2000年GDP規模的6.9倍,低於全國平均的7.6倍,僅略高於福建省平均的6.6倍。近年來,廈門的經濟增速越來越弱。2013年至2015年,廈門GDP的名義增長率分別為7.1%、8.4%、5.9%;全國為9.5%、11.9%、6.3%;福建為10.4%、10.6%、8.0%。這么對比來看,廈門的經濟增速顯著低於全國和福建全省,真是難看得要命。拿到了這個國家幾乎所有扶持政策的廈門,在經濟建設上交出了一份不及格的成績單,而且成績越來越差。這種成績,無疑給了迷信所謂的優惠政策能救城市的經濟磚家們一記響亮的耳光。現在我們的問題是:是什麼導致了廈門的現狀?廈門經濟在哪裡出了問題?

二、蕭條的產業

我們先來看看廈門的產業經濟數據。雖然外表看來是個小清新 旅遊 城市,但是 廈門其實算得上是一個工業城市 ,2015年廈門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509億,佔GDP的比值為43.5%,第三產業增加值1933億,佔比55.8%。第三產業並沒有取得明顯的優勢地位。當然了,2015年第二產業的比值較低,只不過是因為近5年來廈門的製造產業蕭條所致,往前看到2011年,第二產業增加值1304億,佔GDP的比值為51.4%,第三產業增加值1207億,佔比47.6%,工業還占據了優勢地位呢。

2015年廈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030億,相對於2011年的4464億,總增幅僅為12.7%,年均增幅只有可憐的3.1%,這恨不得還沒趕上通脹率。2015年的廈門工業企業利潤181億,較2014年的229億下滑21%。 2015年的企業虧損面24%, 比全國13%的平均水平高出差不多一倍。每四家廈門的製造企業,就有一家入不敷出。

工業產量數據也不容樂觀,2015年彩電下滑7%,PC下降19%,行動電話下滑55%,筆記本下降4%,軟飲料下降7%,要不是顯示屏模組等電子配件保持著一定程度的增長,整個廈門的產量數據可以說是一片狼藉。就連港口城市引以為傲的進出口數據,也已經連續兩年萎縮。2014年廈門外貿進出口總值下降了0.6%,2015年又下降了0.2%。最關鍵的是,作為對台經濟合作的窗口城市,廈門的 對台貿易額出現了大幅度下降 。2014年對台貿易額下降了13%,2015年又繼續下降了6%。我大中國人民與台灣人民罵架不斷的同時,相互之間的貿易紐帶關系也在逐步減弱。

廈門的支柱產業是電子和機械,以前還干過化工。細述起來包括通訊設備,交通設備,平板顯示, 汽車 汽配,食品加工,石油石化,工程機械,生物醫葯等等等等,看起來一應俱全,但是實際上, 在任何一個產業門類上,廈門都沒能形成規模化生產, 更像是看什麼熱門就摻和一把的節奏。

縱觀廈門產業發展史,90年代初台灣石化大王王永慶的「海滄計劃」流產;1994年自由港計劃無疾而終;引來柯達、戴爾、泰古飛機,卻突遭遠華案,城市發展被迫停滯,項目中止。直到07年,廈門的小清新市民用腳投票拒絕PX,並將整個城市的石化產業趕上絕路。產業資本一次又一次的帶著希望而來,然後失望而去。而廈門也就在一次又一次的站上發展的風口,然後又無奈的墜落。 拒絕產業進入的結果,就是拒絕了經濟增長。廈門經濟近年來喪失了增長性,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此。

在廈門的各項統計數據中,最耀眼的就是稅收數據。2015年,在產業經濟日益蕭條,企業普遍虧損之際,廈門的政府收入竟然還實現了10%的增長。2 015年廈門政府 一般預算總收入(包含了上繳中央財政部分)1001億,占當年度GDP3466億的的比值高達29%, 比值排名幾乎是全國第一。我們現在都已經知道了,GDP大致就等於全 社會 所有經營主體的稅前利潤之和。這部分毛利的3成,都被廈門政府收走了,這種宏觀稅負水平真是讓人目瞪口呆。這個數據需要對比,才能讓大家明白有多麼荒謬。福建省會福州市政府2015年一般預算總收入(包含上繳省財政及中央財政部分)848億,只佔當年度5618億GDP的 15% 。泉州政府2015年一般預算總收入804億,占當年度6137億GDP的比值僅為 13% 。而全國的平均水平也只是22%罷了。廈門的經濟體量小得可憐,相對於福州和泉州的GDP規模來說簡直就是腰斬,但1001億的財政收入規模,竟然顯著超過了這兩個城市800來億的水平。 而這種全國排名第一的稅負水平,當然也是廈門的產業經濟始終發展不起來的另一個原因。

最後,說說房地產,廈門2015年商品房銷售均價16121元,在全國所有城市中高居第五名。這算是廈門政府有意引導的結果。在數據上,06年至2015年,廈門固定資產總投資額為11681億元,其中工業投資合計為2343億元,佔比20%;而房地產開發投資合計為4534億元,佔比39%。 房地產投資是工業投資的兩倍! 而廈門小清新聖地的名聲,也令其地產市場具有相對強大的對外吸引力,購房客戶的外地戶籍比例高達 七成 。這種純粹由外地客戶支撐的市場,在全國范圍內還有一個,海南就是。不過現在海南的房地產市場現在處於全面萎縮之中,廈門還能撐多久,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好吧,以上就是廈門, 它的實業近年來日益蕭條,還承擔著驚人的高稅負,並表現出明顯的地產依賴症狀,這三種經營城市的致命傷,竟然全都發生在了廈門身上。 廈門,也算是負面城市的典型了。這樣的城市當然沒什麼前途可言。我們在前面講過泉州,堅守傳統的製造業,艱難的維持住了經濟的穩定發展。而廈門,卻在執著的吹泡泡。這兩種城市發展之路,或許,分別是通向天堂和地獄的吧。

工業已經嚴重衰退,大部分工業已經開始搬撤廈門。從2013、2014年開始,房地產已經成為廈門的支柱,Zf開始賣地發財,開發商使勁忽悠,把漳州周邊的房產也是帶動了起來,從2016開始,人才開始慢慢流失,特別是2017年金磚的影響,周邊200公里以內,很多企業整頓停產,工人無工能打,80後開始面對上有老下有小已經清醒,反思廈門是否安居樂業的城市,所以今年去年廈門除了房地產、城市綠化業、公路建設以外,真正農民工只能領到一天1-200元,最後發財的是誰,大家心裡清楚。其他產業已經開始蕭條,比如我們小公司公司今年會虧本300萬,老闆七省八省,依然省不了Zf公關費,具體大家懂的

要不是在觀音山用地換取了周邊城市龍岩、漳州、泉州的大企業進駐所謂的CBD,爭取了一些沒在廈設廠卻能大量開票貢獻GDP的總部企業,相信數據會更難看。在廈門生活久了發現政府懶政,只想短平快,而壟斷土地資源,拉高房價就是條捷徑,但最終卻是讓人才流失、實業越走越遠,真是讓人痛心!小清新廈門再也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全國每個城市都雷同的高樓大廈。

房地產是廈門的經濟支柱。

為了穩住房地產,城市需要擴容,快速大幅增加常駐人口。增加人口,就需要增加城市綜合服務能力,於是brt,地鐵,機場,各個大通道加速投資建設。這樣帶動就業和拉動投資消費,房地產有效支撐。

我是廈門本地人做過農業服務業也嘗試過工業,除了小飯店賺點生活費其他都虧得一塌糊塗。拚死拼活幾十年不及鄰里蓋幾棟房子出租或者拆遷賠償的收入,現在也老了沒力氣再去拼搏、正准備回鄉下蓋房子養老,因為無業可創!

一、廈門是地處東南沿海,海峽西岸中最美麗的海島城市,是東南沿海地區的中心城市,是中國的四大經濟特區,中國五個富省級計劃單列市,是中國充滿煩惱爭議而依然在繼續發展成長著的港口城市。 二、在中國的四大經濟特區中,深圳擁有中國獨一無二的臨港優勢,應該可以說,沒有香港這座高度國際化的的大都市,就沒有今日深圳的輝煌!珠海對面是澳門,廈門對面是金門,汕頭對面是海峽東岸。除了深圳外的三個經濟特區中,廈門應該屬於優秀吧! 三、廈門是中國少有的海島型城市,在廈門島132.5平方土地中,有機場、火車站、大學、黨政機關、港口與會展中心等大量公共設施,居住著200萬居民。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達15094人,應該是人口密度極大的地區吧,在寸土寸金的廈門島,物以稀為貴,極其有限的土地資源與巨大的市場需求,是導致廈門島內房價居高不下的根源之所在,之必然。 四、廈門應該說是歷經挫折的城市,遠華事件使廈門遭到重大傷害,PS事件使廈門再遭挫折。廈門作為國家計劃單列市,卻只有1699平方公裡面積,是中國面積最小的副省級城市,極大影響了廈門的發展空間,國家應該為廈門經濟的騰飛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空間…

廈門靠吸血產業。它是的代名詞就是吸血。全國人民都知道。把附近的公司總部吸過去,留工廠在泉章。整天想泉漳廈整合。用炒高房子把福建資金吸血過去。因為一個特區的名字國家大力扶持。小島卻整天談一線城市。島內就相當於一個鎮的大小。不要想著大城市。人家澳門比你好十倍,但是沒做你這些鳥事。發展自己就行不要整天吸血想合並

近幾年當然是靠商品房和 旅遊 了,沒什麼講的!計劃就是搞金融和 旅遊 城市,其他實體經濟已經嚴重衰老,從企業的工資收入就可以看出來,已是全國最低水平。國家一直再扶植廈門,希望走出商品房的綁架!

我個人覺得廈門呢工業時代已經過了,房地產時代開始進入泡沫了, 旅遊 呢雖然來的人多,但是消費不起來所以也不能靠 旅遊 了!那到底靠什麼呢就是互聯網了,廈門已經有三個軟體園了,你知道嗎一個軟體園一年可以帶動多少價值答案是幾百億!前幾天因為一款 游戲 王者榮耀市值突破一百多億,你想互聯網的價值和潛力有多大!所以馬雲說這個十年這個十年你的觀念不改變一定會被淘汰!我想也是的如今出門都不帶一分現金就走,就一部手機就夠了,所以說廈門的經濟支柱慢慢會轉為互聯網!房地產呢也是重要的因為現在樓價太高了,但是它不能稱為未來永久支柱!

廈門是福建省副省級城市、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 旅遊 城市,與漳州、泉州並稱廈漳泉閩南金三角經濟區。。在我看來它就是一個適合居住和 旅遊 的濱海城市。

談到經濟支柱,首先我們的了解什麼是支柱產業?支柱產業值得是它在經濟中生產發展速度較快,對整個經濟起引導和推動作用的先導性產業。支柱產業具有較強的連鎖效應,誘導新產業崛起;對為其提供生產資料的各部門、所處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發展變化,有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結合廈門自身的特點、支柱的定義以及我對數據的整理。廈門的經濟支柱主要是:工業、金融、房地產以及 旅遊 業。

目前來看廈門的產業結構比例是: 0.9 : 47.5 : 51.6,顯然是第二和第三產業佔主導。第二產業主要集中在「電子行業、機械行業」。第三產業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險、房地產、 旅遊 業等營利性服務業」。

希望對您有幫助……

G. 工業生產的綜合能耗是多少

工業生產綜合能耗是指在統計報告期內,將能源轉化為標准煤,並從企業能源加工轉化產量中扣除轉化為標准煤的能源總量後,工業生產所使用的各種能源的總和。計算公式如下:

工業生產綜合能耗=工業生產轉化為標准煤的各類能源之和-企業能源加工轉化轉化為標准煤的能源之和

在上式中,企業的能量轉換產出主要包括火力發電、外供熱、洗煤生產、煉焦生產、煉油生產、煤氣生產和煤炭產品加工。不包括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自產熱量。

能譜網長期致力於能效管理方面的研究和應用,為用戶提供電能質量實時監測、無功補償、電力諧波治理、能效管理、節能改造、儲能削峰填谷等增值技術服務。助力企業能效電廠建設。

H. 廈門的土地面積

1.廈門的省份:福建省。
2.廈門(原泉州同安縣),簡稱「廈門」或「白鷺島」,是閩南民族城市之一,福建省副省級城市,國務院批準的中國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和風景旅遊城市。
3.廈門位於中國東部和福建省東南部,是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國家物流樞紐、東南國際航運中心、自由貿易試驗區和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成為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和兩岸貿易中心。由廈門島(廈門島)、離島鼓浪嶼、西岸海滄半島、北岸集美半島、東岸翔安半島、大嶝島、小嶝島、內陸同安、九龍江組成,陸地面積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90多平方公里。廈門,一種流行的閩南語,和漳州、泉州一起,是閩南語的組成部分。

閱讀全文

與廈門工業能耗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業蜂蜜怎麼製成的 瀏覽:635
天津大學和浙江工業大學哪個好 瀏覽:102
低配寶馬x5有什麼配置 瀏覽:820
賓士模型一天多少錢 瀏覽:766
汽車排期到生產要多久 瀏覽:519
雙座跑車賓士多少錢 瀏覽:403
潼南周邊哪裡有工業區 瀏覽:110
丹東康鈴汽車哪裡賣 瀏覽:989
老款寶馬儀表怎麼設置中文 瀏覽:285
奧迪a2l頭枕怎麼拆 瀏覽:463
寶馬三系皮帶輪多久換 瀏覽:981
賓士500e現在多少錢 瀏覽:274
奧迪s5導航怎麼開 瀏覽:452
常州工業用200升雙環桶多少錢 瀏覽:973
半坡人的手工業最具特色的是什麼 瀏覽:424
汽車手剎壞了修要多久 瀏覽:514
奧迪q5燒機油怎麼弄 瀏覽:297
汽車手剎燈電壓多少 瀏覽:640
蘇區工業說明了什麼 瀏覽:763
賓士s級大燈有哪些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