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工業汽油的防毒設施
按內政部訂定之有機溶劑中毒預防規則,對設施、管理、健康檢查與防護措施,儲藏與空容器之處理,申請與報告,以及有機溶劑分類等,均詳有規定,茲概述如下:
減少作業環境空氣中有機溶劑油氣之含量,最基本是防止油氣揮發擴散,如加蓋,密閉,或只留必須之加料口等,且應設有排氣收集設備,以免排至環境中;如因需要無法密閉,則採取局部排氣、換氣。
在可能范圍內盡量使用毒性小、蒸氣壓低之溶劑(即不易揮發之溶劑)。
避免與溶劑直接接觸,必要時使用合格之防護用具如口罩、護眼鏡、手套、安全鞋、並盡可能在上風位置工作,以免吸入有機溶劑蒸氣。
設置有機溶劑作業管理,每周對作業場所檢查一次以上,每三個月測試濃度一次以上,並予以記錄。
在儲運,清洗或施工作業中,如無法避免須接觸高濃度的高毒性溶劑之蒸氣時,作業人員必須配帶供氣式防毒面具與裝備。
通告操作人員知曉,所用有機溶劑對人體之影響,處置注意事項,發生中毒之緊急措施,並按內政部勞工健康管理規則,實施健康檢查及管理。
有機溶劑中毒預防,請詳閱內政部有關規定。
⑵ 化工企業防塵,防毒,防爆,消防措施有哪些
防火、防爆、防塵、防毒管理制度
防火、防爆管理規定:
一、儲罐區、生產區為禁火區,禁火區內生產車間、部門、外來施工單位,嚴格執行本制度。
二、需動火作業時,必須到安全部門申請,批准後,方可動火。
三、動火作業的安全要求及措施
1、動火前必須經分析合格後方可動火,其動火證的有效期為一天(24小時),出現異常須立即停止並重新辦證。
2、動火證應填動火有效期,申請辦證單位、動火部位、工作內容、安全防火措施,動火分析,開始動火時間以及各項責任人和審批人的簽名。
3、動火作業時應採取下列安全措施
(1)凡可能與易燃、可燃物連通的設備、管道等部位的動火,均應加堵盲板與系統徹底隔離、切斷,必要時應拆掉一段連接管道。
(2)有易燃可燃物的設備、管線、容器等,必須經清除沉積物、清洗、置換分析合格後,方可動火。
(3)動火部位應備有適用的消防器材或滅火措施。5級以上大風,停止室外動火作業。
防塵、防毒管理規定:
一、防護與治理
1、要認真做好防塵、防毒工作,採取綜合措施,消除塵毒危害,不斷改善勞動條件,保障職工的安全健康,實現安全生產和文明生產。
2、對散發出的有害物質,應加強通排風,並採取回收利用、凈化處理等措施。未經處理不得隨意排放。
3、有粉塵或毒物的作業場所要及時清理,保持整潔。
二、組織與搶救
1、生產、使用、儲存有毒、有害物質的單位,應成立化學毒物急性中毒搶救領導小組,由安全副總擔任組長。
2、在腐蝕性的物料或有能使皮膚吸收毒物的車間(崗位),除配備足夠適用的防護用具和急救葯品外,還應設有洗眼、噴淋或清水池等沖洗設施。
3、急性中毒搶救應急措施應嚴格按照《化工企業急性中毒搶救應急措施規定》中的具體要求執行。
職業衛生管理制度
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防治職業病,保護職工健康及其相關權益,促進安全生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制定本規定。
一、本規定適用於公司所有員工。
二、職業衛生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分類管理,綜合治理」的方針,企業內部相關部門各負其責相互協作,做好職業衛生工作。
三、企業職業衛生工作實行一把手負總責,企業對產生的職業病危害承擔責任。
四、員工在工作中,要穿戴好勞動防護用品,嚴格執行安全操作規程。
五、企業每年組織一次全體員工到縣級以上醫院進行身體檢查,以確保員工的身體健康。
⑶ 有毒有害氣體的防護措施
1. 硫化氫防護措施:
(1) 工程式控制制:嚴加密閉,提供充分的排風和全面排風,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設備。
(2) 呼吸系統防護:空氣中濃度超標時,必須戴防毒面具。緊急事態搶救或撤離時建議佩戴正壓式自給式呼吸器。
(3) 眼睛防護:戴化學防護眼睛。
(4) 防護服:穿防靜電服。
(5) 手防護:戴防化學品手套。
(6) 其它:工作現場禁止吸煙、進食和飲水。工作後,沐浴更衣,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2. 一氧化碳防護措施
(1) 呼吸系統防護:空氣中濃度超標時,佩帶自吸過渡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緊急事態搶救或撤離時,建議佩帶空氣呼吸器、一氧化碳過濾式自救器。
(2) 眼睛防護:一般不需要特別防護,高濃度接觸時可戴安全防護眼睛。
身體防護:穿防靜電工作服。
(3) 手防護:戴一般作業防護手套。
(4) 其它:工作現場嚴禁吸煙。實行就業前和定期的體驗。避免高濃度吸入。進入罐、限制性空間或其它高濃度區作業,須有人監護。
3. 氨氣泄露處置
氨對人體生理的影響氨無色具有強烈的刺激臭味,對人體有較大的毒性。氨氣慢性中毒會引起慢性氣管炎、肺氣腫等呼吸系統病,急性氨中毒反映在咳嗽不止、憋氣等。
(1) 少量泄漏。
撤退區域內所有人員。防止吸入蒸氣,防止接觸液體或氣體。處置人員應使用呼吸器。禁止進入氨氣可能匯集的局限空間,並加強通風。只能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堵漏。泄漏的容器應轉移到安全地帶,並且僅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才能打開閥門泄壓。可用砂土、蛭石等惰性吸收材料收集和吸附泄漏物。收集的泄漏物應放在貼有相應標簽的密閉容器中,以便廢棄處理。
(2) 大量泄漏。
疏散場所內所有未防護人員,並向上風向轉移。泄漏處置人員應穿上全封閉重型防化服,佩戴好空氣呼吸器,在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後,用噴霧水流對泄漏區域進行稀釋。通過水槍的稀釋,使現場的氨氣漸漸散去,利用無火花工具對泄漏點進行封堵。
向當地政府和「119」及當地環保部門、公安交警部門報警,報警內容應包括事故單位;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化學品名稱和泄漏量、危險程度;有無人員傷亡以及報警人姓名、電話。
禁止接觸或跨越泄漏的液氨,防止泄漏物進入陰溝和排水道,增強通風。場所內禁止吸煙和明火。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要堵漏或翻轉泄漏的容器以避免液氨漏出。要噴霧狀水,以抑制蒸氣或改變蒸氣雲的流向,但禁止用水直接沖擊泄漏的液氨或泄漏源。防止泄漏物進入水體、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閉性空間。禁止進入氨氣可能匯集的受限空間。清洗以後,在儲存和再使用前要將所有的保護性服裝和設備洗消。
4. 氮氣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⑷ 毒物危害因素的控制應採取哪些綜合措施
生產過程的密閉化、自動化是解決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徑。採用無毒、低毒物質代替劇毒物質是從根本上解決毒物危害的首選辦法,但不是所有毒物都能找到無毒、低毒的代替物。因此,在生產過程中控制毒物的衛生工程技術措施很重要。
(一)密閉、通剛)毒系統
系統由密閉罩、通風管、凈化裝置和通風機構成。其設計原理和原則與防塵的密閉、通風、除塵系統基本上是相同的。
(二)局部排氣罩
就地密閉,就地排出,就地凈化,是通風防毒工程的一個重要的技術准則。排氣罩就是實施毒源控制,防止毒物擴散的具體技術裝置。按構造分為密閉罩、開口罩兩種類型。
(三)排出氣體的凈化
工業生產中的無害化排放,是通風防毒工程必須遵守的重要准則。根據輸送介質特性和生產工藝的不同,有害氣體的凈化方法也有所不同,大致分為洗滌法、吸附法、袋濾法、靜電法、燃燒法和高空排放法。
(四)個體防護
接觸毒物作業工人的個體防護有特殊意義,毒物侵人人體的門戶,除呼吸道外,經口、皮膚都可侵入。因此,凡是接觸毒物的作業都應規定有針對性的個人衛生制度,必要時應列入操作規程,如不準在作業場所吸煙、吃東西,班後洗澡、不準將工作服帶回家中等。這不僅是為了保護操作者自身,而且也是避免家庭成員、特別是兒童間接受害。
屬於作業場所的保護用品有防護服裝、防塵口罩和防毒面具等。
職業中毒的病因是職業環境中的生產性毒物,故預防職業中毒必須採取綜合防治措施,從根本上消除、控制或盡可能減少毒物對職工的危害。應遵循三級預防原則,推行清潔生產,重點做好前期預防。具體控制措施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根除毒物
從生產工藝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質,可用無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例如用硅整流器代替汞整流器,用無汞儀表代替汞儀表,使用苯作為溶劑或稀釋劑的油漆,其稀料改為二甲苯等。但替代物不能影響產品質量,並需經毒理學評價,其實際危害性較小方可應用。因工藝要求必須使用高毒原料時,應強化通風排毒措施,實行特殊管理。
降低毒物濃度
減少人體接觸毒物水平,以保證不對接觸者產生明顯健康危害是預防職業中毒的關鍵。其中心環節是加強技術革新和通風排毒措施,將環境中毒物濃度控制在最高容許濃度以下。
技術革新:對生產有毒物質的作業,原則上應盡可能採取密閉生產,清楚毒物逸散的條件。應用先進的技術和工藝,盡可能採取遙控或程序控制,最大限度的減少操作者接觸毒物的機會。
通風排毒:在有毒物質生產過程中,如密閉不嚴或條件不許可,仍有毒物逸散入作業環境空氣中時,應採用局部通風排毒系統,將毒物排出。其中最常用的為局部抽出式通風。
工藝、建築布局
生產工序的布局不僅要滿足生產上的需要,而且應符合職業衛生要求。有毒物逸散的作業,應根據毒物的毒性、濃度和接觸人數等對作業區實行區分隔離,以免產生疊加影響。有害物質發生源,應布置在下風側;如布置在同一建築物內時,放散有毒氣體的生產工藝過程應布置在建築物的上層。對容易積存或被吸附的毒物如汞,可產生有毒粉塵飛揚的廠房,建築物結構表面應符合有關衛生要求,防止沾積塵毒及二次飛揚。
個體防護
是預防職業中毒的重要輔助措施。個體防護用品包括呼吸防護器、防護帽、防護眼鏡、防護面罩、防護服和皮膚防護用品等。選擇個人防護用品應注意其防護特性和效能。在使用時,應對使用者加以培訓;平時經常保持良好的維護,才能很好發揮效用。
職業衛生服務
⑸ 工業防毒技術的預防措施有哪些
1、替代或排除有毒或高度物料;2、改革工藝;3、生產過程的密閉、機械化、連續化;4、隔離操作和自動控制。
⑹ 企業常用防毒措施有哪些
佩戴防毒裝備是其中之一,如防毒全面罩、長管呼吸器等
⑺ 企業應如何預防工業中毒
1.一般措施
(1)遵守國家和地方的衛生安全法規。
(2)建立職業衛生檔案。
(3)新建、改建和擴建的項目應進行職業病危害預評價。
(4)如果有多種化學品可以用來做同一件事,選擇毒性最小的那一種。
(5)選擇安全的設備和安全的方法使用化學品。
(6)在使用、儲存或可能存在有毒化學品的地方採用機械通風裝置,以減少環境中毒物的濃度。
(7)向勞動者提供個人防護設備和防護服,以防止他們與化學品接觸。
(8)使用安全警示標志。
(9)在狹窄空間作業要有審批、檢測、監護制度。
同時還應該:告知勞動者,他們使用的化學品存在危害;對勞動者培訓,使他們能識別危害;對勞動者培訓,使他們能正確使用個人防護用品和設備,並能安全操作;對勞動者培訓,使他們知道發生了意外情況該怎麼辦;經常檢查勞動者是否按要求正確使用了個人防護用品和設備,是否按要求正確操作。對不符合要求的勞動者要有促改措施。
2.應急事故和現場急救
(1)每個工作地點都要配備現場急救設備和用品。
(2)在每個工作場所中都應該有一個或多個經過訓練了的急救員。存在腐蝕性液體,就應當有沖洗眼睛和皮膚的水龍頭或帶噴頭的塑料瓶。存在如氯氣、二氧化碳這樣的刺激性物質或窒息性物質,就應當配備防毒呼吸器。使用劇毒化學品的工作場所中還應當有特效解毒劑。比如,有氰化物的場所還應配備亞硝酸異戊酯或硫代硫酸鈉。
(3)存在危險化學品的工作場所應當張貼告知卡。要把附近的急救中心、衛生所或中毒控制中心的電話號碼放在告知卡上,並有聯絡提示。同時也要有張貼畫,指導勞動者如何進行現場急救。
3.進行毒物監測,並對勞動者進行職業健康檢查
(1)要進行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使勞動者每天接觸化學品的量低於國家規定的衛生標准。
(2)要對工作場所空氣中的化學品濃度進行監測並公布檢測結果。
(3)要建立勞動者健康檔案,對勞動者要定期進行職業健康檢查。
⑻ 塗料塗裝過程中防毒措施有哪些
施工過程中,塗料所散發出的大量有機溶劑,超過允許含量時,吸人人體會對人的神經系統有刺激和破壞作用,長期吸人揮發性蒸氣和接觸溶劑,往往會引起慢性中毒。因此,車間內必須具有良好的通風、防毒、除塵等設備,力求降低空氣中溶劑蒸氣,減少有害氣體對人體的傷害。飯前洗手,下班淋浴。不要在塗裝場所吃食物,操作後要用肥皂水洗臉,換衣服。塗裝完畢後可用木屑加肥皂水或軟泥加洗衣粉等代替有機溶劑洗手,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作用。若皮膚上沾有塗料時,不要用苯擦洗,要用專用洗手膏、去污粉、肥皂及少量松香水等混合物擦洗,再用清水沖洗干凈。在打磨含鉛顏料的舊漆膜時,容易將粉塵吸人人體,引起慢性鉛中毒。如沾有粉塵時,應在工作完後立即沖洗干凈。特別注意在施工含有大量鉛的塗料時,不應採用噴塗工藝。聚氨酯漆中含有游離異氰酸根,氨固化環氧塗料用乙二胺、二乙烯三胺等,均能引起中毒,所以使用時一定要採取預防措施,嚴禁吸人或與皮膚接觸。操作人員要注意清潔衛生,每次工作完成後及時洗手,每天工作後應洗澡,工作服要勤換洗,經常更換失效口罩。在室外噴塗施工時,操作者最好站在上風向,改善塗裝環境,加強排風,以免吸人毒物。在噴塗室塗裝時,應安設排風扇或其他機械排風,同時要戴防毒面具操作。還可以採用水淋除塗料霧,進一步解決塗料霧對風扇和電動機以及周圍環境的影響。在大型物體內部(如客車、罐車、船艙等)塗裝時.必須戴防毒面具、橡膠手套、工作服、腳蓋等防護用具。內部塗裝施工時間每次控制在30~40min,最長不超過lh就應換人施工。控制塗裝場所有害氣體濃度降到最高允許濃度以下。對於紅丹防鎊塗料等有毒性顏料的塗料品種(包括防污塗料),塗裝時要採用刷塗,不要噴塗,以免飛沫吸人呼吸道引起中毒。
⑼ 企業中勞動者如何預防工業中毒
(1)勞動者應當密切配合企業主落實各項安全性措施。
(2)勞動者應當按照培訓和示範的方法進行操作,正確使用個人防護用品,以保證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3)進入窨井、船艙和反應釜等狹窄空間作業時,一定要先測定裡面是否存在有毒物質,並且一定要佩戴有效的防毒呼吸器才能進入作業,同時還一定要有監護人。以防硫化氫、一氧化碳等毒物引起的中毒。
(4)發現任何意外情況都要立刻呼救或報告管理人員,沒有有效的防護情況下不能盲目施救。
⑽ 常用的工業毒物危害治理措施包括哪些
常用的工業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1、密閉、通風、排毒系統;
2、設局部排氣罩;
3、排出氣體的凈化;
4、個體防護;
5、及時排出廠外。
工業毒物,以原料、半成品、成品、副產品或廢棄物存在於工業生產中的少量進入人體後,能與人體發生化學或物理化學作用,破壞正常生理功能,引起功能障礙、疾病、甚至死亡的化學物質。
(10)工業防毒措施有哪些擴展閱讀:
根據傳統的氣體吸收雙膜理論,荷蘭學者認為生物化學法凈化處理一般有三個過程:
1、廢氣中的有機污染物與水接觸,並溶解於水,完成由氣膜擴散進入液膜的過程。
2、有機污染物組分溶解於液膜後,在濃度差的推動下進一步擴散到生物膜,被微生物所吸附;
3、微生物利用有機物進行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生成的代謝產物一部分進入液相,一部分合成為細胞物質或細胞代謝能源。廢氣中不同種類的污染物質,需在不同的微生物類群作用下才能得到有效的去除。根據營養來源分,能降解氣態污染物的微生物分為自養菌和異養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