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世紀80中國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多少
31%。貢獻率指的是某一個整體在增長過程中,其中某個部分增長的數值對整體增長數值的貢獻程度,單位是%。根據相關資料顯示,19世紀80中國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31%。19世紀80年代是指1880-1889,1800-1809年是00年代,也可以說是19世紀第一個十年。
❷ 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人類科技進步有什麼貢獻
籠統點說總共有四點: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第一次工業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❸ 中國建國以來科學技術等領域的偉大成就
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南海大洋鑽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等八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為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
.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載人航天技術、運載火箭及衛星技術等航天高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兩系法雜交水稻、基因工程葯物、轉基因動植物、重大疾病的相關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高清晰度電視、"神威"計算機、大尺寸單晶硅材料、皮膚幹細胞再生技術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國在相應領域躍入世界先進行列。國防科技的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國防工業的技術進步。
工農業科技獲得進展。農業科技方面,僅"九五"期間共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單產增產10%左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節水技術、ABT植物調節劑和小麥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等重大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
工業科技取得了若乾重大技術突破,提升了重點產業技術水平。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氧煤強化煉鐵技術、鎳氫電池、非晶材料等的產業化方面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結合三峽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集成電路、泰山核電站二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了若乾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葯物、水資源利用和保護、小康住宅、夏商周斷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設施的建設,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❹ 到2020年科技進步對四川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0%嗎
殲10、C919、翼龍無人機等大批舉世矚目的成就,都來自於「四川造」。「北斗」衛星移動通信系統、三代核電技術等一批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取得突破,電子信息、航空航天、核技術等領跑全國。參與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取得積極進展,納米膜層制備、復合材料工藝集成等關鍵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以創新驅動發展,四川正全力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新動力。
到「十三五」末,全社會研發經費支持佔地區生產總值比例將達2.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提高到0.8%;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7.5件;每萬名就業人員中R&D(研究與開發)人員數達32人年/萬人;技術市場交易額達400億元;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達8%;高新技術企業達5000家,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規模超2萬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超30%;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0%。
❺ 中國最近的科技發展成就有哪些
中國最近的科技發展成就有:
1、在大型建築方面,1957年建成武漢長江大橋,這是我國長江第一橋;1968年建成南京長江大橋。
2、在核工業和核技術方面,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20世紀90年代我國建成了大亞灣核電站。
3、在航天技術方面,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多次成功發射了多種性能的人造地球衛星;1999年,我國第一艘「神舟」號宇宙實驗飛船安全返回;2003年10月,我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地將楊利偉送上太空,並安全返回,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把宇航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4、在生命科學方面,1965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獲得成功,21世紀又研究發現了SARS病原體。
5、在物理學研究方面,1988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對撞成功,這是我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在納米技術材料方面也取得巨大成功。
6、在水利樞紐工程方面,1989年葛洲壩工程全部建成;21世紀初三峽大壩水利樞紐工程也基本建成並開始並網發電。
7、在電腦研究方面,1997年每秒鍾能運算100億次的「銀河—III」型計算機研製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這項先進技術的國家之一。
8、在農業科學方面,1937年我國成為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的國家,為緩解世界糧食危機做出了貢獻。
❻ 工業革命以後中國對世界科技發展的貢獻
中國對世界科技發展的貢獻了金銀、土地等財富,間接推動了世界的科技發展。
而中國製造讓全世界都能享受到科技的便利,就拿家電來說,以前是歐美人才能享用的。所謂的科技發展只為那些「貴人」服務。中國製造。打破了這個界限,是整個世界都能享受科技帶來的成就。如彩超 CT 核磁共振。。。等等,由於中國製造,是許多貧困人群能得到受益醫療。
再如通信設備,也由於中國製造使價格大大降低,原來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互聯網的貧苦人群,都能上網。。。。。
開發署曾說由於中國的參與,中國對世界的貢獻 要比發達國家的貢獻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