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德國能造世上最好的汽車
工業革命最早起源於歐洲,德國也不例外。作為歐洲老牌工業帝國,德國人在汽車製造行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世界上第一台汽車生產於德國,由德國人卡爾.本茨設計與製造,這也就衍生了後來的賓士車。
德國人作風嚴謹,工作認真,這也是德系車性能優良的原因,德國人對待工作一絲不苟。
德國具有完備的工業體系,德國的數控機床全世界聞名,這就使得德國的零件加工精度高,質量好,德國人能造世界上最優良的汽車也就不足為奇了。
⑵ 探究蘇聯的建立,發展,強盛和衰退的過程
蘇聯解體的謊言與事實
對於一九九一年發生在蘇聯的那場劇變,許多研究者都試圖作出合理的解釋。本文的作者沙赫賴,系前俄羅斯副總理,曾親身經歷了一九九一年的那場事件,並作為葉利欽的法律顧問參加了別洛韋日協定的談判和起草。他的表述對我們了解和研究那場事件,無疑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蘇聯解體被忽略的三個原因
關於蘇聯解體的原因,很多研究者都忽略了三種情況:第一是憲法條文中給予了加盟共和國自由脫離蘇聯的權利;第二是加盟共和國之間的依賴性沒能經受住沉重危機的考驗;第三是中央委員會所提出的自治化過程。
如今關於強大的蘇維埃帝國解體的原因的著述頗多,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三種情況:第一個是蘇聯憲法條文中給予了加盟共和國自由脫離蘇聯的權利,它就像一顆延時爆炸的地雷休眠了幾十年;第二個原因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充分發作的「依賴性」這一「信息病毒」,沒能經受住沉重危機的考驗,加盟共和國開始後悔向鄰居施捨麵包而以求自保。在第比利斯和維爾紐斯,人們都在說「為莫斯科干夠了」,在烏拉爾有人要求不再「養活」中亞共和國。第三個原因是所謂的自治化過程。到90年代初「改革」已經走到了盡頭。隨著中央政治和經濟實力的削弱,權力開始向加盟共和國和自治共和國「流失」。在葉利欽和戈爾巴喬夫爭奪政治領袖地位的角逐中,蘇聯第一任總統的劣勢越來越明顯:他只是由人民代表大會選出,而非公民直接投票選舉產生的,因此,其地位的合法性和權威性要低於任何一位加盟共和國總統。
為了削弱俄羅斯和葉利欽的勢力,戈爾巴喬夫方面提出了將俄羅斯聯邦內的自治單位提升到加盟共和國的地位。1990年4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相應的法律,啟動了「自治化」機制。其結果是俄羅斯聯邦的版圖像塊帶著許多大窟窿的乳酪,俄羅斯也因此失去了51%的領土及其全部戰略資源和近2000萬人口。
俄羅斯人民代表大會為了維護共和國的完整,於1990年6月12日以壓倒多數(903票贊成,13票反對和9票棄權)通過了《關於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國家主權的聲明》。這份聲明中沒有任何一個字提到俄羅斯聯邦要脫離蘇聯,相反,俄羅斯聯邦明確宣布准備繼續成為更新後聯盟的組成部分。
也許很少人會記得,俄羅斯聯邦與其他加盟共和國不同,它沒有共和國的黨組織。伊萬·波洛茲科夫和蓋納濟·久加諾夫在黨遭到批判的時刻成立了俄羅斯聯邦***,以此同聯盟的領導層相對抗,從而對蘇聯***的垮台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並進而導致蘇聯解體。
為了解除戈爾巴喬夫蘇共總書記和蘇聯總統的職務,蘇共反對派和黨的機關籌備在1991年9月召開非常的蘇共代表大會和蘇聯人民代表大會。戈爾巴喬夫向加盟共和國領袖尋求支持,許諾徹底地擴大他們的許可權並加緊准備於1991年8月簽訂新的聯盟條約。為了搶在戈爾巴喬夫採取行動之前,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發動了著名的「8·19」事變。
由於1991年8月19日至21日事件,蘇共中央總書記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於1991年8月25日辭去總書記職務,並呼籲蘇共中央「做出艱難的然而又是誠實的決定——自行解散」。從1991年8月22日至11月6日所有加盟共和國的***和作為全聯盟組織的蘇共都停止了活動。
統一的國家隨著蘇共組織的垮台而轟然瓦解也是很自然的。1991年8月決定脫離蘇聯(雖然沒有遵守法定程序)的有亞塞拜然、白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摩爾達維亞、土庫曼、烏茲別克、烏克蘭、愛沙尼亞,9月,亞美尼亞、塔吉克也決定獨立。再早些時候,1990年和1991年春天立陶宛、拉脫維亞、喬治亞已決定脫離蘇聯。這樣,到1991年12月除了俄羅斯和哈薩克外的所有加盟共和國都已經事實上脫離了蘇聯。
1991年12月1日烏克蘭的全民公決為這一解體進程畫上了句號。在這次全民公決中絕大多數烏克蘭公民支持烏克蘭宣布獨立。
美國前總統喬治·卡特總統的助理布熱津斯基多次指出,在蘇聯解體中起關鍵作用的是美國戰略家們對烏克蘭的影響。「正是烏克蘭的行動,包括1991年12月它宣布獨立,它在別洛韋日森林關於應該用更自由的獨立國家聯合體代替蘇聯的重要談判中表現堅決,尤其是出乎意料地類似政變式地指揮駐扎在烏克蘭領土上的蘇聯軍隊,阻止了獨聯體成為比較聯邦化的蘇聯新名稱。烏克蘭的政治獨立震驚了莫斯科,並且成為榜樣,雖然起初其它蘇維埃共和國還沒有把握,但後來紛紛效仿了。」(布熱津斯基:《大棋局》,1998年)
別洛韋日協定簽署的真相
1991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首腦聚集在一起,商討建立獨聯體的事宜。他們要求專家按照聯合體的模式准備文件,然後送到只有他們三人所在的房間。協議簽署後,他們分別給老布希和戈爾巴喬夫打電話,告知了蘇聯的死亡和獨聯體的誕生。
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首腦簽署協議,正式確認了蘇聯的已成現實的終結。
起先還有人希望能以某種形式保留聯盟。眾所周知,葉利欽當時甚至不但說過「聯盟永存」,而且還於1991年8月17日草簽了聯盟條約草案並計劃於8月19日正式簽字,然而烏克蘭總統甚至不願聽到「聯盟」這個詞,最後找到了「聯合體」這一形式作為各國在同一個經濟、政治和軍事空間共存的方式。
關於簽署協議,廣為流傳的說法是莫斯科代表帶著准備好的文本來到維斯庫里,事實上,不但沒有任何文本,甚至沒有電腦和軟盤。手稿是用電子打字機打出來的,並用電傳機將它復製成三份。
總統們要求專家按聯合體模式准備文件。總的思路是明確的,但重要的是要為它找到必要的法律形式。當1922年蘇聯建立時的四個創始國中的三個——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聚集在維斯庫里時一切都迎刃而解了。第四個創始國是南高加索聯邦,它只存在到1936年。而所有的前南高加索聯邦的成員都已經退出了聯盟。顯然,四個締造者中的三個有權討論聯盟的命運。
結果誕生了協定的文本。它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創始國確認自己建立的蘇聯死亡的事實;第二部分是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還是以創始國的身份)宣布建立新的聯合體——獨立國家聯合體。
當經過協商的文本初稿准備完畢時,有人用電傳機將它復印了三份,並穿過走廊送到只有葉利欽、克拉夫丘克和舒什克維奇三人呆著的房間。這時他們身邊既沒有任何專家也沒有顧問。從總統們那裡退回的文件上帶著一些問題、批註和建議。文件又經過修改、復制,這樣反復幾次,還是沒能得出結論。
於是他們決定與哈薩克總統努爾蘇爾丹·納扎爾巴耶夫聯系,並請他緊急趕來。得到這位有威望的領袖的支持很重要。但是,納扎爾巴耶夫盡管收到了邀請卻沒有來,而是留在了莫斯科戈爾巴喬夫的官邸。據說,戈爾巴喬夫當時許諾讓他擔任蘇聯總理的職務,此外,兩位總統都拒絕相信蘇聯氣數已盡。
沒有等到納扎爾巴耶夫,葉利欽、克拉夫丘克和舒什克維奇簽署了關於建立獨聯體的協定。協定簽署後他們決定打電話給戈爾巴喬夫和老布希。
接線員好久才找到克里姆林宮的主人,而白宮倒是一撥就通了。結果談話同時進行:葉利欽和布希通話,舒什克維奇和戈爾巴喬夫通話。戈爾巴喬夫得知發生的事情後立即求助於軍隊,但是軍人們沒有響應。這不禁讓人聯想到1917年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歷史,當時沙皇從最高統帥的大本營向軍隊求助,但軍隊一致要求他下台。
作為這些事件的直接參與者,我記得俄羅斯代表團是帶著矛盾的心情從明斯克回到莫斯科的。一方面,大家都明白已經成功地避免了局勢向「南斯拉夫化」發展,即一國各地區之間發生的流血軍事沖突。另一方面,大家都感覺到巨大的無法彌補的損失和恐慌。
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最高蘇維埃事實上一致批准了關於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協定,從法律程序上為蘇聯解體畫上了句號。很快,除波羅的海國家和喬治亞以外的其他共和國都加入了獨聯體。
1991年12月25-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確認了聯盟解體的事實,並表決通過停止聯盟國家權力機關職權的事宜。
⑶ 誰可以告訴我印染機械行業主要出口到哪些國家或市場
中國印染機械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09資深版)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印染機械行業的界定和分類
1.行業定義、基本概念
2.行業基本特點
3.行業分類
第一章 印染機械行業國內外發展概述
一、印染機械行業國際發展總體概況
1.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國際發展概況
2.主要國家和地區發展概況
3.印染機械行業國際發展趨勢
二、中國印染機械行業發展概況
1.2005-2008年中國印染機械行業發展基本情況
2.中國印染機械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第二章 2009年中國印染機械行業發展環境分析
一、宏觀經濟環境
二、國際貿易環境
三、宏觀政策環境
四、印染機械行業政策環境
五、印染機械行業技術環境
六、金融危機對印染機械行業發展環境的影響
第三章 印染機械行業市場分析
一、印染機械行業市場規模分析
1.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市場規模及增速
2.印染機械行業市場飽和度
3.金融危機對印染機械行業市場規模的影響
4.2009-2012年印染機械行業市場規模及增速預測
二、印染機械行業市場結構分析
三、印染機械行業市場特點分析
1.印染機械行業所處生命周期
2.技術變革與行業革新對印染機械行業的影響
3.差異化分析
第四章 印染機械行業生產分析
一、印染機械行業生產總量分析
1.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生產總量及增速
2.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產能及增速
3.金融危機對印染機械行業生產的影響
4.2009-2012年印染機械行業生產總量及增速預測
二、子行業生產分析
三、細分區域生產分析
四、印染機械行業供需平衡分析
1.行業供需平衡現狀
2.金融危機對印染機械行業供需平衡的影響
3.印染機械行業供需平衡趨勢預測
第五章 印染機械行業競爭分析
一、印染機械行業集中度分析
二、印染機械行業競爭格局
三、印染機械行業競爭群組
四、印染機械行業競爭關鍵因素
1.價格
2.渠道
3.產品/服務質量
4.品牌
第六章 印染機械行業產品價格分析
一、價格特徵分析
二、主要品牌企業產品價位
三、價格與成本的關系
四、行業價格策略分析
五、金融危機對印染機械行業產品價格的影響
第七章 印染機械行業用戶分析
一、印染機械行業用戶認知程度
二、印染機械行業用戶關注因素
1.功能
2.質量
3.價格
4.外觀
5.服務
三、用戶的其它特性
第八章 印染機械行業替代品分析
一、替代品種類
二、替代品對印染機械行業的影響
三、替代品發展趨勢
四、金融危機對印染機械行業替代品的影響
第九章 印染機械行業互補品分析
一、互補品種類
二、互補品對印染機械行業的影響
三、互補品發展趨勢
四、金融危機對印染機械行業互補品的影響
第十章 印染機械行業主導驅動因素分析
一、國家政策導向
二、關聯行業發展
三、行業技術發展
四、行業競爭狀況
五、社會需求的變化
第十一章 印染機械下遊行業分析
一、印染機械下遊行業增長情況
二、印染機械下遊行業區域分布情況
三、印染機械下遊行業發展預測
四、金融危機對印染機械下遊行業的影響
第十二章 印染機械行業渠道分析
一、渠道格局
二、渠道形式
三、渠道要素對比
四、各區域主要代理商情況
第十三章 中國印染機械行業盈利能力分析
一、2005-2008年行業銷售毛利率
二、2005-2008年行業銷售利潤率
三、2005-2008年行業總資產利潤率
四、2005-2008年行業凈資產利潤率
五、2005-2008年行業產值利稅率
六、2009-2012年印染機械行業盈利能力分析預測
第十四章 中國印染機械行業成長性分析
一、2005-2008年行業銷售收入增長分析
二、2005-2008年行業總資產增長分析
三、2005-2008年行業固定資產增長分析
四、2005-2008年行業凈資產增長分析
五、2005-2008年行業利潤增長分析
六、2009-2012年印染機械行業增長預測
第十五章 中國印染機械行業償債能力分析
一、2005-2008年行業資產負債率分析
二、2005-2008年行業速動比率分析
三、2005-2008年行業流動比率分析
四、2005-2008年行業利息保障倍數分析
五、2009-2012年印染機械行業償債能力預測
第十六章 中國印染機械行業營運能力分析
一、2005-2008年行業總資產周轉率分析
二、2005-2008年行業凈資產周轉率分析
三、2005-2008年行業應收賬款周轉率分析
四、2005-2008年行業存貨周轉率分析
五、2009-2012年行業營運能力預測
第十七章 中國印染機械行業重點企業分析
一、行業前10家企業簡介
二、行業前10家企業競爭力分析
三、行業前10家企業財務指標分析
第十八章 印染機械行業重點子行業分析
一、子行業發展現狀
二、子行業發展特徵分析
三、子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四、金融危機對印染機械行業子行業的影響
第十九章 印染機械行業細分區域分析
一、華東地區
1.發展現狀
2.發展特徵
3.發展趨勢分析
二、華南地區
1.發展現狀
2.發展特徵
3.發展趨勢分析
三、東北地區
1.發展現狀
2.發展特徵
3.發展趨勢分析
四、華北地區
1.發展現狀
2.發展特徵
3.發展趨勢分析
五、華中地區
1.發展現狀
2.發展特徵
3.發展趨勢分析
六、西部地區
1.發展現狀
2.發展特徵
3.發展趨勢分析
第二十章 印染機械行業進出口現狀與趨勢分析
一、出口分析
1.出口量及增長情況
2.印染機械行業海外市場分布情況
3.經營海外市場的主要品牌
4.金融危機對印染機械行業出口的影響
二、進口分析
1.進口量及增長情況
2.印染機械行業進口產品主要品牌
3.金融危機對印染機械行業進口的影響
第二十一章 印染機械行業風險分析
一、印染機械行業環境風險分析
1.國際經濟環境風險
2.匯率風險
3.宏觀經濟風險
4.宏觀經濟政策風險
5.區域經濟變化風險
二、印染機械行業產業鏈上下游風險分析
1.上遊行業風險
2.下遊行業風險
3.其他關聯行業風險
三、印染機械行業政策風險分析
1.產業政策風險
2.貿易政策風險
3.環保政策風險
4.區域經濟政策風險
5.其他政策風險
四、印染機械行業市場風險分析
1.市場供需風險
2.價格風險
3.競爭風險
五、印染機械行業其他風險分析
第二十二章 有關建議
一、印染機械企業營銷策略
1.價格策略
2.渠道建設與管理策略
3.促銷策略
4.服務策略
5.品牌策略
二、印染機械企業投資策略
1.子行業投資策略
2.區域投資策略
3.產業鏈投資策略
三、印染機械企業應對金融危機策略建議
1.戰略建議
2.財務策略建議
報告附件
一、規模以上印染機械原材料供應商、渠道銷售商、競爭企業通訊錄。包括:法人單位代碼、法人單位名稱、法定代表人(或企業負責人)、行政區劃代碼、通信地址、區號、電話號碼、傳真號碼、郵政編碼、電子郵箱、網址、工商登記注冊號、編制登記注冊號、登記注冊類型、機構類型……
二、規模以上印染機械競爭企業信用狀況及財務數據。主要內容包括:主營業務活動、行業代碼、年末從業人員數量、全年營業收入合計、資產總計、工業總產值、工業銷售產值、工業增加值、流動資產合計、固定資產合計、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利潤、財務費用、營業利潤、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利潤總額、虧損總額、利稅總額、應交所得稅、廣告費、研究開發費、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出、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出、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出……
主要圖表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市場規模及增長速度
圖表:2009-2012年印染機械行業市場規模及增長速度預測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重點企業市場份額
圖表: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區域結構
圖表: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渠道結構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需求總量
圖表:2009-2012年印染機械行業需求總量預測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需求集中度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需求增長速度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市場飽和度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供給總量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供給增長速度
圖表:2009-2012年印染機械行業供給量預測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供給集中度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銷售量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庫存量
圖表: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企業區域分布
圖表: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銷售渠道分布
圖表: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主要代理商分布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產品價格走勢
圖表:2009-2012年印染機械行業產品價格趨勢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利潤及增長速度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銷售毛利率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銷售利潤率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總資產利潤率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凈資產利潤率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產值利稅率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總資產增長率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凈資產增長率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資產負債率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速動比率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流動比率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總資產周轉率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應收賬款周轉率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存貨周轉率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產品出口量以及出口額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出口地區分布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進口量及進口額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進口區域分布
圖表:2005-2008年印染機械行業對外依存度
圖表:2008-2009年印染機械行業投資項目數量
圖表:2008-2009年印染機械行業投資項目列表
圖表:2008-2009年印染機械行業投資需求關系
……
發布機構:千訊行業研究
⑷ 有哪些被低估的工業強國
說到工業國家,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西方。工業革命起源於西方,成長發展也在西方,所以總體上來說西方國家的工業底子是比較強大。其中以德國、英國、法國等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工業基礎十分強大。
關於工業強國,歷來是一個比較有爭議性的話題。當然,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德國等這幾個國家是工業強國沒有爭議,但是比如說韓國、義大利、瑞士等國家經常被人們誤以為不是工業強國,其實不是,比如韓國給人的感覺是文娛產業發達,電影、電視劇等文化影響較廣。還有瑞士這個國家,我們的印象就是景色優美, 旅遊 文化發達。其次瑞士的金融產業也比較發達。但是說到工業,我們不太會去注意像瑞士這種國家。
關於哪些國家的工業被低估了,韓國應該算一個。韓國的工業基礎是比較強的。在傳統製造業上,韓國的 汽車 工業與造船工業都是比較強的。雖然不能說世界領先,但也是排在世界前列的。其次,韓國在新興 科技 領域也是不錯的,電子領域製造晶元,人工智慧發展也是快速且處於世界前列。
在重工業上,韓國的的大型財團類企業也是不容忽視的。其表面看起來文娛產業支撐韓國,其實韓國真正的強大來自於工業強大。
還有瑞士也稱得上工業強國。我們比較熟悉的有瑞士的鍾表。除此之外還有機械、化學等領域也是比較厲害的。瑞士的發展比較均衡了,工業發達,服務業也是有不少跨國名企, 旅遊 金融在國際上都有較高聲譽。其實像韓國、瑞士這種被忽視的國家只是因為其他領域更為著名蓋過了工業的強大。
加拿大
很多人對加拿大的印象,是一個地廣人稀,資源豐富的國家。但讓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加拿大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工業強國。
作為七國集團中人口最少的國家,加拿大的工業實力卻是不容小覷的。
早在1962年,加拿大就發射了雲雀1號衛星,成為世界上僅次於蘇聯和美國,第三個能自行研發,建造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加拿大是最早參加國際空間站的國家,其生產的太空機器人「加拿大臂」技術先進,長期被國際空間站和美國太空梭使用。
自1960年,加國的航天 科技 公司為商業市場設計和製造多種型號的衛星,其商用火箭技術也十分領先。
(安裝在發現號太空梭上的加拿大機械臂幫發現號執行STS-116任務)
瑞典
作為一個人口只有800多萬人的北歐國家,瑞典總是一副人畜無害的面孔。但實際上瑞典也是工業強國。
目前,瑞典擁有自己的航空業、核工業、 汽車 製造業、軍事工業,以及全球領先的電訊業和醫葯研究能力。
並且在軟體開發、微電子、遠程通訊和光子領域,瑞典也居世界領先地位。
(瑞典膺獅戰斗機,屬於第四代單發輕型戰斗機,瑞典也是世界上少數能夠自行生產戰斗機的國家)
義大利
與加拿大樣,義大利同屬於西方七大工業國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義大利是從一個以農業國,發展成為一個高度工業化國家。其國際貿易與出口金額位居世界領先地位的國家。
義大利工業實力強大,年原油加工能力達1億噸,有「歐洲煉油廠」之稱,鋼鐵產量也居歐洲第二位。而且,義大利在塑料、托拉機、 汽車 、電力、機械製造、電子工業、造船、化工、軍火等工業也是十分領先。
(超跑迷心中的維納斯——法拉利LaFerrari。義大利可以說是世界超跑之鄉,如:法拉利、瑪莎拉蒂、蘭博基尼都出自於義大利人之手)
瑞士肯定算一個了。 瑞士和德國都是德語國家,在古代的時候民風彪悍,盛產職業雇傭兵,屬於地地道道的「戰斗民族」。打仗是瑞士的民族產業,因此這個國家十分擅長打造兵器、鎧甲,以及火槍的零部件,手工業從業者非常多。可以說他們和金屬和機械打交道的能力在歐洲屬於頂尖水平。後來隨著自由新教的出現,瑞士成了新教和天主教國家的緩沖地帶,從那時起瑞士就成了一個中立國家,因此很少被戰火染指,所以本土經濟建設幾乎未遭到過破壞。後來法國人帶來了先進的鍾表製作工藝後,瑞士人在鍾表和機械產業上發展十分迅猛,以至於世界首個鍾表協會——日內瓦製表協會就是在瑞士於1601年成立的。
古代瑞士以雇傭兵聞名歐洲
240年前瑞士鍾表匠發明的寫字男孩機器人,總共6000多個零件全部由手工打造,可以書寫任意單詞
如今的機械,電子和金屬加工也是瑞士工業領域的第一支柱。這幾個產業佔了瑞士工業領域總就業一人的一般,出口額佔到瑞士總出口額的40%。瑞士的鍾表和軍刀和這些一比還是小巫見大巫了。瑞士機床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所佔比重較高,約在1%左右,遠高於其他工業發達國家如美、德、日(在0.1%-0.7%左右)。如果論斤兩出售機床,瑞士機床每千克的價格是日本機床的2.8倍、美國機床的3.2倍,是中國大陸出口機床的10倍。
瑞士機電行業既有聞名遐爾的大公司,也有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例如ABB公司的電站和輸配電設備、迅達公司的電梯、蘇拉和立達公司的紡織機械、法因圖爾公司的萬用沖床、阿奇夏米爾公司的電火花機床以及布勒公司的食品加工設備,maxon的小功率電機等都是國際同類產品中的精品,為全世界眾多專業廠商和客戶所種愛。不過由於瑞士的傳統市場還是在歐洲,這些企業在中國的知名度比起德國日本還是有所差距。
GF阿奇米夏爾的 CUT P 350 精密數控慢走絲線切割機
ABB機器人
瑞士鍾表僅是瑞士強大工業能力的冰山一角(配圖百達翡麗)
除此之外,瑞士在醫療康復方面也非常厲害,這方面往往會被忽視。比如,2018年排名前三的制葯公司瑞士佔了2家。
瑞士的Hocoma公司生產的康復機器人在全球范圍首屈一指:
瑞士有這么多牛逼的企業,但人數僅有800萬。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小而強的工業強國。
談起工業強國,大多數人首先會想到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義大利、加拿大、俄羅斯這幾個影響力很大的國家。當然也有不少被低估的工業強國,今天我就將我知道幾個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題主說完瑞士了,西面就不介紹了)
歐洲
1.奧地利
說到奧地利,大家首先想到的大概都是維也納金色大廳,是世界音樂的 頂級殿堂之一,無數音樂家在那裡留下了自己的歌聲。其實奧地利的工業水平也很不錯,特別是機械工業和化工業在世界上很有競爭力。
格洛克手槍、AUG突擊步槍、曼利夏步槍(中.國也曾是曼利夏步槍的客戶之一,光緒年間有采購)、斯太爾重型載重 汽車 等產品都是奧地利工業的代表產品。一戰後,奧匈帝國解體,捷克斯洛伐克獨立,不然奧地利的工業會更強。
2.芬蘭
芬蘭位於歐洲北部,北歐五國之一,與瑞典、挪威、俄羅斯接壤,南臨芬蘭灣,西瀕波的尼亞灣。同時,芬蘭也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一個高度工業化、自由化的市場經濟體。大名鼎鼎的——諾基亞公司,就是芬蘭的坐地戶,也是芬蘭工業的標志性企業。
3.瑞典
瑞典是名副其實的工業強國,工業門類也很齊全。在航空業、核工業、 汽車 製造業、電訊業、醫葯研發、軟體開發、微電子、遠程通訊和光子領域等諸多領域瑞典居世界領先地位。
鷹獅戰機,是世界上性價比最高的多用途戰斗機,即使與美國F16比也毫不遜色;哥特蘭級潛艇世界上第一艘裝配斯特林發動機絕氣推進系統(AIP動力系統)的潛艇;愛立信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移動通訊設備商。
4.荷蘭
荷蘭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以海堤、風車、鬱金香、奶牛、足球和寬容的 社會 風氣而聞名。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荷蘭的工業也很發達,鹿特丹有歐洲最大的煉油中心;ASML公司的光刻機聞名世界;菲利浦的電器更是家喻戶曉。
非洲
1.南非
南非,位於非洲大陸最南端,有著「彩虹之國」的美譽。曾經是非洲唯一的發達國家,非洲的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就超越采礦業和農業產值之和,成為真正的工業化國家。南非的衛生醫療也曾是世界前列的,世界上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就是在南非完成,那時是1967年。南非的軍火工業也很發達,涌現出了不少經典武器。「石茶隼」武裝直升機、「號角」主戰坦克、「大山貓」裝甲偵察車、G6自行榴彈炮。
美洲
1.巴西
作為南美最大的國家,巴西以桑巴和足球聞名於世,這使得巴西的工業往往被人忽略。巴西工業居拉美之首,70年代建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 汽車 、造船、石油、水泥、化工、冶金、電力、紡織、建築等。核電、通訊、電子、飛機製造、軍工等已跨入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
巴西航空工業公司是巴西工業的代表性企業。目前該公司現已躋身於世界四大民用飛機製造商之列,成為世界支線噴氣客機的最大生產商。
亞洲
1.印度
印度能夠自行研製生產包括輕武器到坦克、飛機、軍艦、航母、戰略核潛艇、核彈、彈道導彈等絕大多數武器;印度IT產業也很發達,綜合來看印度的工業實力不可小覷。
2.伊朗
伊朗全稱「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位於西亞,屬中東國家。在工業上,伊朗可是中東地區首屈一指的工業強國。伊朗在全球工業排行排第38名,從數據可以看出,伊朗工業實力在世界上還是能夠數得著的,不過短板在於研發能力不足,大多數成型的產品還在於「山寨」。目前伊朗已經能夠獨立製造坦克、戰斗機、彈道導彈這樣高精尖的產品了。
3.朝鮮
朝鮮很窮,工業基礎與工業強國比差了一大截,但是放眼全世界,朝鮮也算的上是工業強國(沙特很有錢,但是工業確實比不過朝鮮)。
朝鮮可以國產輕武器、主戰坦克;也可以國產自行火炮和大口徑牽引火炮;還能自造一些微型艦艇朝鮮;彈道導彈在世界上也勉強能排上名號。除了極為高精尖的自己國家空軍部隊裝備的相關戰機之外,朝鮮自己的軍事工業可以提供,朝鮮軍隊幾乎所有的制式武器裝備。和世界上絕大多數連槍支彈葯都無法自足,只能靠進口的國家比。朝鮮的工業還是不錯的。
就到這里,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非常歡迎大家來吐槽!!!
說到工業強國,很多人首先就會想到美國、日本、德國,有的還能想到英國、法國、韓國或者加拿大(中國目前還是工業大國,而不是工業強國)。很少人會注意到瑞士。因為瑞士在外人的眼中工業並不強,他最為知名的產業,是銀行、保險、還有就是手錶。
實際上瑞士的工業實力非常強。瑞士它遠不止有手錶製造,還有制葯、化學、食品等工業。而且這些製造業的產品附加值非常高。公司並不需要很高的出貨量,就能賺取高額的利潤。
在2017年全球製造500強排行榜中,瑞士有8家企業入圍,數量排名全球第十。但瑞士的經濟規模卻是全球前15都還排不上。這也就可以看出瑞士的製造業企業實力還是非常強的。
在手錶製造領域,瑞士誕生了大量的全球知名品牌,包括勞力士、歐米茄、天梭、浪琴、百達菲麗、江詩丹頓。這些手錶的售價動輒上萬,甚至有幾十萬的,有的售價還超過百萬。
(這款江詩丹頓手錶的售價高達680萬元人民幣)
瑞士的制葯行業也非常有名,共有兩家制葯企業進入了世界500強,分別是羅氏制葯和諾華制葯。在2018年世界500強排行榜上,羅氏制葯以566億美元的營收排名第169位,諾華制葯以501億美元的營收排名第203位。我國作為一個醫葯大國,還沒有醫葯企業進入世界500強。
瑞士的食品行業長得也相當不錯。在這個領域它當成了一家世界級跨國巨頭,就是雀巢。目前雀巢的營業收入接近1000億美元,和我國的華為相當。一家做食品的企業,規模竟然可以做到這么大,真是不可思議。我國兩家著名的食品品牌——太太樂和銀鷺均已被雀巢收購。
所以梳理下來,瑞士可不僅僅只有銀行和鍾表。他還有很多行業發展的相當不錯,所以綜合下來他算得上是一個工業強國。
應該有瑞士,瑞士這個不起眼的國家有高度發達的工業體系。他的精密機械儀器製造、化工、化學制葯等等絕對是世界領先。在二戰期間他的厄利康高炮在德軍中擊落了無數敵機他們生產的軸承更是德國武器裝備不可或缺的,既便是現在瑞士的輕武器也是世界頂級的。
義大利吧
瑞典,荷蘭,西班牙,韓國,以色列,捷克,印度
絕對中國啊,世界工業門類最全的國家,工業GDP超過美日德的總和,僅就工業方面而言,未來世界上只會有兩個國家:中國和外國。
舉個例子,奧運會上有一個人,報名參加了所有項目,而且基本所有項目都能進前五名,很多項目可以拿到獎牌,也有很多項目是世界第一。大家反而說他大而不強,因為國人覺得只要不是第一就等於落後。
被嚴重低估的工業強國是中國,世界上唯一一個具有所有工業類別的國家,說中國不是工業強國,外國人是不信的。
⑸ 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有哪些
美國:托拉斯帝國主義
德國: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
英國:殖民帝國主義
法國:高利貸帝國主義
俄國:軍事封建帝國主義
日本:軍事封建帝國主義
美國的帝國主義特徵——「托拉斯帝國主義」
19世紀末,美國的工業生產已由世界第四位躍居第一位,產品佔世界的1/3。生產和資本急劇集中,出現了鋼鐵大王摩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鐵路大王范得比爾得、汽車大王福特等。全國鐵路、石油、鋼鐵、汽車等生產的 80%-50%被一小撮金融寡頭所壟斷。美國壟斷組織的主要形成是托拉斯(所謂「托拉斯」,是指由許多生產同類商品的企業或產品有密切關系的企業合並組成,參加的企業在生產上、商業上和法律上都失去獨立性)。在1909年,只佔全國企業總數1%的托拉斯,卻掌握了全國產值的一半。因此,列寧稱美國是「托拉斯帝國主義」。
德國的帝國主義特徵——「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
德國統一後,容克地主階級同資產階級的利益漸趨一致。在政治上他們獨佔了德國的軍政要職,在國家政權中起著重要作用。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壟斷資產階級進一步依靠容克地主階級專政,以便對內鎮壓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對外爭奪市場和世界霸權。列寧指出,德國是個「軍閥的、容克的、資產階級的帝國主義國家」。
英國的帝國主義特徵——殖民帝國主義
英國是世界上強占殖民地最多的國家。20世紀初,英國殖民地面積達3350餘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本國領土的100多倍。殖民地人口近4億,等於本國人口的9倍。對殖民地的殘酷壓榨與剝削是英國壟斷資本發展的重要條件。對英國的興衰具有極大的意義。因此,列寧把它叫做「殖民帝國主義」。
法國的帝國主義特徵——「高利貸帝國主義」
法國也是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普法戰爭後,它的工業生產走下坡路。在生產得不到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壟斷資產階級把大量資本投向信貸,投向國外,以攫取高額利潤。1910年,法國在國外投資為309800萬法郎,1914年則猛增到600億法郎。1909——1913年,僅高利貸收入,每年高達170500萬法郎至180500法郎。列寧指出,法國是「高利貸帝國主義」。
俄國的帝國主義特徵——「軍事封建帝國主義」
雖然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落後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但在20世紀初,也繼其他國家之後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由於改革不徹底,貴族地主仍把持中央到地方的政權。在向帝國主義的過渡中,壟斷資本同封建殘余緊密結合。由於經濟薄弱,工業生產落後,難於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競爭,只有依靠軍事侵略的手段,力圖通過殖民掠奪來彌補其財政資本的不足,以便推行霸權政治,參加瓜分世界的斗爭。因此,列寧稱之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
日本的帝國主義特徵——「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
講解:明治維新的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在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壟斷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緊密結合,不少壟斷資本家就是由舊式封建特權商人轉變而來。由於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生產都遠不及歐美列強,實力不足的壟斷資本便與擁有極大權力的軍閥集團勾結起來,大力推行侵略擴張政策,發動侵略戰爭,藉以加速壟斷資本的發展。因此,日本被稱之為「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
⑹ 第二次工業革命領先國家是哪兩個國家答案
主要是俄、日、德、法國、美國、義大利等國家。
這幾國工業革命開始的較晚,那時英美等國的工業革命基本完成,他們可以直接吸取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在此基礎上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英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領袖,老牌殖民帝國,所以在設備上不願更新,放棄現有的,從而阻礙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自己慢慢衰落,落後於美國、德國。
而德美沒有這種顧慮,2次革命同時進行,接受最新裝備、改革,於是迅速發展,綜合國力快速提升,美德之所以會在19世紀末期快速發展,跟此關系密切。
⑺ 戴高樂是怎樣帶領不得煙抽的法國成為大國的呢
戴高樂是法國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被法國人尊為法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都尊稱為「戴高樂將軍」。作為法波蘭西第五共和國的締造者,戴高樂極力奉行民族獨立自主的「戴高樂主義」,不畏強權,縱橫捭闔,率領法國在大國博弈中爭得了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眾所周知,號稱有世界第一陸軍的法國,二戰中的表現大跌眼鏡,不到40天的投降成為法國一大污點,雖然戴高樂一直率領「自由法國」在戰斗,但仍被世界詬病。戰後在英國的生拉硬拽下,美國勉強同意法國進入五常,但是美國總統羅斯福仍對戴高樂有強烈的偏見。所以,戰後的法國並不得煙兒抽,規劃戰後秩序的歷次會議都被排除在外。
然而,沒過多少年,戴高樂帶領法國卻在這惡劣的環境中殺出一條血路,重新屹立於大國之列。在這浴火重生中,誕生的法國民族獨立自主的「戴高樂主義」,至今還影響著法國的內政外交。
二戰後的歐洲,可謂千瘡百孔,百廢待興。戰敗的德國還要割地賠款,面臨國家分裂,唯一的出路就是依附美國,力爭跟西歐國家同步發展經濟。對於美國,德國恢復有利於美國的利益,所以給予了大力支持。而英國還未耗盡元氣,尚有海外殖民地,並緊緊抱著美國大腿,與德法兩國比起來日子要好過一些。所以,英國自我感覺良好,自認為還可左右歐洲大局。
法國畢竟有過投降的污點,雖然以戰勝國的身份進入五常,但是地位仍然低下,並被美國所不屑,而跟德國比起來最起碼在外交上還是占據主動的。跟英國比,法國沒有那些海外殖民地,也少了不少麻煩。正是在這種特殊形勢下,法國在美蘇博弈角逐之中,堅持奉行了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
但是,戴高樂對美一貫強硬的做法,遭到了議員們的反對,因為大多議員都要緩和與美國關系,好獲得美國的幫助,如此戴高樂被迫辭職。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極力緩和對美關系,同時在政治上、軍事上和經濟上全面打壓西德。謀求與美英同等的大國地位。
而法國畢竟是老牌的工業帝國,且因在二戰投降早並沒有遭受太大的損失,所以憑借深厚的工業、科技底子,法國在上個世紀50年代後期經濟迅猛發展,進入60年代GDP增長率接近6%,蓋過美英德等國,使法國國力大增。
就這樣,戴高樂率領法國在美蘇中三國博弈中搶抓了主動權,在兩極世界中殺出一條血路,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使法國重返世界大國之列。
⑻ 歷史上著名的帝國有哪些
第一名:大英帝國
不得不說,大英帝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世界霸主。從1688年光榮革命推翻封建制度以後,1689年建立君主立憲制。然而在18世紀中期,英國率先開始工業革命,並且在法國手中奪回加拿大。標志著英國成為無可爭議的海洋霸主。1815年擊敗拿破崙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後,主導國際事務達一個世紀之久,這一時期,被人們稱為「不列顛治世」。在20世紀初,大英帝國在全球的面積達到頂峰,面積達到3400萬平方公里,佔全球陸地面積四分之一。也就是說全球可居住的六大洲,都有大英帝國的痕跡。
第二名:波斯帝國
在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被米底統治。後在居魯士二世的領導下反抗米底,公元前550年滅掉米底王國,建立波斯帝國。此後,居魯士二世和兒子岡比西斯二世又先後攻滅呂底亞王國、新巴比倫王國和埃及王國,擴大了波斯帝國疆域。公元前513年,大流士一世攻佔色雷斯,建立了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採取一系列改革,波斯帝國達到鼎盛。波斯帝國領土面積,波斯帝國疆域西起色雷斯、小亞細亞和尼羅河流域,東到帕米爾高原和印度河平原,北抵黑海、高加索山脈、裏海、鹹海和錫爾河,版圖面積為695萬平方公里。
第三名:大漢帝國
從公元前206年劉邦建立大漢帝國以後,隨後在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漢朝的文化和經濟進一步發展。漢文帝提出「無為而治」,繼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恩威並施,恢復了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得到減輕。到了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行推恩令。外交方面,派張騫出使西域溝通中原與西域各國的聯系開辟絲綢之路。在軍事方面,北擊匈奴,東並朝鮮,攘夷擴土成就「漢武盛世」。漢朝鼎盛時期國土高達609萬平方公里。
第四名:羅馬帝國
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羅馬共和國由此進入帝國時代。在圖拉真統治期間,羅馬帝國達到極盛,經濟空前繁榮,疆域也達到最大,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成為一個環地中海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多文化大國。羅馬帝國稱雄世界五個世紀之久,對世界影響深遠。
第五名:蒙古帝國
蒙古乞顏部首領孛兒只斤·鐵木真於1206年在斡難河河源稱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國。隨後蒙古帝國開始討伐金朝,西夏,西遼等國。經過窩闊台、蒙哥兩次西征。到1259年的時候,蒙古帝國覆蓋了東歐,華北,東北,中亞,青藏高原,漠北,西亞等地區。蒙古帝國鼎盛時期領土面積高達330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大英帝國。蒙哥死後,帝國有效的統一局面告終,分裂為元朝和四大汗國(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出自「黃金家族」,同奉大蒙古國為宗主。
第六名:美利堅合眾國
在18世紀以前,英國殖民者再北美大陸強建立十三個殖民地。在1775年,爆發了美國人民向英國殖民者反抗的獨立戰爭。在1776年7月4日,美國開國總統在華盛頓頒布獨立宣言,然後美國正式建成。1783年,獨立戰爭結束。英國正式宣布美國獨立。在隨後美國通過購買和戰爭吞並,在19世紀中葉美國達到了今天的版圖,在19世紀60年代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北方的自由州勝利,從而美國步入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軌道。兩次世界大戰東半球各國打得遍體鱗傷,只有美國獨善其身,在二戰時期美國大發戰爭財。在二戰以後美國成為超級大國,和蘇聯發生冷戰。直到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當今唯一超級大國,在經濟科技軍事政治教育文化等領域遠超其他國家。
第七名:大唐帝國
617年李淵在晉陽起兵,不到一年在長安稱帝。唐朝建立才幾年就進入了「貞觀之治」,軍事方面,從627年開始到668年結束,唐朝在這半個世紀的時間內打敗了包括日本在內的大大小小國家共有30來個。文化方面,詩、書、畫、樂等方面涌現出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書法家顏真卿,畫聖吳道子,音樂家李龜年等。在疆域方面,唐朝時萬國來朝,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面積達1237要平方公里。唐朝以後的中國人被稱為「唐人」,得益於唐朝強大的影響力。
第八名:阿拉伯帝國
倭馬亞阿拉伯帝國是四個哈里發王朝中的第二個,在穆罕默德死後建立。王國由倭馬亞王朝統治,這個名字來自王朝第一位哈里發的曾祖父倭馬亞·伊本·阿拜德·沙姆斯。雖然倭馬亞家族最早來自麥加,王朝卻以大馬士革為首都。阿拉伯極盛疆域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抵大西洋沿岸,北達高加索山脈、裏海以及法國南部,南至阿拉伯海與撒哈拉沙漠,國土面積達134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古代歷史上東西方跨度最長的帝國之一。
第九名:亞歷山大帝國
由著名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開創,其版圖東起蔥嶺與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灣並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臘,北抵黑海及阿姆河,是歷史上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後第二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其統治基本沿襲了波斯帝國的舊規,繼承並改進了波斯的行政區劃和管理體制,在原有的基礎上並行馬其頓軍事體系,按照馬其頓方式組建陸海軍。
第十名: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和葡萄牙帝國是近代第一批全球化帝國,也是新航路開辟大航海時代的先驅。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路線從西班牙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賓到東亞。西班牙征服者摧毀了阿茲特克帝國、印加帝國和瑪雅文明,並對美洲大片領土宣稱主權。一時之間,憑著其經驗充足的海軍,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憑著其可怕、訓練有素的步兵方陣,它主宰歐洲戰場。
⑼ 為什麼英國在二戰後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
首先:英國的工業革命基本上已經走到最後。工業革命完成以後世界霸主地位的核心是信心科技工業的競爭。 這當然美國是有優勢的。 為什麼呢,因為美國的工業化是在英國等老牌工業大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而隨著二戰歐州戰線擴大 很多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傑出人才轉居美國。 這當然跟當時的希特勒民族屠殺方針有關系。如愛因斯坦。
第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包括太平洋戰區,歐州戰區,全世界基本上大部分人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為什麼美國慢慢強大起來? 這跟它優越的地理位置有關系。 二站期間, 拉丁美洲等美國是個離中心戰場遙遠的國度,所以沒有戰爭所帶來的經濟損害。 而美國在二站的政策也是中立的,包括發了戰爭財,已經岸邊觀火的態度讓看到戰爭的厲害關系得利也不少。 這也跟美國當時的各種族融匯政策有關,因為美國本身就是個各種膚色新新各民族組成的自由國家。從國土資源、活力也是比英國優越的。
第三:這就要說英國自身了。 二戰確實使歐洲一些老牌工業帝國退居二線,他們之間人力物力的互相損耗。已經沒有能力在成為霸主地位 這也是不可改變的事實。戰後重建才是他們迫切面對的問題!
⑽ 曾經的八大帝國都是哪些如今還存在嗎
在世界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個的帝國,他們各自在當時可以說都是雄霸一方,在世界上的各個不同的角落成就了自己的霸業,也正是因此,它們才被人們稱作是帝國。其中有八大帝國憑借著領土面積與人口數量,被後人稱之為“八大帝國”。
這八大帝國有著類似的道路。都是通過對外擴張,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王朝,而後由於時代的變革、新思想的影響,逐漸走向了衰敗之路。這八大帝國分別是“英吉利帝國”“法蘭西帝國”“蒙古帝國”“俄羅斯帝國”“清王朝”“唐王朝”“西班牙帝國”“倭馬亞帝國”,這八大帝國有的是憑借著領土面積,有的是憑借著人口數量,有的是憑借著軍事實力,每個帝國都擁有屬於自己的特點而被後人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