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工業革命技術包括哪幾項
摘要 您好
『貳』 哪些技術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
據新華社瑞士達沃斯1月23日電 世界經濟論壇2016年年會聚焦「掌控第四次工業革命」主題。哪些技術將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瑞士冰雪小城達沃斯有不少答案。
在最新著作《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分別從物理、數字和生物領域列舉了新工業革命中的核心推動技術,分別是無人交通工具(自動駕駛汽車和無人機)、3D列印、高級機器人、新材料、物聯網與基因工程。
在新工業革命的大框架下,各種技術彼此交融、相互促進。正如沒有超級計算能力的出現,就難以實現基因測序;沒有人工智慧的技術進步,就無法推動高級機器人的發展。
美國高通公司首席技術官馬修·格羅布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第四次工業革命絕不僅受一種技術驅動,人工智慧與學習演算法、高速度與低成本的通信技術將是新工業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人工智慧為例,蘋果手機Siri語音控制系統通過預設答案及網路搜索手段實現了初步智能應用。但參加達沃斯年會的科技界人士預測,未來人工智慧完全可以實現理解語言、讀懂文件、自我學習甚至情感理解。
美國臉書公司設在達沃斯的互動體驗區展示了人工智慧在社交媒體中的應用,如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自動識別照片主體、人物甚至城市地標,不但能為盲人語音讀圖,用戶還可根據識別的對錯給予反饋,幫助提高技術准確率。
世界經濟論壇會場內,關於腦科學、降低碳排放技術、人類與機器的討論會如火如荼,一部名為《碰撞》的虛擬現實紀錄片吸引了大量政商界精英。據介紹,製片方用16台特殊攝像機在澳大利亞大沙沙漠進行了7天全方位拍攝,隨後將所有影像剪輯成片。體驗者將智能手機放入虛擬現實眼罩中作為顯示屏,便能獲得「浸入式」的實景體驗,無論低頭、仰望或環顧四周,皆有身臨現場之感。
當前,基因突變與某些疾病的關系仍然神秘未知,超級計算可在基因測序、尋找問題基因突變及開發精確葯物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未來基因工程技術進一步升級,將有望通過修改基因迴避疑難雜症。
清華大學與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22日還在瑞士達沃斯簽署合作備忘錄,決定在北京聯合成立「全球健康葯物研發中心(北京)」,打造高精尖的醫葯轉化創新平台。業界專家認為,藉助微軟與清華的技術優勢,該中心在全球醫葯研發領域驅動創新的潛能值得期待。
『叄』 金政委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4項新技術具體指什麼
金政委認為石墨烯、人工智慧、量子通信和基因工程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四項基礎技術,當然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希望這個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肆』 三次工業革命主要發明有什麼
19世紀60年代,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標志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英國發起。1712年,英屬托馬斯·紐科門獲得了稍加改進的蒸汽機的專利權。1733年,凱·約翰·索菲,1764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珍妮紡紗機,1768年,阿克雷液壓紡紗機,1778年,約瑟夫·布拉姆抽水馬桶。1779年,克倫普頓踩著錘子紡騾子1785年,卡特賴特動力織布機1796年,宋飛平版印刷術1797年,亨利·莫茲拉螺旋切割機1802年,詹姆斯·瓦特改進紐克門蒸汽機,現代蒸汽機成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造,新通訊手段的發明。(1)廣泛應用的電力:西門子-發電機,西門子-發電機。(2)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造:卡爾·賓士——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3)電信的發展: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4)化學工業的建立:諾貝爾-炸葯(塑料、人造纖維)第三次工業革命實際上是科技意義上的革命,主要標志是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一場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信息控制技術革命,發端於美國原子能。美國成功試驗並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45年,原子能成為一種新能源電子技術。1946年美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微型計算機的迅速發展,70年代計算機的應用對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航天技術,蘇聯和美國在1957年,1961年和1969年形成了生物工程和生物工程,基因工程是核心技術,70年代掌握了克隆技術,海洋工程技術和新材料技術。
蒸汽機-瓦特(英國)電機-法拉第(英國)飛機-萊特兄弟(美國)
『伍』 工業革命的主要發明有哪些
蒸汽機
內燃機
電的應用技術、電技術、電子技術
電磁波技術、無線電技術
電子計算機、互聯網技術
『陸』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哪些新技術成果至少三項
1、 電力的廣泛應用——最顯著成就
主要發明:
1866 年, 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
19 世紀70 年代, 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動機發明, 使電力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 電燈、 電車、 電焊、等電影放映機相繼問世
美國愛迪生建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 把輸電線聯成網路。
意義: 人類歷史進入"電氣時代"。
2、 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
主要表現: 解決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19 世紀六七十年代, 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 90 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一系列新交通工具的發明(80 年代, 德國人卡爾本茨製成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推動石油開采業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發展, 使石油成為一種重要的新能源。
意義: 交通運輸業的新紀元到來。
3、 電訊事業的發展:
主要發明: 19 世紀 70 年代, 美國人貝爾發明電話, 90 年代義大利人馬克尼試拍無線電報成功。
意義: 為迅速傳遞信息提供方便, 使世界各地的經濟、 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4、 化學工業的建立:
主要發明:
80 年代起, 從煤炭中提取氨、 苯、 染料等化學產品。
1867 年, 諾貝爾發明炸葯。
80 年代改良製成無煙火葯的技術 塑料、 人造纖維等開始投入生產和實際使用。
意義: 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柒』 工業革命時期的科技發展都有哪些領域的突破和新發現
英國工業革命的主要表現是大機器工業代替手工業,機器工廠代替手工工場,
棉紡織技術 (約翰·凱伊 1733年 飛梭。
哈格里夫斯,1764年 珍妮紡紗機,
阿克萊特 1769年,水力紡紗機。
薩繆爾·克朗普頓,1779年 ,走錠精紡機,又稱 騾機)
動力技術:改良蒸汽機(動力大,不受自然條件限制。1769年製成了第一台單動式蒸汽機;1782年,他經過改進又製成了聯動式蒸汽機)
交通 (輪船,蒸汽機車)
『捌』 第四次工業革命五大領域是什麼
第四次工業革命五大領域介紹如下。
一、第一個方向:新材料,新的電子工業材料石墨烯。
美國特斯拉在他的實驗室現在有一款石墨烯電池,充電10分鍾,就可以讓家用轎車跑一千公里,技術特別棒,如果搞成熟了,它將取代石油,到時沙烏地阿拉伯恐怕就要破產了!但石墨烯太貴,經濟上沒有競爭力,如果工業界努力努力,終有一天石墨烯價格會下來,這樣還會全面取代硅晶代,所以這是一個方向。
二、第二個方向:基因工程,又稱體外DNA重組技術。
它是在基因分子水平上的人為的遺傳工程。既然稱為一門工程學科,就註定了它的誕生是多學科交叉、綜合和積累的產物,因而更多地表現為應用型技術手段。
三、第三個方向: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將引領一場比互聯網影響更為深遠的科技革命!人工智慧將顛覆現有的商業模式,不僅在高科技領域,任何企業都需要盡早引入「AI」的思維方式;人工智慧將部分取代人類的工作,程式化的、重復性的技能將失去價值。我們的工作必須具備足夠的深度,讓自己強大到不會輕易被機器撼動。
四、第四個方向:量子技術。
是一個與納米尺度相關的量子時代,在這樣一個全新的時代,我們將有能力開發出全新的材料和納米機器,而這些材料和機器不但能讓我們擁有超人的力量,還能夠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
『玖』 第一次工業革命有那些技術新發明新部門第二次工業革命有那些新技術,新發明,新部門
18世紀60年代,"珍妮機"、蒸汽機等一系列工業機器的發明和應用標志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始。主要表現在:
1712年 英國人湯姆斯·紐可門獲得了稍加改進的蒸汽機的專利權 1733年 凱伊·約翰 飛梭 1765年 詹姆士·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 1769年 阿克萊特水力紡機 1769年 瓦特 改良蒸汽機 1778年 約瑟夫·勃拉姆 抽水馬桶 1779年 克倫普敦 走錘紡騾 1785年 卡特萊特 動力織機 1796年 塞尼菲爾德 平版印刷術 1797年 亨利·莫茲萊 螺絲切削機床 1802年 詹姆斯·瓦特改進了牛考門蒸汽機,現代蒸汽機成型 1807年 富爾頓蒸汽輪船 1812年 特列維雪克 科爾尼鍋爐 1814年 史蒂芬孫蒸汽機車 1815年 漢·戴維 礦工燈 1844年 威廉·費阿柏恩 蘭開夏鍋爐
第二次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主要表現在:
(1)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 (2)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 (3)電訊事業的發展: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4)化學工業的建立:諾貝爾-炸葯 (塑料、人造纖維)
『拾』 談談新工業革命將帶來哪些變化
很轟動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其作者傑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提到了新工業革命(他稱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五大支柱,但他的五大支柱,實際上都可包含在新能源技術之中,遠不能描述新工業革命涉及的廣闊新技術領域。
新工業革命是有五大支柱,或者說是五大標志性的新技術群,它們是:
以計算機與通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機器人等新技術。
以綠色能源為核心的能源技術。包括太陽能、風能、頁岩油氣等非傳統油氣、分布式智能電網、儲能等新技術。
以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為核心的生物技術,包括轉基因、幹細胞、生物醫葯等新技術。
以新製造方法為核心的製造業技術,包括3D列印、工業機器人等新技術。
以新型材料為核心的材料技術,包括碳纖維和石墨烯等新技術。
信息技術與其他四大群新技術的關系,是大腦與四肢的關系。它們,掀開了新工業革命的帷幕。如果問什麼是新工業革命?簡單的回答是:它們,就是新工業革命。
新工業革命能為人類社會帶來什麼?傑里米·里夫金引用了來自《科學美國人》上的數據,這些數據,刊載於《環球科學》2008年第2期。在《太陽世紀》那篇封面故事中,按照美國科學家雄心勃勃的太陽能發展設想,到2050年,美國90%電力和35%的總能源消耗,可由光伏發電來滿足。而到2100年,美國的全部電力和90%的總能源消耗,將由可再生能源提供。人類千年的能源困境,可望一舉被改變。
新工業革命帶來的改變當然遠不止這些。
衡量一場革命的意義與影響,最直接的觀察是看它影響個人和家庭的廣度與深度。從此看出,它是如何改變了社會。
事實上,信息技術帶來的個人和家庭的改變,早就被冠予革命。而且,不是一次革命,是許多次革命。從1946年第一台計算機ENIAC誕生算起,在現代信息技術的67年歷程中,人們就命名了無數的革命,如「微電子革命」、「個人電腦革命」、「互聯網革命」等等。這些革命都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社會。不過,回頭去看,它們可能是一場場小革命,是新工業革命這場大革命中的小風景,是大革命洪流中的涓涓細流。因為,其他領域內的技術進展,同樣激動人心。
比如,生物新技術可能直接改變人類。
十多年前,周光召院士這樣和我談起生物技術的影響,他說:過去的幾千年,人類的智力基本沒有變化,我們很難說自己比孔子等前人聰明。但今後的幾十年或一百年,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生物技術將提升人類的智力。
曾為中科院院長的科學家,他有如此的洞察力。
新工業革命將改變什麼,今天仍然看不清全貌。也許,將改變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