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建國後哪些人反對工業化

建國後哪些人反對工業化

發布時間:2022-10-19 21:13:10

A. 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的負面影響

負面影響:

工業革命與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性成就的同時,由於片面地把自然當作征服的對象,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一方面是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全球性的環境污染與生態危機;另一方面對自然資源無節制的開發利用不僅是寅吃卯糧甚至已經到了竭澤而漁的地步。

如果說寅吃卯糧、竭澤而漁必然給未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的話,那麼,嚴重的環境污染與生態危機則可以說是對於當前人類的存在產生了直接的威脅。在人類活動中生產是與環境發生作用最頻繁、最密切的部分。環境問題是指人類活動給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和污染這兩大類。

(1)建國後哪些人反對工業化擴展閱讀

起源背景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庚寅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

英國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機,所以工業革命的開始的標志為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而工業革命的標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機。

但蒸汽機不是瓦特發明的,而是瓦特改造的。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工業革命傳播到英格蘭再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B. 被稱為「聖雄」的甘地,為何執著於小農經濟,反對工業化

工業化對環境有一定的污染,所以他們才會反對工業化。

C. 歷數中國建國以來的重大經濟危機,急!!明天要交作業了!!哪位大神幫幫忙啊

中國自建國以來的六十年間,已經發生了8次經濟危機,而這些危機均與國家工業化階段性特徵有關:在 「城鄉」二元對立的基本體制矛盾約束下,工業化、城鎮化以及整個體制的改革所產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農」轉嫁,因而城市的產業資本就可以實現「軟著陸」,原有體製得以維持;而不能直接向農村轉嫁的危機,就導致產業資本在城市「硬著陸」,引發政府財稅金融、乃至整個經濟體制的重大變革。

D. 如何評述建國初期我國新民主義經濟的建立

二、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過渡性質與主要矛盾。

(一)、新民主義社會的過渡性質。

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過渡性質的社會,不是獨立的社會形態,而是屬於社會主義體系的和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性質的社會。這個社會的特徵是,在政治上實行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幾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民主專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還存在,並在國家政權中佔有一定地位。在經濟上實行國營經濟為主導的包括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五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在文化上實行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二)、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

1950年,毛澤東提出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廣大人民群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國民黨殘余勢力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是徹底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下來的任務,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努力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

1952年底,當新民主主義革命遺留任務特別是土地改革在全國完成後至1956年,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國外是中國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三、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物質基礎、經濟條件、政治保證和國際因素

1、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經濟及現代工業的初步發展和我國已有相當規模的社會主義生產力,是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物質基礎。

1、 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壯大是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條件。

從1949-1952年底,剝奪國民黨四大家族官僚資本歸人民國家所有,採取凍結資產以及管制、征購、代管、徵用等措施接收了英美等國在華企業,建立了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同時,在國民經濟恢復中,我國還成功地進行了整個社會經濟的改組、工商業的合理調整、引導農民進行農業生產互助合作運動,確立了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為我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創造了有利條件。

3、政治上實現了全國大陸的解放和統一,建立了各級地方人民政權,為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4、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和發展,為我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第二節、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一、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內容。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建設的關系

(一)、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內容

1953年12月,毛澤東指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實質,是使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所有製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惟一的經濟基礎。

1954年9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法律的形式把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作為全國人民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確定下來。

(二)、社會主義改造同社會主義建設的關系

過渡時期總路線簡稱「一化三改」或「一體兩翼」,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是總路線的主體;二是國家對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總路線的兩翼。工業化是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和目的。離開了工業化,社會主義改造就失去了意義。社會主義改造是工業化不可缺少的條件和手段。不對落後的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工業化也無法真正實現。三大改造是為了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並在這種經濟基礎上進一步健全社會主義上層建築,以繼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體現了變革生產關系同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的辯證統一關系。

(三)、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中國社會由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1、中國不能走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如果走,那就得走西方國家同樣的路,即通過到非洲去掠奪和販賣奴隸,依靠殖民掠奪,依靠對農民的剝奪,依靠對工人的壓榨來積累原始資本,就得通過社會兩極分化來造成少數資本家,使多數人失去生產資料。而這些對中國來說是不可能的,也是與中國共產黨革命的目的不相符的。

2、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當然要求和必要條件。

國營經濟力量比較強大,理應成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主要基礎。發展工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工業;一方面要建設新的工業。此時原有工業的主體是國營工業,已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56%,不僅規模大,而且技術設備先進。利用原有的工業,首先和主要的利用國營工業。同時,在中國,由於私人沒有能力投資興建新的、足以為國家的工業化奠定基礎的那種大型工業企業,只有國家才有能力來做這件事。所以,工業建設的發展,就意味著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的發展。這是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一個基本因素。����

3、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為了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以繼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迅速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必要的條件。

在社會主義工業化過程中,資本主義工商業與國家的各項政策,與社會主義國營經濟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明顯,黨和政府有必要把資本主義工商業逐步引上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建國初期,政府、國營經濟曾幫助資本主義經濟的生存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政府、國營經濟之間存在許多難以解決的矛盾。工商業調整之後,1951年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迅速發展,加劇了它們與政府、國營經濟及至社會的矛盾。這導致了1952年上半年的「五反」運動,即: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竊國家資財、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人們認識到,資本主義不僅需要改組,而且需要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逐步改造為社會主義。

4、對個體農業和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發展農業和手工業,滿足工業化需求,提高整個社會生產力的需要。

土地改革後,農業生產由於擺脫了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一個時期內有過相當大的發展;同時,由於實行個體經營,這種發展又受到相當大的限制。個體農民耕地很少,經營規模極度狹小,生產工具嚴重不足,資金十分短缺。許多農民不僅無力進行擴大再生產,就是連簡單再生產也難以維持,由於力量單薄,遇到自然災害,更沒有抗禦的能力。這樣,農民要求互助合作,擴大生產力。同時隨著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商品糧食、資金、工業原料和市場,而這些是個體農民遠遠滿足不了的,這也促使個體農業向合作化方向發展。

總之,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新中國成立後,不失時機地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就是為了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並在這種經濟基礎上進一步健全社會主義上層建築,以繼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開辟道路。

第三節、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總結

一、對農業、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

(一)、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

1.在土地改革基礎上趁熱打鐵,不失時機地引導個體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走出了一條先實現合作化,再逐步實現機械化的道路。

2.逐步過渡,即從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臨時互助組、互助組,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再到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合作社。

3.採取了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以及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國家幫助的原則,引導農民自願聯合起來。

4.在合作化過程中,實行了正確的階級政策,即依靠貧下中農,鞏固地團結中農,對富農採取從限制到逐步消滅的政策。將對經濟制度的改造和對人的改造結合,把消滅剝削、剝削階級同改造富農分子結合起來。

(二)、對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

(1)採取了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遵循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

(2)在形式上,採取供銷合作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手工業生產合作社逐步推進的步驟和方式。

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

(1)、在改造形式上,創造了從低級國家資本主義到高級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在工業中實行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在商業中實行經銷代銷、代購代銷等低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再逐步發展到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

(2)嚴格區分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界限。對官僚資本採取無償沒收的政策,對民族資本實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和平改造的方針,即贖買,也就是資本主義私有制不是無償地、而是有償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利潤分配上實行「四馬分肥」:將企業的利潤分為國家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工人福利費、資方紅利四部分,大部分為國家和工人所有,資方取得20%的紅利;全行業公私全營時,國家對資本家交出的生產資料進行清理估價,以核實私股股額;在合營後,對私股採取定息的方法,每年發給資本家5%的股息,30年不變。國家一共出32億余元把整個資產階級買了下來。

(3)、改造企業與改造個人同時並舉。在改造過程中,保持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聯盟,在消滅私有制的同時,把資本家從剝削者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企業改造與個人改造並舉。

教訓:改造後期步伐過快過急,體制過於整齊劃一。

三、對民族資本實行和平贖買政策是一個創舉

對民族資產階級實行和平贖買,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造理論最具有特色的實質性內容。馬克思、恩格斯曾經設想過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把贖買作為「剝奪剝奪者」的一種途徑,並認為這對工人階級是有利的。十月革命後,列寧也提出過這樣的主張,不過未能實行。

中國資產階級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依然具有兩面性,即有剝削工人取得利潤的一面,又有擁護憲法和願意接受改造的一面。因此,在一定時期內仍要保持和資產階級的聯盟,保持這種聯盟決不是保持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而是利用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接受和平改造的可能性,使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這個對抗性矛盾,通過非對抗性的辦法加以解決,使黨和國家減少損失,使社會減少震盪,以達到消滅資本主義、消滅資產階級的目的。國家對民族資產階級不是採取剝奪的政策,而是採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過一系列由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過渡形式,對它們實行贖買。這樣,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實現了馬克思和列寧曾經設想過的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

黨和國家所以能夠對民族資產階級採取和平改造、和平贖買的政策,一方面是由於這個階級具有兩面性,他們有接受這種政策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具備了一定的條件。這就是:第一,人民手裡有強大的國家機器,不怕民族資產階級造反。第二,國營經濟的優勢,是完成這一任務在物質方面的保證。第三,國家依靠同農民的聯盟,取得糧食和工業原料,來限制資產階級搞自由市場、自由取得原料、自由銷售工業品的資本主義道路。第四,在資本主義企業中,工人階級又在底下頂他們。正是由於這些條件,才使得資產階級除了接受改造外,再沒有其他的路可走。

四、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20世紀50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徹底完成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同時,不失時機地進行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從總的來看,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改造的領導是成功的。因為從方向和路線上來看,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符合中國客觀實際的。在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中,做到了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和人民群眾的廣泛擁護,從而比較順利地實現了中國社會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在中國全面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使佔世界人口1/4的東方大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這是20世紀中國的第二次歷史性巨變,為大規模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也極大地支持和推進了世界社會主義事業。同時在理論上,中國共產黨創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實踐和理論,也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當然,社會主義改造也有歷史遺留問題:改造後期步伐過快過急,體制過於整齊劃一。也就是在社會主義改造後期,對農業合作化主要是要求過急和工作粗糙;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則主要是公私合營的面過寬,改組過多,對許多工商業者的處理和使用上也不很適當。從而在後來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人們的生產和工作的積極性受到打擊。但這只是工作中的偏差,與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功績相比,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的社會主義改革不是對社會主義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狀態;而是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部分進行調整和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目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的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所謂"新",是相對於17-18世紀歐美國家發生的資產階級領導的,旨在推翻封建專制主義壓迫,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它的目標是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牢牢掌握革命領導權,徹底完成革命的任務,並及時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
建國初期,新中國的兩位主要領導人劉少奇和毛澤東,發生了一場是「鞏固新民主主義秩序」還是立即「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論爭。雖然後者取得了勝利,但提前結束新民主主義社會給我國帶來了許多遺留問題。反思其中的原因,對我們今天執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具有重要的啟示。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理論,是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獨創。「新民主主義社會」這一科學概念,毛澤東在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中就有明確的表述,並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建國目標。以後,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和《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描繪了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基本構架。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理論,不僅解決了工人階級通過實現對民主革命的領導進而掌握國家政權這個根本問題,還在於它正確地解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經過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問題。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明確規定: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構成是以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為主導的五種經濟成分並存,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則是民族的形式、科學的內容、大眾的方向。顯然,作為臨時憲法的《共同綱領》是以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為指導思想,而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又通過《共同綱領》獲得了法律上的肯定,成為國家的意志,並開始了建設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具體工程。建國初期我國實行的新民主主義制度,就是新民主主義理論在全國大陸的具體實施。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獨立的社會形態,屬於向社會主義轉變的過渡時期。
過渡時期的客觀現實,向我們黨提出了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保證我國穩步地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的任務。為此,全黨進行了艱辛的探索。那麼,新民主義社會究竟需要經歷多長時間呢?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七屆二中全會和七屆三中全會上的講話中,都認為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劉少奇在新中國成立後,即剛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時,提出了「鞏固新民主主義制度」的思想,正是這種探索的理論成果。劉少奇這一主張的基本思想,就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經濟上保留多種經濟成分,農村中在土地改革後不急於動搖小私有制度,在城市允許民族資本主義、小資本主義經濟合法存在並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政治上同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小資產階級及其政治代表建立合作關系。劉少奇和毛澤東一樣,都認為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過渡性質的社會.
在1952年底,毛澤東制定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規劃,由此拉開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序幕。
如果過早地拋棄了新民主主義理論,否定了新民主主義社會,那會導致我國在進入社會主義時,未能實現其他國家應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任務,生產力水平很低,商品經濟極不發達,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中很多方面還屬於起始性質,都很不成熟。雖然在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完成後,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但還必須經歷一個相當長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偉大的創造性的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它是在既尊重現實也尊重歷史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對國情認識的一個飛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對空想社會主義是一劑良葯,對防止急躁冒進、頭腦發熱等「左」傾錯誤具有重大意義。
這是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的客觀必然性的一個基本方面。 過渡時期總路線是黨的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思想的新發展。當條件成熟之時,將新民主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這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主張。從1948年9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黨中央開始系統地考慮這個問題。就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我們努力發展國家經濟,由發展新民主主義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就是說,在無產階級已經掌握政權的條件下,向社會主義過渡,主要是一個發展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問題。
所謂「發展新民主主義經濟」,包含兩層意思:
一是提高經濟水平,實現工業化;
二是增加整個國民經濟中的社會主義成分,使之占據絕對優勢。黨的七屆二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兩個轉變的目標: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變為社會主義社會。前者標志著經濟水平的發展,後者標志著社會性質的變化,前者是後者的前提。對於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劉少奇、周恩來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設想。劉少奇的設想可概括為12個字:長期准備,一步跨入,兩步完成。就是說,首先用一二十年時間(或更長時間)進行新民主主義建設,創造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必要條件;當國家經濟水平大大提高,社會主義經濟取得較資本主義經濟的絕對優勢之後,即採取「嚴重的社會主義步驟」,用法律形式宣布工業國有化,這樣,一步就進入了社會主義;然後再經過一個時期的鞏固和發展,農業機器大批製造出來,就進一步通過大的運動,利用兩三年時間完成農業集體化。
這段歷史也警示我們: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執政的大黨,必須加強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研究,防止將復雜的社會問題簡單化,手段單一化;必須普遍提高執政黨黨員和廣大幹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這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任務。提高理論水平不僅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著作的學習,而且要兼收並蓄,吸收各種有益的思想,那怕是敵對勢力的觀點,也要拿來,反其道而用之,彌補自身的不足,以提高執政水平。

E. 中國選擇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原因是什麼

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主體。要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把中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就必須實現國家的工業化。而在中國的具體條件下就是必須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條件。

F. 闡述新中國建國後最初29年在艱難中開始探索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意義,寫一篇500字的分析,怎麼寫

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為領導的黨中央在選擇工業化道路時對兩種工業化道路進行了比較分析,結合中國當時發展的情況和所面臨的國際環境,在借鑒蘇聯經驗和綜合各方面的考慮基礎上,最終確立了一條以重工業為主導,優先發展重工業,兼顧農業與輕工業的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從建國初期我國的基本國情來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選擇有其歷史必然性。

一、建國後的政治經濟狀況不允許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

1.小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佔有很大比重

中國的仁人志士經歷一百多年的探索,最終建立起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基礎十分薄弱,「一窮二白」是當時中國社會經濟基礎的真實寫照。土地改革之後,在中國廣大的農村,合作組織形式主要是互助組,初級形式的農村生產合作社數量還極少。舊中國當時存在的是大量農民和小手工業者所建立起來的小生產經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農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0%,而工業只佔到30%。由於長期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下,中國工業的發展十分緩慢且工業體系很不完整。農業在中國產業結構中不僅比重較大,而且民展極為落後。由於國民政府長期濫發紙幣,造成物價飛漲。經濟形勢極度緊張,加之落後的農業,新中國繼承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新成立的中國總體而言還是一個農業國,如果不盡快實現向先進工業國的轉換,中國新生的人民政權也就相應地無法得到鞏固。工業化不可能建立在分散、落後的小農經濟基礎上,而只有選擇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促使農民和小生產者走向聯合,採用先進的生產形式,才能為工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

2.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比重較大,資本主義經濟比重較小

G. 甘地是印度非常著名的領袖,他為什麼會反對工業革命

從棉紡織業開始,工業革命摧毀了小農經濟,構建起了一個全球分工網路。這是一個停不下來的趨勢,所謂時代大勢浩浩湯湯,一直發展到了我們今天,還要往前發展。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反抗工業化、全球化趨勢的人,也有很多。比如最著名的,印度的聖雄甘地。甘地最著名的形象,就是他用手搖紡車織布的樣子。

但是看了《棉花帝國》這本書以後,我對甘地當年的想法和做法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出售棉花,到底能掙到多少錢?農民自己說了就不算,完全由遠方某些他既不知道,可能終生也不會見到的人來決定。他既不了解,更無力影響遠方的那些人和事。也就是說,他和他家人的命運,變得難以把握而且不安全了。所以,印度自耕農才強烈抵制加入棉花種植園。英國人嘗試了幾次,軟硬兼施,都不成。

H. 建國初期為什麼要走工業化道路

主要依靠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拉動經濟增長,要想到2020年使GDP再翻兩番 ,就必須通過工業化道路的創新,為經濟增長做出更大的貢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出發點 就在於,改變工業化的老思路,充實工業化的新內涵,提高工業化的水平和質量,進一步加快我國工業化的進程。

工業化是從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農業國轉向現代化國家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標志,在我國四個現代化中工業化處於主導地位。在很長時 間里,我國走的基本上是傳統的工業化道路,工業和整個經濟的增長所依靠的主要是物質和 人力資源的高投入,造成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落後以及生態環境的惡化。

(8)建國後哪些人反對工業化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以工業為主導,把重工業作為在我國經濟建設的重點,優先發展重工業,以逐步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基礎工業體系和國防工業體系(這些事關國家獨立安全和國家富強)。同時必須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這樣才可以為工業提供原料和市場,更好地供給人民生活的需要。

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農輕重順序發展國民經濟。

一系列兩條腿走路的方針(發展工業和發展農業並舉、重工業和輕工業並舉、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並舉、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並舉、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並舉)。

I. 建國初期為什麼有人反革命

新中國的建立,損害了一些地主階級和權貴的利益,還有一些國民黨的潛伏人員,不甘心自己失敗,所以兩者聯手反對新中國!

閱讀全文

與建國後哪些人反對工業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寶馬x1冬季如何取暖 瀏覽:108
佛山禪城工業區在哪個位置 瀏覽:545
一個圈一個b是什麼車賓士 瀏覽:51
奧迪a6停車燈怎麼用 瀏覽:429
汽車空調離子發生器用多久 瀏覽:159
汽車的aps定位器多少錢 瀏覽:813
三亞去沅江的汽車站在哪裡 瀏覽:865
怎麼用手機打開汽車 瀏覽:934
賓士外部照明延遲關閉什麼意思 瀏覽:322
長安汽車在哪個股票交易所上市 瀏覽:838
汽車內飾全包真皮大概要多少錢 瀏覽:180
賓士電動座椅方向怎麼匹配 瀏覽:481
汽車供應鏈是什麼 瀏覽:273
汽車組合開關怎麼安裝 瀏覽:693
賓士右後門油漆多少錢 瀏覽:420
北京賓士是哪裡產 瀏覽:941
寶馬7系730怎麼播放音樂 瀏覽:970
奇瑞汽車直營店在哪裡做保養 瀏覽:333
賓士c車窗升降開關怎麼拆 瀏覽:238
賓士底盤號怎麼看 瀏覽: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