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在工業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在工業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發布時間:2022-10-19 19:47:27

A.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農業、工業、科技和體育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1、農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和80年代以來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少數民族自治地區的農業生產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以1985年與1952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從46.5億元增至368.3億元;糧食從1582萬噸增至4006萬噸,大牲畜(年底頭數)從2439萬頭增至4749萬頭。

2、工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沒收了官僚資本,清除了帝國主義的經濟勢力,逐步改造了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和個體手工業,社會主義經濟成份在工業中佔了統治地位。經過幾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

如各工業部門已擁有一批具有現代水平的產品、工藝和技術裝備,冶金、機械、石油、化工和紡織等工業部門的技術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原子能、自動控制、激光等尖端技術已開始運用於工業生產中。

3、科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計算機、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激光技術等領域都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如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中國高鐵的舉世矚目。

4、體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體育事業全面發展,全民健身蓬勃發展,競技體育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各類體育場館已超過100萬個,社會體育指導員超過65萬人。

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圓滿成功,實現了中國人民的百年期盼,成為奧運史上無與倫比的精彩盛會,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金牌51枚,金牌榜名列第一。8月8日被定為「全民健身日」,成為新中國第一個全國性體育節日。

(1)在工業上取得了哪些成就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取到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除了上述成就之外,還有:

1、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現代化方面,我國進行了多種探索。在較長的時間里,曾採取計劃經濟體制,這在當時的中國也是新事物。歷史地看,該體制在兩方面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一是集中力量建設了一批重大工程、項目;二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實現了基本社會福利人人享有。

2、在教育現代化上,我國也進行了很多探索和創新。新中國成立前,我國文盲率高達80%。上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開展大規模掃盲運動,極大提高了識字人口的比例。

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衛生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斷增強,醫療保障覆蓋人口逐步擴大,衛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明顯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標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

B. 新民主主義社會期間,我國在工業上取得了哪些成果嗎

三大改造一五計劃,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個行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241億元,比1952年增長67.8%。1957年的國民收入比1952年增長53%。1957年工業總產值超過原計劃21%,比1952年增長128.5%。原定五年計劃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4.7%,實際達到18%。1957年手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83%,平均每年增長12.8%。1957年的鋼產量為535萬噸,比1952年增長近3倍,原煤為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596,發電量為193億度,比1952年增長164.4%。機床產量達2.8萬台,比1949年增長17.7倍;棉布為50.6億尺,比1952年增長3296,糖86萬噸,比1952年增長92%。

C. 新中國成立後工業化取得哪些成就

1.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2.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向內地,方便了它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3.甲午中日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

4.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製造局。

5.近代民用工業的創辦。洋務運動後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規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

6.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建國初,沒收官僚資本,使官僚資本企業較完整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1953年,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中規定:集中主要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7.「一五」計劃工業建設成就;建成了飛機、汽車、重型機器、精密儀器等近600個重要項目;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機床廠、飛機製造廠等建成投產;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8.十年工業建設成就:建成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和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業發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給;電力工業增長很快,農村用電量十年增長70倍;建成蘭新、包蘭等鐵路「文革」時期,工業生產遭受重大挫折。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長江大橋、湖北第二汽車製造廠、成昆鐵路和湘黔鐵路等。

9.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工業方面,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革取得重大發展,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這批項目的代表有: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和京九鐵路等。

拓展資料:

中國近代工業是指在1840~1949年間在中國設立的使用機器和機械動力生產的製造工業,中國近代工業主要的特徵是短暫、快速、發展迅猛。

近代工業的發展雖然已取得了很大成績,也基本把中國推進了近代社會的大門,但由於這個進程不是中國近代因素不斷積累的結果,而是在西方資本主義沖擊下一種迫不得已的選擇,因此它一開始就呈現出了有違近代工業發展一般規律的畸形特徵。

D. 工業方面取得了哪些世人矚目的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實力空前增強,工業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工業化水平明顯提高,實現了由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由工業基礎薄弱、技術落後、門類單一向工業基礎顯著加強、技術水平穩步提高、門類逐漸齊全的重大轉變。工業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國際地位的提升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貢獻。
(一)工業生產快速增長,進一步鞏固了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
1、工業規模不斷壯大。1978年,我國工業基礎比較薄弱,工業增加值僅有1607億元。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工業經濟迅猛發展。1992年工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大關,此後每兩三年就邁上一萬億元台階,2000年突破4萬億元。2003年以來更是一年一個新台階。2007年工業增加值突破10萬億元,達到107367億元,比1978增長23倍(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11.6%。其中2007年一年實現的工業增加值超過1994年以前17年工業增加值的累計,2003-2007年五年完成工業增加值超過改革開放前二十五年工業增加值的總和。據美國經濟咨詢公司的統計顯示,1995年,中國在全球製造業增加值中僅佔5%,2007年這一比例已升至14%,在全球製造業排行榜上中國與日本並列第二。
2、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加強。30年來,我國工業佔GDP的比重除了80年代有所降低外,90年代以來所佔比重基本上都在40%以上,2007年工業所佔比重達43%,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推動著我國經濟在世界的位次不斷前移。工業為農業、交通運輸等各行業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技術裝備和支持。與1978年相比,2007年農用化肥增長5.7倍,汽車增長59倍。彩電、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迅猛發展。彩色電視機由1978年的0.38萬台增加到2007年的8478萬台;電冰箱由1978年的2.8萬台增加到2007年的4397萬台;洗衣機由1978年的0.04萬台增加到2007年的4005萬台;房間空調器由1978年的0.02萬台增加到2007年的8014萬台,轎車產量由1978年的2640輛增加到2007年的480萬輛。微型電子計算機、手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2007年產量已分別達到1.2億台和5.5億台。
(二)工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創造了大量社會財富
1、企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2007年工業企業[1]實現利潤27155億元,固定資產原值198739億元,分別是1978年的45倍和57倍。1999年以來企業實現利潤連續大幅增長,增幅基本在30%以上,創造了新中國歷史上有記錄以來最長的增長期。1999-2007年,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98928億元,是1998年之前改革開放頭21年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的4.5倍。其中2007年一年實現的利潤總額比1998年以前21年的利潤總和還多5000多億元。
2、工業始終是國家財政收入最重要的來源。1978年國家財政收入的75.4%來源於工業,1983年達到了86%。1983年以後,隨著第三產業的較快發展,國家財政收入中來自工業的比重逐年有所回落,但90年代以來又逐步回升,在稅收產業結構中繼續保持主導地位。2007年工業上交的稅金仍占稅收總額的50%,大大高於其他部門。
(三)工業實力明顯增強,國際競爭力大幅提高
改革開放初期,生產能力不足,國民經濟主要由賣方市場主導,大部分商品處於短缺狀態。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進程的加快,市場供求關系實現了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絕大部分商品供應充裕。進入21世紀,伴隨著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較快增長,部分行業產能增長較快,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迅猛增長,大量產品銷往國外。
1、生產能力顯著增強。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在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機械設備、電子通訊設備製造和交通運輸設備製造及各種消費品等工業主要領域,已形成了龐大的生產能力[2]。與1978年相比,主要產品生產能力成倍增長。發電裝機容量由1978年的5712萬千瓦小時增加到2007年的68737萬千瓦小時,增長11倍;原煤生產能力由1978年的5.8億噸增加到2007年的25.8億噸,增長3.4倍;化肥生產能力由1978年的1247萬噸增加到2007年的8230萬噸,增長5.6倍;粗鋼生產能力由1978的3500萬噸增加到2007年的57045萬噸,增長15.3倍;水泥生產能力由1978年的7369萬噸增加到2007年的18.34億噸,增長23.9倍;化學纖維由1978年的38萬噸增加到2007年的3042萬噸,增長79.1倍;汽車由1978年的17萬輛增加到2007年的1283萬輛,增長74.5倍。

E.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工業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工業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工業生產綜合能力顯著提升
1.工業經濟快速增長。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工業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經過70年的發展,主要產品的生產能力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實現了由短缺到豐富充裕的巨大轉變,很多產品產量從小到大。主要經濟指標迅速提升,工業增加值由1952年的11
9.8億元上升至2018年的305160.2億元,年均增長1
2.61%,高於同期國民收入增長率
1.1%;工業利潤總額由1952年的2
8.3億元上升至2017年的74916億元,增長2647倍;工業企業單位數由1952年的1
6.95萬個上升至2017年的3
7.27萬個,增長約
2.2倍;工業企業資產由1978年的4525億元上升至2017年的112288
1.5億元,增長約248倍。
2.工業生產體系完備。目前,我國工業有41個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空調、冰箱、彩電、洗衣機、微型計算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一大批家電通信產品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原煤、發電量等能源產品產量2017年比1978年分別增長
4.7倍和2
4.3倍;乙烯、粗鋼、水泥等原材料產品產量分別增長4
6.9倍、2
5.2倍和3
4.8倍;汽車產量已達2900多萬輛,連續9年蟬聯世界第一。
3.製造業連續多年穩居世界前列。1990年我國製造業佔全球的比重為
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
6.0%,位居世界第四;2007年達到1
3.2%,居世界第二;2010年佔比進一步提高到1
9.8%,躍居世界第一,自此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世界經濟論壇《2015—201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在140_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28位,比2012年提高1位,在發展中國家名列前茅。這其中,工業領域的國際競爭力表現尤其突出。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工業競爭力指數最新結果顯示,中國與德國、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一並成為全球5個最具工業競爭力的國家。2016年,中國、美國和德國被列為世界最具製造業競爭力的前3個國家。
(二)工業生產結構優化,轉型升級成效明顯 建國以來,我國產業政策經歷了改革開放前重工業優先發展,到改革開放後優先發展輕紡工業、重點加強基礎產業、大力振興支柱產業、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產業結構不斷得到調整優化。
1.淘汰落後產能。不斷加大鋼鐵、煤炭、石化、建材等傳統行業的過剩產能減量調整,破除無效供給,工業經濟效益明顯好轉。2013—2015年,全國共計淘汰落後煉鐵產能4800萬噸、煉鋼5700萬噸、電解鋁110萬噸、水泥(熟料和粉磨能力)
2.4億噸、平板玻璃8000萬重量箱。在此基礎上,2016年、2017年兩年又化解鋼鐵產能
1.2億噸、煤炭產能5億噸,全面取締
1.4億噸「地條鋼」,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6500萬千瓦以上。
2.新興產業快速崛起。據測算,2015年至2017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較上年分別增長
10.0%、
10.5%和1
1.0%,增速分別高於規模以上工業
3.
9、
4.5和
4.4個百分點。部分新興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集聚效應。據統計,在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所包含的七大產業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居於首位,2016年其增加值占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比重超過1/4;節能環保產業、生物產業和新材料產業增加值占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均在18%左右。
3.「兩化」融合日益深化。堅持走中國特色的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兩化融合」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製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重點行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取得了明顯進展。據工信部統計,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生產設備數字化率、數字化設備聯網率已分別達到6
3.3%、4
6.4%、4
4.8%和39%,培育了一批工業互聯網平台,製造業智能主導的特徵日趨明顯。
4.發展方式轉變明顯。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步伐,大力提升傳統動能,工業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技術改造投資成為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力量。2013-2016年,製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年均增長1
4.3%,2017年技改投資依然保持較高增長水平,增長1
6.3%,增速比製造業投資高1
1.2個百分點,佔全部製造業投資比重達4
8.5%,比上年提高
4.6個百分點。
5.單位產品能耗明顯降低。2017年與2012年相比,在統計的年耗能1萬噸標准煤及以上的重點耗能工業企業中,噸鋼綜合能耗下降
5.3%、機制紙及紙板綜合能耗下降1
1.0%、燒鹼綜合能耗下降1
2.6%、電石綜合能耗下降
2.4%、合成氨綜合能耗下降
5.7%、水泥綜合能耗下降
4.5%、平板玻璃綜合能耗下降
9.1%、電廠火力發電標准煤耗下降
3.9%。按照統計的25個重點耗能產品、108項單耗指標測算,五年累計形成直接節能約
1.0億噸標准煤,佔全社會節能量的近10%。
(三)製造業競爭力逐步提升,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產品進出口貿易持續增長,工業產品生產與製造融入全球產業鏈分工。工業產品進口金額由1999年的165699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13563
7.29萬美元,年均增長1
4.40%。其中初級產品進口金額由1999年的26846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13563
7.29萬美元,年均增長1
8.74%;初級產品進口佔比由1999年的1
6.20%上升至2018年的3
2.85%。初級產品進口集中在非食用原料、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工業製成品進口額由1999年的138853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143402
4.78萬美元,年均增長1
3.07%;工業製成品進口佔比由1999年的8
3.80%下降至2018年的6
7.15%。工業製成品進口集中在機械及運輸設備。 工業產品出口金額由1999年的194931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487400.74萬美元,年均增長1
4.34%。其中初級產品出口金額由1999年的19941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13508
5.83萬美元,年均增長
10.59%,初級產品出口佔比由1999年的
10.23%下降至2018年的
5.43%。初級產品出口集中在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工業製成品出口額由1999年的174990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35202
1.25萬美元,年均增長1
4.65%。
來源:中國樂山市委黨校學報

F.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在工業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伴隨著快速的工業化進程和工業化階段的飛躍,中國的基本經濟國情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轉變為世界工業大國,當代人見證了一個千年文明古國是如何發展成為世界性工業大國的。

1、1949年—1978年是新中國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時期,這個時期工業化戰略的特徵是政府作為投資主體、國家指令性計劃作為配置資源的手段、封閉型的重工業優先發展。

2、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時期,積極探索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工業化道路,工業化的戰略重心逐步轉向在配置資源中發揮市場作用、低成本出口導向、建設開放型經濟、基於產業演進規律不斷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6)在工業上取得了哪些成就擴展閱讀:

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70年工業化進程積累了寶貴經驗。新中國70年的工業化進程,集曲折的過程和輝煌的成就於一身,積累了豐富的寶貴經驗。

從哲學層面看,新中國成功推進工業化進程的基本經驗在於遵循了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基本原理,具體來講,就是遵循了一個大國工業化進程的基本共性規律,同時又尊重了自己的獨特國情,找到了適合自身的工業化道路,最終探索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

G.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工業取得成就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工業取得的成就是第一製造大國、完整的工業體系、創新驅動發展、兩化深度融合、中小企業蓬勃發展。

一、第一製造大國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標志著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經過一個半世紀後我國重新取得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的地位。

二、完整的工業體系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度重視工業體系的建設,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就把有限的資源重點投向了工業部門,為此後的工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70多年的發展,目前我國已經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三、創新驅動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企業作為我國創新的主體,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在此推動下,我國技術創新水平不斷提高,成為促進我國持續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源泉。

四、兩化深度融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進一步加快,智能製造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

五、中小企業蓬勃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蓬勃發展,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在增加就業、穩定增長、促進創新方面發揮了獨特的重要作用,作為國民經濟生力軍的作用也日益凸顯。

H.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工業上取得的成就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工業上取得的成就
從1978年4237億,到2014年工業總產值為227991億元,約佔GDP的35.82%。

2015年,預計全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左右、能耗降低6%,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5%;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增長16%左右,電信業務總量、業務收入同比增長將在25%和2%左右(具體數據官方尚未公布)。
到2015為止,超過8.6萬公里的國家高速公路。
2015年,全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238億元,新線投產9531公里,均創歷史最好水平;全面完成了「兩個8000以上」(鐵路固定資產投資8000億元以上,新線投產8000公里以上)的目標。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超過12萬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鐵里程達到1.9萬公里,居世界第一位。

I. 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領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領域取得了工業化進程和工業化階段的飛躍,中國的基本經濟國情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轉變為世界工業大國,當代人見證了一個千年文明古國是如何發展成為世界性工業大國的。
1949年-1978年是新中國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時期,這個時期工業化戰略的特徵是政府作為投資主體、國家指令性計劃作為配置資源的手段、封閉型的重工業優先發展。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時期,積極探索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工業化道路,工業化的戰略重心逐步轉向在配置資源中發揮市場作用、低成本出口導向、建設開放型經濟、基於產業演進規律不斷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閱讀全文

與在工業上取得了哪些成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寶馬xl大燈關了為什麼還會亮 瀏覽:420
寶馬x3如何手動降擋 瀏覽:174
勞動力導向型工業是什麼 瀏覽:156
汽車貼膜一般多久可以上路 瀏覽:212
汽車後備箱准備點什麼 瀏覽:621
口碑好的賓士連鎖維修店有哪些 瀏覽:4
工業縫紉機開關怎麼拆 瀏覽:904
奧迪a5問題指示燈都有什麼 瀏覽:262
汽車違法圖片哪裡查 瀏覽:775
川南哪個市工業強 瀏覽:504
賓士glc和glb買哪個合適 瀏覽:215
韻達工業手機如何裝卡 瀏覽:517
寶馬e60如何更換空氣濾 瀏覽:210
小薇工業園離住宅多少米 瀏覽:855
奧迪a5什麼顏色保值 瀏覽:461
奧迪q系列哪個貴 瀏覽:932
水泥工業產品許可證如何辦理 瀏覽:484
亳州到許昌的汽車走哪裡經過 瀏覽:43
寧夏寶馬汽車有哪些 瀏覽:53
賓士gl450空氣懸掛怎麼打開 瀏覽: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