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GDP 工業佔多少比例
你好我是一個忠實的gdp愛好者,對各種經濟數據都很感興趣
2010年我國gdp40萬億元合5.8萬美元,超過日本成世界第二。我國是一個工業大國,工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47%,我國於2010年工業超過美國成為世屆第一製造業大國
『貳』 中國各行業佔GDP比例是多少
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2%,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2.6%,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8.2%。
『叄』 我國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大於多少
我國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大於大於80。
現階段,我國已經具備了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本條件和能力。目前,我國總體處於工業化後期階段,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大於80,預計2025年達到最大值100。
2020年,全國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上升至92.3%,非農業勞動就業人數份額約為80%,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3.9%。
這組數據表明,我國不僅到了可以不主要依賴農業實現經濟增長的階段,而且還可以用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方式,支持農業實現生產方式轉型,提升農村整體發展水平,從而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有機融合,其含義內蘊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之中。
『肆』 我國工業化的現狀
工業化程度可以改善gdp分配,但工業化並不就是發達的同義詞。工業技術革命其實是無奈而被動的,個人價值被擠兌的一無是處。我國工業化的進程會不自覺的向某些先驅國家學習並走類似於他們的道路,實際上,個人對此事的看法比較悲觀。我國如果整體全面進入工業化進程,是一種極為冒險的群體社會行為,我國特殊的生產效率體制會讓一切都變得非常快速。工業化進程越快,對其他經濟體產生的沖擊越大,這是不好的方面。工業化進程提升gdp分配,但是任何以犧牲為代價的社會革命本身具有的殘暴性,是需要足夠重視的。但是要實現共產主義,工業化似乎是必經之路。因此,如何穩固工業化在轉型後的社會中所佔比例,是很關鍵的事情。不可控因素很多。經驗主義在這種社會集群活動中起到的誤導作用,讓一切都充滿了變數。聽天由命是極不負責任但又是人們大多數時候的選擇。
『伍』 中國GDP四部分所佔比例各多少
C 、佔45% I 佔42% G佔10% X-M佔3%
『陸』 工業產值佔大概GDP的多少
GDP是第一、二、三產業的年增加值。工業總產值-工業成本=工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屬於第二產業增加值。
所以工業總產值比GDP高還是低都正常的,工業產值高主要代表工業化水平較高,農業比例低,第三產業比重低。
現在真正的發達國家比例最高的是第三產業,而不是工業,當然更不是農業。
『柒』 第三產業產值達到GDP佔比51%的意義
今年第三季度結束的時候,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中國的經濟現狀,第三產業的產值達到了51.6%。相比之下,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產值一般要佔到60%到70%。
從各國經濟發展史來看,到了第三產業占優勢的時代,GDP增速能維持3%已經是很了不起了,很多國家還停留在3%以下。中國在這個階段應該注意到,未來的關鍵還是在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不要追求數量性的擴張,因為結構調整比總量要重要。
當下,中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繼續推進工業化並重,這是最重要的變革。為什麼並重?因為中國並沒有實現工業化,一個國家實現工業化主要看高端的、成套裝備的製造能力,而中國離這個距離還遠。我們強調繼續實現工業化,正是要把中國經濟推上新台階。
在這個過程中,第三產業也要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主要是靠消費者。消費者進行消費有兩個前提,第一是消費者有足夠的收入,這樣才能擴大消費,這就叫做消費能力。二是要有消費意願,這就要考慮怎麼讓消費者願意在國內購買,跑到國外買對中國的經濟影響沒有太大。
『捌』 國際上衡量一國是否完成工業化有3個最主要的結構性指標
從國際上看,一個國家是否完成工業化有三個重要的結構性指標:農業生產佔GDP的比重在15%以下,農業就業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鎮人口上升到60%以上。
『玖』 工業化的標准
關於工業化標準的探討
北京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 林 丕
11/28/2005 16:20:54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是要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
我認為,工業化的標准似有兩個層次:低層次的標准,即初步實現工業化的標准,是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佔有絕對優勢。其量化標准可以採用前蘇聯學者提出的標准,即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5%以上。高層次的標准,則是要像現代世界上的經濟發達國家那樣,完全消除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這是一個很高的標准,我國至今離這個標准還有很大的差距。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我個人理解,其實質就是要在今後十幾年內,基本解決我國至今仍顯著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問題。其主要指標似有兩條:(1)在2020年,使我國的非農業就業人口在全社會就業人口中的比重達到70%以上,換言之,就是要使我國的農業就業人口在全社會就業人口中的比重降到30%以下;(2)在2020年,使我國的城鎮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達到60%左右,換言之,就是要使我國的農村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降到40%左右。下面,就分別討論一下這兩個指標的問題。
(一)關於把農業就業人口降到30%以下的問題
2001年,我國全社會就業人口為7.3億人。其中,非農業就業人口,即第二、三產業的就業者(包括在鄉鎮企業和農村二、三產業中的就業者在內),僅為3.65億人,佔50%;還有50%的勞動力,也就是3.65億人從事農業。如此眾多的勞動力滯留在農業領域之中,是與工業化的要求大相徑庭的;更何況,如此眾多的勞動力滯留在農業領域,也大大超過了我國當今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2001年,我國共有耕地19.14億畝,按每個農業勞動力平均經營10畝耕地計算,我國農業中留下2億左右的勞動力就足夠了。這就是說,我國農業中,已經出現了大約1.5億以上的過剩勞動力,他們在農村中實際上處於隱性的半失業狀態。隨著農村人口的增長,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現代化程度的提高,今後農業過剩勞動力的人數還會繼續增加。這些過剩勞動力需要逐步地從農業中轉移出去。這既是工業化歷史進程的一個客觀要求,也是我國勞動力實現充分就業的一個客觀需求。目前,一些經濟管理機關和學者提出了如下設想:到2020年,把我國農業就業人口在全社會就業人口中的比重降到30%左右或以下。按此設想來推算(把過剩勞動力的增長計算在內),從2002年到2020年這19年內,就要從農業中轉移出過剩勞動力2.2億人,平均每年轉移出1160萬人。這是一個十分艱巨的勞動就業和勞動力轉移的任務。
那麼,我國目前二、三產業的就業容量有多大呢?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1年全年,我國的二、三產業僅提供了940萬個新的就業崗位,就業彈性系數僅為0.18(即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業崗位僅增長0.18個百分點)。由於就業崗位不足,到這一年末,在全國城鎮中出現的失業人員已達1796萬人(登記失業者681萬人,國企下崗職工未就業者515萬人,非國企下崗職工未就業者600萬人),城鎮失業率達到9.5%,大大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安全線(失業率不能超過6%)。
從上述勞動力供求的情況來看,目前我國二、三產業的就業形勢是相當緊張的,既要解決城鎮中大量勞動力的失業問題,又要每年轉移上千萬的農業過剩勞動力,難度不小。這是我國工業化過程中不能不面對的一個嚴峻現實。十六大報告提出,我國今後應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其突出特點和要求之一,是要使我國的「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換言之,我國今後的工業化必須與擴大就業緊密地、有機地結合起來,採取多方面的有效措施,千萬百計地擴大第二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的就業容量,大大提高其就業彈性系數。從而使我國在工業化過程中,能夠比較順利地解決城鎮勞動力充分就業和農業過剩勞動力有序轉移的重大歷史課題。
(二)關於使城鎮人口達到佔全國總人口60%的問題
2001年,從統計表上看,我國有城鎮人口48064萬人,農村人口79563萬人,二者的比例為 38:62。但上述城鎮人口的數據,是按行政區劃統計出來的,其中包括了全國各城市郊區的大約1億左右的農村人口在內。如果把這部分人口劃入農村人口,則目前我國城鄉人口的比例,實際上是30:70,農村人口大大地超過城鎮人口。要把這個比例倒過來,使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任務十分艱巨。據粗略預測,到2020年,我國的總人口可能達到或超過14億人。到那時,要使我國的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達到佔全國總人口的60%左右,就意味著城鎮人口將達到8.4億人左右,比現在的城鎮實際人口(3.8億人)翻了一番還多。這是一項相當困難的任務,是我國工業化過程中必須著力加以解決的又一個重點和難點問題。
綜上所述,工業化是一個歷史過程。它的標准可分為兩個層次:低層次的工業化,即初步工業化,是要使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占絕對優勢;高層次的工業化,則是要完全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我國已經實現了初步的工業化,今後的任務是要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其實質是要基本消除我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這個任務是不輕松的,特別是在轉移龐大的農業過剩勞動力和將龐大的農村人口轉移為城鎮人口方面,任務相當艱巨,需要通過開拓新型的工業化道路和加快城鎮化建設的步伐,來逐步求得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