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取得哪些成就

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取得哪些成就

發布時間:2022-09-23 06:57:53

1. 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歷史與成就

1、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2、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3、甲午中日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

4、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製造局。

5、近代民用工業的創辦。洋務運動後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

規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

6、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建國初,沒收官僚資本,使官僚資本企業較完整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

1953年,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中規定:集中主要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7、「一五」計劃工業建設成就;建成了飛機、汽車、重型機器、精密儀器等近600個重要項目。

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機床廠、飛機製造廠等建成投產;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8、十年工業建設成就:建成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和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業發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給。

電力工業增長很快,農村用電量十年增長70倍;建成蘭新、包蘭等鐵路「文革」時期,工業生產遭受重大挫折。

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長江大橋、湖北第二汽車製造廠、成昆鐵路和湘黔鐵路等。

9、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工業方面,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革取得重大發展,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

這批項目的代表有: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和京九鐵路等。

中國近代工業

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在中國設立工廠,是中國近代工業之始。這時期的外資工業主要是為外商對華貿易服務的。

從1843~1894年,外國在華一共設立了191個工業企業,其中116個屬於船舶修造業和絲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業。

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據估計到1894年止約近2000萬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兩項的便達1500萬元,占總投資額的75%。

其餘75家工廠分別屬於印刷、食品加工、水、電、煤氣、火柴、服皂、制葯、造紙、木材、玻璃、水泥等行業,共擁有資本約500萬元,大多規模狹小。

外國在華創辦工業後20餘年,清政府開始創建用機器生產的工業。從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經營了21家軍用工廠(包括一家船廠),所費資金從低估算在5000萬兩左右。

其中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製造局和湖北槍炮廠,規模較大,設備比較齊全,是中國近代工業創建時期的大型工廠。

軍用工業是非商品生產企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不甚密切,但它促進了19世紀70年代民用工業的興起。

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由中國人自辦的工業企業大抵有船舶機器修造廠27家,機器繅絲廠約113家,機器綿紡織廠8家,其他輕工業工廠47家,共約195家。其中多數規模很小,資本額不詳,有不少甚至在籌建期中或投產後不久便告歇業。

設備比較完備的企業大多為官辦、官商合辦或官督商辦企業,如上海機器織布局、武昌織布官局和蘭州織呢局等。

商辦工廠如陳啟源經營的繼昌隆絲偈為華南繅絲業的發展起了引導作用;商辦船舶修造廠大多是從原來手工作坊基礎上添置一二部車床發展起來的,而到80年代逐步發展到修理和製造繅絲車和軋花機。

以上近代工業的創辦,也標志著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逐步確立。

(1)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取得哪些成就擴展閱讀

中國現代機械工業初步基礎

1949年以前的中國機械工業屬於修配性工業,基礎薄弱,除軍火工業和造船業製造過一些比較復雜的產品外,其他部門以修配為主,只能製造簡單的產品。

經過1950~1952年的3年經濟恢復時期,中國對原有企業進行了一系列改組、改建工作,著手籌建重大項目。

如太原的中國第一座重型機器廠於1953年8月部分建成投產。哈爾濱的中國第一個大型電機廠也是這個時期開始興建的。

這幾年,中國的機械工業對恢復國民經濟和支援抗美援朝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

機械工業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了 1000米地質鑽機、300馬力柴油機、3000千瓦水輪發電組、 3噸蒸汽錘、直徑1米和2米的立式車床等較大和精密的設備,以及許多關鍵配件。

如為小豐滿水電站兩台7.2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的修復製造了萬伏級高壓定子線圈;為吉林石硯造幣廠的大型造幣機製造了16件直徑1600×4000毫米重7~8噸的乾燥筒配件等。

3年中試制了上千種新產品。

2.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工業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工業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工業生產綜合能力顯著提升
1.工業經濟快速增長。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工業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經過70年的發展,主要產品的生產能力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實現了由短缺到豐富充裕的巨大轉變,很多產品產量從小到大。主要經濟指標迅速提升,工業增加值由1952年的11
9.8億元上升至2018年的305160.2億元,年均增長1
2.61%,高於同期國民收入增長率
1.1%;工業利潤總額由1952年的2
8.3億元上升至2017年的74916億元,增長2647倍;工業企業單位數由1952年的1
6.95萬個上升至2017年的3
7.27萬個,增長約
2.2倍;工業企業資產由1978年的4525億元上升至2017年的112288
1.5億元,增長約248倍。
2.工業生產體系完備。目前,我國工業有41個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空調、冰箱、彩電、洗衣機、微型計算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一大批家電通信產品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原煤、發電量等能源產品產量2017年比1978年分別增長
4.7倍和2
4.3倍;乙烯、粗鋼、水泥等原材料產品產量分別增長4
6.9倍、2
5.2倍和3
4.8倍;汽車產量已達2900多萬輛,連續9年蟬聯世界第一。
3.製造業連續多年穩居世界前列。1990年我國製造業佔全球的比重為
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
6.0%,位居世界第四;2007年達到1
3.2%,居世界第二;2010年佔比進一步提高到1
9.8%,躍居世界第一,自此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世界經濟論壇《2015—201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在140_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28位,比2012年提高1位,在發展中國家名列前茅。這其中,工業領域的國際競爭力表現尤其突出。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工業競爭力指數最新結果顯示,中國與德國、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一並成為全球5個最具工業競爭力的國家。2016年,中國、美國和德國被列為世界最具製造業競爭力的前3個國家。
(二)工業生產結構優化,轉型升級成效明顯 建國以來,我國產業政策經歷了改革開放前重工業優先發展,到改革開放後優先發展輕紡工業、重點加強基礎產業、大力振興支柱產業、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產業結構不斷得到調整優化。
1.淘汰落後產能。不斷加大鋼鐵、煤炭、石化、建材等傳統行業的過剩產能減量調整,破除無效供給,工業經濟效益明顯好轉。2013—2015年,全國共計淘汰落後煉鐵產能4800萬噸、煉鋼5700萬噸、電解鋁110萬噸、水泥(熟料和粉磨能力)
2.4億噸、平板玻璃8000萬重量箱。在此基礎上,2016年、2017年兩年又化解鋼鐵產能
1.2億噸、煤炭產能5億噸,全面取締
1.4億噸「地條鋼」,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6500萬千瓦以上。
2.新興產業快速崛起。據測算,2015年至2017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較上年分別增長
10.0%、
10.5%和1
1.0%,增速分別高於規模以上工業
3.
9、
4.5和
4.4個百分點。部分新興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集聚效應。據統計,在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所包含的七大產業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居於首位,2016年其增加值占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比重超過1/4;節能環保產業、生物產業和新材料產業增加值占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均在18%左右。
3.「兩化」融合日益深化。堅持走中國特色的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兩化融合」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製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重點行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取得了明顯進展。據工信部統計,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生產設備數字化率、數字化設備聯網率已分別達到6
3.3%、4
6.4%、4
4.8%和39%,培育了一批工業互聯網平台,製造業智能主導的特徵日趨明顯。
4.發展方式轉變明顯。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步伐,大力提升傳統動能,工業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技術改造投資成為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力量。2013-2016年,製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年均增長1
4.3%,2017年技改投資依然保持較高增長水平,增長1
6.3%,增速比製造業投資高1
1.2個百分點,佔全部製造業投資比重達4
8.5%,比上年提高
4.6個百分點。
5.單位產品能耗明顯降低。2017年與2012年相比,在統計的年耗能1萬噸標准煤及以上的重點耗能工業企業中,噸鋼綜合能耗下降
5.3%、機制紙及紙板綜合能耗下降1
1.0%、燒鹼綜合能耗下降1
2.6%、電石綜合能耗下降
2.4%、合成氨綜合能耗下降
5.7%、水泥綜合能耗下降
4.5%、平板玻璃綜合能耗下降
9.1%、電廠火力發電標准煤耗下降
3.9%。按照統計的25個重點耗能產品、108項單耗指標測算,五年累計形成直接節能約
1.0億噸標准煤,佔全社會節能量的近10%。
(三)製造業競爭力逐步提升,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產品進出口貿易持續增長,工業產品生產與製造融入全球產業鏈分工。工業產品進口金額由1999年的165699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13563
7.29萬美元,年均增長1
4.40%。其中初級產品進口金額由1999年的26846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13563
7.29萬美元,年均增長1
8.74%;初級產品進口佔比由1999年的1
6.20%上升至2018年的3
2.85%。初級產品進口集中在非食用原料、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工業製成品進口額由1999年的138853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143402
4.78萬美元,年均增長1
3.07%;工業製成品進口佔比由1999年的8
3.80%下降至2018年的6
7.15%。工業製成品進口集中在機械及運輸設備。 工業產品出口金額由1999年的194931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487400.74萬美元,年均增長1
4.34%。其中初級產品出口金額由1999年的19941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13508
5.83萬美元,年均增長
10.59%,初級產品出口佔比由1999年的
10.23%下降至2018年的
5.43%。初級產品出口集中在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工業製成品出口額由1999年的174990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35202
1.25萬美元,年均增長1
4.65%。
來源:中國樂山市委黨校學報

3. 自從新中國成立里來,我國各個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以下的成就:

1、經濟方面:

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2、思想方面:

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面貌帶來的歷史性變化,還不僅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觀念的巨大轉變。3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最大變化就是打破了過去那種單調、統一的帶有個人崇拜和違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趨多樣化,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

3、經濟增長方面:

我國經濟不僅實現了長期、持續、快速增長,而且實現了平穩增長。這里所說的經濟平穩增長,主要就是指經濟周期實現了由建國以來多次發生的超強波周期(波谷年與波峰年經濟增速落差在20個百分點以上)、強波周期(落差在10個百分點以上)、中波周期(落差在5個百分點以上)到輕波周期(落差在5個百分點以下)的轉變。

4、能源工業方面:

能源技術進步不斷加快,在石油勘探開發、水電建設、綜合機械化採煤等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節能環保取得進展,2007年國家核准關停小火電1438萬千瓦,實際關停2336萬千瓦;與2006年相比,6000千瓦及以上燃煤電廠供電標准煤耗降低11克/千瓦時,電網輸電線路損失率減少0.07個百分點。

5、交通運輸建設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交通運輸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1979年至2007年,我國交通運輸業累計完成投資74246億元,年均增長19.9%,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高。鐵路營業里程由1978年的5.2萬公里增至2007年的7.8萬公里,增加了2.6萬公里。這些新增里程大部分是採用先進技術和設備的電氣化鐵路營業里程。

(3)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取得哪些成就擴展閱讀: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根本上扭轉了長期佔主導地位的「左」傾路線,標志著「以階級斗爭為綱」時代的結束,開啟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從那時以來的30年,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改革開放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斗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30年的基本經驗告訴我們,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4. 兩次工業革命在交通運輸領域分別有什麼突出成就

進入19世紀後,隨著蒸汽機技術的不斷完善,它成為車輛、船舶等交通工具上通用便利的動力機器,促成了以鐵路建設為代表的交通運輸業的繁榮。1800年後,人們開始研究用蒸汽機作為牽引動力。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研製出的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機車試運行成功。1825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史蒂芬孫的火車頭拖著一長列客車和貨車前進,時速達25公里。此舉開拓了陸地交通運輸的新紀元,人類進入了所謂「鐵路時代」。鐵路運輸的優越性一經確認,英國迅速掀起一股鐵路建築的狂熱。1840年以後,歐洲大陸和美國也相繼開始了大力興建鐵路的時期。

人類水上交通技術的變革,同樣始自蒸汽機的使用。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蒸汽汽船。他使用從英國進口的萬能蒸汽機,驅動客輪在哈得孫河航行,揭開了蒸汽輪船時代的序幕。1811年,英國人利用這項發明也很快造出了自己的汽船。這樣英國擔任遠洋航運的商船隊力量大大加強了。遠洋貨輪把英國的消費商品運銷到世界每個角落,又把英國所需要的各種工業原料、生活用品運回。交通運輸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上各地區彼此隔絕的狀態。它迅速地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並加強各地之間的交往,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條件。火車出現以後,英國掀起修建鐵路的熱潮,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就修建了近萬千米的鐵路,把各個城市都連接起來。

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是發生在英國,這個工業革命是在手工業階段,在分工的基礎上積累了長期生產的經驗,由此實現了工具機的改進,工具機實質上是把專業化的手工操作機械化,幾十倍地提高了紡織業的效率,最引人注目的是蒸汽機的改進和推廣應用。落實這一工業革命的技術,要求整個社會向工業革命提供的剩餘是非常少的,直到1848年的時候,法國當時已經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先進國家了,全國總共有5200台的蒸汽機而已。這個時期的蒸汽機還是最高技術的體現,一般的工具機多數是木材質地的,製造機器的也多是鐵匠和木匠,英國為了保持技術先進地位,一個最主要的措施是禁止鐵匠和木匠出國,這說明了早先的工具機很容易被仿造,技術特容易流失,沒有多少高技術。

第二次的技術革命,最具有代錶行的技術是內燃機的發明,還有電氣技術的應用,化學工業的興起,代表性的行業還有汽車和電機製造等行業,這一次是真正的典型的大機器生產和大規模企業唱主角的時代,這一次工業革命體現在社會生產過程中間,要求有大量的不可再生資料被開采和利用,這就要求建設龐大的運輸系統以幫助實現資源輸送入生產環節,以及在市場上實現產品分銷的需要,大機器工業的引入和無數的工廠,龐大的交通運輸系統建行色,決定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要求巨大的剩餘轉化為機器和工廠。

5. 第一次工業革命中,交通方面取得了怎樣的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對人類的交通發展史有何重大影響

進入19世紀後,隨著蒸汽機技術的不斷完善,它成為車輛、船舶等交通工具上通用便利的動力機器,促成了以鐵路建設為代表的交通運輸業的繁榮。1800年後,人們開始研究用蒸汽機作為牽引動力。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研製出的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機車試運行成功。1825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史蒂芬孫的火車頭拖著一長列客車和貨車前進,時速達25公里。此舉開拓了陸地交通運輸的新紀元,人類進入了所謂「鐵路時代」。鐵路運輸的優越性一經確認,英國迅速掀起一股鐵路建築的狂熱。1840年以後,歐洲大陸和美國也相繼開始了大力興建鐵路的時期。

人類水上交通技術的變革,同樣始自蒸汽機的使用。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蒸汽汽船。 他使用從英國進口的萬能蒸汽機,驅動客輪在哈得孫河航行,揭開了蒸汽輪船時代的序幕。1811年,英國人利用這項發明也很快造出了自己的汽船。這樣英國擔任遠洋航運的商船隊力量大大加強了。遠洋貨輪把英國的消費商品運銷到世界每個角落,又把英國所需要的各種工業原料、生活用品運回。交通運輸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上各地區彼此隔絕的狀態。它迅速地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並加強各地之間的交往,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條件。火車出現以後,英國掀起修建鐵路的熱潮,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就修建了近萬千米的鐵路,把各個城市都連接起來。

6. 工業起步是指什麼時期的什麼成就

工業起步是指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我國在重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主要表現在:
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
1956年,中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
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中國第一個製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經濟結構發生很大變化,為中國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一五計劃時期,全國交通運輸業也有巨大發展,到1957年底,全國鐵路通車里程達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內,新建鐵路33條,恢復鐵路3條,新建、修復鐵路干線、復線、支線共約一萬公里。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武漢長江大橋,都先後建成。到1957年底,全國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5萬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

從此,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7. 工業方面取得了哪些世人矚目的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實力空前增強,工業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工業化水平明顯提高,實現了由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由工業基礎薄弱、技術落後、門類單一向工業基礎顯著加強、技術水平穩步提高、門類逐漸齊全的重大轉變。工業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國際地位的提升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貢獻。
(一)工業生產快速增長,進一步鞏固了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
1、工業規模不斷壯大。1978年,我國工業基礎比較薄弱,工業增加值僅有1607億元。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工業經濟迅猛發展。1992年工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大關,此後每兩三年就邁上一萬億元台階,2000年突破4萬億元。2003年以來更是一年一個新台階。2007年工業增加值突破10萬億元,達到107367億元,比1978增長23倍(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11.6%。其中2007年一年實現的工業增加值超過1994年以前17年工業增加值的累計,2003-2007年五年完成工業增加值超過改革開放前二十五年工業增加值的總和。據美國經濟咨詢公司的統計顯示,1995年,中國在全球製造業增加值中僅佔5%,2007年這一比例已升至14%,在全球製造業排行榜上中國與日本並列第二。
2、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加強。30年來,我國工業佔GDP的比重除了80年代有所降低外,90年代以來所佔比重基本上都在40%以上,2007年工業所佔比重達43%,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推動著我國經濟在世界的位次不斷前移。工業為農業、交通運輸等各行業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技術裝備和支持。與1978年相比,2007年農用化肥增長5.7倍,汽車增長59倍。彩電、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迅猛發展。彩色電視機由1978年的0.38萬台增加到2007年的8478萬台;電冰箱由1978年的2.8萬台增加到2007年的4397萬台;洗衣機由1978年的0.04萬台增加到2007年的4005萬台;房間空調器由1978年的0.02萬台增加到2007年的8014萬台,轎車產量由1978年的2640輛增加到2007年的480萬輛。微型電子計算機、手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2007年產量已分別達到1.2億台和5.5億台。
(二)工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創造了大量社會財富
1、企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2007年工業企業[1]實現利潤27155億元,固定資產原值198739億元,分別是1978年的45倍和57倍。1999年以來企業實現利潤連續大幅增長,增幅基本在30%以上,創造了新中國歷史上有記錄以來最長的增長期。1999-2007年,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98928億元,是1998年之前改革開放頭21年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的4.5倍。其中2007年一年實現的利潤總額比1998年以前21年的利潤總和還多5000多億元。
2、工業始終是國家財政收入最重要的來源。1978年國家財政收入的75.4%來源於工業,1983年達到了86%。1983年以後,隨著第三產業的較快發展,國家財政收入中來自工業的比重逐年有所回落,但90年代以來又逐步回升,在稅收產業結構中繼續保持主導地位。2007年工業上交的稅金仍占稅收總額的50%,大大高於其他部門。
(三)工業實力明顯增強,國際競爭力大幅提高
改革開放初期,生產能力不足,國民經濟主要由賣方市場主導,大部分商品處於短缺狀態。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進程的加快,市場供求關系實現了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絕大部分商品供應充裕。進入21世紀,伴隨著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較快增長,部分行業產能增長較快,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迅猛增長,大量產品銷往國外。
1、生產能力顯著增強。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在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機械設備、電子通訊設備製造和交通運輸設備製造及各種消費品等工業主要領域,已形成了龐大的生產能力[2]。與1978年相比,主要產品生產能力成倍增長。發電裝機容量由1978年的5712萬千瓦小時增加到2007年的68737萬千瓦小時,增長11倍;原煤生產能力由1978年的5.8億噸增加到2007年的25.8億噸,增長3.4倍;化肥生產能力由1978年的1247萬噸增加到2007年的8230萬噸,增長5.6倍;粗鋼生產能力由1978的3500萬噸增加到2007年的57045萬噸,增長15.3倍;水泥生產能力由1978年的7369萬噸增加到2007年的18.34億噸,增長23.9倍;化學纖維由1978年的38萬噸增加到2007年的3042萬噸,增長79.1倍;汽車由1978年的17萬輛增加到2007年的1283萬輛,增長74.5倍。

8.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就是什麼

工業成就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飛機製造廠。交通成就新建寶成、鷹廈等鐵路30餘條,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落成。

第一個五年的概括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工業基礎很薄弱尤其是重工業連一輛拖拉機都不能製造,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一五計劃開始的時間是1953年到1957年底一五計劃的任務基本完成。

一五計劃主要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一五計劃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兩方面。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9. 中國在建國以來在工業和農業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建國初兩三年,中國著手恢復在戰爭中已陷入崩潰的經濟並創歷史新高1953,第一個五年計劃啟動,重點在工業,到1957年,一五計劃經濟指標一般都大幅度超額完成,建成了飛機、汽車、重型機器、精密儀器等近六百個重要項目,「一五」計劃建設項目主要有: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機床廠、飛機製造廠等,這些重要項目都主要在東北地區!交通運輸業成就很大,新建寶成、鷹廈等三十多條鐵路,建成武漢長江大橋,使南北鐵路貫通,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溝通了西藏和各地的聯系。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進一步改善。中國工業落後的面貌開始改變,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後來的一些成就;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建設起來,石油工業發展迅速,到1965年,石油已經全部自給,電力工業增長很快。改革開放之後,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如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和京九鐵路,近年的三峽工程,青藏鐵路等 農業方面:到1952年底,土改基本完成!到1958nian10月底,全國74萬多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組成2.6萬多個人民公社,參加公社的農戶有1.2億戶,佔全國總農戶的99%以上,全國農村基本上實現了人民公社化。但他是嚴重挫傷農民的積極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是我國農業又一次大發展,而今,農業稅的免除更是為和諧農村的建設邁出了堅實的一部

農業技術 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此後,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 90年代,我國農業科技人員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分離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進一步研製出只採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在全國大面積的試種中,表現出高產、優質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11250公斤。 (10) 1995年11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山東大學生物系聯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麥矮病毒的轉基因小麥品種。 (11) 1997年7月,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經過多年攻關,成功地將抗除草劑基因轉入水稻,並應用於雜交水稻。 (12) 1997年10月,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中心郭三堆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雙價抗蟲棉。 (13) 1998年9月,浙江農業大學核農所教授高明尉等帶領課題組利用農桿菌介導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國在激光育種、輻射誘變育種、太空育種等先進技術領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績。

10. 兩次工業革命在交通領域分別有什麼突出成就

交通運輸革命 進入19世紀後,隨著蒸汽機技術的不斷完善,它成為車輛、船舶等交通工具上通用便利的動力機器,促成了以鐵路建設為代表的交通運輸業的繁榮。1800年後,人們開始研究用蒸汽機作為牽引動力。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研製出的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機車試運行成功。1825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史蒂芬孫的火車頭拖著一長列客車和貨車前進,時速達25公里。此舉開拓了陸地交通運輸的新紀元,人類進入了所謂「鐵路時代」。鐵路運輸的優越性一經確認,英國迅速掀起一股鐵路建築的狂熱。1840年以後,歐洲大陸和美國也相繼開始了大力興建鐵路的時期。 人類水上交通技術的變革,同樣始自蒸汽機的使用。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蒸汽汽船。他使用從英國進口的萬能蒸汽機,驅動客輪在哈得孫河航行,揭開了蒸汽輪船時代的序幕。1811年,英國人利用這項發明也很快造出了自己的汽船。這樣英國擔任遠洋航運的商船隊力量大大加強了。遠洋貨輪把英國的消費商品運銷到世界每個角落,又把英國所需要的各種工業原料、生活用品運回。交通運輸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上各地區彼此隔絕的狀態。它迅速地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並加強各地之間的交往,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條件。火車出現以後,英國掀起修建鐵路的熱潮,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就修建了近萬千米的鐵路,把各個城市都連接起來。

閱讀全文

與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取得哪些成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業投資環境是什麼意思 瀏覽:999
匯眾汽車是哪裡的 瀏覽:164
開賓士怎麼做廣告 瀏覽:351
汽車鈑金修復是什麼意思 瀏覽:708
賓士車立標換一個要多少 瀏覽:958
汽車貼膜多久可以接下來 瀏覽:114
寧波一般工業污泥處置哪裡有名 瀏覽:521
荊州到武漢汽車多久 瀏覽:535
汽車檢查電池要多久 瀏覽:316
為什麼汽車保險網上比線下貴 瀏覽:153
汽車鎖不住怎麼辦 瀏覽:421
賓士c級2022款怎麼看加油表 瀏覽:250
賓士新e定速巡航怎麼用圖解 瀏覽:74
汽車怎麼上高速 瀏覽:258
寶馬2系的能量表怎麼看 瀏覽:832
工業鈑金多少錢一平米 瀏覽:164
奧迪怎麼清理氣門積碳 瀏覽:879
奧迪a6和哈弗h9該怎麼選 瀏覽:164
潛山坐汽車到合肥要多久 瀏覽:860
寶馬新車到港多久能提車 瀏覽: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