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台灣的工業
...這是作業嗎?直接找老師要「標准」答案吧!!
所謂的標准答案是拿來應付考試用的,有些與台灣現況不相符。
1.主要出口蔗糖、稻米
糖業出口已經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現在台灣的糖幾乎都是國外進口;而稻米,從來就不是出口主力,甚至這十年來,還進口泰國米。
若要說現在農業出口主力,算是蘭花和水果。
2.工業區主要分布在 (西部)
西部有較廣闊的平原,陸上交通也較東部方便太多了。
3.北部(桃園)、中部(雲林)、南部(高雄)
桃園和高雄有煉油廠,雲林則有台塑六輕工業。
4.台灣矽谷之稱(新竹)
矽谷!? 台灣人說「矽谷」不說矽谷。
B. 為什麼台灣的工業以加工工業為主
工業是台灣經濟的重要支柱。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台灣基本上建立了部門比較齊全、以委託加工型態為主體、以信息電子產業為支柱的工業體系。
70年代以前,台灣工業特別是加工出口工業有了較快發展,也具備了相當的工業基礎,但發展重心始終是以輕紡工業為主,還未形成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缺乏重化工業與生產資料生產工業。70年代初起,台灣在繼續發展加工出口工業的同時,開始推動第二次進口替代工業。在第六個四年經濟建設計劃中,台灣把加速發展資本及技術密集工業作為工業發展的重點,並以「人造纖維、塑膠-石化」及「金屬製品、機械-鋼鐵」兩大系列作為代表,採取保護政策(即進口替代),建立台灣自己的重化工業。然而,世界石油危機的發生,改變了台灣所處的國際經濟環境,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台灣當局便於1974年提出推動「十項建設計劃」,發展能源交通運輸等基礎工業及重化工業(即興建鋼鐵廠、造船廠與石油化學工廠)。隨著十項建設工程的相繼完成,台灣重化工業得以初步建立與發展。1978年,台灣重工業生產比重首次超過輕工業,台灣有了自己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
請好朋友你把上面的資料看完就理解台灣為什麼以加工業為主了。
C. 台灣工業主要分布在哪幾個城市
主要分布西海岸的台北,新竹,台中,高雄,台南。其中台北和高雄是兩個主要的大型綜合工業基地,新竹主要是高新技術和輕工業。
D. 香港.澳門.台灣的主導產業是什麼
澳門是賭場、服務業
香港是金融、地產、創意產業,
台灣是服務業和輕工業
台灣現階段的經濟可能還不如廣東一個省。我2010年去的台灣,當時已經不如大陸繁榮!比較冷清。現在可能更是倒退了!曾經是當年亞洲四小龍的台灣已經落後。以蔡英文現在的大陸政策,建議大陸用經濟制裁台灣的策略!制裁台獨!將蔡英文逼下台,將蔡英文的台獨之路堵死!
台灣現在經濟不錯,保持三十前一樣(工資沒有漲),台灣現在支柱產業蠻多1:民進黨就是台灣最大的經濟支柱產業,2:民進黨愛可以發電(節能,環保產業)3:國庫搬私庫(創造民進黨黨產及個人增收)4:民進黨可以創造更多的議題(新聞,電影題材)
奴婢的命,二奶的地位,小姐的心,這就是台灣。
論產品的 科技 含量,永遠是小日本的跟屁蟲,日本發展了新產業,於是就賣次一等的技術給台灣。台灣你就老老實實的好好做,熬一個出頭之日也行呀。但是,他們不!
現在的台灣除了台南的農業就剩下 娛樂 和用愛發電了吧。美帝的毛,倒是學的很像,又是勞什子民主自由三權分立,又是勞什子低端產業輸出。但是,美帝的精髓一分沒有學到,倒是搞了一大堆花樣:又是台獨,又是神馬黨產清算……
美帝能夠低端產業輸出是:人家掌控了世界資源,材料,掌控了國際交易貨幣,掌控了金融,掌控了高 科技 ,並且有一隻強大的反應迅速的軍隊,他把世界各地變成了他們的加工場而已,大利潤都被他們一掃而光。而台灣除了學到了「低端產業輸出」以外,其他一條也沒有啊。
工農業才是國家(地區)的基石,把產業輸出以後,內部一定空心化 ,就算在外面賺回來了鈔票,但是失去了製造能力就很難找回來了:技工,工程師,設備……各種產能。
所以,現在台灣的支柱產業就是在台灣以外開公司賺回來的鈔票,還可以嘚瑟幾下。就跟以前我國著名的「勞務大省」差不多一個性質。
要是沒有這些商人在外地賺幾個錢弄回去的話,呵呵,用愛都發不出電來了,別說勞什子台獨了,奴婢都沒得做了。
2015年我去台灣走了一圈,覺得台灣經濟受美國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比較大。例如經濟相對活躍的高雄,臨街一些鋪面也歇業。
但是,台灣經濟也有亮點,主要是半導體產業基礎比較好。台積電可以說是台灣經濟一大支柱,就連華為最耀眼的麒麟970晶元,也不得不委託台積電代工。然而,除了台積電之外,台灣的各業都比較暗淡。早前國民黨執政時期,大陸釋放善意,放開台灣自由行和台南水果等農產品輸入大陸,現在受益最多的台灣南部起家的民進黨執政,反而讓大陸民眾赴台 旅遊 減少,大陸進口台南農產品的積極性下降。
目前,台灣的國際空間進一步萎縮,國內經濟需求嚴重不足,資本外流,很多資源需要進口,經濟總量已經比不上中國深圳一個市,經濟增速、民眾的創新創業精神更是不能和深圳相提並論。接下來,台灣經濟只會比中國廣東省深圳市差很多。台灣經濟難以樂觀。
聽說台灣快被「掏空」了,很多企把工廠建在大陸,現在又陸續遷往越南、印度甚至美國,去尋求更低成本或更高端技術。
附圖一張,供你參考。
台灣省聯系多年實際經濟增速都在3%以下,2015-2017年GDP增速分別是0.8%、1.4%和2.8%,和大陸的7%只有的增速相比,低了不少。在2007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前,台灣的年均增速都在5%以上。
要是和曾經的「黃金時代 」(20實際60-90年代)的年均8%以上的增速相比,台灣現在的經濟發展可謂不溫不火。「蔡政府」上台以來,兩岸經貿關系變差,對於依賴出口的台灣加進來說,打擊很大。前段時間,由於大陸削減台灣香蕉的進口,「台獨分子」還發明了水煮香蕉皮的吃法呢。
在1994年的台灣黃金年代,其GDP遠遠超過大陸第一經濟大省廣東。該年,台灣GDP22098億元,大陸地區48638億元,台灣佔大陸的比重為45.4%。那是的廣東GDP僅有4619億元,約為台灣的21%。
不到30年的時間,一切天翻地覆。大陸GDP由於1994年的48638億元飆升到827122億元,增長了16倍。台灣則由22098億元增長到38702億元,僅僅增長了75%。台灣佔大陸比重則有1994年的45.4%驟降到2017年的4.7%。
雖然台灣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但作為曾經的亞洲四小龍,經濟實力還是不可小覷。2017年台灣GDP摺合美元約為5732億美元,在全球經濟體中排名第22位。排名高於瑞典、挪威等西方工業強國。
提到台灣的產業,就不得不提它的電子 科技 產業。像台積電、聯發科、華碩、宏碁、鴻海精密等台灣電子 科技 企業在國際上有較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尤其是台積電,作為國際知名的晶元代工企業而聞名。其生產工藝和技術領先全球,因此每年能夠按到大量蘋果、高通、聯發科、海思麒麟等晶元企業的訂單。
台灣經濟起步較早,也得到美國、日本的幫助,美、日對台灣沒有太多的技術限制,市場限制,對大陸則不同。台商在世界各地也很活躍,可謂是基礎較好。
支柱產業首先是半導體產業,處於國際先進水平,不過需要美國的技術支持,包括使用美國的設備;台積電名號稱「護島神山」,還有「聯發科」等等,是個晶元生產大戶。台灣電子業水平也不低,電腦配件,如主板等,還有屏幕面板,手機攝像頭等,很多電子零部件產自台灣;台灣工具機也有一定競爭力。台灣的農業技術也很先進,農、漁產品產量高。另外,服務業也很發達, 旅遊 業也不錯。
目前,除了半導體產業之外,其它產業與大陸相比,優勢不大,很多是旗鼓相當;由於雙方產業有一定的互補性,所以台灣產業對大陸市場的依賴性很高。
實際上,目前的台灣幾乎完全是在「吃老本」,經濟已經長期低迷, 社會 沒有生機;與蓬勃發展的大陸相比,除了個別產業外,已經沒什麼優勢了。
北部接近大陸二線城市,新竹台北都市圈還是可以的。但城鎮和大陸差不太多。南部是農業區,供應全台農產漁貨 旅遊 。總體來說,布局比較合理。整體水平越來越落後大陸。
支柱產業,只剩下台積電。其他的都是些不知名的中小企業。 旅遊 業和夜市依靠大陸,所以越來越落寞。台灣日子不會好過。
台灣省現階段的發展情況
現階段我們先來看看2020年台灣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
以人民幣計價,2020年台灣名義地區生產總值為45855億元,同比增長8.6%。按平均匯率計算,台灣省名義GDP摺合6648.00億美元,同比增長8.61%,人均名義GDP摺合28180美元。2019年世界經濟體GDP排名中,第20位的經濟體GDP總量為7030億美元,而前20的經濟體大部分國家或者地區都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較嚴重,所以台灣極有可能首次挺進世界經濟體GDP20強。
我們從台灣省的GDP、人均GDP、月工資中位數、最低工資幾個指標進行簡單分析:
1、經濟總產出:2020年,台灣的GDP總量達到4.58萬億元人民幣,在全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中,排名第七,超過湖北、福建,但2020年由於疫情影響湖北、福建經濟發展不是很好,相信2021年福建、湖北將重新超越台灣。
2、經濟增速:2020年台灣的實際增速為2.98%,表現相對不錯,主要由於疫情控制相對較好。
3、人均經濟產出:2020年台灣人均名義GDP摺合28180美元,排名世界經濟體前40位,已經進入初等發達階段,僅次於港、澳、深三市。
4、人均工資:月工資中位數方面,台灣全時受雇者的含紅利獎金月工資中位數為41000台幣(9548人民幣),純工資中位數為36000台幣(8384人民幣),有30.1%的台灣雇員,月工資低於3萬台幣(6987人民幣),79%的台灣雇員月薪中位數低於50000台幣(11700人民幣)。
5、最低工資:最低工資方面,台灣2020年法定最低月薪為23100台幣(5319元人民幣)。
應該來說,如果從2020年的經濟狀況來看,台灣省的發展情況還算是不錯的,但主要得利於台灣省新冠疫情控製得相對較好,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台灣省的支柱產業主要有哪一些就可以知曉未來的發展趨勢。
台灣省有哪些支柱產業呢?
台灣經濟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後台灣省當局逐步減少對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干預,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被私有化。國際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區,其次為美國和日本。
不同於鄰近的韓國和日本,台灣經濟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台灣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舉足輕重,全球大多數電腦電子零組件都在台灣生產。高新技術產業已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佔GDP的比重從1952年的35%降至2%,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合計比例過半。
我們先來看看台灣省市值較前的公司的名單: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台灣的支柱產業主要是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這些領域可以說是全球領先。這也難怪台灣省經常口出狂言。因此,我們對於台灣的了解不能僅僅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更為深入的了解。
雖然現在台灣的發展已經被大陸遠遠甩在後面,大陸也有越來越多的省份趕超台灣,但在高端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這些領域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
相信隨著我們不斷地加大對半導體、高端製造業、通訊行業的投入,特別是我們大陸的企業近幾年的超高速發展,台灣省的很多產業和領域將毫無優勢。只有投入到大陸的整個經濟體系中,台灣經濟才能煥發更大的光彩,不然將會再次黯淡無光。
以上是我對台灣經濟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台灣的地理位置是位於我國的東南沿海,也是我國的第一大島嶼,包含釣魚島、澎湖列島等在內的多個附屬島嶼,是我國在海上交通樞紐的重要位置。早在上個世紀,台灣在世界上被稱為亞洲四小龍,早在多年之前,台灣就達到了發達經濟體的水平。人均GDP在當時也是很可觀的,當然了那裡的房價也很高,所以經濟發展水平是相對內地來說比較高的。近幾年,由於島內政治因素的影響,經濟下滑比較嚴重,整體的經濟水平相當於大陸的四川省。 台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全球領先。再加上它的海外貿易非常發達,也造就了台灣經濟在上個世紀末,出現的經濟騰飛的繁榮景象。
F. 台灣工業發展的特點
台灣經濟奇跡的基礎其實農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國民政府「以農業扶植工業」的政策
先是在農業方面做了一些重大改革措施
自民國38年實施三七五減租、40年公地放領、42年實施耕者有其田等措施後,開始展開一連串的工業培植計劃,一面開辟交通,開發電力,一面鼓勵民間企業以發展紡織工業為重點,亦即食、衣二項民生建設列為首要之務,自民國40年美國經濟援助之後,42年開始第一期四年經濟建設計畫,政府訂立了獎勵投資條例,技術合作條例,加工出口區管理條例等,引進技術、資金、 再結合土地和勞力,於是我們的工業開始起飛
民國46年第二次四年經濟建設計畫
民國50年第三次四年經濟建設計畫
直到民國54年第四次四年經濟建設計畫,美國宣布中止美援
另一方面從就業人口結構來看
光復初期,農業部門就業人數占總就業的60%以上。
40年代初期,就業人數中農業所佔比率仍高達56.7%,服務業佔27.0%,而工業僅佔16.3%。至49年,農業所佔比率下降為50.2%,工業上升為20.5%,服務業提高為29.3%。
50年代農業部門對勞力的吸收漸臻飽和,農業就業人數增幅已較前減緩,乃大力發展勞力密集工業,創造大量就業機會。至59年,就業人數中農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的比率下降為36.7%,工業及服務業分別上升為27.9%及35.4%。
從人力的結構更可以明顯看出農業與工商業的興衰對比
另外找到一篇文章也很值得參考
其中提到了「進口替代」政策
或許這正是您所要的答案
踩著農業向上發展的工業
瞭解了國家從戰後,透過各種制度與機構,以當時農業經濟的兩大中心,稻作及蔗作為主軸,剝奪農家生產剩餘的手段。前面也稍微提到,這些剝削農家而來的成果,使政府掌握糧食並藉著壓低米價而壓低工資,以及賺取外匯進口工業原料,是工業發展的重要關鍵,所以說農業部門的發展成果,經政府制度性的剝奪後,被轉移到工業部門,是促成今日台灣的工業化的基礎所在。接下來,我們仔細看看:被剝取的農業剩餘是如何被轉移到工業、促成工業發展;而工業發展過程中美援又扮演了什麼角色?
1背景--外匯危機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台灣一下子增加了近兩百萬的人口,使得原本混亂的經濟狀況更加惡化,通貨膨脹、糧食不足、外匯短缺等等。50年代起,經過改革幣制,通貨膨脹已經得到有效控制,經過農地改革的農業,也迅速從戰後復原,生產力並有所提升,糧食壓力減輕。然而,外匯短缺的問題依然存在,缺少外匯,政府既無法進口工業生產的設備及原料,進行工業復原與生產;也無法進口民生必須品,供給島內遽增的人口,對執政當局而言,缺少外匯,無法進口軍事設備等防禦資料,更對政權產生最大的威脅。
2進入「進口替代」發展時期
A「進口替代」
50年代起,美援陸續來到台灣,雖然美援背後,主要是為防堵共產世界的軍事意圖,而美國也必須協助受援國的經濟發展,使受援國能夠自立地應付軍備支出,避免超額的軍事負擔,也拖垮美國自己。所以,除了表面上平均一年一億美元援助,美援勢力,更在台灣的經濟政策上扮演引導決策的角色,使台灣得以發展工業化,並以自身的經濟成果支付軍事費用。五0年代起,台灣一方面在外匯短缺的背景,一方面為配合美援要求,而展開『進口替代』的經濟策略:主要重點是,以大量米糖及其他農產或加工品出口,賺取外匯;以及,為減少外匯需求,採取關稅保護、限制進口,並扶持國內生產民生必需品為主的輕工業發展。1953年,國民政府實施第一期的四年計畫,發展『進口替代』,就是第一期經建計畫的中心內容。緊接著,1957年實施的第二期四年經建計畫,主要也延續『進口替代』策略,所以說兩期的經建計畫期間,或整個50年代通常被稱做『進口替代時期』。
進口替代策略,的確有效地為政府解決外匯問題,並扶植了國內的製造民生必需品為主的輕工業,從50年代台灣經濟的進口結構的變化,即擴大生產資料與工業原料的進口,減少消費品出口,特別是消費品的進口比例減少很大,從1952年占進口總額的的20%,下降到1959年的7%。
以發展內銷市場的進口替代工業,之所以有顯著成效,自然少不了各種具保護性質的國家政策來推動,貿易與匯兌政策尤其重要。例如制訂外匯配額優先次序;採用不利出口的復式匯率與進出口連環制;此外為抑制進口而採用的進口數配額、高關稅;以及為節約進口原料外匯以及為防止過剩投資而限制設立新廠等等。在這樣的背景之下,50年代輕工業的發展主力是農產品加工和棉紡業,另外,當時的重化學工業雖然只佔整體工業生產的25%左右,但是生產率有相當程度地提升,其中的石油、煤製品更漸漸地嶄露頭角。
B進口替代時期的公民營事業發展
(1)糖業、電力與肥料--五0年代公營事業的三大巨頭
公營事業是國民政府從殖民政府接收而來,五0年代作為發展工業中的戰略基礎並主導成長的產業部門是糖業、電力、肥料。其中,糖業是賺外匯的主力,占出口總額的49%,重要性可以想見。再者,電力事業做為能源部門,是供發展的基礎關鍵,所以成為政府投資的最大重點,五0年代投注了最大比例的美援資金在上面,例如1954年,電力投資佔了69.1%的美援資金,1952到1964年並完成了15個電力開發項目,主要供給肥料工業,其次鋼、鋁、紡織和水泥等等。最後看看肥料工業,肥料對農業,尤其糧食生產的重大影響,前面也有詳細說明,五0年代肥料年產約20萬頓,供應30%的島內需求,也發揮了進口替代的功能,1960利用美援增設新廠,就迅速地擴大生產規模1964年,自給率攀升到79%。
綜合五0年代的公營事業發展特色,一方面就是支撐工業發展的基礎,一方面則是相當依賴美援資金。公營企業的資金來源65%是依賴美援,事實上,如果電力沒有美援是不可能進行開發,沒有電力,肥料工業也不可能開發,少了肥料,農業會受影響,另外,各種輕重工業也不可能順利開展,由此可見,美援對進口替代時期的作用有多重大。
(2)民營事業的四大主角--食品、紡織、水泥、造紙
工業化初期,食品與紡織是發揮進口替代作用的主導部門,是台灣也是一般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現象,台灣的特點是,食品工業有他的歷史基礎,紡織業是戰後從大陸遷來的,若說到紡織業遷台後隨即迅速竄起,本書另外有詳細說明。
至於水泥與造紙,是拜台灣的自然資源之賜。當然無論哪一種產業,都少不了政府政策的保護。
C美援協助下的剩餘轉移
縱使初期主要是軍事意圖,但美援對戰後台灣經濟發展的影響相當大,幾乎可以說,少了美援,不知台灣是否可以創造所謂的『經濟奇跡』!當然必須強調的是,美援絕對不是美國愛做慈善事業---一切都是了美國自身的軍事以及經濟利益著想!
從使國民政府初步穩定政權的農地改革來說,在改革辦法的擬定與政策的實行工作等技術協助,美援在台重要執行機構之一的農復會都會派專家參與、指導,並且在經費方面補助國民政府,例如補助改革計畫需要僱用人員的人事經費,最多高達3萬3千多人,可以說,少了美援或農復會,台灣很難在短期間內完成農地改革。
而農地改革的完成,使地主階級解體,對國民政府而言,不僅消解本土的反對勢力,更容易就個別農家進行剩餘的剝削;對農民而言,改革後,農民能夠擁有自己的土地,相當程度地激勵他們的生產意願,提高農業生產力。說到生產力的提升,美援透過農復會提供技術,如品種改良、栽培技術革新以及農葯與農機具的購買補助等等,對提高生產力相當重要。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重點是,美援初期不但提供進口肥料,更著重對化學肥料工業的投入與建設,以促進農業發達生產,並且為了協助在美軍佔領下的日本解決糧食以及外匯不足,要求政府簽訂中日貿易協定,採取以貨換貨,即台灣的稻米輸出日本,並交換肥料進口,為了讓台灣有更多的米可以輸出日本,農復會除了協助稻米增產,美國又以美援農產品來減少台灣的稻米消費,而農民遭剝削徵收的稻米出口後,換回的肥料又讓政府得以進行,再剝自己一層皮的肥料換谷制。從直接提供肥料、要求中日易貨到投資肥料工業生產的過程來看,沒有美援的支持,國民政府也無法順利進行肥料換谷制。
再說到農業技術改良、機械化以及肥料使用,既幫助生產力提升,還造就多餘農業勞動力,為工業發展初期,『進口替代』時的輕工業提供勞動力;而農業生產發達,農家所得提高、生活改善的結果,又能夠提供消費市場給正值發展的輕工業;加上農業生產提高和政府制度性地收奪米糖,用以出口賺外匯,進口工業生產資料;政府掌握糧食又以低量價政策壓低工資水準。
總之,美援透過農復會在經濟發展策略中扮演『橋頭堡』角色,首先通過農地改革消除地主勢力和散地權,改變農村結構,鞏固農村秩序;然後引進農業技術,並使農業部門的勞動力與資源轉移至工業部門,因應工業發展需求。
工業成功、農業成仁
總之,進口替代策略的成功關鍵,是50年代在美援協助下,經政府對農業蓬勃發展的剩餘進行制度性剝削,並移轉而扶植了工業發展,在進口替代期間,政府高喊的口號就是『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只是,農養工的成績斐然,還被稱為『經濟奇跡』,而後半句『以工業發展農業』,無人聞問,可以說是完全失敗了。
G. 台灣現階段的經濟怎麼樣,有哪些支柱產業
現階段台灣的經濟其實不太景氣,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的光鮮但是實際上也存在著多種問題,台灣的支柱產業主要是農業以及旅遊業捕魚等,台灣的旅遊業之前一直都是比較好的。但是近年來受到一些政策的原因,台灣的旅遊業開始下滑。
而現階段的台灣經濟可能只有一個空殼吧,之前看過對於台灣人民的調查,大多數的人對於當下的台灣經濟表示不予認可,因為他們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並且普遍的工資待遇並不是很高。於是大多數的年輕人選擇來內地就業,可想而知台灣的經濟面臨著怎樣的重創。
台灣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地區,他的農業是發展的非常好的,建議台灣可以多發展一下農業,讓自己的優勢能夠為其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想要將旅遊業重新發展起來那麼就需要改變一些政策,畢竟人民的生活是最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