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肥西縣董崗產城融合有沒有房產證
這里的房子都是有房產證的,他各方面都符合標准制度要求,沒有異議。
有一些審核速度比較慢,房產證下發的慢,是因為那個細節比較關鍵,需要經過多方審核才行。
❷ 長垣縣的行政區劃
長垣轄9個鎮、4個鄉:丁欒鎮、樊相鎮、惱里鎮、常村鎮、趙堤鎮、蘆崗鄉、孟崗鎮、苗寨鎮、方里鄉、武邱鄉、佘家鄉、張三寨鎮、滿村鎮。人民政府駐蒲西街道辦事處。 區域轄區蒲西辦事處
轄20村委會 崔庄村、蔡北村、王莊村、胡庄村、蔡南村、曹屯村、荊崗屯西村、漏粉庄村、荊崗屯東村、西關村、小大張村、玉皇廟村、太子屯村、宋庄村、楊寨村、大張村、侯屯村、雲寨村、米屯村、孫小張村。蒲東辦事處
轄30個村委會 東街村、南街村、西街村、北街村、北關村、中心街村、東關村、南關村、岳庄村、呂樓村、五里鋪村、頓庄村、姚占村、孔場村、楊庄村、柴堤村、蘇寨村、王樓村、七里庄村、八里張村、五里屯村、郭寨村、徐樓村、丹廟村、賈寨村、羅鎮屯村、小崗村、單寨村、學堂崗村、林庄村。南蒲辦事處
轄36個村委會 張占村、西郭庄村、龐相如村、黃相如村、梨園村、郜坡村、後寺谷村、前寺谷村、甄庄村、木崗村、翟占村、朱庄村、雨淋頭村、何占村、瓦棚村、夾堤村、魯山村、闊占村、凡屯村、杜村、庄科村、高店村、棗科村、邵占村、趙店村、喬堤村、金占村、木掀店村、南孔庄村、陶行村、牛店村、司坡村、東郭庄村、趙庄村、王堤村、小張村。蒲北辦事處
轄24個村委會 趙滑棗村、前楊樓村、西梨園村、殷庄村、呂陣村、高占村、杜樓村、聶店村、北堆村、南堆村、小務口村、楊滑棗村、琉璃廟村、徐屯村、張屯村、段屯村、史庄村、朱滑棗村、王莊村、邢固屯村、邢固堤村、董占村、程庄村、閆占村。魏庄辦事處
轄46個村委會 魏庄村、任占村、花園村、張庄村、王了村、韓了牆村、東了東村、東了西村、馬房村、董占村、王莊村、鄭堤村、周庄村、信占村、王占村、邢口村、付堤村、付占村、華占村、合陽村、西楊庄村、大車西村、大車東村、梁占村、李庄村、總管村、孟占村、丁占村、楊樓村、後劉口村、前劉口村、侯占村、賈占村、王劉村、岳占村、茅蘆店村、戚寺村、孫堂村、大留寺村、東董占庄村、高占村、陳占村、後參木村、前參木村、毛參木村、林參木村、盧參木村。丁欒鎮
轄34個村委會 丁西村、丁東村、丁南村、丁北村、浮邱店村、止胡占村、楊庄村、田莊村、馬盤池村、羅章占村、尚占村、王師村、中劉村、西劉村、後馬良固村、王占村、段庄村、東角城村、西角城村、前吳庄村、後吳庄村、上官村、韓占村、朱官橋村、薛官橋村、大沙邱村、劉沙邱村、楊沙邱村、杜沙邱村、曹沙邱村、史庄村、前馬良固村、官路西村、官路東村、打蘭占村。鎮政府駐丁西村。樊相鎮
轄35個村委會 樊東村、馮占村、胡庄村、谷占村、孫占村、小屯村、白占村、秦庄村、韓占村、蔡口村、上官村、邢張庄村、於庄村、梁廟村、樊西村、北樊相村、樊北村、樊南村、北成功村、連輔村、酒占村、高廟村、李庄村、八里井村、青崗村、張庄村、王辛店村、吳屯村、大碾村、留村、張辛店村、韓屯村、李辛店村、八黑馬村、董辛店村。惱里鎮
轄28個村委會 惱里村、鹼場村、西辛庄村、東辛庄村、周村口村、武占村、馮占村、小岸村、楊庄庄村、烏崗村、胡占村、蔡占村、小辛庄村、小馬占村、高章士村、前文戶村、鄭辛庄村、後文戶村、大馬占村、左占村、西沙村、東沙村、武樓村、六里庄村、東油村、西油村、吳占村、龍相村。常村鎮
轄40個村委會 常西村、馬東村、馬西村、馬南村、前大郭村、後大郭村、賀庄村、呂庄村、新建村、小郭村、東劉庄村、柳橋村、唐家莊村、朱占村、李占村、王占村、常東村、韋庄村、岳劉庄村、前孫東村、後孫東村、牛河村、司河村、高村、營里村、郝占村、辛興村、寧庄村、石橋村、羅庄村、小堤西村、大堤西村、馬北村、大前村、大後村、劉唐村、小屯村、侯唐村、韓庄村、油坊占村。趙堤鎮
轄30個村委會 前桑園村、中桑園村、後桑園村、河裡韓村、聚村、馬坡村、大寨村、小寨村、後劉村、李村、白庄村、東趙堤村、前小渠村、後小渠村、瓦屋占村、黃崗村、西趙堤村、新東村、新西村、東馬村、東岸下村、李家村、尚占村、鮑家村、孫庄村、楊庄村、大浪口村、前馮家村、東朱家村、宋庄村。蘆崗鄉
轄43個村委會 蘆崗村、西陳村、王蘆崗村、馮樓村、官路張村、馬占村、習禮王村、雙廟村、三青觀村、楊橋村、劉此占村、韓廟村、小辛庄村、姬占村、白河村、李占村、杜店村、東河集村、喬占村、滑店村、漿李村、關公劉村、東小青村、中小青村、西小青村、張占村、王辛庄村、大付占村、念李村、郭占村、周營村、姜庄村、劉堂村、金占村、韓占庄村、鄭占村、程占村、王占庄村、尚占村、楊占村、崔占村、程庄村、七古柳村。孟崗鎮
轄35個村委會 孟崗村、李戶占村、郜樓村、邱村、十五里河村、田莊村、步占村、焦占村、紙房村、趙庄村、伯玉村、香里張村、侯石頭村、張小占村、尚小占村、六里庄村、田石頭村、二郎廟村、九棘村、西陳村、孔村、葦元村、大王莊村、楊占村、馮灣村、張庄村、孫占村、香亭村、埝南村、野占村、王占村、石頭庄村、王石頭村、九北村、北陳村、付樓村。苗寨鎮
轄37個村委會 苗占村、前李拐村、後李拐村、閆庄村、張占村、安占村、林占村、文占村、前宋庄村、後宋庄村、占村、梁占村、墳台村、韓占村、小街村、許占村、南嶽村、東廟村、辛庄村、武占村、西關村、九崗村、馬也庄村、杜占村、楊樓村、東於林村、西於林村、何呂村、高庄村、位占村、西舊城村、蘇舊城村、西柳中村、東柳中村、賈庄村、胡口村、東舊城村。方里鎮
轄28個村委會 方南村、翟町村、葛堂村、王莊村、雷店村、邢占村、翟佔地村、方東村、方西村、郭占村、張庄村、三娘占村、董營村、呂庄村、前瓦村、後瓦村、王占村、鐵爐村、蘇庄村、黃村、邵占村、西李村、周庄村、陳庄村、新樓村、文庄村、劉庄村、戶固村。武邱鄉
轄36個村委會 武邱村、灘邱村、卓占村、紙房村、敬占村、前師村、後師村、頓家村、清城村、河自村、羅圈村、羅占村、陳占村、三義村、尚占村、牛庄村、於占村、南嘴村、灰池村、紅門村、勾家村、三合村、張庄村、毛庄村、何店村、小渠村、西角村、鮑占村、北嘴村、新生村、黃占村、羅家村、曹店村、常里村、趙庄村、馬占村。佘家鄉
轄48個村委會 佘西村、楊板村、南王莊村、高店村、佘東村、朱口村、後佘村、鍾家村、北關村、苗找村、武找村、南關村、東張村、牛庄村、西郝村、佘南村、趙家村、西黃村、東黃村、各占村、前樓村、東邵二占村、河裡高村、北邵二占村、車占村、王莊村、邵二占村、陳庄村、王岸下村、東連庄村、佘新莊村、翟家村、高岸下村、郭岸下村、西連庄村、金岸下村、西韓板村、寺門村、太平庄村、西邵二占村、東關村、新起占村、西張村、黃庄村、西庄村、韓板村、陳板村、東郝村。張三寨鎮
轄28個村委會 張東村、張北村、張西村、張南村、臨河村、新寨村、馬安和村、崔安和村、陳安和村、虎頭占村、皮東村、肖官橋村、草坡村、橫堤村、李官橋村、焦官橋村、小屋村、河道村、官橋營村、韓占村、西角城村、張卜寨村、大東村、大西村、大前村、皮北村、皮西村、皮前村。滿村鎮
轄23個村委會 後滿村、吳坡村、唐窪村、毛庄村、三官廟村、新莊村、李庄村、雙廟村、鄧東村、鄧北村、曹呂村、大楊樓村、蘇呂村、鄧西村、前牆村、陳牆村、前滿村、東梨園村、小呂村、呂村寺村、馮牆村、宜邱村、周宜邱村。鎮政府駐後滿村。長垣起重工業園區河南省發改委於2002年11月批准設立的特色工業園區。完成基礎設施投資5.5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0億元,建成區面積10平方公里,修建道路65公里,建成變電站4座,鋪設各種管線265公里,實現了排供水、強弱電、天然氣等「九通一平」和亮化綠化,入駐生產性企業221家,商戶900多家,其中,資產超億元的企業8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14家,高新技術企業7家,就業人員4萬人。2007年實現銷售收入70億元。醫療器械工業園區是經新鄉市批准設立的市級工業園區。園區已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5億元,建成道路10.7公里、35千伏變電站一座,鋪設各類管網18.2公里。已入駐企業56家,其中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2家,就業人員3萬多人,2006年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
❸ 尋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街道!
開發區有這么幾條主要幹道:
金馬路:從 金馬路輕軌(西山)開始,一直順路向東走,至銀帆賓館---安盛-- -開發區商場---崗西小區---馬家軍基地---小孤山-----等等
黃海西路:從金馬路輕軌(西山)向南---六中---新海天酒店---開發區醫院--- 黃海路派出所----崗西小區---保稅區南門---等等
3號路(也叫淮河西路)--從西山進入開發區,路過工業區---向東直走---
高城山---高城山隧道---漢拿空調----等等
5號路(也叫遼河西、中、東路):從金馬路進開發區,在金元酒店左拐--
開發區輕軌站--一直向東(與輕軌線並行)---金石灘
遼寧路:安盛東門的路,金州小客路過的
總的來說,開發區道路命名那是 相當 混亂!如果你打車,千萬不要說什麼什麼路,什麼什麼街,司機沒幾個知道的。你就說,和哪哪哪近,附近什麼標志性建築就行。至於你要的什麼順序列表,估計開發區地名辦公室都沒有,他們自己都亂著呢,哈哈。人家出入車接車送,自然不用關心此等小事。你要熟悉,就坐著公交車來回幾趟,也就八九不離十了。開發區一共就8線公交,基本逛遍了。
❹ 介紹一下河南永城市
這里,曾留下人類早期文明蹣跚的腳步,豐富的古文物遺存,記載著龍山文化一個重要發展時期神秘的斷層。
這里是漢興之地。漢高祖劉邦在此揮劍斷蛇,揭竿而起,逐鹿中原,建立起400年漢室江山。
這里是能源之都。永煤集團、神火集團、裕東電廠三大航母級企業集團坐落境內,龍騰虎躍,成為華東工業重要的能源後方。
這里是麵粉之鄉。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黃淮沖積平原一望無際的肥沃土壤,使這里成為全國優質小麥生產基地,
2005年,這里又以規模龐大的現代麵粉加工業贏得了「中國麵粉城」的榮譽。
這里是生態之城。是河南省首家生態市建設試點市,生態市建設規劃已通過專家評審認定。
這里,就是位於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四省交匯處一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河南省永城市
永城市位於河南省最東部,處於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四省交匯處,永城被稱為河南省的東大門,素有「豫東門戶」之稱。永城市歷史悠久,氣候宜人,交通便利,資源豐富,經濟發達,是河南省東引西進戰略的橋頭堡城市,河南省重點建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徐州都市圈重要組成城市,河南省三點一線旅遊城市,河南省生態建設市,河南省衛生城市。是全國六大無煙煤基地之一,華東工業的能源後方。境內有200多家麵粉企業,也是國家唯一授予「中國麵粉城」稱號的城市,永城擁有兩家中國500強企業-永城煤電控股集團和神火集團、是河南省最大的煤化工基地。永城市分別入圍2005、2006年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100強和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50強,綜合經濟實力位居中部六省中小城市第11位。永城總面積為2068平方公里,現有人口150萬人。
歷史沿革
永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永城王油坊文化遺址表明永城的文明史距今有4000多年。造律台蕭何制定《漢律》,成為統制天下的法典。 境內有國家4A級「芒碭山文物旅遊區」,陳勝墓、孔子避雨處、劉邦斬蛇處、郭塔、張飛寨等名勝古跡星羅棋布,尤其是西漢大型王室陵墓群,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宛如地下宮殿,是目前世界上同時期最大的石室陵墓。洞內壁畫「四神雲氣圖」是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級別最高的壁畫。 秦 時 期: 於此設、治「建成縣」、「酇縣」、「芒縣」。 西 漢 時 期: 於此設、治「敬丘縣」,「酇縣」。 東 漢 時 期 : 於此地改置更名為設、治「臨睢縣」。 隋 (610年): 於此改置更名為「永城縣」。 金元(1221年): 升為州,元至久二年(1265年)復降為縣。 1945年 2月: 於此地改置更名為「雪渦縣」、「雪楓縣」。 1949年 3月: 復名「永城縣」。 1996年10月 : 國務院撤銷永城縣設立省直管「永城市」。(見《國務院公報》96年10月刊。)
⑴. 「永城」的來歷: 因縣城屢遭水擊而不破,故名永城。取永遠為城之意。 (《永城縣志》)
⑵.「建成縣」: 秦置,故城位置在今永城東北35里陳集鄉劉寨,隋城系依漢芒縣舊址,今地面尚存東北城角,高於地表0.5米。《永城縣文物簡介》1981年永城縣文管會編著。《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學社出版)亦將該城標於永城縣東南。
⑶.「芒縣」: 秦置,地處今永城東北35里芒山、陳集一帶。
⑷.「敬丘縣」: 漢初置敬丘縣,東漢改為太丘縣,晉縣廢城存。地處今永城西北。
⑸.「酇縣」: 秦置,地處今永城酇城一帶。 永城地理編輯本段永城處在東經115°58′~116°39′,北緯33°42′~34°18′之間,平均海拔33米。市境的北、東、南及西南部分別與安徽省的碭山縣、蕭縣、濉溪縣、渦陽縣、亳州市毗鄰,西部和西北部與河南省的夏邑縣緣連。沱河穿過西城區的北部和東城區的南部,芒碭山位於北部的芒山鎮境內,主峰海拔高度159米。311國道從中部東西貫穿境內,連霍高速公路從北部東西貫穿境內。全境近似橢圓,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微傾,平均海拔31.9米,除西北有方圓16平方公里的芒碭山群外,大部分為平原地區,屬暖溫帶季風性半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4.30C。 行政區劃編輯本段截至2005年12月31日,永城市現轄11個鎮、18個鄉,744個行政村,3706個自然村。所屬鄉鎮有:演集鎮、城關鎮、 芒山鎮、高庄鎮、酇城鎮、裴橋鎮、馬橋鎮、薛湖鎮、蔣口鎮、陳集鎮、十八里鎮、城廂鄉、候嶺鄉、黃口鄉、新橋鄉、雙橋鄉、王集鄉、李寨鄉、卧龍鄉、龍崗鄉、馬牧鄉、酇陽鄉、太丘鄉、順和鄉、條河鄉、劉河鄉、陳官莊鄉、苗橋鄉、茴村鄉。
鄉鎮簡介
城關鎮
位於永城西城區,總面積14.2平方千米,總人口10萬人。鎮政府駐利民居委會。
2002年底,轄18個居委會(解放、塔東、塔西、岳山、中山、健康、人民、淮海、紅旗、紅學、勝利、西南、永和、花園、雪楓、利民、東方、白洋)、8個村(東關、西關、南關、北關、南園、大營、馬崗、董橋),41個村民組,22個自然村。
演集鎮
位於永城市東城區,面積59.8平方千米,總人口9.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1萬人。鎮政府駐演集村。
2002年底,轄8個居委會(車站、百花、永興、沱濱、文化、菊花、月季、歐亞)、26個村(演集、黃庄、豆樓、胡閣、謝樓、曹樓、張大庄、陸樓、李樓、時庄、代王樓、關庄、李林、劉樓、劉庄、韓寨、梁油坊、天齊、朱小庄、丁樓、豐庄、武庄、胡樓、張樓、郭樓、李庄),250個村民組,210個自然村。
高庄鎮
位於永城市東部。總面積78平方千米,人口5.5萬人。鎮政府駐高庄村。
2002年底,轄31個村(高庄、程元、曹庄、王莊、陳庄、王樓、大廠、車集、賈庄、韓庄、郭寨、申樓、閆瓦房、坡里、黃李、謝庄、謝店、蔣窪、冀庄、前張、大張、孫樓、單庄、郭庄、黃屠、葛店、高台、邵庄、洪樓、周庄、練庄),271個村民組,154個自然村。
陳集鎮
鎮政府駐陳集村。2002年底,轄34個村(陳集、郭庄、劉寨、雙樓、代井、大朱庄、東風、孟寨、丁西、丁東、侯庄、張莫庄、張王莊、劉樓、望庄、豆油坊、大陳庄、賈庄、張庄、王善庄、劉河、朱寨、胡井、趙樓、花園、李古洞、馬古洞、漢陳、香庄、高廟、蘆庄、松元、練油坊、練樓、姚樓、道南),307個村民組,169個自然村。
薛湖鎮
鎮政府駐薛南村。2002年底,轄35個村(薛南、曹大庄、薛北、朱坑、金頂、崔廟、康廟、陳小廟、徐營、侯樓、洪路口、聶廟、丁廟、程大庄、陳寨、董閣、宋樓、王橋、周閣、黃營、豆樓、聶四樓、董庄、班寨、李草樓、李庄、張七樓、洪寨、宋河、劉家廟、張白元、聶寨、候寺、陳樓、付樓),313個村民組,139個自然村。
2005年,撤銷灤湖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薛湖鎮管轄。
芒山鎮
位於永城市北部。總面積71平方千米,人口5.3萬。鎮政府駐雨亭村。
2002年底,轄26個村(山城、前堯、後堯、僖山、夏庄、雨亭、磨山、周橋、張庄、柿元、馬山、陶山、劉廠、關庄、朱廠、松元、大庄、劉庄、彭廠、鄭樓、丁樓、趙樓、姜樓、陳樓、種庄、周庄),211個村民組,98個自然村。
蔣口鎮
鎮政府駐蔣南村。2002年底,轄33個村(蔣北、蔣南、張廟、趙庄、崔油坊、凡集、北李樓、後板橋、四口樓、張菜園、常灣、前板橋、西李樓、張窪、葛窪、蔣型坊、喬樓、車樓、張集、謝庄、南李樓、王莊、謝集、九千米、陳樓、北李庄、田水井、秦灣、張梨園、劉集、仟佛、洪樓、劉庄),282個村民組,170個自然村。
酇城鎮
位於永城市西部。總面積70.6平方千米,人口5萬。鎮政府駐酇東村。
2002年底,轄33個村(酇東、王莊、雙樓、龔庄、喬集、張庄、中樓、王樓、薛庄、宋庄、肖閣、菊庄、王寨、夏三樓、劉庄、袁庄、酇西、酇南、夏庄、侯寨、花園、丁閣、張樓、柏元、姑庵、丁橋、曹庄、五里、卞莊、馬六、李集、肖樓、胡樓),284個村民組,146個自然村。
裴橋鎮
位於永城市西南部。總面積126.4平方千米,人口5.6萬。鎮政府駐裴橋村。
2002年底,轄29個村(裴橋、任樓、王閣、孫母庄、朱庄、胡小寨、和順、田樓、張店、前老家、李閣、梁堰、程庄、劉井、夏平樓、夏橋、周閣、崔庄、蘇樓、邵庄、楊樓、鹽店、蘇溝、書案、劉庄、萬樓、黃樓、喬庄、趙樓),243個村民組,185個自然村。
馬橋鎮
鎮政府駐馬北村。2002年底,轄30個村(馬北、鄭庄、洪寺、何庄、閻廟、梅廟、馬南、龐樓、陳庄、陳灣、小蘇庄、田樓、龐庄埠、劉樓、沈樓、侯寨、王橋、孫庄、同溝、馬彭、常集、武庄、王莊、朱庄、洪溝、唐庄、李庄、鐵塔、菜園、果園),289個村民組,196個自然村。
十八里鎮
鎮政府駐十八里村。2002年底,轄19個村(十八里、曹庄、祝庄、成樓、單閣、彭樓、陳樓、孫元、劉崗、七里店、郭李庄、三座樓、王雙樓、十里廟、柘樹、望堂、李窯、大李庄、陳土樓),131個村民組,67個自然村。
城廂鄉
鄉政府駐戚庄村。2002年底,轄19個村(戚庄、北郝、劉崗、韓庄、高余庄、李林、張樓、程樓、王樓、高玉樓、南郝、李庄、八里廟、馮寨、張庄、張大庄、洪崗、任樓、八里廟?),203個村民組,131個自然村。
候嶺鄉
位於永城新市區南部,新城工業開發園區坐落境內。人口5.1萬人。鄉政府駐十八里村。
2002年底,轄28個村(侯嶺、方庄、程營、孟庄、張井、柏山、李口、施庄、蔡元、高樓、韓二庄、孫庄、大王莊、草廟、陳庄、亓庄、鍾庄、呼東、呼中、呼西、二十里、十八里、謝樓、酒店、蔣閣、化庄、任湖、解庄),233個村民組,138個自然村。
茴村鄉
鄉政府駐東街村。2002年底,轄24個村(東街、南街、西街、張石橋、劉營、苗閣、代庄、鄧庄、盛營、楊庄、汪庄、岳廟、譚橋、苗庄、位老家、李樓、劉元、翟庄、呂店、楊套樓、老閻樓、韓樓、崔庄、張大樓),235個村民組,104個自然村。
苗橋鄉
位於永城最東部。總面積50平方千米,人口3.1萬人。鄉政府駐張樓村。
2002年底,轄20個村(新莊、梁海、水寨、陳大庄、周集、湯廟、苗北、曹樓、張樓、高樓、屈庄、苗南、李黑樓、韓閣、楊樓、武廟、黃土樓、花園、葯店、黃樓),156個村民組,86個自然村。
劉河鄉
鄉政府駐劉河村。2002年底,轄27個村(劉河、訾樓、竹元、棘古同、王樓、尹樓、楊各子、郭窪、竇石橋、大秦集、王集、豆官坑、丁廟、萬善庵、李庄、劉集、位庄、朱樓、倪閣、孫廠、孟集、姜庄、祖樓、劉小堯、武樓、周庄、謝樓),234個村民組,198個自然村。
灤湖鄉(已經撤銷)
鄉政府駐李井村。2002年底,轄16個村(李井、郭長庄、張大庄、張路口、張營、閻庄、張樓、朱庄、余樓、郭樓、劉松元、練樓、代河、吳瓦房、單河、李樓),133個村民組,67個自然村。
2005年,撤銷灤湖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薛湖鎮管轄。
條河鄉
鄉政府駐李樓村。2002年底,轄27個村(李樓、排集、肖庄、馮庄、王石庄、種寨、鄭樓、祝庄、吳營、侯庵、宗樓、李各、翟營、王山、堤灣、王廟、水庫、東侯廟、西侯廟、賈窪、徐山、條河、邵山、魚山、李雙樓、邸樓、郭集),227個村民組,87個自然村。
順和鄉
鄉政府駐東街村。2002年底,轄29個村(東街、西街、高新莊、高雙廟、張庄、趙庄埠、夏樓、呂小樓、玉皇、豐沃、李大庄、蔡小街、蔡庄、後六子、梁庄、朱庄、房集、韓庄、王莊、高平房、蔣大庄、劉木匠庄、高口、姬庄、趙窪、趙營、劉古同、趙路口、洪菜園),245個村民組,145個自然村。
太丘鄉
鄉政府駐太丘村。2002年底,轄20個村(太丘、劉樓、崔樓、齊閣、後韓庄、邱廟、洪庄、吳圩、張牌坊、曹廟、杜庄、黃橋、洪小樓、丁庄、萬廟、胡小廠、石庄、石槽、許河、六灣),194個村民組,97個自然村。
酇陽鄉
鄉政府駐酇北村。2002年底,轄30個村(酇南、酇北、酇西、常庄、盛樓、吳庄、母閣、牌坊、喬霍樓、凡庄、宋庄、喬樓、崔庄、練樓、代營、陳閣、李庄、楊庄、翟樓、馬樓、張線庄、六灣、陳樓、王樓、柳元、蔡集、孟橋、油坊、劉庄、黃盆廠),225個村民組,112個自然村。
馬牧鄉
鄉政府駐馬牧村。2002年底,轄30個村(馬牧、桑李庄、東霍、兩口、喬樓、趙庄、西霍、鄭西、丁寨、榮庄、丁老家、候窪、南董樓、程閣、歧麥、丁大庄、卜南、丁三樓、鄭寨、西董樓、棠林、霍土樓、付小樓、五子樓、鄭東、丁路口、卜北、王莊、馬庄、宋王莊),233個村民組,109個自然村。
龍崗鄉
鄉政府駐龍崗村。2002年底,轄28個村(龍崗、唐庄、賀庄、徐樓、華佗、王樓、魏庄、孔灣、楊樓、秦樓、白元、蔡樓、馬閣、屈庄、陳古同、孫樓、韓庄、位樓、王石欄、張集、米庄、天齊、孟樓、王閣、楚庄、楊庄、孟李樓、田樓),306個村民組,164個自然村。
卧龍鄉
鄉政府駐洪福村。2002年底,轄22個村(洪福、黃庄、潘老家、潘雙廟、高胡樓、李庄、位橋、潘橋、楊大庄、丁樓、渾河、潘樓、王莊、劉園、余庄、劉樓、王元、伊庄、石橋、王行、宗橋、夏朱元),192個村民組,113個自然村。
雙橋鄉
鄉政府駐雙橋村。2002年底,轄25個村(雙橋、王店、李林、楊崗、王香樓、鹼荒、李珍庄、賀孫樓、魏窪、桑樓、孫瓦房、劉閣、大位庄、何樓、孫樓、張閣、王爐營、小王莊、湯樓、曹溝寺、鄧樓、張橋、徐庄、喬窪、趙窪),225個村民組,125個自然村。
王集鄉
鄉政府駐王集村。2002年底,轄17個村(王集、崔營、余庄、庄樓、李岳樓、任樓、李溝、喬樓、郭庄、曹庄、凡營、閆庄、郭橋、八口樓、劉老家、蔡閣、石營),152個村民組,88個自然村。
李寨鄉
鄉政府駐李寨村。2002年底,轄21個村(李寨、蘇小庄、徐庄、曾樓、關庄、余庄、支庄、丁唐、蘇暗樓、張遷、龐庄、陳庄、麻冢、二郎、大李家、蘇李家、蘇閣、唐樓、彭庄、魏庄、蘇樓),178個村民組,118個自然村。
新橋鄉
鄉政府駐新橋村。2002年底,轄18個村(新橋、曹橋、秦庄、江庄、張寨、馬庄、韓六子、胡寨、胡道口、蔣庄、前劉營、孫庄、侯樓、朱樓、甘城、小劉庄、榮庄、溫油坊),187個村民組,112個自然村。
黃口鄉
鄉政府駐黃口村。2002年底,轄20個村(黃口、頓橋、趙樓、丁樓、李平樓、李當庄、大劉庄、老家、木樓、大寨、陳樓、曹樓、成庄、許庄、胡庄、田莊、何橋、閆王莊、白庄、道庄),175個村民組,100個自然村。
陳官莊鄉
鄉政府駐陳官莊村。2002年底,轄14個村(陳官莊、胡庄、黃松林、李門庄、劉集、郭樓、堌尚、潘窯、陳庄、楊寨、左寨、張大庄、王莊、李庄),113個村民組,56個自然村。
❺ 湖北蘄春縣行政區概況
,蘄春縣轄13個鎮、1個鄉及1個農場。共有31個居委會、535個村委會。 蘄春地圖漕河鎮鎮政府駐漕河,人口147013人,面積163.8平方千米。轄14個居委會、37個村委會:一居、二居、夏漕、豁口、付畈、十里畈、南門畈、吳庄、新建、楓樹林、羅州城、李咀、大河口、芝麻山、長林崗、夏垸、團石頭、關河、瓮門、劉榜、高新鋪、高德畈、六房垸、馮圍、楊樹畈、何大垸、八斗地、菜園頭、槐樹山、飛躍、黃廠、梅畈、鐵山、上武松、泉水坳、大楓樹、田河、彭祖、馬沖、馬騎畈、三馬河、大路鋪、楊四嶺、清水河、洪祖二、高山鋪、上河橋、嚴壠、汪林、獨山、十里鋪。 赤東鎮鎮政府駐走馬嶺,人口65134人,面積148.3平方千米。轄45個村委會:范鋪、鄧園、白河、王咀、張崗、板橋、北風頭、田圍、白池、金城、楊旦、龔大圍、酒鋪、野塘咀、楊墩、楊潭、伊漕、馬鋪、鄧信、三渡、蔡祖、甘垸、趙伯山、竹瓦、下朱雲、東山、上朱雲、龍頂寨、陳雲、張玉芳、朱四房、童畈、童新、黃通八、徐亮、蘇圩、西福、下陳、東福、張高、關沙、趙林、趙咀、五斗地、王垸。 蘄州鎮鎮政府駐蘄州,人口91508人,面積143.6平方千米。轄12個居委會、34個村委會:一居、二居、三居、四居、雨湖、南門、城內、東門、一關、酈公園、紅石頭、上河口、橫壩、新塘、扎營港、韋庄、龍泉奄、銀山、竹林湖、席盤石、街口、打鼓台、兩路口、楓樹嶺、西角湖、土台、沙徑、王要、邵壠、恆豐、潘垸、赤東、施家塘、黃土嶺、塘垸、紅門樓、老虎頭、尤樹堖、菩堤、金雞、雨台、邱山、曹英、五里墩、太常、下石潭。 管窯鎮鎮政府駐嵐頭磯,人口31589人,面積72.5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嵐頭磯、管涼亭、江涼寧、三合鋪、南征湖、付崗、寒婆嶺、土城崗、胡崗、樓崗、紅旗崗、園峰山、荷林、學堂崗、西湖裡、竹林墩、小爛泥灘。 橫車鎮鎮政府駐橫車橋,人口94025人,面積192.8平方千米。轄48個村委會:九棵松、盤石橋、駙馬坳、新橋、白石山、付沖、張林沖、界嶺、江坳、付山、長石、蔣山、大柳樹、劉沖、汪井、翁塹、盧河、伍葯鋪、新街、馬華山、松樹崗、路口、三店、潘畈、黃崗、易河、西河驛、馬湖、火爐鋪、攏船頭、周橋、新州、蔡畈、胡咀、許崗、黃土咀、涼亭崗、烏石橋、劉牌樓、李沖、烏石山、白鶴林、石頭口、馬橋、楓柏柳、崇岩、策山、鋪爾咀。 彭思鎮鎮政府駐彭思橋,人口49038人,面積110平方千米。轄29個村委會:伍松、彭思、螺螄港、茅山、朗山、王牌樓、鳳凰、丁家咀、劉塹、黃柏城、長塘、張灘、林山、鄭崗、葉垸、獨山、方港、白石嶺、伍岳、丁港、夾河、余涼、大窪廠、王鋪、雷祠堂、陳橋、康橋、清塘、碎石山。 株林鎮鎮政府駐株林新街,人口51751人,面積165.2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4個村委會:新華、株林、長塘、郭咀、豹子山、陳壩、黃泥塘、方沖、宋塘、礦山、街後、陳應壠、桂花垸、石板岩、黃城河、泡桐樹、夏典鋪、鋪頭坳、柏條鋪、葉家咀、達城、榔木沖、湖塘角、許家山、亭子學、慕義畈、華家河、姚家垸、下屋樓、唐店、華家畈、黃泥坳、會龍池、三角山、大崎山。 劉河鎮鎮政府駐劉河,人口90577人,面積214.6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53個村委會:劉河、金郁、蓮花、新鋪、張橋、曾沖、彭沖、花園嶺、楊河、青峰、大公、洪曲咀、橋上、胡坪、年浪、蔡壽、高不潮、方鋪、胡涼亭、楊林沖、祖儒、白茆、石鼓河、羅坳、石鼓沖、楊寨、鴨咀、湯畈、中路鋪、牌樓垸、坳上、馬路口、分路、果子畈、胡壩、范湖、花園港、灣潭、黃坪、里下沖、三門寨、石馬山、胡海、董畈、張鋪、胡志高、飛躍、劉河、龔坳、舒垸、新河、河西上、王橋、曹廟、黃金寨。 獅子鎮鎮政府駐獅子口,人口60638人,面積241平方千米。轄53個村委會:獅子、三迭石、花涼亭、塗鋪、園襟沖、畈上垸、牛皮寨、吳擋、余畈、胡襟沖、燈籠垸、白楊畈、石王寨、郝沖、郝上垸、貢畈、松樹橋、河口、董沖、楓樹榜、張山、吳檀榜、塗沖、萬章、何鋪、南渠、胡沖、松樹林、蘇垸、柳樹坪、花園、望江寨、盤龍、康沖、郝子堡、東山沖、付溝、長嶺崗、芒槽、紅石、西坳、楊樹坳、蒼寨、鯰魚地、於沖、天寶寨、白果樹、趙畈、宋坳、黃泥、孫垸、鄧河、呂河。 青石鎮鎮政府駐望天畈,人口63652人,面積192.1平方千米。轄42個村委會:望天畈、蕉藤樹、青石嶺、白雞尖、水車河、草鋪、裴沖、合盤沖、芭茅街、張河咀、大樟樹、火龍、周畈、陳坳、文樓、葉鋪、界天、黃土堰、張畈、楊垸、鄭咀、大葉山、馬河、趙圍、桐梓、許沖、大屋、梅鋪、柳畈、閣老垸、芭橋、龍溪、高溪、界嶺、八斗舍、溫泉、邊街、筆架山、花橋、白塘坳、太湖、鄭家山、桔子林。 張榜鎮鎮政府駐張家塝,人口61486人,面積207.5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6個村委會:張塝、韓榜、橫路、龍潭沖、方咀、大同司、下馬溝、歇肩嶺、船型、田六、馬踏石、下車門、黃梅山、馬鞍山、六溪沖、瓢鋪、文畈、陳廣、范垸、魏河、雷山、魯圍、彭山、余當、百葉、孫沖、七里沖、土庫、大竹沖、九潭沖、胡垸、塔林岩、宋當、舒垸、新路、塘抵坳、古木沖。 檀林鎮鎮政府駐檀林河,人口50552人,面積166.9平方千米。轄42個村委會:檀林、正沖、將軍、雷沖、響水、西沖、桐山、朱沖、樓花、河東、德元、河西、上界嶺、槐樹、橫山頭、枕頭、碾下、麒麟、劉全、石牛、裴圍、細舟河、曹沖、肖河、上河、陳英、陳旺、大王山、獨山港、田橋、四流山、烏沙畈、霧雲山、龍井河、牛頭沖、橋上、劉坊、白羊溝、詹山、青草坪、東山坪、朝陽洞。 大同鎮鎮政府駐大同,人口30721人,面積139.7平方千米。轄27個村委會:大同、兩河、湯壩、鮑山、謝圍、湖口畈、柳樹、小竹沖、操山、南沖、李山、上車門、葛山、大桴、柳林、石坪、金溝、三山坳、板溪、游山、何鋪、連城、王街、方橋、栗木嶺、黃山、塘山。 向橋鄉鄉政府駐向橋,人口45411人,面積205.1平方千米。轄28個村委會:白水、向橋、宋樹、橋邊河、黃土牆、胡山、斌沖、桐油畈、毛咀、劉寨、龍井岸、童咀、曹大山、藕塘、百籮丘、棠樹嶺、唐山、鄧橋、楊壠、橋上垸、孫山、王榜、楊畈、獅子堰、姜沖、柳堰、楓樹、大元。 八里湖農場場部駐下土門,人口18296人,面積34.5平方千米。轄14個村委會:土門、余賽、雙溝、白鶴堰、三見垸、陳賽、高山、半邊山、龍鳳山、外江、糧種、白堰果園場、高垸、原種場。人文景觀 「蘄春人物彬彬」,「英傑代興」。宋代有參與纂輯《太平御覽》、《太平廣記》等巨型類書的文學巨擘吳淑;明代有偉大的中醫葯學家李時珍,著名戰將康茂才;清代有著名文學家顧景星、陳詩,首創中國海運的陳鑾;近代有辛亥革命先驅詹大悲、田桐,訓古學家、「章黃學派」創始人黃侃,「一二·九」運動組織者、華北抗日聯軍司令董毓華,著名詩人、文藝理論家胡風等。二十世紀以來,秉文衡、掌科苑、主講壇者遍及五洲,人數多達800多人,故有「教授縣」美譽。 蘄春境內文物古跡、風景名勝、旅遊景點遍布,文物保護單位多達86處,其中達城毛家咀遺址是我國西周古文化的代表。縣南蘄州古城的「蘄陽八景」和李時珍陵園、葯物館、紀念館均十分著名,年接待中外遊客10餘萬人次。明代文學家吳承恩曾長期在蘄州荊王府任紀善職,並在蘄州寫出了中國四大古典小說 之一的《西遊記》,書中描述的孫悟空、玉華府、豹子山等人物風景以及故事情節等都可在蘄春的山水人物、神話傳說和風土人情中找到出處。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湖北省蘄春縣申報的「李時珍傳說」入選,列入民間文學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資源特產 土地資源: 總面積23.98萬公頃(359.7萬畝),其中耕地5.6萬公頃(84.02萬畝),林地10.39公頃(155.8萬畝),水域3.11萬公頃(46.62萬畝)。 礦產資源: 已探明礦產資源39種。金屬礦產有:磁鐵、鈦磁鐵、釩鈦磁鐵、錳、鉻、銅、鉛、鉬、金、銀、鋯等15種。其中劉河鎮石鼓沖釩鈦磁鐵礦工業儲量95萬噸,石人寨金礦工業儲量500公斤。非金屬礦產有煤、白雲石、蛇紋石、石英石、石灰石、鉀長石、花崗石、大理石、滑石、瓷土等23種。其中石英石儲量過1億噸,含硅量達99.98%以上,品位居全國之冠;花崗石儲量30多億立方米,花色品種獨特,已進入大量開采和加工階段。此外,還有大量的優質礦泉水資源。 水利資源: 縣內5公里以上河流75條,總長973.7公里,流域面積2682.2平方公里。境內主要湖泊有赤東湖、赤西湖和雨湖等。有各類水庫158座,總庫容5.7億立方米。全縣水力電能5.24萬千瓦,已開發利用1.95萬千瓦。 物產特產: 農作物有水稻、小麥、大麥、棉花、油菜、高粱、玉米、馬鈴薯、大豆、蠶豆、豌豆、綠豆、黃豆、花生、芋麻、甘蔗,桃、梨、李、杏、柿、柑桔、板栗、枇杷、西瓜、香瓜、甜瓜等;水產品有青魚、草魚、鯉魚、鯽魚、鰱魚、鱖魚、黃顙、蝦、蟹、龜、鱉、鱔,以及蓮、藕、菱、芡實、蒲草等;野生動物54科、105種,植物資源519種。其中蘄竹、蘄艾、蘄龜、蘄蛇歷稱「蘄春四寶」,「天下重之」;蘄春珍米為全國七大名米之一;油姜、山葯、綠茶、螃蟹均品質獨具,久負盛名。《本草綱目》記載的1892種葯物中,蘄春出產700餘種,其中不乏名貴品種。今天,金浪牌珍米、美華牌洗衣粉、李時珍牌補酒及系列保健品、聯盟牌奶粉、時珍牌紫蘇油、宙風牌軸瓦、李山茶葉等40多項產品獲「省優」「部優」。 蘄春四寶: 蘄艾、蘄蛇、蘄龜、蘄竹蘄春縣地處鄂東邊陲,大別山南麓,長江中下游北岸,素有「吳頭楚尾」之稱,歷為水陸交通要沖,商品集散中心。今日蘄春南臨長江「黃金水道」,京九鐵路、滬蓉高速公路、鄂皖等級公路均穿境而過,乘車兩小時可抵達武漢天河機場,交通區位優勢極其明顯。縣內交通發達,形成了「兩縱五橫五循環」的干線公路網路,支線公路實現村村通。 京九鐵路穿境而過,在本縣設有三級客運站和貨運站各一個,客運站位於京九鐵路正中點,正處縣城中心,站前廣場(人民廣場)為埠九段最大的廣場。 蘄春縣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北岸,東北鄰安徽省。面積2397.6平方公里。總人口98.3萬人。境內山地、丘陵、平原兼有。且呈現多層次、立體分布。整個地勢東北高、西南低,由東北向西南漸次傾斜。水系有蘄河、赤東湖、赤西湖等。京九鐵路橫貫蘄春東西。蘄春火車站位於京九鐵路中點,是阜九段唯一在城區的火車站。在縣城設有一個客貨綜合站。蘄春已建成四通八達的公路網,包括滬蓉高速、318國道、蘄太公路,目前全縣公路里程1981.4公里,其中國道35.2公里,省道128.2公里。全縣高等級公路里程達434.2公里
❻ 安徽省淮南市董崗屬於哪裡
網路地圖查看一下不就知道了。
❼ 遵義都有什麼廠
1、遵義的主要大型工廠有:遵義鈦廠(鎮隆),貴州鋼繩廠(八七),海爾冰箱廠(九節灘),遵義鹼廠(舟水橋),董酒廠、珍酒廠(董公寺),花崗水泥廠(深溪)。
2、工業園區也有很多工廠的:
紅花崗湘江工業園(省級) 、
遵義縣和平工業園 仁懷名酒工業園(省級)、
匯川國家級經濟開發區。
這是遵義最厲害的四個工業園。
3、遵義南面:平橋工業園區、龍坑高新產業園,市區有航天工業園。
❽ 河北藁城都有做什麼的!主要工業區在哪
主要工業區在經濟技術開發區,河北藁城主要的行業如下:
1、工業
2007年,藁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70.3億元,比2006年增長29.4%,其中國有工業增加值6.4億元,比2006年下降35.9%。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99.07 %,規模以上工業利稅27.2億元,比2006年增長45.0%。
2、建築業
2007年末,藁城有建築企業個數9個,藁城市建築業增加值106138萬元,比2006年增長3.5%。房屋施工面積100.6萬平方米。
3、教育
截至2007年末,藁城有各類學校387所,其中中學41所,小學140所。各類學校在校生13.1萬人。師資力量進一步加強,藁城市擁有教職工9114人;其中普通中學3986人,小學3067人。
4、科技
2007年末,藁城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29萬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6萬人,用於科技三項經費支出952萬元。年內取得石家莊市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
5、農業
2007年,藁城農業增加值36.9億元,比2006年增長1.2%,其中牧業增加值完成10.2億元。糧食播種面積99.9萬畝,總產量51.54萬噸,比2006年增長2.2%,其中:夏糧總產25.66萬噸,比2006年增長3.9%,畝產506公斤,蔬菜播種面積52.9萬畝,總產量267.5萬噸。
❾ 合肥市交通規劃
合肥市近期建設規劃(2006-2010)
第一章 總則
第1條 為加強對近期城市建設的指導與統籌,落實城市「141」空間發展戰略,依據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劃的要求,以區域協調、社會和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基本原則,結合合肥市實際情況,制定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設規劃(以下簡稱本規劃)。
第2條 規劃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3)《國務院關於加強城鄉規劃監督管理的通知》(國發
[2002]13號);
(4)建設部《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實施細則》、《城市規劃強制性內容暫行規定》、《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城鄉規劃監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規[2002]204號)、《近期建設規劃工作暫行辦法》(建規[2002]218號);
(5)《安徽省城鎮體系規劃(2005~2020)》;
(6)《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7)《合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8)《合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規劃綱要》;
(9)國家、省、市相關法律法規和標准規范。
第3條 指導思想
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將資源環境保護與控製作為發展的前提,科學預測城市發展規模,合理進行空間資源配置;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應對城市發展問題;制定城市重大設施建設規劃,為合肥新一輪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努力實現城市有序、和諧、可持續發展。
第4條 規劃范圍
本規劃范圍為合肥市市區,包括瑤海區、廬陽區、蜀山區、包河區,面積838.52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
第5條 規劃期限
2006-2010年。
第6條 在規劃期限內,凡在規劃范圍內進行的各項土地及空間利用規劃和建設活
動,應符合本規劃;與空間利用相關的各項政策、計劃,應與本規劃相協
調。
第二章 目標與規模
第7條 城市近期建設發展目標
近期城市建設圍繞「工業立市、縣域突破、創新推動、東向發展、可持續發展」等五大戰略,按照「新區開發、老城提升、組團展開、整體推進」的思路,逐步把合肥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區域性的商貿物流中心、旅遊會展中心和金融中心,「引領皖中、輻射全省、聯動中部、接軌長三角」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城市。
構建完善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形成區域性交通樞紐,推動多中心空間布局的形成,建設現代化濱湖生態園林城市。
第8條 城市發展規模
到2010年,城市中心城區人口300萬,城市建成區規模為300平方公里。
第三章 空間分區管制及近期城市發展方向
第9條 空間分區管制
為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節約和集約利用資源,處理好城市發展和保護的關系,在市區范圍內劃分四種用地類型,即現狀建成區、適宜建設區、限制建設區、禁止建設區。
現狀建成區內城鎮建設應滿足延續城市文脈、城市風貌的原則,保護現有歷史建築、文化節點,促進城市特色的形成。
適宜建設區內城市建設應嚴格遵守規劃的相關規定,滿足公共綠地、水系的景觀控制要求,優先滿足基礎設施用地、社會公益設施用地需求。
限制建設區內禁止破壞自然生態的行為,嚴禁發展污染企業,嚴禁擅自擴大村莊用地以及圈地、擴地等行為。
禁止建設區內除規劃的城市基礎設施外,禁止一切城市建設開發行為,已經存在的農村居民點應予以嚴格控制,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第10條 近期城市發展方向
近期城市重點向南、向西發展,同時促進城市北部、東部和西南部的發展,優化城市布局。
第11條 建設用地分布
規劃期內城市新增建設用地75平方公里,新增建設用地重點向濱湖區、科技創新示範基地傾斜,職教基地以及各類產業園區是城市近期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有效利用新增建設用地的同時,加強對存量土地的挖潛,優化用地結構,滿足城市發展需求,在各城區均衡布局居住用地,優先保證各項市政設施、社會事業發展用地,保障城市健康、有序發展。
發展備用地
對發展備用地內的土地實行嚴格的控制,除了近期城市發展所必須的用地外,不允許任何未經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許可的建設和開發行為。
第四章 近期重大用地布局
第13條 重點發展地區
近期確定濱湖區、科技創新示範基地、經濟技術開發區、磨店片區、新站北地區、黃山公園地區、森林公園地區等6個地區為近期重點發展地區。
第14條 重點改善片區
近期重點改善的建成區主要包括老城區、龍崗地區、花沖公園及化工廠地區、葛大店地區、青年路地區、南七地區、五爪塘地區、西客站地區、樊窪路地區、合作化北路地區、老火車站地區、三角線地區等13個地區。
第15條 重點生態培育地區
重點生態培育地區包括大蜀山風景區、兩大水庫地區、「四脈」生態廊道、巢湖沿岸地區、江淮分水嶺地區。近期重點加強對這些地區生態的恢復和建設,改善周邊環境,特別加強對水源保護區周邊的控制。
第16條 工業(園)區
1、近期工業發展重點
近期立足產業基礎和優勢,按照產業集聚、規模擴張、技術進步和國際合作的要求,重點發展汽車、裝備製造、家用電器、化工及橡膠輪胎、新材料、電子信息及軟體產業、生物技術及新醫葯、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等8大重點產業。
2、近期工業布局
積極構建市、縣聯動的「5大工業組團」的空間布局結構。
其中西部工業組團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創新示範基地、蜀山經濟開發區;西南部工業組團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包河工業園區;北部工業組團的廬陽工業園區;東北工業組團的瑤海經濟開發區;東部工業組團的肥東經濟開發區(龍崗)位於市區范圍內,是近期建設工業用地布局的重要地區。
第17條 倉儲區
完善建設3個倉儲集中區,包括派河北倉儲集中區、合肥北站倉儲集中區和大興倉儲集中區。
取消瑤海生態公園北側的危險品倉庫,拆除合作化路液化氣儲氣站,加強對煤氣制氣廠儲氣站的安全防護措施。
第18條 居住區
以貫徹宏觀調控政策為手段,以保障住房供應為主線,以商品住房市場化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動力,提倡綠色與節能建築,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推進物業管理,促進房地產業現代化,健全房地產業法律法規建設,規范市場,推動房地產業健康穩定發展。
近期規劃重點建設森林公園地區、建材一廠地區、合瓦路地區、大店、大興、安紡地區、合鋼地區、葛大店地區、黃山公園地區、南艷湖地區、政務文化新區、黃山路及潛山路地區、樊窪路地區等居住區。
啟動濱湖區、科技創新示範基地內的住區建設,加大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及市政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
第19條 園林綠地
在近期建設范圍內劃定綠線、藍線,依照相關法規和條例加強管理。
圍繞大蜀山、董鋪水庫、大房郢水庫和環巢湖地區,加快城市東南、西南、西北三大區域及濱湖區綠化建設。促進各城區綠地均衡發展,從園林城市向生態園林城市推進。
到2010年,全市新增市級公園12個、區級公園16個,新增綠地1523.8公頃,其中公共綠地新增1119.1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達11平方米,人均標准增加1.3平方米。
第20條 歷史文化保護
在近期建設范圍內劃定紫線,依照相關法規和條例加強管理。
近期在保護文物古跡的同時,對近現代代表性建築也要加以保護。針對保護對象的價值、殘損程度採取不同的保護方法;不僅保護文物、近現代代表性建築本身,對周邊環境也進行整治;把文物、近現代代表性建築的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相結合。
第21條 風景名勝區
嚴格執行國家及安徽省有關風景名勝區管理規定,嚴格執行風景區總體規劃,禁止一切與風景區無關的建設行為。
協調城市建設與巢湖風景名勝區、西郊風景區的關系,近期建設環巢湖的濱湖大道、景區基礎設施,加大環境整治力度,與保護兩大水庫水源相結合,營造生態濕地、風景林,嚴格控制景區內污染物的排放,環城公園要繼續提高生態文化品質。
第22條 旅遊
實施合肥市旅遊業「十一五」規劃,建設10個重大工程,輻射周邊旅遊景區,帶動安徽省旅遊業整體發展。
第五章 近期重大交通設施規劃
第23條 近期建設目標
1、對外交通
初步建立以合肥中心城區為中心的綜合性對外交通運輸體系,將合肥市建設成為重要的區域性交通樞紐。
以提高綜合運輸能力為重點,集中建設對外運輸主幹線、重點港(站)主樞紐,初步形成以城市為依託,機場、港口為樞紐,干線鐵路、高等級干線公路、航道為骨架的綜合交通體系。
2、城市交通
初步建立快捷的城市「141」組團交通聯系網,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系統,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運行效率。加強城鄉之間道路系統建設。
初步建成以快速路、一級主幹路組成的城市快速通道系統,加大次幹路和支路的覆蓋范圍,形成網路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等級分明的道路系統。
3、公交網路
實施公共交通優先策略,優化公交線網布局,初步建成以快速公交和常規公交相結合的城市公共交通網路系統,啟動軌道工程建設前期工作。
第24條 對外交通近期建設規劃
1、鐵路
完成滬漢蓉高速鐵路合武、合寧段的建設;建設寧西鐵路合肥至西安段復線;新建淮南快速鐵路線,與京滬高速鐵路相銜接。結合城市道路建設有計劃地逐步實現鐵路與城市道路立體交叉,消除平交道口對城市交通的干擾。
2、公路
完成合淮阜、合六葉高速公路及北外環高速路建設,完成合寧高速公路大龍段擴建工程,做好西外環高速公路線型的選擇和控制,適時啟動西外環高速公路建設,做好206國道經過城市段的外移准備工作,改造七條城市出口乾線公路。
3、機場
建成合肥新橋國際機場,推進合肥駱崗機場搬遷,建設中心城區與新機場之間的快速專用通道,在機場附近規劃建設臨空港經濟區。
4、水運及港口
將合裕線航道全線建成Ⅲ級航道,同時改造店埠河下游撮鎮合裕公路橋至三叉河9公里航道及派河下游航道為Ⅲ級航道。規劃建設合肥集裝箱碼頭及南淝河、店埠河、派河貨運碼頭,提升派河港區、店埠河港區的吞吐能力。結合濱湖區建設在巢湖沿岸及南淝河水道建設旅遊客運碼頭,設計「水上巴士」線路。
5、客、貨運樞紐
近期新建合肥高鐵站,對合肥火車客運站進行改建。加快合肥北站建設,並作為集綜合性貨場、集裝箱和現代化物流中心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貨運基地。
改造建設南門、北門、西門、東門換乘中心。同時規劃新建三處公路客運站,形成完善的公路客運樞紐系統。
結合對外交通樞紐,形成以合肥貨運總站、合肥竹西貨運站、合肥新港貨運站、合肥集裝箱中轉站、合肥十里廟貨運站、合肥龍崗貨運站、合肥雙鳳貨運站、合肥店埠貨運站等八站構成公路貨運主樞紐。
第25條 城市骨架路網近期建設規劃
建設中心城區到三縣的快速幹道。實施交通綜合改善工程,改造和完善道路網路系統,加強重點地區路網建設,進一步加大老城區道路改造的力度,提高既有設施的服務水平和使用效率,加強對道路立交用地的控制。
規劃期末,城市道路總長度達到1600公里,道路廣場面積5250萬平方米,人均道路廣場面積17.5平方米。
第26條 公共交通近期規劃
到2010年,完成公共交通指揮中心、大型綜合換乘樞紐中心及9個保養場建設,營運線路網總長度750公里,公交車輛擁有率達到12輛/萬人,公交線路密度達到2.5公里/平方公里(其中快速公交線網密度為0.60公里/平方公里)。
第六章 近期重大公共設施規劃
第27條 近期發展目標
近期通過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引導多中心城市空間形成,加大公益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滿足城市生產、生活需要。
老城區繼續提升、優化服務職能,構建區域性的金融、商貿服務中心;政務文化新區構建市級行政、文化中心;濱湖區逐步建成以行政、會展、旅遊和休閑觀光為主要功能的綜合服務中心;科技創新示範基地建成為以科研為主要功能的城區;積極完善各區級公共服務中心和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第28條 文化
重點規劃建設 「一帶、三區、三園、多點」文化設施格局。以環城公園為依託,形成環城生態休閑文化帶;加強政務文化區、科技創新示範基地、濱湖文化區的文化設施建設;建設三國文化園、包公文化園、淮軍文化園;加強基層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重點建設群藝館、圖書館、文化館等文化基礎設施。
完成合肥廣電中心、合肥文化藝術中心、合肥文博苑、科學文化廣場等設施的建設。
第29條 體育
以承辦2010年全國第四屆體育大會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城市體育運動設施建設,合理布局和有效整合體育資源,強化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健全體育健身網路。
完成合肥體育中心建設,在濱湖區建設合肥體育運動學院新校區和合肥全民健身廣場。
每個城區及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瑤海經濟開發區均規劃建設便於居民使用的區級體育中心,增加城市居民小區的配套體育設施建設。
第30條 教育
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調整中小學布局。加強普通高中教育,擴大規模總量,在市、縣新辦5所普通高中,滿足社會多方面的需求,擴大優質資源。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強合肥職業教育基地建設。職業高中學校數由43所增至50所,建設省級以上示範職業學校20所。構成集重點學校、重點專業、重點實習訓練基地為一體的職教集團。多渠道發展成人繼續教育。
加強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
促進高等教育穩定發展,支持在肥部屬、省屬高等院校和民辦高校的建設與發展,做好地方服務工作。完成幼兒師范專科學校建設,辦好合肥學院。
第31條 醫療衛生
到2010年,實現全市每千人擁有床位3.5張;城市每千人擁有床位5.0張;全市每千人擁有醫生1.6—1.9人;每千人擁有護師(士)1.9—2.3人;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醫護比1:1.5,床護比1:0.4;全市平均床位使用率保持在80%左右。
建設完成經濟技術開發區明珠醫院、省立醫院濱湖區分院、安醫濱湖區分院、市口腔醫院分院、市衛生幹部進修學校、合肥市婦幼保健院分院等醫院,擴建改造市第一、第二、第三人民醫院。
第32條 商業
逐步將合肥建成區域性的商貿物流中心。合理布局城市三級商業中心網路,完善建設1個市級商業中心、8個區級商業中心和若干居住區級商業中心。
超市、大型專業店布點向市級、區級商業中心集中,服務半徑按1.5公里進行控制;大型專業店服務半徑按3公里控制。
專業市場布局主要加強對現狀8大類專業市場的整合。
農貿市場布局體現利民便民的原則,服務半徑為500~1000米。
第七章 近期重大市政公用設施規劃
第33條 給水工程
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加強水環境、水資源保護。建立安全、高效、合理的供水系統,滿足居民生活和城市各類用水的需要。實現多水源的聯合調度,統籌城鄉區域聯合供水。2010年,管網服務壓力合格率達到99%,供水普及率達到95%,供水水質合格率達到100%,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新增供水能力55萬m3/d,總供水能力達到142.5萬m3/d,加強城市輸配管網系統建設。
第34條 污水工程
合理劃分污水排放分區,提高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建設六個污水處理廠,新增污水處理能力38.5萬m3/d,污水總處理能力達到82萬m3/d。建設嚴店污泥曬場、合肥市污泥處理廠工程,實現污泥的減量化、干化處理。
進一步完善城市污水管網系統,逐步將老城區排水改造為雨污分流制。擴大污水再生利用范圍,提高污水處理深度和再生水利用率,至2010年,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0%以上,污水管網覆蓋率達到80%以上。污水再生利用規模提高到25萬m3/d以上,利用率達到60%以上。
第35條 雨水工程
結合地形特點和水系分布情況,將合肥市排水分區調整為19個雨水系統。整治中心城區易澇低窪地區,加強河道、水塘、溝渠的清淤等綜合整治以及排澇泵站、涵閘的建設。重點完善二十埠河、四里河、板橋河、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雨水系統工程。
第36條 電力工程
2010年合肥本地電廠裝機總容量達到2365MW,500KV變電所容量3204MVA,電網對中心城區供電量143億KWh,最大負荷年利用小時數5000小時,全社會用電電量146億KWh。
擴建合肥電廠、合肥二電廠,新建500KV肥東變電所,完善電網結構。
第37條 通訊工程
到2010年,中心區規劃固定電話普及率在60部/百人以上,規劃行動電話普及率在100部/百人以上。中心城區有線廣播電視網路家庭入網率達95%。有線電視網路可傳輸100套以上高清數字電視帶和200套以上標准數字電視節目,並可支持實時視頻點播服務,提高移動電視覆蓋率,向多種使用模式延伸。
整合郵政業務體系,建立以郵政、速遞物流類、金融服務類為主體的三大板塊,實現普遍服務和競爭性業務分類經營,提高郵政服務水平。
繼續加強全市信息化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建成適應經濟國際化的高速寬頻網。到2010年,互聯網用戶達到100萬戶,城鄉寬頻接入網覆蓋率達90%。推動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科技、教育等重點領域和區域信息化建設,建成信息資源基礎資料庫、電子政務、公共網路平台和應用系統,在現代物流及其它流通領域中基本建成電子商務應用體系。
第38條 供熱工程
建立安全、經濟、高效、環保的供熱系統,合理安排供熱工程設施,調整燃料能源結構,適度發展集中供熱,建立燃氣集中供熱、清潔燃煤集中鍋爐房供熱等多樣化清潔能源供熱系統。2010年集中供熱能力1410t/h,集中供熱總建築面積1500萬平方米。
第39條 環衛工程
建立和完善資源回收系統,逐步實行城市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城市垃圾分類率達到30%。中心城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市生活垃圾近期處理工藝以焚燒處理為主,填埋處理為最終保證措施,混合垃圾不再進入垃圾填埋場,水源保護區等重點地區無垃圾污染。
擴建龍泉山垃圾處理場;建設合肥市固體廢物集中處置中心二期工程,集中處置全市醫療廢物和工業危險廢物。
合理布局垃圾轉運站、公共廁所,防止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第40條 燃氣工程
城市燃氣氣源以天然氣為主,液化氣等為輔。完善輸配管網建設。
到2010年,城市天然氣供應量達80萬立方米/日,其中壓縮天然氣(CNG)供應量20萬立方米/日。液化氣供應量達3萬噸/年。城市氣化率達到95%以上,天然氣普及率達到60%以上。完成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儲配站建設,加快壓縮天然氣(CNG)站的布點建設。
第41條 防洪排澇工程
規劃確定合肥市中心城區的近期防洪標准為100年一遇。治澇標准設計重現期一般地區採用1~3年,局部重要地區採用3~5年。
通過綜合調度,形成上游水庫攔蓄消減洪峰、中游堤防擋洪、下遊河道瀉洪和圩區蓄洪的城市防洪體系。
近期重點加強濱湖區、南淝河下游、二十埠河、四里河、板橋河(上游)、十五里河等綜合防洪工程建設。
第42條 消防工程
完善合肥城市消防安全體系,合理布局消防站、消防訓練場等設施,加強消火栓的建設。
規劃建設消防指揮中心1處、市民消防教育培育中心1處、15座標准型普通消防站和一個市級消防訓練基地。
第43條 人防工程
抓好重點,打好基礎,著眼發展,系統配套。平戰結合,加強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與城市近期規劃緊密結合、統一規劃,同步建設,充分發揮人防建設的綜合效益。
人防掩蔽工程按戶籍人口人均佔有防護工事面積0.5m2建設。城市新建民用建築應按國家有關規定結合修建防空地下室。
第44條 抗震減災工程
城市抗震設防基本烈度為七度,規劃期末全市防震減災綜合能力達到國內
先進水平。
第八章 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第45條 生態環境保護總體目標
深入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重要生態功能區及重要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在創建和鞏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的基礎上,繼續擴大生態示範區和自然保護區建設,推進農業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建立健全城市生態的園林綠地系統,初步形成生態城市基本框架。
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全過程式控制制環境污染,促使經濟增長方式得到根本轉變,城市經濟和社會得到節約、清潔、安全、可持續發展。
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到2010年,污染物排放總量在「十五」期末的基礎上下降10%、每萬元GDP能源消耗降低20%,建成2-3個符合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生態工業(農業)園區,環境質量和生態狀況明顯改善。
第46條 生態建設重點
構建生態網路,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重點保護:一湖、一山、兩水、四脈、多片。
一湖,即巢湖。一山,即大蜀山。兩水,即董鋪水庫、大房郢水庫。
四脈,即店埠河、南淝河及其支流(包括二十埠河、板橋河、四里河)、十五里河、派河。
多片,即中心城區周邊需保護的區域。
第47條 環境保護
制定切實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和節約型城市建設的政策。按照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原則,通過用地、規劃、財稅等方面政策調控,鼓勵城市生產與建設節能、節水、節地、節材,使用節能環保型交通工具,保護自然資源,控制環境污染。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節約型生產方式。強制推行建築節能設計標准,促進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開發利用。
強調源頭削減和末端污染控制並重。所有建設項目從用地規劃開始到項目建設完成的全過程都應符合環保要求。依法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已建成的企業應積極推廣能耗物耗小、污染物產生量小的清潔生產工藝,積極治理污染,實現污染物減排。
第九章 實施策略
第48條 空間分區管制政策
實施「四區」的空間分區管制,實施「四線」管理。劃定「綠線」,加強對區域綠地和各類城市綠地的保護與管理;劃定「藍線」,加強對城市水系的保護與管理;劃定「紫線」,加強對歷史文化建築的保護與管理;劃定「黃線」,加強對各類交通市政設施用地的控制與管理。
第49條 建設用地政策
根據不同產業的集聚要求,分強化集聚型、引導集聚型和非引導集聚型三種類型分別制定產業集聚政策,為產業的集聚發展提供分類指引。
加強產業用地管理。出台產業用地指南,在投資效益、開發強度、設施配套、環境保護等方面制定新的建設標准和政策門檻;完善產業項目審查程序,建立科學的審查機制;逐步實行工業用地「招、拍、掛」制度;開展產業用地批後效益評估,完善相應的監管機制。
第50條 近期土地供應原則
近期土地供應應堅持「供需平衡、加強儲備、盤活存量、控制增量,集約用地、區別對待、分類指導、有保有壓」的原則。
近期土地供應計劃包括新增土地供應和存量土地消化兩部分,其中新增土地供應相當於年度土地開發供應計劃中的土地出讓。近期新增土地供應實行總量控制。
第51條 城市更新政策
結合城中村改造、危舊房改造,加強對舊城區功能的完善,制訂城市更新專項政策。確定更新的模式與程序,強化規劃調控作用。
制定不同地區不同的改造開發強度要求,制定優惠政策鼓勵通過改造提供公共服務、市政設施用地和公共綠地。
第52條 公共住房政策
重點發展普通商品住房,加強房地產開發全過程監管,完善住房保障體系。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加強市場監管。進一步培育規范住房二級市場,建立健全房地產市場信息系統和信息發布制度。完善房地產法規體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第53條 市區村鎮建設政策
有序引導鄉鎮建設,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和環境整治。積極探索建設具有合肥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54條 規劃實施的管理措施
強化近期建設規劃年度實施計劃制度。制定近期建設規劃年度實施計劃,作為對本規劃的深化和落實。
完善規劃監督管理制度。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檢查和規劃實施情況的監控,接受人大、政協的監督。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加大規劃宣傳力度,建立健全投訴與反饋機制。
第十章 附則
第55條 本規劃成果包括規劃文本、圖紙以及說明。
第56條 本規劃中帶下劃線的條文為強制性內容。
第57條 本規劃自批准之日起生效。
第58條 本規劃由合肥市人民政府組織實施。
第59條 本規劃由合肥市人民政府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