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海沿海環境污染嚴重嗎工業區里有哪些工廠排污不達標污染環境的嗎
一樓的你是北海的嗎?不懂別亂講。樓主你好!我們這里沿海環境挺好的啊!銀灘是被鄧小平同志提字的「天下第一灘」。是中國「三海一門」四宜居城市之一,1984年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我們這里著重發展的是旅遊業。工業也會相應發展,但不達標的也不在小數。像石化這些你認為可能達標么?都是犧牲環境換來的發展。
② 中國污染太嚴重了,最近走訪了許多廠區,工業園區等,原來這些都是為了利益沒有注意那些小細節,
這就是負的外部性的表現,他可以通過省錢污染環境的方式來多掙錢,而承擔代價是所有人一起替代他來承擔,當然政府為了政績不管這種,鍋是甩不掉的,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政府應該做的是讓企業如果做這種行為會虧得更多,就好比國外,你如果這樣罰的你傾家盪產,企業為了盈利自然就不會這樣做了,相比之下,中國政府做的,只能呵呵
③ 河北安平縣新開的一家紙板廠在什麼位置,叫什麼名字
在安平徐疃工業園,馬上就可以開工了.叫振興紙板廠
④ 水泥廠污染大不大,能排名重污染工業前十名嗎
其實水泥廠和冶煉、煉焦、化工、電鍍、石化等行業比較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重污染企業,它更應該歸為高能耗的企業,如果規劃合理(處於衛生防護距離之外且位於居民區的下風向)且廢氣處理設施配套到位(除塵設施及脫硫、脫硝設施建設到位)這些影響其實也可以忽略,畢竟它不是一個涉水的行業,但是也要看當地的政府部門和環保部門的監管力度,希望這些對你有幫助
⑤ 在農村能建工業園區電子廠有污染嗎
電子廠產生的污染物主要是有毒物質重金屬,重金屬的種類很多,其危害也不一樣,例如:(1)、鉛: 對腎臟、神經系統造成危害,對兒童具高毒性,致癌性已被證實;(2)、鎘: 對腎臟有急性之傷害;(3)、砷: 對皮膚、神經系統等造成危害,致癌性已被證實;(4)、汞: 對人體的傷害極大,傷害主要器官為腎臟、中樞神經系統;(5)、硒: 高濃度會危害肌肉及神經系統;(6)、亞硝酸鹽: 造成心血管方面疾病,嬰兒的影響最為明顯(藍嬰症),具致癌性;(7)、總三鹵甲烷: 以氯仿對健康的影響最大,致癌性方面最常發生的是膀光癌;(8)、三氯乙烯(有機物): 吸入過多會降低中樞神經、心臟功能,長期暴露對肝臟有害;(9)四氯化碳(有機物): 對人體健康有廣泛影響,具致癌性,對肝臟、腎臟功能影響極大。因此在農村建工業園區電子廠,要通過環評,並且進行污染治。
⑥ 上世紀中國工業革命的環境污染:在某地有一個工業廢渣堆積場,結果廢渣無法清理······
一、社會主義與公害
從人類歷史來看,大自然自身體系因人類活動而遭受重大毀壞,是最近幾百年的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迅速的資本主義國家,最先出現了公害現象,這是一個事實。但是,不能就此下結論:公害就是資本主義體制的產物。
1970年前後,日本的公害現象漫延,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當時,在有關公害問題的爭論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社會主義國家是否存在公害現象?是否會因經濟體制不同,而公害也有程度之別?」對社會主義國家在進行經濟開發過程中能否解決公害問題,提出了疑問。
這個問題,1970年3月在東京召開的有關公害問題的國際學術討論會上也有過爭論,成為當時世界性爭論焦點之一。正如都留重人(曾任日本一橋大學校長,現為該校名譽教授--譯注)簡明概括的那樣,爭論是這樣展開的:首先,是美國的戈爾德曼根據在蘇聯進行的環境污染調查研究結果,指出:「有關蘇聯的研究調查已經表明,破壞環境的主要原因並非是私營企業制度,而是工業化現象本身。」接著,瑞典的埃利克·達邁說:「沒有任何根據能說明經濟體制的不同與公害現象有某種重要性。」這就否定了公害與經濟體制的關系。對此,蘇聯的V.S.塞米約諾夫提出了反對論:「社會主義可以按照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明確提出社會行動的目的,按照科學計劃化規定的先後順序,集中利用一切社會資源和權能。」說這樣的科學計劃化所規定的優先順序,提出其必要性,可隨時採取有效的公害對策。
這個爭論,沒有得出圓滿結論就收場了。後來報告了蘇聯、東歐各國、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環境破壞實況,明確表明:今天不已不能說「社會主義國家沒有公害」,或者「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公害程度會有根本的不同」。事實上,社會主義國家的環境破壞相當嚴重。
二、公害發生的原因
關於社會主義國家公害發生原因,議論紛紜。有的不是從某種社會制度狀況,而是從高度技術社會、工業化的產物或者技術具有的絕對矛盾方面去探討公害發生的原因;有的雖然把生產第一主義的經濟經營作為問題,但把生產力水平低作為產生公害的主要原因。這些都是把生產力水平的發展階段作為公害的原因。與此相反,也有人提出了更加重視生產關系問題的意見。例如,有人提出了是因為在一定范圍內,一味追求利潤和剩餘價值,只顧生產效率,或工業建設和農業經營接受了資本主義條件。
另外,也有人從別的角度出發,提出民主主義、市民社會的未成熟與公害的產生有關。例如,宮本憲一指出社會主義國家「民主主義傳統缺乏」,或「住民的文化或政治意識低下」,說「社會主義國家如果不實行三權分立、地方自治,或沒有言論、結社的自由,而一統國有化,反而要防止公害是困難的。」
還有不少學者指出了計劃經濟的目標選擇和官僚制度問題。馬什·埃特爾指出:「縱使是掌握了很大權力的中央機構,也未必能改善經濟與環境的關系。由規劃者做出的目標選擇和要實行這個計劃的動機這兩方面,會發生問題。蘇聯和東歐各國的中央計劃並沒能防止環境破壞。」戈爾德曼說:「發生這種環境污染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蘇維埃經濟犧牲環境保護達成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岡哲郎把一黨專政產生的集權官僚制的弊害等作為問題提出。……除此之外,還有人從引進資本主義「先進」技術和商品(如農葯)來探討公害發生的原因。
綜上所述,社會主義國家發生公害的原因大致可歸納為:①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了一定階段;②生產關系問題;③民主主義、市民社會的成熟度;④官僚主義的弊害;⑤經濟計劃的目標選擇問題。
中國的研究人員是如何分析公害原因的呢?周富祥在《環境保護問題與經濟政策》一文中,把公害原因歸納為六個方面:
第一,經濟工作部門負責人的思想認識問題。在中國,把環境問題看作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在制定和通過經濟五年計劃的同時,一起通過環境保護五年計劃。但是,在企業經營部門,並不能以同樣的思想制定和實施包括防止公害計劃在內的生產計劃。
第二,經濟管理問題。為了把環境保護和生產建設作為一個平衡來進行,就必須認識資源的永續利用,即資源的消耗和補給、再增殖能力的關系,以及廢棄物排放和自然環境容量之間的關系,對生產建設進行經濟管理。這就要注重適應生態系統的技術和盡量不出廢棄物的生產技術。這是對正在進行的技術改造提出了新課題。
第三,大部分工礦企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後。熱能的利用率達不到30%,但煙塵排放量卻比國外多幾倍。化學工業產品的生產程序多,原材料的利用率只有三分之一,生產過程中耗水、耗電量比國外多幾倍,甚至幾十倍。
第四,忽視城市規劃。例如,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美麗的江南水鄉城市蘇州,有2400多年的歷史,在不足28平方公里的面積上,密布了近500個工廠,環境污染非常嚴重。21個化學工廠設在城區周圍,10家印染廠設在市中心,3家造紙廠設在水源上游,形成了一個居民區、工業區、風景園林區、煙囪、寶塔犬牙交錯的混亂布局,嚴重地破壞了自然風景。
第五,城市市政公共交通落後。下水道建設速度緩慢,城市污水處理達不到2%,剩下的98%未經處理任其注入江河、湖沼等水域,造成環境污染是理所當然的。
第六,不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周富祥指出的中國六個方面的公害發生原因,大多關繫到經濟開發、技術改造、城市開發等經濟政策。簡單地說,則是表明了要克服「開發與環境之困境」的環境保護政策,要作為經濟政策或結合經濟政策。
三、中國環境污染的現狀
從水的污染來看,1980年全國每日排放出3,000-4,000萬噸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其中僅有2%(約70多萬噸)在全國35-40個有污水處理的工廠得以處理。其餘則任其流入江河、湖沼或海域。在1,100個河川、湖沼水域中,有850個水域(佔77%)遭受污染,且其中污染特別嚴重的有230個水域(佔20%)。因此,即使每一萬人配備一個污水處理工廠,必須建新9萬多個,要建設污水處理廠,需籌措巨額資金。若考慮到這些,不控制污水發生源的發生機構,只建造污水處理廠以予應付,這不能不被認為在現實中允許環境污染的存在。
上海市的黃浦江上,遊船浮動,作為青年男女約會的好去處,早就聞名於世。但其周圍設有8,000個工廠,每日約有500萬噸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流入江中。所以黃浦江發出臭氣的天數與日俱增:1978年為106天;1979年為148天;1982年為150天。就是說,江水發臭時間超過了一年的三分之一,而且有100種以上的污濁物質的含量超過了標准。上海市民一直飲用黃浦江水,因污染嚴重,擬定1985年把飲用水源移至上游。但是,作為重大防止污染的措施,除了計劃綜合治理工廠污水和生活污水外,沒有其他特別的改善水質的計劃。
中國的大氣污染也很嚴重。中國能源大部分是煤,能源總產量(標准煤換算)的70%左右是煤。能源的80%消耗於工業,能源的有效利用率為28%,比起日本的50%和西歐的42%,顯得極其低微。用煤的工廠或事業單位,半數以上沒有集塵裝置和脫硫裝置,一般的家庭和辦公室等取暖用煤,產生的煤煙也成了大氣污染源,冬季尢甚。由此可見,中國大城市和內陸聯合企業(大工廠)地區,大氣污染是非常嚴重的。
全國每年的煤塵降量為1,000萬噸,每年排放硫黃氧化物約1,500萬噸。不管測定方法如何,順便比較一下1973年東京都測定的數據:東京都每年的煤塵降量為11,872噸,硫黃氧化物約為57,017噸。可見,中國的煤塵和硫黃氧化物降量分別是東京都的900倍和250倍。當然,中國的國土面積約為東京都的4,700倍,但這里指的是限於中國使用煤炭的城市地區和聯合企業地區的面積(中國的耕地面積為110萬平方公里,不過為國土的12%,人均耕地面積為0.1公頃,是日本國的2倍),所以不能講現在中國的大氣污染程度比1973年東京都輕。事實上,正如下表所示,幾個大城市的大氣質量的測定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
中國有代表性的幾個大城市的大氣污染狀況
中國特有的公害發生源,就是農村人民公社時期創立的「五小工廠」。所謂「五小工廠」是指水泥、鋼鐵、農葯、化學、機械五個行業的小工廠,是「社隊企業」的一部分。據說它是從五十年代後半期「大躍進」時期的「土法煉鋼」熱潮中發展起來的。因為是小工廠,而且立地分散,很難進行排水和排氣處理,防止環境污染的對策亦難以實施。「五小工廠」是資本主義國家沒有的,是中國特有的公害發生源,是一個難以解決的課題。一署名經緯的人在《北京周報》發表文章說:「五小工廠的確給農民帶來了很多好處,但也產生了很多麻煩,首先是環境污染。」
松花江水銀污染情況,日本也有報道。據中國研究人員對魚類中水銀含量的測定結果表明,那裡水銀濃度平均值達0.74mg/kg(最低值0.03mg/kg∽最高值3.24mg/kg),這與1972年日本對水俁灣的調查結果一水銀濃度平均值達0.73mg/kg(最低值0.02mg/kg∽最高值2.40mg/kg)相比,情況大體相同。聽說還有超過水俁灣的水銀濃度的水域。松花江的水銀污染源是地處吉林的乙醛工廠。
從上所述,可見中國的環境污染現狀是相當嚴重的,在今後的經濟發展中,如果不把它作為主要課題放在應有的位置上,那麼,就很有可能出現如同經濟高速發展下的日本所經歷過的災難。
四、中國的環境保護政策
中國的環境保護政策,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是從1972年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開始的。然而,在「四人幫」時代,盡管工農業生產下降,但環境污染嚴重化,環境保護政策無法實施。1978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一條第三款中規定:「國家保護環境和天然資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1979年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該法吸取了世界環境保護法的精華部分。爾後,又陸續制定了很多環境法。可以說,環境保護在法制方面正在完善。
中國環境保護法不但具有社會主義性質,而且具有中國的特色。
社會主義的性質可歸納為四點:
(1)黨對環境保護工作的方針是「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這是黨對環境保護的基本政策,又是環境保護法的精髓。
(2)只要中國是以生產資料公有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環境保護工作方面,就必須實行「計劃准備,全面分配」的原則。
(3)在環境保護、資源保護和控制污染方面,重視預防工作,規定了「三同時原則」。所謂「三同時原則」就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
(4)確立獎懲制度,採取行政監督和群眾監督相結合的辦法。所謂獎勵就是通過經濟手段的引導,促進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工作。對企業完全利用廢水、廢氣、廢渣生產的製品,在一定范圍內減稅或免稅,在利潤方面也給予照顧。
中國環境保護法有三個中國特色:
(1)環境保護法的制定和徹底實施,與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密切聯系。如何同時進行現代化建設和環境保護,是中國面臨的新課題。不考慮防止公害,只顧生產,不行;同樣,只考慮防止公害,不顧生產,也不行。因此,規定了一個「三同時原則」。
(2)環境保護法的對象,不是僅限於防止公害,而且對資源、自然生態的保護與合理利用,健康生活與創造勞動環境等都做了綜合的規定。
(3)特別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其背景在於已認識到: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保護是發展生產力的基礎,在中國的自然環境中,水土流失、森林面積減少情況等極其嚴重。
五、經濟開發和環境保護的矛盾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對相剋的既老又新的問題,也是中國在現實中碰到的課題。
現在,中國的環境政策的最大課題就是如何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經濟規劃的軌道。中國的環境政策,在下述三個方面存在著與經濟開發的矛盾。
第一,農村地區小工業的飛速發展。這正如在第三部分講述的那樣。雖然加促了農村經濟的開發,但是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而且對這一重大問題的對策,無人問津。
第二,企業的技術改造與防止公害的關系。中國促進企業防止污染的政策主要是結合企業的技術改造,採用可以防止公害的技術。但是,對於排放污染物的所有企業,都採用這一辦法,則技術改造需要很多資金,故在現實中不可能。
第三,隨著經濟開發,城市化也迅速發展,與此同時產生了城市問題。上海市的三大城市問題是住房問題、交通問題和環境問題。聽說環境問題特別嚴重。經濟開發,不僅加速了工業化,而且在某種意義上說帶來了城市化,所以城市的環境污染更加嚴重。城市改造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做法。但是,對下水道等生活基礎設施投資,不同於企業技術改造,很難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所以它與生產基礎型投資的權衡關系更難調整。
六、結束語
中國具有兩重性:既是發展中國家,又是社會主義國家。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開發與環境之矛盾「也作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對立問題,即南北問題提了出來。為了保護」寶貴的地球「,發達國家提出要加強防止公害規制的主張,完全壓抑了發展中國家的開發計劃。
但是,忽視環境保護的經濟開發計劃,即使在短期內可提高生產率,但從長遠來看,是不會有好處的。這是從世界上很多經驗教訓中得出的結論。在這一意義上,全世界正注視著中國尚在摸索中的適應生態體系的經濟開發計劃能否成功。可以說,中國要在本世紀末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經濟發展計劃下,解決環境保護和經濟開發同時並進這一課題,正面臨著煩惱。
中國的環境保護政策,作為制度來說,是集世界先進經驗和中國獨特做法之大成。但是,這個制度,未必能適合中國的經濟體系及其發展階段,倘若在現階段不採取某種補充措施,就很有可能成為容忍或加促環境污染的制度。因此,今後隨著經濟開發的進展,一方面要樹立起經濟開發計劃要適應生態體系的觀念;另一方面,要不斷重新認識,評價具體的環境政策。
望採納。
⑦ 位於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化工廠工業污染三鄉,數萬村民身受其害,遊行抗議。遭到當地政府施壓。
這種事情,多了去了,不要總指望政府出面,古代的人封建,一味的告狀,到最後也沒有好的結果,所以,要自己想辦法團結起來,不要起內哄才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