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內蒙古努和廷超大型鈾礦床
康世虎彭雲彪曠文戰楊建新黃鏹俯
(核工業二〇八大隊,內蒙古包頭014010)
[摘要]努和廷超大型鈾礦床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按照區域層間氧化帶型砂岩鈾礦找礦思路,採用「大間距、大剖面」鑽探勘查手段發現的。至1996年經過對礦床地浸水文地質條件評價,認為不具備地浸開采條件,勘查工作停滯。2006年勘查思路由尋找「區域層間氧化帶砂岩型」轉變為「沉積-成岩型」,開采思路由「地浸開采」轉變為「常規開采」,對礦床進一步開展普查和詳查,落實為我國第一個超大型鈾礦床。礦床賦存於上白堊統二連組中,礦體埋深淺,延伸穩定,且伴生元素鈧(Sc)、硒(Se)等達到綜合利用價值,屬沉積-成岩型鈾礦床。
[關鍵詞]努和廷;超大型鈾礦床;最大湖泛面;沉積-成岩型
努和廷鈾礦床是我國第一個超大型鈾礦床。礦床位於二連浩特市區西南約30km處,行政區劃隸屬於二連浩特市額仁淖爾蘇木管轄,其東部有G208國道和集二鐵路線,交通便利;礦床內地勢平坦,屬高原低山丘陵戈壁草地的地貌景觀。
1發現和勘查過程
根據努和廷鈾礦床不同勘查階段的找礦與開采思路的轉變,將其發現過程分為就點找礦階段、區域層間氧化帶型砂岩型鈾礦找礦與評價階段和沉積-成岩型鈾礦勘查與評價階段。
1.1就點找礦階段
二連盆地的鈾礦找礦工作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80年代末,在烏蘭察布坳陷主要開展了地面和航空放射性測量及就點找礦的鈾礦勘查工作。
1981~1984年,核工業二〇八大隊在額仁淖爾—賽漢高畢地區開展了鈾礦區調與普查,發現了217鈾礦點,礦化點和各類異常點200餘個、異常暈700餘片。
1982~1984年,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開展了全區1∶10萬~1∶20萬航放及磁力測量,了解了區域放射性物理場特徵,發現十餘處沉積型航放異常點。
1987~1991年,核工業二〇八大隊在額仁淖爾—賽漢高畢地區開展了汽車能譜測量,發現了一條長約150.00km、寬約25.00km的γ、U、Th、釙法和活性炭吸附氡測量異常暈復合區。
該階段主要通過伽馬測量、地面放射性測量發現的鈾異常進行地表追索,先後發現了查干小型鈾礦床和136、137、217、812等眾多的鈾礦化異常點、帶,為後期鈾礦找礦積累了寶貴的地質資料和豐富的找礦經驗。
1.2區域層間氧化帶砂岩型鈾礦找礦階段
20世紀90年代初,由於地浸砂岩型鈾礦具有埋藏淺、規模大、經濟易採的特點,並隨著蘇聯、美國等國家地浸開采技術的日漸成熟,層間氧化帶砂岩型鈾礦成為世界各國的重點找礦類型。1989年中國核工業地質局在核工業二〇八大隊組織召開了由原核工業西北地勘局、原核工業東北地勘局、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等單位地質專家參加的二連盆地鈾礦找礦論證會,會議確定今後在二連盆地以尋找砂岩型鈾礦為主,主攻層間氧化帶型鈾礦,並在次年由核工業二〇八大隊主持編制了《內蒙古二連盆地鈾礦找礦及原地浸出采鈾試驗五年規劃》。
1990年,核工業二〇八大隊按照尋找區域層間氧化帶型砂岩鈾礦的找礦思路開展工作,採用大間距、大剖面鑽探方法在鈾異常暈復合區內施工了7個鑽孔,其中5個為工業礦孔,發現了努和廷鈾礦床,認為該礦床為層間氧化帶型砂岩鈾礦床[1],經1991~1996年進一步勘查並按地浸砂岩型一般工業指標圈定了礦體,鈾資源規模達到了大型。幾年間在努和廷鈾礦床共施工完成鑽孔225個,其中專門水文地質孔13個(組),共完成鑽探工作量26000m。
1992~1993年核工業二〇八大隊與核工業二〇三研究、烏茲別克紅色丘陵地質聯合體專家合作開展地浸試驗選段工作,經過一系列室內試驗和現場條件試驗,認識到努和廷鈾礦床為不適宜地浸的水文地質區,地浸開采存在很多不利因素,用地浸法采鈾尚不成熟。由於該礦床地浸開采試驗不成功,加之受當時地勘投入急劇下降等因素影響,按當時經濟技術指標努和廷鈾礦床只能作為「呆礦」處理,所以在1997~2005年勘查工作中斷達近十年之久。在此期間,二連盆地的綜合研究並沒有停滯,其中,對努和廷鈾礦床成因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核工業科研和生產單位相繼提出了包括:「雙向物源、雙向匯水、雙向成礦」、「古潛水氧化、後層間氧化、雙成因成礦」、「沉積-成岩、油氣作用與表生改造」[2]、「同生沉積後生改造」、「層間氧化帶型」、「潛水-層間氧化帶加油氣還原地球化學壘成礦」、「就油找礦」、「古河道-沖洪積扇(群)找礦」等觀點,但均不能很好解釋努和廷鈾礦床的成因。
1.3沉積-成岩型鈾礦勘查與評價階段
2006年,核工業二〇八大隊再次對該礦床的成因進行深入分析,認為努和廷鈾礦床中的鈾礦體主要賦存在上白堊統二連組泥岩、粉砂岩等泥質岩類中,其礦床成因顯然不同於砂岩型鈾礦,創新性地提出了努和廷鈾礦床主要受湖泛事件控制的觀點,認為其應為「沉積-成岩型」鈾礦床,勘查思路應由尋找「區域層間氧化帶砂岩型」轉變為尋找「沉積-成岩型」;另外,由於努和廷礦床具有埋藏淺、礦體穩定連續的特點,開采思路由「地浸開采」轉變為「常規開采」,對努和廷開展了詳查工作和新一輪的評價工作。2006~2009年,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下達了《內蒙古二連浩特市努和廷鈾礦床詳查》項目,按Ⅰ類勘查類型完成了努和廷礦床的詳查工作,完成鑽探工作量35500m,按邊界品位0.0300%、邊界米百分值0.021m%、最低工業品位0.0500%的鈾礦一般工業指標,鈾資源儲量超過了大型鈾礦床最低標準的10倍以上,成為我國第一個超大型鈾礦床[3]。
2礦床基本特徵
2.1構造特徵
努和廷鈾礦床位於二連盆地烏蘭察布坳陷北西部的額仁淖爾凹陷內,額仁淖爾凹陷為一呈北東向展布的東斷西超的箕狀凹陷,西北部為巴音寶力格隆起,東接阿爾善凸起。額仁淖爾凹陷下白堊統的構造總體呈現為一北東向展布的箕狀凹陷,北東部較寬,南西部較窄,面積約1800km2。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科學院常承錄、王大器等(1990)對發育在額仁淖爾凹陷下白堊統中的構造特徵進行了系統研究,將該凹陷進一步分成3個次級構造單元(圖1),即淖東窪陷帶、中央斷裂構造帶和淖西斷階帶,3個次級構造單元分別以北東向賽烏素斷裂、包爾斷裂及淖西斷裂為界。努和廷鈾礦床位於中央斷裂構造帶中段的鞍部地段。
圖1 烏蘭察布坳陷額仁淖爾凹陷下白堊統構造分區圖(據常承錄等,1990,有修改)
1—蝕源區邊界;2—斷裂;3—鈾礦床;4—油氣井位置
2.2地層特徵
努和廷鈾礦床基底及蝕源區主要由二疊紀酸性花崗岩組成,零星出露新元古代變質岩;蓋層主要由下白堊統、上白堊統、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組成(圖2)。賦礦層位為上白堊統的二連組。額仁淖爾凹陷是二連組的主要沉積中心,因凹陷東部隨後抬升,二連組被部分剝蝕,西部地層保留較好,厚50~120m。該組的岩石地層結構可分為上、下兩段(圖3)。
圖2 烏蘭察布坳陷額仁淖爾地區地質及礦產分布圖
1—第四系;2—上新統寶格達烏拉組;3—漸新統呼爾井組;4—始新統伊爾丁曼哈組;5—始新統阿山頭組;6—始新統巴彥烏蘭組;7—古新統腦木根組;8—上白堊統二連組;9—上侏羅統查干諾爾組;10—新元古界艾勒格廟群;11—燕山期花崗岩;12—華力西期花崗岩;13—地質界線;14—勘探線及編號;15—工業礦孔及孔號;16—礦化孔及孔號;17—異常孔及孔號;18—無礦孔及孔號;19—螢石礦點;20—油田位置
圖3 努和廷鈾礦床上白堊統二連組地層結構柱狀圖
(據焦養泉,2009,有修改)
下段的下部為磚紅色、黃色含礫中粗砂岩、中細砂岩夾含礫粉砂岩、泥岩等;上部為灰色、灰綠色中細砂岩、粉砂岩、泥岩,結構、成分成熟度較高。自下而上構成兩個正韻律組合。該段主要為低位體系域(LST)接受的辮狀河沉積。
上段的下部為灰色、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夾少量灰色細砂岩;中部為深灰色泥岩夾灰白色泥灰岩;上部為砂質、泥質膏鹽層及泥質砂岩。該亞層構成2~3個下細上粗的反韻律組合。鈾礦化產在上部砂岩、膏鹽與下部泥岩、粉砂岩接觸部位的泥岩、粉砂岩中。該段主要為湖泊擴展體系域(EST)和高位體系域(H ST)接受的湖泊和辮狀河三角洲沉積。
二連組上段為主要賦礦層位,二連組湖泊擴展—高位體系域中主要沉積體系類型為辮狀河沉積體系、辮狀河三角洲沉積體系和湖泊沉積體系[4](圖4)。辮狀河沉積體系主要分布在凹陷的邊緣部位,呈朵狀向凹陷中央延伸;在辮狀河三角洲沉積體系中主要識別出了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緣兩種成因相組合,辮狀河三角洲平原分布在蘇崩礦床的北西緣、額仁淖爾北西部、努和廷礦床及章古音的南東部有大面積發育,三角洲平原多呈舌狀或指狀展布;在辮狀河三角洲平原與濱淺湖之間發育大面積的三角洲前緣,呈帶狀和指狀展布;湖泊沉積體系中主要識別出濱淺湖和半深湖—深湖兩種成因相組合,濱淺湖分布面積較大,包圍在半深湖—深湖的周圍;半深湖—深湖分布比較局限,主要分布在蘇崩、努和廷和章古音一帶,往往呈串珠狀北東向展布。
圖4 額仁淖爾地區二連組EST—HST沉積體系分布圖
(據焦養泉等,2009,有修改)
1—花崗岩;2—主幹辮狀河道;3—辮狀河三角洲前緣;4—辮狀河三角洲平原;5—濱淺湖;6—半深湖—深湖;7—勘探線及編號、鑽孔位置;8—水道主流線;9—剝蝕區邊界;10—鈾礦床
2.3水文地質特徵
努和廷鈾礦床由下白堊統賽漢組、上白堊統二連組、新近系、第四系4個含水岩組組成。其中,二連組含水岩組又分為上、下兩個含水層,上部含水層位於主礦體之上,主要分布在礦體周邊,對礦床開采直接產生影響,下部含水層與主礦層無直接水力聯系;此外,礦床窪地中存在第四系鬆散岩類孔隙水,也對礦床開采產生影響。
礦床東部水化學類型為Cl·HCO3·SO4-Na型,西部為Cl·SO4-Na型;pH 值7.4~8.1,水溫8~10℃;氧化還原電位(Eh值)為-78.0~+404.4mV,屬氧化-還原過渡環境。
礦床地下水中鈾含量一般為(1.04~12.40)×10-5g/L,氡濃度為25.0~507.0Bq/L;氡濃度大於100.0Bq/L的分布范圍呈南北展布,與礦體基本吻合。
2.4礦體特徵
努和廷鈾礦床礦體主要產在上白堊統二連組中,根據礦體產出層位、礦化連續性和空間對應關系,共劃分出9個礦層(體),規模較大的有Ⅰ、Ⅱ、Ⅲ三個礦體。其中,Ⅰ號主礦體規模巨大(佔92%以上),長8.50km,寬1.00~3.50km,總面積約15km2。礦體形態簡單,剖面上呈薄板狀(圖5),平面上呈近南北向延伸的「金魚」形態(圖6)。主體部分集中分布在E200—E368勘探線與縱319—縱535線之間。
圖5 努和廷鈾礦床E320號勘探線地質剖面圖
1—新近系;2—古近系;3—上白堊統二連組;4—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5—泥岩、粉砂岩;6—砂岩、礫岩;7—地層不整合界線;8—地層平行不整合界線;9—鈾礦體及編號;10—石膏;11—鑽孔位置、編號及鑽孔深度
礦體頂板埋深小於101m,埋深淺、產狀平緩,傾角1°~2°。其中,Ⅰ號礦體頂板埋深8.28~100.85m,平均49.55m(表1),且由北西向南東埋深逐漸變大,主要是現代地貌具南東高、北西低的特點造成;礦體頂板標高893.83~924.29m,具有周邊高、中間低的特點,基本反映了湖泊擴張時期或主成礦時期的古地貌特點。
圖6 努和廷鈾礦床Ⅰ號礦體水平投影圖
1—工業鈾礦體;2—礦化體;3—勘探線及編號;4—工業礦孔及孔號;5—礦化孔及孔號;6—異常孔及孔號;7—無礦孔及孔號
表1 努和廷鈾礦床主要礦體埋深、厚度及品位特徵一覽表
努和廷鈾礦床礦體厚0.52~7.67m,平均厚1.49m。其中,Ⅰ號礦體厚0.43~7.67m,均值1.51m。礦體厚度總體具有北厚南薄的特點,並以0.43~2.00m厚度分布為主。
努和廷鈾礦床礦體品位0.0301%~0.3143%,平均品位0.0703%。其中,Ⅰ號礦體品位0.0304%~0.3143%,平均品位0.0772%。品位分布均勻,無明顯的高品位富集區。
2.5礦石特徵
礦石工業類型主要為富含黏土礦物的鈾礦石,次為富含碳酸鹽的鈾礦石。礦石自然類型主要有4種,包括泥岩型、粉砂岩型、砂岩型、泥質(粉砂質)石膏岩型,少量泥灰岩型和砂礫岩型。礦石結構主要有充填結構、交代殘余結構和包含結構;構造包括層狀構造、水平紋層理構造、裂隙構造和浸染狀構造[5]。
礦石中鈾有兩種存在形式:吸附狀態和鈾礦物,以吸附態為主。其中,吸附狀態鈾呈分散吸附態分布於泥質、有機質及黃鐵礦中;鈾礦物以瀝青鈾礦單礦物形式為主,少量為鈾石。
2.6伴生元素含量
對努和廷鈾礦床分析測試了釩(V)、鉬(Mo)、硒(Se)、錸(Re)、鈧(Sc)、鎘(Cd)、鍶(Sr)等7種元素[6],其中,鈧(Sc)、硒(Se)等元素含量可達到綜合利用指標;錸(Re)、鉬(Mo)、鎘(Cd)、鍶(Sr)等元素含量接近綜合利用指標;並且與鈾礦體吻合性較好,其產出部位、形態及產狀均與鈾礦體一致,硒(Se)礦體厚度與鈾礦體厚度大致相當,而鈧(Sc)、錸(Re)、鎘(Cd)平均礦體厚度均大於鈾礦體厚度。對努和廷礦床共(伴)生元素資源量進行了概略估算(表2),品位大於8×10-6的鈧礦體資源量達232.96t,為大型鈧礦床;品位大於100×10-6的硒礦體資源量達3609.55t,為大型硒礦床;品位大於1×10-6的錸礦體資源量達30t,為中型錸礦床;品位大於10×10-6的鎘礦體資源量達29.63t,為小型鎘礦床。
表2 努和廷礦床共(伴)生元素不同品位資源量估算
(據劉武生,2012)
3主要成果和創新點
3.1主要成果
1)落實了我國第一個超大型鈾礦床,是我國鈾礦找礦史上的重大突破。礦床鈾資源規模巨大,分布穩定、集中,單個主礦體鈾資源儲量也達到超大型規模。
2)大致查明了礦石共(伴)生元素組合。其中,鈧(Sc)、硒(Se)等元素含量可達到綜合利用指標;錸(Re)、鉬(Mo)、鎘(Cd)、鍶(Sr)等元素含量接近綜合利用指標;鈧(Sc)、硒(Se)、錸(Re)、鎘(Cd)等元素與鈾礦體吻合性較好,其產出部位、形態及產狀均與Ⅰ號鈾礦體一致。在采鈾的同時,綜合開發共(伴)生元素資源,必然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3)運用層序地層學原理優化了二連組的地層單位。二連組為一個三級層序,依據初始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將二連組劃分出低位體系域(LST)、湖泊擴展體系域(EST)和高位體系域(HST)。認為湖泊擴展—高位體系域(EST—HST)與鈾成礦關系密切,為該區及二連盆地類似地區進一步找礦指明了方向。
4)基本查明了努和廷鈾礦床礦體特徵,鈾礦體賦存在上白堊統二連組灰色、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和細砂岩中,礦體呈平緩板狀,具有形態簡單、連續性好、埋深淺、易開採的特點,其中主礦體占礦床總資源量的90.6%。
5)基本查明了礦石特徵和鈾存在形式,礦石類型主要為富含黏土礦物的鈾礦石,次為富含碳酸鹽的鈾礦石,存在形式為吸附態和瀝青鈾礦。
3.2主要創新點
1)建立了「沉積-成岩型」努和廷礦床新的鈾成礦模式,提出了「湖泛事件控制了鈾礦床的形成」、「富有機質和黃鐵礦暗色泥岩控制了鈾礦的分布空間」等新認識。努和廷礦床發育至少3次大的湖泛事件,每次湖泛事件的湖泊淤淺階段均形成一層鈾礦體,初始湖泛事件的湖泊淤淺階段沉積了Ⅲ號鈾礦體(圖7A),中間湖泛事件的湖泊淤淺階段沉積了中部的Ⅱ號鈾礦體(圖7B),最大湖泛事件的湖泊淤淺階段沉積了Ⅰ號鈾礦體(圖7C)。從早至晚,各次湖泛面積逐漸變大,從而導致從下至上礦體規模依次擴大,二連組頂部的膏岩層和古近系泥岩覆蓋於礦床上部,形成了很好的保礦條件(圖7D)。該成因模式的提出豐富了鈾成礦理論,為我國在中新生代沉積盆地中的鈾礦找礦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拓展了新的找礦領域,對我國鈾礦找礦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對今後尋找該類型鈾礦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建立了「沉積-成岩型」鈾礦勘查方法模式,獲得了「努和廷式同沉積型鈾礦床勘查方法」國防發明專利及物探測井技術「測井電纜防絞纏自動控制裝置」和鑽探工藝「雙環式階梯齒形復合片鑽頭」兩項實用新型專利,為項目順利實施、擴大找礦成果、提高找礦效率起到了關鍵作用。
圖7 努和廷鈾礦床鈾成礦模式
1—新近系;2—古近系;3—上白堊統二連組;4—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5—湖泊沉積灰色泥岩;6—三角洲沉積灰色砂岩、粉砂岩;7—新近系紅色泥岩;8—辮狀河沉積灰色砂岩;9—辮狀河沉積紅色砂質礫岩、砂岩;10—石膏;11—岩性岩相界線;12—地層正常連續沉積界線;13—地層角度不整合界線;14—初始湖泛面;15—最大湖泛面;16—低水位體系域;17—湖泊擴張體系域;18—高水位體系域;19—鈾礦體
4開發利用狀況
努和廷礦床為超大型的鈾礦床,主礦體規模大,埋深較淺,且產狀平緩,形態簡單,延伸穩定,無後期斷裂構造破壞,水文地質條件屬簡單類型,工程地質條件及環境地質條件屬中等類型,目前該礦床正在處於常規開採的室內試驗階段。
5結束語
努和廷鈾礦床是在裂後熱沉降和有利的礦源區背景下,受湖泛事件的控制形成的。在努和廷礦床西部發現了二連組道爾蘇礦產地,在礦床北部、東部和南部章古音等地段存在大面積二連組湖泊發育區,湖相泥岩厚度穩定,湖泛事件特徵明顯,並在章古音地段發現了工業鈾成礦線索,所以在努和廷礦床外圍仍具有較好的成礦潛力。
額仁淖爾地區現已施工的鑽孔以揭穿上白堊統二連組為主,對下白堊統賽漢組以及騰格爾組成礦條件研究甚少,在有利鈾源條件下賽漢組和騰格爾組是否存在「努和廷式」或者其他類型的鈾礦應加強研究。
努和廷礦床鈧(Sc)、硒(Se)、錸(Re)、鎘(Cd)等共(伴)生元素具有綜合利用價值,對努和廷礦床進行常規開采條件試驗研究的同時,應考慮綜合開發共(伴)生元素資源。
參考文獻
[1]趙世勤,田儒,等.額仁淖爾凹陷層間氧化帶型砂岩鈾礦成礦遠景[R].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1994:10-68.
[2]張如良.努和廷鈾礦床地質特徵及其油氣水與鈾成礦作用探討[J].鈾礦地質,1994,10(5):257-267.
[3]曠文戰,等.內蒙古二連浩特市努和廷詳查報告[R].核工業二〇八大隊,2010:1-189.
[4]焦養泉,等,二連盆地額仁淖爾凹陷泥岩型鈾礦形成發育的沉積學背景研究[R].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09:1-209.
[5]聶逢君.內蒙古二連盆地努和廷泥岩型鈾礦微觀特徵與成礦機理研究[R].東華理工大學,2009:1-189.
[6]劉武生,等.二連基地鈾礦資源擴大與評價技術研究[R].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2012:1-179.
我國鈾礦勘查的重大進展和突破進-—入新世紀以來新發現和探明的鈾礦床實例
[作者簡介]康世虎,男,1977年生,高級工程師,現為核工業二〇八大隊地勘一處副處長、項目負責人。2001年畢業於華東地質學院資源勘查專業,2010年取得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工程碩士學位。一直從事沉積盆地鈾礦勘查工作。獲中核集團鈾礦找礦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國防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獲中國地質學會「十大找礦成果獎」2 項,2013年獲「第十四屆青年地質科技」銀錘獎。2012年獲中核集團「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⑵ 內蒙古巴彥烏拉-賽漢高畢-齊哈鈾礦帶
楊建新彭雲彪梁齊端魯超何大兔黃鏹俯
(核工業二〇八大隊,內蒙古包頭014010)
[摘要]巴彥烏拉-賽漢高畢-齊哈砂岩型鈾礦帶經過了編圖研究、調查評價、預查、普查和詳查等幾個工作階段,取得了二連盆地砂岩型鈾礦找礦的重大突破。鈾礦帶賦存於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古河谷砂體中,已發現巴彥烏拉鈾礦床、賽漢高畢鈾礦床、巴潤和齊哈等礦產地及一系列鈾礦(化)點,呈串珠狀分布,受潛水氧化帶或潛水-層間氧化帶控制,屬古河谷型砂岩型鈾礦床。
[關鍵詞]巴彥烏拉-賽漢高畢-齊哈;潛水氧化帶;潛水-層間氧化帶;古河谷型;鈾礦帶
巴彥烏拉-賽漢高畢-齊哈鈾礦帶位於內蒙古二連盆地中東部,行政上歸內蒙古自治區的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二連浩特市管轄,交通便利。鈾礦帶地勢平坦,屬高原低山丘陵草原地貌景觀。
1發現和勘查過程
20世紀80年代,二連盆地鈾礦地質工作主要處於地表就點找礦階段,核工業二〇八大隊根據航空放射性測量、地面放射性水化學測量、土壤放射性地球化學測量等圈定的地表放射性異常的分布特徵,通過對異常點(暈)進一步查證工作,發現了501、502鈾礦(化)點(1986~1988年)、查干小型鈾礦床(1981~1985年)、蘇崩中型礦床(1986~1988年)。隨著20世紀90年代層間氧化帶砂岩型鈾礦成為重點找礦類型和努和廷鈾礦床(當時確定為層間氧帶砂岩型)的發現,核工業二〇八大隊對二連盆地開展了層間氧化帶砂岩型綜合編圖與預測研究,預測了一批砂岩型鈾成礦遠景區,通過近十年的勘查工作,累計投入近19×104 m鑽探工作量,發現了巴彥烏拉-賽漢高畢-齊哈鈾礦帶,落實了巴彥烏拉鈾礦床和賽漢高畢鈾礦床、巴潤和齊哈等礦產地及一系鈾礦(化)點(圖1),實現了二連盆地砂岩型鈾礦找礦的重大突破。
1.1綜合編圖與研究
20世紀90年代,核工業二〇八大隊通對二連盆地層間氧化帶砂岩型鈾成礦地質、構造物探、水文地質條件等綜合編圖與預測研究,及電法資料收集整理和重新解釋,大致查明了盆地構造格架,地層結構及水文地質特徵等鈾成礦基礎地質條件,並按中亞的「從盆緣到盆中,從氧化帶到還原帶」的成礦模式,在川井、烏蘭察布、騰格爾、馬尼特和烏尼特等5個坳陷預測了一系列區域性層間氧化帶砂岩型及基底古河谷砂岩型鈾成礦遠景區。在其中的巴彥烏拉—賽漢高畢—齊哈一帶(圖1),預測了巴彥烏拉和賽漢高畢Ⅰ類賽漢組成礦遠景區[1],為鑽探查證提供了重要依據。
圖1 內蒙古巴彥烏拉-賽漢高畢-齊哈鈾礦帶賽漢組下段古河谷分布平面圖
1.2調查評價
2002年,核工業二〇八大隊續作中國地質調查局《內蒙古二連盆地騰格爾坳陷鈾礦評價》項目,2003年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下達《內蒙古二連盆地烏蘭察布坳陷東部1∶25萬有資源區域評價》項目、《內蒙古二連盆地地浸砂岩型鈾資源調查評價》項目。在巴彥烏拉—賽漢高畢一帶開展了鈾資源評價,找礦思路為尋找下白堊統賽漢組古河谷型和層間氧化帶型砂岩鈾礦,採用大間距、大剖面鑽探工作手段,完成鑽探工作量11200m。其中,2002年跨過騰格爾坳陷北緣尋找遠景區,在巴彥烏拉施工4個鑽孔、賽漢高畢施工3個孔,分別確認兩地區在埋深50~100m以下存在厚50~200 m的河流相砂體,其上疊加有後生黃色蝕變,並發現了鈾礦化。2003年施工了50個鑽孔,新發現9個工業鈾礦孔,鈾礦化形成與氧化帶有關,並大致圈定了賽漢組砂體分布范圍,預測了賽漢高畢和巴彥烏拉地區兩個Ⅰ級找礦靶區[2],在二連盆地實現了砂岩型鈾礦找礦的重要突破。
1.3預查
2004~2005年,核工業二〇八大隊承擔了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下達的《內蒙古二連盆地賽漢高畢—巴彥烏拉地區鈾礦預查》項目,開展了賽漢高畢—巴彥烏拉地區鈾礦預查,目的是落實可供普查的礦產地,完成鑽探工作量34100 m,在下白堊統賽漢組古河谷砂體中新發現25個工業鈾礦孔、54個礦化孔,受潛水氧化帶或潛水-層間氧化帶的控制。在賽漢高畢以南的塔木欽地段,巴彥烏拉東西兩側的巴潤、白音塔拉地段控制到了賽漢組古河谷砂體和工業鈾礦化,進一步圈定了賽漢組古河谷砂體及氧化帶的分布范圍,確定賽漢組古河谷砂體及氧化帶是該區重要的控礦因素[3] 。進一步落實了巴彥烏拉B255—B415線、賽漢高畢T31—T96線、S95—S96線可供普查的鈾礦產地,展現了萬噸級鈾資源基地的前景。由此確定了賽漢組古河谷砂岩型鈾礦是二連盆地重要的找礦類型。
1.4普查
2006~2008年,核工業二〇八大隊承擔了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下達的《內蒙古蘇尼特左旗賽漢高畢—巴彥烏拉地區鈾礦普查》項目,開展了賽漢高畢—巴彥烏拉地區鈾礦普查,目的是落實可地浸砂岩鈾礦床,完成鑽探工作量31900m,新發現31個工業礦孔。進一步釐定了賦礦層位為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河流相砂體,主要沿坳陷中的次級凹陷發育。落實了巴彥烏拉(B415—B255線)中型鈾礦床和賽漢高畢小型鈾礦床,提交巴潤、白音塔拉等找礦靶區及古托勒、塔木欽等遠景區。初步建立了「沉積成岩預富集+後生氧化成礦」的古河谷型鈾成礦模式及「構造+物探+鑽探+剖面控制」相結合的找礦模式[4]。
同時,核工業二〇八大隊承擔了中國地質調查局下達的《內蒙古二連盆地中東部地區地浸砂岩型鈾資源調查評價》(2007~2010年)和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下達的《內蒙古二連盆地馬尼特坳陷及周邊鈾資源區域評價》項目,完成鑽探工作量49000m,目的是對礦床外圍賽漢組古河谷砂體發育規模及鈾成礦環境進行探索。在巴彥烏拉礦床東部那仁寶力格地段控制到賽漢組砂體和2個工業礦孔[5],進一下擴大了巴彥烏拉-賽漢高畢-齊哈古河谷砂體和氧化帶的展布范圍及鈾礦化。
1.5詳查
2009~2013年,核工業二〇八大隊承擔了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下達的《內蒙古蘇尼特左旗巴彥烏拉鈾礦床(B415—B319線)詳查》項目,其中,2009年和2012年對巴彥烏拉鈾礦床B415—B319線開展了詳查,2013年對其中的B367—B347線按100m×(100~50)m工程間距加密控制,完成鑽探工作量27600m。基本查明了巴彥烏拉鈾礦床礦體形態、規模及礦石特徵,估算122b以上基礎儲量達中型規模[6],為礦山建設提供了資源保障。
同時,2009~2013年,核工業二〇八大隊承擔了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下達的《內蒙古二連盆地中東部古河谷砂岩型鈾資源區域評價》項目,完成鑽探工作量約60000 m,目的是進一步圈定賽漢組古河谷砂體發育規模,探索古河谷砂體鈾成礦環境,研究古河谷砂體成因類型。進一步控制了賽漢組古河谷砂體展布范圍及鈾礦化,賽漢組上段古河谷砂體南起齊哈日格圖以南,向北、北東經塔木欽、賽漢高畢、古托勒、芒來、巴潤、巴彥烏拉、白音塔拉至那仁寶力格地段[7],總長度達300km。提交了巴潤和齊哈2個鈾礦產地[8],鈾礦化明顯受層間氧化帶控制。
2礦床基本特徵
2.1構造特徵
巴彥烏拉-賽漢高畢-齊哈鈾礦帶分布於大興安嶺成礦省二連盆地鈾成礦區[9],夾持在巴音寶力格隆起及蘇尼特隆起之間,產於二連盆地兩大構造單元——烏蘭察布坳陷和馬尼特坳陷,嚴格受下白堊統賽漢組上段古河谷砂體控制。該古河谷南起烏蘭察布坳陷腦木根,經格日勒敖都、呼格吉勒圖、准寶力格、古托勒等次級凹陷,到馬尼特坳陷西部的塔北凹陷,沿次級凹陷長軸方向發育;河谷內斷裂不發育,地層從河谷兩側向中心緩傾斜。其中,巴彥烏拉礦床產於塔北凹陷,賽漢高畢礦床產於准寶力格凹陷,齊哈礦產地產於格日勒敖都凹陷(圖2)。
圖2 內蒙古巴彥烏拉-賽漢高畢-齊哈鈾礦帶構造分區圖
(據石油部門)[10]
1—蝕源區及邊界;2—基底斷裂及編號;3—控凹斷裂;4—大型泥岩鈾礦床;5—中型泥岩鈾礦床;6—砂岩型鈾礦床;7—鈾礦產地
2.2地層特徵
巴彥烏拉-賽漢高畢-齊哈鈾礦帶基底及蝕源區地層主要為新元古代、早—晚古生代海相碎屑岩和中酸性火山岩,以及晚古生代和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蓋層由侏羅系、白堊系、古近系和新近系組成。
礦帶內揭露地層主要有白堊系下統賽漢組、古近系、新近系。根據沉積特徵賽漢組劃分為下、上兩段,其中,賽漢組上段以河流相沉積為主,構成該區主要控礦層位(圖3)。
圖3 巴彥烏拉-賽漢高畢-齊哈鈾礦帶蓋層地層柱狀圖
垂向上,賽漢組上段由2~5個正韻律層疊加成復合河道砂體,一般由3個小層序組成,其底板為賽漢組下段湖相灰色泥岩、粉砂岩夾煤層,頂板為同組泥岩或古近系洪泛沉積的紅色泥岩。砂體以河流相沉積為主,其中,東部的巴彥烏拉礦床含礦砂體岩性為灰色、黃色的砂質礫岩、含礫砂岩、砂岩夾泥岩,單層厚10~30m[6];中部的賽漢高畢礦床含礦砂體岩性為灰色、灰綠色、黃色中細砂岩、含礫砂岩和砂質礫岩,單層厚5~20m[4];南部的齊哈礦產地含礦砂體岩性為灰色、黃色砂質礫岩、含礫砂岩及紅色、褐紅色泥岩,單層厚20~50m[8]。
平面上,古河谷總體呈SW-NE向展布,長約300km,從南西向北東發育(圖1)。其中,巴彥烏拉礦床處於古河谷中下游,可識別出河道充填組合、河道邊緣組合,具有多物源補給特徵(圖4),組成的河谷寬6~10km,底板埋深120~180m;賽漢高畢礦床處於河谷中部轉彎部位,河谷寬5~20km,底板埋深80~160m;齊哈礦產地處於河谷中上游,河谷寬約5~30km,底板埋深300~670m。
圖4 巴彥烏拉鈾礦床賽漢組上段岩相岩石地球化學圖(附礦體分布)
2.3水文地質特徵
巴彥烏拉-賽漢高畢-齊哈鈾礦帶含水岩組以碎屑岩類為主,由古近系、新近系和賽漢組上段碎屑岩組成。其中,賽漢組上段砂岩、砂質礫岩構成本區含礦含水層,並在垂向上組成穩定的隔水—含水—隔水的水文地質結構。具體水文地質參數見表1。
表1 巴彥烏拉-賽漢高畢-齊哈鈾礦帶水文地質參數一覽表
續表
2.4氧化帶特徵
巴彥烏拉-賽漢高畢-齊哈鈾礦帶賦礦層賽漢組上段古河谷砂體發育潛水-層間氧化帶,氧化帶岩石以黃色砂岩為主,未蝕變岩石呈灰色,並控制著鈾礦體的分布。其中,巴彥烏拉礦床氧化帶以北側側向氧化為主,並疊加從南西向北東順河谷的氧化作用;表現在西側氧化帶呈厚層狀,含礦砂體上部幾乎全部遭受氧化,只在靠近底板部位殘留灰色砂體;而東側氧化帶呈舌狀向南西延伸,並在平面上形成呈北東向展布、長大於7km的潛水-層間氧化帶前鋒線[6](圖4,圖5)。賽漢高畢礦床主要以南北兩側雙向氧化為主,氧化帶主要呈厚層狀位於砂體上部,下部殘留一定厚度的灰色砂體,並在平面上形成一定范圍的氧化-還原過渡帶[4](圖6,圖7)。齊哈礦產地氧化帶主要從南向北順河谷中心發育,在河谷兩側存在未蝕變的灰色砂體,並在東西兩側圈出一定規模的潛水-層間氧化帶前鋒線[8](圖1)。
2.5礦體特徵
巴彥烏拉-賽漢高畢-齊哈鈾礦帶從東到西主要包括巴彥烏拉鈾礦床、賽漢高畢鈾礦床、齊哈日格圖鈾礦產地。
1)巴彥烏拉鈾礦床共圈出Ⅰ號、Ⅱ號、Ⅲ號3層工業鈾礦體,其中,Ⅰ號礦體為主礦體,占資源總量的98%以上;礦體呈板狀、卷狀,產狀近水平並向東略傾;平面上呈不規則的長條狀沿古河谷長軸線方向展布(圖4,圖5);Ⅱ號及Ⅲ號礦體多由單孔控制。
2)賽漢高畢鈾礦床共圈出Ⅰ號、Ⅱ號2層工業鈾礦體(圖6,圖7)。其中,Ⅰ號為主礦體,分為10個塊段,連續性差,礦體呈層狀、透鏡狀,產狀近於水平;分為東西兩個礦段。Ⅱ號礦體有3個塊段,規模小。
3)齊哈日格圖鈾礦產地共發現6個砂岩型工業鈾礦孔,孔間最近距離約3.2km。鈾礦化集中在古河谷兩側(圖1),礦體呈板狀。
圖5 巴彥烏拉鈾礦床B319號勘探線剖面圖
1—伊爾丁曼哈組;2—賽漢組上段;3—賽漢組下段;4—角度不整合地層界線;5—平行不整合地層界線;6—岩性界線;7—層間氧化帶及前鋒線;8—灰色砂體;9—泥岩、粉砂岩;10—Ⅰ號鈾礦體;11—鈾礦化體
圖6 賽漢高畢鈾礦床賽漢組上段岩相岩石地球化學圖(附礦體分布)
1—黃色氧化亞帶;2—綠色氧化亞帶;3—氧化-還原過渡亞帶;4—不同岩石地球化學類型分帶線;5—含氧含鈾水流動方向;6—斷層;7—施工勘探線及編號;8—工業鈾礦孔;9—鈾礦化孔;10—異常孔;11—無鈾礦孔;12—Ⅰ號礦體及編號;13—Ⅱ號礦體及編號
圖7 賽漢高畢鈾礦床S0號勘探線剖面圖
1—古近系及新近系;2—賽漢組上段;3—賽漢組下段;4—地層角度不整合接觸界線;5—地層平行不整合接觸界線;6—地層整合接觸或岩性分界線;7—含礦砂體;8—隔水層或夾層;9—潛水氧化帶及界面;10—礦體及編號;11—礦化體
從各礦床礦體參數對比可以看出(表2),巴彥烏拉及賽漢高畢礦床礦體埋深相對較低,而齊哈日格圖鈾礦產地礦體埋深較大,但礦體品級相對較高,存在明顯的砂岩型富礦段。
表2 巴彥烏拉-賽漢高畢-齊哈鈾礦帶礦體特徵一覽表
2.6礦石特徵
1)巴彥烏拉鈾礦床:礦石類型主要為礫岩型和砂岩型,分別由礫岩和各種粒級的砂岩混合組成,分選差,顆粒形狀以次稜角狀為主;顆粒間以雜基支撐為主,膠結方式主要為基底式膠結,膠結物以黃鐵礦為主。礦石中碳酸鹽含量普遍較低,平均為0.28%。
礦石中鈾以吸附態鈾為主,次為鈾礦物。其中,鈾礦物以瀝青鈾礦為主,次為鈾黑及鈾石、鈾釷石;鈾礦物主要呈被膜狀分布在膠結物中,其次以獨立的鈾礦物形式存在於碎屑顆粒物顆粒中[6]。
2)賽漢高畢鈾礦床:礦石類型主要為含泥砂質礫岩和砂岩型;由各種粒級的砂及砂礫組成,分選中等—差,顆粒形狀為次稜角—次圓狀;膠結物以褐鐵礦、黃鐵礦為主。礦石中碳酸鹽含量較低,平均小於0.33%。
礦石中鈾以吸附態鈾和鈾礦物兩種形式存在,鈾礦物主要以鈾的單礦物形式產出,包括菱鈣鈾礦、瀝青鈾礦、鈾石、鈾的磷酸鹽礦物,吸附態鈾的吸附劑主要為雜基(黏土礦物),次為有機碳、黃鐵礦和褐鐵礦等[4]。
3主要成果和創新點
3.1主要成果
1)發現了我國第一個大型古河谷砂岩型鈾礦帶。已落實巴彥烏拉中型鈾礦床1個、賽漢高畢小型鈾礦床1個,發現巴潤和齊哈鈾礦產地2處及鈾礦點4個,按地浸砂岩型估算的鈾資源量(333以上)規模達大型,且硒、鈧、錸等伴生元素達到綜合利用;為二連盆地鈾礦大基地建設提供了資源保障。
2)基本查明了古河谷成因及空間展布特徵。古河谷位於坳陷中部,沿次級凹陷的長軸方向發育,底板為賽漢組下段含煤地層,這與典型基底型古河谷鈾成礦明顯不同。古河谷具有多物源補給特徵,含礦的骨架砂體主要由辮狀河沉積體系內河道充填亞相組成,呈單一厚層狀,具有穩定泥—砂—泥地層結構;砂體內分3個小層序,其中,鈾礦體一般受中、下部小層序控制。
3)基本查明了巴彥烏拉礦床開採的水文地質條件。含礦含水層具有穩定的隔水頂、底板和相對穩定的局部隔層,滲透性好,涌水量較大,地下水位埋深淺,具較強承壓性,與上下其他含水層無水力聯系;礦床地質構造簡單,地層產狀平緩,未見其他不良工程地質現象。礦床地浸開採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條件簡單。
4)基本查明了巴彥烏拉和賽漢高畢鈾礦床的礦體特徵,二者礦體均以板狀為主,其次為透鏡狀,其中在巴彥烏拉礦床發育卷狀礦體,產狀近於水平。
5)基本查明了巴彥烏拉和賽漢高畢鈾礦床礦石特徵,二者礦石類型和鈾存在形式相類似,均為礫岩型和砂岩型,碳酸鹽含量普遍較低,平均為0.28%;礦石中鈾以吸附態鈾為主,次為鈾礦物,鈾礦物以瀝青鈾礦為主,次為鈾黑及鈾石、鈾釷石[6]。
3.2主要創新點
1)首次建立了古河谷型鈾成礦模式。二連盆地為夾持於隆起間的「碎盆」群,這既不同於中亞地台上的大型盆地,也不同於美國科羅拉多高原上的山間盆地,因此,跳出「層間氧化帶型」及「基底古河谷型」的固有找礦模式,向盆地內尋找「建造間古河谷型」,實踐證明在二連盆地尋找古河谷砂岩型鈾礦具有更大的找礦空間。該模式的建立豐富了鈾成礦理論,拓展了新的找礦領域,為該類型盆地及鈾礦床的勘查提供了理論基礎。鈾成礦作用包括原生沉積預富集、潛水氧化作用、層間氧化作用疊加成礦和油氣煤層氣還原作用4個階段[11]。
原生沉積預富集階段(圖8A):盆地兩側巴音寶力格隆起和蘇尼特隆起發育大量的富鈾地質(層)體,鈾含量最高可達到n×10-3,為下白堊統賽漢組沉積提供了豐富的物源和鈾源。賽漢組沉積期為溫暖潮濕氣候,灰色砂岩、砂礫岩中可見大量的炭化植物碎片及黃鐵礦,這為鈾的原始富集提供了豐富的還原劑。
圖8 巴 彥烏拉-賽漢高畢-齊哈鈾礦帶古河谷型砂岩鈾成礦模式
1—灰色泥岩;2—紫紅色泥岩;3—紅色泥岩;4—灰色砂岩;5—黃色砂岩;6—地層整合界線;7—地層不整合界線;8—氧化帶及前鋒線;9—斷層;10—含氧含鈾水滲入方向;11—深部還原氣滲入方向;12—礦體;13—新近系;14—古近系;15—賽漢組上段;16—賽漢組下段;17一基底岩石
A—原生沉積預富集階段;B—潛水氧化作用階段;C—層間氧化作用疊加成礦階段;D—油氣、煤層氣還原作用階段
潛水氧化作用階段(圖8B):晚白堊世至古新世(K2—E1),由於構造反轉,盆地處於長期隆升狀態。賽漢組長期暴露地表,伴隨在這一地質時期古氣候向乾旱、半乾旱的轉變,形成含氧含鈾水向盆內運移並沿地表垂直滲入,發生潛水氧化作用,形成鈾的富集成礦。U-Pb同位素測定成礦年齡為(63±11 )Ma。
層間氧化作用疊加成礦階段(圖8C):始新世(E2),古地表含氧含鈾水沿砂體向盆地中心繼續運移,由於賽漢組含礦砂體上部泥岩的隔擋作用,形成層間氧化作用,同時對早期潛水氧化作用形成的部分礦體造成破壞。當遇到含豐富的有機碳、黃鐵礦或煤氣等還原劑後,則再次疊加富集成礦。U-Pb同位素測定成礦年齡為(44±5)Ma。
油氣煤層氣還原作用階段(圖8D):由於礦床兩側斷裂構造發育,使深部煤成氣沿斷層上升至賽漢組的可能性很大,造成了對氧化帶進行還原改造作用,部分礦體完全隱伏於還原環境中,起到保礦作用。伴隨斷裂構造的活動,還原氣滲入作用伴隨成礦作用的始終,在鈾成礦作用過程中同時也增強了砂岩的還原能力。
2)應用層序地層學、沉積學理論,結合收集的地震剖面,對古河谷中所有鑽孔資料重新進行了分層對比及成因相分析,精細解剖了古河谷砂體的成因,認為古河谷砂體為多物源(橫向和縱向)、多成因相(河流相、三角洲相、沖積相)組成的帶狀砂體[12],鈾礦化主要受側向充填的三角洲砂體的控制,其次為河流相砂體,並不是普遍認為的古河谷砂體為單一的河流相砂體。
3)建立了古河谷型鈾礦找礦理論及方法。改變了固有的「從盆緣到盆中,從氧化帶到還原帶」的找礦思路;採用「構造、水文地質」戰略選區+「電法、淺震」確定砂體+「鑽探驗證了解環境+剖面控制尋找礦體」的技術手段,快速圈出砂體和氧化帶,定位潛水-層間氧化帶前鋒線及鈾礦體位置,提高找礦效率。
4開發利用狀況
隨著巴彥烏拉-賽漢高畢-齊哈鈾礦帶勘查工作的深入開展,相關的開發試驗工作也有序進行。2009~2011年,核工業二〇三研究所及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對巴彥烏拉鈾礦床相繼開展了室內及現場地浸試驗,2012~2013年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開展了地浸擴大試驗及礦床經濟可行性研究,評價巴彥烏拉鈾礦床採用酸法原地地浸開采是經濟可行的。2014年已基本具備地浸礦山的建設條件。
5結束語
巴彥烏拉-賽漢高畢-齊哈鈾礦帶是至今我國發現的最大規模古河谷砂岩型鈾礦帶,已初步圈出長約300km的帶狀砂體。目前只對賽漢高畢礦床開展了普查和對巴彥烏拉礦床開展了詳查工作,在古河谷內還發現了2個礦產地及一系列鈾礦點,且在齊哈日格圖礦產地發現了與層間氧化帶有關的富礦段,對鈾礦帶總體控製程度較低。因此,該礦帶成礦潛力巨大,經過進一步工作有望新落實3~5個中型以上鈾礦床,發展成特大型可地浸砂岩型鈾礦帶。
目前對賽漢組上段古河谷空間展布及砂體成因特徵、氧化帶前鋒線及礦體定位等研究還不夠深入,應在以後工作中加以系統研究。
參考文獻
[1]李榮林,等.內蒙古二連盆地電法資料整理解釋年度總結[R].核工業二〇八大隊,1998:22-68.
[2]陳安平,申科峰,等.內蒙古二連盆地烏蘭察布坳北東部1∶25萬鈾礦資源評價[R].核工業208大隊,2003:12-168.
[3]申科鋒,等.內蒙古二連盆地賽漢高畢—巴彥烏拉地區鈾礦普查[R].核工業208大隊,2005:11-156.
[4]申科鋒,等.內蒙古二連盆地賽漢高畢—巴彥烏拉地區鈾礦普查[R].核工業208大隊,2008:1-179.
[5]李洪軍,等.內蒙古二連盆地馬尼特坳陷1∶25萬鈾資源區域評價[R].核工業208大隊,2008:1-189.
[6]楊建新,梁齊端,等.內蒙古蘇尼特左旗巴彥烏拉鈾礦床B415—B319線詳查地質報告[R].核工業208大隊,2012:1-152.
[7]何大兔,等.內蒙古二連盆地中東部古河谷砂岩型鈾資源區域評價[R].核工業208大隊,2012.
[8]康世虎,等.內蒙古二連盆地烏蘭察布坳陷及周邊1∶25萬鈾資源[R].核工業208大隊,2013:1-185.
[9]張金帶,李子穎,等.鈾礦資源潛力評價技術要求[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2:1-211.
[10]焦貴浩,王同和,等.二連裂谷構造演化與油氣[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1-179.
[11]張金帶.進入新世紀以來鈾礦地質工作的探索與實踐[M].北京:中國原子能出版社,2013:84-99.
[12]魯超,等.二連盆地馬尼特坳陷西部砂岩型鈾礦成礦的沉積學背景[J].鈾礦地質,2013, 29(6):336-343.
我國鈾礦勘查的重大進展和突破進-—入新世紀以來新發現和探明的鈾礦床實例
[作者簡介]楊建新,男,1966年生,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1987年畢業於華東地質學院普查勘探專業,一直從事鈾礦地質勘查工作。2009年起擔任核工業二〇八大隊地勘一處處長,2012年8月任中核集團地礦事業部重大項目總地質師。先後獲國防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 項,中國地質調查局找礦二等獎1項,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找礦一等獎5 項。
⑶ 遼中南地區有哪些主要資源及工業
主要資源有盤錦的石油、本溪的鐵礦石、鎂礦、瓦房店的金剛石、營口的海鹽、岫岩的玉石等。工業主要有本溪鞍山的鋼鐵工業、營口的紡織工業、盤錦和大連的石油化工工業、大連的造船工業、大連和營口的海洋運輸業、瓦房店的軸承製造業。
⑷ 工業品種類有22個,都有哪些
工業的分類
1按部門分:
將工業劃分為許多工業部門是工業最基本的分類方法,我國一般將工業劃分為12個部門,即:冶金工業、電力工業、煤炭和煉焦工業、石油工業、化學工業、機械工業、建築材料工業、森林工業、食品工業、紡織、縫紉、製革工業及其他工業。
注意:工業部分的劃分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生產發展和科技進步,可能出現新的部門。例如隨著核能的利用出現核工業,隨著空間科學的發展,出現了航天工業。
2按性質分:
按照產品的性質我國一般將工業劃分為輕工業和重工業。
輕工業: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和製作手工工具的工業。
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為兩大類:
(1) 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如食品製造、煙草加工、紡織、皮革製作、造紙等工業。
(2) 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如文教體育用品、手工工具製造、醫療器械製造等工業。
重工業: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
重工業按其生產性質和產品用途,可以分為下列三類:
(1)採掘(伐)工業,是指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如:石油開采、煤炭開采、礦產開采和木材採伐等工業。
(2)原材料工業,指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基本材料、動力和燃料的工業。如金屬冶煉及加工、煉焦及焦炭、化學、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電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業;
(3)加工工業,是指對工業原材料進行再加工製造的工業。如機械設備製造工業、金屬結構、水泥製品、化肥和農葯等工業。
由於在近代工業的發展中,化學工業居於十分突出的地位,往往把化學工業獨立出來,把重工業和化學工業放在一起,合稱重化工業。
3.按主導因素分
(1)原料導向型工業:原料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較高,加工後體積與重量大大減少而價格又低廉的工業。例如製糖工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罐頭加工業等。
(2)市場導向型工業:指產品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較高,或加工後成品體積增大又不便運輸的工業。例如啤酒、傢具製造業等。
(3)動力導向型工業:工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企業為降低成本,把工廠建在能源供應量大的地方。例如電解鋁工業。
(4)勞動力導向型工業:需要勞動力的數量多,但技術要求不高的工業。例如服裝工業、電子裝配工業。
(5)技術導向型工業:對生產技術要求高,必須經過嚴格訓練,具有一定水平,並適合操作機器的工人才能上崗生產的企業。例如電子製造工業、衛星、飛機、精密儀表等工業。
⑸ 二連盆地古河道砂岩型鈾礦勘探狀況
二連盆地鈾礦地質工作自1979年全面開始,核工業208大隊經歷了3個找礦階段終於獲得顯著效果:①20世紀80年代尋找中-新生代砂岩型鈾礦;②20世紀90年代學習、消化、吸收和運用水成鈾礦理論探索可地浸砂岩型鈾礦;③實踐可地浸砂岩型鈾礦的找礦。
1.20世紀80年代
原核工業703航測隊、原核工業西北地勘局214隊、原北京第三研究所和原核工業203所等單位完成了航空放射性測量、放射性水化學測量、土壤地球化學測量、遙感地質和相關科研項目等區域性鈾礦地質工作。同時,核工業208大隊對發現的2082地區航放異常點和EL12水文地質鑽孔放射性異常進行了地面放射性物探測量,並開展了地表槽探、井探和淺孔鑽探工程揭露,提交了501、502和塔木欽塔拉等鈾礦(化)點(帶)。
2.20世紀90年代
核工業208大隊先後在二連盆地開展了各類資料的綜合研究及編圖、專題科研和帶鑽區調等工作。其中二連盆地水文地質條件研究及編圖、二連盆地烏蘭察布坳陷砂岩型鈾礦專題區調和二連盆地古河道型鈾礦調研等項目的完成對找尋二連盆地砂岩型鈾礦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積累了豐富的資料。與俄羅斯專家的技術合作等從不同角度認識了鈾成礦的特點與找礦遠景,尤其是中俄技術合作預測2081地區遠景區1300km2,並推測了氧化尖滅界線,判斷氧化來自東南方向;圈出塔木欽遠景區1600km2,並在EL12水文鑽孔附近推測出70km2的後生還原區。
3.21世紀以來
2002年實施了《內蒙古二連盆地烏蘭察布坳陷東部1∶25萬地浸砂岩型鈾礦資源調查評價》項目,完成鑽探工作量1594.64m,確認工作區在埋深50~100m之下有厚50~200m的河流相找礦目的層,其上、下有穩定的隔水層,含礦含水砂體疊加有後生黃色蝕變,局部有鈾礦化顯示。2003年開展了鈾礦區域評價,實施《內蒙古二連盆地烏蘭察布坳陷東部1∶25萬地浸砂岩型鈾礦資源調查評價》鈾礦區域評價項目和《內蒙古二連盆地地浸砂岩型鈾礦資源調查評價》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完成鑽探工作量9501.46m,初步確定了主要找礦目的層為下白堊統賽漢組,首次實現了二連盆地鈾礦找礦尋找新地區、新層位、新類型的戰略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