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技能是什麼_急需😖😖
(1)農業:①他們已經種植粟(我國是最早種植粟的國家之一);②他們種植蔬菜,飼養豬、狗等家畜,並打獵、捕魚.
(2)手工業:製造「彩陶」.
(3)生活情況:房屋為「半地穴式房屋」(北方房屋特點).
故他們已經過上了定居生活.
② 半坡人如何用紡線織布
距今6700年以前,在著名的仰韶文化的發 祥地渭河流域生活著一群人,過著一種以女性為中心的生活,他們就是著名的半坡人。當時正是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的鼎盛時期,從半坡遺址出土的陶、石紡輪、骨梭來看,半坡人已告別了披樹葉、裹樹皮的蒙昧,在穿著方面,有了固定的形式,初步具有了原始審美觀念。
半坡人的衣服來源有兩種,一是獸皮,二是植物纖維織成的布。人們通過狩獵活動不僅能獲得肉食,而且能獲得皮毛。半坡人用石刀剝去獸皮,柔軟光滑,美觀耐用,是冬理想的禦寒服裝。
陶、石紡輪、骨梭的發現使人們確信聰明的 半坡人已經掌握了紡線織布的技術。他們採用野生植物的纖維,如葛、麻等,用紡輪捻成線,織成布。當時的織布機是水平式的,一端固定經線,另一端系在腰際,使用時手持骨梭來回穿梭編織,雖然在遺址中沒有發現半坡人織出的布,但半坡人在一些陶器的底部留下了十分清晰的麻布印痕,這種麻布粗的類似今天的麻袋布,細的像帆布。
半坡遺址還出土裡281枚骨針,這些骨針製作精美細致,而且在針的尾部已經出現了可供穿線的針眼,這表明當時縫制衣物已相當普遍。至於衣服的式樣大概尚無定型,根據民族學和考古學資料來推測,一種式樣大概是連身的,把一塊麻布披在身上,腰間系根繩子,這種衣服無上、下衣之分,也無領無袖。另一種式樣「衣」和「裳」可能是分開的,像現在的短衫和短裙,下身主要是護腰和前身,這就是人類最原始的衣裳樣式了。衣服的出現不僅用來禦寒防暑,還起到了一定的裝飾作用。
從陶器的底部所留下的印痕看,人字紋居多,另外還有籃紋、席紋及布紋等,由此來看半坡人已相當普遍地使用了編織物,其方法和技巧,看起來幾乎和我們今天陝西省關中地區民間的方法沒有多大區別,從紡織的技術來看,已達到一定的水平。古代相傳的「伯余之初作衣也,淡麻索縷,手經指掛,其成就網羅」,大體上符合半坡人手工業紡織的技術
③ 原始農耕的半坡原始居民已會紡線、織布、制衣
我國原始農耕時代,已出現了原始紡織業。最早的織機遺存出土於河姆渡遺址。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織機。半坡原始遺址則出土了用以捻線的石制陶制紡輪。從半坡陶器底部發現的麻布印痕分析,當時最細的線紋直徑0.5毫米,已和今天的線差不多。半坡居民使用原始的織機,織成麻布,製成衣服。
④ 半坡原始居民的日常生活
(1)農業:①他們已經種植粟(我國是最早種植粟的國家之一);②他們種植蔬菜,飼養豬、狗等家畜,並打獵、捕魚。 (2)手工業:製造「彩陶」。 (3)生活情況:房屋為「半地穴式房屋」(北方房屋特點)。 故他們已經過上了定居生活。 半坡人已經處於農耕時代,他們過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正是他們農業生產的發展。屬母系氏族階段;都是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形態,兼有飼養、漁獵、採集等經濟活動;都會建築房屋,過著定居生活;都會使用和製作磨製石器和陶器。
⑤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已經掌握的技能或技術有哪些
相同點: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幾乎是同時出現的,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都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階段,這一時期,人們過著定居生活,進入原始農耕時期,並且普遍使用石器,進入了新石器時代。
認為它才是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或者說是新石器時代革命的主要內容。世界各地這一時代的發展道路很不相同。有的地方在農業產生後的很長一段時期里沒有陶器。
因而被稱為前陶新石器時代或無陶新石器時代;有的地方在1萬多年以前就已出現陶器,卻遲遲沒有農業的痕跡,甚至磨製石器也很不發達。所以並不是3個特徵齊備才能稱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Neolithic Period) 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見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於1865年首先提出的。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後,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
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年代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基本特徵和分期 一般認為新石器時代有3個基本特徵:開始製造和使用磨製石器;發明了陶器;出現了農業和養畜業。有的學者特別強調農業起源的意義。
⑥ 半坡居民的生產工具
半坡人以經營原始農業為主,使用的石器為比較精緻的磨製石器。坡人已大量使用石鏟、石斧、石鋤、砍伐器等生產工具,進入了較發達的原始農業階段。他們用石斧、砍伐器砍倒樹木,芟除雜草,並放火焚燒,再用石鏟翻掘土地,石鋤和尖木棒挖穴點種,最後,用石鐮或陶鐮收獲,食用時用石磨盤、石磨棒脫皮碾碎。
⑦ 半坡河姆渡居民在衣食住行上和生產方面各有哪些特點
一、半坡:(1)農業:①他們已經種植粟(我國是最早種植粟的國家之一);②他們種植蔬菜,飼養豬、狗等家畜,並打獵、捕魚。(2)手工業:製造「彩陶」。(3)生活情況:房屋為「半地穴式房屋」(北方房屋特點)。故他們已經過上了定居生活。
二、河姆渡:(1)農業:①他們已經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②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2)生活情況:房屋為「干欄式房屋」(南方房屋特點)故他們已經過上了定居生活總之: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已經處於農耕時代,他們過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正是他們農業生產的發展。半坡聚落與河姆渡聚落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
共性是:①兩者都處於大致相同的發展階段,屬母系氏族階段;②都是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形態,兼有飼養、漁獵、採集等經濟活動;③都會建築房屋,過著定居生活;④都會使用和製作磨製石器和陶器。
相異之處是:①地理環境不同;②建築房屋的特點不同;③農作物不同;④陶器製作的風格不同。因此,我們常認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乾旱地區農耕文明的特點,是黃河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濕潤地區農耕文明的特點,是長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84134871.html
初一歷史課本都有
⑧ 半坡原始居民掌握了什麼技術並在手工業方面取得了什麼成就
新石器時代 農耕:刀耕火種 制陶(彩陶技術)、紡織、工具製造(石器 骨器) 採集狩獵 馴養動物
⑨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有何特點
石器是早期人類最主要的生產工具,半坡人當時仍使用少量的打制石器,但磨製石器占絕大多數,說明半坡人已處於新石器時代。這把磨光鑽孔的石斧,是最典型的石器之一,石斧製作規整,孔的位置上下適中,左右對稱,安上木柄後,是一件非常得心應手的工具,它反映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石鏟和石鋤是翻地的工具,半坡人尚處於鋤耕農業時期。當時從事農業生產的第一步是砍倒燒光,即在一片荒地上用石斧和砍砸器把樹木和雜草砍倒,待其乾枯後放火燒掉,同時將草木灰翻入地下,然後用石鏟、石鋤翻地,疏鬆土壤,再用尖木棒等挖出一個個小坑,把種子撒播下去,叫點穴下種。莊稼成熟後,用石刀或陶刀收割谷穗,後來出現了石鐮,收割穀子更加方便,也提高了勞動效率。石磨盤和石磨棒是用來對穀子進行磨碎和去殼的,也是後來農村碾和磨的前身。從磨盤中間深凹的陷痕來看,這副磨盤已使用了很長的時間。 狩獵是人類最古老的獲取食物的方法,它在半坡人的生產活動中僅次於農業生產,處於第二位。半坡人最主要的狩獵工具是弓箭和石飛索。弓箭發明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此時,仍是半坡人最具殺傷力的武器。它用樹枝做弓,畜筋做弦,用石頭或獸骨磨成鋒利的箭頭,在當時可以說是威力無比。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國家的起源》一書中精闢地指出:弓箭對於蒙昧時代,正如鐵器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一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
在半坡遺址發現的20多種動物骨骼中,斑鹿的骨骼最多,這大概是當時捕獵最多的動物。對於捕獵的活物,吃不了時就暫時飼養起來,由此出現了原始的家畜飼養。半坡遺址發現的類似現在家畜的動物骨骼有5種,分別是豬、狗、牛、羊、雞,這也是最原始的家畜。半坡人通過飼養家畜,獲得乳汁、肉食和皮毛,解決了生活中的很多需要。 捕魚生產處於第三位。滻河為人們的吃水和捕魚提供了絕佳場所。捕魚工具中石網墜最多,也有少量漁鉤和漁叉。盡管沒發現漁網實物,但我們還是有理由認為捕魚方法以漁網為主,叉魚和釣魚為輔。值得注意的是,這枚魚鉤製作得非常精巧,它是用骨頭角料磨製而成,上面帶一個倒刺,這樣釣上的魚很難逃脫。它看似簡單,卻是一個極富才智的創造,從此以後幾千年魚鉤的形狀再未改變過,雖然它是骨制的,但大小、形狀、作用以至精美程度完全可與今天的鋼制魚鉤相媲美。 半坡人是否穿上了衣服?這是許多遊客關心的問題,在這里可以得到肯定的答復。我們現在看到的陶紡輪、石紡輪、骨梭、骨針都是遺址中出土的紡織工具,這個陶缽底部的布紋則是半坡人織的麻布印上去的。當時的人們可能割取了大麻、芝麻或葛麻的纖維,用紡輪捻成線或細繩,把線理成很多條經線,然後用骨梭把緯線織上去,每平方厘米經緯線大約各有10根。盡管今天看來這樣的布還很粗糙,但在當時人們卻如獲至寶,他們用骨針和線把布片縫在一起,穿在身上,就是最原始的衣服。 既然能織布,那編席子、編籃筐自然不在話下。遺址中出土了大量席紋陶片,席紋總共有11種,其中「人」字形最多,也一直沿襲至今。 工具製造是半坡人很重要的手工業生產,從當時人們使用的工具、武器、用具以及隨葬品等器物上,都可以看出工藝製作的痕跡。 石器的製造方法是半坡人主要的手工業技術,它能准確地體現出當時工藝發達的程度和技術水平。石器主要採取磨製的方法,同時也保持著相當原始的打制技術。在石砧上碰擊,得到大小適合的石料,然後決定進行打制或磨製。較大的磨製石器如斧、鋤、鏟之類,一般採取刃部磨光;小型的器物,如錛、鑿、錐、針及少量的斧和裝飾品,全是通體磨光,做得很規則。 穿孔是最重要的技術,一般用三種方法:錐琢穿孔法、錐鑽穿孔法、管筒穿孔法。而對於更細小的器物,這三種方法都難以適用。這枚骨針非常精巧細致,針柄寬不足1毫米,針眼僅0·4毫米,半坡人是怎樣鑽出這樣細小的針眼的?他們用什麼鑽頭和如何固定鑽頭,到今天仍是一個謎!
半坡人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不斷積累經驗、豐富知識,不斷有所思考、有所創造、有所提高,由此推動了人類社會從蒙昧走向文明的進程
在半坡人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房屋建築、彩陶紋飾中,隨處可見規則的幾何圖形和數字概念,有圓形、方形、三角形、矩形、菱形、梯形、平行線等,有的齒輪狀陶環上齒數達30多個;有的陶盆口沿上的紋飾恰好將圓周八等分……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等邊三角形的錐刺紋,外圈每邊8個孔,內圈第二層每邊5個孔,最里層每邊2個孔,三層大小不等的等邊三角形相套,共36個孔。在這個等邊三角形旁邊,是三條平行線,每條線上等距離有8個孔。形和數的概念在這個陶片上如此完美的體現,讓人不得不嘆服,半坡人的抽象思維也許遠遠高出我們的想像,數學已在萌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