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的發展歷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航空工業管理體制幾經變化。
1951年4月-1952年8月 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航空工業局
1952年8月-1954年9月 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機械工業部四局
1954年9月-1958年2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機械工業部四局
1958年2月-1960年9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機械工業部四局
1960年9月-1963年9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機械工業部四局
1963年9月-1982年4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機械工業部
1982年4月-1988年4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部
1988年4月-1993年6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航天工業部
1993年6月-1999年6月 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
1999年7月-2008年11月 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
2008年11月至今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1950年
1月5日中國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代部長何長工與中國空軍司令員劉亞樓聯名向中共中央提出《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意見》,建議成立航空工業建設委員會、航空工業管理局以及設立研究院等。
1951年
4月17日~29日中國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和政務院頒發《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決定》,宣布成立航空工業管理委員會,以聶榮臻、李富春、劉亞樓、何長工、段子俊、馬文為委員。聶榮臻為主任、李富春為副主任。4月29日,周恩來總理簽發中央人民政府文件,正式批准航空工業局成立,局址在沈陽。
1954年
7月3日新中國生產的第一架飛機----南昌飛機廠試制的初教-5(雅克-18)教練機首飛成功,通過國家鑒定。8月1日,毛澤東主席為此親筆簽署了嘉勉信。
8月18日株洲航空發動機廠試制愛姆-11(M-11)發動機成功。10月25日,中國毛澤東主席也給該廠親筆簽署了嘉勉信。
1956年
9月8日中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殲-5(米格-17)由沈陽飛機廠試製成功,經中國國家鑒定驗收,成批生產交付部隊使用。該機試製成功,標志著中國航空工業跨入噴氣時代。
1958年
7月26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架噴氣教練機殲教-1,首次試飛成功。8月4日,葉劍英元帥參加了在沈陽飛機廠舉行的慶功大會。
12月14日 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架直升機,7噸級直-5直升機在哈爾濱首飛成功。
1963年
9月23日,中國製造的第一種超音速噴氣式殲擊機--殲-6,首飛成功。殲-6是1960~70年代中國空軍主力戰斗機。
1964年
第一代霹靂-1空空導彈,經國務院特種武器定型委員會批準定型,投入小批生產。
1965年
6月4日,南昌飛機廠自行設計的超音速強擊機--強-5飛機,首飛成功。
1966年
1月17日,沈陽飛機廠製造的第一種兩倍音速殲擊機--殲-7,首飛成功。
1969年
7月5日,中國自行設計、沈陽飛機廠製造的第一種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首飛成功。
1970年
12月25日,西安飛機廠試制的運-7飛機,首飛成功。
1974年
12月25日,西安飛機廠製造的運-8飛機,在閻良機場首飛成功。
1980年
9月26日,中國自行設計的運-10大型客機首飛成功。這也是第一架飛越世界屋脊的中國製造飛機。
1998年
3月23日,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戰斗機----殲-10飛機首飛成功。殲-10於2004年7月19日被批准設計定型。
1999年
10月3日,由中美合作生產上海飛機製造廠製造的MD-90-30干線客機在上海首飛成功。10月28日通過FAA適航審查。
12月,中國製造的殲-11(J-11A,為進口俄羅斯蘇-27散件組裝)戰斗機,首次試飛成功 。
2000年
3月12日-14日,新舟60飛機給國家領導人做了匯報表演,被認為是適合中國支線航空運輸的飛機。
2000年
6月,中國民航適航部門批准新舟60(MA-60)飛機型號合格證,同時正式批准將改進後的運7-200A飛機定名為「新舟60「(MA60),列為產品型號。8月3日,首架「新舟60」飛機交付四川航空公司,8月12日正式投入運營。
2003年
12月26日成都飛機廠製造的殲-10雙座戰斗機,首飛成功。
2007年
2月27日,在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殲-10飛機獲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2月21日 ,ARJ21-700新支線飛機首架試飛機按計劃如期完成總裝下線。
2008年
6月29日,中國製造新型渦槳支線飛機新舟600飛機在西安總裝下線。
10月10日,新舟600飛機在西安首飛成功。
2009年
8月31日,中國設計研發、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製造的第一種艦載重型殲擊機--殲-15,首飛成功。
2011年
1月11日,中國自行設計研發、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製造的第一種隱形重型戰斗機--殲-20工程驗證機,首飛成功。
2013年
1月11日,中國自行設計研發、中航工業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製造的第一種重型運輸機--運-20,首飛成功。
中國航空工業創建60多年來,研製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與發達國家在役航空裝備性能相當的航空器。以殲-10為代表,軍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跨越;以「太行」發動機為代表,軍用航空發動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從渦噴向渦扇、從中等推力向大推力跨越;以預警機等特種飛機裝備為代表,航空裝備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跨越。
❷ 誰的發明使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
瓦特的發明使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
1769年,瓦特改良蒸汽機。它使人類跨入蒸汽時代。
19世紀70年代,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美國人愛迪生為電器發明作出重要貢獻。德國人卡爾本次發明了以汽油內燃機為動力的世界上第一輛車。美國人萊特兄弟製造飛機並試飛成功。
工業化最初只是一種自發的社會現象,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這種以大規模機器生產為特徵的工業生產活動向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狹小的地方市場提出挑戰,老的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容量的需求。
同時,資本積累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為工業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工業化是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其初期,一些先行的工業化國家為實現人口自由流動和提供充足、廉價的勞動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會勞動組織系統。
❸ 中國歷史上第一架飛機產於什麼時候
清朝末年(1909年9月),由馮如設計製造。
內容介紹:
馮如1884年出生於廣東恩平一個農民家庭。12歲時,馮如隨舅父前往美國舊金山謀生,在那裡目睹了處於上升時期的資本主義社會和工業化城市,幼小的心靈深受震撼。他在日記里寫了這樣一段話:「嘗謂國家之富強,由於工藝發達,而工藝發達,必有賴於機器。非學習機器不足以助工藝之發達。」經過10年的工作實踐和學習,馮如終於精通了機械和電機的專門技術知識,能夠熟練地設計和製造各種機器。
1906年,馮如開始收集有關設計、製造和駕駛飛機的資料,實施飛機製造計劃。經過努力,1909年9月,馮如終於在世界第一架飛機問世僅僅6年的時間內,造出中國人自己設計的第一架飛機,命名為「馮如1號」。
1909年9月21日傍晚,「馮如1號」正式試飛。馮如駕駛著飛機,冒著強風,在美國一個農場崎嶇不平的地面上起飛,圍繞一座小土山作橢圓形航線的繞空飛行,高度保持在10至15英尺之間。飛機飛行了一圈,航程約半英里,這表明飛機具有良好的飛行性能,能夠順利地進行操縱。馮如首次試飛成功,標志著中國航空史的開端。
(3)飛機工業化多少年擴展閱讀
馮如(1884~1912年),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製造師和飛行家。號鼎三,廣東恩平人。 馮如是漢族廣府人,生於廣東恩平的一個貧農家庭。他從小喜歡製作風箏和車船等玩具。對神話故事尤其是飛天故事更是滿心嚮往。12歲隨父漂洋過海到美國謀生。
他目睹美國先進工業,認為國家富強必須依靠工藝的發達,改變中國貧窮落後面貌非學習機械、發展工藝不可。他在研製出一些機械的基礎上投入了飛機製造,第二次製造飛機並試飛獲得成功,獲得美國國際航空學會頒發的甲等飛行員證書,大長中國人的志氣。
馮如傳奇的一生,創造的「六個第一」,提出了航空戰略理論,馮如被譽為「中國航空之父」。對中華民族航空事業和人民空軍發展帶來的深遠影響。
1912年8月25日,馮如在廣州郊區作第二次飛行表演。這一天,馮如駕駛飛機凌空而上,高約120英尺,東南行約5英里。馮如意欲使飛機飛得更高,將兩手所持之機關一抽,不意用力過猛,該機直上,頭高尾低,飛機不幸墜落。馮如的頭、胸、腿等處均受重傷,一代英才最終因失血過多,搶救無效,壯烈犧牲,時年29歲。
❹ 飛機的發明使人類交通運輸領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美國的工業革命晚於英國半個世紀,它幾乎是在一片空白的土地上開展起來的。工業化開始之前,美國90%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英國及歐洲需要的糧食和其他農業原料。絕大部分工業處於手工業生產階段,大多數製造品依賴從英國進口。
政治前提:獨立戰爭後,美國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制度,為工業革命創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工業化問題很快提上議事日程。
國際環境:美國遠離動亂的歐洲,南北有弱國為鄰,東西有兩大洋保護,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一方面使美國有可能長期保持和平安定局面,較少遭受戰爭破壞,有助於工業生產持續、穩定的發展;另一方面,有條件打著中立國的旗號,利用歐洲戰爭,坐收漁翁之利。
資本積累:美國工業革命所需資金有以下幾個來源:第一是奴隸貿易;第二是掠奪印地安人的土地;第三是西部土地投機;第四是聯邦政府償還國債的政策。
美國還有一個潛在的廣闊的國內市場,西部處女地不斷地吸引著移民前往開墾,而西部的開發就意味著國內市場的擴大。
勞動力:美國是一個移民組成的國家,外國移民源源不斷地涌進美國,為美國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據統計,1790—1860年間,進入美國的移民達500萬人。其中不少人是熟練的手工業者,美國第一架水力紡紗機就是英國人斯萊特製造的。
契機:1807年的禁運法案和1812—1814年的英美戰爭,是美國工業革命開始的契機。在此期間,海外貿易受到限制,工藝品必須自己製造,於是早期棉紡織業、製造棉毛紡織品、鐵器、五金器具及其他日用品的工廠,如雨後春筍一樣在全國各地建立起來。1859年,美國造船、機車、農機三項產值達3600萬美元。鐵路的發展推動了管理的進步。由於極為有利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條件,美國的工業革命進展得特別迅速,很快超過英國,成為世界上頭號工業強國
再有就是是美國早期的科學管理思想。
補充:
英國首先進行工業革命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其次,英國通過圈地運動,聚集了大量勞動力,多年的還外貿易和殖民擴張,為英國積累原始資本和提供了廣闊的原料地,更有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這是後來的法國,德國等,都無法比的。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大,手工生產已無法滿足需求,於是,一場機器生產革命必然爆發。
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1)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2)消除農業中的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勞動力和國內市場;(表現在英國即圈地運動)(3)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提供了資本主義大工業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勞動力和巨額的貨幣資本(殖民);(4)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長期的發展,為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准備了技術條件。
一般認為,蒸汽機、焦炭、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工業革命都是以輕工業開始,向其他部門發展。在瓦特改進蒸汽機之前,整個生產所需動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隨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工廠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工業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其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人類的現代化進程推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類推向了嶄新的蒸汽時代
另外,在各國轟轟烈烈革命時,中國清王朝正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這也是鴉片戰爭得一個原因。
工業革命對19世紀的科學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工業革命的影響,①使世界由手工製作解放,標志著機器時代的來臨。②拉近世界各國的距離。③沖擊舊制度、舊思想。④西方殖民掠奪加強,殖民地人民更加貧困,艱難,使東方從屬於西方。⑤鞏固了資產階級在世界各國的統治基礎。⑥世界出現兩大對立階級,矛盾升級。⑦掀起 自由主義 思潮。
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它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工業革命是生產技術的變革,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關系的變革。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它使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場。從社會關系說,它使社會明顯地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❺ 中國的工業化是從1949年算起也只用了72年對嗎
不對。應該73年。
❻ 中國古代有很多偉大的發明,為什麼中國在燦爛的傳統文化影響下,沒有發明出第一架飛機
飛機是工業化的產物,中國的傳統發明和生產力水平沒有達到工業化的標准,因為中國只是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的社會形態。
❼ 三次工業革命分別是什麼時候
第一次工業革命:機械化
時間: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大概是1950年到今天)
特點:第三次工業革命相對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了更加巨大的變化。不再局限於簡單機械,原子能、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人工材料、遺傳工程等具有高度科技含量的產品和技術得到了日益精進的發展。以互聯網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幾乎把地球上的每個人都聯系了起來,工業中的生產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機器人。人類在這個時代的「野心」不再局限於放眼所及的地球,而是星辰大海,並且在航天技術的高速發展下得到了實現。
(空間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創了空間技術發展的新紀元。
1958年,美國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
1959年,蘇聯發射的「月球」2號衛星成為最先把物體送上月球的衛星。
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飛船率先進入太空。
1969年,美國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70年代以來,空間活動由近地空間為主轉向飛出太陽系。
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中國宇航空間技術迅速發展,現已躋身於世界宇航大國之列。
1981年,美國第一個可以連續使用的哥倫比亞太空梭試飛成功,並於2天後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飛船、飛機等3種特性,是宇航事業的重大突破。
(原子能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1945年,美國成功試制原子彈。
1954年,蘇聯建成第一個原子能電站。
(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1946年,出現第一代計算機為電子管計算機。
1959年,出現第二代計算機為晶體管計算機。
1964年,出現第三代計算機為集成電路計算機。
1970年,發展為第四代計算機為大規模集成電路機。
第四次工業革命:智能化
時間: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間比較模糊,2010年7月,德國政府通過了《高技術戰略2020》,把工業確定為十大未來項目之一,到今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成就並沒有覆蓋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規模。我們現如今應處於第三次工業革命到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的過渡期。
特點:在《高技術戰略2020》中,德國政府希望在未來10-15年的時間里,最大程度地實現生產的自動化。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承擔核心技術支持,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會代替人工,甚至是完全替代,實現「無人工廠」。雖然第四次工業革命對人工的解放做到了極致,但是有關於高度智能的機器人在具有「思維」後會對人類產生不利企圖的擔憂也隨之而來。
智能工廠、智能生產、智能家電、人機交互、3D技術、網路通訊技術、物聯網、資源整合、移動互聯網、數字化製造、大數據革命、機器自組織、雲計算、高度數字化
❽ 中國的第一架飛機是怎麼時候誕生的
清朝末年(1909年9月),由馮如設計製造。
內容介紹:
馮如1884年出生於廣東恩平一個農民家庭。12歲時,馮如隨舅父前往美國舊金山謀生,在那裡目睹了處於上升時期的資本主義社會和工業化城市,幼小的心靈深受震撼。他在日記里寫了這樣一段話:「嘗謂國家之富強,由於工藝發達,而工藝發達,必有賴於機器。非學習機器不足以助工藝之發達。」經過10年的工作實踐和學習,馮如終於精通了機械和電機的專門技術知識,能夠熟練地設計和製造各種機器。
1906年,馮如開始收集有關設計、製造和駕駛飛機的資料,實施飛機製造計劃。經過努力,1909年9月,馮如終於在世界第一架飛機問世僅僅6年的時間內,造出中國人自己設計的第一架飛機,命名為「馮如1號」。
1909年9月21日傍晚,「馮如1號」正式試飛。馮如駕駛著飛機,冒著強風,在美國一個農場崎嶇不平的地面上起飛,圍繞一座小土山作橢圓形航線的繞空飛行,高度保持在10至15英尺之間。飛機飛行了一圈,航程約半英里,這表明飛機具有良好的飛行性能,能夠順利地進行操縱。馮如首次試飛成功,標志著中國航空史的開端。
❾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發明及具體時間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產品
1、1765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
「珍妮機」一次可以紡出許多根棉線,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珍妮機的出現,使大規模的織布廠得以建立。
2、1778年——約瑟夫·勃拉姆發明了抽水馬桶。
抽水馬桶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的重力,將水的勢能轉換為水的動能,從而裹挾著排泄臟物進入下水管道。
3、1796年——塞尼菲爾德發明了平版印刷術。
平版印刷術是製版印刷方法的一種,與凸版印刷和凹版印刷相對而言。平版印刷的文圖和空白部分在同一平面上,利用只有圖文部分才能著墨、著色的原理進行印刷。
4、1781年——詹姆斯·瓦特發明了改進了鈕考門蒸汽機,現代蒸汽機成型。
蒸汽機是將蒸汽的能量轉換為機械功的往復式動力機械。蒸汽機的出現曾引起了18世紀的工業革命。直到20世紀初,它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動機,後來才逐漸讓位於內燃機和汽輪機等。
5、1825年——斯蒂芬森發明的蒸汽機車試車成功。
蒸汽機車是利用蒸汽機,把燃料的化學能變成熱能,再變成機械能,而使機車運行的一種火車機車。1814年,英國人喬治·斯蒂芬森發明了第一台蒸汽機車,從此開始,人類加快了進入工業時代的腳步,蒸汽機車成為這個時代文化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和關鍵工具。
5、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製造出人類歷史上第一架飛機,取名「飛行者1號」。
機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有人將它與電視和電腦並列為20世紀對人類影響最大的三大發明。萊特兄弟的偉大發明改變了人類的交通、經濟、生產和日常生活,同時也改變了軍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