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中國工業化奠定基礎的是什麼
第一個五年計劃。
解放初期,我國工業基礎極端落後。1949年工業總產值140億元,工業產品中鋼15.8萬噸,原油12萬噸,原煤3200萬噸,發電量43億度,水泥66萬噸。不僅工業資本存量小,工業生產技術落後,工業結構也不合理:工業總產值中生產資料工業只佔26.2%。
經過三年經濟恢復,1953年新中國開始實施「一五」計劃,並確立了以重工業優先發展為主導的新中國工業化發展的主要方向。
「一五」時期,我國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8.4%,其中原煤產量增長98.5%,原油、發電量、鋼、機床產量分別增長1-3倍,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平均每年提高6.3%,其中工業勞動生產率提高15.5%,工業企業百元資金實現利稅由1952年的25.4元增加到1957年的34.6元。
據統計,「一五」期間,開工的工業建設項目達1萬多個,其中以156項工程為中心的重點建設,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被譽為新中國工業的奠基石。飛機、汽車、重型和精密機器等一大批基礎工業部門從無到有建立起來。「一五」時期,被公認為新中國前30年發展穩定、投資效益最高的時期。
⑵ 中國近代工業是如何起步的
中國近代工業化起步於洋務運動時期。
洋務企業:中國近代工業化的起步
(1)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
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製造局。
(2)近代民用工業的創辦
洋務運動後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規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
⑶ 中國是先發展的重工業還是輕工業
中國是先發展的重工業。先發展了重工業才能使得國家長期穩定的發展,確定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主要基於中國工業的基礎極其薄弱。
發展重工業戰略與落後的農業之間的矛盾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合作化進程。優先發展重工業需要直接或間接從農業方面積累,這就要求實行農產品的低價政策。
新中國成立後在經濟發展戰略上基本上是對蘇聯的全面模仿,而蘇聯實行的就是重工業優先的發展戰略。新中國受到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軍事上的嚴密封鎖和遏制,為了國防安全的需要有必要大力發展軍事工業、重工業。
(3)新中國成立後工業從哪裡起步擴展閱讀:
在過去的產業經濟學中,往往根據產品單位體積的相對重量將工業劃分為輕重工業。產品單位體積的重量大的工業部門就是重工業,重量輕的就屬輕工業。屬於重工業的工業部門有鋼鐵工業、有色冶金工業、金屬材料工業和機械工業等。
重工業的產品是實現社會擴大再生產的物質基礎。在技術不斷進步的條件下,就社會各物質生產部門之間的發展關系來說,重工業的增長速度一般地要快於輕工業和農業,這是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一般規律。
重工業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包括工業本身)提供原材料、動力、技術裝備等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是實現社會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物質基礎。一個國家重工業的發展規模和技術水平,是體現其國力的重要標志。
⑷ 標志近代中國和現代中國工業化起步的歷史事件分別是什麼
近代工業起步:1861年,曾國藩創辦安慶軍械所。
現代工業起步: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1956年,長春一汽,鞍山鋼鐵公司,哈爾濱飛機製造廠等的誕生標志著中國現代工業邁出了第一步。
⑸ 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如何起步的取得了怎樣的成效有何特點
在貧窮時期艱難起步,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是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成效: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時期,積極探索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工業化道路,工業化的戰略重心逐步轉向在配置資源中發揮市場作用、低成本出口導向、建設開放型經濟、基於產業演進規律不斷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並強調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之間的關系。
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中國無產階級成為統治階級後,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建立自己的物質技術基礎,使機器大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取得優勢地位,使社會主義國家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過程。
拓展資料:
在中國,無產階級成為統治階級後,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建立自己的物質技術基礎,使機器大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取得優勢地位,使社會主義國家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過程。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性質 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工業化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後者是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所有制和僱傭勞動者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為基礎,以榨取最大的利潤為目的,依靠對國內外人民的殘酷剝削來實現的。前者是以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已成為國家主人的勞動者直接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為基礎,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為目的,它立足於自力更生,主要依靠社會主義的內部積累,同時也根據平等互利原則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來實現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意義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各國無產階級尤其是原來經濟落後的國家的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後所面臨的共同任務。只有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才能用它提供的先進生產資料來裝備、改造工業、農業、運輸業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盡快提高勞動生產率,滿足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才能加強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團結,維護國家的安全與獨立,履行工人階級的國際義務,並逐步地為在將來向共產主義過渡准備好物質條件。對於已經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但原來工業基礎比較落後的國家來說,只有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完成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使社會主義國家擁有自己的強大的物質基礎以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充分顯示出來。
⑹ 工業化起步於那一年
1782年英國人瓦特發明了蒸汽機,標志著世界工業化的開始。
世界工業化始於18世紀的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工業革命是指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從工廠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轉變的過程。隨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加速了圈地運動,產生了大批無產者。同時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開發,使大量財富集中到英國資產階級手中。另外經典力學、熱力學等學科的理論創新也為工業革命帶來了契機。 17 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國家。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80年代開始,到19世紀中期基本結束 。
中國的工業化始於解放後,新中國1953年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內容的核心就是「一化三改造」。一化就是建議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三改造就是逐步實現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⑺ 新中國工業發展歷史
一、近代工業的起步
洋務運動引進機器生產,傳播了自然科學知識,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創辦了第一批近代工業企業,這是不同於傳統手工業生產的新興工業形式。他的出現表明中國經濟領域近代化開始起步。
二、19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產生。
隨著封建經濟解體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由於外商企業的刺激和洋務運動的誘導,中國民族工業(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興起。代表企業:陳啟沅在南海創辦的機器繅絲廠。
三、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
主要是《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放鬆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成為戊戌變法運動的根本原因)。
四、「一戰」期間,民族工業出現了「黃金時代」,短暫繁榮。
其原因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鼓舞了民族資產階級;「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
五、民族工業日益萎縮。
「一戰」後,帝國主義卷土重來(尤其日本),民族工業再度受挫。抗戰勝利後,由於國民黨發動內戰等因素,民族工業停滯不前。
⑻ 新中國的工業化是在蘇聯的影響下起步的,走中國工業化道。。。。 求解!!!最好簡單說明一下,謝謝!!!
答案:D
新中國建立之初,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選擇
了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主要特徵的工業化發展道路,使中國迅速走出戰爭破壞的陰霾,並建立了獨立的和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為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但
蘇聯工業模式也帶來了重工業畸形發展、農業發展滯後等問題。從歷史角度看,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具有特定的時代意義,對奠定中國工業基礎發揮了巨
大作用。
⑼ 我國四大工業基地都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發展的嗎
我國四大工業基地不都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發展的,遼中南工業基地是老工業基地,建國前就有,現有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一、遼中南工業基地(含沈陽、撫順、鞍山、本溪、大連、遼陽、營口等一系列工業城市),該地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工等重工業為主。
二、京津唐工業基地(以北京、天津、唐山為頂點的三角地帶,唐山的「唐」,不是塘沽的「塘」),有鋼鐵、機械、化工、電子、紡織等工業,它是我國第二大綜合性工業基地;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三、滬寧杭工業基地又叫長江三角洲(以上海、南京、杭州為頂點的三角地帶,也稱長江三角洲),它是我國第一大綜合性工業基地,輕重工業都很發達;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最高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四、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含廣州、深圳、珠海、惠州、東莞、佛山、中山、江門等一系列工業城市),該地以服裝、電子、玩具、食品等輕工業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