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經的南斯拉夫被稱作「巴爾干之虎」,它們巔峰時期到底有多牛
曾經的南斯拉夫之所以被稱為「巴爾干之虎」那是因為南斯拉夫在鐵托的統治下,達到了巔峰時刻。在那期間,他們發展了工業文化,經濟也提升了很多,人均收入也很高,百姓們的生活也很穩定。
在60年代的時候,在鐵托的帶領下,他讓南斯拉夫實現了工業化,在經濟方面更是超越了很多社會主義國家,在70年代的時候,他們國家的軍事力量就已經很強大了。但是自從鐵托死了以後,就再也沒有一個厲害的人物可以很好的駕馭南斯拉夫,甚至還爆發了很多社會矛盾,最後在1992年的時候,南斯拉夫徹底的解體了。
2. 被稱作「巴爾干之虎」的南斯拉夫在巔峰時有多強對此你有何了解
二戰爆發後,南斯拉夫被迫捲入戰爭,1941年,納粹兵團橫掃國土,德國人宣布塞爾維亞為佔領區,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人的聚居區建立傀儡政權,其餘土地被德國聯盟瓜分。在這樣的狀態下,鐵托領導游擊隊跟納粹進行殊死搏鬥,逐漸壯大起來。1943年是鐵托的游擊隊兵力達到30萬,實際控制南斯拉夫2/3的土地,讓希特勒大為惱火,經過殘酷搏鬥之後,鐵托取得勝利,重建南斯拉夫。
在鐵托的領導下,南斯拉夫抱團取暖,積極服務於新國家,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南斯拉夫逐漸發展成地區大國,贏得巴爾干之虎的美譽。戰後20多年,南斯拉夫實現高度工業化,人均GDP超過所有社會主義國家。70年代的南斯拉夫,36%的人擁有汽車,每1.8個家庭就有一台電視機,並且軍事力量十分雄厚,有100萬裝備精良的軍隊,光是這些簡單的數據,就能理解鐵托的南斯拉夫有多強大了。
3. 南斯拉夫有汽車工業嗎
南斯拉夫有汽車工業,在鐵托時期南斯拉夫就有汽車工業,不過生產的都是一些來自義大利菲亞特六七十年代技術落後的小型汽車。
4. 南斯拉夫有多強大連假護照都成搶手貨,為何15年就解體了
歷史上曾經赫赫有名的南斯拉夫,在上世紀鐵托時期是除蘇聯、中國以外,實力最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其領土面積達26.6萬平方公里,人口2300萬。不僅經濟發達,民眾富裕,軍事力量也號稱全球第四,是實至名歸的「巴爾干之虎」。
一個是權利過於分散,很難集中,二一個就是各個加盟共和國權力極大,尾大不掉。在經濟上,又完全平等,無論哪個共和國出現困難,其他共和國必須不遺餘力予以援助,這種政策完全不顧及各個加盟共和國的實力,引起各個共和國嚴重不滿,最早獨立的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就是最富裕的國家。可以說,狹隘的民族自私利己主義是南斯拉夫解體的根源。
5. 科索沃戰爭中的高科技有那些急!!
戰斧巡航導彈 F117 B——1B和B——2
石墨炸彈 等等
科索沃戰爭是發生在20世紀末的一場重要的高技術局部戰爭,是美國為了獨霸全球、利用北約這個地區組織對南斯拉夫聯盟進行的一場非正義、反人道的戰爭。它的直接導因是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科索沃是南聯盟所轄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一個省,面積1.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20萬,90%以上是阿爾巴尼亞族,其餘是塞爾維亞族、黑山族等。由於歷史原因,科索沃的塞、阿兩族長期不和,阿族要求建立「科索沃共和國」,並謀求從南聯盟分離出去,最終與阿爾巴尼亞合並。而塞族則將科索沃視為自己民族歷史和文化的搖籃,不願放棄那裡的一寸土地。阿塞兩族針鋒相對,互不讓步。一些阿族極端分子成立了「科索沃解放軍」,號召阿族人起義,並策劃了一系列襲擊和暗殺事件,使暴力沖突逐步升級。從1998年2月開始,科索沃局勢急劇惡化。
科索沃的民族矛盾正好被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所利用。冷戰後,美國希望通過擴大北約的職能范圍,使其成為自己獨霸全球的工具,在聯合國安理會「不聽話」的情況下,利用北約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波黑戰爭和科索沃危機正是北約新戰略的「試金石」,通過在波黑、馬其頓,隨後在科索沃駐軍,力爭將俄羅斯從其傳統的勢力范圍巴爾乾地區排擠出去。同時,肢解南聯盟或使其屈服。將整個巴爾乾地區完全納入北約戰略體系之中,完成東擴和對俄羅斯的戰略擠壓。因此,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從一開始就積極捲入科索沃危機,使其逐漸國際化,並著手准備對南聯盟動武。1999年1月,美國以武力強迫科索沃沖突雙方依美國的方案到法國的朗布依埃進行談判。談判中,南聯盟表示其他條款均可接受,只有北約軍隊進駐科索沃這一涉及南領土主權的條款不能接受。談判最終破裂,北約於是迫不及待地對南聯盟動武。3月24日,北約以「保護人權」之名,對南聯盟發動了代號為「盟軍」的空襲行動,將南聯盟拖入戰爭的深淵。
北約的空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3月24日到27日,共進行了四輪,目標集中在南聯盟的防空體系、指揮和控制中心、軍工廠和在科索沃的塞族軍隊。3月28日,北約開始了第二階段空襲,目標轉為對北緯44度以南的南人民軍地面部隊和軍用物資進行攻擊,企圖破壞南的戰爭機器,迫使南屈服。4月13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宣布對南聯盟的空襲進入第三階段,擴大空襲范圍,增加空襲強度。北約對南聯盟境內的所有軍事目標進行24小時不間斷轟炸;另一方面,為了削弱南聯盟人民的抵抗意志,北約還對南聯盟的民用設施,如橋梁、鐵路、公路、工廠、電視台、通訊系統和電力系統等進行狂轟濫炸。此外,美國還向巴爾干派遣地面部隊和「阿帕奇」攻擊直升機,為地面進攻作準備。
據統計,北約在這次戰爭中共派遣飛機1000多架,艦艇40多艘(其中美國約730架飛機、24艘艦艇,北約其他國家約325架)。飛機共出動32000架次,投彈13000噸,使用了大量殺傷性能極強的新式武器,造成南聯盟1800多名平民喪生,6000多人受傷,近百萬人淪為難民,20多家醫院被毀,300多所學校遭破壞,還有50多座橋梁、12條鐵路、5條公路干線、5個民用機場被炸毀,39%的廣播電視傳播線路癱瘓,大批工廠、商店、發電廠被毀,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多億美元,這一數字超過了南斯拉夫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的損失。至於軍人的損失,北約方面雖然宣稱南聯盟軍隊有5000人喪生,萬人受傷,但南聯盟只承認有462名軍人和114名警察部隊人員在空襲中死亡(戰後核查結果表明,南軍的實際損失與北約公布的數字相差很大)。
南聯盟軍民不畏強暴,英勇抗戰,擊落了包括美國人自詡「擊不落」的F117A隱形戰斗機在內的61架北約飛機,以及無人駕駛飛機30架、直升機7架、巡航導彈238枚。以美國為首的、擁有19個成員國的全球最大軍事集團,經過78天的狂轟濫炸,使用了包括B——1B和B——2戰略轟炸機在內的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付出了約130億美元的高額戰費,竟不能使一個只有10萬平方公里的小國屈服,使北約丟盡了臉面。北約繞過聯合國,對一個主權國家大打出手的做法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尤其是北約在5月7日出動B2戰略轟炸機、用5枚導彈對我駐南使館進行襲擊,造成3名記者死亡、20多位外交人員受傷、館舍嚴重毀壞。北約的這一野蠻暴行遭到了中國人民和世界愛好和平人士的強烈譴責,北約在外交上越來越孤立。迫於壓力,北約不得不重新回到聯合國的渠道和政治解決的道路上來,6月10日,聯合國安理會以14票贊成、1票棄權(中國)的表決結果通過了由西方7國和俄羅斯提交的科索沃問題決議。表決之前,南聯盟開始從科索沃撤軍,北約宣布暫停對南的空襲。至此,北約對南聯盟的空襲結束。6月20日,北約正式宣布結束對南轟炸。
科索沃戰爭的規模雖屬局部,但影響卻十分深遠: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准則受到了粗暴地踐踏,聯合國的權威大大受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開了干涉別國內政的危險先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恣意妄為。戰爭表明,世界多極化和單極化的斗爭從幕後走到了前台,訴諸武力,越來越可能成為美國建立單極格局的主要手段,美國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成為世界動盪不安和局部戰爭頻出的主要根源。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最主要的任務。
6. 曾經的南斯拉夫究竟有多牛
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中,蘇聯是老大,南斯拉夫就是二哥了。南斯拉夫是東歐最強大的國家,那時候可是被稱為“巴爾干猛虎”。軍事實力和經濟水平,在社會主義國家中都是相當強大的存在。1945年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共產黨擊敗德國侵略者,建立了南斯拉夫共和國,其加盟國多達六個,分別是黑山、馬其頓、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黑山聯合組成,基本和前蘇聯是一個經營模式,都是加盟國性質。相對開放的國家制度促成了南斯拉夫的快速發展,上世紀70年代,南斯拉夫就已經一躍成為東歐地區少有的發達國家,其軍事力量也可以說是東歐一霸。
所以當時的南斯拉夫確確實實是個強國,不僅是軍事上,經濟上的成就也令人矚目。可惜隨著蘇聯的解體,曾經強盛的南斯拉夫聯盟也土崩瓦解了,現在再回顧那段歷史,確實是非常可惜的。
7. 南斯拉夫經濟軍事都很強大,解體後各個國家生活得如何
提到南斯拉夫,就不能不提鐵腕人物鐵托。正是在他的帶領下,巴爾乾地區的斯拉夫人,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戰勝法西斯侵略者,組建南斯拉夫統一聯邦國家。
雖然同屬於斯拉夫人,但是當時的南斯拉夫各個共和國之間,宗教和民族矛盾卻暗流涌動,只是依靠鐵托的個人威望,來維持表面的統一局面。
鐵托去世後,南斯拉夫各個加盟國紛紛獨立。在經歷了兩次解體後,昔日的「巴爾干之虎」分解為6個國家。
鐵托治理時的南斯拉夫,曾經是經濟和軍事實力都很強大的紅色政權,可謂國家富強,人民富裕。
(黑山獨立後的民眾)
三、各國獨立後的現狀。
南斯拉夫解體後,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經濟基礎不同,各個獨立共和國的發展狀況,也並不相同。
憑借南斯拉夫時代打下的工業基礎,斯洛維尼亞獨立之後背靠歐盟,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工業得以迅速騰飛,很快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工業強國。在2.02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上,206萬國民創造了480億美元的GDP總量,國民人均產值2.3萬美元,遠遠領先於昔日的聯邦兄弟國。
克羅埃西亞也邁入了發達國家之列,經濟狀況僅次於斯洛維尼亞。這個國家人口417萬,領土面積5.659萬平方公里,GDP總量548億美元,人均產值1.3萬美元。雖然工業不如斯洛維尼亞,但旅遊等第三產業更加發達。
作為前南斯拉夫的主國,塞爾維亞疆域最廣,人口最多,領土面積為8.83萬平方公里,人口1050萬。隨著黑山的獨立,塞爾維亞已經徹底淪為一個沒有出海口的內陸國,對外貿易嚴重受阻。同期GDP為414億美元,人均產值僅有5900美元。
黑山作為領土面積最小的前南斯拉夫加盟國,獨立之後,不僅加入了北約,還成為歐盟候選國。領土面積1.38萬平方公里,GDP43.74億美元,人均產值6701美元。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馬其頓是南斯拉夫時期,最貧窮的加盟共和國。獨立之後也沒有起色,全國總人口208萬,領土面積2.57萬平方公里,GDP總量只有109億美元,人均GDP僅為5237美元,連斯洛維尼亞的四分之一都達不到。
波黑的情況更差。由於境內有穆斯林、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三個主要民族。對於波黑前途的分歧,三方進行了長達三年的內戰。直至今日,分而治之的三個民族間仍然老死不相往來。至今依然是歐洲最貧困國家之一,守著5.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GDP總量卻只有169億美元,人均GDP僅4709美元。
可以看出,獨立後的前南斯拉夫各加盟共和國,經濟狀況排名和分裂前相比,基本上大同小異。過去富裕的現在仍然富得流油,過去貧窮的也依然揭不開鍋。而且因為相互間沒有了昔日兄弟國家之間的支持幫扶,這種差距必將進一步拉大。同時,因為軍事及經濟總量變小,這些國家在國際上也就再也沒有什麼發言權了。
8. 二戰時各國科技分別發展到什麼程度
二戰主要交戰國的國防工業實力和國防科技實力
整體來看,美國的國防工業實力應當是主要交戰國中最強大的。
美國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不僅能夠滿足自身的戰爭需要,而且還被大量用來支援同盟國作戰,對盟國的物質支援其實早在美國參戰之前就開始了。我在《戰史筆記》中就曾經引述過蘇德戰爭期間美英援助蘇聯的大量軍用裝備和物資(僅美國援蘇的飛機就超過了13000架、汽車超過40萬輛),這些物資(尤其是機械化裝備)為蘇軍取得對德作戰的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隆美爾看來,只要美國的強大工業力量能夠在某個戰場上發生作用,則對軸心國而言,這個戰場便再也不會有最後勝利的機會了。戰爭的實際進程印證了隆美爾的看法。美國的參戰使同盟國對軸心國確立了真正不可動搖的壓倒性的物質優勢,這在消耗巨大、突出規模效應的二戰中是決定性的因素。可惜的是在德國的最高決策層里,並沒有多少人具有隆美爾那樣的戰略眼光,更沒有什麼人看重過美國的軍事工業實力。所以XTL對於美國人登陸北非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擔心,殊不知,隨著美英肅清北非,軸心國陣營的瓦解已近在眼前了。
德國在十九世紀末期超越英國成為歐洲頭號的工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強國。
首先,德國工業缺乏足夠的原料。後面探討戰爭潛力問題時我們將看到,德國擁有的自然資源十分有限,軍工生產需要的很多原料德國都很緊缺,這影響到了軍工產品的數量和質量。譬如德國在戰爭後期生產的噴氣式飛機的輪胎材料是人工合成的再生橡膠(因為缺乏天然橡膠來源),但這種人工產品滿足不了高速噴氣式飛機的起降需要,在降落時經常發生爆胎的。
其次,德國嚴重缺乏石油等燃料來讓它的軍工產品充分發揮作用。在嚴密科學的組織和施佩爾富有創意的領導之下,德國的軍工生產在1944年底以前竟然可以維持在相當高的產量上,前NZ德國將軍馮•梅林津在其所著的《坦克戰》一書第二十三章中引述了NZ德國軍工部長施佩爾在向紐倫堡國際法庭作證時說的話:
「也就是說,如果單純地考察軍工生產的產量數字,那麼在1944年冬季之前,德國還看不出有失敗或崩潰的跡象。然而德國一直沒有足夠的燃料讓這些可觀的裝備充分投入到戰場上,同盟國的戰略轟炸以及境外燃料來源的喪失最終使得德國的軍工生產在戰爭後期幾乎失去了意義。從軍工廠生產出來的成千上萬架的飛機、數千輛的坦克、為數眾多的潛艇都只能如廢鐵一樣擺在地面上或泊在港口裡,因為沒有燃料可供它們前往戰場。
關於德國缺乏石油等原料的情況在後面探討主要交戰國自然資源的部分還將提到。
再者,德國的戰時工業生產無法像美國那樣在完全不受干擾和破壞的環境中進行。誠如我在《戰史筆記》中曾引用過的那樣,施佩爾坦率地指出,自從1944年5月以後,德國的燃料工廠已成了盟國空軍集中攻擊的目標。此後,德國失掉了90%的燃料,這才是真正的大災難。「敵人飛機的轟炸使我們輸掉了這場戰爭,武器生產再多也無濟於事,因為新式坦克和噴氣飛機沒有燃料是沒有用的。」(見馮•梅林津所著《坦克戰》第二十三章)
如果我們比較一下軸心國和同盟國軍工生產的總體環境,就會看出一個巨大的差別,德國和義大利的工業目標在戰爭中後期一直處於同盟國戰略空軍的打擊范圍之內,經常要遭受持續不斷地轟炸,這對軍工生產和運輸都造成了不可忽視的重大破壞;相反,主要是由於地理上的原因,美國本土依仗兩個大洋的阻隔遠離軸心國武裝力量的打擊范圍,其工業設施和生產活動不會受到絲毫的影響,可以長期處於滿負荷的安全運轉狀態。同樣,蘇聯廣袤的縱深地區(如烏拉爾山脈以東)也不在NZ德軍的打擊半徑之內,英國內地(西北部)的工業生產由於德國空軍戰斗機作戰半徑小而有倖免遭德國轟炸機轟炸,而且德國轟炸機本身的載彈量普遍不足,難以對英國的工業設施造成毀滅性或實質性的破壞,英國的軍工生產能力在戰時基本上可以保證不遭到實質性的削弱,甚至還能夠明顯地得以提升。再加上同盟國占據著空中優勢,所以,同盟國的軍工生產的主要部分處於非常安全的狀態。安全環境的差異勢必直接影響軍工生產的效率和成本,而這點對於一場長期的全面戰爭來說極為關鍵。
到了戰爭的末期,尤其是進入1945年之後,德國軍工生產體系在同盟國空軍的狂轟濫炸和陸軍的不斷推進之中終於土崩瓦解,不再有能力支撐德軍的作戰。而同時期的同盟國軍工生產卻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也就是說,和總的戰爭形勢一樣,德國的軍工生產是一個逐漸被削弱直到最終垮台的過程,同盟國則是越打越強。
蘇聯的工業體系在二戰中也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眾所周知,十月Revolution之後的蘇聯用了不太長的時間就把一戰時虛弱的俄羅斯改造成了一個強大的工業化國家。根據朱可夫在其《戰爭回憶錄》中提供的數據,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的鋼產量為1830萬噸。這個數字在當時的世界范圍內僅次於美國和德國。
不過很多人以為二戰中蘇聯的工業都集中於西部地區,並且在1941年德軍的悍然入侵中被大部佔領和摧毀。實際上,斯大林早在二十年代後期起就開始了國家工業布局的戰略性調整,他早已經意識到在自己國土的東部縱深建立強大工業區的深遠意義,當XTL上台後,面對咄咄逼人的NZ德國,這種工業重心調整的必要性就顯得更加突出。
關於蘇聯在1941年時的重工業布局,英國人艾伯特•西頓在《蘇德戰爭1941-1945》的第三章里有過介紹:
除了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周圍的大工業區以及烏克蘭和頓涅次盆地上的大工業區外,在烏拉爾山脈和亞洲還有一些工業區。烏拉爾山脈的工業區是以彼爾姆、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和馬格尼托哥爾斯克三點為中心向外發展,全長達數百英里。西伯利亞大鐵路沿線的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亞、托木斯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布拉茨克直到貝加爾湖附近的伊爾庫次克一帶,都有大型聯合企業。在靠近阿富汗和ZG邊境的阿什哈巴德、撒馬爾罕、塔什乾和阿拉木圖等地也興建了重工業。然而,西方世界在1941年卻不了解這些詳情。蘇聯重工業的重心正在向東轉移而且從1928年就開始了。
盡管表面上看,蘇聯西部的工業在戰前仍然支撐著國家的經濟基礎,但是東部工業區的存在為蘇聯提供了寶貴的戰時工業儲備,為蘇聯在蘇德戰爭初期遭受重大挫敗後繼續抵抗德軍提供了後續的支撐力。當德軍以閃電般的速度攻入蘇聯、蘇聯在三個月的時間內丟失了西部超過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相當於英法兩國國土面積之和的兩倍)時,斯大林大大加速了重工業東遷的工作。工業東遷是蘇聯戰時動員的重要措施,根據《三聯生活周刊》所載《蘇德戰爭經濟學》一文的數據,到1941年下半年蘇聯從西部搬遷了2593個工業企業的設備和大量物資。1942年5月,基本完成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企業的轉移,第二階段又疏散了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等南部地區企業。不少內遷企業平均不到兩個月就在新址開始運轉,有些甚至在中途或露天就部分開工。到1942年夏,蘇聯完成了國民經濟戰爭轉軌,有1200家東遷的工廠和850家新建工廠投產,東部地區工業產值的比重從1940年的28.4%上升到70%。1944年,蘇聯飛機年產量達到40300架,坦克28983輛,火炮122500門。
有數據顯示,二戰期間蘇聯共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但其中有近7萬輛在戰爭中被德軍擊毀)、82.5萬多門火炮和迫擊炮,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和英美的外援及時補充了這些損失。飛機生產方面的數字我們在前面分析主要交戰國的空軍實力時已介紹過,數字超過13萬架之多。平均計算,蘇聯在蘇德戰爭期間平均每年要生產出2.7輛坦克、近21萬門火炮和迫擊炮、34250架飛機,還不包括數量更為巨大的軍用車輛、輕裝備、彈葯等必要的軍需物資,毫無疑問,這個數據反映出了蘇聯非常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
英國的情況較為特殊,它是老牌的西方工業列強,擁有較強的工業製造能力。但是在二戰期間的大部分時間里,英國的主要戰場局限於海上和空中,因為它只需確保自己在海上和空中的相對優勢,就可以自保,因此其工業生產的重心自然傾向於海空裝備方面。在很長一段時期內(1943年7月登陸義大利以前),英國對德作戰的陸上戰場僅限於北非,而北非對德國來講只是個很次要的戰區,德國投入到這個戰場上的兵力非常有限(大部分時間里只有4個不整齊的師),所以英軍的陸上壓力較小,陸軍裝備的需求量不是特別大,其生產在三軍裝備生產計劃中並不佔有優先的位置。總的來講,英國具有很強的工業生產能力,但是這種能力嚴重依賴於海外資源的大量輸入,在這方面,來自美國的援助和英帝國眾多海外殖民地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
日本在二戰中表現出來的工業生產能力只能算是中等水平,這須用比較的方式才能直觀地體會到。譬如日本的飛機生產量只相當於美國的十分之一略強。數據顯示:日本的車輛生產在頂峰時為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在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1941-1945年,日本只生產了604門口徑大於105毫米的野戰火炮和70至105毫米口徑火炮6512門,而同一時期美國卻生產了重炮7803門,其他中型口徑火炮27082門。1941-1942年,日本只生產了1065輛中型坦克(需要指出的是,二戰中日本裝備的主戰坦克普遍輕薄,日本自己稱為「中型坦克」的坦克實際上只相當於其他主要交戰國的輕型坦克,譬如日本在戰爭期間生產裝備並投入實戰使用的最重的坦克不過15噸重,而同期德美蘇英等國的中型坦克全重都已超過30噸,而像德國裝備的「豹」式中型坦克全重甚至已經超過40噸)和1024輛輕型坦克,而美國卻生產了24997輛中型坦克和4052輛輕型坦克。海軍裝備的生產量對比前面已經介紹過。總體來看,日本的國防工業生產重心側重於海軍,其空軍和陸軍的裝備生產能力相對較弱。
最致命的是,日本比德國還缺乏資源,幾乎所有的戰略物資均要依靠進口。一旦日本失去制海權,其海外原料的輸入就會變得非常困難(到了戰爭的後期,原料的輸入幾乎完全斷絕),這將直接影響到軍工生產能否維持下去。日本的整體國防工業基礎與美、英、德、蘇相比本來就存在著差距,自然資源狀況也不及上述四國,因此戰時的日本雖全力生產,也無力改變戰場態勢。當美國人掌握了太平洋戰場上的絕對制海權和制空權後,日本的工業體系便在嚴酷的封鎖和令人窒息的戰略轟炸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潰。
義大利二戰時的工業顯得非常的脆弱,戰爭的實際進程表明,它甚至沒有能力滿足本國軍隊的基本作戰需要。盡管墨索里尼對外把義大利吹噓得無比強大,但事實上,倘若沒有德國有力的軍事援助,義大利恐怕早在1940年底其北非殖民地被英軍輕易掃滅之時即已經崩潰了。我在《戰史筆記》的第八部分中曾經引用過蒂佩爾斯基希的介紹:1940年義大利武裝力量的武器裝備十分缺乏,且陳舊不堪,當時在亞平寧半島、撒丁島和西西里島的59個兩團制義大利師中,由於武器裝備不足,只有20個師達到戰時編制的70%,另20個師只達到50%。如要進行總動員,一切都缺乏,陸軍甚至無法讓所有後備人員穿上鞋子。
整個戰爭期間,義大利的工業生產能力太小、財力不足,其武裝力量不得不依靠德國的物資和裝備的援助才能維持作戰,因此我認為,義大利的國防工業實力在主要交戰國中顯然是最弱的。
國防科技實力對比
國防科技實力的直觀體現就是軍事裝備的質量和性能,因此對主要交戰國科技實力的比較只要觀察一番它們在戰爭中的軍事科技成就就可一目瞭然了。在這方面德國似應排在首位,我們只需列舉一下二戰時期德國取得的一些國防科技成就就可以說明問題了:
(Ⅰ)陸軍主戰裝備領域,德國先後生產出的「豹」式、「虎」式坦克在當時都屬於具有領先設計理念和最強大攻擊力的陸戰裝備。據說,庫爾斯克會戰之後,視察過德國「虎」式坦克的蘇軍元帥朱可夫曾坦率地指出:「XTL的確有理由認為他只靠這種坦克就可以贏得這次戰役」。朱可夫看到的坦克准確地講是「虎1」型,該坦克全重超過了56噸,裝備著威力巨大的88mm炮,這使它成為所有盟軍坦克危險的對手,它那厚重的裝甲使它幾乎堅不可摧。在戰爭中「虎1」式坦克擊毀了大量的盟軍坦克和其它裝備,在對手心中樹立了不可戰勝的神話,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這種坦克曾創造了在3900米的距離上擊毀蘇軍T-34坦克的紀錄,足見其攻擊火力之兇悍。除了「虎1」,德國在戰爭後期還生產出了更加強大的「虎2」型坦克(又稱「虎王」),「虎王」坦克全重竟然接近70噸,裝備一門二戰期間德軍坦克火炮中威力最大的KwK 43/L71型88mm加農炮,它能在2000米的距離上直接擊穿美製M4「謝爾曼」坦克的主裝甲,不僅是「謝爾曼」坦克,它幾乎可以擊穿二戰中盟軍所有型號的坦克,但這種坦克產量太小。
「豹」式坦克原是德國針對蘇軍T-34坦克而設計的對抗性裝備,但其性能已全面超越T-34,該坦克的設計非常先進,具有現代理念,製造工藝也十分精細,豹式還是最先安裝主動紅外夜視儀的坦克,開創了坦克夜戰設備的時代。「豹」式坦克被認為在性能上超越同時代盟軍各型同類坦克。甚至它的敵人——蘇軍曾給「豹」式坦克以高度的評價,把繳獲的「豹」式坦克被作為一種獎勵交給最好的坦克乘員使用。在1944年,為能更好利用繳獲的「豹」式坦克,蘇軍還印製了俄語版的「豹」式坦克手冊,分發給駕駛它的坦克手。法軍將繳獲的「豹」式坦克一直使用到20世紀50年代,此外,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在戰後使用過「豹」式坦克。「豹」式坦克對未來戰後西方坦克的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認為是世界兵器史上第一種現代主戰坦克。當今德國國防軍所裝備的主戰坦克命名為「豹II」坦克,這可以視作是對二戰時期德軍「豹」式坦克的充分肯定。
基於「豹」式坦克,NZ德國後來還發展出成功的變形車——「獵豹」坦克殲擊車,該車成為「二戰時期最優秀坦克殲擊車」,火力堪與「虎2」坦克相比,裝甲防護也超過了「虎1」式,再加上同豹式一樣出色的機動性,成為德軍最有力的反坦克武器。
德軍裝甲兵器普遍具有製造精良、工藝精細的特點,這反映出德國在裝甲武器裝備的設計製造方面居於全球領先地位。但是這些性能出眾的德國裝甲戰車存在著共同的致命缺陷——生產成本過高、結構工藝復雜、維修保養困難,這就造成了它們無法進行大批量的生產,數量的嚴重不足,再加上投入戰場的時間偏晚,使它們無法從根本上扭轉戰局。尤其是對於資源稀缺的德國來講,這些王牌裝備的前述缺陷就顯得更加致命。
(Ⅱ)海軍裝備領域,德國雖然沒有時間和條件建設出一支強大的水面艦隊,但是即使在其建成的屈指可數的幾艘大型水面戰艦身上,仍然可以看到德國軍工展現出的一流製造工藝和技術水準。
[
以「俾斯麥」號為例,這艘戰爭期間建成的戰列艦引起了英國的極大恐慌,在我的《戰史筆記》中可以讀到,英國為了能擊沉它,調集了當時英國皇家海軍的眾多「王牌」戰艦(包括航空母艦)對「俾斯麥」號展開了全力圍追堵截,輪番攻擊,付出了慘重代價之後才達到目的。僅僅為了一艘戰艦,號稱頭號海上強國的英國何以要不惜血本地加以打擊呢?這恰恰說明了「俾斯麥」號的強大,據說,「俾斯麥」號的指揮官在出港時曾傲慢地聲稱:「英國海軍沒有一艘軍艦能和我們匹敵,也沒有任何一艘大型軍艦能夠在我們的炮口下倖免!只要『俾斯麥』號一旦出現在大西洋上,英國的運輸就將中斷,英國人將困死在孤島上!」如此豪言當然有誇大之詞,但從實戰中可以證實,「俾斯麥」號戰列艦的確配得上「二戰時期最精良的戰艦」的稱號,它做工精良、結構設計科學、火力強大、生存力強,體現了高超的造艦科技。在著名的圍殲「俾斯麥」號的海上戰例中,英國曾引以為榮的巨大的「胡德」號竟然在幾分鍾之內就被「俾斯麥」號精準而兇狠的火力送入海底。另一艘英國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也身負重傷,不得不退出戰斗。最終,英國皇家海軍費了九年二虎之力,集中絕對優勢的海空兵力才終於取勝,有記載說,「俾斯麥」號在失去動力、被英國艦隊圍攻時中了七百多發炮彈都還沒有沉沒。可以設想,如果德國多幾艘「俾斯麥」號的話,英國海軍的制海權恐怕就岌岌可危了。
另外,在潛艇的製造方面,德國生產的潛艇算得上是二戰時期最優秀的潛艇了。它在大西洋上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績以及在同盟國陣營中引發的恐懼和憂慮充分說明了這點。而戰爭後期,德國生產的新式潛艇更有能力成為可以扭轉戰局的利器,只不過由於為時過晚和資源匱乏而未能發揮太大作用。
(Ⅲ)空軍裝備領域,噴氣式飛機的成功開發和使用讓NZ德國在空戰裝備的研發上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關於這點,我已在前面分析主要交戰國的空軍實力時作過介紹。需要補充的是,除了眾所周知的Me-262,德國還曾生產出一種稱為「烏鴉」的戰斗機,其官方編號為Ta-183,1944年完成樣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後掠翼噴氣式戰斗機。它的機載武器為四門30mm機炮外加500公斤航空炸彈。飛機最大航程990公里、最大速度950公里、最大升限14000米(這些數據都是當時的盟軍飛機所無法企及的)。雖然「烏鴉」戰斗機沒有參加過實戰並且貌不驚人,但它成了在5年後的朝鮮戰場上名震天下的蘇聯米格15「比斯」型戰斗機的前身!
(Ⅳ)新式兵器領域,導彈武器的誕生也深深打上了德國印記,是德國科學家把人類戰爭帶入了遠程制導時代,V-1和V-2導彈分別成了現在為我們所熟悉的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的鼻祖,戰後,這兩種導彈又成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發展各自導彈火箭武器的基礎。
無論是導彈,還是噴氣式作戰飛機,都是絕對具有Revolution性的武器種類,直到六十餘年後的今天,這兩種兵器仍然是各國武裝力量的核心裝備。而戰後兩個超級大國(美蘇)的導彈航天事業和噴氣式飛機計劃的發展也都是建立在對NZ德國相關技術的直接吸收的基礎之上。
(Ⅴ)核武器開發領域,德國在戰前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從某種角度上講,世人實在應當感激XTL,如果不是他愚蠢的反猶政策以及對核物理學的輕視,則NZ肯定會首先掌握原子彈技術。1938年,德國人就發現了核裂變,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德國將率先造出核武器。但是NZ的反猶政策迫使許多出色的德國科學人才離開德國,為其他國家(主要是美國)效力,其中就有大名鼎鼎、在科學史上占據顯赫地位的「巨匠」愛因斯坦,這導致了NZ本土缺乏核物理人才。再加上盟軍對NZ核計劃的破壞等原因,才終於沒有讓XTL代表的邪惡世界第一個握有毀滅性的核武器。
(Ⅵ)科技人才領域,德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出類拔萃的一批頂尖的科學家,包括馮•布勞恩在內的眾多科學人才為德國成為世界一流的工業科技強國奠定了牢固的智力基礎。前面列舉的那些國防工業成就無一不是德國科技人才的工作成果。德國在尖端科技領域的優勢也被同盟國充分注意到了,他們決定一有條件,就盡力掠取德國誘人的科技成果和寶貴的科技人才。1945年初,一支美國突擊隊突入德國,俘獲了德國第一流的火箭專家布勞恩等130名火箭高級技術人員及大量的V-2導彈,這些人被運到美國,成了美國國防高科技領域的核心人才,並且確實為美國科技的突飛猛進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蘇聯自然也不會甘居人後,它在戰爭末期也從德國的導彈基地帶走了數量龐大的實物和技術資料。
我個人的感覺是,美國的國防科技實力在二戰中除了原子彈計劃(「曼哈頓工程」)外,並沒有特別突出的成就。但即使是美國人引以為榮的「曼哈頓工程」,也大量地吸收了其他國家(尤其是來自歐洲國家)的科技人才,來自德國的愛因斯坦對於美國核開發計劃的重要作用盡人皆知。總體而言,二戰之前世界科技研究的中心還是在歐洲,歐洲也是當時頂尖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區。
但無論如何,一個成功的「曼哈頓工程」已經足以將美國的科技地位提升到相當高的位置,畢竟,研製核武器本身就代表一個國家的綜合科技和工業實力很具水準,因為核開發絕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小范圍工程項目,它的成功有賴於許多相關工業和相關科技的有力支撐。
提到英國在二戰中的國防科技成就,人們很容易首先想起來的恐怕就是在不列顛戰役期間大顯神通的預警探測設備——雷達。的確,連英國人自己也承認,如果沒有雷達的有效運用,英國是打不贏不列顛戰役的。當然,不僅在防空領域,在海戰場和空中戰場上也大量裝備了雷達探測裝置用於水面作戰和反潛。雷達在戰爭史和兵器史上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噴氣式飛機和導彈,它同樣是一件Revolution性的軍事裝備。雷達提供的遠程實時探測、早期預警、目標識別、方位判斷能力已成為部隊作戰所必需的基本條件,雷達使人類第一次有可能擺脫生理視覺的局限來進行遠程監測和目標信息採集,這種探測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戰爭的樣式。直到今天,雷達仍然毫無疑問是最基本的探測手段。
除了雷達,英國人開發出的另一種水下目標探測裝備也同樣關鍵,那就是聲納。出於對一戰中德國「無限制潛艇戰」給大英帝國造成的恐慌,協約國在1917年就成立了「協約國潛艇探測委員會」,專門研究尋找對抗水中隱蔽的潛艇的技術對策,戰後英國繼續投入巨資研製,利用超聲波在水中傳播的物理特性開發潛艇探測裝備。終於在30年代初期使聲納技術達到實用階段。到1935年,就已經有半數的英國艦只裝上了聲納。這一技術為同盟國最終擊敗德國潛艇戰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蘇聯當然是工業大國,但也必須看到,二戰期間,蘇聯在尖端國防科技領域和德美等強國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它並沒有製造出具有很高技術含量、在兵器史上具有Revolution意義的武器裝備。在戰爭中人們對於蘇軍印象最深的是它巨大的規模和頑強的戰鬥力,它在主戰重裝備方面唯一引起人們注意的莫過於T-34坦克了。但是這種坦克在綜合性能上與其他國家的同類坦克(如德軍「豹」式坦克、美軍M-4謝爾曼式坦克)相比並不佔優。T-34坦克的特點在於機動性好、性能可靠、結構簡單、易於生產,全重也大大小於「豹」式,可以被大量的生產和投入使用,據統計,戰爭期間,蘇聯總共生產了超過50000輛的T-34,和美軍M-4謝爾曼式坦克一道,成為二戰中產量最大的坦克。在東線,正是漫山遍野、如潮水般沖擊的T-34坦克淹沒了性能上遠比它強大但數量有限的「豹」式和「虎」式坦克,並最終淹沒了孤傲的****。從某種程度上說,T-34坦克成了二戰蘇軍的形象代表。
二戰時期的日本談不上是一個科技大國,它的最終失敗根本上講當然要歸因於國力不濟,但科技實力上的弱勢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這點連日本的戰爭研究者也是認可的,日本戰史專家杉之尾宜生在其所撰寫的《二次大戰日本戰敗的原因——從軍備研發的觀點》一文中開宗明義地指出:
「大東亞戰爭失敗的原因,是兩國[指日美兩國]在國力與軍力之間的差異,尤其是在物質力量上的差異。換言之,即是在科技力量的差異。這顯然是從結果所呈現的事實,而且是無庸置疑的。」
「九月三十日,美軍機動艦隊的旗艦之一列星頓號(USS Lexington)的雷達,已經發現一架日軍的大型戰機位於前方兩百公里左右並向前移動。這時的列星頓號航空母艦已裝備了能偵察來襲敵軍戰機的各式雷達系統,包括用來偵察來自水平方向敵機的SC雷達,偵察飛行中敵機的SM雷達,與防空大炮相連以擊落敵機的馬克二型(MARK II)雷達,以及用來尋找海上敵艦的SG雷達,並已准備攻擊。根據雷達系統所提供的精準信息,450架的[美軍]『地獄貓』機隊展開了出人意表的攻勢,日軍戰機也一架架地被擊落。那些打在日軍機艦的子彈都設有『可變式定時引信』。
『可變式定時引信』是一種能在15公里的范圍內,使用雷達波以在目標物的近距離爆破的設備。由於這種設備,讓日軍失去了第一戰機隊的244架,以及第二戰機隊的82架飛機。換言之,總共326架戰機之中,日軍就損失了230架飛機,與395位飛行員。」
日軍竟然沒有意識到美軍居然裝備有那樣強大的雷達探測系統,因為當時的日軍艦隊主要還是依靠傳統的作戰方法訓練的。這種傳統訓練仍舊依靠以人眼為基礎、輔以光學望遠設備來探測遠距離目標。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不止一次地吃了雷達的大虧,但卻無力在這方面追趕上美國的水平。
義大利的國防科技實力在二戰中幾乎沒有任何展示。
綜合分析,我對於二戰各主要交戰國的國防工業實力和國防科技實力由強到弱的排序是:
第一檔次:德國。
第二檔次:美國、英國。
第三檔次:蘇聯、日本。
第四檔次:義大利。
9. 鐵托領導時期工業發展有什麼成就
1953年,鐵托當選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總統。他領導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從1947年到1978年,工業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高達9%。南斯拉夫成為當時戰後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