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屬於農業方面的行業有哪些屬於工業方面的行業有哪些屬於其它方面的行業有哪些
1、屬於農業方面的行業有:畜牧養殖、水產養殖、農作物種植、蠶桑、葯材。
2、屬於工業方面的行業有:重工業和輕工業,其中重工業有冶金、機械加工、采礦,輕工業有服裝生產、電子製造、食品加工等。
3、屬於其他方面的行業有:旅遊、餐飲、客運、賣衣服、手機、食品、中介所、信息服務這些都是屬於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業。
(1)工業性勞動的有哪些擴展閱讀:
工業的發展歷程:
1、工業1.0-機械製造時代
2、工業2.0-電氣化與自動化時代
3、工業3.0-電子信息化時代
4、工業3.X - 完全自動化和部分信息化
5、工業4.0 - 智能化時代,打造智慧工廠
工業4.0時代是以網路化滲透為特徵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傳統的生產製造價值創造體系將發生革命性的改變。
在工業4.0時代,全球製造業強國紛紛行動起來,相繼推出國家級的製造業戰略,美國提出了AMP 2.0(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 2.0, 先進製造夥伴計劃)。
中國在2015年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日本也結合機器人優勢,計劃推出「機器人革命」國家戰略。
❷ 工業八大工種有那些
八大工種有抹灰、油漆、砌築、木工、架子、鋼筋、防水、混凝土等
工種是根據勞動管理的需要,按照生產勞動的性質、工藝技術的特徵、或者服務活動的特點而劃分的工作種類。目前大多數工種是以企業的專業分工和勞動組織的基本狀況為依據,從企業生產技術和勞動管理的普遍水平出發,為適應合理組織勞動分工的需要,根據工作崗位的穩定程度和工作量的飽滿程度,結合技術發展和勞動組織改善等方面的因素進行劃分的。
建築業的主要工種是:瓦工、混凝土工、鋼筋工、抹灰工、管道工、架子工、裝修工,水電工等:
❸ 屬於勞動密集性工業的有
勞動密集型工業 勞動密集型工業是指生產技術裝備程度較低、需大量使用勞動力進行生產活動的工業部門。該類工業在勞動力和資本的投入比例中,單位勞動佔用勞動力較多;從產出看,產品成本中活勞動所佔比重較大。如服裝工業、玩具工業、傢具工業、皮革工業、地毯工業、竹藤棕草編織業等,多屬與人民生活日常消費關系密切的輕工業部門。一般具有投資省,見效快,單位投資吸收勞動力較多,生產設備較簡單,技術操作容易,職工文化素質要求不高但要具有熟練工藝技能,產品所耗活勞動大等特點。通常還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其中一些還是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早期工業基本上都屬於勞動密集型工業。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工業生產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勞動密集型工業不斷向資金密集、技術密集方向轉化,其含義和實質也在發生變化。
❹ 工業企業勞動力的分類有哪些
工業企業勞動力的分類有種,第1種技術類,第2種勞動力類,
❺ 學生生產性勞動有哪些
學生生產性勞動有製作襪子、種植瓜果蔬菜。
生產性勞動的生產其實指的就是資本的生產,勞動對於物品的作用一般來說就只有兩種。一種就是增加物品的價值。
另外一種就是不能夠增加物品的價值,因為前一種生產能夠增加商品價值,因此就叫做生產性勞動,另外一種就叫做非生產性勞動。
在從事服務生產和經營活動過程中,勞動者運用特定的設備和工具,直接滿足消費者對服務產品的需要的勞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
《意見》指出,學生勞動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舉例來說,包括大掃除、除草、做家務,都屬於日常生活勞動,而製作襪子、種植瓜果蔬菜則屬於生產勞動,而服務性勞動則包括商場導購、社區幫扶,等等。
可以預見,包括上述勞動活動在內的多種活動都將成為學生勞動教育的一部分。
❻ 屬於工業方面的行業有哪些
屬於工業方面的行業有重工業和輕工業,其中:
1、重工業按其生產性質和產品用途,可以分為下列三類:
(1)採掘(伐)工業,是指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包括石油開采、煤炭開采、金屬礦開采、非金屬礦開采和木材採伐等工業;
(2)原材料工業,指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基本材料、動力和燃料的工業。包括金屬冶煉及加工、煉焦及焦炭、化學、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電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業;
(3)加工工業,是指對工業原材料進行再加工製造的工業。包括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機械設備製造工業、金屬結構、水泥製品等工業,以及為農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葯等工業。
2、輕工業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為兩大類:
(1)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直接或間接以農產品為基本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食品製造、飲料製造、煙草加工、紡織、縫紉、皮革和毛皮製作、造紙以及印刷等工業;
(2)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以工業品為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文教體育用品、化學葯品製造、合成纖維製造、日用化學製品、日用玻璃製品、日用金屬製品、手工工具製造、醫療器械製造、文化和辦公用機械製造等工業。
(6)工業性勞動的有哪些擴展閱讀:
相關報道:我國工業的急速增長
2018年9月5日報道,國家統計局4日發布的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顯示: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我國工業從此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以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快速發展。40年來,我國建立了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躍升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2017年工業增加值接近28萬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53倍,年均增長10.8%。
工業實力:從基礎薄弱到世界第一製造大國
改革開放前,我國工業基礎比較薄弱,1978年工業增加值僅有1622億元。改革開放後,工業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工業實力空前增強,產品競爭力顯著提升,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製造大國。
1990年,我國製造業佔全球的比重為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6%,位居世界第四;2007年達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佔比進一步提高到19.8%,躍居世界第一。自此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
1992年,我國工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大關,2007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2017年,我國工業增加值接近28萬億元。
工業經濟實力的迅速壯大,為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為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作出了巨大貢獻。
工業產品:由短缺到豐富充裕
改革開放前,我國工業產品生產能力十分有限。經過40年的發展,主要產品的生產能力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實現了由短缺到豐富充裕的巨大轉變。
很多產品產量從小到大。原煤、發電量等能源產品產量2017年比1978年分別增長4.7倍和24.3倍;乙烯、粗鋼、水泥等原材料產品產量分別增長46.9倍、25.2倍和34.8倍;汽車產量已達2900多萬輛,連續9年蟬聯世界第一。
很多產品生產從無到有到蓬勃發展。空調、冰箱、彩電、洗衣機、微型計算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一大批家電通信產品產量均居世界首位。
1980年,我國工業製成品出口占出口總值不足一半,2000年以後上升到90%以上。技術密集型的機電產品逐漸超越勞動密集型的輕紡工業品成為出口主力。2017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額為8.95萬億元,占我國貨物出口總額的58.4%,高於同期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20.1%的比重。
轉型升級:加快向工業強國邁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相繼實施了優先發展輕紡工業、重點加強基礎產業、大力振興支柱產業、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政策,產業結構不斷得到調整優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工業經濟發展由數量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加快。據測算,2015年至2017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較上年分別增長10.0%、10.5%和11%,增速分別高於規模以上工業3.9、4.5和4.4個百分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大力支持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同時,注重加強對傳統產業優化升級。2013—2015年,全國共計淘汰落後煉鐵產能4800萬噸、煉鋼產能5700萬噸等。在此基礎上,2016年、2017年兩年又化解鋼鐵產能1.2億噸、煤炭產能5億噸,全面取締1.4億噸「地條鋼」,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6500萬千瓦以上。
通過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大力提升傳統動能。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通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製造強國戰略,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步伐,工業向中高端水平持續邁進。
所有制結構:從單一到多種經濟成分競相發展
改革開放前,我國工業所有制結構比較單一,主要為國有工業和集體工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央提出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方針,多種經濟成分在市場經濟中競相發展。
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企業體制機制發生了重大變革,與市場經濟融合更加緊密,國有企業素質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頂樑柱。2016年,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擁有固定資產原價合計293839億元,較1978年的3193億元,增長91倍。
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高速鐵路、商用飛機、特高壓輸變電、移動通信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天眼」探空、「蛟龍」探海、神舟飛天、高鐵賓士、北斗組網、大飛機首飛等驚艷全球。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及相關政策的制定經歷了一個從探索到逐步完善的過程。民營企業不斷煥發生機活力,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私營工業企業已發展到285.9萬家,佔全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的78.4%。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諸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外商投資企業從無到有,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崛起的一支重要力量。1980年,在中國大陸落戶的外資企業僅有3家,到2017年末,規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工業企業已發展到5萬家,吸納就業人數達2088.6萬人,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分別達12.9%和23.6%。
❼ 什麼是生產性勞動
生產性勞動的生產其實指的就是資本的生產,勞動對於物品的作用一般來說就只有兩種。一種就是增加物品的價值,另外一種就是不能夠增加物品的價值,因為前一種生產能夠增加商品價值,因此就叫做生產性勞動,另外一種就叫做非生產性勞動。
一、生產性勞動
勞動能夠創造價值,而且勞動其實可以讓你獲得一定的金錢,並且能夠讓你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下去。所以勞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操作,馬克思把勞動生產分為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與資本上交換的勞動就是生產性勞動,與收入交換的勞動就是非生產性勞動。
在這里給大家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在洗腳場有幾個人受到了資本家的僱傭,然後這些人為資本家勞動,這個時候資本家獲得了利潤。那麼這些員工其實就是生產性的勞動,但是如果你是一個農民,你自給自足,你不需要跟別人交換自己的勞動價值,那麼這個時候農民就是非生產性的勞動。
二、具體的分析
在這里也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生產勞動,其實勞動本身是一種能動性的范疇。馬克思在這一方面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規定了,勞動價值論以生產勞動的科學概念作為基礎,馬克思非常詳細的探討了勞動過程和勞動力之間的一種概念,並且對勞動概念的生存和發展做了非常詳盡的闡述,目的就是為了凸顯勞動規定的內在含義。
勞動價值論對於價值創造和價值決定的說明是闡述商品生產勞動的內在邏輯,而且在這里也能夠看出來資本家和勞動者之間的關系。而且區分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也已經成為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❽ 你還知道有哪些工業勞動他們與我們的生活有怎樣的聯系
因為我們要消費,所以他們要生產,要勞動。開礦,修理,,製造,設計,營銷,分工千差萬別。
❾ 什麼是工業性勞務
亦稱「工業性作業」。工業產品的一種形式。它表現為工業企業的生產活動成果,不是製造出具有新的使用價值的物質產品,而只是對原有產品已存在或已喪失的使用價值的補充、提高或恢復,並不改變原來產品的物質形態和基本性能。
工業性勞務是指提供的勞務的企業對外提供工業勞務,比如:加工作業 、設備技術改造勞務等技術轉讓就是技術的轉讓,說的很明白的工業性勞務的收入、技術轉讓在一般企業都屬於其他業務收入的范疇,按照其他業務收入核算的流程處理。
❿ 有哪些工業活動
工業生產活動
工業生產主要在工廠里進行。在工廠里,勞動力(工人、技術人員等)利用動力(燃料、電能)和機械設備,將原料製成產品。一種原料可以生產不同的產品,而一種產品又可能由多種原料加工、組裝或化合而成。工廠生產的正常進行,除需要勞動力、動力、廠房設備等基本條件外,還會受到科學技術、政府政策、資金、管理等因素的制約。工業產品最終要在市場上銷售出去,才能實現其價值。因而無數大小規模的工廠都在市場上不斷尋找自己的位置,從銷售產品中獲得利潤。
工業的投入—產出
投入要素
土地:要有一定數量的土地供建廠定址,就地形而言,一般的工業企業要選在較平坦處,既方便工業生產的安排,又方便人們的生活及交通。 勞動力:工業的生產活動,自然離不開工人,即勞動力,其中包括科技人員。 工業的投入—產出
水源:一般工業生產都離不開水源供應,這就要求有比較近便的,豐富而優質的水源作保證。 資金:這是工業企業建廠的一個必要條件,並且要有一定流動資金以維持工業的正常運行,包括購買原材料和機械設備。 能源:能源是工業的動力,工業的發展離不開能源。 原料:工業生產就是將原料加工、改造而製成新的產品的過程,沒有原料,就成了無米之炊。 此外,對工業企業的生產投入的要素還有技術、管理制度、政府政策等多種要素。
工業產出
工業產出指經工業過程所生產出的各種產品,包括兩部分的內容:一部分是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如食品、服裝、電視機、電冰箱等,另一部分是用來滿足生產的需要,如鋼鐵、機械、化肥、農葯等。 不同的工業,其投入因素在總投入中所佔的比重有很大的差別。工業如果加大某一種因素的投入量,則會相對降低其他因素的投入量。不同地區和不同的工業部門,由於工業生產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的差異,以及工業生產的性質不同,對工業生產投入的主要因素也不同。
工業的分類
根據各投入要素在總投入中所佔比重的差別,可將工業進行如下的分類:資源密集型工業、勞動密集型工業、資金密集型工業、技術密集型工業等。 具體判斷某種工業屬於哪一種發展類型,我們應看其最主要的投入要素,或者看其生產、分布最主要的限制因素。 例如:在工業投入的各要素中,原料占最重要的地位,我們說這種工業是資源密集型工業。這類工業有:採掘工業(包括煤炭生產、開採石油、採伐林木等)、製糖工業、水產品加工工業等。 投入勞動力較多的屬勞動密集型工業,如:紡織工業、服裝業、收音機和電視機等的裝配業等,其主要分布在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地區。 投入資金較多的屬資金密集型工業,如:鋼鐵工業、化工工業等。這類工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對原材料的依賴仍很嚴重。隨著社會的發展,交通運輸業不斷提高。使這類工業的布局已變得靈活多了。所以,我們把這類工業歸入資金密集型工業。通常它與資源密集型工業在一起,往往形成大規模的工業區。 投入科學技術因素較多的屬於技術密集型工業。如電子工業、核工業、航空航天工業、生物工程工業等。這類工業要求有高技術水平,因而多分布在科學技術和高等教育發達的地區。 對於以上四種工業類型的劃分,嚴格來說,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界限,就多數工業部門而言,很難確定它們屬於何種發展類型。例如紡織工業既有勞動密集型的特點,也有資源密集型的特點;鋼鐵工業既屬於資金密集型,也兼有資源密集型的特點;瑞士的鍾表工業,既有勞動密集型特點,也有技術密集型特點等。因此,對於一個工業部門來說,我們應掌握其主要的投入因素。此外,我們應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資源、勞動力、經濟、技術條件等,確定優先發展的工業類型。一般地,經濟水平較低的地區,多發展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經濟水平較高的地區,可重點發展資金密集型工業;科技發達地區可發展技術密集型工業。
工業的發展
1.工業的分布(板書)
工業的分布
近代工業自從18世紀中期在英國起源以來,已經擴散到了世界各國。工業革命的出現,是人類生產的一場變革,對社會帶來了空前無比的變化。它不僅是生產技術上的巨大革新,機器代替了大量的手工勞動,大大提高了工業產品的產量,改變了生產面貌,而且給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社會,甚至思想意識也帶來了根本性變化。如今,發達國家早已進入了工業化社會,有些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如亞洲的韓國、新加坡和中國的港澳台地區)也進入了工業化社會,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正在努力推進自己的工業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世界工業分布一直存在著從少數地區擴散到多數地區,從少數國家擴散到多數國家直至全球的發展趨勢。從現狀看,世界工業仍然集中分布在少數國家的少數地區,如歐洲、北美、日本等少數國家在新技術革命以後,世界工業分散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分散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但是,世界工業分布的突出特點仍然是集中。
工業的發展階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資源的開采、利用的廣度和加工的深度大大提高了。工業部門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生產過程的科技含量和對原材料的利用率越來越高,工業產品也越來越豐富。下面請同學們列表,對比三次技術革命對工業生產的影響,了解科學技術對工業生產以至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力。
工業生產對於原料、勞動力投入的要求
隨著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原料和勞動力對工業的投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業生產所採用的原料種類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大,礦產的品位要求越來越低,綜合利用的程度越來越高,對原料的利用率及加工深度不斷提高。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紡織工業單純依靠棉、毛、麻、絲等純天然纖維,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工合成纖維的比重持續上升,現在約佔50%,過去紡織工業以紡紗、織布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纖維生產、印染、針織以及成衣等都得到迅速發展。還有鋼鐵工業每冶煉1噸鋼所需的煤、鐵礦石量一直在不斷降低。
工業生產方式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經濟發展作了新的調整,為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政府把以前以計劃經濟為主的重點,及時調整為目前的以市場經濟為主的重點,尤其是我國目前剛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這就要求我們的工業生產也得由原來的「計劃生產」(以前工業所進行的大批量、標准化產品的生產)轉變為「市場生產」,即由於受新技術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的驅動,工業生產逐漸向中小批量定製的生產方式發展。工廠要根據不同顧客在定單中要求的標准和數量來生產產品,而不是按一種標准生產大批量的產品賣給所有的顧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