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建國以後國家的工業體系
1、現代的工業體系中,所有的工業總共可以分為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完整的工業體系更注重的是大而全,而非高精尖。
2、按照工業體系完整度來算,中國以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舉的全部工業門類都能在中國找到。如果一家製造業廠商在中國打半小時電話就能完成的配套工作,到其他國家可能要半個月才能搞定。
接下來是美國,具體數據以前看過,現在找不到了,不過也應該佔有94%左右,然後是俄羅斯,歐盟,日本勉強算的上一個(主要是民用製造業體系)。
3、完整的工業體系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外競爭力和國防軍事力量。
在對外貿易競爭中,更完善的工業體系能夠減少工業配套生產成本,有利於生產質優價廉的產品,加強國內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由於全球化的影響,很多原材料、半成品、產品等從國外進口比國內生產更有優勢,所以保持一個完全100%的工業顯的沒有必要,反而會加重產品的成本。這就是除中國外其它國家工業體系並不絕對完整的原因。
一個100%的工業體系,其最大價值體現在戰爭中,能夠自主生產一切戰爭產品而不會被外國卡脖子。在小國和大國的戰爭中,大國完全可以以少數尖端的產品就消滅小國,但是在大國之間的戰爭,尖端技術的差距還沒大到一方完全無力反抗,所以在這種時候,能否大批量快速的生產中端武器,比慢慢生產少數昂貴的高端武器更有現實意義,例子可參見德國和蘇聯的坦克大戰。
從二戰結束以來,世界就是白人占統治地位,壟斷全球最大數量的資源和利潤,中國在這個國際體系中,就是一個異類。共產黨有一句話「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退讓求和平,則和平亡」。中國不但先後和美蘇兩個發生過軍事沖突乃至戰爭,甚至遇到蘇美兩國制定共同瓜分中國的情況,所以亡國的危險時刻勒在中國的脖子上,一個絕對完整,不求外人的工業體系,就成了中國最現實的選擇。
當然,到現在,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對中國的價值還是很大的,對中國的產業升級有重要意義。就算是各種被人詬病的高精尖產品,中國的技術能力很多也是排在全世界前幾名。落後與先進,要看跟誰比,更別說中國技術追趕,並購的速度那麼快。
㈡ 現代產業體系的基本內涵
因為,現代化是一個過程,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現代產業體系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實際涵義。在發達國家,現代產業體系就是現代服務業佔GDP70%左右份額的產業體系,其現代性主要體現在現代服務業發展比較充分方面。在發展中國家,現代產業體系就是農業基礎比較穩固,裝備製造業比較發達,第三產業發展迅速,科技進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貢獻份額提升比較快,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的產業體系,其現代性主要體現在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作用越來越大。
也有人解釋得更加細致,認為現代產業體系就是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得到鞏固,現代農業在第一產業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裝備製造業規模不斷壯大,並逐步成為第二產業的主體;高新技術產業的先導作用顯著,對拉動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傳統優勢產業的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明顯提升,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第三產業迅速發展,現代服務業逐步成為新的增長點;三次產業比例合理,產業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
㈢ 產業體系有哪些
產業領域分類法是按生產活動的性質及其產品屬性對產業進行分類。
按生產活動性質,把產業部門分為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和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兩大領域。
前者指從事物質資料生產並創造物質產品的部門,包括農業、工業、建築業、運輸郵電業、商業等;後者指不從事物質資料生產而只提供非物質性服務的部門,包括科學、文化、教育、衛生、金融、保險、咨詢等部門。
拓展資料:
根據所需投入生產要素的不同比重和對不同生產要素的不同依賴程度可以將全部生產部門劃分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和知識密集型產業三類。
生產要素分析法能比較客觀地反映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反映了產業結構的高度化趨勢,這有利於一國根據產業結構變化的這種趨勢制定相應的產業發展政策。所以生產要素分類法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局限性:它的劃分界限比較模糊,也比較容易受主觀因素影響。另外,資源的密集程度是相對的,也是動態變化的。
㈣ 現代社會行業、產業一般劃分為五個或六個 層次,請問都包括哪些層次
第三產業是憑借一定的物質技術設備,為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服務的各種行業的總稱。傳統上把第三產業劃分為四個層次。
關於第三產業外延的探討
按照傳統的分類方法,一般是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將整個第三產業劃分為四個層次。或者說,第三產業的外延包括以下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為流通服務的產業,如交通運輸、郵電通訊、物流倉儲、商業飲食等。
第二層次是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產業,如金融保險、信息咨詢、地質普查、維修租賃、理發照相、房地產和物業服務等。
第三層次是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與居民素質服務的產業,如教育科研、旅遊娛樂、廣播電視、體育保健、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
第四層次是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產業,如國家機關、黨政機關、軍隊警察、社會團體等。
筆者以為,上述分類不太合理,有必要根據新形勢進行一些必要的調整。
首先,第四層次所涉及的是國家公務員或一些志願者,因此這些行業不適宜作為一個產業來發展。否則的話,容易造成權利尋租、價格高質量差的後果。
其次,分類方法應有所改進。在農業、工業的內部結構中,都是根據各行業的運營對象和產品性質來分類,而不是根據購買產品的顧客來分類的。比如農業可分為種植、養殖、捕獵、副業等,它們的運營對象和產品分別是植物、動物和手工藝品等。工業可分為紡織、制葯、鋼鐵、石油、建築等等,它們的運營對象和產品分別是紡織品、葯物、鋼鐵、石油、建築物等等。
因此說,服務業根據服務對象的分類方法意義不大,而是應該與農業、工業同樣,根據運營對象和產品性質來分類。在當今世界,服務業的運營對象和產品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四種: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據此,第三產業可以劃分為以下四個新的層次。
第一層次:人流服務業。包括交通、旅遊、商業飲食、理發照相、醫療衛生、體育保健、房地產和物業服務等。
第二層次:物流服務業。包括運輸、郵政、物流倉儲、批發零售等。
第三層次:資金流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銀行、證券、租賃、社會福利等。
第四層次:信息流服務業。包括教育、科研、電訊、廣告、廣播影視、信息咨詢、地質普查等。
需要說明的是,以往我們把交通業與運輸業放在一起,既包括客運,又包括貨運。筆者以為有必要把它們分開,交通業只管人,運輸業只管商品貨物。正如郵政主要經營物流產品,電訊主要經營信息產品,在實踐中已經被分成兩個部門。
作者:梁育民
㈤ 什麼叫做「完整的工業體系」
現代的工業體系中,所有的工業總共可以分為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完整的工業體系更注重的是大而全,而非高精尖。
按照工業體系完整度來算,中國以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舉的全部工業門類都能在中國找到。
工業體系指一定地域范圍內,工業實力及技術的經濟活動的有機聯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空間流的整體,即工業系統。小至一個工業聯合企業,大至一個國家甚至國家集團的工業,都可視為某種工業體系。
工業體系的構成除工業生產單位外,還包括:具有決策和行政功能的管理單位和附屬的發展研究單位;從事原材料採掘、加工或產品修配的廠礦;為生產廠礦服務的物資調運、產品銷售服務等輔助單位。
雖然從理論上講,整個世界可以說存在著一個工業體系,或如有人主張的可分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工業體系,然而由於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發展的復雜性,很難確切劃分其范疇。研究者更加重視的是國家或地域性國家集團及其下轄的地區工業體系。
國家工業:它與國家的經濟管理體制和產業結構的特點密切相聯。社會主義國家由中央政府各工業部管理的工業是工業體系的主體,通過計劃經濟形成一定的部門工業結構,並形成縱向為主橫向配合的內部聯系。
資本主義國家則以眾多的公司為基礎,通過行業協會或企業集團的調節,形成市場經濟機動性較強的工業結構和橫向聯系更發達的工業體系。國家工業體系的規模和結構與國家地域范圍、人口、資源、經濟基礎以及國際環境有密切關系。
㈥ 41個工業大類是什麼
現代的工業體系中,所有的工業總共可以分為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完整的工業體系更注重的是大而全,而非高精尖。
按照工業體系完整度來算,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而中國擁有聯合提到所有工業門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舉的全部工業門類都能在中國找到。
按照工業體系完整度來算,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而中國擁有聯合提到所有工業門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舉的全部工業門類都能在中國找到。如果一家製造業廠商在中國打半小時電話就能完成的配套工作,到其他國家可能要半個月才能搞定。
在對外貿易競爭中,更完善的工業體系能夠減少工業配套生產成本,有利於生產質優價廉的產品,加強國內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由於全球化的影響,很多原材料、半成品、產品等從國外進口比國內生產更有優勢,所以保持一個完全100%的工業顯的沒有必要,反而會加重產品的成本。這就是除中國外其它國家工業體系並不絕對完整的原因。
㈦ 我國國民經濟產業結構分為哪四大產業
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我國產業結構分為三種層次。
第一產業: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
第二產業:工業(包括採掘業,製造業,電力、煤氣、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和建築業。
第三產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如流通部門,服務部門。
(7)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三次產業之間的結構變化趨勢:
1、第一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數國家呈不斷下降的趨勢。
直至70年代,在一些發達國家,如英國和美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和勞動力所佔比重下降的趨勢開始減弱。
2、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占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數國家都是上升的。
但進入60年代以後,美、英等發達國家工業部門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開始下降,其中傳統工業的下降趨勢更為明顯。
3、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占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各國都呈上升趨勢。60年代以後,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發展更為迅速,所佔比重都超過了60%。
從三次產業比重的變化趨勢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國在工業化階段,工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
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之後逐步向「後工業化」階段過渡,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
㈧ 五大現代製造產業包括什麼
飛機製造產業、高鐵裝備製造產業、現代船舶製造業、 核電裝備製造產業、特變高壓輸電裝備製造產業
㈨ 我國的三大產業結構是
一、我國的三大產業結構
1、分別指農業、工業和服務業。
2、第一產業指農業。一般來說,第一產業指以利用自然力為主,生產不必經過深度加工就可消費的產品或工業原料的部門。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等。
3、第二產業指工業。第二產業以對第一產業和本產業提供的產品(原料)進行加工的產業部門。包括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
4、第三產業指服務業。中國第三產業包括流通和服務兩大部門,具體分為四個層次:
(1)流通部門: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
(2)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金融業、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管理業、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遊業、信息咨詢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
(3)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科學研究、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
(4)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警察、軍隊等,但在國內不計入第三產業產值和國民生產總值。
二、三大產業的意義
1、農業
(1)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是國民經濟其他 部門賴以獨立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3)人民生活的改善,社會各部門生產的增長,最終取決於農業生產的發展水平,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2、工業
(1)主導地位。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國力和現代化水平。
(2)為國民經濟的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裝備,能源動力,大量的原材料和資金積累,成為了整個社會生產的"工作母機";
(3)是人民生活消費品的基本提供者。
(4)農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民經濟的現代化,都離不開工業,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
3、第三產業
(1)有力地促進物質生產的發展;
(2)更好地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3)有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4)有助於城市多功能作用的充分發展;
(5)是解決就業問題的基本途徑之一;
(9)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1、產業結構是指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在一國經濟結構中所佔的比重。產業結構的變化一方面為某些行業帶來良好的市場機會,一方面也會對其他行業帶來生存的威脅。通常在經濟成長的過程中,服務業的重要性會與日俱增,服務業的比重會日益擴大,服務業從業者有較大的市場機會。
2、產業結構,亦稱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社會生產的產業結構或部門結構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3、研究產業結構,主要是研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大部類之間的關系;從部門來看,主要是研究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建築業、商業服務業等部門之間的關系,以及各產業部門的內部關系。
㈩ 屬於工業方面的行業有哪些
屬於工業方面的行業有重工業和輕工業,其中:
1、重工業按其生產性質和產品用途,可以分為下列三類:
(1)採掘(伐)工業,是指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包括石油開采、煤炭開采、金屬礦開采、非金屬礦開采和木材採伐等工業;
(2)原材料工業,指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基本材料、動力和燃料的工業。包括金屬冶煉及加工、煉焦及焦炭、化學、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電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業;
(3)加工工業,是指對工業原材料進行再加工製造的工業。包括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機械設備製造工業、金屬結構、水泥製品等工業,以及為農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葯等工業。
2、輕工業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為兩大類:
(1)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直接或間接以農產品為基本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食品製造、飲料製造、煙草加工、紡織、縫紉、皮革和毛皮製作、造紙以及印刷等工業;
(2)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以工業品為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文教體育用品、化學葯品製造、合成纖維製造、日用化學製品、日用玻璃製品、日用金屬製品、手工工具製造、醫療器械製造、文化和辦公用機械製造等工業。
(10)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相關報道:我國工業的急速增長
2018年9月5日報道,國家統計局4日發布的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顯示: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我國工業從此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以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快速發展。40年來,我國建立了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躍升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2017年工業增加值接近28萬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53倍,年均增長10.8%。
工業實力:從基礎薄弱到世界第一製造大國
改革開放前,我國工業基礎比較薄弱,1978年工業增加值僅有1622億元。改革開放後,工業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工業實力空前增強,產品競爭力顯著提升,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製造大國。
1990年,我國製造業佔全球的比重為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6%,位居世界第四;2007年達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佔比進一步提高到19.8%,躍居世界第一。自此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
1992年,我國工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大關,2007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2017年,我國工業增加值接近28萬億元。
工業經濟實力的迅速壯大,為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為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作出了巨大貢獻。
工業產品:由短缺到豐富充裕
改革開放前,我國工業產品生產能力十分有限。經過40年的發展,主要產品的生產能力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實現了由短缺到豐富充裕的巨大轉變。
很多產品產量從小到大。原煤、發電量等能源產品產量2017年比1978年分別增長4.7倍和24.3倍;乙烯、粗鋼、水泥等原材料產品產量分別增長46.9倍、25.2倍和34.8倍;汽車產量已達2900多萬輛,連續9年蟬聯世界第一。
很多產品生產從無到有到蓬勃發展。空調、冰箱、彩電、洗衣機、微型計算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一大批家電通信產品產量均居世界首位。
1980年,我國工業製成品出口占出口總值不足一半,2000年以後上升到90%以上。技術密集型的機電產品逐漸超越勞動密集型的輕紡工業品成為出口主力。2017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額為8.95萬億元,占我國貨物出口總額的58.4%,高於同期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20.1%的比重。
轉型升級:加快向工業強國邁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相繼實施了優先發展輕紡工業、重點加強基礎產業、大力振興支柱產業、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政策,產業結構不斷得到調整優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工業經濟發展由數量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加快。據測算,2015年至2017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較上年分別增長10.0%、10.5%和11%,增速分別高於規模以上工業3.9、4.5和4.4個百分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大力支持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同時,注重加強對傳統產業優化升級。2013—2015年,全國共計淘汰落後煉鐵產能4800萬噸、煉鋼產能5700萬噸等。在此基礎上,2016年、2017年兩年又化解鋼鐵產能1.2億噸、煤炭產能5億噸,全面取締1.4億噸「地條鋼」,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6500萬千瓦以上。
通過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大力提升傳統動能。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通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製造強國戰略,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步伐,工業向中高端水平持續邁進。
所有制結構:從單一到多種經濟成分競相發展
改革開放前,我國工業所有制結構比較單一,主要為國有工業和集體工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央提出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方針,多種經濟成分在市場經濟中競相發展。
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企業體制機制發生了重大變革,與市場經濟融合更加緊密,國有企業素質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頂樑柱。2016年,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擁有固定資產原價合計293839億元,較1978年的3193億元,增長91倍。
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高速鐵路、商用飛機、特高壓輸變電、移動通信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天眼」探空、「蛟龍」探海、神舟飛天、高鐵賓士、北斗組網、大飛機首飛等驚艷全球。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及相關政策的制定經歷了一個從探索到逐步完善的過程。民營企業不斷煥發生機活力,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私營工業企業已發展到285.9萬家,佔全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的78.4%。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諸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外商投資企業從無到有,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崛起的一支重要力量。1980年,在中國大陸落戶的外資企業僅有3家,到2017年末,規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工業企業已發展到5萬家,吸納就業人數達2088.6萬人,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分別達12.9%和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