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香港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有()A.采礦B.鋼鐵冶煉C.國際貿易D.博彩旅遊
香港人多地狹,工業多屬加工工業,以出口外銷為主.對外貿易,特別是轉口貿易是本地經濟的重要支柱,因此香港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國際貿易.
故選:C.
『貳』 香港工業區分布有何特點請簡答
大埔工業區主要是重工業;觀塘區有很多工廈,主要是制衣,印刷及出版行業;葵涌荃灣區以物流為主,屯門都有工業區(維他奶廠在這)。
『叄』 香港六,七十年代的主要工業有什麼
紡織業、麵粉業等 (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
『肆』 香港有工業企業嗎分別有哪些
香港是有工業的, 如大埔工業村, 火炭, 黃竹坑, 新埔崗, 觀塘等地區還有工廠大樓.
各行各業均有, 不過規模都很小, 規模大的都北移大陸了.
若較大的, 只可以說是葯物及食物製造工場.
如生力啤, 牛奶公司等等
『伍』 香港六大優勢產業分別是什麼
香港經濟有多嚴峻?單憑一組數據已見端倪。港府最新預測,2020年香港全年GDP收縮6.1%,相比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5.9%)、2003年非典(+3.1%)、 2009年次貸危機(-2.5%)更加惡劣,如無意外將成為有紀錄以來最差的一年。
有紀錄以來最大幅度經濟衰退使香港經濟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再度顯性化。香港是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擁有亞洲頂尖大學、亞洲最大的法律服務體系,以及重要的國際貿易港口,但香港服務業佔比近99%,幾乎沒有工業。香港佔比18.9%的金融行業,僅創造6.8%的職位,專業服務領域創造14%的就業崗位。2003年非典期間香港失業率高居8%,其後內地開放「自由行」,創造出大量新增就業,但它們大多集中在零售、酒店、餐飲等行業的低端崗位。
內地開放「自由行」所創造出的新增就業大多集中在零售、酒店、餐飲等行業的低端崗位。
香港在發展製造業上並不是沒有機會。上世紀後半葉,香港經濟的快速發展得益於輕工業,工業產值一度占據GDP的近三成。
但內地改革開放後,資本開始自然選擇,香港輕工業逐漸北移到營商成本更低的珠三角區域。不過香港並未立刻放棄製造業,而是試圖對其進行產業升級。1999年,從台積電離職的張汝京和漢鼎亞太風投徐大麟希望在香港推行「硅港」計劃,但被輿論質疑實為「炒地皮」,港府最終沒有撥地。與此同時,上海以近乎免地租和五年免稅的優惠措施,吸引這一計劃落地,建立「中芯國際」,目前已發展成總市值4000多億的晶元生產商。錯失工業升級的香港,在港府「新自由主義經濟」的指導下,盡量不幹預經濟。新增利潤溢出到地產行業,地價不斷高企,發展工業的成本變得更加高不可及。產業結構單一還增加了勞動力市場的脆弱性,香港整體失業率自2019年中的2.8%快速上升至2020年9月至11月的6.3%,創16年以來的高位。若2021年受疫情等困擾而未能復甦的話,失業率有可能進一步挑戰2003年非典時期8.5%的紀錄高位。港府也曾思考產業單一化的弊病。2008年金融危機後,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提出發展六大優勢產業的計劃,包括文化及創意、教育、醫療、環保、檢測認證,以及創新科技,但發展並不順利,十年過去,它們在GDP中佔比依然處在個位數。
香港地價不斷高企,發展工業的成本變得更加高不可及。
高端製造業香港沒有,金融行業又可能被替代,香港的經濟前景在哪裡?
林鄭月娥的2020年《施政報告》足足提及45次粵港澳大灣區,對香港經濟開出的「葯方」大致概括為兩個方向——對內繼續融入內地經濟循環,對外努力參加RCEP等國際貿易協定合作。
長期觀察香港經濟發展的香港大學教授蔡洪濱卻直指,大灣區確實創造了另一種可能,但不應成為港府另一個不作為的借口,香港最關鍵還是先解決自身結構性痼疾,「區內的東莞、佛山等城市也可以依靠大灣區,香港優勢在哪裡?」
早於疫情來襲前,蔡洪濱就已警告香港經濟步入「技術性衰退」,主要症結是產業結構太單一,建議盡快推動經濟轉型。一年多後,他坦言未見特區著手改革,「《施政報告》沒有什麼新東西,缺乏積極的計劃」。
蔡洪濱表示,香港支柱的金融服務和貿易物流在數字革命的去中介化下,難以為繼,而在科技創新方面數據、市場和人才方面香港都沒有優勢,因此,香港未來應轉型發展以醫療、教育、文創為主的高端服務業。而要釋放這些產業的供給能力,導入國際需求,需要政府大力進行制度創新。
香港大學的另一位教授鄧希煒也認為,港府應該更積極,繼續抱守「大市場、小政府」態度,只會令政策零碎,各自為政。
鄧希煒進一步解釋稱,在沒有市場失效的情況下,積極不幹預政策是恰當的,但當市場嚴重失效,政府就有必要改弦易轍。港府過去強調四大產業,但近年其實只有金融和地產推動經濟增長,導致收入和財富嚴重不均,最佳辦法莫過於第三次經濟轉型。這方面,港府是摸對了方向,但過度不幹預造成政策散亂,措施重疊,加上欠長遠規劃,導致推動轉型未能捉到重點,流於片面。
近些年,香港的經濟增長主要來源於金融和地產。
除了香港自身的結構轉型外,中美博弈也將是影響香港發展的重要因素。最近美國多名新內閣官員在發言時,仍然將中國視為最主要的挑戰。預計未來一段時間,中美之間的關系仍然充滿不容易解決的分歧。
對此,《香港01》創辦人於品海在「2020經濟高峰論壇」演講時則稱,如果香港應對得宜,其實也有很好的條件轉危為機,乘勢推動香港經濟結構進一步升級轉型。
首先是金融方面。美國早前針對打壓在當地上市的中資企業是一個轉危為機的例子。過去大半年,不少中企迴流香港上市,帶動香港證券市場去年繼續蓬勃發展。香港亦是離岸人民幣業務的樞紐,處理全球七成以上的人民幣貿易結算,在人民幣投資及風險管理產品業務方面,香港將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第二是創新科技。香港擁有頂尖的基礎科研力量,五所大學位列世界100強,在生物醫葯、人工智慧等方面具備優勢。香港在大灣區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進程中,可以扮演獨特和重要的角色。
最後是貿易。過去一年多,雖然美國在貿易方面對香港多番針對,但事實上,東盟早已取代美國成為香港更重要的貿易夥伴。港府至今已與20個經濟體簽訂了8份自貿協議,還正在積極爭取加入RCEP,港商及投資者可以好好把握協議的優惠待遇,在這些新興市場開拓商機,並抓住內地「雙循環」機遇,積極參與內地的內需市場。
『陸』 香港的經濟支柱產業是什麼
金融業是香港最重要的傳統經濟支柱-金融服務業;金融服務業肩負帶動香港發展成為知識型經濟體的重任。
每年,服務業對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超過80%以上。其中,地產、金融、進出口貿易和旅遊並稱香港經濟的四大龍頭產業。
(6)香港有哪些工業資源擴展閱讀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等3大區域組成,管轄陸地總面積1106.34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末,總人口約740.98萬人,人口密度居全世界第三。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並可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與紐約、倫敦並稱為「紐倫港」,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
參考資料
香港_網路
『柒』 香港有哪些工業區
香港主要的工業區在荃灣、葵涌、九龍西 (深水步、荔枝角)及九龍東(觀塘、 九龍城)。香港亦有三個工業村,分別位於元朗、大埔及將軍澳。
『捌』 香港的工廠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現在香港主要工廠區 , 大埔工業村 , 元朗工業村 , 長沙灣工廠大廈 , 青衣島工廠區
『玖』 香港的主要工業部門
鋼鐵,煤炭需要資源 香港沒有
機械,化工已經是比較過時的工業 香港過去有 現在已經不多了
成衣 玩具香港比較發達
電力似乎也不是香港經濟的主流
香港經濟主要靠環保的金融和國際轉口貿易以及現在迅速崛起的旅遊業和相關的服務業 這些其實利潤更大更環保 是真正的現代社會的核心產業 您所講的那些基本都是很過時的東西了 當然 也是社會所必須有的產業 但是相比之下和香港現在所經營的產業含金量不能比
『拾』 香港的四大支柱產業有哪些
未來十年,中國以傳統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格局將被打破。
金融危機過後,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被視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近日,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四個又被升級為未來中國的支柱產業。10月18日,《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下稱《決定》)發布。《決定》稱,到2020年,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
目前,中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包括汽車、鋼鐵、建材等傳統產業,將具有知識密集型、低能耗、污染小的新興產業列入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中國尚屬首次。
支柱產業內涵發生變化
「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發展方式轉變的意義重大,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一定比傳統支柱產業大。其會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起到重要作用,使得傳統產業的競爭優勢更加明顯。」
「是不是支柱產業,首先看有沒有社會需要,支柱產業社會需求比較大。第二看對其他產業的帶動作用如何。」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產業組織研究室主任張其仔近日說。
「但中國正在進行增長方式的轉變,這就需要支柱產業還要符合新的特點:一是促進就業;二是利於推進整體產業升級,並產生很大的技術溢出效應;三是具有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特點。」
據張其仔分析,增長方式轉變的實質就是要找到這樣一種產業——既滿足促進經濟增長的標准,又滿足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標准。
可以預見的是,伴隨著新興產業納入到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願景,未來中國經濟格局也將產生微妙變化。這是否將對傳統支柱產業形成沖擊,成為不少人的疑問。
張其仔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發展方式轉變的意義重大,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一定比傳統支柱產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起來後,會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起到重要作用,使得傳統產業的競爭優勢更加明顯。」
「從拉動經濟增長角度看,十二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還很難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但從發展方式轉變的角度看,未來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還是可能的。」張其仔說。
新興產業摸底已經啟動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分類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准不一致,有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邊界並不十分清晰。」
雖已被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並將在未來十年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但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究竟是什麼,包括哪些具體行業,產業規模到底有多大?這些基礎性工作,似乎才剛剛開始。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分類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准不一致,有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邊界並不十分清晰。因此,國家統計局之前的相關數據,並不能完全反映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整體情況。」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高技術產業研究室主任王軍說。
依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國行業分為20個門類、95個大類、396個中類、913個小類。早報記者查詢國家統計局網站上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並沒有找到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完全對應的行業類別。
以生物產業為例,《決定》給出的「定義」是,「大力發展用於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術葯物、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化學葯物、現代中葯等創新葯物大品種,提升生物醫葯產業水平。加快先進醫療設備、醫用材料等生物醫學工程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促進規模化發展。著力培育生物育種產業,積極推廣綠色農用生物產品,促進生物農業加快發展。推進生物製造關鍵技術開發、示範與應用。加快海洋生物技術及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這使得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物」,分散在了醫葯製造業、農業等幾個大類之下。
據王軍介紹,其所在的研究機構已經為此啟動了生物產業的統計工作,摸清產業規模。目前,他們已經建立了總的生物企業資料庫,通過重點企業的發展情況來推測整個行業的發展情況。
除對整個行業發展情況的摸底外,需要釐清的還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涵和發展重點的問題。21日,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解讀《決定》時說:「一些地方基於當地的產業基礎、比較優勢和經濟長遠發展的需要,將石化深加工、綠色食品、林產業、海洋產業、文化創意、現代物流、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等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
事實上,在此之前,更大范圍的調查與摸底已經展開。今年2月,「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部際協調小組」成立,由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任組長。據王軍介紹,自此開始,一場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全國范圍內從企業到地方的大調研繼而展開;也正是在調研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了《決定》。
生物產業規劃明年報送
節能環保、生物等產業規劃由國家發改委牽頭,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業、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規劃由工信部牽頭制定。這些專項規劃都要和「十二五」規劃相銜接。
早報記者了解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規劃及各專項規劃的研究已經漸次展開。其中,部分規劃或將在年底前推出,生物產業「十二五」規劃預計明年上半年報送國務院。
王軍在接受采訪時透露,「目前我們配合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的工作,正在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劃,這是一個總體規劃,還有各個產業的專項規劃。專項規劃並不一定都是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做,而是由行業所分屬的不同部門負責。」
早報記者還獲悉,節能環保、生物等產業規劃由國家發改委牽頭,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業、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規劃則由工信部牽頭制定。其中,《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徵求意見稿)》三輪徵求意見程序已全部結束,有望於今年年底前推出。
王軍表示,這些專項規劃都要和「十二五」規劃相銜接。她介紹說,目前,總體規劃的初稿已經完成,部分內容已在各部門間進行了討論。生物產業「十二五」規劃制定工作剛剛開始,計劃於明年上半年報送國務院。對於為何規劃不能趕在「十二五」之前發布,王軍解釋說,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是在2007年4月發布的,並不在一個五年規劃期的開端。因此,生物產業「十二五」規劃也並不會完全契合「十二五」的五年跨度。
仍然面臨體制機制障礙
體制、機制上的牽制,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有所體現。「條塊分割、政出多門,缺乏有效的協調和決策機制,有關規劃、政策沒有形成合力。」
雖然有了政策利好支撐,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目前仍面臨體制和機制的障礙。
王軍說:「研究院做的技術成果變成產業、轉化成產品,中間存在著一定製約。很多領域,技術上是比較領先的,但技術成熟後往產業方面做,差距就會越來越大。這一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
對於新葯審批和生物制葯進入醫保目錄進展緩慢的問題,王軍認為,創新葯和進入醫保目錄的葯要考慮安全性,這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這對新葯創制的積極性造成很大影響,目前仍未形成一個特別順暢的渠道。
體制、機制上的牽制,在另外幾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有體現。
中國科學院高級研究員、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員會委員侯自強表示,以新一代信息產業中大力推動的三網融合為例,阻礙三網融合的技術問題已不存在,但三網融合始終只停留在部分地區、項目,而未能取得重大實質性進展,「根本原因是市場准入產生的部門之間的利益沖突。」
侯自強認為,「三網融合使整個業務鏈、產業鏈發生變化,表面上是電信和廣電之間的矛盾,更多的還是廣電內部利益的重新分配。三網融合的基礎是互聯網,互聯網接入成為主要問題。因為國家將互聯網ISP的執照頒發權給了信息產業部電信管理局,而廣電則掌握網路視頻和IPTV及網路電視(互聯網電視)的牌照。雙方各以手中的權力掣肘,成為推進三網融合的主要障礙」,「這是其他國家普遍遇到的問題,但中國更復雜。牽扯到利益的重新分配、體制的問題。」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解讀《決定》時也表示,企業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機制沒有形成,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仍然突出。技術創新成果轉移機制亟待建立,創新成果產業化中介機構缺失。部分領域管理體制改革滯後,如節能環保和「三網融合」相關行政管理體制、生物醫葯產業的新葯審批程序、通用航空發展的空域管理規定、衛星應用的軍民結合機制等,現行管理辦法制約相關行業發展。條塊分割,政出多門,缺乏有效的協調和決策機制,有關規劃、政策沒有形成合力。
政府不能有技術偏好
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扶持應該是大的方向性的,不能存在技術偏好,不能破壞市場對技術選擇的機制。
對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現狀,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解讀《決定》時說,「一些領域在規模上雖然已經躋身世界前列,但組裝加工能力強,技術集成能力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主要依賴進口。」
其中,「新興信息產業雖然在系統設備研發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但在集成電路、光電、高性能計算等領域的基礎性技術還有待突破;生物醫葯產業盡管快速發展,但缺乏創新葯物和工程化技術與裝備;基因工程開展了大量研究,但工業化的轉基因技術不掌握,開發具有知識產權的新品種速度慢;裝備製造業雖然規模較大,但大型裝備關鍵核心部件、控制技術和高性能材料嚴重依賴進口。」
早報記者從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統計工作部進一步了解到,中國高端裝備國產化的環境不理想,突出表現在——設備招標中歧視國產設備的現象仍屢見不鮮;用戶強行要求國產化的主機必須使用其指定的進口零部件和材料;在設備采購中對國產設備過度壓價;誇大宣傳國產化過程中的曲折和問題;以高於國際同類產品標準的不切實際的要求增加國產化難度等。
這是否意味著更多的政府扶植,將成為產業增長的重要一翼?
與此相反,張其仔認為,對傳統優勢行業,應加大政府對關鍵技術開發的支持,促進產業內升級,防止傳統優勢行業競爭力下滑;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應充分運用市場的機制和辦法。原因在於,「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升級的方向、技術變遷的方向相對比較明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路線和發展方向本質上不確定。如果完全靠政府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路線,有可能走到錯誤的技術路線上去。必須要讓不同企業的不同技術在市場上競爭,從市場上篩選好的技術。」
與張其仔觀點類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今年8月在「中歐-張江2010第二屆中國創新·創業高峰論壇」上表示,「戰略性新興產業當中最大的風險在於技術的不確定,而我們目前在掌握核心技術、把握主導技術的發展方向上,能力還十分欠缺。」
張其仔認為,第一,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扶持應該是大的方向性的,不能存在技術偏好,不能破壞市場對技術選擇的機制;第二,鼓勵風險投資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而不一定是政府直接財政補貼,「政府只是在早期市場培育時起作用,最終應在一定時段退出。這樣的產業才有前途。」
10年後產值或超10.7萬億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產值將在2015年超過4.5萬億元,2020年將超過10.7萬億元,復合增長率將達15%~19%。」
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的「蛋糕」到底有多大?有關機構預計,這塊「蛋糕」可能在10年後超過10萬億元。
根據《決定》,五年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將達8%;2020年七大產業的增加值佔GDP比重達15%。根據這一發展目標,華泰聯合證券預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產值將在2015年超過4.5萬億元,2020年將超過10.7萬億元,復合增長率將達15%~19%。
去年11月,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曾在第四屆中日節能環保綜合論壇上表示,預計到2012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將達2.8萬億元。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生物技術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則顯示,2008年,中國廣義生物產業的總產值為1.1萬億元。預計到2020年,中國廣義生物產業的總產值將達到6萬億元,其中包括生物醫葯4萬億元、生物製造1萬億元、生物農業1000億元、生物能源3000億元、生物環保1000億元等。
在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當中,高端裝備製造業有其獨特之處,橫跨了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兩大領域。高端裝備製造業主要包括航空裝備工業、衛星產業、軌道交通裝備業、海洋工程裝備,以及智能製造裝備等五大領域。中銀國際分析認為,僅航空裝備工業方面,預計未來3-5年中國整個航空工業產出4000億-4800億元,到2020年後航空工業產出可達1.6萬億元。
但對於諸多對未來市場的樂觀估計,張其仔提醒,「十二五」期間,通過傳統產業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很難發生變化。勞動力的素質水平、基礎設施、政策體制機制的設計、投融資環境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障礙,「目前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場還不夠大。一是由於技術不成熟,價格偏高;二是百姓偏好傳統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