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經營形態有哪些
①中國古代手工業有兩種主要經營形態:官營手工業和私營手工業。②官營手工業由政府直接經營,資金、技術力量雄厚,技藝水平較高,但生產不計成本,效益低下。私營手工業有農民家庭手工業和城鎮家庭小作坊兩種形式,在官營手工業的壓迫下曲折發展。③唐宋以來,農村家庭手工業生產日趨商品化。明代中葉以後在很多行業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了主導地位;私營手工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的僱傭勞動關系。
解析:
考查學生對歷史事實的概括、歸納能力,根據課本所學知識回答。農業和手工業是古代中國社會經濟的兩大支柱。盡管中國古代的手工業很發達,在世界上曾經居於領先地位,但是,手工業作為服務於農業文明發展的從屬地位一直沒有發生改變。從生產力、社會環境等各方面的因素總結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特點。
⑵ 手工業有哪些
手工業(handicraft instry )是指依靠手工勞動,使用簡單手工工具從事小規模生產勞動的工業。最初與農業密切聯系,屬於農民副業性質的家庭手工業。經過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脫離農業,形成獨立的個體手工業。其特點是一家一戶為單位,用私有生產資料分散經營。主要類型有:自產自銷的手工業,直接為消費者服務的流通手工業和為買主或工廠進行加工的手工業。以後發展為資本主義簡單協作的手工業作坊和工場手工業。
中國手工業歷史久、行業多、分布廣,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1949年以後,手工業者走上了社會主義合作化道路,並逐步納入了現代化的軌道,手工業得到了振興,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民族優良傳統得到發揚,並有所創新。發展手工業對生產日用消費品,創作藝術珍品,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增加就業機會,促進國民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手工業有很大發展,手工業品不僅能在國內市場上暢銷,而且在國際市場上受到歡迎,為國家創造外匯,增加積累發揮一定的作用。
⑶ 中國古代手工業有哪幾種主要
中國古代手工業有哪幾種類型
中國古代八大手工業紡織業中國是一個傳統的男耕女織的封建國家,紡織業歷史源遠流長,它的發展特點大體是:北宋以前,中國紡織業以絲麻織業為主,南宋以後,棉布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紡織業主要體現封建自然經濟的特點,是中國自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明中期以後,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逐漸興盛起來,且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但由於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它始終得不到健康成長。陶瓷業中國陶瓷業的產生、發展源於生活,為生活服務,實現了實用性和觀賞性的統一,同時又是對外交往中的重要物品,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造紙業西漢發明了造紙術,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紙;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魏晉南北朝時,紙張白度增加質地細薄,產量大增,逐漸取代簡牘,成為最主要的書寫材料;幾個世紀後,造紙技術向東傳到朝鮮、日本,唐朝時向西傳到阿拉伯,經阿拉伯傳到歐洲、北非。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和進步作出的重大貢獻。冶鐵業在農業文明時代,冶鐵業的發展是生產力進步的明顯標志,它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變革和進步。西周時開始使用鐵器;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比歐洲早兩千多年;西漢時冶鐵業分為官營和私營,煤成為冶鐵的燃料,人們發明了淬火技術;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使中國冶鐵水平長期領先世界;隋唐時期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明朝中後期,廣東佛山冶鐵業,一天出鐵六七千斤。造船業中國古代造船業的發展與國家的航海事業和對外關系聯系密切,相輔相成,當統治者重視發展對外關系,重視發展航海事業,造船業就發達,如漢、唐、宋元時期,對外交往頻繁,造船業也就發達;明中期以後到清朝時,由於統治者實行海禁政策,造船業受到影響。制漆業漆的使用,遠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大約在七千多年以前,中國古人就已經能製造漆器了。根據是1978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朱漆木碗和朱漆筒,經過化學方法和光譜分析,其塗料為天然漆。七千歲的木碗,證實了我國是朱漆器藝術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藝苑中一枝奇葩。制鹽業鹽是維系人類生存的一種必需品。中國制鹽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幾乎與史籍上的華夏文明史同步。根據鹽的來源,中國古代的鹽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岩鹽等幾大類,每一種鹽都有不同的生產工藝。青銅業中國青銅文化源遠流長,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藝術風格。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銅器,形成了以青銅禮器和兵器為主的青銅文明,達到中國青銅時代發展的巔峰,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後世的發展中,雖然鐵、金、銀等其他金屬逐步發展,但仍有不同程度的青銅使用率。
⑷ 我國古代手工業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和特點
1、官營手工業
官營手工業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計成本,不進入市場,缺乏競爭;官營手工業採取強制工匠服役的手段,引起了工匠的不滿。
2、私營手工業
私營手工業有農民家庭手工業和城鎮家庭小作坊兩種形式,在官營手工業的壓迫下曲折發展。「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工受值」式的僱傭勞動關系。
3、家庭手工業
以家庭為單位的自主經營;規模小,沒有太多的資金,營利不是主要目的;小部分作為商品流通;產品主要用於交納賦稅和自己消費;作為農戶的副業,無明確地位。
拓展資料:
手工業是指使用簡單工具,依靠手工勞動,從事小規模生產的工業。它最初與農業融為一體,屬於農民副業性質的家庭手工業。農民把自己生產的農副產品作為原料進行加工,或者製造某些勞動工具和日用器皿。其產品除滿足自己的需要外,多餘的予以出賣。
參考資料:手工業_網路
⑸ 中國古代手工業的三種形態是什麼
中國古代手工業的三種形態:
一、家庭手工業
家庭手工業的特點是以一家一戶為單位,使用私有的生產資料分散經營,一般不僱用工人或只僱用做輔助性工作的助手和學徒,並以本人的手工勞動為生活的主要來源。
二、官營手工業
官營手工業資金雄厚、規模經營,為細密分工和協作創造了條件;眾多高水平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對產品質量的嚴格管理,有利於手工業技藝的提高。直到明代前期為止,官營手工業代表著當時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
但官營手工業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計成本,不進入市場,缺乏競爭;官營手工業採取強制工匠服役的手段,引起了工匠的不滿。
三、私營手工業
自由發展並且有助於生產力的提高;私營手工業成為手工業生產中日益重要的部分。明代中葉以後更在制瓷、礦冶、紡織等諸多行業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了主導地位。
同時,私營手工業的經營方式也在發生變化。一方面,唐宋以來,商品經濟繁榮,私營手工業的產品大量進入市場;另一方面,到明中後期,僱傭眾多工人的大規模手工作坊或工場日益增多,並從中孕育出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工受值」式的僱傭勞動關系。
⑹ 中國古代手工業有哪幾種主要經營形態它們各有什麼特點
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特點
(1)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2)手工業技術先進。
(3)手工業生產部門不斷增加,勞動分工越來越細。
(4)多種經營模式長期共存。主要有家庭手工業、官營手工業和私營手工業三種形式。官營手工業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私營手工業到明中葉以後才逐漸超過官營手工業並占據主導地位。
(5)經濟重心南移與手工業分布相應變化。隨著經濟重心的轉移,不少工業生產部門、工業製品的主要產地,從北方逐漸移到南方。在中國古代絲織業地區分布的變化中表現的最為明顯。
(6)明中葉後私營手工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僱傭勞動關系,但受到重農抑商政策制約。
⑺ 手工業具體包括哪些
觀點一:屬於第一產業(農業)
理由:手工業仍屬手工勞動,是農業文明的產物。
觀點二:屬於第二產業(工業)
理由:首先,看字面:手工業,手——工業。是工業的一個分支,屬第二產業。
第一產業,農業,包括農、林、牧、漁等。
第二產業,工業,包括重工業、輕工業,當然也包括手工業了!(當初發改委給工業下定義的時候漏掉了可能是)
第三產業,服務業,包括衣、食、住、行。
大家不要一聽到工業就以為是機械裝備的大工廠,其實也有很多小工廠屬工業范疇之內,不管插花的、編草帽的、納鞋的、炒茶的……都是小工廠,俗稱作坊。
工業,區別於其他行業,特點就是製造,就是把原材料製造成可以直接供生活、生產使用的成品,即產生具有使用價值的商品。手工業具備了這一點!
⑻ 我國古代手工業有哪三種經營方式
1、官營手工業,官府經營;特點是政府直接經營,大作坊生產,資金雄厚,產品精美;市場不流通,只供官府使用;明中葉以前佔主導地位;用於官府及皇室使用。
2、家庭手工業,以家庭為單位的自主經營;規模小,沒有太多的資金,營利不是主要目的;小部分作為商品流通;產品主要用於交納賦稅和自己消費;作為農戶的副業,無明確地位。
3、民營手工業,民間私人經營;規模較大,資金較雄厚;產品大部分在市場流通;明中葉以後佔主導地位;產品用於民間消費,在市場流通,以營利為目的。
⑼ 工場手工業的主要形式
手工工場有分散和集中兩種形式,在工場手工業時期之初以分散的手工工場為主要形式。生產者仍分散在各自家庭中勞動,但是他們在企業家的組織下形成一個生產集體,有一定的勞動分工。商人為保障其貨源,將統一購買來的原料交給雇傭工人去加工,付給一些報酬,然後銷售成品。所謂報酬實質上就是工資。這已是資本主義的僱傭關系,但又不徹底,因為加工的工具大都是那些受雇者自己的,勞動過程也是工人在各自家裡分散進行,每一種產品是依次經過不同的家庭工人的勞動製造出來的。
分散的手工工場進一步發展,就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場,工人一無所有,集中在資本家的廠房內,使用資本家提供的勞動工具,在資本家的指揮下工作。工人成為完全出賣勞動力的僱傭勞動者,他們與僱主的關系是徹底的僱傭關系。在集中的手工工場,分工越來越細,一件產品的製成要經過許多道工序。
簡單協作、分散的手工工場和集中的手工工場是資本主義早期發展的三種形式,它們雖然在時間上是承襲的,但又往往是並存的。下面讓我們以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典型的英國為例進行考察。
在英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於毛紡織業。毛紡織業興起之初,其生產組織在城市是行會作坊,在農村是家庭手工業。農村中沒有行會的控制,手工業者的分化比較迅速。商人以各種方式控制分散的生產者,簡單協作很快過渡到手工工場。早在15世紀,分散的手工工場就在英國農村出現了。由商人先到市場上購買羊毛,交給各家紡工紡成毛線,他再收取毛線,分給各家織工織成毛呢,收取成品出售,付給紡工、織工以工資。這時生產分散進行,紡工織工多為農家婦女,她們還保有自己的一點生產資料,資本家的資金還不十分雄厚,沒有集中的廠房設備。當時,北方約克郡的廣大農村,這種手工工場很普遍。
到16世紀,集中的手工工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倫敦西部紐伯里一個名叫約翰·溫徹康布的紡織業商人,在16世紀初就擁有一個約千人的手工工場,其中男女織工、紡工和助手600人,梳毛、理毛工人250人,修整工50人,染工40人,砑工20人。隨著集中的手工工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小生產者由於經受不住競爭,變為僱工。他們在1539年的一份請願書中寫道:「富有的呢絨商在他們的家裡擁有織機,同時有織工和技工按日工作。正由於此,我們這些在自己家中做工的請願者,包括婦女和兒童,時常失去收入。……但是,我們這些貧苦的臣民為了避免失業和得到收入,只有被迫接受呢絨商所規定的工作。」就這樣,英國的毛紡織業得到迅速發展,毛織品輸出激增,而羊毛輸出則大減。英國的呢絨逐漸在歐洲市場上占居首要地位,毛紡織業成了英國的「民族工業」。除毛紡織業外,玻璃、肥皂、火葯、書寫用紙等製造業也普遍採用手工工場的形式。
手工工場直到18世紀70年代工業革命開始,一直是工業生產組織的基本形式,它有以下特點:第一,工場手工業仍以手工勞動為基礎,這是與後來機器生產的主要區別;第二,工場手工業不同於以前家庭手工業的是,它已經是大生產了,並逐漸實行了生產過程的分工,主要包括手工技術的分工和雇傭工人的分工。分工使工人經常從事某一生產環節的操作,技巧更加熟練,不僅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也增加了改進技術的機會,為以後發明和使用機器創造了條件。
⑽ 古代手工業有哪三種類型,有哪三個代錶行業
(1)中國古代手工業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
(2)在社會中的地位:官營手工業由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它憑借國家權力,征調優秀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產不計成本,產品大多精美。主要生產武器等軍用品和供官府、貴族使用的生活用品。在資金、人才、技術和經營規模上占絕對優勢。民營手工業由民間私人經營,主要生產供民間消費的產品。家庭手工業是農戶的一種副業,在漫長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時代,家庭手工業占相當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