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洋務運動時期民族工業有哪些

洋務運動時期民族工業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03 13:21:24

① 洋務運動時期的哪些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還存在

洋務運動軍事方面:積極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軍隊,籌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

洋務運動工業方面:洋務派後期創辦的民用工業,投資大多採取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形式,產品主要作為商品投放市場,管理上採取勞動僱傭制所以其本質上屬於帶有封建因素的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

洋務運動對近代軍事的影響:洋務派一致主張師夷長技以富國強兵,抵抗外國侵略,挽救民族危機。洋務運動,是從軍事自強開始的,為實現軍事自強,洋務派主要抓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軍事工業;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軍,同時改進陸軍的武器裝備和訓練;三是建立近代軍事學堂,培養新式陸海軍人才。在李鴻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軍事工業相繼問世。1885年設立的海軍衙門,統領海軍、海防事宜,推進了海軍建設和國防的現代化建設。清軍隊戰鬥力有所提高,對外國的侵略勢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進程。洋務運動的軍事自強,使中國軍隊以近代新式武器裝備投入反對日本侵略的甲午戰爭。開始了中國軍隊的近代化進程。

洋務運動對近代經濟的影響:洋務運動興辦軍事工業的過程中,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資金、原料、交通等方面的問題,於是在「自強」口號興辦軍事工業之後,洋務派又在「富國」口號之後開始興辦民用企業,著重點在於采礦、冶煉、航運、鐵路等一系列配合軍事工業的項目。在洋務派的倡導下,許多達官顯貴以興辦洋務為榮,深深的動搖了從商鞅變法開始的,中國幾千年文明中「重農輕商」的概念,促使中國近代經濟、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在社會經濟中明顯增長,對中國近代企業、民族資本主義的誕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② 洋務運動時間,代表人物,前後期所創辦的工業

洋務運動 [yáng wù yùn dòng] 更多圖片(8張) 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自強運動。該運動是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封建統治的「自強」、「求富」運動。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道路。口號:師夷長技以制夷。 中文名:洋務運動 外文名: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中央代表:恭親王奕欣 地方代表: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 代表企業:江南製造局、安慶內軍械所等 性質:失敗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時間:1861年-1895年 指導思想:師夷制夷,中體西用 領導階級派別:地主階級洋務派 分享 歷史背景 國內背景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恭親王愛新覺羅·奕欣痛定思痛,意欲圖強。在此之前一些學者就提出了學習西方國家的優點以增強國力,例如魏源在《海國圖志》中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主張「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不久,因為清政府用領土,主權以及一系列經貿特權暫時滿足了外國侵略者的要求,國內的農民戰爭也進入低潮,因而呈現了暫時「穩定」的局面,即所謂「中外和好」的「和局」。但是在清朝統治集團中,一些頭腦比較清楚的當權者,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樞執掌大權的恭親王等人,並沒有因為這種「和局」的出現而減少他們對清政府統治的危機感。曾,李,左諸人都為剿滅的太平天國而建立殊勛,他們在藉助外國侵略者對太平天國的「華洋會剿」中,親眼看到了外國侵略者堅船利炮的巨大威力,從而感受到一種潛在的長遠威脅。面臨中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他們繼承了魏源等「經事派」提出的「師夷長技」的思想並極力將這種思想付諸於實踐他們「師夷長技以自強」的目的,一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條件下,徐圖中興。 國際背景 從十三世紀開始,世界的大環境開始發生變化。西方資本主義開始萌芽。農民和手工業者經過長期勞動,積累經驗,改進了生產工具,農業得到發展。紡織、冶金等開始出現機器。不僅提高了產量。改變了人與人的關系,分化出各種不同的階層。在新航路的開辟,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資產階級革命,產業革命的推動下,至洋務運動發生時,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已初步完成,人類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這個新時期的主要特點就是整體化和近代化。講究統一的世界市場,分散、落後的國家不可避免地納入整體中。近代化就是資本主義代替封建專制,這是歷史的必然。這也是洋務運動試圖走近代化的道理,在世界整體化的趨勢下,中國比較被動的捲入。當時中國沒有經過長期的積累,沒有經歷資產階級革命,但中國的洋務運動與世界大勢是分不開的。 運動派別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社會的主要矛盾便是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當時中國正開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的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以太平天國為中心的大起義沖擊著滿清王朝的頹垣殘壁。可以說「內憂外患」一同並至,清朝統治集團內部開始分化為頑固派和洋務派。 洋務派 洋務運動中,洋務派中央代表人物為愛新覺羅·奕欣,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團,此外還有崇厚、沈葆楨、劉坤一、唐廷樞、張謇等。他們主張學習西方的聲、光、電、化、輪船、火車、機器、槍炮、報刊、學校等,打出「自強」和「求富」的旗幟。認為要富強,使中國「有備無患」,必須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然科學甚至社會政治學,因此提倡興「西學」、提倡「洋務」、辦軍工廠,生產新式武器、迠立新式軍隊,達到「自強」目的。為了解決軍用工業的原料、資金、運輸問題,進而大力興辦民用工、礦業和運輸業,達到求富,抵制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擴張的目的。 頑固派 頑固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同治帝的老師、工部尚書、大學士倭仁、宋晉等,地方上主要是一些內地的官員。以倭仁為代表的頑固派,高唱「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為甲胄,禮義為干櫓」,抵禦外侮。洋務派反對守舊派,認為守舊派「陳甚高,持論甚正」,然而「以禮義為干櫓,以忠信為甲胄,無益於自強實際。二三十年來,中外臣僚正由於未得制敵之要,徒以空言塞責,以致釀成庚申之變」。洋務派與頑固派互相攻擊,斗爭十分激烈。總理衙門是推動洋務運動的中央機構。但洋務派勢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實權的總督和巡撫。慈禧明白,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要保持清朝的統治地位,必須依靠擁有實力並得到外國侵略者賞識的洋務派。所以她暫時採取了支持洋務派的策略。 過程 主要歷程 咸豐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861年1月11日),恭親王奕欣,會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推行了一項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 1861年辛酉政變以後,與原有保守勢力有沖突的慈禧登上了統治的中心,為了能夠坐穩統治地位,她對洋務派採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務派登上清朝的政治舞台後,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中國的近代化運動迅速開展起來。 洋務運動前期,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在李鴻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製造局、金陵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軍事工業相繼問世。短短幾年中,中國就已經具備了鑄鐵、煉鋼以及機器生產各種軍工產品的能力,產品包括大炮、槍械、彈葯、水雷、和蒸氣輪船等新式武器,裝備了一些軍隊他們還開辦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廣州魚雷學堂、威海水師學堂、南洋水師學堂、旅順魚雷學堂、江南陸軍學堂、上海操炮學堂等一批軍事學校,為國防事業作出重要的貢獻。 北洋海軍的建立,是洋務運動軍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盡管最後北洋海軍失敗了,但是它畢竟曾經是中國可以威懾海洋的先進軍事力量,在世界海軍史上都占踞了一席之地,並且在培養北洋海軍的過程中,還帶動了一系列的近代事業發展。 隨著軍事工業的創辦,洋務派認識到,強大的國防基礎在於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要求能源、鋼鐵等工業與之配套。同時,為了維護民族利益,也必須發展民族經濟,與洋人「商戰」、「爭利」。於是,他們提出了求富的口號,民用工業和新式交通運輸業也發展起來了。 洋務運動後期,洋務派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民用工業。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建立了輪船招商局。這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個民用企業。招商局開辦僅三年時間,就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萬兩銀子,還將業務發展到外國,打破了外國航運公司的壟斷局面。 以後,中國近代礦業、電報業、郵政、鐵路等行業相繼出現。輕工業也在洋務運動期間得到大力發展。1880年,左宗棠創辦蘭州織呢局,成為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的鼻祖。中國近代紡織業、自來水廠、發電廠、機器繅絲、軋花、造紙、印刷、制葯、玻璃製造等等,都是在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建立起來的。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中國的民用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奠定了中國近代化工業的基礎。 時間表 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軍械所,任用中國工匠,仿製西式槍炮,是中國最早的近代軍事工業。從1862年起,用三年時間研製成功的中國第一艘輪船「黃鵠」號。 1861年,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這是清政府新設立的外交機構。 1862年,在北京設立專門培養翻譯人員的「同文館」,這是清代最早的「洋務學堂」(1902年並入京師同文館)。 1863年,在上海設立「廣方言館」;第二年又在廣州設立一個「廣方言館」。「廣方言館」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於培養通曉外語的人才。 1865年,在上海建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內設翻譯館;同年,又在南京建立金陵機器製造局。 1866年,在福州建立馬尾船政局。 1870年,在天津建立軍火機器總局(後改名為北洋機器製造局)。 1872年,在上海建立輪船招商局;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出洋,由容閎指導選派。 1875年,建議在各省設立洋學堂;創立科舉考試中「洋務進取」一項。 1878年,在蘭州建立蘭州織呢局,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家機器毛紡織廠。 1880年,在上海建立機器織布局,這是中國最早的機器棉紡織廠;同年,在天津設立京師同文館,購置軍艦;設立南北電報局。 1881年,設立開平礦務局。 1882年,建立旅順軍港。 1885年,清政府新設立了海軍衙門;在天津設陸軍武備學堂。 1890年,在漢陽建立湖北槍炮廠;在湖北、江西設立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 1892年丁鼎在煙台創立了丁氏釘子廠。 最終結局 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標志著清朝海軍實力的完全喪失,也標志著35年的洋務運動宣告破產。 指導思想 洋 洋務運動主要工礦企業 圖冊 6張 務運動的最根本的指導思想是「自強」、「求富」。其分類思想就是「 師夷制夷」 、「中體西用」 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 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系,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後四個字「 中體西用」 ,表明洋務運動與本國封建主義傳統文化的關系,表明中學與西學各自在洋務運動中的地位,即以中學為主體,西學為輔用。「師夷制夷」 、 「 中體西用」,也是洋務運動中洋務派處理中西民族國家關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則。在洋務運動時期,從馮桂芬的「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到薛福成的「今誠取西人器數之學,以衛吾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都是作為一種理論服務於「求強」、「求富」這一洋務運動主導思想的。 最先提出中體西用這一思想的是洋務派思想家馮桂芬。他於1 8 6 1年在《校邠廬抗議》一書中說: 「 以中國之倫常名數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他以「 本」「 輔」 的主從關系來處理中學與西學的關系。從字面上,一字不差地提出「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的人,是《萬國公報》的編者沈壽康。18 9 6 年四月,他在《匡時策》一文中說: 「 中酉學問術自互有得失,為華人計,宜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 中學」 、「西學」 ,最初都是作為學問提出來的。「 中西學問」 對於社會, 對於一個政權, 對於統治者來說, 本來都是「 用」 , 沈壽康在此以「 體」 「 用」 處分,並非是作為目的與手段之分, 而只表明主次。這種主次之分, 是「 為華人計」 。是為了發展中華民族, 是為了在學習和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時候, 維護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 在中西文化大交流中, 保持中華民族的特色。不僅要保留使用中國的學問, 而且要將其放在主要的地位, 還要使西學與中國的國情結合起來, 為發展中華民族服務。因此, 由於「 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這一口號, 非常簡切地反映了當時中國人的一般思想傾向, 甚至可以說, 在當時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 以先進的西學作為侵略中國的手段的情況下, 這個口號是一面愛國的旗幟。因此, 它在中國的大地上, 風行數十年而不衰。新老洋務派思想家, 不斷熱舉起這面旗幟, 並不斷地闡發這一口號的內容。 主要標志 方面 主要標志 軍事 積極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軍隊,籌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 經濟 興辦輪船、鐵路、電報、采礦、紡織等各種民用企業 文化 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培養洋務人才 查看完整表格 興辦企業 人物 李鴻章和曾國藩 左宗棠 李鴻章 李鴻章 張之洞 張之洞 李鴻章 李鴻章 工業 江南製造總局 福州船政局 開平礦務局 上海機器織布局 漢陽鐵廠 湖北織布官局 電報總局 輪船招商局 成立時間 1865 1866 1876 1878 1893重建 1890 1892 1880 1872 開創報刊 19世紀70年代到甲午中日戰爭前,國人自辦了約20種近代報刊。除福州、廈門各地外,其餘主要在上海、香港、廣州和漢口。 洋務運動時期主要報刊有《申報》和《萬國公報》,兩者均為該時期創刊。 其他報紙有:1873年4月創刊的《西國近事匯編》、王韜主持的《循環日報》等。 開辦新式學堂 1862年,恭親王愛新覺羅·奕欣首次創辦京師同文館,開創了中國近代化教育的篇章。 洋務運動中創辦的新式學堂的主要類別: (1)外國語性質的學堂,如1862年創辦的京師同文館,(1866年後增設算學館,成為綜合性學堂)上海廣方言館等。 (2)軍事學堂,如福州船政學堂、北洋水師學堂等。 (3)技術學堂,如上海機械學堂,天津電報學堂等。 辦學特點:與傳統官學相比,這些新式學堂培養了一批新式人才,如翻譯人才、軍事人才、技術人才等;教學內容有西學,如西文、西藝等;採用了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實施分年課程和班級授課制等。 選派留學生 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來改變清政府落後面貌是洋務派發起留學運動的 最初目的。洋務時期的留學教育較有影響的主要有兩次:幼童留美和福建船政學堂學生留歐,即1872—1875年清政府向美國派遣了四期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學;1877—1897年先後派出四批福建船政學堂的學生赴歐留學。 1872年8月11日,三十名幼童自上海駛往美國舊金山,開始了長達十五年的留學生活。這在中國二千年歷史中,特開新紀元」之事被譽為「中華創始之舉,亦古來未有之事」。1877年,在沈葆楨、李鴻章等官員的積極倡導下,從船政局和船政學堂選出的33人踏上了赴歐留學的旅途。1881年,由李鴻章主張、船政局又選出10人分赴英、法、德留學。1886年北洋水師等校的10名學生又去了歐洲。 翻譯書籍 在洋務運動存續的35年裡,文化出版事業的發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京師同文館、上海光方言館以及江南製造局的譯書館,是當時翻譯西方的中心。譯書經歷了由單純的西方科技著作和書籍,向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著作並重,甚至後者略占上風的過程。 京師同文館曾翻譯西書36種。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中國第一部國際法中譯本:惠頓的《萬國公法》(1864年);第一部外交學中譯本:馬登的《星柖指掌》(1876年);第一部經濟學中譯本:福賽特的《富國策》(1860年)。江南製造總局翻譯館是晚清翻譯西方著作數量最多,成績最著的機構,它羅列了眾多的學者譯家和一些外籍傳教士。 大量西學著作的翻譯出版及近代中國報刊和出版機構的出現,打破了中西文化的壁壘和傳統文化的堅冰,大大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與融合。 架設電報 主線:1886 年因東三省邊防需要,由奉天接展至琿春陸線;1887 年因鄭州黃河決口「籌辦工賑事宜」,由山東濟寧設電線至開封;1888 年,因廣東官線業已造至南雄州,商線乃由江西九江設至贛州以達庾嶺入南雄相接,使官報得以靈通;1890 年,「因襄樊地方為入京數省通 衢,楚北門戶邊境沖要」,乃由沙市設線起以達襄陽,1893 年又添設襄陽至 老河口電線;1895 年由西安起接設電線與老河口相接,「使西北電線得有兩 線傳遞,庶無阻隔之虞。」 支線:1884 年 添設的天津至京城,山東掖縣之沙河至膠州電線;1898 年所設膠州至青島電 線,湖北武昌至大冶、大冶至九江之線,「又因漢口上游北岸線桿年年被水淹損,阻誤要報,添設南岸一線以備不虞」;1891 年徐州至台庄線和1892 年安慶至蘆州線;1898 年「以備黃河之害」而設的濟南至濟寧線,「以備運河之害」而設的徐州至宿遷線等等。 作用:電報主要是為了商業經濟發展上的需要。另外,在西北、東北、西南以及朝鮮所設約占總量 30%的官線,也同商局電線一樣,在軍事和經濟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修建鐵路 自從1825年英國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條鐵路之後,由於它在經濟上、政治上以及軍事上所起的作用,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於是歐美各國接踵而起紛紛效法,在短短十餘年間鐵路建設即有長足進展。處於封建末世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觀察到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這一驚人的新生事物之後,也深深為之吸引。如林則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國圖志》、徐繼畲的《瀛環考略》等書都對鐵路作了初步介紹。而洪仁玕則於1859年在其所著《資政新篇》中,最早提出了要在神州大地之上修建鐵路的具體建議。他說:中國各省應當皆有鐵路,「以為全國之脈絡,通則無病焉」。 早在同治元年(1862年),就有怡和、旗昌等27家英美洋行向李鴻章建議興建蘇州至上海的鐵路,被拒。次年(1863年),又有英國工程師斯蒂文生向清政府建議興修漢口至上海、漢口至廣東、漢口至四川、上海至福州、鎮江至北京、廣東至雲南六條干線鐵路,亦被拒。同治四年(1865年),美商在北京宣武門外修建了一條一里多長的鐵路,以作為樣品引起國人關注,但不幾天就被步軍統領衙門拆掉。光緒六年(1880年),怡和洋行修建了從上海到吳淞的鐵路,引起官員一致反對,終於借口壓死一個士兵,以28萬兩白銀買下拆毀,投入海中。 後來由於日本侵華意圖日益顯露,光緒七年(1881年)才建成從唐山到胥各庄全長22里,用於撿煤的鐵路,但不許用火車頭,而用驢子和馬拖著車廂在鐵路上走。 歷史影響 洋務運動給中國歷史帶來了深遠影響。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震動。但是洋務運動的許多成分,即使在整個20世紀也一直在中國延續,包括工業化、經濟發展、鐵路建設等。從孫中山到鄧小平,都是延續了洋務運動的道路。所以洋務運動實際上一直影響著中國政府的政策和行為。 歷史評價 性質 洋務運動是一場由失敗的封建大地主統治階級領導的自救運動。美國漢學家芮瑪麗這樣評價這一階段的「自強」運動:「不但一個王朝,而且一個文明看來已經崩潰了,但由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一些傑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們終於死裡求生,再延續了六十年。」 積極作用 洋務運動積極作用表現在:第一,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第二,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第三,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局限性 洋務運動的失敗原因:包括缺乏完整的計劃、主事者識見不足、守舊人士的反對、官僚政風的敗壞等。 洋務運動中,洋務派雖然自我標榜「自強新政」,但由於他們都是封建傳統思想的衛道者,根本無意於學習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只主張學習西方技術,極力反對對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進行任何形式的變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國的藩籬中自認為有所新創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終也沒能在外國侵略者面前表現出「自強」、「中興」。相反,在列強侵略勢力的進攻下,這些封建思想的衛道者們所舉行的「壯舉」迅速歸於失敗。

③ 洋務派創辦的主要民用工業和軍用工業有哪些

一、洋務運動創辦的最大的民用工業

輪船招商局,1872年北洋大臣李鴻章招致辦理海運多年的朱其昂商議試辦新式航業,1873年1月在上海成立輪船招商局,規定官督商辦,招商集股。是洋務運動中由軍工企業轉向兼辦民用企業、由官辦轉向官督商辦的第一個企業。

二、洋務運動創辦的最大的軍事工業

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簡稱江南製造局或江南製造總局,又稱作上海機器局,是清朝洋務運動中成立的軍事生產機構,為晚清中國最重要的軍工廠,是清政府洋務派開設的規模最大的近代軍事企業,也是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早期廠房,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廠之一。

三、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自強運動。該運動是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封建統治的「自強」、「求富」運動。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道路。

④ 清朝洋務運動工廠有哪些

  1. 金陵製造局:公元1865年, 時任兩江總督的李鴻章在在南京在聚寶門(今中華門)外掃帚巷東首西天寺的廢墟上興建廠房,創建金陵機器製造局,簡稱寧局。 從而開創了我國近代工業和兵器工業發展的先河。金陵機器製造局 與同年創辦的上海 江南機器製造局、1866年創辦的福州船政局 以及1867年創辦的天津機器製造局 齊名,是我國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期間創辦的四大兵工企業之一。

  2. 江南製造局: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簡稱江南製造局或江南製造總局,又稱作上海機器局,是清朝洋務運動中成立的近代軍事工業生產機構,為晚清中國最重要的軍工廠,是清政府洋務派開設的規模最大的近代軍事企業,也是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早期廠房,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廠之一。為江南造船廠的前身,同時也是近代中國最大的軍火工廠。

  3. 江南製造局是洋務運動中誕生的一個集軍事工業、科技研究和造船為一體的大型民族企業,她的誕生標志著中國現代工業的開端,標志著中國產業工人的誕生,標志著中國現代科技的確立。

  4. 漢陽兵工廠:漢陽兵工廠是晚清時期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張之洞到湖北後主持創辦的軍工製造企業,原名湖北槍炮廠,於1892年動工,1894年建成,雖然創建時間晚於上海、南京、天津等地軍工企業,但由於不惜巨資從德國購買了當時最先進的製造連珠毛瑟槍和克虜伯山炮等成套設備,所生產的漢陽式79步槍(漢陽造)、陸路快炮、過山快炮,均是當時較先進的軍事裝備,因此,成為晚清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軍工企業。

  5. 福州船政局:福州船政局,又名福建船政局、馬尾船政局(今福州馬尾造船廠),清末由閩浙總督左宗棠創辦於1866年,是中國近代最重要的軍艦生產基地,李鴻章贊其為「開山之祖」。後在繼任船政大臣沈葆禎的苦心經營下,船政成為當時遠東最大的造船廠。

⑤ 民族工業產生是在什麼時間

近代民族工業從洋務運動開始,包括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和民族資產階級創辦的企業。中國資本主義民族工業產生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

造船業是中國最早的民族工業,1865年,江南造船廠的前身——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的創建,揭開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歷史。

民族工業是在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民族資本所辦的企業。

(5)洋務運動時期民族工業有哪些擴展閱讀:

民族工業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中國人創辦的用機器生產的工業。洋務運動創辦的軍用、民用企業都應屬於民族工業。中國資本主義民族工業產生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

民族工業成功發展的背景

(1)南京臨時政府的支持

(2)北洋政府的鼓勵

(3)「實業救國」熱浪的推動和群眾性抵制日貨運動

(4)一戰提供了發展的契機

(5)傳統權力結構的松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族工業



⑥ 洋務運動中的軍事工業有哪些,民用工業有哪些

洋務運動(1861年至1894年),又稱自強運動,是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改良運動。

在兩次英法聯軍失利、太平天國起義後,清廷上層為應對內憂外患形成了「洋務派」與「守舊派」兩種陣營,以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官員主張摹習列強的工業技術和商業模式,利用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模式發展近代工業,以獲得強大的軍事裝備、增加國庫收入、增強國力,維護清廷統治。因為清軍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沉重打擊了清廷的信心,洋務運動黯然收場。

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⑦ 洋務運動中創辦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有哪些


⑧ 洋務派創辦的主要工業名稱 和中國的近代民族工業名稱

近代軍用工業興起後,急切需要相應的燃料工業、礦冶工業和交通運輸業作為進一步發展的條件。同時,軍用企業的龐大支出,也非日見窘迫的清政府財政所能繼續維持。所以,到19世紀70年代,洋務派便積極轉向經營航運、礦冶、紡織、電訊、鐵路等民用企業,期望開辟新的財源。

洋務派企業從70年代到清末的40年間,洋務派通過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組織形式,經營民用工礦企業大約50餘處。官辦民用企業數量不多,較為重要的有台灣基隆煤礦、蘭州織尼局、湖北織布官局、湖北漢陽鐵廠等,大多成效較差。官督商辦企業在洋務派民用企業中居重要地位,在煤礦企業中有13處,金屬礦企業中有21處。近代煤礦中,如直隸開平煤礦、江蘇利國驛煤鐵礦、安徽池州煤礦、江西萍鄉煤礦;金屬礦中,如黑龍江漠河金礦、湖北大冶鐵礦等都是在近代礦冶業的開發中較有成效的單位,其中尤以開平煤礦和漠河金礦成績突出。其他如航運方面的輪船招商局、電訊方面的電報總局、紡織方面的上海機器織布局、鐵路方面的中國鐵路公司,都是官督商辦企業中經濟效益比較顯著的單位。至於官商合辦企業在甲午戰爭之前有所嘗試,如修建台灣鐵路,規復在中法戰爭中被破壞的基隆煤礦及籌建湖北紡紗局等,都一度採取官商合辦方式,但在經營過程中,商股深感官權太重,並且在企業管理的許可權和發展方針上,官商雙方常常存在著尖銳矛盾,以致商股大多中途撤退

⑨ 洋務運動代表人物主張建立那些工業

洋務運動中創辦的工業主要有:軍工業 :北洋水師, 江南製造總局, 漢陽鐵廠 , 福州船政局 , 天津機器局,安慶內機械所。
民用工業 :輪船招商局,蘭州織呢局,開平煤礦。
洋務運動代表人物主張:
提倡「洋務」、辦軍工廠,生產新式武器、迠立新式軍隊,達到「自強」目的。為了解決軍用工業的原料、資金、運輸問題,進而大力興辦民用工、礦業和運輸業,達到求富,抵制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擴張的目的。
洋務運動,又稱晚清自救運動、自強運動。該運動是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封建統治的「自強」、「求富」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後期口號為「求富」)
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根本的指導思想是「自強」、「求富」。其分類思想就是「 師夷制夷」 、「中體西用」 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 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系,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閱讀全文

與洋務運動時期民族工業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gl470拖拽模式怎麼解除 瀏覽:484
綿陽哪裡有鋁型材工業平台 瀏覽:536
汽車減配在哪裡看 瀏覽:978
賓士的esq在哪裡 瀏覽:775
工業園區准入節能規劃公司有哪些 瀏覽:518
煙台昌隆汽車配件有限公司在哪裡 瀏覽:131
奧迪q5後面怎麼吹暖風 瀏覽:776
工業互聯網跨界農業怎麼樣 瀏覽:803
奧迪哪個系列有天窗 瀏覽:44
寶馬車從沈陽運蘇州要多久 瀏覽:710
汽車噴漆砂眼是什麼原因 瀏覽:626
汽車加氣站歸什麼部門監督 瀏覽:199
成熟工業園如何實現工業40 瀏覽:97
寶馬車門裡面拉手怎麼蓋上 瀏覽:773
如何製作簡易汽車限速器 瀏覽:806
汽車空調泵管道如何清洗 瀏覽:744
汽車大燈黑膜哪裡有賣的 瀏覽:571
12年福建賓士製冷劑加多少 瀏覽:572
奧迪a5首付30萬月供需要多少 瀏覽:637
電動汽車如何擴裝續航鋰電池 瀏覽: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