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臨夏州有幾個縣
臨夏州下轄有1縣級市(臨夏市)、5縣(臨夏縣 、永靖縣 、廣河縣 、和政縣 、康樂縣 )、2民族縣(東鄉族自治縣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臨夏州政府位於臨夏市紅園路。
臨夏州位於黃河上游,在甘肅省中部西南面。地理坐標在東經103°211′、北緯35°601′之間。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 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蘭州市接壤。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
(1)臨夏市工業地在哪個位置擴展閱讀
風景名勝:
積石關
積石關,舊名臨津關,為前涼張軌所置,位於積石山縣大河家鄉關門村西,是河州二十四關之首。關內「積石神工」,又稱「導河積石」、「積石奔流」、「積石鎖鑰」被列為河州八大景之首,繪有「積石神功圖」。
松鳴岩風景名勝區
松鳴岩風景名勝區位於和政縣南端陡石關口,面積約33平方公里。景區由西方頂、玉皇峰、南無台、雞冠山四峰組成。
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
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位於永靖縣境內,面積214平方公里。由炳靈寺石窟以及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座水電站等組成。2007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參考資料臨夏州_網路
2. 甘肅臨夏市
地理位置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東臨洮河與定西地區相望,西倚巍峨雄壯的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南靠奇峻翠秀的 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省城蘭州接壤,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介於東經102′41—103′40,北緯34′57— 36′12之間,東西長136公里,南北長183.6公里,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總人口190多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32.6人。
建置沿革 臨夏歷史悠久,是遠古人類生息繁衍地之一,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兩千年前秦漢王朝就設縣、置州、建郡,古稱罕,後改稱導河、河州,是溝通中原與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古絲綢之路南道之要沖,唐蕃古道之重鎮, 享有「河湟雄鎮」之美譽,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1956年11月,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成為全國僅有的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1994年國家把臨夏回族自治州列為全國民族自治地方改革開放試驗區。
行政區劃 臨夏回族自治州是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共轄五縣一市, 兩個自治縣, 即臨夏市、臨夏縣、永靖縣、康樂縣、和政縣、廣河縣、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共139個鄉(鎮、街道辦事處)。自治州首府設在臨夏市。
民族與人口 臨夏是個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地方,境內有22個民族共196萬人口,回族在臨夏州境內的總人口約61萬。其中信仰伊斯蘭教的有回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等,佔全州人口的56.4%,土族、藏族和部分漢族信仰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天主教。保安族、東鄉族是臨夏州獨有的兩個民族。臨夏為回族的發祥地之一,是伊斯蘭教在中國影響最深的地區。
氣候特點 自治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氣候適宜,空氣新鮮,清爽宜人。年均氣溫6.3℃,最高氣溫32.5℃,最低氣溫零下27.8℃,年平均降雨量537毫米,蒸發量1198至1745毫米,日照時數2572.3小時,無霜期137天。
地質地貌 臨夏回族自治州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遞降,呈傾斜盆地狀態,屬高原淺山丘陵區, 平均海拔2000米。基本特徵是:三分之一面積為河谷川塬地區;三分之一面積是黃土乾旱山區;三分之一面積則高寒陰濕。
礦產資源 臨夏回族自治州地處黃河上游, 著名的礦藏寶庫━━祁連山和西秦嶺山脈的交匯部位,成礦地質條件較好。已發現礦物計七大類35種,佔全省已知礦種的40%。主要有:黑色金屬如鐵、錳、鉻、釩、鈦等;有色金屬有銅、鉛、鋅、鎢、鉬、銻; 貴金屬有金、銀、鉑;冶金輔助原料有耐火粘土、白雲岩、石灰岩、硅石、螢石;燃料礦產有煤、泥炭;化工原料有磷、鹽、鉀長石、方解 石等。
3. 臨夏市是哪個省
臨夏市屬於甘肅省。臨夏市地處黃河上游,位於甘肅省西南部,是臨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旅中心。
距省會蘭州117公里,區域總面積88.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4平方公里,市域東與東鄉縣接壤,南西北與臨夏縣毗鄰,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4.4公里,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呈狹長性地形,是典型的河谷地帶,平均海拔1800米。
旅遊資源獨特
臨夏「花兒」藝術自成一脈、源遠流長,紫斑牡丹冠絕國內,磚雕、彩陶、雕刻葫蘆更為眾多文化瑰寶之最,堪稱臨夏「三絕」。
近年來,臨夏市首位推進文旅產業,轄區內八坊十三巷、六十里牡丹長廊、東公館、彩陶館等文化旅遊景點風格別致,魅力折橋灣、慈王農庄、金色草灘、河州小鎮、瓦窯迪樂園等鄉村旅遊蓬勃發展,是回藏風情旅遊線上的中轉站和旅遊目的地,享有牡丹之鄉、彩陶之鄉、花兒之鄉等諸多美譽。
4. 臨夏的地理環境
臨夏市位於甘肅省西南部,距省會蘭州117公里,屬蘭州一小時經濟圈范疇。市域東與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接壤,南西北與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毗鄰,地理坐標地處北緯35°31'至35°39',東經103°0'至103°16'。區域面積88.6平方公里。
臨夏市地處大夏河下游,河床縱坡徑流量均大,落差顯著,從臨夏州西川電站滾坎至木湖峽長23公里的河段,落差達165米。電力蘊藏量比較豐富。總蘊藏量為43820千瓦,可開發利用的發電量為19980千瓦,至2013年已開發利用的發電量為2468千瓦。實際開發分別占可開發量和蘊藏量的八分之一和十分之一。
水能資源的應用臨夏始於明清時期,以水磨為代表的水力資源利用極為普遍。明嘉靖乙卯年(1555年),河州有水磨「共一千八百有奇」,經清代、民國均以水磨加工麵粉居全省之冠,解放後逐漸以電磨代替。 臨夏市迄今尚未發現有可供開採的金屬礦。非金屬礦主要有石灰石和紅粘土。
石灰石分布在牛津河寬100米,長2萬米,深7米的1400完立方米的主流河床上,市境內可開采面寬70米、長3000米、深1.5米約31.5萬立方米,含氧化鈣(CaO)54.38%。
紅粘土含二氧化硅(SIO2)52.86%,塑性指數大於13,粘土中碎石、礫石、鈣質結粒總和小於3%,基本符合質量要求。
大量河沙及河卵石,分布於大夏河大橋上下遊河床中,來源主要為上游岩石風化物經流水沖刷逐年沉積與下遊河床的沉積岩石粒。
5. 甘肅臨夏怎麼樣啊,經濟、人文等等方面介紹一下
臨夏歷史悠久,是遠古人類生息繁衍地之一。 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兩千年前秦漢王朝就設縣、 置州、建郡,古稱抱罕,後改導河、河州, 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絲綢之路南道之要沖,唐番古道之重鎮, 茶馬互市之中心,是明代著名的四大茶馬司之一,有「河湟雄鎮」之稱。1949年8月22日臨夏解放, 1956年11月19日成立臨夏回族自治州,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東臨洮河與定西地區相望, 西倚巍峨雄壯的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 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蘭州市接壤,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州內山谷多,平地少,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遞降,呈傾斜盆地狀態,平均海拔2000米。自治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半乾旱氣候, 西南部山區高寒陰濕,東北部乾旱,河谷平川溫和。冬無嚴寒, 夏無酷暑, 四季分明, 氣候適宜。年平均氣溫6.3℃,最高氣溫32.5℃,最低氣溫零下27.8℃,年平均降雨量 537毫米,蒸發量1198至1745毫米,日照時數2572.3小時 ,無霜期137天。
基本情況旅遊景點臨夏回族自治州地處甘肅省中南部,現轄臨夏市、臨夏縣、和政縣、康樂縣、廣河縣、永靖縣和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一市七縣。中華兒女的母親河——黃河橫貫南北。在8169平方公里的秀美山川,生活著回族、漢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等22個民族190多萬各族人民。其中,東鄉族、保安族是以臨夏為主聚居地的全國獨有少數民族。
走進臨夏,親近臨夏,撩開她朦朧而神秘的面紗,感悟她悠久豐蘊的歷史,領略她深厚燦爛的文化,目睹她獨特瑰麗的風情,飽覽她秀美多姿的風光,您定會驚喜地發現:這是一塊神奇迷人的地方。
——這里是「大禹治水的源頭」
地圖遠古時代,華夏大地,黃河暴漲,洪水肆虐,剖腹而生的夏禹,承大任,率民眾,鑿龍門,辟伊闕,疏「九河」,歷經十三載,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息水患,造福蒼生。《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入於滄海。」這「積石」便是現今臨夏州境內的積石關。積石雄關下,遺存至今的「禹王石」,歷經歲月滄桑,世事變遷,依然見證著當年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默默稱頌著大禹克己奉公、無私奉獻的不朽精神。
——這里是「中國西部的旱碼頭」
臨夏古稱河州,是黃河流域上唯一以黃河命名的地區——大河之州自古以來是溝通中原西域經濟、政治、文化的紐帶。善於經商的臨夏人激活了繁榮的市場。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在這里交匯縱橫、互補有無,素有「河湟雄鎮」之稱,名列「隴上八州」之首。明代著名的四大茶馬司一——河州茶馬司就設在這里。多年來,這里茶馬互市,商賈雲集,南來北往,東進西出,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贊曰:「東有溫州,西有河州。」
——這里是「民族建築藝術的博覽園」
彩陶館臨夏是東西文化交融的代表地之一,建築藝術特色鮮明。走進臨夏,首先映入你眼簾的是鱗次櫛比、風格迥異的民族建築。綠色茵茵的清真寺,直聳雲霄的喚醒閣,獨特的阿拉伯建築風格,使你恍然走進「天方夜譚」中的神話世界;紅園、東公館、蝴蝶樓集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於一身,獨具江南水鄉風格。回族磚雕、漢族木刻、藏族彩繪藝術的完美結合,阿拉伯建築與中國古典建築藝術的巧妙運用,使臨夏成為領略民族建築藝術、了解中國伊斯蘭文化的勝地。
——這里是「古動物的伊甸園」
臨夏是遠古時期古生物繁衍棲息的樂園,境內自然遺存十分豐富。出土於黃河之濱太極湖畔,形成於1億7千萬年前的永靖恐龍足印化石群,蜚聲中外,其規模之大、種類之多、遺存之完整、清晰度之高,均屬世界之最;在巍巍太子山下發現的距今1000多萬年至200萬年的和政哺乳動物化石群, 雄居歐亞,世界罕見,有極高的科研、珍藏、展覽價值,占據六項世界之最的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現藏各類化石6000多件。
——這里是「中國彩陶之鄉」
臨夏是古黃河文化發祥地和遠古人類生息繁衍地之一,這塊沃土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古文化遺存。以「馬家窯」文化為代表的各類文化遺址星羅棋布,「半山文化」、「齊家文化」因最早在這里發現而命名。這里是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存最集中、考古發掘最多的地區之一。現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被郭沫若先生命名「彩陶王」 的國寶就出土於臨夏。
——這里是「中國花兒之鄉」
風景區臨夏是中國花兒兩大體系——河州花兒和洮岷花兒的發源地,「花兒」文化經久不衰。「花兒」是流行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廣大地區的一種民歌,是當地各民族中廣為流行的口頭文學形式。河州「花兒」曲令之多,位列世界山歌之最。在臨夏,你可以聽到最地道的「花兒」。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山間小道,處處飄盪著「花兒」美妙的旋律。每年一度的松鳴岩「花兒會」、蓮花山「花兒會」,歌手雲集,人潮湧動,一片「花兒」的海洋。2003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考察後正式命名臨夏州為「中國花兒之鄉」,康樂縣、和政縣分別為「中國花兒保護基地」和「中國花兒傳承基地」。前不久,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花兒文化專業委員會在臨夏成立並舉行了授牌儀式。
旅遊資源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歷史文化悠久,自然遺跡眾多,旅遊資源豐富。近年來發掘出的古動物化石以其數量、品種、規模和完整程度占據了六項世界之最,境內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齊家文化等文化遺址鱗次櫛比,是我國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發掘最多的地區之一,現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彩陶王」,被譽為「中國的彩陶之鄉」。全州共有各類旅遊景區、景點107處,其中國家級5處、省級3處。較為知名的有炳靈寺石窟、「黃河三峽」、松鳴岩、蓮花山等。這里是民歌「花兒」的發源地,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為「中國花兒之鄉」。臨夏民族風情濃郁,是古羌族文化、伊斯蘭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交匯融合的地方,特別是伊斯蘭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國穆斯林群眾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國民經濟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8年全州實現生產總值78.59億元,同比增長13.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8.68億元,增長7.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3.67億元,增長13.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6.24億元,增長17.0%。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一、二、三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6.6:28.6:44.8調整為23.8:30.1:46.1。全州人均生產總值3971元,增長14.2%。二、三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推力,第一、二、三產業的貢獻率分別為12.7%、30.2%和57.1%,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7、4.1和7.8個百分點。非公有經濟快速發展,其實現的增加值佔全州生產總值的43.55%。
臨夏回族自治州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較快發展。2008年,全州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236.32萬畝,糧食總產52.54萬噸,再創歷史新高。不斷優化種植結構,玉米、馬鈴薯、雙低油菜、中葯材等特色優勢農產品種植面積148.31萬畝,占農作物種植總面積的62.8%。扶持發展設施農業,加快蔬菜基地建設,新增日光溫室2200萬畝、塑料大棚1500畝。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全州造林16.35萬畝,義務植樹545.3萬株,新建綠色通道380.8公里;大力發展特色林果產業,新增花椒種植面積2.55萬畝、啤特果3.07萬畝、育苗1.1萬畝。大力發展畜牧產業,新建標准化養殖小區72個、規模養殖場184個,全州大牲畜存欄、畜牧業產值、肉類總產量分別增長5.04%、8%、8.85%。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發展良好。實施73個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解決了1.26萬絕對貧困人口和4.5萬低收入人口的溫飽問題。加強新農村建設,全面完成永靖省級試點縣和9個省級試點村的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任務。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產生活條件,農田水利、農村道路、人飲工程、沼氣建設、危房改造取得較大進展,新修梯田5萬畝,完成0.6萬畝的東鄉南陽渠田間配套建設任務,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萬畝、節水灌溉面積3萬畝,硬化農村公路556公里,解決15.51萬人的飲水安全和1.3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建成沼氣池1.6萬座。加大勞動培訓和輸出力度,全年培訓勞務18.52萬人,輸轉勞務45.32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9.94億元,增長27.9%。
工業生產較快增長,運行質量有所提高。2008年,全州實現工業增加值17.71億元,增長12.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3.14億元,增長11.1%。按隸屬關系分,中央企業實現增加值5.75億元,下降3.1%;省屬企業實現增加值2.47億元,增長11.4%;州縣屬企業實現增加值4.92億元,增長33.69%。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實現增加值1.63億元,增長51.4%;重工業實現增加值11.51億元,增長7.0%。在支柱行業中,電力生產及供應業實現增加值5.69億元,同比下降0.03%;化學原料製造業實現增加值1.58億元,同比增長14.69%;皮革毛皮及其製品業實現增加值0.73億元,同比增長1.45倍;飲料酒製造業實現增加值0.15億元,同比增長10.22%;食品製造業實現增加值0.34億元,同比增長18.16%。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5.73億元,比上年增長17.88%;工業產銷率為97.73%,比上年下降1.66個百分點;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99242元/人,比上年提高14489元/人。
臨夏回族自治州建築業持續快速發展。全年建築業完成增加值5.96億元,同比增長16.8%。
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加大,成效顯著。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67億元,比上年增長64.95%。按投資主體分,中央投資1.1億元,下降25.17%;省屬投資17.48億元,增長1.57倍;州縣屬投資34.09億元,增長44.08%。按城鄉分,城鎮固定資產投資47.05億元,比上年增長70.84%;農村固定資產投資5.62億元,增長27.63%。在城鎮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0.58億元,增長5.45%;第二產業投資22.19億元,增長59.28%;第三產業投資24.28億元,增長1.29倍。重大項目投資進展順利。全年在建重大項目20個,本年完成投資22.43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42.59%。
交通郵電通訊業快速發展。2008年,全州公路通車里程達4341.49公里,其中二級以上公路里程212.27公里。貨運周轉量3.42億噸公里,增長2.71%;客運周轉量3.58億人公里,增長9.78%。郵電業務總量3.53億元,增長12.2%;年末本地電話用戶15.99萬戶,增長3.76%;行動電話用戶29.1萬戶,增長5.5%。電話普及率每百人達到17.66部。
商貿流通日趨活躍,旅遊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72億元,同比增長19.3%。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8.4%,出口創匯201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6.3%。接待國內外遊客144.8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4.2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6.1%和27.4%。
財政收入大幅增長,金融保險平穩運行。全州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7.23億元,增長20.6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49億元,增長27.97%,全年財政支出51.03億元,增長38.84%。各類金融機構年末存款余額達114.35億元,比年初增長26.59%;貸款余額54.12億元,比年初增長29.57%。財產險保費收入5460萬元,增長22.34%;壽險保費收入5451萬元,增長41.0%。
基礎設施臨夏回族自治州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全州新開工項目290項,完成投資22.5億元;續建項目794項,完成投資23.8億元。蘭州-臨夏-甘南鐵路被納入全國鐵路建設規劃,總投資15.7億元的折達二級公路開工建設,康臨高速公路、劉家峽庫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一期工程等項目進展順利,東鄉縣鎖達路改建、和政縣北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項目建成。狠抓生產財源性項目建設,實施了劉化集團年產20萬噸低壓合成氨、和政縣隴滇公司鋼材生產一期工程、永靖縣年產2萬噸離子膜燒鹼生產線、廣河縣宏良皮業公司二期工程、東鄉縣達板萬噸彩色鋁型材生產線等項目。加強電力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開工建設鹽鍋峽110千伏輸變電工程,永靖縣、臨夏330千伏輸電工程建設進入前期工作。加強社會事業項目建設,臨夏回民中學教學樓、5所明德小學,州婦保院門診樓暨傳染病區、和政縣醫院整體搬遷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簽約招商項目91個、資金60.7億元,到位資金17.33億元,項目履約率84.5%。最近,根據中央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重大戰略部署,積極開展了項目申報和爭取工作,已落實項目60個、資金1.79億元。加大城鎮開發建設力度,加快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永靖縣古城新區、廣河縣城河北新區開民項目順利啟動,和政縣縣城開發、積石山縣縣城市政建設、臨夏市大夏河南岸綜合治理和工業園區建設、康樂縣縣城濱河新區開發和舊城區改造進展順利。狠抓小城鎮建設,確定39個集鎮進行規劃設計和改造建設。節能減排取得積極成效,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加強工業污染源治理,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分別下降4.7%、5%,劉化公司、臨夏市兩個污水處理廠實現了達標排放,飲用水源地保護得到加強。
社會事業臨夏回族自治州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認真落實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政策,給24.6萬名小學生、7.3萬名初中生免除了雜費、免費發放了教科書;對5711名職校生發放國家助學金428萬元;爭取到國家助學代款、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1108萬元,資助了2038名高校貧困生。狠抓「兩基」攻堅,廣河縣、和政縣「兩基」工作通過省政府驗收。全州高考本科上線1452人,增長54.3%。加快衛生事業發展,著力改善醫療衛生條件,48所鄉鎮衛生院、52個村衛生所(室)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為128所鄉鎮衛生院配備醫療設備5318台(件);狠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合率達到94.67%;提高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能力,健全應急預案,充實應急隊伍,加強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工作,及時處置各種疫情和突發事件。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成5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300個「農家書屋」;東鄉族擀氈技藝、米拉尕黑、永靖七月跳會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年共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60項,共取得科技成果22項,其中20項達到國內先進以上水平。新選派246名科技特派員到基層開展科技服務。實現了人口和計劃生育控制目標,「少生快富」工程全面實施,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成功舉辦全州體育運動。
人民生活臨夏回族自治州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78元,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1847元,同比增長15.8%。城鄉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城鎮恩格爾系數37.5%,農村恩格爾系數為47%。積極擴大就業,全州新增就業1.0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3.91%;登記核實城鎮零就業家庭126戶,實現了每戶至少一人就業的目標。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和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8萬人、8.4萬人、4.9萬人、0.9萬人。全州23.71萬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7.0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8.4平方米。
濃郁的穆斯林風情臨夏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回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等穆斯林民族109.76萬人,佔全州總人口的56.2%。伊斯蘭教在臨夏有著悠久的傳播歷史和深遠影響,早在唐代,伴隨著絲綢之路的悠悠駝鈴聲,伊斯蘭教在這里開始紮根,歷經宋、元、明、清廣泛傳播,這里逐漸成為中國伊斯蘭教的繁盛之地。回族是臨夏穆斯林中人口最多的一個群體,現有62.7萬人;東鄉族和保安族是以臨夏為主要居住地的兩個少數民族。臨夏穆斯林各民族在衣著、飲食、婚喪嫁娶、節慶禮儀等物質、文化生活和喜好、風尚、禁忌等方面,都保持著較為完整的伊斯蘭風格,世代相傳,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情,每年到麥加朝覲的臨夏穆斯林近千人,一年一度隆重熱烈的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是臨夏穆斯林的傳統節日。
風景保護區遍布全境的伊斯蘭特色建築是臨夏穆斯林風情的一個重要體現。這里清真寺和拱北(先賢陵)建築風格獨特,主要有中國古典式建築、阿拉伯風格式建築、中阿混合型建築三大類型,現代建築技術不斷融入。境內現有清真寺2614座,拱北143座。
獨具特色的清真飲食是臨夏穆斯林風情的又一體現。不論是三泡台蓋碗茶、發子面腸、釀皮子、甜麥子和油炸食品等風味小吃,還是扣牛肉、東鄉手抓羊肉、糊羊肉、粉絲鴿蛋、羊肉葫茄等傳統菜餚都做工考究、色香味美。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隨著走南闖北臨夏人的足跡,臨夏清真飲食在祖國各地廣泛傳播。
6. 臨夏雙城簡介
一、基本資料
甘肅臨夏雙城經濟開發區(原名稱為臨夏縣工貿經濟示範園)於2003年由甘肅省鄉鎮企業管理局批准,命名為「甘肅省鄉鎮企業示範區」,2005年,全國開發區清理審核後,甘肅省政府於2006年8月批復為省級開發區,並更名為甘肅臨夏雙城經濟開發區。園區規劃面積105.7公頃,開發面積9.19公頃,建成面積27.68公頃。開發區屬溫帶氣候區,年平均氣溫5.85℃,最低氣溫-24.8℃,最高氣溫為29.7℃。年平均降水量為636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6%,最大濕度73%。年平均日照時數25313.4小時,最大凍土深度為111厘米,全年無霜期143天左右,主導風向為西南風。
開發區地處臨夏市以西20公里處,向西20公里與青海省循化縣接壤,向西南10公里進入甘南、通往四川等地,是甘南牧區通往內地的第一站,也是甘南畜產品、木材資源和青海循化等地的糧油、果品等資源貿易的必經之路,發展商貿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氣候條件比較優越。蘭郎路、臨合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從蘭州、臨夏市直通甘南、四川,被稱為「黃金通道」,可通往西寧,折雙路、韓營路分別向南北延伸,構成了園區對外交通網路的框架。近幾年來投資539.3萬元,完成了緯四路拓寬硬化,開通了自來水,架設了主街道路燈,修建了老鴉關河龍首山大橋,通過義務植樹,綠化了南北兩山,園區的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觀。完成了農網改造,即將進行城網改造,可全面滿足園區生產、生活需要。加上移動、聯通、電信網路無縫隙覆蓋,使園區基本上達到了水、電、路、通迅、有線電視和場地平整的「五通一平」。
二、園區發展狀況和產業重點
依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豐富的資源優勢,大力招商引資,2002年以來,共引進項目35個,總投資達2.99億元,到位資金2.1億元。至2005年底,園區企業發展到124戶,個體工商戶發展到260多戶,從業人員3000多人,園區實現生產總值20925萬元,工業總產值完成15637萬元,工業增加值完成4411萬元,財政收入706萬元,上繳稅金519萬元。形成了小水電、清真肉食品加工、建材、農副產品加工和中葯材加工等五大優勢產業。
一是依託豐富的水利資源優勢,通過招商引資、社會融資、職工集資等多種形式籌資,先後立項建設了土門關一、二、三級電站、尹集電站、新集電站、崖頭電站等20座已建成和正在建設的電站。
二是園區的地理優勢和區位優勢明顯,依託優勢已建成了伊雪公司、槐河清真肉食品公司等六家清真肉類冷藏加工企業,年加工銷售牛羊肉4000多噸,並且帶動了規模養殖戶的發展。
三是充分利用三河流域砂石料豐富的優勢,建成了雙城水泥公司、預制廠、砂石料廠、磚廠等30多家企業。
四是大力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使農業向產業化邁進。投資1980萬元建成的蓮花湖食品公司,年加工銷售蠶豆2500多噸,芸豆800多噸。今年又投資3000多萬元上馬了6萬噸豆類罐裝生產線和豆蛋白生產線。恆豐公司年育肥牛600頭、羊1000隻。
五是建成了以技術指導、種籽供應、收購為一體的中葯材種植開發站。永恆保健品公司加工的冬蟲夏草、鹿茸、人參果、雪蓮等名貴中葯材,銷往深圳、北京、上海、蘭州等地。
三、開發區管理服務
園區成立了由縣上主要領導為組長的領導小組,下設指揮部,設立了辦公室,領導職數一正兩副,編制15人。行使計劃、土地管理、城建等行政職能,全面負責區域內土地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協調服務和日常管理等工作。按照「創造性工作、高效率辦事、爭一流水平」的工作要求,對外搞好協調,對內搞好服務,簡化審批程序,規范收費行為,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實行「一個窗口對外,一支筆定點,一枚印章有效,一條龍服務」的運行新機制。主要職責是:(一)貫徹落實國家、省、州、縣有關園區的政策法規;(二)擬定、實施園區發展規劃;(三)負責園區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四)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招商引資活動,積極引進人才、技術、設備和資金;(五)搞好對進駐企業的協調服務工作,實行「一站式」服務,對進入園區的建設項目和企業所需要的各種手續,按照有關程序和時限要求辦理;(六)負責園區用地的統征、統用和統管;(七)負責園區內的治安管理、費用徵收、公共設施維護和企業評估檢查等事宜;(八)負責以園區為中心的小城鎮建設,配合公安等戶籍管理部門建立新型的戶籍管理制度加快農村人口向小城鎮非農業人口轉移;(九)建立完善的統計信息系統,建立健全檔案管理體系。區內有信用聯社、農行雙城營業所、縣醫院第三門診部、郵電所、加油站、中學、小學、敬老院、文化中心、派出所等服務性機構,為招商引資和加快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7. 臨夏縣屬於哪個市
臨夏縣隸屬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
臨夏縣位於甘肅省中部,臨夏州西南部,東與臨夏市、東鄉縣、和政縣接壤,南以甘南州合作市、夏河縣為界,西與青海省循化縣毗連,西北與積石山縣相連,北面與永靖縣隔河相望,地理坐標為東經102′41—103′40,北緯34′57— 36′12之間。
縣境東西寬53.1公里,南北長59.85公里,總面積1212.4平方公里。轄6個鎮、19個鄉、2個民族鄉,共219個行政村、2101個村民小組、2個居委會、11個居民小組。
(7)臨夏市工業地在哪個位置擴展閱讀:
明初,沿襲元代舊制。明太祖朱元障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置河州衛,為軍政一體制,屬西安都衛。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置河州府,屬陝西行中書省。
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置西安行都衛於此,領河州、朵甘(今青海省南部及四川省北、西部)、烏斯藏(今西藏自治區)三衛。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改西安行都衛為陝西行都指揮使司,翌年行都指揮使司廢,衛屬陝西都指揮使司。
洪武十年(1377年)分衛為左衛、右衛。十二年(1379年)七月改左衛為洮州,升右衛為軍民指揮使司。明憲宗朱見深成化九年(1473年)復置河州,屬陝西省臨洮府。
清順治初年,沿用明制。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二年(1663年)河州屬甘肅省臨洮府。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三年(1738年),臨洮府歸入蘭州府,河州改隸蘭州府,州下無屬縣,今臨夏縣地直轄於蘭州府。
民國二年(1913年),蘭州府廢。河州改名為導河縣,屬蘭山道,縣治在今臨夏市郊城關鎮。民國十七年(1928年)三月,國民政府內政部改定甘肅省部分縣名,導河縣更名臨夏縣,臨夏縣之名自此始,並從導河縣析出寧河(今和政)、寧定(今廣河)、永靖三縣。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臨夏縣屬之。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五月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臨夏縣仍屬之。
1949年8月22日臨夏縣解放,26日臨夏縣人民政府成立(縣治在今臨夏市),隸屬臨夏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6月23日從臨夏縣中分設臨夏市,縣治由城區遷往韓集。1958年12月撤銷臨夏縣建制,臨夏、永靖二縣並入臨夏市。
1961年12月恢復臨夏、永靖二縣建制,臨夏縣治又遷韓集。1973年12月,撤銷臨夏市建制,並入臨夏縣,縣治遷至城關鎮(今臨夏市內)。1983年8月31日國務院批准恢復臨夏市建制,縣市分設,縣治再遷至韓集。自此至今,縣治在韓集。2004年全縣共轄19個鄉,6個鎮。
8. 甘肅臨夏的地理位置
介於東經102′41—103′40,北緯34′57— 36′12之間,東西長136公里,南北長183.6公里,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東臨洮河與定西地區相望,西倚巍峨雄壯的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省城蘭州接壤,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介於東經102′41—103′40,北緯34′57— 36′12之間,東西長136公里,南北長183.6公里,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臨夏是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轄臨夏市、臨夏縣、永靖縣、和政縣、廣河縣、康樂縣、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總人口190萬,其中,回、東鄉、保安、撒拉族等少數民族人口佔56.4%,東鄉族和保安族是我州獨有的兩個民族。臨夏歷史悠久,秦漢王朝時就在此設縣、置州、建郡,古稱枹罕,後改河州、導河,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唐蕃古道之重鎮,茶馬互市之中心,有「河湟重鎮」之稱。臨夏平均海拔2000米,年平均氣溫6.3℃,降雨量537毫米,無霜期157天,境內山巒疊嶂,河流縱橫,物產豐富,資源富蘊,氣候溫和,風景優美。
9. 臨夏回族自治州有幾個區
臨夏回族自治州由1縣級市、5縣、2民族縣組成的。臨夏州政府位於臨夏市紅園路。
1縣級市、5縣、2民族縣分別是:
臨夏縣政府駐地:韓集鎮 下轄鄉鎮街道:6鎮19鄉 臨夏州西南部,地勢東北低、西南高
永靖縣 政府駐地:劉家峽鎮 下轄鄉鎮街道:17個鄉鎮 臨夏州北部,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
廣河縣 政府駐地:城關鎮 下轄鄉鎮街道:6鎮3鄉 臨夏州東南部,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
和政縣 政府駐地:城關鎮 下轄鄉鎮街道:6鎮7鄉 臨夏州南部
康樂縣 政府駐地:附城鎮 下轄鄉鎮街道:5鎮10鄉 臨夏州東南端,以種養業為主的少數民族貧困縣
東鄉族自治縣 政府駐地:鎖南鎮 下轄鄉鎮街道:5鎮19鄉 臨夏州東北部,東鄉族的發祥地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政府駐地:吹麻灘鎮 下轄鄉鎮街道:17個鄉鎮 臨夏州西部,是中國唯一的保安族聚居地
(9)臨夏市工業地在哪個位置擴展閱讀
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的前前後後。
一、新中國成立前黨對臨夏民族工作的指示
臨夏州這樣一個多民族的貧困地區,早在1949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進軍甘肅臨夏前,一野前委專門發出的《對臨夏回民工作的指示》中強調:「在臨夏能否正確執行黨的政策和策略,不僅關系著臨夏地方工作的開展,而且對於爭取西北廣大回民與瓦解青、寧兩馬匪軍,也是有重大影響的。」
「應當堅持團結回族人民……廣泛宣傳黨的民族平等、民族自治、信教自由與尊重回民風俗習慣的政策。」並提出:「在純粹回民居住的地區,成立回民臨時鄉自治政府,回漢雜居地區,可依其各占居民多少,分別吸收若干回漢積極分子參加工作。」對一個地區的民族問題專門作出指示,實屬罕見。
二、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前的民族區域自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宣告成立,就開始實行一項重大的民族政策,這就是在少數民族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從我國的這一基本國情出發,堅持把民族問題作為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處理好的一個重大問題;
堅持把民族工作作為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全局的一項重大工作,在各個歷史時期適時作出正確的決策和部署,保證了解決民族問題在正確的道路上勝利前進,民族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1949年6月,在我們黨的倡議和領導下,召開了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討論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問題。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對新中國的國體、政體及其基本政策,作出了重大決策。《共同綱領》第六章,專門就新中國的民族政策作了4條原則規定:
第50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反對帝國主義和各民族內部的人民公敵,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各民族團結友愛的大家庭。反對大民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禁止民族間的歧視、壓迫和分裂民族團結的行為。
第51條,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區域自治機關。凡民族雜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地方內,各民族在當地政權機關中均應有適當名額的代表。
第52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少數民族,均有按照統一的國家軍事制度,參加人民解放軍及組織地方人民公安部隊的權利。
第53條,各少數民族均有使用和發展其語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風俗習慣及宗教信仰的自由。人民政府應幫助各少數民族的人民大眾發展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建設事業。(《民族問題文獻匯編》,1290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政府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採取的一項基本政策,也是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1947年5月,中國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相當於省一級的民族自治地區——內蒙古自治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又相繼建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截止到1998年底,中國共建立了155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其中,自治區5個、自治州30個、自治縣(旗)120個,還有1256個民族鄉。
在全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44個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政府。實行自治的少數民族人口,佔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75%。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區域的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64%。自治地方的數量和布局,與中國的民族分布和構成基本上相適應。
新中國誕生後,甘肅是最早建立和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省份之一,而臨夏地區的一些縣市又是全省最早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地方。1950年9月25日,臨夏地區第一個縣級區域自治地方——東鄉族自治區成立。
1953年9月6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內務部批准,廣通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1954年,甘肅省人民政府還在臨夏各縣市批准設立11個相當於區一級的民族自治區和19個相當於鄉一級的民族自治區。
三、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成立
1953年全國人口普查表明,全國回族人口有350萬人,在當時全國少數民族中排列為第三位。其中110萬聚居於當時的甘肅省境內。因此,中央民委向黨中央提出了建立省一級回族自治區的報告,這一報告引起中央高度重視,從1956年5月起,中共甘肅省委和人民政府先後邀請1700多名回漢族各界人士,召開座談會,進行充分醞釀。
在提出的多個方案中,也提出了臨夏是回族聚居地之一,應該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問題。經過幾上幾下的討論,省級回族自治區的落腳點最終定在了甘肅省東北部,這里有西海固(現寧夏固原)和河東(現寧夏吳忠)兩個大的民族自治區相連。
1957年,周恩來總理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提交了《關於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議案》,1958年10月25日,省一級的回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宣告成立。
因為在省級自治區的建立中不能包括回族聚居的臨夏專區,所以,陳毅副總理在《關於成立回族自治區問題給中央的報告》中建議:另將回族聚居的臨夏專署改建為回族自治州。1956年9月11日在國務院全體會議第37次會議上,通過了《關於設置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決定》。
在臨夏地區,實行更廣泛區域的民族自治,也成為全地區幹部群眾的一致願望,根據這一意願,中共臨夏地委於1956年7月10日提出了《關於成立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意見》,7月23日,甘肅省人民委員會第54次會議通過《關於成立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方案》並上報國務院。
7月31日,地委副書記葛曼在臨夏專區1000多人參加的幹部大會上,作了《關於成立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報告》。地委宣傳部根據報告精神擬定了宣傳大綱,重點內容是:
第一,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
第二,幾年來臨夏全區各方面的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為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成立打下了基礎;
第三,成立回族自治州的意義;
第四,全州幹部群眾要以積極的態度和實際行動迎接自治州的成立。
1956年8月23日至27日,中共臨夏地委召開各族各界人士座談會。會議通過並組成了自治州籌備委員會,由沈遐熙任主任,張樂山、張質生、賈書德、馬歧山為副主任。
經過充分的宣傳和籌備工作,自治州成立的條件已經成熟。1956年11月13日至19日,臨夏回族自治州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臨夏市隆重召開,選舉產生了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委員會組成人員。
會議選舉沈遐熙(回族)為州長,張質生、馬彥良(回族)、賈書德、馬歧山(東鄉族)為副州長;王瑞剛等28人為委員,共青團代表337人,其中回族134人、漢族128人、東鄉族57人、保安族8人、撒拉族5人、土族2人、藏族2人、維吾爾族1人,共有婦女代表60人。
在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的同時,宣布撤銷了原甘肅省臨夏專區,並改廣通回族自治縣為廣通縣。對原東鄉族自治縣和臨夏縣大河家回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聯合自治區以及東鄉族、保安族聚居的民族鄉均予以保留。當時自治州的管轄范圍是臨夏、和政、康樂、永靖、廣通、東鄉族自治縣、臨夏市七個縣、市和自治縣。
11月20日,由4萬多名各族群眾參加的隆重慶祝會在臨夏市東校場舉行,國家民委辦公廳主任甘春雷、甘肅省副省長陳成義及青海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民族事務負責人等參加了慶祝大會。
陳成義在講話中說:「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成立,是臨夏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臨夏地委書記葛曼講話說:「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成立是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又一次光輝的勝利,也是我們臨夏人民團結進步,共同建設偉大社會主義祖國大家庭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州長沈遐熙在講話中號召:「全州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向幸福的社會主義大家庭前進。」
臨夏地區的民族區域自治已經走過了60年的光輝歷程,臨夏回族自治州也成立60年了。期間,民族區域自治法規不斷得以完善,自治地方的設置也更為合理。1981年9月30日,又成立了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至此,臨夏回族自治州轄一市七縣,其中包括兩個民族自治縣。全州總人口219萬人,有回、漢、東鄉、保安、撒拉等31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9.2%。
10. 臨夏市具體地理位置在哪裡及詳細的介紹
臨夏是一個回族自治州、也就是和市一級的。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概況 臨夏回族自治州介於東經102′41─103′40,北緯34′57─ 36′12之間,東西長136公里,南北長183.6公里,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臨夏是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另一為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臨夏州下轄臨夏市、臨夏縣、永靖縣、和政縣、廣河縣、康樂縣、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首府臨夏市,全州總人口190萬,其中,回、東鄉、保安、撒拉族等少數民族人口佔56.4%,東鄉族和保安族是臨夏州獨有的兩個稀有少數民族。臨夏歷史悠久,秦漢王朝時就在此設縣、置州、建郡,古稱枹罕,後改河州、導河,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唐蕃古道之重鎮,茶馬互市之中心,有「河湟重鎮」之稱。臨夏平均海拔2000米,年平均氣溫6.3℃,降雨量537毫米,無霜期157天,境內山巒疊嶂,河流縱橫,物產豐富,資源富蘊,氣候溫和,風景優美。 記得選我滿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