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標准大氣壓是多少
標准大氣壓被定義為101.325kPa,是壓強的單位,記作atm。
化學中曾一度將標准溫度和壓力(STP)定義為0°C(273.15K)及101.325kPa(1atm),但1982年起IUPAC將「標准壓力」重新定義為100 kPa。
1標准大氣壓=760mm汞柱=76cm汞柱=1.01325×10^5Pa=10.336m水柱。
標准大氣壓值的規定,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過幾次變化的。最初規定在攝氏溫度0℃、緯度45°、晴天時海平面上的大氣壓強為標准大氣壓,其值大約相當於760mm汞柱高。後來發現,在這個條件下的大氣壓強值並不穩定,它受風力、溫度等條件的影響而變化。於是就規定760mm汞柱高為標准大氣壓值。但是後來又發現760mm汞柱高的壓強值也是不穩定的,汞的密度大小受溫度的影響而發生變化;g值也隨緯度而變化。
為了確保標准大氣壓是一個定值,1954年第十屆國際計量大會決議聲明,規定標准大氣壓值為
1標准大氣壓=101325 N/㎡
《教學參考資料》初中物理第一冊
標准大氣壓(QNE):是指在標准大氣條件下海平面的氣壓。其值為1013.2百帕(或760mm汞柱高或29.92英寸汞柱高)。
地球的周圍被厚厚的空氣包圍著,這些空氣被稱為大氣層[1]。空氣可以向水那樣自由的流動,同時它也受重力作用。因此空氣的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這個壓強被稱為大氣壓。1643年,義大利科學家托里拆利在一根80cm長的細玻璃管中注滿水銀倒置在盛有水銀的水槽中,發現玻璃管中的水銀大約下降了4cm後就不再下降了。這4cm的空間無空氣進入,是真空。托里拆利據此推斷大氣的壓強就等於水銀柱的長度。根據壓強公式科學家們准確地算出了大氣壓在標准狀態下為1.01×10^5Pa。 1654年格里克在德國馬德堡作了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這讓人們對大氣壓有了深刻的認識,但大氣壓到底有多大人們還不清楚。11年後 大氣壓的變化跟高度有關。大氣壓是由大氣層受到重力作用而產生的,離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氣層就越薄,那裡的大氣壓就應該越小。不過,由於跟大氣層受到的重力有關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變化不均勻,因此大氣壓隨高度減小也是不均勻的。
大氣壓的變化還跟天氣有關。在不同時間,同一地方的大氣壓並不完全相同。我們知道,水蒸氣的密度比空氣密度小,當空氣中含有較多水蒸氣時,空氣密度要變小,大氣壓也隨著降低。一般說來,陰雨天的大氣壓比晴天小,晴天發現大氣壓突然降低是將下雨的先兆;而連續下了幾天雨發現大氣壓變大,可以預計即將轉晴。另外,大氣壓的變化跟溫度也有關系。因氣溫升高時空氣密度變小,所以氣溫高時大氣壓比氣溫低時要小些
大氣壓不是固定不變的。為了比較大氣壓的大小,在1954年第十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科學家對大氣壓規定了一個「標准」:在緯度45°的海平面上,當溫度為0℃時,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叫做標准大氣壓。既然是「標准」,在根據液體壓強公式計算時就要注意各物理量取值的准確性。從有關資料上查得:0℃時水銀的密度為13.595×103kg/m^3,緯度45°的海平面上的g值為9.80672N/kg。於是可得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為
P水銀=ρ水銀gh
=13.595×10^3kg/m^3×9.80672N/kg×0.76m
=1.01325×10^5Pa。
這就是1標准大氣壓的值,記為1atm。
國家標准GB1920-80 標准大氣(30公里以下部分)規定:選取1976年美國標准大氣,其30公里以下部分作為我國國家標准,30公里以上部分可參考使用。標准重力加速度g=9.80665 N/kg,海平面絕對溫度T=288.150 K,海平面空氣密度ρ=1.2250 kg/m^3。
在最近的科學工作中,為方便起見,有另外將1標准大氣壓定義為100kPa的,記為1bar。故現在提到標准大氣壓,也可以指100kPa。
⑵ 標准大氣壓等於多少pa
1個標准大氣壓=1.013x10^5Pa=0.1013MPa
⑶ 正常大氣壓是多少
一個標准大氣壓等於1013百帕。因為一個標准大氣壓等於760毫米高的水銀柱的重量,它相當於一平方厘米面積上受1.0336公斤重的大氣壓力,換算得出1013百帕。
氣象上常用的測定儀器有液體(如水銀)氣壓表和固體(如金屬空盒)氣壓表兩種。氣壓記是由安裝在溫度少變,光線充足的氣壓室內的氣壓表或氣壓計測量的,有定時氣壓記錄和氣壓連續記錄。
人工目測的定時氣壓記錄是採用動槽式或定槽式水銀氣壓表測量的,基本站每日觀測4次,基準站每日觀測24次。氣壓連續記錄和遙測自動觀測的定時氣壓記錄採用的是金屬彈性膜作為感應器而記錄的,可獲得任意時刻的氣壓記錄。
氣壓以百帕為單位,取小數一位;有的也以毫米水銀柱高度為單位,取小數兩位。米與百帕的換算關系是
1佰帕=0.750069毫米(水銀柱高度)≈3/4毫米(水銀柱高度)
1毫米=1.333224百帕≈4/3百帕
大氣壓形成
氣象上的氣壓是大氣在力的作用下產生的,作用於空氣的重之外,尚有空氣的密度,空氣作曲線運動時產生的慣性離力,這些水平力的不同組合,構成不同大氣壓強。
某地的氣壓值等於該地單位面積上大氣柱的重量高度愈高,壓在其上的空氣柱愈短氣壓也就愈低因此,氣壓總是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
⑷ 標准大氣壓值為多少
1標准大氣壓=760毫米汞柱=76厘米汞柱=1.013×10^5帕斯卡=10.336米水柱。
標准大氣壓值的規定,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過幾次變化的。最初規定在攝氏溫度0℃、緯度45°、晴天時海平面上的大氣壓強為標准大氣壓,其值大約相當於76厘米汞柱高。後來發現,在這個條件下的大氣壓強值並不穩定,它受風力、溫度等條件的影響而變化。於是就規定76厘米汞柱高為標准大氣壓值。但是後來又發現76厘米汞柱高的壓強值也是不穩定的,汞的密度大小受溫度的影響而發生變化;g值也隨緯度而變化。
為了確保標准大氣壓是一個定值,1954年第十屆國際計量大會決議聲明,規定標准大氣壓值為
1標准大氣壓=101325牛頓/㎡
《教學參考資料》初中物理第一冊
標准大氣壓(QNE):是指在標准大氣條件下海平面的氣壓。其值為1013.2百帕(或760毫米汞柱高或29.92英寸汞柱高)。
地球的周圍被厚厚的空氣包圍著,這些空氣被稱為大氣層。空氣可以向水那樣自由的流動,同時它也受重力作用。因此空氣的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這個壓強被稱為大氣壓。1654年格里克在德國馬德堡作了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這讓人們對大氣壓有了深刻的認識,但大氣壓到底有多大人們還不清楚。11年後義大利科學家托里拆利在一根80厘米長的細玻璃管中注滿水銀倒置在盛有水銀的水槽中,發現玻璃管中的水銀大約下降了4厘米後就不再下降了。這4厘米的空間無空氣進入,是真空。托里拆利據此推斷大氣的壓強就等於水銀柱的長度。根據壓強公式科學家們准確地算出了大氣壓在標准狀態下為1.01×10^5Pa。
大氣壓的變化跟高度有關。大氣壓是由大氣層受到重力作用而產生的,離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氣層就越薄,那裡的大氣壓就應該越小。不過,由於跟大氣層受到的重力有關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變化不均勻,因此大氣壓隨高度減小也是不均勻的。
大氣壓的變化還跟天氣有關。在不同時間,同一地方的大氣壓並不完全相同。我們知道,水蒸氣的密度比空氣密度小,當空氣中含有較多水蒸氣時,空氣密度要變小,大氣壓也隨著降低。一般說來,陰雨天的大氣壓比晴天小,晴天發現大氣壓突然降低是將下雨的先兆;而連續下了幾天雨發現大氣壓變大,可以預計即將轉晴。另外,大氣壓的變化跟溫度也有關系。因氣溫升高時空氣密度變小,所以氣溫高時大氣壓比氣溫低時要小些
大氣壓不是固定不變的。為了比較大氣壓的大小,在1954年第十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科學家對大氣壓規定了一個「標准」:在緯度45°的海平面上,當溫度為0℃時,760毫米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叫做標准大氣壓。既然是「標准」,在根據液體壓強公式計算時就要注意各物理量取值的准確性。從有關資料上查得:0℃時水銀的密度為13.595×103千克/米3,緯度45°的海平面上的g值為9.80672牛/千克。於是可得760毫米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為
p水銀=ρ水銀gh
=13.595×10^3千克/立方米×9.80672牛/千克×0.76米
=1.01325×10^5帕。
這就是1標准大氣壓的值,記為1atm。
在最近的科學工作中,為方便起見,有另外將1標准大氣壓定義為100kPa的,記為1bar。故現在提到標准大氣壓,也可以指100kPa。
⑸ 一個標准大氣壓有多大
一個標准大氣壓一般約等於101千帕即0.1兆帕。
標准大氣壓,在標准大氣條件下海平面的氣壓,其值為101.325kPa,是壓強的單位,記作atm。化學中曾一度將標准溫度和壓力定義為0°C(273.15K)及101.325kPa(1atm),但1982年起IUPAC將"標准壓力"重新定義為100 kPa。
舊時,學術界對空氣是否有重量和真空是否可能存在的問題還認識不清,主要是受亞里士多德思想的遺留影響,認為「世間萬物之中除了火和空氣以外均有各自的重量。」並堅持自然界「害怕真空」的說法。
標准大氣壓值的規定,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過幾次變化的。最初規定在攝氏溫度0℃、緯度45°、晴天時海平面上的大氣壓強為標准大氣壓,其值大約相當於760mm汞柱高。後來發現,在這個條件下的大氣壓強值並不穩定,它受風力、溫度等條件的影響而變化。
於是就規定760mm汞柱高為標准大氣壓值。但是後來又發現760mm汞柱高的壓強值也是不穩定的,汞的密度大小受溫度的影響而發生變化;g值也隨緯度而變化。
⑹ 標准氣壓是多少呀
1標准大氣壓=1.01325×10^5Pa(帕)。
標准大氣壓(Standard atmospheric pressure)是在標准大氣條件下海平面的氣壓,1644年由物理學家托里拆利提出,其值為101.325kPa,是壓強的單位,記作atm。
化學中曾一度將標准溫度和壓力(STP)定義為0°C(273.15K)及101.325kPa(1atm),但1982年起IUPAC將「標准壓力」重新定義為100 kPa。
1標准大氣壓=760mm汞柱=76cm汞柱=1.01325×10^5Pa=10.339m水柱。
1標准大氣壓=101325 N/㎡。(在計算中通常為 1標准大氣壓=1.01×10^5 N/㎡)。100kPa=0.1MPa。
相關信息:
標准大氣壓值的規定,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過幾次變化的。最初規定在攝氏溫度0℃、緯度45°、晴天時海平面上的大氣壓強為標准大氣壓,其值大約相當於76厘米汞柱高。後來發現,在這個條件下的大氣壓強值並不穩定,它受風力、溫度等條件的影響而變化。
於是就規定76厘米汞柱高為標准大氣壓值。但是後來又發現76厘米汞柱高的壓強值也是不穩定的,汞的密度大小受溫度的影響而發生變化;g值也隨緯度而變化。
⑺ 1標准大氣壓合多少工業大氣壓 求回答.
1MPa=10工業大氣壓.
1個標准大氣壓=0.101MPa
=145PSI
1個標准大氣壓=1.01工業大氣壓.
⑻ 什麼叫工業大氣壓
工業氣壓是指工業上為了計算方便起見,用每平方厘米的面積上受一公斤重的力做壓強單位。
⑼ 大氣壓強是多少mpa
標准大氣壓:760mm汞柱或1.013X10^5pa
科學上規定,把相當於760mm高的水銀柱(汞柱)產生的壓強或1.013×10的五次方帕斯卡叫做1標准大氣壓,簡稱大氣壓。
在老式的氣壓表上,所標示的單位是:kg/平方厘米,在物理書上,我們知道,從前還有一個力的單位:公斤力,(1公斤力=9.8牛頓),但是在工程中一般人都將公斤力簡稱為公斤,上面的式中的kg實際就是公斤力,所以1kg/平方厘米是壓強的單位,工人習慣叫它1公斤,其實就是一個工業大氣壓(或簡稱1大氣壓)。
標准大氣壓(Standard atmospheric pressure)是在標准大氣條件下海平面的氣壓,1644年由物理學家托里拆利提出,其值為101.325kPa,是壓強的單位,記作atm。
化學中曾一度將標准溫度和壓力(STP)定義為0°C(273.15K)及101.325kPa(1atm),但1982年起IUPAC將「標准壓力」重新定義為100 kPa。1標准大氣壓=760mm汞柱=76cm汞柱=1.01325×10^5Pa=10.339m水柱。1標准大氣壓=101325 N/㎡。(在計算中通常為 1標准大氣壓=1.01×10^5 N/㎡)。100kPa=0.1MPa
⑽ 1個標准大氣壓是多少Pa
標准大氣壓(Standard atmospheric pressure)是指在標准大氣條件下海平面的氣壓,1標准大氣壓=760mm汞柱=76cm汞柱=1.01325×10^5Pa=10.339m水柱。
大氣壓的變化還跟天氣有關。在不同時間,同一地方的大氣壓並不完全相同。我們知道,水蒸氣的密度比空氣密度小,當空氣中含有較多水蒸氣時,空氣密度要變小,大氣壓也隨著降低。
一般說來,陰雨天的大氣壓比晴天小,晴天發現大氣壓突然降低是將下雨的先兆;而連續下了幾天雨發現大氣壓變大,可以預計即將轉晴。另外,大氣壓的變化跟溫度也有關系。因氣溫升高時空氣密度變小,所以氣溫高時大氣壓比氣溫低時要小些
大氣壓不是固定不變的。為了比較大氣壓的大小,在1954年第十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科學家對大氣壓規定了一個「標准」:在緯度45°的海平面上,當溫度為0℃時,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叫做標准大氣壓。既然是「標准」,在根據液體壓強公式計算時就要注意各物理量取值的准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