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民國初期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哪兩個行業發展的最快急。。。
紡織業和麵粉業
㈡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短暫發展,發展最快的行業是
初二歷史上冊的
1.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的原因:(1)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加緊了全球擴張,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慘敗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甲午戰火剛剛熄滅,列強便紛紛爭做中國的債主,搶奪修築鐵路、開采礦山和建立工廠的權利,資本輸出成為帝國主義對華進行經濟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時商品輸出仍然在繼續擴大,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2)甲午戰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暴露無遺,為擴大財源,支付巨額賠款,解決財政危機,迫使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於是中國出現了一個興辦工業的熱潮。
2.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的概況: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中「歷史縱橫」的材料,分析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主要特徵。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概括:設立的廠礦企業數量增多、投資額擴大;興辦近代企業的地區增多;以輕工業為主,其中棉紡織業發展最為迅速;受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壓迫和束縛,民族工業發展仍然十分艱難。
3.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的影響:(1)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代表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維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圖存的維新變法運動;代表民族資產階級中下層的革命派,發動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辛亥革命。(2)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不僅為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奠定了新的階級基礎,而且也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產階級改良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經濟前提和內在動力,加速了封建生產關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潰,使中國的近代化由器物層面開始推進到制度層面。
第二目 「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民國初年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了一個發展機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然而,近代中國的歷史卻沒有沿著這一方向繼續發展,民族工業的繁榮景象轉瞬即逝,成為「短暫的春天」。教材闡釋了民國初年民族工業進一步發展的背景、概況及其短暫的原因。建議教師從辛亥革命的影響導入。
1.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的背景:中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是民國初年中國社會變革和國際形勢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經過這場革命,民族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南京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的方針政策,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環境,更激發了實業家們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於是各種發展實業的團體,如雨後春筍,紛紛涌現,較著名的有中華民國工業建設會、中華實業團、拓植協會等。這些實業團體大都以「強國富民」、「振興民生」為目標,反映了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要求和以商戰反抗列強侵略的愛國熱情。由知名華僑人士創辦的同仁民生實業會得到華僑的熱烈響應,海外華僑競相投資國內工商業,這都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辛亥革命後,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此起彼伏,「實業救國」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基礎。面對外國資本的加緊滲入,洋貨越來越多地充斥中國市場,國內第一次出現了抵制洋貨的運動,這次運動於1904年首先由商務界發起,1915年,因反對「二十一條」再度興起(指導學生看教材插圖《清華學校學生抵制並焚燒日貨》),1919年達到高潮。抵制洋貨,提倡國貨,「實業救國」不僅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口號,也成為各階層人民愛國的共同願望。同時也使國貨市場擴大,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拓展了空間。
(3)北洋軍閥政府較為寬松的經濟政策,使資本主義工商業得以繼續發展。由於時代潮流的沖擊,北洋軍閥政府較之晚清政府,明顯地增加了一些資本主義色彩。由於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一些資階級代表人物參與北京政府內閣和地方的活動,他們利用掌握的部分權力,制定頒布了一些有利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政策法令,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工商業的繼續發展。
(4)民國初年,一戰爆發,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對華輸出的資本和商品有所減少;同時因為出於戰爭的需求,它們的工業生產主要轉為戰爭服務,減少了某些輕工業品的生產,為中國民族工業拓展國內市場,進而打入國際市場,提供了契機。這些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於是,處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夾縫中的民族工商業,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春天。
2.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民國初年和「一戰」期間有利的內外條件,使民族工業得到了一次發展機遇,但「春天」短暫,好景不長,並且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
(1)發展概況:(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煉信息,歸納要點)主要表現為:開辦工廠和投資數額增長迅速;投資地區由東南沿海向內地拓展;輕工業發展顯著,一些商品打入國際市場;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實業家。〔建議教師介紹近代民族卷煙工業的巨擎——簡照南及其南洋兄弟煙草公司〕
(2)發展的特點: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處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夾縫中的社會環境,使其帶有明顯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徵。主要表現在:首先:民族工業的發展主要在輕工業方向,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表現出工業結構的不平衡,同時,新建的民族工業大都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表現出地區分布的不平衡,因此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其次,民族資本與外國資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帝國主義的控制下,民族工業不可能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第三,民族資本與封建經濟相比,封建自然經濟仍占絕對優勢,這就使民族資本主義受到極大的束縛。
(3)「短暫」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加緊了對華的資本輸出和商品傾銷,進入20年代,大批民族工業或被外資控制兼並,或因產品競爭力弱而虧蝕閉歇,整個中國民族工業迅速蕭條。
短暫春天的逝去,昭示我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帝國主義是阻礙民族工業發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實現民族獨立,才能實現現代化。「實業救國」雖成難圓之夢,但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的發展為民主革命的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同時也促使中國無產階級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第三目 「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教材介紹了國民政府統治前期和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原因和概況。
(一)國民政府統治前期(1927—1936年)民族工業得到發展。
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中「歷史縱橫」的材料,分析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主要特徵。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概括:設立的廠礦企業數量增多、投資額擴大;興辦近代企業的地區增多;以輕工業為主,其中棉紡織業發展最為迅速;受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壓迫和束縛,民族工業發展仍然十分艱難。
發展的概況, 1936年,民族資本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已經占據主導地位,不僅超過官僚資本,而且超過了外國資本,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列強的經濟侵略,為抗日戰爭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建議教師適當補充材料,以圖表的形式呈現,並與課後的「探究學習總結·閱讀與思考」題結合起來,重點分析在此期間民族工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二)抗戰時期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抗戰爆發後,不少民族資本家出於愛國熱情和使企業免遭日本的掠奪,歷盡艱險遷往內地,並盡快恢復生產,對大後方經濟發展,對支持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淪陷區,來不及內遷的廠礦,或被日本滅毀,或被日軍以「委託經營」、「軍管理」、「租賃」等形式吞並。在國統區,國民政府出於抗戰的需要,實施戰時體制,強化經濟的全面統制,加強工業壟斷和商業專賣,造成官僚資本的膨脹和民族資本的萎縮,到1941年,官僚資本已佔全國資本總額的一半。
建議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歷史縱橫》和插圖,思考:造成抗戰時期民族工業萎縮的因素有哪些?一是由於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破壞;二是由於日本野蠻的經濟掠奪;三是由於官僚資本的壓榨。
第四目 「民族工業的萎縮」教材介紹了抗戰勝利後民族工業凋謝萎縮的原因和概況,由於美國經濟侵略的加劇,官僚資本的擠壓,加之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不斷通貨膨脹,使民族工業日益萎縮。
(1)民族工業的萎縮原因
美國的經濟掠奪。美國與國民政府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攫取了大量在華政治、經濟等特權。之後,美國大量對華進行商品輸出,排擠了國貨。有人稱這一條約為「新二十一條」。官僚資本進行經濟壟斷,殘酷擠壓民族工業。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膨脹,原料昂貴而產品滯銷。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官僚資本有哪些特點?貨幣急劇貶值對民族工業有何影響?
(2)民族工業的萎縮狀況
民族工業陷入絕境,紛紛倒閉
㈢ 近代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什麼行業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不平衡,從行業看主要集中於輕工業,這是因為中國民族資本薄弱,更熱衷於投資少,見效快的產業.如火柴、麵粉等輕工業部門.
故選A.
㈣ 近代民族工業發展較快的行業
辛亥革命後至19世紀20年代頭一二年,私人資本主義工業呈現了快速發展的狀態。
「革命就是解放生產力」。辛亥革命成功後,封建君主專制的推翻,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建立,極大地激發了資本主義投資建廠、振興實業的熱情。提倡實業建設的社會團體紛紛建立,提倡工業建設的雜志、報紙紛紛出版,新的私人資本企業更是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幾乎每天都有新公司注冊,令實業部應接不瑕。據農商部統計。辛亥革命前後歷年設立的資本額在10 000元以上的民用工礦企業:1911年為40家,資本額576萬元;1912年為85家,資本額1 038萬元,1913年為79家,資本額1 358.7萬元;1914年102家,資本額l 486.8萬元。革命後的設廠數為革命前的兩倍半①。
然而,辛亥革命畢竟是一場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它所產生的對社會生產力的推動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沒有其他重大因素發揮作用,由革命引發的新一輪發展實業熱潮不會持續太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顯著改變了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生存條件和外部環境,加之國內外各種因素的作用,推動了辛亥革命後私人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浪潮繼續高漲。
棉紡織、火柴、機器製造等行業在大戰期間因進口銳減而獲得快速發展。其中,以棉紡織業的發展最為顯著。「一戰」爆發前,中國棉紡織業受英國產品的壓抑,步履維艱,發展甚慢。「一戰」爆發後,英國忙於戰爭,向中國出口的棉紗數量明顯減少。進口日紗想乘機取而代之,但受到了抵制外貨運動的有力鉗制。進口棉紗的銳減,引起了國內棉紗價格的猛烈上漲,但棉花價格和工人工資的上漲幅度不大,這就給生產廠家帶來了豐厚利潤。以全國平均計算,廠家每生產一包16支棉紗,1915年尚虧損3.13兩,1919年已有盈利50.55兩之多②,各紗廠無不獲利萬千。於是棉紡織行業出現了一個擴大生產、更新設備的熱潮。據統計,全國華商紗廠擁有紗錠數量1914年為50.2萬枚,1921年猛增到123.8萬枚,布機數量1914年為2 566台,1921年達到6 675台③。實收資本從1913年的1 423萬余元,迅速上升到1921年的9 842萬元,增加了六倍之多④。在利潤積累較快、資本較為充裕的條件下,不少紗廠對廠房建築和技術設備進行了更新改造,其中最重要的是改蒸汽引擎為電力馬達,不但節省了燃料費用,還使原來使用人力的工序改用動力。經過一戰及其後幾年的發展,棉紡織行業的面貌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
麵粉,榨抽、銻鎢開采等部門在大戰期間因出口大增而加速發展,其中麵粉業尤為顯著。「一戰」爆發前,我國為麵粉入超國,1915年起開始出超,出超1.92萬擔,1918年猛增至200萬擔,1920年達到344.98萬擔,總計1920年出口麵粉396萬余擔,是1913年出口量的33.14倍⑤。麵粉價格也呈上升趨勢,上海市場每包麵粉的價格1914年為21.08元,1915年上升到2.;2元,1920年再上升到2.75元⑥,而小麥價格由於產量穩定增長,市場供應充足,反而呈下降趨勢。這就給麵粉業帶來了高利潤,麵粉業由此迅速發展起來,新的機器麵粉廠不斷出現。1914年至1921年累計新創辦麵粉廠100家,資本總額2341.3萬元,日產能力達229 453包⑦。老廠也不斷增添設備,擴大生產。截止1921年,全國實存麵粉廠總計137家,資本總額3286.9萬元,日產能力312 643包⑧,形成了中國機器麵粉業發展的最好時期。
「一戰」時期出口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各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無暇生產,許多物資依賴進口,外國洋行紛紛向中國采購,促成了中國產品在國外市場的暢銷。另一方面,由於世界金融貨幣體系的變革,發生了金貴銀賤的現象,1915年銀價降到從未有過的低谷,倫敦每盎司大條銀價由1912年合28.03便士,下降到合23.69便士⑨。中國雖無本位貨幣,但主要通貨為銀幣,出口按銀元計價,利潤大增。也帶動了出口的發展。1916年以後銀價回升,但國外物價水平也不斷高漲,仍然有利於出口。同時,由於進口貨價位高昂,也有利於民族工業品的國內銷售。
民族工業得以發展的另一個因素是抵制外貨運動的持續不斷,外貨受到沉重打擊,國貨得以不斷暢銷。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創建於1905年抵制美貨運動的高潮中,1915年正式向中國政府注冊。在廣大民眾爭買國產卷煙的愛國熱潮推動下該公司獲得迅速發展,1918年增資為500萬元,1919年再擴大為1 500萬元,銷售額由1912年的43萬余港元增加到1921年的2 800萬港元,同期的公司盈利也由5.2萬港元增加到400餘萬港元,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民族資本卷煙企業。
總之,「一戰」期間及其後的幾年間,是中國私人資本主義工業高速發展的時期。1914年至1920年私人產業資本平均年增長率為10.54%,一些主要行業的增長率更高,麵粉業為22.8%。卷煙業為36.7%,棉紡織業為17.4%。至1920年,私人資本的產業資本總額已達5.8億元。經過這一時期的發展,中國私人資本主義工業獲得長足進步。
㈤ 工業化國家發展進程中,優先發展哪一產業
首先發展進口替代型產業。
進口替代(Import substitution)是發展中國家採取關稅、配額和外匯管制等嚴格限制進口的措施,扶植和保護國內有關工業部門的發展的傾向。選擇那些進口需求大的產品作為民族工業發展的重點,力圖逐步以國內生產來代替進口,從而帶動經濟增長,實現工業化,糾正貿易逆差,平衡國際收支。
實施進口替代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工業中消費品工業的發展,加強了發展中國家獨立發展經濟的能力,能夠減少經濟的對外依存度,一些專門技術人才和熟練勞動力也培養出來了,政府部門從中也獲得了管理經濟的經驗和知識,因此許多拉美、南亞、中歐國家選擇了進口替代戰略,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經濟發展目標。但是這一戰略對刺激民族工業的發展是有限的,因為它並不能完全消除對外的依賴性,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它只是改變了進口商品的結構,從成品進口改為進口國內不具備的原料、技術專利、機器設備、中間產品與資本等。
進口替代的經濟效益真正的歷史事實充分肯定了進口替代的經濟發展。工業化時代以來的經濟強國多多少少都實行過進口替代,進口替代甚至是產業革命的促成者。在19世紀初,英國的棉紡織工業遠遠落後於印度和中國,但是英國卻禁止東方的棉紡織品進口,從而鼓勵了本國生產棉紡織品以替代進口。正是在這樣繁榮起來的棉紡織業生產中發生了「產業革命」,從而使整個人類進入了工業化時代,也使英國成了很長時期中的世界第一經濟強國。
㈥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興起的時間、地區、行業及主要代表企業是哪些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興起的時間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
地區是在中國沿海地區;
行業有軍事和民用企業,工礦業,棉紡織業等;
代表企業有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