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的工農業有哪些輝煌的成就
工農業方面: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工業發展雖然幾經挫折,但是從1949年到1994年的45年間,工業產值增長了412倍,平均年增13.4%,增長速度之快,居世界首位
⑵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農業、工業、科技和體育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1、農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和80年代以來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少數民族自治地區的農業生產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以1985年與1952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從46.5億元增至368.3億元;糧食從1582萬噸增至4006萬噸,大牲畜(年底頭數)從2439萬頭增至4749萬頭。
2、工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沒收了官僚資本,清除了帝國主義的經濟勢力,逐步改造了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和個體手工業,社會主義經濟成份在工業中佔了統治地位。經過幾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
如各工業部門已擁有一批具有現代水平的產品、工藝和技術裝備,冶金、機械、石油、化工和紡織等工業部門的技術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原子能、自動控制、激光等尖端技術已開始運用於工業生產中。
3、科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計算機、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激光技術等領域都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如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中國高鐵的舉世矚目。
4、體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體育事業全面發展,全民健身蓬勃發展,競技體育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各類體育場館已超過100萬個,社會體育指導員超過65萬人。
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圓滿成功,實現了中國人民的百年期盼,成為奧運史上無與倫比的精彩盛會,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金牌51枚,金牌榜名列第一。8月8日被定為「全民健身日」,成為新中國第一個全國性體育節日。
(2)農業工業方面有哪些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取到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除了上述成就之外,還有:
1、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現代化方面,我國進行了多種探索。在較長的時間里,曾採取計劃經濟體制,這在當時的中國也是新事物。歷史地看,該體制在兩方面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一是集中力量建設了一批重大工程、項目;二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實現了基本社會福利人人享有。
2、在教育現代化上,我國也進行了很多探索和創新。新中國成立前,我國文盲率高達80%。上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開展大規模掃盲運動,極大提高了識字人口的比例。
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衛生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斷增強,醫療保障覆蓋人口逐步擴大,衛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明顯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標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
⑶ 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的工業部門主要有哪些
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的工業部門
主要有:
1.
農副產品加工工業。它包括農副產品加工、運輸和服務方面的工業企業。食品加工、糧食加工、肉製品加工、毛皮加工等產業都是農業系列化的工業生產。
2.
農業機械製造業。這類工業主要是為大農業製造各種裝備和工具的行業。
3.
食品葯品加工企業。這是基於傳統農業基礎之上的工業部門。
4.
農業手工作坊。傳統的手工業,例如磨豆腐、編織業、紡織業、榨油業等等
5.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和產業等,例如,農田水利施工和建築業,是屬於為農業生產服務第二產業的部門。
⑷ 農業產業包括那些
廣義農業 指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副業五種產業形式;
狹義農業是指種植業。包括生產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和綠肥等農作物的生產活動。
農業為通過培育動植物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農業屬於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我們把利用動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各部門,統稱為農業.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
農業是人們利用動植物體的生活機能,把自然界的物質和能轉化為人類需要的產品的生產部門。現階段的農業分為植物栽培和動物飼養兩大類。土地是農業中不可替代的在基本生產資料,勞動對象主要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生產時間與勞動時間不一致,受自然條件影響大,有明顯的區域性和季節性。農業是人類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產的首要條件。它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糧食、副食品、工業原料、資金和出口物資。農村又是工業品的最大市場和勞動力的來源
⑸ 什麼是農業工業化
農業工業化又叫。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是指農活操作由使用人畜力轉移為使用機械,手工勞動被機械操作所取代的過程。
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
1、農、林、牧、副、漁等部門生產作業機械化,如農作物的耕種、排灌、植保、收獲,漁業的放養、打撈等;
2、產品運輸和加工的機械化;
3、農業基本建設施工機械化等。其作用在於提高勞動生產率,減輕勞動強度,提高農業單位面積產量。
(5)農業工業方面有哪些擴展閱讀:
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意義
我國正面臨著傳統農業的生產與現代化機械農業相互轉化的重要階段, 為了加速農業機械化的不斷深化轉型, 要求切實依據我國農業機械化現階段的情況, 積極提高農業的發展水平, 加深基礎性農作物的機械化生產。
與此同時, 加快山區地帶的農業機械化水平, 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科技的不斷創新, 提高機械化水平技術, 加速形成經濟便捷、現代高效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還需完善農機作業環境, 積極深化土地整治和標准農田建設, 加快耕道、場地等基礎設施建設, 為農業機械化的廣泛應用打牢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農業機械化
⑹ 農業包括什麼內容
1、種植業
即狹義農業。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和綠肥等的生產。種植五穀,其具體項目,通常用「十二個字」即糧、棉、油、麻、絲(桑)、茶、糖、菜、煙、果、葯、雜來代表。糧食生產尤佔主要地位。
種植業在農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50年代為80%以上;60年代為75%以上;70年代前期為75%左右,由於人口多,後期為66%左右;80年代中期已降到60%上下。
2、林業
林業是指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培育和保護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產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發揮防護作用的生產部門,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40年代末期,林業產值在全國農業總產值中僅佔0.7%的微小比重。50年代以後,林業建設有了發展。1986年林業的產值比重增加到5%。但林業生產起伏較大,總的發展速度不快。植物病蟲害防治也取得重大成就。30餘年來,全國累計造林面積18多億畝,居世界中等水平。
3、畜牧業
畜牧業,是利用畜禽等已經被人類馴化的動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獺、鵪鶉等野生動物的生理機能,通過人工飼養、繁殖,使其將牧草和飼料等植物能轉變為動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絨、皮張、蠶絲和葯材等畜產品的生產部門。
在農業總產值構成中,畜牧業產值在50~60年代初期所佔比重總的呈下降趨勢。以後逐漸回升。1952年的畜牧業比重為11.5%,1986年增至21.8%。其佔耕地面積的比重約為44.5%,種植業和畜牧業之間的產值比例,則因種植業所佔的比重逐步減少,二者的差距有所縮小。
4、水產業
水產業是從事水生植物、水生動物養殖和捕撈活動的生產部門。水產業的主要特點在於以水域為基地 (包括淡水和海洋),以水產品生產為對象 (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以水產品的養殖、捕撈和加工為經營項目。水產業同種植業、林業、牧業一樣,同屬於廣義農業的范疇
5、副業
中國農業中的副業,在不同時期有不同性質和內容(見農村副業)。60年代以前的副業,是指農民利用業余時間或家庭中的輔助勞力所從事的生產活動,包括採集、漁獵以及家庭手工業如編織、刺綉等,大多屬於自給、半自給性質。
⑺ 我國的三大產業是什麼
我國有三大產業:農業、工業、服務業。
一、農業
一般來說,第一產業指以利用自然力為主,生產不必經過深度加工就可消費的產品或工業原料的部門。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等。
農業系統的生產力不是單一指標,不同於一般的單位面積產量,而是一組指標體系。在門類上包括單位時間作物、蔬菜、果樹、林木等植物生產的初級生產力和家畜、家禽、魚類等動物生產的次級生產力,還應考慮土壤肥力的變化狀況。
二、工業
工業一直被稱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中國的工業主要以有基礎工業部門為主。包括能源工業,鋼鐵工業,機械工業等。
工業是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之一。工業生產主要是對自然資源以及原材料進行加工或裝配的過程。這是一個工資相對較高,但工作也比較艱苦的行業。對從事此行業的人要求有一定的體能和技能。
三、服務業
服務業包括: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倉儲和郵政業,租賃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金融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環保,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交通運輸、社會保障。
還有社會組織,農、林、牧、漁業中的農、林、牧、漁服務業,采礦業中的開采輔助活動,製造業中的金屬製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國際組織等。
(7)農業工業方面有哪些擴展閱讀:
通常的三大產業是聯合國使用的分類方法:第一產業包括農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第二產業包括製造業、採掘業、建築業和公共工程、水電油氣、醫葯製造;第三產業包括商業、金融、交通運輸、通訊、教育、服務業及其他非物質生產部門。
三大產業的關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
1、第一產業為第二三產業奠定基礎。
2、第二產業是三大產業的核心,對第一產業有帶動作用。
3、第一二產業為第三產業創造條件,第三產業發展促進第一二產業的進步。
⑻ 屬於農業方面的行業有哪些屬於工業方面的行業有哪些屬於其它方面的行業有哪些
1、屬於農業方面的行業有:畜牧養殖、水產養殖、農作物種植、蠶桑、葯材。
2、屬於工業方面的行業有:重工業和輕工業,其中重工業有冶金、機械加工、采礦,輕工業有服裝生產、電子製造、食品加工等。
3、屬於其他方面的行業有:旅遊、餐飲、客運、賣衣服、手機、食品、中介所、信息服務這些都是屬於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業。
(8)農業工業方面有哪些擴展閱讀:
工業的發展歷程:
1、工業1.0-機械製造時代
2、工業2.0-電氣化與自動化時代
3、工業3.0-電子信息化時代
4、工業3.X - 完全自動化和部分信息化
5、工業4.0 - 智能化時代,打造智慧工廠
工業4.0時代是以網路化滲透為特徵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傳統的生產製造價值創造體系將發生革命性的改變。
在工業4.0時代,全球製造業強國紛紛行動起來,相繼推出國家級的製造業戰略,美國提出了AMP 2.0(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 2.0, 先進製造夥伴計劃)。
中國在2015年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日本也結合機器人優勢,計劃推出「機器人革命」國家戰略。
⑼ 中國在建國以來在工業和農業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工業:我國建立了獨立和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工業規模世界第一。我國的工業規模經過六十三年的發展,位居世界第一。(工業產值和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已經十六年)。有五百多種主要工業品位居世界前列,其中鋼鐵、煤炭、汽車、發電、水泥、化纖、棉布、電視機、電冰箱、電子計算機、手機等235種主要工業品位居世界第一位。我國的工業企業總資產跟據估算61萬億(約10萬億美元).我國的工業水平有了很大的飛躍。1952年我國工業企業的設備平均技術水平相當於美國1890年,英國1881年,日本1905年,德國1895年,蘇聯1913年的水平比歐美主要發達國家平均落後七十年至四十年。我國當時工業門類殘缺不全,特別是生產資料部門基礎很薄弱。重工業不發達,無法進行大規模的現代經濟建設。1949年我國的鋼鐵產量15.8萬噸,僅相當於瑞士的水平,鋼鐵品種幾百種。現在我國的鋼鐵產量達5-6億噸,能冶煉十餘萬個品種和型號的鋼鐵產品。寶鋼更是世界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指標位居前列的一流鋼鐵企業。我國的裝備製造業、新型戰略產業迅速發展。我國在1976年就成為世界機床生產大國,普通機床年產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高技術含量的機床當時國內才剛剛起步。到今天我國成為名副其實的機床生產大國和強國。世紀之交,國內75%的數控機床需要進口,而今天我國75%的數控機床能自己生產。2002年之後國家加強了包括裝備製造業、信息產業、精密儀器、自動化控制等領域的投入和研發。當然面對成績我們切不可沾沾自喜,我們的路還很長,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驕傲。我們要學習要追
⑽ 我國在農業,工業,航天方面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農業方面:超級雜交水稻。由中國科學家袁隆平發明,畝產量比普通水稻高出幾十倍以上,解決了幾十億人的飢餓問題。中國僅使用世界4%的耕地,養活了世界將近20%的人口。
工業方面:中國超級計算機,智能手機,網路移動支付平台方面取得飛躍性進展,其中中國超級計算機已經成為繼美國之後的最強大計算機。中國首創的移動網路支付平台「微信支付」,」支付寶「等技術,外國至今無人能及。
航空方面: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進入後期成熟階段,未來10年後將會全面代替美國GPS,成為國際主流導航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