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比較英國,荷蘭,法國的發展,為什麼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
為什麼工業革命首先出現在英國, 而不是當時的大國?問歷史
不知道大家在知道歷史之後,有沒有這樣的疑問,那就是工業革命已經資本主義為什麼都最先在英國出現,當時的英國只是一個歐洲邊緣的小國,就算加上已經脫離的愛爾蘭,英國的領土也沒有日本大,這到底是為什麼?
所以當時的英國已經具備了工業革命的所有必要條件,包括政治、經濟、科學等,所以自然而然工業革命就在英國發生了,這是必然趨勢。
2. 兩次工業革命後,哪個國家成為世界經濟中心
兩次工業革命後,美國和德國成為世界經濟中心。
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在英國的帶動下,其他國家也開始了工業革命,但發展進程相對緩慢。
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幾乎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一時期,英國雖然仍有一些重要發明,但是,新的技術和發明已超出一國的范圍,其中有不少出現於德國、美國,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在經歷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前,美國經歷過了南北戰爭,南北戰爭之後,美國解放了黑人奴隸,掃除了在發展資本主義的障礙,使美國的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3. 兩次工業革命中走在世界前列的國家分別是什麼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走在世界前列的是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走在世界前列的是德國美國和日本 。
二、第一次工業革命和英國:
1、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2、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英國的發明:
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織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1785年,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的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
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
1825年,史蒂芬孫親自駕駛著一列托有34節小車廂的火車試車成功。從此人類的交通運輸頁進入一個以蒸汽為動力的時代。
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傳統的工廠手工業,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18世紀末,工業革命逐漸從英國向西歐大陸和北美傳播。後來,有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
3、對英國的影響:
①工廠制度代替手工工場,大大發展了英國生產力。
②使英國資產階級力量壯大。
③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④使英國進入大機器生產時代,交通工具更加便利。
⑤英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和世界最強的國家。
三、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美、德、日:
1、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2、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英國固守第一次革命的成果,逐步落後,被美德超過。
①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時美國採用最新技術和設備,經濟高速發展,19世紀末,工業生產躍居世界第一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逐漸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
②德國: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發明了內燃機、汽車,無軌電車等。經濟迅速崛起,德國後來居上超過英法。
③日本:日本沒有趕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日本已經完成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日本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靠政府扶持建立一些近現代工業企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發展成為當時亞洲唯一的一個近代化的國家,成為世界強國。
4.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發生在哪個國家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當然首先發生在英國。18世紀末,工業革命逐漸從英國向西歐大陸和北美傳播。後來,又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法國是最早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國家之一。大約與法國同時,美國也開始了工業革命。19世紀早期,德意志一些地區開始了工業革命。19世紀中期前後,俄國、日本等國家也陸續開始了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5. 三次工業革命對比表(時間,國家,影響,領域,代表等)
一、三次工業革命概述:
1、第一次工業革命:
18世紀60年代中期,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變革,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這場革命是以發明、改進和使用機器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
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2、第二次工業革命
19世紀最後30年和20世紀初,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生產的高漲,被稱為近代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在這一時期里,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總產值超過了農業總產值。
工業重心由輕紡工業轉為重工業,出現了電氣、化學、石油等新興工業部門。由於19世紀70年代以後發電機、電動機相繼發明,遠距離輸電技術的出現,電氣工業迅速發展起來,電力在生產和生活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內燃機的出現及90年代以後的廣泛應用,為汽車和飛機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動了石油工業的發展。
化學工業是這一時期新出現的工業部門,從80年代起,人們開始從煤炭中提煉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學產品,塑料、絕緣物質、人造纖維、無煙火葯也相繼發明並投入了生產和使用。原有的工業部門如冶金、造船、機器製造以及交通運輸、電訊等部門的技術革新加速進行。
4、第三次工業革命
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微電子技術、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標志著新的科學技術革命的到來。這次科技革命被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
它產生了一大批新型工業,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其中最具劃時代意義的是電子計算機的迅速發展和廣泛運用,開辟了信息時代。它也帶來了一種新型經濟——知識經濟,知識經濟發達程度的高低已成為各國綜合國力競爭中成敗的關鍵所在。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80年代以來,國內史學工作者對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關研究成果不斷問世。
二、第四次工業革命:
第四次科技革命(20世紀後期)依據曾邦哲的觀點,以系統科學的興起到系統生物科學的形成為標志,系統科學、計算機科學、納米科學與生命科學的理論與技術整合,形成系統生物科學與技術體系,包括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系統遺傳學與系統生物工程、系統醫學與系統生物技術等學科體系,將導致的是轉化醫學、生物工業的產業革命。
發展新能源被看成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核心任務。從戰略的眼光來看,新能源本身就是一個經濟發展方向,促進新能源經濟的發展,可以推進能源結構乃至經濟結構的轉變,對國民經濟產生深遠影響,也是未來世界各國的競爭重點,能源工業未來的方向將是從能源資源型走向能源科技型。美國利用經濟低迷的時機,大力發展新能源,如果成功了,未來的能源格局可能將被美國所主導。
以生物技術為重點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經實現或者即將實現:塑料將不以石油為原料而完全以玉米替代;建築材料將由洋麻等纖維類作物替代;石油的枯竭也不再可怕,因為用秸稈完全可以替代;2050年人類的壽命有可能達到120歲;5億畝的不毛之地、鹽鹼地將會成為植物的生長樂園。
6. 工業革命開始於哪個國家
工業革命開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
工業革命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通常認為它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
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
工業革命的影響:
1、英國因為工業革命更加強大,法國因為工業革命也在歐洲保持地位,普魯士更加強盛,奧地利、俄羅斯、西班牙則日益衰落。
2、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
3、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7. 第一次工業革命哪個國家走向世界強國之路
英國最早完成第一次革命,最終成為了「日不落帝國」。
8. 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受益最大的國家是哪國
是英國。英國由此成為「世界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