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工業革命
又稱產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這場革命最早發源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它既是生產技術的革新,也是生產關系的變革。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英國工業革命始於棉紡織業,逐步發展到採掘、冶金、機器製造等部門,19世紀30年代末,英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法、美、德、日、俄等國也在此後進行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為資本主義制度在19世紀最終戰勝封建制度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它也使得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工人運動不斷發展;工業革命也使得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
『貳』 兩次工業革命出現了哪些新興的工業部門
1、回答:
(1)第一次工業革命:機器製造業(蒸汽機)、鐵路(蒸汽火車)、輪船業(蒸汽輪船)等;
(2)第二次工業革命:航空業、汽車工業、石油工業、電氣產品製造業、電力工業等。
2、工業革命基本介紹:
工業革命(The Instrial Revolution )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十八世紀後半期,在英國的進展已經很顯著了。通常認為它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一般認為,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英國最早開始工業革命也是最早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
3、興起原因:
⑴主要原因/政治前提: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日益加強;
⑵英國通過圈地運動,產生並聚集了大量勞動力,同時也擴大了英國國內市場;
⑶多年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為英國積累了原始資本,提供了廣闊的原料地和海外市場;
⑷工場手工勞動時積累的經驗和生產技術的進步;(這是後來的法國,德國等國都無法相比的)
⑸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大,工場手工生產已無法滿足需求。
於是,一場機器生產革命必然爆發。
工業革命是由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
⑴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
⑵消除農業中的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和一定的國內市場;(英國圈地運動)
⑶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提供了資本主義大工業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勞動力和巨額的貨幣資本(殖民掠奪);
⑷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長期的發展,為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准備了技術條件。
一般認為,蒸汽機、煤炭、鋼鐵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三項主要因素。工業革命都是以輕工業開始,向其他部門發展。在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前,整個生產動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隨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工廠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工業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所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其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推動人類的現代化進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類推向了嶄新的「蒸汽時代」。
另外,在西歐國家和美國轟轟烈烈革命時,中國清王朝正做著「天朝大國」的美夢,英國等國是不會放過這塊能掠取財富的土地,這也是誘發鴉片戰爭的一個原因。工業革命開始後,英國對印度、東南亞的侵略加劇,印度、埃及、緬甸相繼落為英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工業革命對19世紀科學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4、評價:
在較早節段的工業革命中,人們被迫適應新的生活情況,人們從農庄搬到城市,全家大半生都在工廠工作。於是發生了許多新的關於衛生,福利及老年照料的問題,有時是未獲解決的問題。許多人住在城市人口密集之地,引起清潔,住房,警察及犯罪等問題。
工業化及其隨同的變化增高了世界多數人們的生活標准。較之過去,有更多的貨物可以供用,成本也較低廉。但是,增加對貨物的需求,就意味著原料的消耗和環境的沾污。由於大量生產技術更加強的採用,世界若乾地區的文化特徵在食物,衣著,住房,娛樂,及生活方式上,就趨於標准化。
工業化也改變了政府。許多國家行使帝國主義以支配各種原料和市場,俾能支持工業的發展。工業工人(無產階級)學會了組織與談判的技術。因此,民主的過程加速,因為工人要求對於社會的管理,有更多的發言權。
『叄』 工業革命時期的工人工作時間是否達到了「996」
當時工人們的工作時間確實已經達到了996的水平,甚至遠超996。
每當提到工業革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生產力的提高,同時也想到了技術革新,但工業革命其實也有大家遺忘的地方,比如工業革命時期的勞動力剝削問題。在工業革命的時期,當時的勞動力人口非常辛苦,甚至當地有很多企業會僱傭童工,每個人的工作時間基本上是10個小時起步,有些工廠甚至12個小時起步。
一、工業革命時期的工作時間遠超996水平。
我們都知道996非常辛苦,員工也喪失了自己的個人時間。好在996已經被正式定義為違法行為,很多企業已經不敢這樣做了。在工業時期的時候,當時人們的工作時間比現在還要長,有些人甚至一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即便如此,這些人每天的工作所帶來的收入只能維持基本的溫飽。
『肆』 工業革命是什麼
一、工業革命含義:
18世紀60年代,在英國資本主義生產中,大機器生產開始取代工場手工業,生產力突飛猛進的發展,在生產領域中、社會領域中都引起根本性變化。
二、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
1、前提
1688年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確立,18世紀資本主義制度進一步發展,社會穩定。
2、條件
①勞動力——圈地運動為其提供了自由的勞動力 。
②資本——通過海外貿易、殖民掠奪、販賣黑奴等活動,積累大量資本
③技術——手工工場日益興旺,生產技術進一步發展。
④市場——「日不落」殖民帝國的建立,海外貿易市場擴大(直接和必要條件)
工業革命的進程
1、工業革命開始——標志
機器的發明和使用——18世紀60年代珍妮機問世
2、工業革命進入新階段(工業革命的關鍵)——蒸汽機的改良和廣泛使用,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1)動力革新: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推動機器的普及和發展。
(2)交通運輸的發展:美國人富爾頓——汽船;英國人史蒂芬孫——蒸汽機車。
3、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標志
1840年前後,大機器工業基本取代了工場手工業。
4、工業革命的拓展
19世紀中期,法國、美國等也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
『伍』 關於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紡織工業(最先開始)、采礦工業,冶金工業 交通運輸業(火車機車和汽船)。
生產力大大提高,
社會關系:形成兩大對立階級: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
國際格局:西方殖民掠奪加強,殖民地人民更加貧困,艱難,使東方從屬於西方。
對中國影響:在各國轟轟烈烈革命時,中國清王朝正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是鴉片戰爭清王朝戰敗的一個原因。
第二次工業革命:交通運輸業 和通訊行業(電話)
生產力進一步提高
社會關系: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壟斷資本主義和後來的帝國主義的誕生,資本主義不可避免的矛盾也在1929年金融危機中展現出來.
國際格局: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後來形成對立的兩大軍事集團:三國協約和三國同盟。
『陸』 工業革命有幾次分別是什麼
人類史上有三次工業革命,分別如下:
1、第一次工業革命,又叫產業革命,是指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大機器生產,它在生產領域和社會關繫上引起了根本性變化。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3、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徽電子技術、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標志著的科學技術的到來,這次科學技術在人類歷史上被稱為第三次技術革命。
在較早階段的工業革命中,人們被迫適應新的生活情況,人們從農庄搬到城市,全家大半生都在工廠工作。
於是發生了許多新的關於衛生,福利及老年照料的問題,有時是未獲解決的問題。許多人住在城市人口密集之地,引起清潔,住房,警察及犯罪等問題。
工業化及其隨同的變化增高了世界多數人們的生活標准。較之過去,有更多的貨物可以供用,成本也較低廉。但是,增加對貨物的需求,就意味著原料的消耗和環境的沾污。
『柒』 工業革命時代工人階級的生活及工作狀況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工人階級遭到前所未有的剝削,首先工人是多個家庭住一個房屋裡,窗戶上沒有玻璃,都被拿去賣了換錢,冬天生活只能把門砍了燒,衣服很臟,衛生條件差,食物就是簡單的麵包,三分之一的小孩活不過五歲,之後就要去做童工。工作條件極其惡劣,工人每天要忙上12-14小時,中間不得休息,受傷就被趕出門,還得不到賠償
可以參考英國兒童節目 糟糕歷史
『捌』 什麼是工業革命
什麼是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促使工場手工業發展到大機器生產的一次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這場革命開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19世紀擴展到歐洲大陸、北美和日本。
工業革命首先開始於英國的原因
(1)英國具備了工業革命的前提: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
(2)英國具備了工業革命的條件:雄厚的資本;充足的勞動力;豐富的資源和原料;海外市場的迫切需求。
英國工業革命的大致過程
英國的工業革命首先從棉織業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棉織業的發展推動了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新動力又推動了冶金、采礦等重工業部門採用新技術,工業發展又進一步推動了交通運輸革新。
工業革命的巨大影響
(1)創造了極大生產力,促進經濟迅速發展。
(2)使資本主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3)改變了世界面貌:
①使歐美一些國家日益強大,而亞、非、拉美一些國家和地區長期貧困和落後,但這些地區的舊制度,舊意識受到了沖擊。
②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交通、住房特別是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日益嚴重。
工業革命進行的前提
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一方面,掃除了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促使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工業革命就是資本主義生產力迅速發展的產物;另一方面,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確立後,也只有發展資本主義的生產力才能鞏固自己的統治基礎,所以,在英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需要的一切條件都因為有了資產階級的政權而得到了保證。因此,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既是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前提,也是英國工業革命的前提O。
英國進行工業革命的有利條件
有
利
條
件 雄厚的資本 英國資產階級通過對本國勞動人民的剝削、殖民掠奪和販賣黑奴,賺取大量的錢財,有了充足的資本。
充足的勞動力 圈地運動迫使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湧入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廉價勞動力。
豐富的資源及原料 英國本土煤鐵資源豐富,運輸也很便利;英國海外殖民地很多,原料來源十分充足。
海外市場的需求 英國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大洲,市場不斷擴大,商品需求增加。
瓦特製成改良的蒸汽機
工業革命開展後,工廠一個接一個地建立起來了,但這時的動力主要是利用河流里的水力,由於水力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因此工廠都必須建立在河流湍急的偏僻山谷等處,但這些地區交通不便,且遠離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所以動力問題成為擺在面前的急迫問題。
英國工程師瓦特吸收了前人的成果,終於製成了改良的蒸汽機,解決了當時的動力問題。它的發明把人類帶入「蒸汽時代」。
工業革命也是一場社會變革
(1)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世界日益分裂為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千千萬萬小生產者和自耕農被拋入無產階級隊伍,而且無產階級變得一無所有,只能靠出賣勞動力為生。資產階級掌握資本,幾乎得到一切好處,統治地位進一步鞏固。兩大階級的對立公開化。
(2)工業革命的進行和完成,使一些歐美國家成為力量強大的工業國。一方面,它們以武力打開了許多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大門,掠奪原料,傾銷商品,進行殘酷的剝削,造成那些國家和地區的長期落後和貧困;另一方面,歐美國家的入侵,也極大地沖擊了這些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舊制度和舊意識,世界日益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玖』 工業革命的作用和意義
18世紀的歐洲工業革命歐洲各國在18世紀已先後取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擺脫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封建羈絆。資本的原始積累使資本家獲得了大量金錢,使成千上萬農民破產為「自由的」勞動者。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和分工的擴大,使大批熟練工人在技術改進上積累了經驗,使應用機器生產成為可能。17、18世紀的科學技術,為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許多發現和發明。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和相繼而起的其他一些國家,開始了工業革命。
18世紀的工業革命首先是從工作機或工具機開始的。這時的機器系統由三個部分組成,它們是工作機、動力機以及傳動機械。工作機直接作用於勞動對象並使之變為產品,從技術進化的歷史看,人們首先是把加工勞動對象的過程機械化,然後再根據機械的性質和工作阻力大小採用適當的動力推動它。紡織業在很長時期里是英國工業的重要部門,紡織工作機的發明、改進和推廣是英國工業革命的起點。
18世紀英國的紡織業發展很快,紡織技術不斷改進。1733~1738年間,當時還不到30歲的鍾表匠凱伊(1704~1774年)發明了「飛梭」,改變了過去用手穿梭的落後的織布操作方式,提高了織布效率。但是,隨之帶來的是紡紗難以適應織布的要求。1738年,英國人惠特製成的滾輪式紡紗機,紡出了「不用手指」的棉紗,揭開了18世紀工業革命的序幕。1760年,織布工人哈格里夫斯(1720~1778年)把原來水平旋轉的單錠紡車改造為立式的由多個紗錠構成的新型紡紗機——珍妮機,把引紗和捻紗的操作機械化,使紡紗效率提高了十幾倍。1771年,理發師阿克萊特(1733~1792年)利用木匠海斯的設計製成了一種利用水力帶動的滾筒紡紗機。珍妮機紡出的線精細但不結實,水力紡紗機紡出的線堅實但不均勻。童工出身的克倫普頓(1753~1827年)在1785年綜合二者的優點,設計了紡線既結實又均勻的紡紗機——「Mule」,即騾機。這種騾機有300~400個紗錠,效率很高,它是近代工業革命中的重大發明。騾機的出現使織布能力又落後於紡紗,1785年,牧師卡特賴特(1743~1823年)又發明了自動織布機。在18世紀末,英國的紡織工業已基本上用機器代替了手工操作,把紡織工業推向了一個新階段。
紡織技術的改革引起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由於在紡織部門中使用機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競爭能力,增加了利潤,其他的部門中的資本家也紛紛仿效,把利用新的工作機作為聚財之道。而且,由於社會分工之間的聯系,紡織技術的進步必然要求其他方面生產技術的相應改變。有了機器紡紗、機器織布,就要求機械化的凈棉、梳棉,機械化的漂白、印染,機械化的起重、運輸,要求有生產各種機械化裝備的原料和加工技術,要求有力學、機械工藝學、化學等方面的研究。正如恩格斯所說:「隨著紡紗部門的革命,必然會發生整個工業的革命。……我們到處都會看出,使用機械法和普遍應用科學原理是進步的動力。」由蒸汽驅動的工業上通用的動力機的發明和應用是18世紀工業革命的第二階段。隨著紡織機和其他新的工作機的出現,要求動力機也要有所變革。工業革命起源於工作機的改變,發展於動力機的更新。
瓦特(1736~1819年)發明新的蒸汽動力機,是工業革命中最重大的事件。瓦特採取了精密加工、油潤滑和設置絕熱層等措施,改進了紐可門蒸汽機,使熱效率提高到300%以上。隨後他又經過多年的研究、試驗,在1782年研製成功了具有連桿、飛輪和離心調度器的雙向蒸汽機,使蒸汽機可以把直線運動變為連續而均勻的圓周運動,因此可以經過傳動裝備帶動一切機器運轉,從而給整個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提供了一種可靠的通用動力機。從此,動力機、傳動裝置、工作機組成了機器生產的一個完整的大系統,這是人類生產技術的一次重大飛躍,是認識和利用自然力的一個大突破。
開始用機器製造機器,是18世紀工業革命的第三階段。在製造蒸汽機、紡織機和槍炮的推動下,18世紀末期的機械加工技術也有新的進展。在制鎖、制槍支中開始實行了可以互換零部件的標准化方法。英國機械師莫茲利(1771~1831年)在1794年發明了車床上的移動刀架,在1797年製成了安放在鐵底座上帶有移動刀架的車床。莫茲利把原來用手握持的刀具安裝在機架上並使之沿著車床的中心軸線平行滑動,這種自動刀架車床可以方便、迅速、准確地加工直線、平面、圓柱形、圓錐形等多種幾何形狀的部件,使車床真正成為機器製造業自身的工作機。滑動刀架這一簡單的發明是機械技術史上的重大創造,在19世紀中葉英國出版的《全國的工業》一書中認為,滑動刀架「對機器使用的改良和推廣所產生的影響,不小於瓦特對蒸汽機的改良所產生的影響。採用這種附件的結果是,各種機器很快地完善和便宜了,而且推動了新的發明和改良」。機械化操作的金屬切削機床可以用來製造各種行業的工作機和動力機,也可以用於自己製造自己,它是工業革命中名副其實的工作母機,它的出現標志著機器製造業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1786年以後,蒸汽機的製造帶來了冶鐵業的繁榮。此時,機器大工業已代替了家庭手工業和工場手工業。1835年英國棉紡織業已有23.7萬工人,毛紡織廠已達1300個,工人7.1萬人。
生產的增長,國內市場的擴大,對交通運輸部門提出了新的要求。火車的發明從根本上解決了陸路交通問題。1825年斯托克頓達靈頓鐵路通車;1830年利物浦和曼徹斯特被鐵路連接起來。到19世紀50年代,英國的主要鐵路干線均已完成。19世紀上半葉,雖然帆船在遠洋航行上還處於極盛時代,但蒸汽機在船舶上的使用已獲成功。1812年在多佛爾和加萊間已有了輪渡。1838年蒸汽輪船「天狼星」號和「大西洋」號橫渡大西洋成功。
工業革命中的技術進步不僅是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而且是從根本上動搖舊世界的強大杠桿。在18世紀中葉以前,封建經濟仍有相當的實力,個體農業、個體手工業仍然存在,工場手工業的一些工匠同時又是小生產者或與小生產者有著種種社會聯系。在這種條件下,封建王朝的勢力就比較容易把歷史拉向後退,更有可能把復辟的願望變成復辟的行動。機器大工業徹底瓦解了封建的自然經濟,在庄園主的領地上建立了大批工廠、礦山,使個體農民和手工業者成為僱傭勞動者並使他們不能再保持同農村的宗法聯系,資本主義大中城市不斷增多(18世紀的歐洲有22個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到19世紀末則有147個),鐵路和電報把它們聯結起來,並控制了社會的經濟命脈。由於有了這一切,封建勢力的復辟就成為根本不可能的事了,封建舊世界的社會經濟基礎已經喪失殆盡,它的王朝一去不復返了。